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学子不可不识陈从周——浅析陈教授论园林与诗文、曲艺、旅游、饮食文化的关系
- 格式:pdf
- 大小:2.67 MB
- 文档页数:3
高艺虽成绝响,流风兀自传人——陈从周文化价值论秦颖源【摘要】陈从周先生(1918-2000)凭借浸濡传统文化的家学师承,在20世纪下半叶的社会大环境变迁中因借历史机缘,成为中华文人造园的继承者、总结者、传播者和践行者.他的人生是一个传统文人在历史转型期留下的具有时代标本价值的文化遗产,所著的《说园》和《梓室余墨》是他一生思想、行迹、社交的精华和见证,合璧堪称一部现代版的《履园丛话》.【期刊名称】《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29)005【总页数】9页(P64-72)【关键词】陈从周;文人园;士大夫;《说园》;《梓室余墨》;笔记体;乾嘉朴学【作者】秦颖源【作者单位】上海寰景工程设计公司,上海20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25.7我的老家是酒文化的绍兴,生长在茶文化的杭州。
我很感激我有幸这两个文化名城哺育了我,使我成为“文化人”。
——《世缘集》陈从周先生的历史地位和贡献在于,他沿承中国自魏晋以来的文人造园文化,以传统文人的修养、著述和践行在20世纪下半叶的社会大环境变迁中独立特行,为维系中华文人园的香烟余脉殚精竭虑,矢志不渝,无愧前人,功在后世。
传统意义上的文人即为士大夫阶层,包括一切已出仕和未出仕的读书人,是知识学问的拥有者和创造者,也是社会声望的享有者。
*陈宝良:《明代士大夫的精神世界》,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57、67页。
文人士大夫一贯是中华千年农耕社会中道德和知识的载体,是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和中流砥柱。
在盛世昌道,文人治学习艺,宏扬文化;在乱世危道,文人悲天悯人,拯救文化。
自古以来,文人身处社会统治阶层和农工商劳作阶层的夹层中,与上下阶层既关联交融,又相对独立,在政治运作和经济行进中致力于形而上的知识建构。
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制度变更虽然令科举取士戛然而止,但传统文人的道德价值观依然是民国时代的立国之本,陈先生从这个历史语境中成长起来,自觉承袭传统文人从道德意识到技艺才学内外兼修的衣钵,时值新旧交替,中西碰撞,风云际会,不失“士”的风骨。
中国园林艺术大师陈从周先生陈从周英文版《中国园林》书影陈从周先生是我国继明朝计成、文震享,清朝李渔之后,现当代既能亲自动手造园、复园,又能亲自著书立说,品评、论述中国园林的第一人。
1978年他受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之邀,赴美筹建了中国园“明轩”(准确地说是移植了苏州网师园内的殿春簃)。
这是我国在国外建造的第一个中国园,“明轩”建成后,中国园林之美立刻轰动了全纽约,震惊了全世界。
从此,陈从周和中国园林冲出国门,走向世界。
所以陈从周先生被人们尊称为“现代中国园林之父”。
陈从周是中国古建筑学家,又是中国园林学家,是我国现当代最会造园、最会品园、又最会游园的学者。
说最会造园,是因为无论他修复的园还是设计建造的园,都能继承中国传统的造园技术,并能对当前科技的新成果进行吸收、利用和创新,所以他造的园不但讲究环境优美宁静、设计构思精巧、建筑式样标准精致、叠山理水曲折自然、种花植木季季常新、内外装修古朴典雅、题词对联高雅动情,而且房屋防火、坚固耐用,全园景观丰富、景随步移,吟咏能激发游人的共鸣和联想,文化积淀深厚,让人流连忘返。
例如上世纪八十年代他修造的豫园东部园,位于繁华、时尚、喧闹的大都市上海中心,是座城市山林,全园幽静、高雅、精致、古朴,是上海人民休闲游目之所,也是中国人民旅游生息之地。
现在它已成为上海的一张名片,是接待外国首脑和外宾的游览圣地。
说最会品园,是因为他能在中国园林中品出“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有诗情画意和书卷气”,“不同园林各具个性”等特点来。
例如苏州的各个园、扬州的各个园,都是经他发掘、研究、品评、著书立说后,不断向外界宣传介绍,而使之名扬海内外的。
说最会游园,是因为他知道中国园林又称为“文人园”,文人造园与文人写文章一样,在园中注进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因此游园也必须像读书一样,读懂园中的主题思想和启承转合的结构方式。
如他的著作《园林谈丛》、《园韵》等,都是教读者如何游园的:每一个园,他总先介绍它的背景资料(如时代背景,园主历史,园的变迁,地理环境等),然后寻找最佳的游览路线,把全园的美景一一串联在一起,各种景物组成不同的空间感觉,使游园观景之乐如同欣赏中国画的长卷一样引人遐思。
