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水不见了》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513.80 KB
- 文档页数:4
《水不见了》一、教学目标1.让幼儿通过实验了解水在不同条件下的状态变化。
2.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3.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让幼儿通过实验了解水在不同条件下的状态变化。
2.教学难点:引导幼儿观察、思考,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两个相同的透明杯子、水、保鲜膜、橡皮筋、热水、冰块。
2.辅助材料:PPT、实验记录表。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邀请幼儿观察两个相同的透明杯子,询问他们发现了什么。
2.引导幼儿注意到其中一个杯子内有水,另一个杯子为空。
(二)实验一:水蒸发的秘密1.将装有水的杯子用保鲜膜封好,用橡皮筋固定。
2.将另一个空杯子放在旁边,作为对照组。
3.将装有水的杯子放在阳光下或温暖的地方,观察水的变化。
4.引导幼儿记录实验结果,并与对照组进行对比。
(三)实验二:水的三态变化1.准备热水、冰块,分别放入两个杯子中。
2.观察热水中的冰块逐渐融化,变成水的过程。
3.观察冰块杯中的水逐渐结冰,变成固态的过程。
4.引导幼儿记录实验结果,并讨论水的三态变化。
(四)实验三:水的渗透现象1.将装有水的杯子放在吸水性强的纸上,观察水是否会渗透。
2.将另一个空杯子放在吸水性差的纸上,观察水是否会渗透。
3.引导幼儿记录实验结果,并讨论水的渗透现象。
1.让幼儿分享实验过程中的发现和感受。
2.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水会消失?水去哪里了?五、教学反思1.实验设计合理,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
幼儿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参与,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2.在实验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幼儿观察、记录实验结果,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能力。
4.本次教学活动,我注重与幼儿的互动,营造了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5.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6.本次教学活动,让我意识到实验在科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多地运用实验,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感受科学的魅力。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水不见了》含反思
教学目标
1.知道水可以蒸发和被吸收。
2.观察并记录变化。
3.培养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
1.水杯和水(每组一杯)。
2.一个大碗。
3.一个塑料袋。
教学过程
1. 引入环节
老师向孩子们提问:水杯里的水会不会消失呢?
引导孩子们思考,不出声,私下梳理,提供思考时间。
2. 实验环节
1.把水倒进碗里,观察水的状态。
2.让孩子们放一个塑料袋在碗上。
3.孩子们猜测什么会发生,记录他们的答案。
4.把碗放在一个温暖和安静的地方,并且不要被其他东西碰到。
让孩子们想象一下会发生什么,并且记录下来。
10分钟后,让孩子们检查结果,看看他们的猜测是否正确。
5.让孩子们感受水的消失,动手探究消失的原因和过程。
3. 复述环节
请孩子们自己想象,把这个过程复述一遍,用自己的话语表达出来。
4. 反思环节
1.整理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我会如何应对?
2.孩子们在参与过程中的表现,哪些可以肯定或扬长避短?
3.整个实验的提问方式和引导方式是否得当?
反思总结
通过这个实验可以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水的消失和变化过程,可以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在实验中,孩子们对自己的猜测和想象进行记录,感受到自己的探索和思考的重要性,从中得到了满足感和成就感。
在实验中提出的问题及时解决,让整个活动得到了更好的推进。
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我们可以尝试更多的实验,鼓励孩子们探究和思考的意识。
中班科学活动《水不见了》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详细内容为“水不见了”。
通过活动让幼儿观察、探索、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了解水在不同环境下的状态变化。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水在不同环境下的状态变化,培养幼儿对生活中科学现象的观察力。
2. 通过实践操作,让幼儿掌握简单的实验操作方法,提高动手能力。
3. 培养幼儿合作交流、分享发现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水在不同环境下的状态变化。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观察、探索、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材料(水、玻璃杯、沙子、吸管等),教学课件。
学具:每组一份实验材料,记录表,画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个装有水的玻璃杯,请幼儿观察。
然后,用布将玻璃杯包裹住,过一段时间后,揭开布,让幼儿发现水不见了的现象。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讲解水在不同环境下的状态变化,如水蒸发、水结冰等。
3.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分组指导幼儿进行实验操作,观察水在沙子中的渗透现象,让幼儿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4. 分享发现(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幼儿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激发幼儿对生活中科学现象的兴趣。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水不见了》2. 板书内容:水在不同环境下的状态变化水蒸发、水结冰、水渗透等现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生活中的水现象,记录下来并与家人分享。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让幼儿观察、探索、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部分幼儿操作不够规范,需要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幼儿关注生活中的其他科学现象,如风、雨、雪等,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验操作过程中幼儿的操作规范。
