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讲古诗十九首之青青河畔草、今日良宴会
- 格式:pdf
- 大小:230.06 KB
- 文档页数:10
叶嘉莹讲《古诗十九首》叶嘉莹先生讲演。
包括《明月皎夜光》《行行重行行》等一首先是刘勰的《文心雕龙·明诗篇》说:“至成帝品录,三百余篇,朝章国采,亦云周备,而词人遗翰,莫见五言。
”又说:“古诗佳丽,或称枚叔,其《孤竹》一篇,则傅毅之叶嘉莹先生讲演。
包括《明月皎夜光》《行行重行行》等叶嘉莹先生讲演。
包括《明月皎夜光》《行行重行行》等首》中既有西汉的作品,也有东汉的作品。
这种说法,表面上看起来虽然很通达,其实也不能够成立。
为什么不能成立因为从西汉景帝到东汉建安,前后相去有三百年之久,而这十九首诗所表现的风格,却绝不像是相差百年以上的作品。
综观文学演进的历史,不同时代一定有不同的风格。
唐朝一共不过二百八十多年,诗风已经有初、盛、中、晚的变化。
就拿北宋词来说,早期的晏、欧,后来的柳永、苏轼,再后来的秦少游、周邦彦,他们的风格是多么不同!可是《古诗十九首》的风格内容相当近似,如果说二三百年之间的作品都在里边,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我个人以为,这十九首诗都是东汉时代的作品。
由于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对这些诗没有记载,所以它们应该是在班固、傅毅之后出现的,但下限则应该在建安曹王之前。
因为,建安时代诗风有了一个很大的变化,等到讲建安诗的时候你们就会看到:由于时代的影响,三曹、王粲等人的诗已经写得非常发扬显露,不再有《古诗十九首》温厚含蓄的作风了。
可是实际上,《古诗十九首》全部为东汉作品的说法多年来一直不能够成为一个定论。
为什么不能成为定论因为大家都不敢断定这里边肯定就没有西汉之作。
原因何在呢就在于十九首中有这样一首诗——《明月皎夜光》。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
秋蝉呜树间,玄鸟逝安适。
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
良无磐石固,虚名复何益。
叶嘉莹先生讲演。
包括《明月皎夜光》《行行重行行》等斗柄指到卯的方位时就是二月仲春,指到辰的方位时是三月季春,指到巳的方位时是四月孟夏不过,这只是夏历,而夏商周三代的历法是不同的,夏建寅,商建丑,周建子。
叶嘉莹讲古诗十九首(中)对“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两句,古人有不同的讲法。
李善的《文选注》引《韩诗外传》说:“诗云'代马依北风,飞鸟栖故巢’,皆不忘本之谓也。
”但这“不忘本”又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从远行者的角度来看,当然是从正面写他的思乡念旧之情;从留居者的角度来看,则是说胡马尚且依恋故乡的北风,越鸟尚且选择遥望故乡的南枝,你作为一个游子,怎么能忘记了故乡和故乡的亲人呢?这是从反面来作比喻的。
第二种说法认为,它来源于《吴越春秋》的“胡马依北风而立,越燕望海日而熙”。
这是取同类相求的意思。
就是说,“云从龙,风从虎”,所有的东西都有它相依相恋不忍离去之处;而我和你本来也是相亲相爱的一对,怎么竟然会分离这么久而不能再结合到一起呢?还有一种说法,是隋树森引纪昀所说的“此以一南一北申足'各在天一涯’意,以起下相去之远”。
这种说法是把出处和取意都抛开不论,只从字面上看,胡马和越鸟一南一北,在直觉上就使读者产生一种南北睽违的隔绝之感。
有这么多不同意见并不是坏的,它说明,正是由于这两句的比喻给予读者十分简明真切的意象,所以才会产生这么多的联想。
在这些联想中,既有行者对居者的怀念,也有居者对行者的埋怨;既有相爱之人不能相依的哀愁,也有南北睽违永难见面的悲慨。
此外,由于前面说到“会面安可知”,似乎已经绝望,所以这两句放在这里还给人一种重新点燃希望的感觉,鸟兽尚且如此,我们有情的人难道还不如鸟兽吗?而且你们还要注意,这两句虽然用了《韩诗外传》和《吴越春秋》的古典,但它同时也是民间流传的比喻,你不用考证古典也一样可以明白。
对这两句,如果你想向深处追求,它可以有深的东西供给你,如果你不想向深处追求,也一样可以得到一种直接的感动。
它把古、今、雅、俗这么多联想的可能性都混合在一起了,这是它的微妙之处。
我以为,《古诗十九首》本来是民间流传的诗歌,但后来经过了文士的改写和润色。
就像屈原改写九歌一样,那并不是有意的造作,而是这些诗的感情很能感动人,当文士吟诵这些民间诗歌时,内心中也油然兴感——即所谓“人人读之皆若伤我心者”——因此产生了共鸣,从而才亲自动手来加以修改和润色。
叶嘉莹先生诗词曲欣赏诗作惆怅当年风雨,花时横被摧残。
平生幽怨几多般,从来天壤恨,不肯对人言。
记得年时花满庭,枝梢时见度流萤。
而今花落萤飞尽,忍向西风独自青。
