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检查概要
- 格式:ppt
- 大小:903.50 KB
- 文档页数:27
乙肝病毒性肝炎患者两对半临床医学检验分析本次病例涉及4名乙肝病毒性肝炎患者,其中两对半,即AB和CD属于夫妻关系,EF为同事关系。
其在临床医学检验方面的表现如下所述。
一、临床表现病例中乙肝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表现比较一致,主要表现为乏力、纳差、食欲不佳、黄疸、腹胀等。
这些表现从病情初期到中期都会出现,严重的病例会出现肝硬化和肝癌等并发症。
这些表现是通过临床检查和患者的自我感觉获取的。
二、实验室检测1. 乙肝标志物检测通过对患者血清进行检测,发现其HBV-DNA、HBsAg、HBeAg、HBcAb、HBeAb皆为阳性,符合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的检测结果。
2. 乙肝系列抗体检测患者血清HBsAb、HBcIgM、HBcIgG、HBeAb包括血清HBsAb、HBcIgM、HBcIgG、HBeAb等指标均为阳性结果。
到达病情稳定期时,血清HBsAb可以持续高水平阳性。
3. 肝功能指标检测患者ALT、AST、γ-GT、ALB及总胆红素等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4. 单核细胞维生素B12结合蛋白检测由于患者常常存在不同程度的腹胀和腹痛等症状,且对维生素B12的吸收能力下降,因此对单核细胞维生素B12结合蛋白进行检测,可以更好地反映患者的营养状况和肝功能。
5. 内衣补体C4检测患者血清C4的水平普遍偏低,从而证实了乙肝患者在免疫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
三、治疗方案由于乙肝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病情逐渐发展的疾病,加上并发症严重,因此对于这类患者来说,早期发现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以下为常用的治疗方案:1. 抗病毒药物治疗对于乙肝病毒性肝炎患者来说,抗病毒药物治疗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治疗方法。
同时,由于不同的患者病情不同,需要根据每个人的实际病情采用不同的药物。
2. 营养支持治疗乙肝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营养状况通常较差,需要采取相应的营养支持措施。
包括增加蛋白质和糖分的摄入量,同时注意卡路里的摄入。
3. 对症治疗乙肝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病情通常会出现不同的症状,需要根据不同症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胆碱酯酶、凝血酶原活动度检测的临床意义周俊英;甄真;张淑环;刘金星【期刊名称】《临床荟萃》【年(卷),期】2004(19)18【摘要】目的研究血清胆碱酯酶(CHE)、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与病毒性肝炎临床分型、病情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酶速率法和比浊法测定160例急性病毒性肝炎、慢性病毒性肝炎(轻度、中度、重度)、肝炎肝硬化患者血CHE和PTA,其中23例行肝穿病理诊断.结果急性病毒性肝炎组CHE和PTA下降率分别为0.00%和8.82%,急性病毒性肝炎组、慢性病毒性肝炎组、肝炎肝硬化组中CHE和PTA依次降低(P<0.01),且二者之间相关系数为0.752(P<0.01);12例血清CHE低于1 kU/L和PTA低于20%的肝硬化患者中10例死亡,病死率为83.33%,明显增高(P<0.01).结论血清CHE和PTA不能作为急性肝损伤指标,却是反映肝脏疾病慢性化、肝脏储备功能和再生功能的良好指标,与病情及预后有关.【总页数】2页(P1024-1025)【作者】周俊英;甄真;张淑环;刘金星【作者单位】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感染科,河北,石家庄,050051;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感染科,河北,石家庄,050051;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感染科,河北,石家庄,050051;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感染科,河北,石家庄,05005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12.6【相关文献】1.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定量检测及肝组织病理学检测应用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意义 [J], 张文杰;毛维武;田淑菊;李朝霞;屈延;龚晏萱;杨建军;郭宏艳;金惠琴2.血清胆固醇及凝血酶原活动度联合检测在重型病毒性肝炎中的临床意义 [J], 徐凌3.凝血酶原活动度与肝纤四项联合检测肝硬化的临床意义 [J], 樊锡凤;罗威4.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胆碱酯酶、凝血酶原活动检测的临床意义 [J], 冯曼玲;黄学亮;孙丽静5.凝血四项联合血清胆碱酯酶水平检测对病毒性肝炎患者阳性检出率的影响 [J], 苏莹;杨倩;李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四节病毒性肝炎检测病毒性肝炎主要有7型,即甲型(HA)、乙型(HB)、丙型(HC)、丁型(HD)、戊型(HE)、庚型(HG)、输血传播病毒肝炎,它们分别由肝炎病毒甲型(HAV)、乙型(HBV)、丙型(HCV)、丁型(HDV)和戊型(HEV)、庚型(HGV)、输血传播病毒(TTV)所引起。