2. 教师在引导幼儿观察、探索、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时的提问和指导方式。
中班科学活动《水不见了》教案中班科学活动《水不见了》教案(精选6篇)中班科学活动《水不见了》教案篇1活动目标:1. 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使幼儿乐于在活动中动手操作。
2. 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发现生活中有些东西是可以吸水的。
3. 发展观察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4. 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 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1. 知识经验的准备。
(1) 教师应充分了解生活中有那些东西可以吸水。
(2) 幼儿已认识一些常见的操作材料。
2. 物质材料的准备。
(1) 八宝粥瓶子人手一个(里面装有毛巾,盖子上开一个小口),杯子人手一个。
(2) 每组一盆水,海绵,布,棉花,沙,石头,水果网,泡沫,积木,毛线等材料若干.图表一张。
活动过程:1. 以变魔术的形式,引起幼儿的兴趣.(1) 将一杯水倒入八宝粥瓶子里,请幼儿猜猜水能否倒回杯子,并以实验证明.(2) 出示另一个瓶子(里面装有毛巾),猜猜看结果是否一样,并验证.(3) 集体讨论水到那里去了?2. 引导幼儿自己变魔术,寻找原因.(1) 鼓励幼儿像教师一样变魔术.(2) 打开瓶盖,发现水是被毛巾吸掉了.(3) 幼儿讨论,生活中还有那些东西可以吸水.3. 幼儿自由选择材料一至两种,再次实验.4. 交流自己是用什么材料吸水的,并以结果记录在图表上.5. 教师总结,结束活动.让我们在外面去找找还有哪些东西可以吸水的.活动延伸:回家后,继续研究可以吸水的材料.活动反思: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因此,我以幼儿的科学教学为切入点,尝试了通过生活化的幼儿科学教育。
在活动设计和组织实施中,我也遵循了纲要中的多种原则。
在本活动中,我以谈话导入,调动了幼儿已有的经验,激发了幼儿活动的兴趣。
通过提供多种幼儿身边熟悉的操作材料进行操作、观察、猜想、思考中体验、获取有关的知识经验。
中班科学活动《水不见了》教案篇2设计意图:孩子们的科学探究应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引导孩子们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事物,发现其中的有趣和奇妙,有益于保持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并使他们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
中班科学教案《水不见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生活中的科学》,详细内容为“水不见了”。
通过引导幼儿观察、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探索水的三态变化,培养幼儿的科学思维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水在不同条件下会发生变化,初步认识水的三态(液态、固态、气态)。
2. 培养幼儿观察、描述、交流、合作的能力。
3. 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观察并描述水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
难点:让幼儿理解水的三态变化及其原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热水壶、冰块、透明塑料瓶、吹风机、毛巾、实验器材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笔、彩纸、剪刀、胶棒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向幼儿展示热水壶,让幼儿猜测里面装的是什么,引导幼儿关注水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
2.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向幼儿解释水在不同条件下会发生变化,如加热会变成水蒸气,冷却会结冰。
(2)通过实验演示,让幼儿观察水加热、冷却、冰块融化等过程。
3. 随堂练习(10分钟)(1)让幼儿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水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
(2)引导幼儿用彩纸、画笔等学具制作观察记录表,以便记录实验结果。
4. 小结与讨论(10分钟)(2)讨论:为什么水会发生变化?水的变化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5. 作业设计(5分钟)(1)作业题目:观察家里的水龙头、杯子、冰箱等,记录下水的三态变化现象。
(2)作业答案:略。
六、板书设计1. 水不见了2. 内容:(1)水的变化现象:液态、固态、气态(2)实验结果:加热→水蒸气;冷却→冰;冰块融化→水七、作业设计1. 观察记录表:记录水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2. 作业题目:(1)观察家里的水龙头、杯子、冰箱等,找出水的三态变化现象。
(2)用自己的话描述水的三态变化。
3. 作业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幼儿了解了水的三态变化,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幼儿园中班科学优质教案《水不见了》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详细内容为“水不见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幼儿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感知水在不同环境下的消失现象。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水的三态变化,知道水在不同环境下会以不同形态存在。
2. 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3. 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水的三态变化及其相互转化。
教学重点:水在不同环境下的消失现象,以及这一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酒精灯等)、水、冰块、湿布、干布。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笔、水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向幼儿展示一杯水,询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引导幼儿回答:“水”。
接着,教师将水倒入一个透明容器中,用酒精灯加热,让幼儿观察水的变化。
引导幼儿思考:“水为什么会变少呢?它去哪里了呢?”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让幼儿了解水的三态变化:固态(冰)、液态(水)、气态(水蒸气)。