构厦多材岂待论,谁知散木有乡根。
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
(1979年)鹏飞谁与话云程,失所今悲着地行。
北海南溟俱往事,一枝聊此托余生。
(1970年)诗中见惯古长安,万里来游鄂杜间。
弥望川原似相识,千年国土锦江山。
天涯常感少陵诗,北斗京华有梦思。
今日我来真自喜,还乡值此中兴时。
(1977年)〈纪游绝句十二首之一及二〉向晚幽林独自寻,枝头落日隐余金。
渐看飞鸟归巢尽,谁与安排去住心。
(1978年)〈向晚二首〉花飞早识春难驻,梦破从无踪可寻。
漫向天涯悲老大,余生何地惜余阴。
(1978年)〈向晚二首〉却话当年感不禁,曾辈万马一时喑。
如今齐向春郊骋,我亦深怀并辔心。
(1978年)海外空能怀故国,人间何处有知音。
他年若遂还乡愿,骥老犹存万里心。
(1978年)津沽劫后总堪怜,客子初来三月天。
喜见枝头春已到,颓桓缺处花好妍。
(1979年)〈天津纪事绝句二十四首之一〉欲把风标拟古松,已经冰雪与霜风。
平生不改坚贞意,步履犹强未是翁。
话到当年语有神,未名结社忆前尘。
白头不禁沧桑感,台海云天想古人。
天津纪事绝句二十四首之三及四〉余勇犹存世屡更,江山白代育豪英。
笑谈六十年前事,五四旗边一小兵。
〈纪事绝句二十四首之五〉便面黑如点漆浓,新词朱笔隶书工。
赠投不肯留名姓,唯词襟前惠好风。
〈纪事绝句二十四首之十二〉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
临歧一课浑难罢,直到深宵夜角吹。
〈纪事绝句二十四首之二十〉难驻游程似箭催,每于别后首重回。
好题诗句留盟证,更约他年我再来。
题诗好订他年约,赠画长留此日情。
感激一堂三百士,共挥汗雨送将行,当时观画频嗟赏,如见骚魂起汨罗。
博得丹青今日赠,此中情事感人多。
转蓬辞故土,离乱断乡根。
已叹身无托,翻惊祸有门。
覆盆天莫问,落井世谁援。
剩抚怀中女,深宵忍泪吞。
叶嘉莹诗词叶嘉莹诗词鉴赏作品今天给各位分享叶嘉莹诗词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叶嘉莹诗词鉴赏作品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现在开始吧!叶嘉莹的诗词叶嘉莹的诗词古诗《秋草·西风扫尽一年痕》 - -叶嘉莹 - -西风- - 西风扫尽一年痕,迢递王孙客梦昏。
烧影已空悲去雁,澹烟犹锁认归魂。
愁生塞北明妃冢,怨入江南黄叶村。
解识荣枯千古事,忽惊飞鸟下荒原。
夜夜梦江南,魂迷关塞黑。
高中毕业聚餐会后口占三绝其二-近现代·叶嘉莹。
歌罢方知强笑难,临风寂寞立更残。
交游总角风云散,回首芸窗涕泗澜。
高中毕业聚餐会后口占三绝其三-近现代·叶嘉莹。
叶嘉莹诗词作品▲诗作惆怅当年风雨,花时横被摧残。
平生幽怨几多般,从来天壤恨,不肯对人言。
记得年时花满庭,枝梢时见度流萤。
而今花落萤飞尽,忍向西风独自青。
构厦多材岂待论,谁知散木有乡根。
银翼穿云认归京,遥看灯火动乡情,长街多少经游地,此日重回白发生。
家人乍见啼还笑,相对苍颜忆年少,登车牵拥邀还家,指点都城夸新貌。
天安门外广场开,诸馆新建高崔嵬。
道旁遍植绿荫树,无复当日飞黄埃。
叶嘉莹的诗词代表作包括:枉自·枉自浓阴聚枉自浓阴聚,依然雪未成。
风高云转敛,月黑夜偏明。
迢递江南梦,荒寒塞北情。
严冬何寂寞,抚剑意纵横。
转蓬·转蓬辞故土转蓬辞故土,离乱断乡根。
文/叶嘉莹对窗前秋竹有感记得年时花满庭,枝梢时见度流萤。
而今花落萤飞尽,忍向西风独自青。
秋草西风扫尽一年痕,迢递王孙客梦昏。
烧影已空悲去雁,澹烟犹锁认归魂。
愁生塞北明妃冢,怨入江南黄叶村。
叶嘉莹代表诗词叶嘉莹代表诗词1、古诗《秋草·西风扫尽一年痕》 - -叶嘉莹- -西风 - - 西风扫尽一年痕叶嘉莹诗词,迢递王孙客梦昏。
烧影已空悲去雁,澹烟犹锁认归魂。
愁生塞北明妃冢,怨入江南黄叶村。
解识荣枯千古事,忽惊飞鸟下荒原。
2、夜夜梦江南,魂迷关塞黑。
高中毕业聚餐会后口占三绝其二-近现代·叶嘉莹。
古诗十九首《今日良宴会》鉴赏今日良宴会无名氏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
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
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
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无为守穷贱,轗轲长苦辛。
此诗为古诗十九首之四,有云:“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
”说的是一班落魄士人,要借饮宴放纵一下自己,忘却胸中的烦恼和忧伤。
这首诗则具体描写这些士人的“极宴”情形,表现他们无论怎样欢乐也无法忘怀仕宦和富贵的心态,以及高官厚禄终于无法可得的激愤情绪。
主张及时行乐是《十九首》中的一个消极主题。
