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大气分层
- 格式:ppt
- 大小:625.50 KB
- 文档页数:18
第一节大气层知识点归纳一、大气的重要作用大气是指包围地球大气圈的整体,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大气的任何部分都直接或间接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影响,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阻挡来自宇宙和太阳的有害辐射,是地球上生物生存的保护层。
(由于大气圈的存在,挡住了绝大多数飞向地球的陨石,拦截下了大部分的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和来自宇宙的高能粒子流,保护了地球生命免遭外来的打击。
因此,我们称大气圈是地球表面和生命的盾牌。
)②提供动植物维持生命活动所需的各种气体。
低层大气各成分的作用低层大气组成含量作用干洁空气氮78.09% 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20.95% 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0.03%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基本原料;对大气起保温作用臭氧很少能吸收太阳紫外线。
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很少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固体杂质很少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③深刻影响地球自然环境如:增温、降温、刮风、下雨等大气现象,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不断地塑造着地球表面的形态。
问:如果没有大气,地球会变得怎样?答:如果没有大气外层,连呼吸所需要的氧气都没有;即使在你的耳边开炮,你也听不到一点声音;没有大气就没有天气变化;会易受陨石侵袭;温差也较大;二、大气的温度以及大气分层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规律:大气温度的变化范围约在-84/2500之间。
在85千米以上,大气的温度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大气的温度分布是不同的;且是分开层次的。
因此整个大气圈具有成层结构。
温度先是降低,再是升高。
依据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特点,我们将大气主要分为5层A、各大气层是如何分层的?1、对流层:是紧贴地面的一层,它受地面的影响最大。
因为地面附近的空气受热上升,而位于上面的冷空气下沉,这样就发生了对流运动,所以把这层叫做对流层。
它的下界是地面,上界因纬度和季节而不同。
据观测,在低纬度地区其上界为17-18公里;在中纬度地区为10-12公里;在高纬度地区仅为8-9公里。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大气的组成成分,包括氮、氧、臭氧、二氧化碳等。
2. 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其影响因素。
3. 掌握各分层的特点和主要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大气的组成成分和垂直分层。
2. 教学难点:不同分层的特点和现象,以及各分层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括图片、图表和相关资料。
2. 准备教学器械,如投影仪、放大镜、地球仪等。
3. 准备相关视频和案例,用于诠释不同分层的现象和影响。
4. 设计教室讨论和小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大气分层的特点和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引入讨论大气的主要成分及地球上生物得以生存的必需条件,教师讲解大气的垂直分层现象。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观看动画短片来深入学习这一内容。
起首,我们来了解一下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的基本观点。
大气是我们周围的空间环境,它包抄着地球并给予我们温暖和珍爱。
地球上的生物都依靠于大气中的某些元素才能生存。
那么,大气主要由哪些成分构成?它又是如何分层的呢?2. 新课学习(1)大气的组成教师介绍大气的主要成分:氮气、氧气、氩气等。
并介绍它们对地球环境的影响以及地球上生物赖以生存的条件。
同时,引入二氧化碳的话题,讲解其对地球温度的影响。
(2)大气的垂直分层教师介绍大气的垂直分层现象,即从地面到高空,大气的组成和密度会发生变化。
教师通过图表、图片等形式展示不同高度的大气特点。
3. 实践活动(1)小组讨论:根据所学知识,讨论大气各层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我们应该如何珍爱大气环境。
(2)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具体的环境问题(如雾霾、臭氧层空洞等),讨论它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4. 总结回顾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中珍爱大气环境。
5. 作业安置(1)阅读相关文献,了解大气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2)调查内地的大气环境状况,提出一些改善建议。
大气分层和削弱教案第一章:大气分层简介1.1 教学目标了解大气的概念和组成掌握大气分层的基本知识理解大气各层的特点和功能1.2 教学内容大气的概念和组成:介绍大气的定义、成分和体积占比大气分层:介绍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空间的特点和功能大气层的重要性:阐述大气层对地球生命的保护作用和环境调节功能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大气的概念、组成和分层的基本知识互动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大气层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大气概念和组成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大气层重要性的认识和思考能力第二章:对流层2.1 教学目标掌握对流层的定义、特点和功能了解对流层中的天气现象和大气运动2.2 