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进化
- 格式:docx
- 大小:275.25 KB
- 文档页数:9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生物的进化高中生物一轮复习中,生物的进化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板块。
它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生命的多样性和适应性,还能让我们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去探究生物的发展历程。
生物进化的理论基础主要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达尔文认为,生物普遍具有过度繁殖的倾向,但资源是有限的,这就导致了生存斗争。
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更容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
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微小的有利变异得以积累,从而形成了新的物种。
例如,长颈鹿的脖子为什么这么长?按照自然选择学说,在远古时期,长颈鹿的脖子长短不一。
在食物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脖子较长的个体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更容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而脖子较短的个体则难以获得足够的食物,生存和繁殖的机会相对较少。
经过漫长的岁月,长脖子这一有利变异逐渐积累和加强,最终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长颈鹿。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它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而不是个体。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
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基因频率是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
生物进化的原材料来自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这就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基因重组可以产生多种多样的基因型,为生物进化提供丰富的原材料。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地理隔离是指由于地理障碍,使得种群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生殖隔离则是指不同物种之间不能交配,或者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
例如,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地雀就是由于地理隔离,逐渐形成了不同的物种。
这些地雀最初来自同一个祖先,但由于分布在不同的岛屿上,彼此之间无法交流基因,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进化,它们的形态、习性和食性等方面都产生了显著的差异,形成了多个不同的物种。
对生物进化的理解
生物进化是指生物种群基因频率随时间而发生改变的过程。
这个过程通常由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等机制引起,导致生物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进而影响生物的适应性、形态和行为等方面。
生物进化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理解。
在微观层面,生物进化涉及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等过程。
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序列中的随机变化,可以产生新的等位基因。
基因重组则是在有性生殖过程中,来自父本和母本的染色体上的基因进行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基因型。
自然选择是指那些适应环境的个体更容易生存和繁衍后代,使得适应性的基因在种群中逐渐增多。
在宏观层面,生物进化表现为物种的形成和灭绝。
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种群之间的遗传差异逐渐积累,导致生殖隔离的出现,最终形成新的物种。
同时,由于环境的变化和种间竞争等原因,一些物种可能会走向灭绝。
生物进化的机制非常复杂,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
现代生物学已经通过大量的实验和观察证实了生物进化的存在,并且提出了许多关于生物进化的理论和模型。
这些理论和模型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生物进化的机制和过程,还有助于我们预测生物种群的未来变化,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提供科学依据。
生物进化的五个阶段一、原始生物的诞生和繁衍生物进化的第一个阶段是原始生物的诞生和繁衍。
在地球形成之初,原始生物通过自我复制和变异的方式在原始环境中生存和繁衍。