然而,这一消极主题却来自作者对生命的热爱,来自其理想与现实相矛盾的愤慨,因此作品于消极之中多少也涵有积极的内容。
实际上,及时行乐并未使他们解脱,即使在最欢乐的时刻,他们的心情也是极为沉重的。
这首诗就很能说明这一点。
诗的前八句写宴会的歌唱,其余情形仅用“难具陈”一笔带过。
干净利落,直入宴会的高潮。
《礼记·乐记》说:“惟乐不可以为伪。
”歌声是人心声的自然表露。
当酒酣耳热、弹筝高唱之际,更可以听到歌者的许多心事。
“新声”指新流行的歌曲。
人们正唱得、听得入神,忽然,那位具有“令德”的贤者,唱起了更高妙的言辞。
在座的“识曲”者亦即知音人,从中悟到了“真”意。
这一“真”意即是他们的共同愿望。
“所愿”,《文选》李善注为“富贵也”,还是古人更了解古人。
这班士人为富贵而来,为无法富贵而恼。
“富贵”成了他们朝思暮想、饮受折磨的字眼,没有到在这“极宴”的时刻流露出来,触及他们那根每感的神经。
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本欲忘却烦忧,烦忧总是跟踪而至。
及时行乐并未疗癒其心灵的创痛,相反,倒是更激起其一腔感愤,使之化作歌声而向外倾泄。
有人说,“《十九首》内快心顺意之事绝少”,算是说到了点子上,惜乎未揭示其原因。
在“官本位”的封建社会,作官几乎是读书人谋求富贵、改变个人命运的唯一途径。
但在东汉末年,一切权力集中在豪门贵族手中,一般士人只能望而兴叹。
叶嘉莹讲古诗十九首1.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3. 《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 《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5. 《望江南》楓橋夜泊,听船吹笛。
满地都是菊花香。
6. 《赋得古原草送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7.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8. 《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9. 《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10. 《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11. 《登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12.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13. 《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4. 《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15. 《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6. 《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17.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8. 《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9. 《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古诗十九首(叶嘉莹)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所写的感情基本上有三类:离别、失意、人生的无常。
《行行重行行》之一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也可写作“行行复行行”)《青青河畔草》之二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中国古代有一句成语叫作“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一个人的一生,总要实现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在中国的传统中,男子生命的价值就是得到别人的知赏和任用,很多人终生都在追求这个理想,包括像李太白那样不羁的天才。
而女子一生一世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就在于得到一个男子的赏爱,所以女子的化妆修饰都是为赏爱自己的人而做的。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这个女子把自己打扮得如此美丽,而这种做法也就暗示了她的心中有一种对感情的追求。