教学内容对流层的定义和特点:介绍对流层的定义、厚度、温度分布和气体成分对流层的功能:阐述对流层对地球生命的保护作用和环境调节功能对流层中的天气现象和大气运动:介绍云、雨、风等天气现象的形成和对流运动的特点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对流层的定义、特点和功能互动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对流层中的天气现象和大气运动,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对流层定义和特点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对流层功能和对流层中的天气现象的认识和思考能力第三章:平流层3.1 教学目标掌握平流层的定义、特点和功能了解平流层中的天气现象和大气运动3.2 教学内容平流层的定义和特点:介绍平流层的定义、厚度、温度分布和气体成分平流层的功能:阐述平流层对地球生命的保护作用和环境调节功能平流层中的天气现象和大气运动:介绍臭氧层、紫外线辐射等天气现象的形成和平流运动的特点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平流层的定义、特点和功能互动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平流层中的天气现象和大气运动,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平流层定义和特点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平流层功能和平流层中的天气现象的认识和思考能力第四章:中间层4.1 教学目标掌握中间层的定义、特点和功能了解中间层中的天气现象和大气运动4.2 教学内容中间层的定义和特点:介绍中间层的定义、厚度、温度分布和气体成分中间层的功能:阐述中间层对地球生命的保护作用和环境调节功能中间层中的天气现象和大气运动:介绍流星、极光等天气现象的形成和中性大气运动的特点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间层的定义、特点和功能互动讨论:引导学生讨论中间层中的天气现象和大气运动,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4.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间层定义和特点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间层功能和中间层中的天气现象的认识和思考能力第五章:热层和外层空间5.1 教学目标掌握热层和外层空间的定义、特点和功能了解热层和外层空间中的天气现象和大气运动5.2 教学内容热层和外层空间的定义和特点:介绍热层和外层空间的定义、温度分布和气体成分热层和外层空间的功能:阐述热层和外层空间对地球生命的保护作用和环境调节功能热层和外层空间中的天气现象和大气运动:介绍太阳风、宇宙射线等天气现象的形成和高空大气运动的特点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热层和外层空间的定义、特点和功能互动讨论:引导学生讨论热层和外层空间中的天气现象和大气运动,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5.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第六章:大气削弱现象6.1 教学目标理解大气削弱现象的定义和原因掌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了解大气削弱现象对地球气候的影响6.2 教学内容大气削弱现象的定义和原因:介绍大气削弱现象的概念、原因和对太阳辐射的影响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阐述大气中的气体、云层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散射和反射作用大气削弱现象对地球气候的影响:讨论大气削弱现象对地球气候的调节作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大气削弱现象的定义、原因和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互动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大气削弱现象对地球气候的影响,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6.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大气削弱现象定义和原因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球气候的影响的认识和思考能力第七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7.1 教学目标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机制掌握不同气体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特性了解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对地球气候的影响7.2 教学内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机制:介绍大气中气体、云层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过程和机制不同气体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特性:阐述氧气、臭氧、水蒸气等气体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特性和作用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对地球气候的影响:讨论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对地球气候的调节作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机制和不同气体的吸收特性互动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对地球气候的影响,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7.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机制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不同气体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特性和对地球气候的影响的认识和思考能力第八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8.1 教学目标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机制掌握不同粒子对太阳辐射的散射特性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对地球气候的影响8.2 教学内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机制:介绍大气中气体、云层等对太阳辐射的散射过程和机制不同粒子对太阳辐射的散射特性:阐述氧原子、氮原子、水滴等粒子对太阳辐射的散射特性和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对地球气候的影响:讨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对地球气候的调节作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机制和不同粒子的散射特性互动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对地球气候的影响,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8.