七年级环境教育第一课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3
七年级地理第一课知识点
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的科学,其研究范围包括地球所形成的各种自然和人文景观,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
而在我们的学习生涯中,地理学被分为了不同的年级和课程,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七年级地理第一课的知识点。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运动
地球是处于宇宙中的一个行星,是绕着太阳公转,同时也在自转。
地球的公转和自转决定了地球的昼夜变化、季节变化以及时间的流转。
此外,地球的自转还会导致地球的离心率,使得地球赤道周围的地区相对于极地地区的温度更高。
二、地球表面的特征和分布
地球表面的特征包括陆地、海洋、山脉、平原、沙漠等,它们分布于地球的不同地区。
地球表面的70%为海洋,30%为陆地,而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和南半球。
此外,地球上还有不同类型的地形地貌,如高山、低山、丘陵、平原等。
三、地球上人类的生存和活动
地球上的人们依靠地球自然资源为生,包括水资源、空气资源、土地资源以及生物资源。
人类依靠地球上的资源和环境进行各种
活动,如农业、工业、旅游等。
同时,人类的活动也对地球环境
带来着一定的影响,如城市化带来的污染、生物种类的减少等。
四、地球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由于人类的活动导致地球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需要采
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和改善地球环境。
这些措施包括减少污染、
节约能源、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强环境监测等。
只有通过全社会
的共同努力,才能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确保其持续发展。
总之,地理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科学,它涉及到我们的生
存和发展,更加深入了解地理知识,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
探索这个美丽的星球。
七年级环境教育教案之第1课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教学目的:1.了解我们的地球;2.知道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为日常生活提供了必需的条件。
3.了解人类探索其他星球和制造另一个地球的努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人类探索另一个生存环境的过程。
认识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教学难点:了解人类生存所必需的条件,理解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保护地球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一、了解我们的地球:这一节我们将视角拉近到地球本身,学习一下地球自身的结构。
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1.大气圈(1)组成:2.水圈:水圈有哪些组成?海洋水、陆地水(湖泊水、河流水、冰川水、地下水、矿物水)水在地理环境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1)水是地表最重要的物质和参与地理环境物质能量转化的重要因素(2)水分与热量的组合形成了不同的自然景观。
(3)水为满足生物需求创造了前提。
(水自身、水溶解营养物质)(4)水循环调节气候、净化大气。
(5)水促进地理环境的发展和演化。
3.生物圈:生物圈在地球上的范围?(最高到达哪里?又可以深入至哪里?)分析:什么是自然环境?它应该包括多么大的范围?自然环境的定义: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范围和能够影响到人类的范围自然环境的五大因子:气候、水文、地貌、土壤、植被。
因此自然环境应该包括这些内容。
自然环境的范围:大气层下层、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的上层——地球表层学。
这个范围也正是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相交汇的位置,也正是生物圈的位置。
二、认识其它星球人类不能生存的原因,知道地球是适合人类生存的唯一家园。
1.结题导言:说说你知道的关于月亮的传说。
2.质疑:传说中的月亮那么美,似乎是神仙住的地方,那我们人类可釉支月亮上居住吗?月亮能成为另一个地球吗?人类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索。
看课文中登月的内容,思考:读了宇航员阿姆斯特郎的话,你有什么感想?(宇航员为了寻求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不怕牺牲、勇于探索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3.讨论:火星是距地球最近的行星,它和地球有许多相似之处,人们幻想将火星作为另一个地球?为此你了解到人类探测火星的哪些知识知识?4.交流:你还知道哪些人类探索星球的行动?知道哪些宇航员?杨利伟(首次)2003.10.15费俊龙(指挥长)2005.10.12聂海胜(操作手)翟志刚(指挥长)(首次出舱)2008.09.25刘伯明(轨道舱)、景海鹏(返回舱5.你想对这些宇航员说什么?6.小结:宇航员昌着生命危险进行迷信探索,正如“阿波罗”实验阶段牺牲的宇航员格里索姆说的那样“……征服宇宙是值得冒生命危险的”.齐读这段话.7.过渡:宇航员为寻找另一个地球付出了努力有的甚至献出了生命那他们发现了什么?8.宇航员发现了许多的价值的资料让我们将月球、火星上的情况与地球上作比较,你得出了什么结论?(到目前为止,科学家还没有找到制造出另一个适合人类生存的地球,地球只有一个,她是多么的重要啊。