在这个世界上,有的人只追求感情上的满足,而有的人宁可忍受感情上的孤独寂寞,所要追求的乃是理想上的满足。
陶渊明也是一个耐得住寂寞的伟大诗人。
他之所以耐得住寂寞,是因为内心之中有自己真正的持守。
他知道自己所需要的是什么,所以不在乎那些世俗的名誉地位,不在乎别人对他说些什么,甚至也不在乎生活的贫穷潦倒。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是干事业还是做学问,都需要有一种勤勤恳恳和甘于寂寞的精神。
但有些人是耐不住寂寞的,为了早日取得名利地位,往往不择手段地去表现自己,所谓“尽快打出一个知名度来”,而这种急功近利的行为有时候就会造成“一失足成千古恨”的结局。
所以,这一首诗所写的乃是人生失意对你的考验,当然这也属于人生之中的一个基本问题。
《青青陵上柏》之三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
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
这篇《古诗⼗九⾸之今⽇良宴会》是为⼤家整理的,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以下信息仅供参考【作品介绍】 《今⽇良宴会》出⾃《古诗⼗九⾸》中的第四⾸。
这⾸诗写得很别致。
全诗⼗四句,是主⼈公⼀⼝⽓说完的,这当然很质直。
所说的内容,不过是在宴会上听曲以及他对曲意的理解,这当然很浅近。
然⽽细读全诗,便发现质直中见婉曲,浅近中寓深远。
【原⽂】 今⽇良宴会今⽇良宴会,欢乐难具陈。
弹筝奋逸响,新声妙⼊神。
令德唱⾼⾔,识曲听其真。
齐⼼同所愿,含意俱未申。
⼈⽣寄⼀世,奄忽若飙尘。
何不策⾼⾜,先踞要路津?⽆为守穷贱,轗轲长苦⾟。
【注释】1、良宴会:『良』,善也。
『良宴会』,犹⾔热闹的宴会。
2、杂具陈:『具』,备也。
『陈』,列。
『杂具陈』,犹⾔难以⼀⼀述说。
3、弹筝奋逸响⼆句:『筝』,乐器。
『奋逸』,不同凡俗的⾳响。
『新声』,指当时最流⾏的曲调。
指西北邻族传来的胡乐。
『妙⼊神』,称赞乐调旋律达到⾼度的完满调和。
4、令德唱⾼⾔⼆句:『令』,善也。
『令德』,有令德的⼈,就是指知⾳者。
『唱』古作『倡』,这⾥泛⽤於⾔谈,『唱⾼⾔』,犹⾔⾸发⾼论。
『真』,谓曲中真意。
指知⾳的⼈不仅欣赏⾳乐的悦⽿,⽽是能⽤体会所得发为⾼论。
5、齐⼼同所愿⼆句:上句说,下⾯感慨为⼈⼈⼼中所有,下句说,这种感慨⼤家都没有把它说出来。
6、奄忽若飙尘:『奄忽』,急遽也。
『飙尘』,指狂风⾥被卷起来的尘⼟。
⽤此⽐喻⼈⽣,⾔其短促、空虚。
7、何不策⾼⾜⼆句:『路』,路⼝。
『津』,渡⼝。
『据要路津』,是说占住重要的位置。
要想『先据要路津』,就必须『策⾼⾜』。
『⾼⾜』,良马的代称。
『策⾼⾜』,就是『捷⾜先得』的意思。
8、⽆为守贫贱:不要守贫贱,是劝诫的语⽓,和『何不策⾼⾜』的反诘语⽓相称应,表⽰⼀种迫切的⼼情。
【翻译】今天这麼好的宴会真是美极了,这种欢乐的场⾯简直说不完。
这场弹筝的声调多麼的飘逸,这是最时髦的乐曲出神⼜妙化。
有美德的⼈通过乐曲发表⾼论,懂得⾳乐者便能听出其真意。
古诗十九首的内容古诗十九首的内容如下:1. 青青河畔草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娼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2. 青青陵上柏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
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
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
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
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
3. 今日良宴会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
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
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
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无为守穷贱,轗轲长苦辛。
4. 西北有高楼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5. 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6. 明月皎夜光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