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机制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不同粒子对太阳辐射的散射特性和对地球气候的影响的认识和思考能力第九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9.1 教学目标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机制掌握不同物质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特性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对地球气候的影响9.2 教学内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机制:介绍大气中气体、云层等对太阳辐射的反射过程和机制不同物质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特性:阐述水滴、冰晶等物质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特性和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对地球气候的影响:讨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对地球气候的调节作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机制和不同物质的反射特性互动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对地球气候的影响,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9.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机制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不同物质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特性和对地球气候的影响的认识和思考能力第十章:大气削弱现象的应用10.1 教学目标理解大气削弱现象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掌握大气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大气分层简介补充说明: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空间的特点和功能是理解大气分层的基础,需要通过实例和图像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各层的特点。
大气分层资料详说大气分层(atmospheric subdivision)按照大气在铅直方向的各种特性,将大气分成若干层次。
按大气温度随高度分布的特征,可把大气分成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
按大气各组成成分的混和状况,可把大气分为均匀层和非均匀层。
按大气电离状况,可分为电离层和非电离层。
按大气的光化反应,可分为臭氧层。
按大气运动受地磁场控制情况,可分有磁层。
地球大气按其基本特性可分为若干层,但按不同的特性有不同的分层方法。
常见的分层方法有:①按热状态特征,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又称外逸层或逃逸层)。
接近地面、对流运动最显著的大气区域为对流层,对流层上界称对流层顶,在赤道地区高度约17~18千米,在极地约8千米;从对流层顶至约50千米的大气层称平流层,平流层内大气多作水平运动,对流十分微弱,臭氧层即位于这一区域内;中间层又称中层,是从平流层顶至约80千米的大气区域;热层是中间层顶至300~500千米的大气层;热层顶以上的大气层称外层大气。
②按大气成分随高度分布特征,可分为均匀层和非均匀层。
均匀层是指从地面到约80千米的大气层,因其大气各成分所占的体积百分比保持不变。
均匀层的平均分子量为28.966克/摩尔,为一常数。
非均匀层为80千米以上的大气区域,不同大气成分所占的体积百分比随高度而变,平均分子量不再是常数。
③按大气的电离特征,可分为电离层和中性层。
中性层又称非电离层,是指以中性成分为主的大气层。
电离层又可分为D 层、E层和F层。
分层介绍自地球表面向上,随高度的增加空气愈来俞稀薄。
大气的上界可延伸到2000~3000公里的高度。
在垂直方向上,大气的物理性质有明显的差异。
根据气温的垂直分布、大气扰动程度、电离现象等特征,一般将大气分为五层。
对流层(troposphere)对流层是大气的最下层。
它的高度因纬度和季节而异。
就纬度而言,低纬度平均为17~18公里;中纬度平均为10~12公里;高纬度仅8~9公里。
第一节大气层知识点归纳一、大气的重要作用大气是指包围地球大气圈的整体,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大气的任何部分都直接或间接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影响,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阻挡来自宇宙和太阳的有害辐射,是地球上生物生存的保护层。
(由于大气圈的存在,挡住了绝大多数飞向地球的陨石,拦截下了大部分的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和来自宇宙的高能粒子流,保护了地球生命免遭外来的打击。
因此,我们称大气圈是地球表面和生命的盾牌。
)②提供动植物维持生命活动所需的各种气体。
低层大气各成分的作用③深刻影响地球自然环境女口:增温、降温、刮风、下雨等大气现象,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不断地塑造着地球表面的形态。
问:如果没有大气,地球会变得怎样?答:如果没有大气外层,连呼吸所需要的氧气都没有;即使在你的耳边开炮,你也听不到一点声音;没有大气就没有天气变化;会易受陨石侵袭;温差也较大;二、大气的温度以及大气分层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规律:大气温度的变化范围约在-84/2500之间。
在85千米以上,大气的温度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大气的温度分布是不同的;且是分开层次的。
因此整个大气圈具有成层结构。
温度先是降低,再是升高。