这些原始生物具有简单的细胞结构,只能进行基本的代谢活动,如摄取营养物质和释放废物。
它们依赖于自然界提供的化学物质和能量来维持生命。
二、物种的分化和多样化生物进化的第二个阶段是物种的分化和多样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始生物开始出现差异化,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物种。
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的作用。
适应环境的个体具有更高的生存和繁衍能力,从而传递其有利的基因给下一代。
这种适应和选择过程导致了物种的多样性和适应性的提高。
三、进化的加速和演化的新特征生物进化的第三个阶段是进化的加速和演化的新特征。
随着时间的推移,物种的进化速度逐渐加快,并且出现了许多新的生物特征和适应性。
这些新特征可以是形态学上的改变,如器官结构和功能的改进,也可以是生理学上的改变,如代谢途径的改变。
这些新特征使得物种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的环境和生存条件,提高了生存和繁衍的成功率。
四、物种的灭绝和适应环境的变化生物进化的第四个阶段是物种的灭绝和适应环境的变化。
随着地球环境的不断变化,一些物种无法适应新的环境条件而灭绝。
这种灭绝过程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只有能够适应环境变化的物种才能够在进化的竞争中存活下来。
适应环境变化的物种通过改变其基因组和生理机制来适应新的生存条件,从而保持其生存和繁衍的能力。
五、人类的出现和文明的发展生物进化的第五个阶段是人类的出现和文明的发展。
人类作为一种高度进化的生物,具有复杂的智力和文化能力。
人类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改变了自然环境和生物界的格局。
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不仅改变了自身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条件,也对其他生物和地球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类的进化和文明发展是生物进化的最高阶段,也是对生物进化规律的深入认识和应用。
生物进化的五个阶段包括原始生物的诞生和繁衍、物种的分化和多样化、进化的加速和演化的新特征、物种的灭绝和适应环境的变化,以及人类的出现和文明的发展。
生物学生物进化生物进化生物进化是生物学的重要领域之一,它研究的是生物种群随着时间的推移,适应环境和改变的过程。
通过进化,生物可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提高生存能力和繁殖成功率。
本文将从进化的基本概念、驱动因素以及示范性案例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深入探讨生物进化的奥秘。
1. 进化的基本概念进化是指物种在长时间内适应环境,逐渐改变其遗传特征和形态结构的过程。
进化发生在生物的种群级别,是一种持续和渐进性的过程。
进化基于两个核心概念:遗传变异和适应性选择。
1.1 遗传变异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它通过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等方式产生。
遗传变异使得个体之间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可能在不同环境下发挥不同的作用,进而影响个体的生存和繁殖成功率。
1.2 适应性选择适应性选择是指环境对个体随机变异的特征进行筛选的过程。
环境中的选择压力会使得某些个体具有更高的生存能力和繁殖成功率,这些个体将更有可能将其有利特征传递给下一代。
适应性选择推动了有利特征在种群中的积累,从而导致物种的逐渐进化。
2. 进化的驱动因素进化是由多种驱动因素共同作用而成的。
以下是几个主要的驱动因素:2.1 突变突变是生物遗传变异的一种形式。
它是指DNA序列发生改变,导致基因型和表型的变异。
突变可以是无害的、有害的,也可以是有利的。
有利突变有助于个体适应环境变化,并在种群中获得进化优势。
2.2 基因流动基因流动是指不同种群之间基因的交换。
它可以通过基因迁徙和基因交配等方式发生。
基因流动增加了遗传多样性,促进了物种间的进化。
2.3 遗传漂变遗传漂变是指由于随机事件导致个体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它在小规模种群中的作用较大,能够导致基因频率的随机波动。
遗传漂变可能导致有利基因的丧失或未利基因的积累,从而影响进化方向。
2.4 环境选择环境选择是根据环境条件筛选某些特征的过程。
环境中的选择压力会影响个体的生存和繁殖能力,进而影响遗传特征在种群中的分布。
环境选择推动了物种对环境的适应和进化。
生物进化例子生物进化是指生物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逐渐适应环境,进化出更加适合生存的特征和形态。
生物进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遗传变异、自然选择、基因流等多种因素。
下面列举了10个生物进化的例子。
1. 鸟类的翅膀:鸟类的翅膀是一种非常适应飞行的结构,它们可以在空中飞行,逃避天敌和寻找食物。
鸟类的翅膀是由前肢演化而来的,经过长期的进化,逐渐形成了适应飞行的特征。
2. 鱼类的鳞片:鱼类的鳞片是一种保护性结构,可以保护鱼类的身体免受捕食者的攻击。
鱼类的鳞片是由皮肤演化而来的,经过长期的进化,逐渐形成了适应水生环境的特征。
3. 猫科动物的爪子:猫科动物的爪子是一种非常适应捕猎的结构,可以帮助它们抓住猎物。
猫科动物的爪子是由趾骨演化而来的,经过长期的进化,逐渐形成了适应捕猎的特征。
4. 蜜蜂的蜂巢:蜜蜂的蜂巢是一种非常适应生存的结构,可以保护蜜蜂免受天敌的攻击。
蜜蜂的蜂巢是由蜜蜂的唾液和蜡演化而来的,经过长期的进化,逐渐形成了适应生存的特征。