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
良无磐石固,虚名复何益。
读叶嘉莹《古诗十九首》有感(总2页)-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阅读叶嘉莹评《古诗十九首》讲稿时我有一种停不下来的冲动,叶嘉莹的思路是那么的清晰具有逻辑性,让人不忍停顿。
她的言语就像是从天而落的泉水,结构上顺畅流利,内容上如甘甜的泉源,内蕴深厚,给人以享受。
引古论今,旁证有据,而且她举得例子大多是人们所熟悉的,如李白、杜甫、刘勰、王国维,例证极具权威有说服力,都是大师级的任务,但她的讲解的却是通俗易懂,将距离我们几个世纪的诗人的情感、抱负、志向生动多姿的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有利于将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结构体系与她提出的见解相融合。
我们读不同的诗要懂得用不同的方法去欣赏。
有的诗是以一字一句见长的,它的好处在于其中有某个字或某一句写的特别好,可以使全文的意境都鲜活,明朗起来,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在分析古文时要抓住“诗眼”、“句眼”,在这方面下功夫,反复推敲。
以前一直认为写好古体诗、近体诗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可能多的运用一些华彩艳丽的辞藻,在一首诗中出现一两句让人眼前一闪的亮点。
看了部分讲稿之后才知道自己的想法并不是完全正确的。
因为真正的好诗其实是浑然天成的,根本就看不出其中哪一个字是“眼”,对这样的好诗。
要掌握它真正的精神、感情和生命之所在,而不要摘取一字一句去分析它的好处。
《古诗十九首》就是浑然一体的绝世佳品,所以在研读这部作品时不必特别注意个别词句的特定含义,《古诗十九首》的另一个特点是引人产生自由联想叶嘉莹经常说凡是真正的好诗都有一种感发作用,富有一种干法的力量,因此这种诗都是含蕴丰美的,具有多种亮相的可能,但由于读者的性格不同、造诣不同、学问不同,修养不同、读诗时所得的感受也不同,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古诗十九首》涉及的是人类的感情而且是人类最基本得感情:离别的感情、失意的感情、忧虑人生无常的感情,古往今来每一个人在一生中都会有生离死别的经历,每一个人都会因无知或精神上的不满足而感到失意;每一个人都对人生的无常怀有恐惧和忧虑之心。
以前我曾提到,汉初的诗歌有几种不同的体式,有四言体、楚歌体、杂言体,还有新兴的五言体,也就是五言的乐府诗。
现在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古诗十九首》不是乐府诗。
严格地说,它是受五言乐府诗的影响而形成的我国最早的五言古诗。
《昭明文选》最早把这十九首诗编辑在一起,并为它们加了一个总的题目——“古诗十九首”。
许多人认为,《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歌史上是继《诗经》、《楚辞》之后的一组最重要的作品。
因为,从《古诗十九首》开始,中国的诗歌就脱离了《诗经》的四言体式,脱离了《楚辞》的骚体和楚歌体,开沿袭两千年之久的五七言体式。
在中国的旧诗里,人们写得最多的就是五言诗和七言诗。
直到今天,写旧诗的人仍以五言和七言为主。
而《古诗十九首》,就是五言古诗中最早期、最成熟的代表作品。
它在谋篇、遣词、表情、达意等各方面,都对我国旧诗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
然而奇怪的是,如此杰出、如此重要的一组诗,我们大家却始终不知道谁是它们的作者!晚唐诗人李商隐曾写过一组非常美丽的诗——《燕台四首》。
有一次,他的一个叔伯兄弟吟诵他写的这四首诗,被一个叫作柳枝的女孩子听到了,就十分惊奇地问:“谁人有此?谁人为是?”这两句话里充满了内心受到感动之后的惊喜和爱慕,意思是什么人的内心竟有如此幽微窈眇的感情,而且竟有这么好的写作才能把它们表现出来?我之所以提到这个故事,是因为每当我读古诗十九首的时候,内心之中也常常萦绕着同样的感情和同样的问题。
这十九首诗写得真是好,它有非常丰厚的内涵,外表却很平淡。
后来的诗人也能写很好的诗,但总是不如十九首这样温厚缠绵。
比如卢照邻有两句诗说:“得成比目何辞死,愿做鸳鸯不羡仙”,写得当然也很好,可是你要知道,这两句太逞才使气。
也就是说,他有意地要把话说得漂亮,说得有力量,结果在感情上反而太浅露了。
诗人写诗讲究“诗眼”,就是一首诗里边写得最好的一个字。