并解释水在不同环境下的消失现象,如:水在阳光下、加热后会变成水蒸气消失。
3.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分发实验器材,让幼儿分组进行实验。
实验一:观察冰块在室温下慢慢融化成水;实验二: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中的水,观察水蒸气的产生。
实验过程中,教师指导幼儿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教师引导幼儿分享实验过程中的观察结果,讨论水在不同环境下的消失现象。
让幼儿明白,水并没有真正消失,而是以不同的形态存在。
5. 板书设计板书分为两部分:一是水的三态变化图,二是实验现象记录表。
六、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观察记录表内容:请幼儿在表格中画出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
答案:根据实验结果,画出冰块融化成水、水加热后产生水蒸气等现象。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水为什么会发生三态变化?2. 除了水,还有哪些物质会发生三态变化?3. 水的三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中班科学活动《水不见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活动选自幼儿科学教材第四章《生活中的科学》,具体内容为《水不见了》。
通过活动让幼儿探索和理解水的蒸发现象,以及水的三态变化。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水的蒸发过程,知道水可以变成水蒸气消失在空气中。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水的蒸发过程及水的三态变化。
2.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透明容器、水、酒精、沙子、石子、温度计)、多媒体课件、板书材料。
2.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笔、彩泥。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个透明容器,里面装有水。
邀请幼儿观察,然后提出问题:“大家知道水会不见吗?我们来做一个实验,看看水是如何不见的。
”2. 实验演示与观察(10分钟)教师进行实验,将酒精灯加热透明容器中的水,让幼儿观察水的变化,并引导幼儿记录实验过程。
3.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讲解水的三态变化,让幼儿了解水蒸气的概念。
4. 随堂练习(5分钟)教师发放观察记录表,让幼儿画出实验过程中水的三态变化。
5. 讨论与分享(5分钟)教师邀请幼儿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和绘画作品,引导幼儿表达对水的三态变化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水不见了2. 内容:水的蒸发过程水的三态变化:液态→气态→固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家里一天中水的使用情况,思考如何节约用水。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次活动中,幼儿对水的蒸发现象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观察和表达能力有所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可以增加更多关于水的三态变化的实验,让幼儿更深入地了解水的性质。
同时,引导幼儿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验演示与观察过程中,幼儿对水的蒸发现象的理解。
2. 例题讲解中,幼儿对水的三态变化概念的掌握。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水不见了》含反思一、活动目标1. 培养幼儿对水的认识和兴趣,了解水的消失和存在的原因。
2. 培养幼儿对科学实验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3. 帮助幼儿了解水的循环过程,提高环保意识。
二、活动准备1. 准备一个干燥的透明玻璃杯。
2. 准备足够的水以及吸水纸巾。
3. 准备一块黑板和粉笔。
三、活动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拿着一个杯子,让幼儿观察并回答问题:“水在杯子里有多少?”引导幼儿思考,然后提问:“如果把这杯子里的水倒出来,水会去哪里?”2. 观察实验(10分钟)教师示范将水倒入杯子中,并放在桌子上。
然后,教师鼓励幼儿观察并描述杯中水的情况。
接着,教师再示范将杯中的水倒掉,询问幼儿:“水去哪里了?”3. 实验探究(15分钟)教师将空杯子还给幼儿,让幼儿进行自主实验。
每个幼儿都可以倒一杯水到杯子里,然后观察水的情况。
在观察的同时,教师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理解和疑惑。
4. 归纳总结(10分钟)教师引导幼儿回到圈里,进行总结讨论。
鼓励幼儿回答以下问题:- “为什么水会消失?”- “水会消失是永远不会再出来吗?”- “水在自然界中存在哪里?”教师将幼儿的回答记录在黑板上,并逐一解释并讨论。
5. 水的循环过程(15分钟)教师运用图解的方式向幼儿介绍水的循环过程。
教师对着黑板,画出下雨的情景,并解释雨水落地后形成河流和湖泊。
然后,教师画出水蒸气形成云朵,最后下雨的过程,让幼儿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
6. 环保意识培养(15分钟)教师组织幼儿分组进行讨论,要求幼儿思考如何保护水资源。
每个小组派出一位代表,向全班呈现他们的想法。
教师鼓励幼儿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并与幼儿共同制定环保行动计划。
四、活动反思1. 教师反思本次活动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幼儿了解了水的循环过程,并培养了他们的环保意识。
实验和讨论的安排使幼儿能够进行真实的观察和思考,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但在讨论环保意识的环节中,时间有些仓促,希望能够给予幼儿更多的参与和表达的机会。
幼儿园中班科学优质教案《水不见了》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生活中的科学》,详细内容为“水不见了”。
通过让幼儿观察和动手实验,了解水的三态变化,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认识水的三态,知道水在不同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冰。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提高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幼儿合作、分享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水在不同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冰。