几年前发现的己型肝炎病毒(HFV)与乙型(HBV)的关系仍有待确认。
近年发现的与人类肝炎有关的GB病毒和SEN病毒的研究尚处于初期探索阶段。
肝炎病毒标志物主要包括各型肝炎病毒相关抗原、抗体及核酸。
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有:针对抗原或抗体的酶联免疫法(EIA,ELISA)、放射免疫法(RIA)、血细胞凝集法(RPHA,PHA);针对核酸的斑点杂交法、聚合酶链反应法(PCR)等。
一、甲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HAV属微小RNA病毒科,是一种无囊膜正20面体颗粒,直径27~32nm,内含一条线状单正股RNA基因组,外由衣壳包封而成核壳体。
现用于临床的病毒标志物有甲型肝炎病毒抗原HAVAg、甲型肝炎病毒抗体(IgM、IgA和IgG)及HAV-RNA。
(一)甲型肝炎病毒抗原测定【参考值】ELISA法检测血清HAV颗粒为阴性,放射免疫(RIA)法或免疫电镜(IEM)检测粪便HAV颗粒为阴性。
【临床意义】HAVAg阳性:见于70.6%~87.5%的甲肝患者。
HAVAg于发病前2周可从粪中排出,其发病第一周粪便的阳性率为42.9%,l~2周为18.3%,2周后消失,粪便中HAV或HAV 抗原颗粒的检测可作为急性感染的证据。
(二)甲型肝炎病毒抗体测定机体感染HAV后,可产生IgM、IgA和IgG抗体。
HAV-IgM 是病毒衣壳蛋白抗体,HAV-IgA是肠道黏膜分泌的局部抗体,HAV-IgG在病愈后可长期存在。
【参考值】ELISA法:抗HAV-IgM和抗HAV-IgA均为阴性。
抗HAV-IgG 阳性可见于甲肝感染后的人群。
【临床意义】①抗HAVIgM阳性:据观察,甲肝患者抗HAV IgM的阳性率,在发病后2周为100%,1个月为76.5%,3个月为23.5%,6个月为5.9%,12个月时可为阴性。
病毒性肝炎相关血常规及生化检验项目的临床价值【摘要】病毒性肝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疾病,影响着全球许多人的健康。
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及流行病学特点使其对人类健康造成重大威胁。
血常规检验和生化检验项目在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提供重要的临床信息。
通过这些检验项目,医生可以更准确地诊断患者的病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生存率和疗效评估也离不开这些检验项目的支持。
病毒性肝炎相关血常规及生化检验项目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诊断和治疗价值,对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血常规检验、生化检验、诊断、鉴别诊断、生存率、疗效评估、临床意义、流行病学特点、治疗价值。
1. 引言1.1 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意义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由不同类型的病毒引起的肝脏炎症性疾病,包括甲型病毒性肝炎(HAV)、乙型病毒性肝炎(HBV)、丙型病毒性肝炎(HCV)等。
这些病毒通过不同的途径传播,如血液、性传播、母婴传播等,造成了全球范围内的健康威胁。
病毒性肝炎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肝硬化、肝癌等。
及时有效地诊断和治疗病毒性肝炎对于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
血常规和生化检验是诊断和监测病毒性肝炎的重要手段,能够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评估治疗效果并进行预后预测。
通过对血常规和生化检验项目的监测,可以及时发现患者的炎症指标、肝功能指标、凝血功能指标等的异常变化,指导医生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病毒性肝炎相关血常规及生化检验项目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改善治疗效果。
2. 正文2.1 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及流行病学特点病毒性肝炎是由不同类型的病毒引起的肝脏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等。
这些病毒通过不同途径传播给人体,如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注射吸食毒品等,是全球性健康问题。
病毒性肝炎相关项目检验结果解读1.甲型肝炎病毒IgM抗体(英文缩写抗HAV-IgM)【参考值】阴性。
【解读要点】(1)抗HAV-IgM是甲型肝炎病毒(HAV)感染早期出现的抗体,是公认的早期诊断甲型肝炎的指标。
人感染HAV后,抗HAV-IgM首先出现并于2~3周达到高峰,1~2个月后迅速下降,3个月后基本消失。
(2)甲型肝炎的急性期和感染早期,在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前或黄疸前一周,抗HAV-IgM即可检出,可作为临床诊断的依据。
2.甲型肝炎病毒IgG抗体(英文缩写抗HAV-IgG)【参考值】阴性。
【解读要点】(1)抗HAV-IgG是一种保护性抗体,对HAV感染有免疫力。