例如王安石有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据说他在诗稿上改过好几次,写过“又到”、“又过”、“又满”,最后才改成“又绿”,这个“绿”字就是诗眼。
好的诗是浑然天成的——叶嘉莹先生谈《古诗十九首》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民族博览》
【年(卷),期】2022()5
【摘要】《古诗十九首》的文字是非常简单朴实的,然而它的含意却十分幽微,容易引人产生联想。
清代学者方东树在他的《昭昧詹言》中说,“十九首须识其‘天衣无缝’处”。
什么叫“天衣无缝”?就是说,这些诗写得自然浑成,看不到一点儿人工剪裁的痕迹。
我们读不同的诗要懂得用不同的方法去欣赏。
有的诗是以一字一句见长的,它的好处在于其中有某一个字或某一句写得特别好。
因此,有些人就专门在字句上下功夫。
在中国文学的历史上流传了很多这样的故事,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就是其中的一个。
【总页数】5页(P11-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
【相关文献】
1.叶嘉莹与《古诗十九首》研究
2.以《古诗十九首》为例看叶嘉莹的古诗鉴赏方法
3.《昭明文选》所收曹植五言诗与《古诗十九首》韵律对比——对木斋先生关于《古诗十九首》作者问题的音韵学考证
4.《古诗十九首》是否为秦嘉徐淑赠答诗——基于对秦嘉徐淑创作年限与诗文风格的考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古诗十九首》之《青青河畔草》《今日良宴会》在《古诗十九首》中,有些诗长期以来被认为是表达了一种不十分正当的感情。
然而我以为,看一首诗,切忌只看它的表面。
杜甫写过《曲江二首》,那是在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肃宗刚刚回到长安时写的,诗中说,“朝回日日典春衣,每向江头尽醉归”。
许多人对此很不以为然,杜甫怀有“致君尧舜”和“窃比稷契”的理想抱负,何以竟在朝廷百废待兴之时写出这种及时行乐的话来?然而如果你根据这两首诗就说杜甫把理想抱负都放弃了,想要及时行乐了,这是你不了解杜甫!因为人性本来就有软弱的一面,你说你从来就没有过任何软弱或失望的时候,你说你自己永远是一个高大完美的形象,那是骗人!如果你总是说这种虚伪的话,形成了骗人的习惯,那么你就堕落了。
如果整个社会都染上这种虚伪和说谎的风气,那么整个社会也就都堕落了。
真正伟大的诗人从不避讳说出自己的软弱与失意。
比如杜甫,他眼看着肃宗朝廷的腐败和唐朝国力的衰落,自己不但无可奈何而且不久也就被贬出京,他怎能不产生失望的情绪?《曲江二首》实在是表现了诗人那时心中十分复杂的感情。
如果大家想更详细地了解这两首诗,可以参考我写的《迦陵论诗丛稿》一书中的《谈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
《古诗十九首》中有的诗也是如此。
现在我们就来看《昭明文选》中排在第二首的《青青河畔草》。
我曾说过,《古诗十九首》善用比兴,这首诗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写的是春天到来时的景色。
“青青”,是草木的颜色;“郁郁”,是草木盛多的样子。
这两句是感发的起兴,就如同《诗·关雎》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样,也是由大自然中的生命与人类生命间相近似之处引起共鸣,因而产生了由物及心的联想。
春天,是花草树木一生中最美好的季节,当你看到这些美好的生命如此欣欣向荣,就会在内心之中也产生一种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之情。
我可以再举另外的一个例子。
唐朝的王昌龄有一首《闺怨》说:“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诗中这个年轻女子本来不懂人世间的忧愁,可是当她春日登楼远望,看到路边杨柳那青青的颜色,忽然就思念起外出求官的丈夫,心里就产生了忧愁。
这种忧愁,是由春意的感发而引起的。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也是如此,这两句写的是楼外的景色。
接下来就引出了楼里的人——“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盈盈”是形容这个女子的仪态之美,而“皎皎”则是形容这个女子的光彩照人。
另外你还要注意这“窗牖”两个字:楼外景色如此美好,楼上女子也是如此美好,而当他写到“当窗牖”的时候,这两种生命的美好蓦然之间就打成了一片。
这就是《古诗十九首》之善用比兴——把感发一点一点的引出来,然后再一下子使它们结合。
