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电测深法在寻找铅锌多金属矿中的应用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3
激电法在有色金属找矿中的应用分析激电法中使用最为广泛的是关于时间区域的激电模式,这是一种结合了岩层的布局和矿石的电极效应的电场排布方式,在矿产资源当中会产生有大量的电磁效应,勘察的方式就是对于电磁效应的检测。
在激电探测中,关于天然可控的成像部分和连接大地系统的探测模式的有机融合,该方式是基于高频检测的基础中运用电磁检测的原来进行工作的。
但是在日常的检测中经常会出现电磁现象或是成像效果出现的不正常,就就需要电磁效应下的电磁法和激电法相互的结合,找寻在矿床中的岩层结构情况,通过实验的方式来知道数据的成果,最终指导具体的实践过程。
本文主要对激电法在有色金属找矿中的应用进行分析阐述。
标签:激电法;视幅频率;异常特征分析;多金属矿区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矿采行业取得了较大程度上的进步,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工业水平的提高做出重要贡献。
而在这种环境之下,我国的采矿技术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了一系列的问题。
目前状况下,直流电法已经在找矿中有了较为广泛的使用,然而,这种方法并不完善,如果碰到山区地形、地质以及成矿成因复杂的多金属矿区,所取得的效果便不是十分明显。
为此,很多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过研究,经过不懈努力,最终研制出激电法,这种方法可以在多金属矿区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激电法使用原理在理论的研究中,激电法完全能够满足一般的勘察需求,但是真正用在实践当中就没有这么理想,可能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比如电磁波干扰的现象,直接导致地质情况的检测出现异常的现象。
在不断的在多频率的电磁改进当中的技术更新,应运而生了激电法。
在外部测试中,使用激电法可以了解到地质中的不确定性,以及了解到地质结构的构造,不需要再如以往需要去实地的采集样本进行使用的工作,改变了以往对于地产判断中出现失误现象的情况,很容易了解到是否存在矿产的实质性进步。
对于激电中的电机变化原理来看,在外界的电场的作用下,信号载体的导体会在系统中产生一定的电位,当外部电流的数值较大的时候,会形成一股较为平衡的电子系统的内部自我排布形式。
激电中梯法在寻找多金属矿的应用[摘要]该项目是在全面收集、分析研究前人资料的基础上,根据以往区域化探工作所圈定出的Fe异常和Cu、Pb、Zn多金属异常区,作为进一步找矿的靶区,根据铁与硫化物关系极为密切的特点,采用了地球物理勘探电法中激发极化法,终于在测区发现了一条较为明显的近南北向激电异常带,反应了埋藏的极化体的存在,同时结合该区区域化探异常成果认为,该激电异常将是寻找金属矿的优势。
激电中梯法在物探测量工作方法的成功使用,为该区后续地质勘探工作进一步缩小了找矿靶区,预示了埋藏的多金属矿化体的存在。
[关键词]激电中梯隐伏矿体多金属矿视电阻率视极化率广东省河源大顶铁矿田南部矿带铁多金属矿,成矿背景以及成矿地质条件较为优越,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为了进一步探索,对矿区内与矿化有关的断裂构造深部展布特征及地层接触关系,推测工作区深部隐伏岩体空间特征,2013年我们对工作区开展地球物理勘查。
根据地质填图发现的矿脉、矿化蚀变等地质异常,优选对成矿较为有利的异常布置激电中梯(短导线)测量工作,对前期发现的异常进行进一步的评价,基本了解矿化体的产状及深部形态展布,提供建议钻孔位置。