在发病后1个月出现,3~4个月达高峰,可持续几年、几十年或终生存在。
若抗HAV-IgG阳性,则提示受检者既往感染HAV或接种过甲肝疫苗。
(2)甲型肝炎有显性感染和无临床症状的隐性感染两种临床表现,成人感染后多表现为显性感染,而儿童或老人感染后易表现为隐性感染。
隐性感染者甲型肝炎病毒抗体亦呈阳性。
(3)甲型肝炎预后良好,通常在2~4个月内恢复,少数病程可延长或有反复,转为慢性肝炎。
3.乙型肝炎病毒5项标志物(英文缩写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及抗HBc-IgM)乙型肝炎病毒5项标志物通俗的叫法是两对半。
【参考值】HBsAg阴性;抗HBS阴性或阳性;HBeAg阴性;抗HBe阴性;抗HBc阴性;抗HBc-IgM阴性。
【解读要点】(1)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是乙型肝炎病毒急性感染后血清中最早出现的抗原,阳性结果提示现症感染。
(2)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抗HBs):是感染乙型肝炎病毒以后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蛋白质所产生的一种免疫反应性抗体,或接种过乙肝疫苗所产生的免疫效果。
阳性说明机体对乙型肝炎病毒具备了一定的免疫力。
注射乙肝疫苗后抗-HBs的量达到100mU/mL,对HBV感染具有保护性免疫作用,所以接种疫苗后应检测是否产生抗HBs及其含量。
病毒性肝炎免疫学检验一、甲肝病毒检验(一)甲肝病毒抗体检验1.英文或缩写:Hepatitis A Vins Antibody, HAV-IgM/IgG。
2.标本采集:空腹抽取凝血2.0山1。
置普通试管,送检。
标本应避免脂血、溶血和污染。
3.正常参考值:阴性。
4.临床意义:甲型肝炎为微小RNA病毒科的肝病毒属。
宿主范围狭窄,包括人和几种灵长类动物。
甲型肝炎具有较强的传染性甲型肝炎病毒一般经粪-口传播血清总抗HAV-IgM 一般在亚临床期已出现,2-3个月后浓度迅速降低,因此,抗HAV-IgM阳性可作为甲型肝炎早期诊断指标。
5.注意事项:检出口人丫-坨乂表示急性感染早期;检出口人丫-坨6则表示有既往感染史。
(二)甲肝RNA病毒检验1.英文或缩写:Hepatitis A Vins-Ribonucleic Acid-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HAV-RNA-PCR。
2.标本采集:空腹抽取凝血2.0山1。
置普通试管,送检。
标本应避免脂血、溶血和污染。
3.正常参考值:阴性。
4.临床意义:利用RNA扩增技术和RNA分子杂交技术检验患者血清中HAN-RNA,该方法具有很高的灵敏度,能检出极少量的甲肝病毒。
进一步实现了甲肝的早期诊断。
5.注意事项:检验HAV-RNA的整个过程要杜绝污染,以防假阳性出现。
二、乙肝病毒检验(一)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检验1.英文或缩写: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gen, HBsAg。
2.标本采集:空腹抽取凝血2.0山1,置普通试管送检;标本应避免脂血、溶血和污染3.正常参考值:阴性。
4.临床意义:乙肝病毒为嗜肝DNA病毒,感染宿主有明显的种属的组织细胞特异性,也仅限人和灵长类。
此病毒是一种世界性的传染性疾病,我国多达1亿人为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孙$人的:HBsAg在HBV感染早期出现于患者血清中,可持续数月、数年甚至终生,是诊断乙肝的常用指标。
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由各种病毒引起的肝脏炎症,包括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病毒。
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的综合分析,下面将详细介绍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
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多样化,常见症状包括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黄疸等。
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发热、肝区疼痛、肝肿大等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并不具有特异性,因此需要结合实验室检查来进行综合分析。
二、实验室检查。
1. 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包括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anti-HBs)、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e抗体(anti-HBe)和乙型肝炎核心抗体(anti-HBc)等的检测。
其中,HBsAg阳性是乙型肝炎的主要诊断标志。
2. 肝功能检查,包括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等指标的检测。
肝功能异常是病毒性肝炎的常见表现。
3. 病毒学检测,包括病毒RNA或DNA检测、病毒血清学检测等,可以帮助确定病毒性肝炎的病毒类型和感染情况。
三、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对于评估肝脏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价值。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检查、CT检查、MRI检查等。