2.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让幼儿掌握水的三态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水、热水、冰块、杯子、实验器材、PPT。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棒。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个装有水的杯子,让幼儿观察,然后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水会变成什么样子吗?”引导幼儿思考。
2. 新课导入(5分钟)(1)教师通过PPT展示水的三态变化,让幼儿观察并讲述。
(2)教师引导幼儿讨论水在不同条件下会变成什么,让幼儿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3. 例题讲解(5分钟)教师通过实验,让幼儿观察水在加热、冷却的条件下变成水蒸气、冰,讲解水的三态变化。
4. 动手操作(10分钟)(1)幼儿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水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的疑问。
5. 随堂练习(10分钟)(1)教师出示画有水、水蒸气、冰的图片,让幼儿进行连线。
(2)幼儿用彩笔、剪刀、胶棒等材料,制作水的三态变化手工作品。
(1)教师邀请幼儿分享自己的实验成果和手工作品。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水不见了2. 板书内容:水的变化:液态→气态(水蒸气)→固态(冰)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小朋友们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水的三态变化。
(2)请家长协助幼儿完成一个关于水的三态变化的实验,并将实验过程和结果拍照至班级群。
中班科学活动《水不见了》教案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详细内容为“水不见了”。
通过该内容的学习,让幼儿探索和理解水的不同形态,培养幼儿对生活中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幼儿了解水在不同环境下的变化,知道水可以变成水蒸气消失在空气中。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通过实践操作,让幼儿掌握简单的实验操作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幼儿珍惜水资源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理解水在不同环境下的变化。
难点:引导幼儿通过实践操作,掌握实验方法,并解释实验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器材(玻璃杯、水、热水、冰块)、毛巾、吹风机、记录表、画笔。
学具:每组一份实验器材,记录表和画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杯水,引导幼儿观察:“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水是什么样子的吗?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看看水会发生什么变化。
”2. 例题讲解(5分钟)教师通过实验演示,让幼儿观察水在不同环境下的变化,如热水变水蒸气、冰块融化成水等。
3.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4. 讨论与分享(10分钟)教师引导幼儿分享实验过程和结果,共同探讨水的变化原因。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水不见了2. 板书内容:(1)水可以变成水蒸气消失在空气中。
(2)冰块融化成水。
(3)水在不同环境下会发生变化。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家里水的变化。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让幼儿了解了水在不同环境下的变化,激发了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
但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幼儿观察细节,提高实验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幼儿在生活中观察其他物质的变化,如冰、雪、雾等,增强幼儿对科学现象的认识。
同时,教育幼儿珍惜水资源,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中班科学《水不见了》教案
Lesson plan of middle class science "water is gone"
中班科学《水不见了》教案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幼儿园是针对幼儿集中进行保育和教育的学前教育机构,幼儿不仅可以学到知识,从小接触集体生活,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度过童年时光。
幼儿园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基础的基础,是对儿童进行预备教育,包括性格完整健康、行为习惯良好、初步的自然与社会常识。
本教案是根据幼儿园中班儿童的学习特点、发展特点来设计并编辑成教学活动的内容。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一、活动目标:
1、初步区分吸水与不吸水的布,通过动手操作直观地感知布的吸水现象。
2、激发探索兴趣,乐于在活动中动手操作并尝试记录。
二、活动准备:
每位幼儿一个八宝粥的空瓶子盖子上开一个小口、一个针筒、每组一盆水、一盘颜料、一块纱布、图表一张、油布(实物)麻布(实物)雨伞布(实物)棉布(实物)。
三、活动过程:
(一)以变魔术的形式,引起幼儿兴趣。
老师今天要给你们变个魔术,你们想看吗?(想)
1、出示两个八宝粥瓶子,(一个里面是空的,另一个里面装着一条纱布。
)一个针筒,一盆水。
将针筒抽满水射进两个空瓶子,将空瓶子翻个跟斗,结果一个瓶子能倒出水来,一个瓶子不能倒出水来。
2、请幼儿猜猜水到哪里去了?
3、教师揭晓秘密:原来有一个瓶子里有一条纱布,纱布会吸水。
二)请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感知布的吸水过程。
1、教师为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一条纱布和一盘有颜料的水,请幼儿像提着布的一角,轻轻地碰到水面,观察布的变化。
2、幼儿操作。
3、请幼儿在实验后把发现的秘密告诉小朋友。
三)为幼儿提供各种材质的布,请幼儿再次实验,验证哪些布会吸水,哪些布不吸水。
每位幼儿选择两到三种材料进行实验。
水变不见了用(√)表示,水没有变不见用×表示。
四)交流实验结果,以图表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展示在展示台上。
1、师根据图表验证哪些布会吸水,哪些不会吸水?
五)请幼儿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材料容易吸水,可以帮我们来变魔术。
这些容易吸水物品有什么作用。
师总结:布吸水可以抹桌子、拖地;纸吸水可以擦汗、擦鼻涕;毛巾吸水可以洗脸;棉花做成棉签,打针的时候用等等。
今天我们可以回家找一找、试一试家里的什么东西会吸水?上面东西不会吸水?也可以把你的发现带到幼儿园来和大家一起分享、探讨。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