5. 长颈鹿的颈部:长颈鹿的颈部是一种非常适应生存的结构,可以帮助它们获取高处的食物。
长颈鹿的颈部是由颈椎演化而来的,经过长期的进化,逐渐形成了适应生存的特征。
6. 象的鼻子:象的鼻子是一种非常适应生存的结构,可以帮助它们获取食物和水源。
象的鼻子是由鼻孔演化而来的,经过长期的进化,逐渐形成了适应生存的特征。
7. 蛇的毒牙:蛇的毒牙是一种非常适应捕猎的结构,可以帮助它们捕杀猎物。
蛇的毒牙是由牙齿演化而来的,经过长期的进化,逐渐形成了适应捕猎的特征。
8. 猴子的手:猴子的手是一种非常适应生存的结构,可以帮助它们获取食物和逃避天敌。
猴子的手是由手指演化而来的,经过长期的进化,逐渐形成了适应生存的特征。
9. 蝴蝶的翅膀:蝴蝶的翅膀是一种非常适应飞行的结构,可以帮助它们逃避天敌和寻找食物。
蝴蝶的翅膀是由前翅演化而来的,经过长期的进化,逐渐形成了适应飞行的特征。
10. 熊的爪子:熊的爪子是一种非常适应生存的结构,可以帮助它们获取食物和逃避天敌。
生物进化的基本环节
生物进化的基本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生殖隔离。
突变指发生的突然的、可遗传的变异现象,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基因重组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
自然选择指生物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现象,最初由C·R·达尔文提出。
自然选择定向改变基因库。
生殖隔离指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亲缘关系接近的类群之间在自然条件下不交配,即使能交配也不能产生后代或不能产生可育性后代的隔离机制,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标志。
《生物的进化》生物教案7篇《生物的进化》生物教案1教案课前检测:1、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2、生物的化石在地层中的出现有一定的顺序:越古老的地层,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距今越近的地层,成为化石的生物越高等、越复杂。
教学目标:1.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2.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重点难点:一、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读P58页图24:1850年,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大多数是浅色的,只有少数是深色的读P58页图25,100年后的1950年,曼彻斯特已成为一个工业城市,树皮被熏成黑色,结果深色桦尺蠖变成了常见类型。
思考:它们的数量为什么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保护色:1、生物进化的原因: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内因:可遗传的变异外因:环境的变化生物的后代会发生不同的变异,若变异与生活环境相适应,则具有此种变异的后代就能生存下来;若变异不能与生活环境相适应,则具有此种变异的后代就不能生存下来,将会被自然界淘汰。
二、达尔文自然选择: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1859年,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这一划时代的巨著。
在《物种起源》一书中,达尔文根据20多年来积累的资料,以自然选择学说为中心,从遗传、变异、人工选择、生存斗争和适应等方面论证了物种的起源。
该书强调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给神创论以沉重的打击。
《物种起源》是关于生物进化理论的重要著作,是生物学研究历史上的新的里程碑。
①概念: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着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
②自然选择的过程: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过度繁殖达尔文发现,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都有依照几何比率增长的倾向。
达尔文指出,象是一种繁殖很慢的动物,但是如果每一头雌象一生(30~90岁)产仔6头,每头活到100岁,而且都能进行繁殖的话,那么到750年以后,一对象的后代就可达到1 900万头。
生物进化的历程生物进化是指物种通过遗传变异、自然选择等途径逐步演化形成新的物种的过程。
这个过程经历了数亿年的时间,涉及了地球上无数的生命形态。
本文将从进化的基本概念、进化的证据、人类的进化历程等方面,为大家详细介绍生物进化的历程。
进化的基本概念突变突变是指基因发生了可遗传的突然性改变,使得它所控制的表型出现新的性态。
突变是进化的源泉,提供了遗传材料的变异,从而为进化提供了可塑性。
选择自然选择是指在环境中存在一定限制的情况下,适应当前环境的个体繁殖更多子代的现象。
选择是进化的推动力量,通过对优胜劣汰,对个体遗传基因具有筛选作用。
适应生物适应是指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基因突变等方式进化形成的对特定环境的适合度。
适应是进化的结果,是为了适应某种条件而形成的响应方案。
进化的证据化石证据化石是指通过生命体化学反应和自然过程而遗留下来的物质残迹,是对生命演化的重要证据。
通过化石,我们可以对过去的生物形态、生活习性等进行研究,了解生物演化的历程。
分子证据分子进化是指通过比较蛋白质或核酸序列的相似性或差异性,推断生物进化历程的方法。