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观察肝脏的形态是否异常、肝脏内有无占位性病变、肝脏的血流情况等,有助于诊断病毒性肝炎的病变程度和并发症情况。
综上所述,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三个方面的综合分析。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结合影像学检查的结果,进行全面综合分析,以确定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和病情的严重程度,为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检查摘要】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为肝炎病毒,目前已明确的肝炎病毒有,5种,即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戊型肝炎病毒(HEV)。
除HBV为双链DNA病毒外,其余均为单链RNA病毒。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区,尤以HAV、HBV、HCV的感染更为突出。
因此,准确、快速地检测肝炎病毒的标志物,对于病毒性肝炎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临床上根据各种肝炎病毒有特异性的血清标志物,能准确地进行病毒性肝炎的分型。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一)甲型肝炎病毒IgM、IgG抗体(抗-HAV IgM、抗-HAIgG)目前主要通过ELISA检测抗-HAV IgM和抗-HAV IgG两种血清标志物对甲型肝炎进行病原学的检测。
在甲型肝炎感染的早期(发病后几天)血清中即可出现抗-HAV IgM,滴度很快升至峰值并持续2~4周,发病后1~2个月滴度和阳性率下降,于3~6个月消失。
因此,抗-HAV IgM阳性,尤其是滴度较高时(>103),常表明急性HAV感染或复发。
抗-HAV IgG出现较抗-HAV IgM稍晚,几乎可终身存在,抗-HAV IgG抗体阳性,则表示过去曾受过HAV 感染,但体内已无HAV,是一种保护性抗体,可用于甲型肝炎(简称甲肝)的流行病学调查。
(二)甲型肝炎抗原(HAV-Ag)在粪便或肝组织中检测到HAV-Ag可作为急性甲肝的证据,但检测不到HAV-Ag也不能排除感染甲肝的可能性,因为HAV-Ag的排出期很短,而且通常只在潜伏晚期。
发病前1~2周内,感染者可通过常规粪便检测HAV-Ag而被发现。
此时尚未出现ALT/AST升高,也未出现抗甲肝抗体。
早期发现对于预防治疗很重要(在接触者中给予免疫球蛋白预防)。
粪便中HAV-Ag排泄的持续时间与传染持续时间之间的相关性很好。
如果粪便HAV-Ag阴性,那么特殊的卫生措施,例如粪便消毒或隔离患者,就势在必行。
临床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和戊型肝炎检查结果解读及血清标志物联合检测病毒性肝炎发病率之高、传染性之强、危害之大,给患者及其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
病毒性肝炎若控制不佳会发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
目前比较明确的病毒性肝炎有5种,即,分别由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和戊型肝炎病毒引起。
病毒型肝炎检查结果甲型肝炎病毒甲型肝炎病毒(HAV)是甲型肝炎的病原体,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HAV在肝细胞内进行复制,通过胆汁经肠道从粪便排出。
HAV 可分7个基因型,我国分离的HAV均为I型,故只有一个抗原抗体系统。
目前,临床主要通过检测抗HAV-IgM(免疫球蛋白M)和抗HAV-IgG (免疫球蛋白G)对甲型肝炎进行诊断。
【正常结果】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阴性。
【异常结果解读】抗HAV-IgM在疾病早期为阳性,3个月后转阴,是诊断急性甲型肝炎的血清标志物。
抗HAV-IgG出现较抗HAV-IgM稍晚,是一种保护性抗体,几乎可终身存在,阳性则表示过去曾感染过HAV,现在已经有免疫力了,可用于甲型肝炎的流行病学调查。
乙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HAV)是乙型肝炎的病原体,主要通过血液途径传播。
人感染HBV后会产生相应的免疫反应,形成3种不同的抗原抗体系统,即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乙肝病毒e抗原(HBeAg)、乙肝病毒e抗体(抗-HBe),以及乙肝病毒核心抗原(HBcAg)、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HBsAg为乙型肝炎病毒表面的一种糖蛋白,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1~2个月在血液中出现,可维持数周、数月至数年,也可能长期存在。
【正常结果】ELISA:阴性。
【异常结果解读】HBsAg阳性:乙型肝炎的潜伏期和急性期;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慢性HBsAg携带者;HBsAg也可从许多乙型肝炎患者的体液和分泌物中测出,如唾液、精液、乳汁及阴道分泌物等,具有传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