下面他说,“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这个女子不但长得美,梳妆打扮也很美。
“娥娥”,也是美丽的样子;“纤纤”,是说她的手指细长而洁白。
而且你看,他所用的形容词“娥娥”、“纤纤”和前两句的“盈盈”、“皎皎”,都是叠字,因此进一步增强了那种美丽的姿态。
同时你要知道:“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还不仅仅是写美丽的姿态,还有很多暗示在里边。
中国古代有一句成语叫作“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一个人的一生,总要实现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在中国的传统中,男子生命的价值就是得到别人的知赏和任用,很多人终生都在追求这个理想,包括像李太白那样不羁的天才。
而女子一生一世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就在于得到一个男子的赏爱,所以女子的化妆修饰都是为赏爱自己的人而做的。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这个女子把自己打扮得如此美丽,而这种做法也就暗示了她的心中有一种对感情的追求。
应该指出的是,诗里边有感发的生命,但这种生命有品质和数量上的种种不同。
下一次我要讲十九首中的另一首《西北有高楼》,那首诗所写的也是一个楼上女子,也是写她有一种对于知己的向往与追求,但这两个人物在品质上就有很大的不同。
《西北有高楼》的那个女子是矜持的、高洁的,她所追求的乃是一种理想;而这首诗中的女子是炫耀的、世俗的,她所追求的仅仅是一种感情。
在这个世界上,有的人只追求感情上的满足,而有的人宁可忍受感情上的孤独寂寞,所要追求的乃是理想上的满足。
这话很难讲,可事实上确实有这两种不同类型的人。
现在我们看诗中的这个女子,从她一出场,诗中就用了“盈盈”、“皎皎”、“娥娥”等词语,这些词语所表现的都是一种向外散发的、被大家看到的美丽和光采。
尤其是“纤纤出素手”的“出”字,更是隐约含有一种不甘寂寞的暗示。
对于一个有才能的男子或者美丽的女子来说,当得不到别人赏识时,总会产生一种寂寞的感情,而这时候往往也是对品格操守的一个重要考验的时刻。
李白被请到翰林院去做待诏,那是一个很高贵的地位,但李白认为这不合乎自己的理想,因此辞官而去。
杜甫在华州做司功参军,他觉得这违背了自己的理想,因此也弃官而去。
一个有才能的人必须耐得住寂寞,不能够接受那些不正当的或不够资格的赏爱,这在人生中是很重要的考验。
以后我们会讲到陶渊明,那也是一个耐得住寂寞的伟大诗人。
他之所以耐得住寂寞,是因为内心之中有自己真正的持守。
他知道自己所需要的是什么,所以不在乎那些世俗的名誉地位,不在乎别人对他说些什么,甚至也不在乎生活的贫穷潦倒。
而现在我们所讲的这首诗,在描写这个楼中女子时用了很多美丽的、外向的词语,所有这些词语中都含有一种不甘寂寞和善自炫耀的暗示。
为什么会这样?原来这个女子“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
所谓“倡家女”就是歌妓舞女,这样的女子平生过惯了灯红酒绿的生活,往往是忍受不了寂寞的,更何况她现在又嫁给了一个“荡子”。
所谓“荡子”,不一定是现在所说的浪荡之人,而是指那种经常在外漫游,很少回归故乡的人,这种人一出去就再也想不起回来,把妻子一个人孤零零地抛在家里,所以是“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所谓“难独守”,是说这个女子现在还是在“守”,只不过她内心之中正在进行着“守”与“不守”的矛盾挣扎。
你们看,《古诗十九首》实在是很微妙的。
这首诗仅仅是写一个倡家女心中的矛盾挣扎吗?不是的,这“难独守”三个字,实在是写尽了千古以来人性的软弱!写尽了千古以来人生所需要经受的考验!仅仅是女子要经受这个考验吗?也不是的,任何人生活在人类社会中都面临这样的考验。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是干事业还是做学问,都需要有一种勤勤恳恳和甘于寂寞的精神。
但有些人是耐不住寂寞的,为了早日取得名利地位,往往不择手段地去表现自己,所谓“尽快打出一个知名度来”,而这种急功近利的行为有时候就会造成“一失足成千古恨”的结局。
所以,这一首诗所写的乃是人生失意对你的考验,当然这也属于人生之中的一个基本问题。
很多人认为这首诗不好,或者根本就不选也不讲这首诗,我以为那是不对的。
上一次我曾讲到,与“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相类似的被视为不正当的感情还有“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这是《今日良宴会》中的两句,现在我们也简单地把这首诗看一下。