七年级环境教育教案七年级环境教育教案第一单元大气课题:第一课地球的外衣【学习目标】1、认识大气的成分,了解各种成分的作用。
2、知道大气对地球的作用。
3、认识大气成分的改变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4、指导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使学生关心地球未来,保护大气、爱护环境。
【学习重点】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使学生关心地球未来,保护大气、爱护环境。
【学习难点】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改变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学习方式】展示、讨论、探究【导与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你知道吗,地球也穿着“宇航服”?这套“宇航服”就是地球大气。
大气除了提供生命得以维持的气体,还保护着整个地球,维持着地球的生命系统。
我们就生活在大气底部。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通读教材,解决问题大气的主要成分有哪些?2、分小组合作交流地球和月球的表面温度有何差异?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差异?月球表面温度适合生命生存吗?为什么?分析讨论宇航服与普通服装相比,有哪些特殊作用或功能。
读一读,课本P4伦敦的‘烟雾事件’,进一步了解人类生产活动对大气的影响及以人类产生的危害。
三、展示点拨,质疑问难 1、展示点拨:地球表面的温度不至于过高,也不至于过低,昼夜变化不像月球那样强烈。
因为地球表面有一层大气,月球没有;另外表层水的多少也不一样。
月球表面温度不适合生命生存,因为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太大。
大气不仅提供生物赖以生存的基本元素,而且对地球上的水、地表温度产生影响。
大气是对地球上物质和能量交换、运动进行调节的平衡器,还是减轻地球受其他天体、射线冲撞袭击的缓冲圈层。
人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为谋求发展,越来越破坏性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大气污染日益严重,大气成分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从而导致了地表温度升高、极冰融化、海平面上升、酸雨、南极臭氧洞和全球臭氧层减薄等现象。
人们渴望蓝天白云,向往洁净优雅的生存环境。
为此,许多关心地球未来的人士正在为治理大气污染、保护大气环境不懈地努力着,保护大气、爱护环境已成为一种时尚。
七年级环境教育教案一:人类的家园——地球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我们的地球是个美丽的球体。
了解地球为我们生活在它上面的居民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源和环境。
2、师生共同看图片并交流自己对于我们的家园——地球的了解和大家的感想。
充分运用图片的直观性,化抽象为形象,通过观察和交流完成知识技能的掌握。
3、培养学生热爱人类家园的意识。
教学重点: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地球的划分、地球仪上的发现。
教学难点:地球的有关知识。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自学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大家知道我们生活在地球上,那么我们了解地球吗?今天,我们大家来共同了解我们人类的家园地球。
板书:第一课人类的家园--地球。
二、活动活动一:美丽的家园出示[情景1]1、师:这是卫星从高空拍摄下来的地球的照片。
请大家欣赏地球的美丽。
学生根据教材的学习及自己的观察谈谈地球的美丽。
师简介:地球很大;地球的周长约四万千米;我们人要是每天走50千米要走两年才能环绕地球一周;要是手拉手的话得用四千万个同学拉起手来;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
2、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大小、形状、美丽,现在让我们领略一下我们家园的风光。
学生看图片欣赏大自然给我们创造的美景,了解世界之最。
3、学生交流;教师可适当补充材料。
活动二:缩小的地球——地球仪1、师介绍地球仪(地球太打,人们很难看到它的全貌,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2、学生观察地球仪,谈观察收获。
3、师生合作总结经线: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
纬线: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围绕地球仪一周的线。
赤道:最长的纬线。
东西半球的划分:西经20度、对东经160度两条经线将地球分为东、西半球。
南北半球的划分:赤道吧地球平分成南北两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以北是北半球。
活动三:大洲和大洋1、对照地球仪或世界地图,找出地球的七大洲、四大洋,在图上找出来;找找我国的位置。
2、交流3、阅读小资料,了解亚洲的由来。
