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做好事 也问前程——专访2013中国餐饮十大人物一茶一坐CEO林盛智
- 格式:pdf
- 大小:1.01 MB
- 文档页数:3
陈定宗54岁,曾担任过台湾康和集团震华投资有限公司企划部经理、台湾吉瑞集团控股总公司总管理处处长。
现任开曼岛商一茶一坐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
他坐拥上亿身价,他说,打造世界级餐饮品牌的路才刚刚开始。
一个拥有无限亲切笑容的台湾人,”一茶一坐”餐饮帝国的创造者。
林盛智上海一茶一坐餐饮有限公司首席执行长、总经理曾任台湾一茶一坐股份有限公司经营企划部顾问,C-VIEW 新趋势连锁餐厅执行副总经理,SEYES流行百货公司营业部企划部协理,麦当劳公司经济部商业司餐饮业信息化服务团顾问讲师等职。
管理团队模式:阶梯式人才晋级方式:见习员——服务员——训练员——店长——区主管。
然而,每要向前跨进一步,就必须通过对应的培训和考核:C级训练——B级训练——A级训练——站长训练发展史:1991年:简铭钦先生创建于台湾桃园。
2001年:台湾一茶一坐与旺旺集团各持股50%,成立上海一茶一坐,运营总部搬迁至上海。
2002年6月:在上海新天地开办大陆第一家餐厅(直营)。
2004年2月:上海第一食品公司(600619)透过顺和通及顺联通公司投资一茶一坐,此时有6家直营餐厅。
2005年3月:开始进行A轮融资,当年底共计11家直营餐厅,其中A轮融资额为600万美元的优先股,A1及A2轮为二次过桥贷款,融资金额分别为150万美元及200万美元。
2006年9月:进军日本,于东京开出第一家国际区域加盟店。
2006年12月:完成B轮融资,当年底共计36家餐厅,其中29家直营,7家加盟,融资金额为1068万美元。
20011年突破百家。
融资之路:第一轮融资中,首先同意投资一茶一坐的风险投资公司是IDGVC,时间是2004年3月11日,一个周五下午,以投资“新兴传统产业”闻名的章苏阳和经营团队在第九家门店华山店的下午茶,开启了一茶一坐的国际品牌之路。
作为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美国风险投资公司之一,IDGVC管理着5亿多美圆的基金,并将投资集中在了互联网、信息服务、软件、通讯、网络技术、生命科学等高科技领域。
稻盛和夫日航航空公司董事长曹屾云稻盛和夫(北京)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勇四川海底老餐饮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鸣中国皇明太平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易小迪阳光壹佰置业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山口荣一日航航空公司中国区总代表谢英四川海底捞餐饮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店店长童超彦日本航空公司乘务员杨壮北京大学国际MBA院长赵民正略钧策管理咨询公司董事长白立新IBM(中国)全球企业咨询部运营战略首席顾问主持人陈伟鸿:好,谢谢各位,谢谢大家,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您我们今天的《对话》。
今天,我们《对话》节目为您邀请的这位嘉宾在日本大名鼎鼎,很多人把他称作是"经营之神",他就是我们今天请到现场的来自日本的稻盛和夫先生,让我们用掌声请出他,有请。
欢迎您,稻盛先生,欢迎欢迎。
非常高兴,我们是在《对话》现场第二次见到您。
我记得上一回请您来《对话》的时候已经是三年前了,如果您不介意的话,我可以为各位公布一下稻盛和夫先生现在的年龄是79岁,看得出来吗?看不出来,大家都在摇头,觉得您这么年轻,三年来也没有什么变化,有没有什么秘诀?稻盛和夫日航航空公司董事长:没有任何的秘诀,我只是拼命地工作,或许这就是我保持健康的秘诀。
主持人:看来工作是让稻盛和夫先生永葆青春的一个秘诀。
我们在今天节目一开始,也让您来看一看三年前的您,回顾一下三年前留在我们现场的一些观点。
来,我们一块看一下。
(播放短片)字幕提示:2008年《对话》节目片断主持人:不知道稻盛先生现在有没有打算创建第三家世界500强呢?稻盛和夫:我今年76岁了,已经没有这方面的野心了,我只是希望能够充实安静地度过晚年。
主持人:三年前,稻盛和夫先生希望安享晚年,不希望再担任任何的管理工作了,因为已经成功地做成了两家世界500强。
当时我问您说第三家愿不愿意做?大家都看到了,他说不愿意,可是这一次他食言了,他又接手了日本航空公司,这也是曾经的世界500强。
稻盛和夫:日航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公司,每天有1000个航班,在全球各地飞行,员工有35000名,要让这家公司从破产的状态获得重生是一项非常艰难的工作。
洪明基缔造京城快餐界的神话作者:暂无来源:《中华儿女》 2014年第10期“侨是走出去的先驱,也是走进来的典范”,这句话一直以来作为他的座右铭牢记心中文本刊记者梁伟对于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香港合兴餐饮集团总裁洪明基一直比较关注,究其原因,除了自己经营餐饮行业的身份外,更是来源于一种情怀,用他的话来说就是“片子里能闻到家的味道”。
“这让我一下就想起自己刚来北京时的感觉,中国人的血脉让我没有感到丝毫的陌生。
”洪明基说,“这座城市给我的关怀、照顾、支持,让我很快就适应了这里,也爱上了这里。