浅谈中国园林美学教育作者:季熊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9年第02期摘要:园林是艺术的集大成者,亦是美的集中体现。
园林美学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园林文化知识及审美情趣,以此来达到教育目的。
感官获得的园林体验及审美感受是最直观的园林美学教育方式,且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力及造园水准。
关键词:园林;美学;教育中图分类号:TU98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06-0214-01陈从周先生在《续说园》中讲:“造园一名构园,重在构字,其中含意至深。
深在思致,妙在情趣,非仅土木绿化之事。
”具有审美意象的园林,能“令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归,游之者忘倦”。
其中有视觉可看的形色体量;有听觉可闻的音声乐曲;有嗅觉可辩的芳香馥郁;有味觉可尝的酸甜苦辣;有触觉可感的温湿质地。
中国园林美学教育,需要调动学生的一切感觉器官,才能体验到园林综合的审美意象。
一、园林美学依童寓先生所言:“造园要素:一为花木池鱼;二为屋宇;三为叠石。
花木池鱼,自然者也。
屋宇,人为者也。
调剂于二者之间,则为叠石。
”园林是指由叠山、理水、建筑、花木配置等构成的,可赏、可游、可居的多重功能的大型综合艺术群体。
实践证明,我国的古典园林营造有的是画家直接参与,如王维、宋徽宗、倪云林、文徵明、石涛、李渔等;有的是精通画理的造园家兴作,如计成、张南垣、李渔、戈裕良等,再加上文人墨客、诗人和书法家,如王羲之、李白、白居易、苏东坡等名士的描绘、颂揚和点缀,使中国园林尤其重视“诗情画意”,力求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意象。
美是人通过感官觉知到外物而产生的情景交融的意象,因此美学创始人鲍姆嘉通将美学(Aesthetic)解释为“感觉学”。
人的感觉器官主要就是眼、耳、鼻、舌、身,五种感官所采集到的外界信息由人的意识加以归纳整理,从而产生意识。
所以美学更多的是审美意识。
朱光潜先生在伎艺心理学》一书中提出:“世间并没有天生自在俯拾即是的美,凡美都经过心灵的创造。
追忆大师陈从周包兰园林,是人类诗意的栖居地,安放心灵的理想家园;是我们古人的智慧结晶,是中国对全世界的杰出贡献。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此言为陈从周先生对苏州园林的美誉,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国园林事业奋斗。
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综合艺术载体,故而园林大家必定既是专家又是杂家,上知天文下通地理,既懂建筑又善绘画,而陈从周先生正是这样一位文理兼修、博学多才的园林古建筑专家和园林艺术家。
早在1980年5月18日,陈从周先生就和顾颉刚、谢国桢、叶圣陶、章元善、俞平伯等专家名流联名致书国家文物局牟峰局长,呼吁修复开放曲园。
而在曲园的修复过程中,陈老又亲自督导,严格要求,做得不好他就着急上火,甚至严肃批评。
他的学生邹宫伍先生当时负责曲园维修,因为没有达到陈老的要求,没少挨批。
但是大家都理解陈老的爱园心切。
1983年4月陈从周先生应邀参加苏州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鉴定会议,在会上向大家作了“谈谈苏州”的报告,他从历史文化名城的形成和发展、自然环境、人文风貌、园林建筑以及文化、艺术、书画、医学、菜肴、食品、工艺等各个方面讲述了苏州独特的风格,这对于改革开放初期苏州规划建设风景旅游城市、注意保持文化历史名城的特色并充分发挥其优势以很大的启发和帮助。
苏州古典园林1997年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从此全世界都知道在东方水城苏州有美丽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之后又增添了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和退思园。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苏州职业大学金学智教授的《中国园林美学》即将出版,他致信陈从周先生,专门讨教相石法中“漏”“透”之区别,陈老亲笔回信解答,并十分谦虚地说自己学识“浅陋”“请批评指正”。