第一单元第一课《地球外衣》教学目标1、通过收集资料、交流讨论和制作小报,了解大气对地球及地球上生命的意义。
2、通过设计制作小报,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和设计制作小报的技能。
3、通过了解大气的作用,树立保护大气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重点是了解大气对地球及地球上生命的意义,难点是整理资料,将内容条例清晰的反应在小报上,使读者明了并赏心悦目。
课前准备课前师生共同收集“大气对大气及其生命意义”的资料、制作小报用纸、彩色笔等。
活动一:讨论大气对地球及其生命的作用活动目标:1、通过收集资料、交流讨论,了解大气对地球及地球上生命的意义,培养课外收集资料的能力。
2、通过了解大气的作用,树立保护大气的环保意识。
活动二:制作大气对地球生命意义的小报活动目标:1、通过设计制作小报,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和设计制作小报的技能,进一步了解大气对地球上生命的意义。
2、通过制作小报进行宣传,影响带动身边的人,共同树立保护大气的环保意识。
第一单元第四课《地球的保护伞——臭氧》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臭氧层的作用2.了解臭氧空洞的形成及危害3.了解如何保护臭氧层(二)能力目标:通过对调查及查阅有关保护环境的资料,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搜集、处理信息能力。
(三)情感目标:懂得人类与环境、化学与环境科学的关系,领悟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臭氧层的保护措施。
课前准备学生查阅有关臭氧的资料教学过程一、入境生趣你知道在海伦娜岬角,为什么几乎所有的动物都是瞎子。
二、自学质疑1、臭氧层的作用2.氧空洞的形成及危害3.如何保护臭氧层三学习释疑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充分运用查找的资料全班交流各组汇报交流(1)保护作用2)加热作用(3)温室气体作用(一)对人类健康影响1.增加皮肤癌:臭氧减少1%,皮肤癌患者增加4%-6%,主要是黑色素癌。
2.损害眼睛,增加白内障患者。
3.削弱免疫力,增加传染病患者。
(二)对生态影响1.农产品减产及其品质下降。
3.破坏森林。
环境教育教案(初中)1. 课题名称:初中环境教育课——我们的地球2. 年级学科:初中一年级,地理课3. 课时:2课时(90分钟)4.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资源状况和环境问题。
(2)培养学生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3)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二、教学内容与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展示地球的自然景观、资源分布和环境状况,引导学生关注我们的地球。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资源状况和环境问题。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学生们认为地球存在的环境问题有哪些?这些问题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4. 教师讲解针对讨论结果,教师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5.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如何保护我们的地球。
2.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学生们认为应该如何保护地球?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3. 教师讲解针对讨论结果,教师进行讲解,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4. 实践活动让学生制定一个环保计划,内容包括:减少浪费、节约用水、垃圾分类等。
5.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环保行动。
三、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学生环保计划制定:评价学生制定的环保计划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创新性。
3. 学生课后实践: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环保行为,如节约用水、垃圾分类等。
四、教学资源1. 图片、视频等素材:展示地球的自然景观、资源分布和环境问题。
2. 教材:提供有关地球自然环境、资源状况和环境问题的知识。
3. 环保计划模板:用于学生制定环保计划。
五、教学建议1.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什么人类是地球上的智慧生物,其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多方面综合起来的。
以下将从环境、资源、社会和技术等几个角度来探讨这些基本条件。
一、环境条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
首先,地球的气候和自然环境必须适宜人类生存,例如气温适中、气候稳定等。
其次,人类需要清洁的空气、水源和可持续的土地来维持生命活动。
最后,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人类需要保护和维护生物多样性以确保环境的健康。
二、资源条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
人类需要能源、食物、水和原材料等资源来满足生活和生产的需求。