依据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特点,我们将大气主要分为5层A、各大气层是如何分层的?1对流层:是紧贴地面的一层,它受地面的影响最大。
因为地面附近的空气受热上升,而位于上面的冷空气下沉,这样就发生了对流运动,所以把这层叫做对流层。
它的下界是地面,上界因纬度和季节而不同。
据观测,在低纬度地区其上界为17-18公里;在中纬度地区为10-12公里;在高纬度地区仅为8-9公里。
夏季的对流层厚度大于冬季。
以南京为例,夏季的对流层厚度达17公里,而冬季只有11公里,冬夏厚度之差达6公里之多。
2、平流层:从对流层的顶部,直到高于海平面50-55公里的这一层。
3、中间层:平流层之上,到高于海平面85公里高空。
中间层顶部尚有水汽存在,可出现很薄且发光的“夜光云”,在夏季的夜晚,高纬度地区偶尔能见到这种银白色的夜光云。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大气的组成成分,包括氮、氧、二氧化碳等主要气体。
2. 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的主要特征。
3. 能够理解大气分层对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各分层的主要特征。
2. 教学难点:应用大气的垂直分层诠释气候和生态环境的成因。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括图片和相关图表。
2. 准备教学视频,展示大气的垂直分层。
3. 准备案例材料,用于诠释大气分层对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4. 安置学生预习,以便在教室上进行讨论和交流。
四、教学过程:1. 引入:展示大气环流与气候现象的图景,如极光、台风等,提问学生大气的组成及其对地球的重要作用。
同时可以提出疑问,大气为什么会分层分布?这样分布对人类有何意义?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 讲授:(1)大气的组成:起首介绍地球大气的组成成分,如氮、氧、二氧化碳等,并强调其对地球环境的重要性。
通过展示图片和数据,让学生了解大气组成的变化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2)大气的垂直分层:详细介绍大气的垂直分层,包括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等,并诠释每一层的特性及其作用。
可以通过实验或动画演示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大气分层的原理。
(3)大气垂直分层与人类活动:阐述不同大气分层中人类活动的变化,如对流层中的人类活动,平流层中飞机和卫星的运行,高层大气中的太阳辐射和无线电波传播等。
让学生了解大气垂直分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大气垂直分层与人类的干系,如气候变化、天气现象、航空航天等。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教师进行引导和解答。
4. 总结: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对地球环境的重要性,以及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
同时,鼓励学生关注环境问题,为珍爱地球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5. 作业:安置相关阅读材料或实验任务,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培养其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一、大气的组成1.大气的组成低层大气由□01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三部分构成。
2.大气各成分的作用(1)氧是维持□02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2)氮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3)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03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对地面有□04保温作用。
(4)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光中的□05紫外线,使大气□06增温;减少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
(5)水汽和杂质是□07天气变化的重要角色,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3.人类活动对大气组成的影响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大气,会影响大气的成分和含量,产生大气污染。
1.判断正误。
(1)干洁空气以氧气为主。
(×)(2)臭氧因吸收太阳光中的红外线而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2.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的大气成分是()A.二氧化碳B.氧气C.氮气D.杂质答案 A解析二氧化碳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3.举例说明人类对大气成分的影响。
提示燃烧煤炭等矿物燃料、破坏森林使二氧化碳含量增多;使用空调等制冷设备使臭氧减少。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1.划分依据:根据温度、□01运动状况和密度,大气自下而上可以划分为□02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1.判断正误。
(1)臭氧层位于对流层。
(×)(2)平流层有利于高空飞行。
(√)2.大气各垂直分层的主要特点(1)对流层集中了大气圈质量的□033/4和几乎全部的□04水汽、杂质;高度因□05纬度而异;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06递减,有利于大气的□07对流运动。
(2)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08升高;在22~27千米范围内形成□09臭氧层;以□10平流运动为主。
(3)高层大气气温先下降后□11上升;在80~500千米的高空,有若干□12电离层;空气密度□13很小。
2.随高度的升高,对流层气温()A.升高B.先升高后降低C.降低D.先降低后升高答案 C解析在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在平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升高;在高层大气,气温随高度的升高先降低后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