因此,针对选定的找矿靶区,选择合适的找矿工作方法,是能否发现有价值矿产地的关键所在。
1矿区地质特征1.1构造矿区位于石背花岗岩体之南,受石背穹窿控制。
区内开阔型的次级褶皱大致呈北东向展布。
西北部有石坑-铁帽顶背斜,西南部有茅岭背斜,均向南西倾伏。
背斜之间有平缓的鹿湖嶂向斜。
(1)断裂构造:南北向和东西向构造是区域上主要构造,加上其分支次级构造,这些构造控制了花岗岩体的分布。
断裂构造主要为经向和纬向深大构造的影响而控制北东、北西向断裂构造。
以石背为中心:东部有灯塔~铁炉嶂新华夏系断裂,野猪坑~大往经向断裂。
(2)褶皱构造:区域褶皱构造主要发育在石背岩体的西部和北部,南部及东部较为稀少。
主要发育有观音山向斜、头巾石倒转向斜、大席墟向斜、石背穹隆、麻笼嶂向斜、封门坳向斜、石坑-铁帽顶背斜、茅岭背斜、鹿湖嶂向斜等。
单-偶极激电测深在陕西某银铅多金属矿的应用效果周云海樊金生王备战(西北有色地质勘查局物化探总队,陕西西安 710068)摘要探讨了单—偶极激电测深在银铅多金属矿上的应用效果。
研究结果表明,单—偶极激电测深装置简单,工作效率高,异常幅值大,宽度窄,分辨率高,是银铅多金属矿找矿的一种有效方法。
关键词单—偶极测深激发极化法多金属矿方法试验激发极化法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方法,配合电阻率法在有色金属找矿中特别是物探扫面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找矿效果,得到了一批很有价值的物探异常。
但是,激发极化法扫面在研究矿体在地下展布方面有一定的缺陷,而四极测深常因地形恶劣而影响工作速度。
在陕西省山阳县某银铅多金属矿上,我们应用单—偶极测深取得了成功。
一方面取决于方法本身的特点:单—极测深装置比较简单,探测深度大,装备轻便,成本低廉。
另一方面取决于项目倡导者和实践者的科学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
1 地质概况及地球物理物征矿区位于秦岭地槽北部华力西褶皱带的边缘拗陷。
其北以杨斜——营盘大断裂为界与秦岭地轴相接,其南以山阳——凤镇大断裂为界与褶皱带中隆起相接,系一巨大的复式向斜——黑山街至红岩寺向斜。
该向斜北翼被九华山花岗岩所破坏,南翼被山阳——凤镇大断裂切割。
地层为一套巨厚层的中上泥盆统及下石碳统海相碎屑及泥质类复理石建构。
矿体赋存于中泥盆统大西沟组(D2d)。
矿区地层属浅海相或滨海相。
岩石具轻微变质,矿物成份、结构构造均较简单。
走向一般为300~310O,倾向北东,倾角40~60O,厚度大于850米。
围岩有D2d31绢云母板岩,方柱石绢云母板岩,铁白云绢云母板岩,深灰色绢云母千枚岩,薄层状结晶泥质灰岩,钙质绢云母千枚岩。
含铁白云质条带绢云母千枚岩,为含银铅多金属矿的层位。
矿床构造亦比较简单,主要表现为一些小的褶皱、断裂和片理构造。
构造线方向为北西西向。
褶皱主要为一系列背向斜。
褶皱轴走向大致为300~320O,多以15~25O倾角向西倾伏,轴面倾向北东。
收稿日期:2017-12-07基金项目:安徽省地勘基金(编号:[2014]-1-11)作者简介:何金华(1968- ),男,安徽广德人 ,硕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地球物理勘探工作。
摘要:东至兆吉口铅锌矿床发现于2005年区调工作中,后经小范围普查、详查工作对矿区内铅锌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等进行了详细勘查,累计查明铅锌总金属量达大型铅锌矿床规模,并估算了伴生金、银、铜金属量若干,具有较好的开发利用价值。
在此期间,激电测深方法的使用及其成果的推断解释,对该矿床的发现和扩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其不仅有效地指示了浅部铅锌矿体的赋存地段,而且对矿床的的形成机制的研究提供了理论的依据,指导了矿区勘探工程的布置,实现了较大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激电测深;电阻率;极化率;激电异常中图分类号:P631.3;P618.42;P618.43 文献标志码:A1 地质特征概述1.1 区域地质特征矿床处于扬子台坳和江南台隆的过渡部位,江南台隆环玉山台拱障公山复背斜西段。