分子证据可以解决遗传时间表矛盾、不法珍品序列漂变的问题,因此是一种非常可信、重要的证据。
生态证据生态进化是指利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全面评价生物于自然环境中的相互作用和进化适应方式。
研究生态进化,有助于揭示不同物种如何适应环境,并帮助我们理解物种多样性的形成及其演化机制。
人类的进化历程人类的进化历程可以追溯到数百万年前的早期人类,经历了猿人、直立人、尼安德特人等一系列阶段,最终形成现代人类。
其中,以下三个时间点非常重要。
200万-300万年前:奥斯特罗洛皮特克斯奥斯特罗洛皮特克斯是地球上第一批具有人类特征的类人猿,如著名的“露西”就是其中的代表。
它们是双足行走、用火、使用简单石制工具的匠人,但智商较低。
70万-30万年前: 直立人直立人是指具有直立步态和更为发达轮廓的类人猿,如猿人人类古人类、尼安德特人等。
生物进化类型
生物进化类型主要有以下四种:
1.复化式进化:这主要涉及到多倍体的形成,即染色体数目的增加。
2.分化式进化:这种进化方式主要体现在种群中出现了新的、有别于亲代的变异,然后这些变异在种群中扩散开来。
3.特化式进化:特化式进化是指生物在形态、生理或行为等方面向着某一特定方向发展的进化方式。
4.简化式进化:这主要与退化、反分化有关,某些功能减弱或丧失,例如蜜蜂中的工蜂。
除了上述的进化类型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生物的进化都是由其自身信息系统主导的。
这个信息系统包括DNA、大脑-神经系统和社会信息系统等。
演化有很多种形态,比如个体演化、种类演化、种内演化以及自我进化等。
生物进化一、选择题1.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了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现代生物技术也是利用这一点来改变生物遗传性状。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人工诱变因突变率的提高而实现了定向变异B.转基因技术造成的基因重组,就产生了定向变异C.体细胞杂交技术能产生染色体变异,突破了生殖隔离的限制D.现代生物技术能改变许多生物,使之更适合人的需要解析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答案 A2.下列哪项对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影响()A.随机交配B.自然选择C.基因突变D.染色体变异解析随机交配对基因频率没有影响,影响基因频率的因素是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和自然选择。
答案 A3.(2011·临沂)人类与某些病毒的斗争是长期的,人类与这些病毒长期共存的原因是()①病毒的毒性越来越强,人类对该病毒的免疫力越来越强②病毒的毒性越来越弱,人类对该病毒的免疫力越来越弱③病毒的毒性越来越强,人类对该病毒的免疫力越来越弱④病毒的毒性越来越弱,人类对该病毒的免疫力越来越强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解析人类能与这些病毒长期共存是二者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答案 C4.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看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自然选择学说的缺陷是()①自然选择学说能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和生物的适应性、多样性的形成②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③自然选择学说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未能作出科学的解释④自然选择学说对环境条件如何对可遗传的变异进行选择,没有能作出科学的解释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生物个体的寿命是有限的,但该物种在一代代交替过程中得以保持和发展,该物种的基因库也得以保持和发展。
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达尔文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以及自然选择如何对可遗传变异起作用,还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
答案 B5.下列有关地理隔离的叙述错误的是()A.造成地理隔离的障碍,对于陆生生物往往是水域、山脉、沙漠等,对于水生生物一般是陆地B.地理隔离在物种形成中起着促进性状分歧的作用C.地理隔离对人类没有影响D.物种大多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而形成的解析地理隔离在人类中也有广泛影响,从理论上说,每个人都可以把地球上所有合适年龄的异性作为自己的选择对象,但实际上是做不到的,地理的因素是阻碍人类基因交流的天然屏障。
当然对人类来说与别的动物不同,政治的、社会的隔离因素的影响,有时更为重要。
答案 C6.研究人员调查了某地区同种生物的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
甲种群:AA个体为24%,aa个体为4%。
乙种群:Aa个体为48%,aa个体为16%。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甲种群生物所处的环境变化剧烈B.乙种群生物基因突变率很高C.乙种群生物所处的环境变化剧烈D.甲、乙两种群生物无突变,环境基本相同解析首先计算出甲种群Aa=72%,乙种群AA=36%;然后分别计算出甲种群A=(24%+36%)=60%,乙种群A=(36%+24%)=60%,。