《中国园林美学》一书中引用陈从周先生很多精彩论述,金教授寄赠陈老留念,陈老回信道:“阁下力学,能为苏州园林做点好事,应该支持你的。
”陈老的鼓励一直让金老师感念在心,如今这封陈老的亲笔信被永久地保管在园林档案馆。
香港中文大学的冯仕达教授是陈先生为数不多的海外学子之一,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跟随陈从周先生学习中国园林造园理论著作《园冶》。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陈从周的园林散文篇一:陈从周中国园林第一人阅读答案篇一:陈从周中国园林第一人阅读答案阅读材料网整理了关于陈从周:中国园林第一人阅读答案,希望对同学们的阅读练习和文言文练习有所帮助,让大家在语文考试中更多的拿分,下面是整理的陈从周:中国园林第一人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希望同学们多多练习多多练手!陈从周:中国园林第一人梦也苏州,醒也苏州,陈从周热爱苏州园林,把她视为生命的一部分。
他在《苏州园林》中写道: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足见其江南园林情结。
因此对园林、古建筑的保护,他据理力争,寸步不让。
1958年,他向苏州市政府呼吁抢救网师园;坚决反对拆苏州城墙用墙砖砌小高炉,疾呼城墙上的每一块砖都是文物。
于是,他被作为当时在北京正受批判的梁思成的中国营造社的外围分子加以批判。
自此,他成了历次政治运动的老运动员。
在困境中,他仍专注于古园林事业的研究,穷十年之功,完成皇皇八十万言的《梓室余墨》。
这是他园林小品之集大成者。
阅读材料作为教师,他认为,学问之道在于德;想做事业,惟勤是途。
他对报考的研究生,都要加试百科知识一门课。
学生们对听他的课,又爱又怕。
怕他会提出许多刁钻的要求。
如记笔记要用毛笔,写字要用繁体,而且还要竖写等。
尽管如此严苛,学生们仍爱听他的课。
上大课,阶梯教室总是爆棚。
他授课从不照本宣科,而是在谈天说地道古论今中深入浅出地传道,让学生们在轻松的谈笑中获得知识,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升华艺术境界。
他倡导文理互通,提倡多读书,读与专业相关、甚而是专业以外的书。
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相通的。
为让学生融通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他出奇招,把昆曲引进课堂,还自掏腰包请学生去听昆曲,体味古园林建筑与昆曲在艺术趣味上的亲缘关系。
学生们在缅怀先生时都说:十几年过去了,我还清楚地记得当年上课的生动情景。
中国大学网,阅读@材料阅读材料(1)(5分)de(答d给3分,答e给2分,答c给1分;答a、b不给分。
由陈从周《说园》比较中西方园林看着陈从周的《说园》,会觉得自己身临其境,仿佛跟着陈从周把那些美妙让人惊叹的园林看遍。
我们知道,中国园林和西方园林是有很多不一样的,就像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文化传统孕育一方园林。
中国人和西方人不同,饮食不同,习惯不同,气候不同,鉴于母体文化的不同,审美情趣的不同,处理山水,植物,建筑,雕塑等园林要素的方式也就自然是不同的了,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园林风格。
一,西方园林追求“美”,中国园林追求“妙”。
西方文化崇尚美丽,他们都是以建筑为主,讲究笔直的中轴对称,雄伟壮观。
西方的园林大多分割成方形,三角形,圆形等,使园林轴线成为了总体布局的中心,显示得很对称,很美丽,表现出一种人类改造自然地力量,呈现出放开型的特色,使得园林景色往往是一览无余,尽收眼底。
而中国园林追求的则是“妙”。
《说园》中提到,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
他们的着眼点是整个人生,是整个造化自然。
这就使他们要突破有限的对象,进入无限的时间空间,追求“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如扬州的个园,仿效北宋郭熙“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的诗句,用那么美的诗句描绘了此情此景简直就是惟妙惟肖。
陈从周曾用“水随山转。
山因水活”与“溪水因山成曲折,山蹊随地作低平”来说明山水之间的关系,也是重在传达一个妙字。
明末清初叠山家张南垣主张用平岗小坡,也就是要使园林山水接近自然。
只要我们理解了当中微妙的道理,我们就不至于离自然太远,多少能呈现水石交融的美妙境界。
二,西方园林追求“浓艳”,中国园林追求“素雅”。
西方园林善于用密植灌木,修剪得整整齐齐作为园林的边界或划分各景区。