可持续的资源利用和开发是保障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需要合理规划和管理资源,以确保资源的可持续性和可再生性。
三、社会条件社会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
人类需要社会组织、制度和规则来确保社会秩序与稳定。
同时,人类也需要秩序良好的法律体系和公平的司法来保护个人权益和维持社会的公正和公平。
四、技术条件技术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
人类通过创新和应用科学技术来改善生活并推动社会进步。
技术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改善通信与交通、增强医疗与教育等方面,为人类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发展机会。
综上所述,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包括环境条件、资源条件、社会条件和技术条件等。
这些条件相互关联,缺一不可。
只有在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和推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人类才能获得持续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保护地球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建立公正社会秩序和推动科技进步是人类面临的重要挑战和发展任务。
初中地理第一课教案:认识地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认识地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人类与地球的关系密不可分。
认识地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是初中地理学习中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从以下两个方面介绍地球与人类的关系:第一章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第二章探究人类与地球的关系。
第一章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1.地球的形态和结构地球是一个近似于球体的天体,半径约6371公里。
地球由内到外可以分为地核、地幔、地壳和大气四个部分。
其中,地核是最内部的部分,由固态内核和液态外核构成;地幔是中间的一层,广大地球科学家认为这是一层处在地核直接以上的非连续性层;地壳分为海洋地壳和大陆地壳,海洋地壳厚度约7-10公里,大陆地壳则是约30-70公里。
最外层的大气包括了地球表面的空气、云、雾、降水和大气中的波动。
2.地球的运动地球有两种主要运动:公转和自转。
公转是指地球绕着太阳母星的椭圆轨道移动,公转周期大约是365.26天;自转是指地球自身在轴心上的旋转,自转周期为23.93小时。
地球的公转和自转复杂的运动,决定了地球的气候、季节、白昼和黑夜的时间等许多自然现象。
3.地球的物理地理条件地球的物理地理条件是指影响地球生态系统的物理环境因素,如气候、水源、土壤、地形等。
这些因素决定了地球上能够生存的生物种类和分布。
第二章探究人类与地球的关系1.人类与地球的相互关系人类与地球是密不可分的,非常依赖地球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同时也会对地球造成影响。
人类通过使用土地、水和空气等自然资源来获得生存和发展所需的食品、衣物、住宅等生活必需品。
然而,人类也产生了大量的废弃物和污染物,对环境造成了威胁。
2.人类对地球的影响人类的活动对地球造成的影响包括很多方面,如破坏森林、污染海洋、破坏土地、过度放牧、空气污染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
人类对地球产生的负面影响日益增加,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
3.可持续发展与人类的未来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人类现有需求而不影响未来世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发展方式。
初一年级地理学习中的地球环境保护
初一年级的地理学习中,地球环境保护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我们,作为地球的孩子们,时常在地理课堂上深入探讨如何保护我们居住的这个美丽而宝贵的星球。
首先,我们学习到地球就像是我们的家园一样,需要我们呵护和保护。
在课堂上,我们学到了大气、水、土壤等各种资源的重要性。
我们知道,如果我们不爱护这些资源,它们就会变得污染和枯竭,影响我们的生活。
通过教科书上的图片和老师的讲解,我们仿佛能听到大地在呼唤我们的声音。
它告诉我们,它需要我们的帮助来维持它的平衡和美丽。
我们学习到了如何节约用水、如何减少使用塑料袋、如何保护森林和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
每当我们讨论这些话题时,我们似乎能感受到大地的心情。
我们想象自己是小草,感受到雨水的滋润;我们想象自己是一只小鸟,看到森林的绿意;我们想象自己是一条鱼,游过清澈的河流。
在地理课堂上,我们不仅仅学习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种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行动意识。
我们学会了如
何和家人、朋友分享我们的所学,鼓励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未来,当我们长大成人,我们会继续传承这些珍贵的知识和价值观。