即甲乙两种群基因频率不变,说明甲乙两种群生物无突变,环境基本相同,没有进化。
答案 D7.(2011·厦门)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进化总是由突变引起的B.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C.变异的个体都适应环境D.新物种产生都要经历地理隔离解析本题考查对进化的理解。
进化的原材料由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产生,变异的个体不一定都能适应环境,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新物种的产生的必要条件是生殖隔离,而不是地理隔离,故新物种的产生不一定要经历地理隔离,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答案 B8.(2011·威海)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自然选择学说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C.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有利变异的保存解析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答案 D9.(2011·烟台)生物生殖方式的进化是生物进化的内容之一,下列有关生物生殖的叙述错误的是()A.有性生殖的出现,增加了自然选择的原材料,加快了进化的速度B.胎生动物胚胎发育的营养主要来自母体,所以胎生动物的卵细胞比卵生动物的卵细胞小C.双受精现象保证了种子萌发的营养,是被子植物占优势的原因之一D.进行卵式生殖的动物叫卵生动物解析本题采用直接法较简单。
D项明显错误,混淆了卵式生殖和卵生动物的概念。
卵式生殖是指精卵结合成受精卵再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胎生的哺乳动物都是卵式生殖。
答案 D10.(原创题)科学研究发现有“自私DNA”之称的转座子是自然界中最为常见和最为丰富的基因。
“自私DNA”在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持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在DNA分子结构中,与脱氧核糖直接相连的一般是两个磷酸基和一个碱基B.极端低温导致细胞膜破裂与基因有关C.基因突变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D.DNA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解析极端低温导致细胞膜破裂是细胞坏死,与基因的功能无关。
答案 B11.某地一年生某群体,其基因型为aa,开白色花。
有一年,洪水冲来了许多AA和Aa种子,开红色花。
不久群体基因型频率变为55%AA、40%Aa、5%aa。
据此分析不合理的是()A.该地该群体所有的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一个基因库B.洪水过后,群体的A和a基因频率分别为75%和25%C.洪水过后,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了,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洪水过后,若个体全部是自花受粉,三年内植物种群不会发生进化解析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发洪水后,A的基因频率=55%+40%×12=75%;a的基因频率=5%+40%×12=25%。
发洪水后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了,这是迁移的结果,而不是自然选择的作用。
答案 C12.下列有关共同进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共同进化是指各种生物在生存斗争中一起进化B.捕食者对猎物起到选择的作用,但猎物对捕食者无此作用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D.个别物种的形成或灭绝对其他物种的进化没有影响解析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并不是各种生物在生存斗争中一起进化;捕食者对猎物起到选择的作用,但猎物对捕食者也有选择作用,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个别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其他物种的进化。
答案 C13.有关物种与生物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意味着新物种的产生B.某种群灭绝后会使本物种的基因多样性降低C.一个区域的物种数量增加一定会导致该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D.自然选择的实质是选择种群的有利个体,决定了新基因的产生解析新物种的形成标志是生殖隔离,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一个区域的物种数量增加不一定会导致该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有些情况还会导致稳定性降低,甚至由于缺少新物种的天敌导致本地有些物种灭绝;自然选择的实质是选择种群有利的个体,其有利的基因得以保留,但不能决定新基因的产生。
答案 B14.抗流感的疫苗,每过几年就要更换新的种类,因为流感病毒已对旧的疫苗产生了高度的抗性,这种抗性最好的解释是()A.病毒因疫苗刺激而产生突变B.病毒某些结构的用进废退C.由于生殖隔离造成D.由于选择作用,使对疫苗有抗性的病毒被保留下来并扩大繁殖解析抗性的形成是变异的结果,药物对病毒进行了选择,从而使对疫苗有抗性的病毒被保留下来并扩大繁殖;并不是病毒因疫苗刺激而产生变异,变异在前,疫苗选择在后。