基底由中元古界溪口岩群及上元古界青白口系历口群组成,上元古界南华系休宁组至上古生界志留系高家边组组成准地台盖层,中生界地层零星出露,新生界第四系覆盖较厚。
各时代地层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褶皱,其中以印支期褶皱最为发育,构成了NEE 向展布的构造格局,如孩子坑背斜、戴村向斜、雷公尖向斜等;区域断裂构造十分发育,主要有NE 向、NNE 向、近SE 向、近EW 、NW 向几组,其中规模较大的有东至断裂、龙门尖断裂、许村断裂等。
区域岩浆岩不发育,除青白口系铺岭组变玄武安山岩、凝灰岩外,仅见有燕山晚期中酸性侵入岩体戴村岩体出露,同位素年龄为150~120Ma 之间,属高钾钙碱性系列。
1.2 矿区地质特征矿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一套中新元古代浅变质沉积岩层,厚度较大,变形强烈;地层由老至新分别为:中元古界蘇县系溪口岩群环沙组、上元古界青白口系历口群葛公镇组(Qb g )及新生界第四系下蜀组(Qp x )。
矿2010 年床地质第 29 卷 增刊MINERAL DEPOSITS电法测量在多金属找矿上的应用效果——以内蒙古东乌旗 1017 高地矿区为例张景云,严昊伟(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第四支队,辽宁 辽阳 111000)摘要物探电法是寻找金属矿产的一种重要手段,尤其是对地下深部盲矿体的预测上得到广泛应用,同时取得了很好的找矿效果。
文章以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 1017 高地铅锌多金属矿为例,在系统分析了矿区成矿地质 条件和地球物理特征后,对含多金属矿体和围岩进行了电性参数的测定,矿体上表现为低阻高极化率特征、围岩 上表现为高阻低极化率特征,通过测定的结果表明:该区有利于电法工作的开展。
根据在该区实施的激电中梯扫 面和电测深工作成果推断的成矿有利区段,以及经过钻孔验证发现多金属矿体,说明物探电法测量在该区具有较 好的找矿效果。
关键词 地球物理;电法测量;多金属找矿;应用效果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 1017 高地工作区地势平坦,植被发育,其第四系土壤覆盖层较厚。
其多金属地 质体呈缓倾斜赋存在地下深部,其顶板埋深大于 100 m。
由于工作区大部分被第四系所覆盖,槽探、化探、 地质填图等基础性地质工作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在系统分析了矿区成矿地质条件和地球物理特征后,认为 可以通过物探电法工作圈定的异常来推断成矿有利区段进而指导下一步地质工作。
据此在该区开展了 1∶10 000 激电中梯扫面、激电测深和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工作,通过物探工作共圈定出 8 处视极化 率高值异常区并对视极化率 3 号异常进行了激电测深和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工作。
通过圈定的成矿有 利地段,随后投入了钻探工程验证,通过施工的 7 个钻孔:其中 5 个发现多金属矿体、2 个发现矿化体, 取得了较明显的找矿效果。
目前全区共发现含银铅锌矿(化)体 9 条,共估算预测资源量(334) 金 394 kg、 银 200 178 kg、铅 16 063 t、锌 56 976 t。