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
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
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
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贫贱,撼轲长苦辛。
这首诗本来是写一种人生经验与失意不得志的哀伤,但开端几句却写得意气发扬。
先写“宴会”是“良宴会”,“欢乐”是“难具陈”。
又写“弹筝”的音乐演奏,而奏出的乐曲是“逸响”和“新声”。
“逸响”二字既表现了发扬之意,而所谓“新声”者,则是还没有在大众之间流行,还没有被世俗所接受的曲子。
所以你看,它表面上是写宴会上的弹筝,但实际上并非只写弹筝,甚至也不是只写音乐,它还含有一种很幽微的意思在里边。
然而,它又不是以一字一句争奇斗胜的,它的每一个形象、每一个词语和整个一首诗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感发的力量。
什么是“新声妙入神”?杜甫曾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又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那个“神”,是写一种造诣的境界。
有的人写诗非常死板,一个字一个字摆在那里都是死的。
但有的人就不同,他写的每一个字都是可以跳起来的,都像生龙活虎一样。
你读他的诗,就觉得自己的心灵好像跟整个茫茫宇宙都结合起来了。
有这种感发力量的,才是真正达到了那种“神”的境界的好诗。
音乐也是一样,好的音乐也可以有这样的造诣,达到这样的境界。
下面的“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也是用音乐来作比喻的。
“令德”这两个字,在过去的注解中有很多种不同的说法。
在《五臣注文选》中吕延济的注解说:“令德谓妙歌者。
”他的意思是,“令德”指的是那个唱歌的人。
但是还有人认为,“令德”指的是人生的富贵显达,就是说,这些人在这个宴会上所歌唱的内容乃是追求人生的富贵显达。
具体讲就是指后边的“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我个人以为,吕延济的注解是按一般的文法来做解释,即动词“唱”的前边是施事的主语,后边是受事的宾语。
这在文章中一般是对的,但在诗歌里就不一定如此。
因为诗歌里可以有倒装的句法,可以把受事的宾语放到动词前边去。
那么,这个“令德”就不是歌唱者而是歌唱的内容了。
在这一点上,我同意后一种解释方法。
然而后一种解释认为“令德”的内容就是指人生的富贵显达,这我就不同意了。
我以为,这个“令德”不是反话而正面的意思,它直接指的就是人生中一种美好的理想和德行。
因为,这首诗整个所表达的是一个完整的意思,这两句是与前边几句接下来的。
“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
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写得一直是意气发扬,而且既然说是宴会,就一定不只是两个人,一定有许多性情、理想都比较相近的朋友聚集在一起,所以才这么开心,这么欢乐。
我们可以设想,这是一群有抱负、有理想的年轻人,他们聚会在一起高谈阔论,意气风发,弹奏的是“新声”,歌唱的是“令德”。
“令”,是美好的意思。
“令德唱高言”是说,我们把我们美好的德行和理想都通过歌曲唱出来。
“识曲听其真”是说,你就会听得出我们弹奏这音乐、歌唱这曲子时内心真正的感受。
大家都知道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俞伯牙弹琴的时候志在高山,钟子期听了就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俞伯牙弹琴的时候志在流水,钟子期听了就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这就叫做“知音”,他听音乐时不是只听那外表声音的美妙,而是能够听出弹奏者内心志意之所在。
那么,假如真的有一个人能够“识曲听其真”,能够听懂这些年轻人在弹奏和歌唱时心中所存的志意,则他所听到的是什么呢?是——“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
这句写得真好!不过,你一定要把“令德”两个字按我所讲的这样理解,才能够贯通下来,才能够看出这两句的感发。
否则,全首诗就是支离破碎的了。
这些人,他们的弹筝“奋逸响”;他们的新声“妙入神”;他们在曲子里所表现的是“令德”和“高言”的美好理想;他们说真正理解我们的人能懂得我们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