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无论我们做什么工作,保护地球环境将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因为我们深知,只有保护好地球,我们才能拥有美好的未来。
因此,初一年级的地理学习中的地球环境保护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情怀和责任。
让我们从小培养保护地球的意识,让我们的世界因我们的努力而更加美好、更加和谐。
教学目的1、了解我们的地球;2、知道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为日常生活提供了必需的条件。
3、了解人类探索其他星球和制造另一个地球的努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人类探索另一个生存环境的过程。
认识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教学难点:了解人类生存所必需的条件,理解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保护地球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一、了解我们的地球:这一节我们将视角拉近到地球本身,学习一下地球自身的结构。
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1、大气圈(1)组成:学生看课本回答,师投影2、水圈:水圈有哪些组成?海洋水、陆地水(湖泊水、河流水、冰川水、地下水、矿物水)水在地理环境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生答,(1)水是地表最重要的物质和参与地理环境物质能量转化的重要因素(2)水分与热量的组合形成了不同的自然景观。
(3)水为满足生物需求创造了前提。
(水自身、水溶解营养物质)(4)水循环调节气候、净化大气。
(5)水促进地理环境的发展和演化。
3、生物圈:生物圈在地球上的范围?(最高到达哪里?又可以深入至哪里?)分析:什么是自然环境?它应该包括多么大的范围?自然环境的定义: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范围和能够影响到人类的范围自然环境的五大因子:气候、水文、地貌、土壤、植被。
因此自然环境应该包括这些内容。
自然环境的范围:大气层下层、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的上层——地球表层学。
这个范围也正是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相交汇的位置,也正是生物圈的位置。
教后反思:七年级的学生虽然对地球有所了解,但也只是一知半解,需要老师搜集资料,制作课件,补充给学生。
以课件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更直观更形象,也更令学生触动。
地球的宇宙环境设计说明本节课是初中地理的第一节课,因此要从学生熟悉的地理事件入手,注重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
利用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培养其对地理学科的兴趣,也培养其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学习目标1.运用图片、影视资料,以及数字技术等手段,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认识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2. 结合图片、影视资料等,描述探月工程、火星探测以及空间站建设等人类太空探索的进展与意义。
收集中国航天及太空观测发展的相关材料,举例说出中国太空探索的成就。
重点难点重点:人类探索太空的进展与意义,中国太空探索的成就。
难点: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太阳系、银河系等天体构成。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概括归纳法等。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完成《七彩作业》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
二、学习任务一教学模块的包含关系如图所示。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太阳系的构成。
教师:展示图1.1“太阳系和银河系”。
太阳是一颗恒星,它周围围绕着八大行星。
同学们根据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说出八大行星的名称。
学生:读图说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教师补充:月球围绕在地球周围,二者构成了地月系。
教师:读图,分析地球在八大行星中距离太阳的位置特点,结合教材第7页活动,分析地球是迄今人类唯一的家园的原因。
学生(合作探究):在太阳系中,与金星、火星等其他行星相比,地球距离太阳不远不近,自身体积和质量不大不小,容易形成适合生命存在的温度、大气和水等条件,地球是迄今人类唯一的家园。
三、学习任务二教学模块四、过程性评价随堂练习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了解了地球所在的宇宙环境,知道了地球是迄今人类唯一的家园,有助于我们更加热爱和珍惜自己的家园;通过了解世界和中国对宇宙的探索,有利于初步形成科学的宇宙观,增强科学兴趣,提升科学探究意识与科学精神。
六、布置作业建议所有同学完成本节《七彩作业》的【基础通关】和【能力突破】,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同时完成【素养达标】和【考点专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