激电中梯测量工作在多金属矿中的应用作者:石金国来源:《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年第22期摘要:随着各种金属矿脉的不断开采,矿产资源在开采过程中不断被消耗,很多矿场出现后备储量不足,开采量不断下降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根据矿场自身地理条件,结合高科技技术手段,在原本矿脉深处或周围进行探寻,发现和寻找新的矿床,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文章结合激电中梯测量法在黑龙江省老柞山金矿探寻中起到的作用,对激电中梯测量法在多金属矿中的应用做一个初步的说明和讲解。
关键词:激电中梯测量;多金属矿;老柞山老柞山金矿矿场,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便发掘开采的金矿之一。
然而随着逐年的开采,老柞山金矿矿山开采深度的不断加深,整个矿区后续储备量出现严重的不足。
为了使老柞山金矿保持一定的开采量和开采年限,勘探人员利用其原本地址条件,结合激电中梯测量法等多种高科技手段,利用金与硫化物之间天然存在的密切联系,在复杂的矿区内进行新的地质勘探,以期望能够找到新的矿脉点。
近年来,根据老柞山金矿矿区以及其周边地区地质勘探的结果显示,老柞山金矿矿区内的金矿石及与金矿化有关的黄铁矿化岩石脉岩与围岩相比,均具有很强的磁性以及较低的电阻率和较高的极化率。
在已经发现的激电中梯异常现象中,经过一定的查证,多数激电异常现象的出现,都和含有金属硫化物的金矿体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样的发现表明,激发极化法为代表的物探方式,是老柞山金矿矿区内行之有效的地质勘探手法。
1 矿区情况老柞山金矿矿区地理条件特殊,位于三道沟火山盆地的东南边缘,桦川凸起东南一侧,其矿床位于吉黑褶皱系佳木斯隆起的中部,老爷岭中间隆起区中段,矿区内岩浆活动十分活跃。
整个老柞山金矿矿区总面积达到了28平方公里,可以根据地理位置的不同,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条大型矿带,其中包括六个已知的金矿矿床。
这样的数据显示了老柞山金矿拥有着较大的开采价值,作为我国老牌金矿开采单位,老柞山金矿矿场曾一度位列全国黄金开采量的前三十名。
激电测深法在寻找铅锌多金属矿中的应用
文章介绍了对称四极测深在寻找铅锌多金属矿中的应用效果,通过对激电测深资料的数据处理,结合地质、化探成果推断矿体的大致位置,为进一步的钻探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字:激电测深;电性;矿体
1 地质特征
1.1 地层
主要为三叠系中统-侏罗系下统大佳河组(T2J1d)、上叠迭-下侏罗统大岭桥组(T3J1d1),面积约占全区的95%左右。
岩石普遍经历了低级区域变质作用,常见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等,在构造带附近可见千糜岩化与糜棱岩化现象。
工作区内第四系较发育,主要分布在山间沟谷中或山前台地地段。
由砂、砾石等组成。
在山麓地带分布有残坡积及洪积的亚粘土碎石等;在宽谷的低洼地带,分布有沼泽堆积的淤泥质亚粘土、泥炭等。
1.2 侵入岩
工作区内侵入岩不发育。
仅在工作区中部见绢英岩化花岗斑岩(?酌?仔)。
受北东向构造控制,明显与三叠系中统-侏罗系下统地层呈顺层侵入接触关系。
在两侧接触带部位有锡、铅矿化显示,约占工作区总面积的5%。
区内脉岩极少,目前工作区内仅发现有辉长岩(?啄)出露面积极小零星分布,但在钻孔深部见有多条辉长岩(ν)。
1.3 构造
工作区位于完达山活动带饶河复背斜内,经历了较复杂的地质构造演变,变质作用较强烈,褶皱、断裂构造发育。
普查区内主要构造为燕山中期(白垩世)构造运动。
构造线方向,以北东、北西向为主。
其次有南北走向,东倾的动力变质挤压带。
1.4 矿床特征
根据普查区以往工作成果。
认为成矿作用主要与印支晚期-燕山中期(白垩世)构造岩浆运动有关,初步确定为硫化物多金属矿床。
矿体多数分布云英岩化花岗斑岩体两侧的内外接触带中。