其他植物精心修剪出规整复杂的各类图案造型,如同绣毯一般精致华丽色彩艳丽,如同一个浓墨重彩的贵妇一样光鲜艳目、中国园林则比较低调,追求素雅。
中国园林的各类植物,对具体竹木花草的处理、安排、组合配置,都充分体现其自然形态,突出其自然属性。
陈从周与苏州园林(2006-09-13 14:45:29)陈从周与苏州园林一、园林情结陈从周的名字在中国园林界可以说是众所周知。
然而,他并不象其他专家是园林“科班”出身,他是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好学精神,抓住了四、五十年代在苏州教授古建筑时的机遇,开始对苏州的古典园林和古建筑、古街坊进行调查研究,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最终以其硕硕成果,成为享誉国内外的园林大家。
在整整半个世纪里,他为宣传、保护、修复和管理苏州园林做了大量的工作,可以说他对苏州园林倾注了所有的爱慕之情,也因此与她结下了不解情缘。
陈从周先生的生平,说来有点传奇和神秘的色彩。
1934年,他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文学系中国语文学科,先后在杭州省立高级中学、上海圣约翰附属高级中学任国文、历史教员,后合并入同济大学。
在此期间,他自学梁思成的《清式营造则例》,爱好古建筑。
1950年,在苏州美术专科学校讲授中国美术史,不久又因苏南工业专科学校之邀兼授中国建筑史。
该校历史悠久,又有名学者教授,培养了大批工程人材,而此时又结识了著名古建筑专家刘敦桢。
1953年,他随刘教授去曲阜考察孔府、孔庙,又受江苏、浙江文管会之邀,对连云港、苏州虎丘塔、双塔,浙中古越的古建筑、古遗址进行考察。
那是,他的课是周六上午,每周五晚他从上海来苏,住在观前街九胜巷的远东饭店。
周六下午及星期天的上课之余,就考察调查一个个古园林和古建筑。
逐渐地,越来越迷恋于园林,并深深地陶醉其中。
1956年,他先声夺人,出版了他自认为正式写成的第一本书——《苏州园林》,这是我国当代第一本有关园林的专著。
以后又陆续出版了《苏州旧住宅参考图录》、《漏窗》等,在中国园林界声誉鹊起,但这倒是掩盖了他在文学、绘画方面的特长。
然而正是这些特长,使他在园林的研究方面独具慧眼,成就瞩目,东灜称其为“中国园林第一人”。
解放初期,人民政府拨款修复了一些艺术价值较高的古典园林,并向人民群众开放。
陈从周先生一直关注着整修的情况。
陈从周:以园为家,以曲托命作者:王悦阳周苏宁来源:《阅读(书香天地)》2020年第05期青布中装,满头华发,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这是著名学者陈从周先生给人留下的印象。
身为我国著名古建筑园林艺术学家、哲学社会科学大师、同济大学教授,陈先生一生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无论是园林、诗词、书画,还是昆曲、散文……他都有着很高的造诣。
陈从周曾说,中国园林是文人园,实基于“文”。
这位并非科班出身的园林大家,将文学书画与园林融会贯通,走出一条饱含中国人文情怀的园林之路。
正如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为《陈从周传》序言中写的那样:“从周对中国园林如痴如醉,造诣高深……从周对中国园林之理解肌擘理分、博大精深,非凡人所能及……”倜傥公子,一路杂学,造诣精深陈从周先生原名郁文,字从周,晚年斋号梓室,自称梓翁,祖籍浙江绍兴。
他1918年出生在杭州城北的青莎镇,是家中最小的孩子。
父亲是位生意经营得不错的商人,在临近京杭大运河的地方造了栋住宅。
宅子雅致得很,里面还有个不大的园林。
园子里有山,有石,有花,有木,陈从周爱花草的感情便是从小在这里培养起来的。
10岁时,陈从周被送去美国人创办的教会小学读书。
母亲担心洋学堂的学问不够,又请了当地的老秀才每天来教古诗文。
每天清晨,还会亲自督促他临帖练习书法,使得陈从周从小接受全面的中西合璧式教育。
中学时代的陈从周,特别喜欢读李清照的词,为了解李清照的身世,又去读了李清照父亲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
这份研究北宋私家园林景观的重要文献,加深了他对园林的感情。
1938年,陈从周考入杭州的之江大学,主修中文和历史。
来看看他令人称羡的老师名单:哲学史家、大书法家王蘧常,一代词宗夏承焘,书法家、哲学家、政治家马叙伦,大名鼎鼎的学者任铭善、徐昂等等。
跟着这些大师,陈从周读尽杂书,沉醉书画,还自己钻研园林和古建筑,自学成才。
从之江大学毕业到1952年进入同济大学教建筑的十年里,陈从周前前后后在各类学校里教过各种门类的学科,他在中学里教国文、史地、图画、生物,在大专学校教美术史,教育史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