答案 D15.关于生物进化的观点很多,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建立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基础上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对于一个处于地理隔离的小种群来说,当种群进一步减少时,其根本的潜在危险是丧失遗传多样性B.生物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也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C.种群中如果某种性状的隐性个体都不育,则一定导致该隐性基因绝灭D.自然选择的实质是选择种群的有利基因,也决定了新基因的产生解析对于一个较小的种群,随着其数量的减少,若环境发生较大的变化时,有可能由于不适应环境而灭绝;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种群中如果某种性状的隐性个体都不育,由于存在杂合子,该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下降,但不会灭绝。
答案 A16.某植物群体基因型的种类和比例为AA∶Aa∶aa=1∶4∶1。
比较自交一代与随机交配一代得到的两个子代群体()A.基因型频率相同B.纯合子比例不同C.基因频率不同D.杂合子比例相同解析由种群中AA∶Aa∶aa=1∶4∶1,AA=1/6,Aa=2/3,aa=1/6。
计算得A的基因频率=1/6+1/2×2/3=1/2,a的基因频率=1/2。
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可知,随机交配后代的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不变。
若自交,1/6 AA 自交后代仍是1/6 AA,1/6 aa自交后代仍是1/6 aa,2/3 Aa自交后代中AA占2/3×1/4=1/6、Aa占2/3×1/2=1/3、aa占2/3×1/4=1/6。
因此自交后代中AA=1/6+1/6=1/3,aa=1/6+1/6=1/3,自交后代中A的基因频率=1/3+1/2×1/3=1/2,a的基因频率=1/3+1/2×1/3=1/2.答案 B17.若“M→N”表示自条件M必会推得N。
则这种关系可表示为()A.M表示遵循基因分离定律,N表示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M表示生物的进化,N表示基因频率的改变C.M表示温度升高,N表示酶的活性增大D.M表示伴X隐性遗传母亲患病,N表示儿子不一定患病解析虽然分离定律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但能遵循分离定律的基因,却不一定按自由组合定律遗传;在一定范围内温度升高,可能使酶的活性增大,但若过高,将使酶变性失活;伴X隐性遗传时,若母亲患病,儿子一定患病;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因此,只要生物进化,其基因频率必然改变。
答案 B18.如图为比较原始的哺乳类动物进化示意图,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图中说明A、B、C、D、E等不同的动物具有原始的共同祖先B.说明生物种类数量的发展是由少数种向多数种进化发展的C.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不同的方向缓慢进化D.环境引起生物发生定向变异,通过选择和隔离使比较原始的哺乳动物向不同的方向进化发展解析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通过自然选择和隔离使比较原始的哺乳动物向不同的方向进化发展。
答案 D19.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描述,正确的一组是()①所有突变都是显性的,有害的②突变能够人为地促进产生③表现出亲代所没有的表现型叫做突变④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三者的共同特点就是三者都能产生新的基因⑤基因突变的频率很低⑥基因突变是基因内部的化学变化⑦基因突变有显性突变和隐性突变之分⑧DNA分子结构改变能引起基因突变⑨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重要区别是基因突变在光镜下看不到变化A .③⑤⑦⑧⑨B .④⑤⑥⑦⑧⑨C .②③⑤⑥⑦⑨D .②⑤⑥⑦⑨解析 ①突变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突变多数是有害的,错误;②突变能人为地诱发产生,从而提高变异的频率,正确;③表现出亲代所没有的表现型叫性状分离或变异,错误;④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三者的共同特点就是三者都能产生新的基因型,而只有基因突变能产生新的基因,错误;⑤基因突变的频率很低,而且是随机发生的、不定向的,正确;⑥基因突变是DNA 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少或替换,是基因内部的化学变化,正确;⑦基因突变有显性突变和隐性突变之分,即既可以由显性基因突变为隐性基因,也可以由隐性基因突变为显性基因,正确;⑧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 分子片段,所以DNA 分子结构改变不一定都能引起基因突变,错误;⑨突变是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改变,是不定向的,有显性和隐性突变,在光镜下是不能看到的,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