矿体围岩以中生代深海相火山沉积代变质的硅质岩、含硅质泥质板岩为主,少数分布在云英岩化花岗斑岩中,矿体的分布形态与花岗斑岩体和地层形态分布一致。
2 地球物理特征
2.1 岩矿石电性特征
本区岩性比较简单,以板岩和花岗斑岩为主,主要对区内的几种岩矿石进行测定。
测定以区内出露的岩体、槽探、岩心为主。
岩石电性测定采用的方法为小四极法(岩体、槽探)和面团法(岩心)采用的仪器为重庆奔腾数控技术研究所生产的WDJD-3数字直流激电仪。
结果见表1所示。
由实测物性资料表明,区内岩性存在明显的物性差异,花岗斑岩电阻率最高,一般在500Ω·m,以上,极化率在1.1~1.59%,为高阻低极化,磁黄铁矿化泥质板岩电阻率较低,极化率最高,属于低阻高极化。
与其它岩石有明显的物性差异。
由此可见,本区矿体与围岩有明显的物性差异,地球物理场依据充分,具备应用激电测深法的前提。
2.2 前期激电中梯的工作成果
本工作区视极化率整体可分为三部分:西北部?浊s相对较低,一般在1.0%-1.4%;中南部较高一般在 3.5%-7.0%;其余部分为过渡段,一般在1.6%-3.5%。
视电阻率整体比较杂乱,但在?浊s高背景、高幅值区均表现为低阻,?籽S在200?赘·M-450?赘·M。
如:普查区中南部?浊s一般在3.5%-7.0%,而?籽S在200?赘·M-350?赘·M左右。
3 激电测深法的应用实例
3.1 激电测深装置的选择
通过前期勘探成果,划定重点成矿区域,对此采用对称四极垂向激电测深方法。
极距选择AB/2:MN/2=5:1,AB/2最大1000m,点距50m,测线间距200m。
3.2 成果解释推断
以其中一条测深剖面的结果为例,该剖面长1350m,28(点号115~250)个测深点,测深点距50m。
总体来看视极化率?浊s有一定规律,浅部较低,随着极距的增加而逐渐增大,深部基本水平成层。
其中在150-165点间构成一?浊s大于6.0%近圆形封闭圈趋势,向下未封闭。
视电阻率?籽S基本以KH、HK、HA曲线类型为主。
此?籽S地电断面大致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在115-160点间,大致以500Ω·m圈闭一马蹄形高阻环带地质体,其间包围一椭圆形低阻地质体;第二部分在160-235点间,形成一低阻区;第三部分在235-250点间地表呈高阻,整体呈HK型。
基底较稳定,多在300-400Ω·m。
由?籽S地电断面和?浊s地电断面图并结合地质图可推断出,第一部分高阻环带地质体可能为花岗斑岩,低阻地质体可能为泥质板岩;第二部分可能为泥
质板岩;第三部分可能为硅质板岩,其地表呈现的高阻现象可能是地形引起之。
推测深部的高极化体可能是岩体黄铁矿化较发育,或有侵染状的黄铁矿化岩体所致。
而此?浊s异常形成在花岗斑岩与泥质板岩的接触部位,故成矿有利位置在150~170号点之间。
4 结束语
经钻探验证,160号点打钻,整孔岩心在不同深度均见含少量的黄铁矿化,140~170m岩石中均可见立方体及细粒侵染状黄铁矿,取样做光片鉴定,光片中的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铁矿、方铅矿。
由此可见,通过激电测深确定异常大致位置与钻探所验证的结果基本吻合,故激电测深方法对此工作区行之有效,激电测深工作是可以为地质找矿提供可靠依据的。
同时可以为地质工作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李金铭.地电场与电法勘探[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5.
[2]叶俊林等.地质学概论[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4.
[3]李大心主编.地球物理方法综合应用与解释[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2003.
[4]曾佐勋,樊光明.构造地质学[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