所以我要将这种‘爱’传承下去,带给更多来到北京的异乡人。
”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会是这种情感的传承者,作为香港家族企业第四代继承人的他,13岁去美国求学,10年的学习生活结束之后,又义无反顾来到内地创业;他在内地投资的品牌吉野家和DQ为人们所熟知。
从1992年在北京成立第一家开始,吉野家和DQ到目前在北京、天津、河北、吉林、辽宁、黑龙江、内蒙等地的连锁门店已超400家。
一次改变命运的谈话大学毕业之前,一直生活在香港,求学在美国的洪明基似乎从未想过会来内地,那时他觉得内地是十分遥远的地方,在以粤语和英文为主的生活环境下,他甚至从没想过未来会学习普通话。
毕业那年,原本有机会进入美国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工作,但是一次家庭会议让他的人生发生了重大转折。
那一天,洪明基的叔叔将他叫到了书房,书房里坐着祖父、爸爸和叔叔,这样的“会议”在他的记忆中并不多见,爸爸和叔叔首先分析了大陆市场发展的潜力以及洪氏企业未来的发展规划,最后祖父表示希望长孙可以去大陆创业,而投身的产业最好是洪氏集团刚刚起步的快餐业。
“那时候我很听话,也不知道自己怎么那么听话,说实话,那时候对内地的认知完全是零,就直接来创业了,困难很多,挑战很大。
”洪明基说,“当然,现在看来真的要感谢我的祖父、父亲、叔叔,如果不是他们的远见,我不可能有今天的成绩和发展。
”如果说在内地做别的行业,洪明基可能还会有些顾忌,但是要做“吃”的,他还是有些底气的。
Business 商界2728Business29 Business 商界“新商业文明实践”。
粮食兑换的自行车背后,是初代消费升级的农村劳动力未被满足的刚需;保暖内衣以旧换新,是资源合理利用、满足买卖双方利益的同时还能惠及第三方的创新之举……而最终让这些经历变成免费商业模式课程的,是袁国顺持续多年未放弃的追问和沉思。
1970年,袁国顺出生在河南郑州,从小喜欢观察父亲的言行和举止,他很早对经商、做生意产生兴趣。
袁国顺的父辈和任正非、宗庆后是同代人,在河南当地,父亲很早就开始经营作坊,涉及铸造业、机械加工等领域。
那是中国民营经济开始兴起的年代。
在中原地区,许多前辈不久后就成就了一方霸业。
父亲在袁国顺眼中,是非常优秀的实干家。
他每天最重要的两件事,一是听评书,二是观察父亲做生意。
这两件事不知不觉发生“化学反应”,慢慢滋生出一些早期的想法和意识。
段自此开始改变他人生的难忘经历。
沈勤德是袁国顺多年的搭档,比袁小十几岁,是为数不多从袁口中得知过“真相”的人。
“他把很多事情都做到了行业第一。
”在采访袁国顺的间隙,沈勤德时而补充一句。
若没有此垫句,采访很可能滑向完全不同的主题。
在袁国顺眼里,那些人生经历早已风干、消化,长成身体和思想的新肉,“提不提它们都无所谓”。
《三国演义》里,“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张飞出场了;紧接着是“身长九尺,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的关羽……多少有点像罗贯中为张飞和关羽安排的路径,袁国顺走向创业江湖时的出场也尤其特别。
人跟着年头走,心却留在了那个年代。
这位提出“免费”商业模式、讲起课来幽默风趣、能轻松圈粉的人,身后不仅有时代的幕布和高墙,也有那些组成他个人奋斗史和“教材”内容的无数个细节和时刻。
商界30Business商界明星/BUSINESS STAR天上真的掉下来一台奥迪车袁国顺一直没离开过河南郑州。
这片充满机遇与挑战的中原大地上,以前住着他的冲动和狂妄,现在埋着一些勋章和教训。
制茶师柳德恩简介柳德恩,这位在茶界享有盛誉的制茶师,以其对茶的深厚情感、精湛技艺和无私奉献,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尊重。
他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制茶传奇,更是一部关于坚持、创新和传承的人生史诗。
柳德恩出生于一个茶农世家,从小便与茶为伴。
他的童年记忆里,弥漫着茶园里清新的茶香和祖父忙碌制茶的身影。
这种环境熏陶下,柳德恩对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立志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制茶师。
为了实现梦想,柳德恩勤奋学习,不断钻研制茶技艺。
他跟随家族长辈学习传统制茶方法,同时积极寻求创新,尝试将现代科技与传统工艺相结合。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实践,柳德恩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制茶风格,所制之茶口感醇厚、香气扑鼻,深受消费者喜爱。
然而,柳德恩并没有满足于现状。
他深知茶文化的博大精深,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并喜爱这一传统饮品,他积极投身于茶文化推广工作。
他定期举办茶艺讲座,分享制茶心得,还亲自带领游客参观茶园,体验采茶、制茶的乐趣。
在柳德恩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茶文化,学习品茶技巧。
他的事迹也传遍了茶界,成为众多茶友心中的楷模。
柳德恩不仅是一位制茶师,更是一位文化传播者,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对茶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除了个人的成就,柳德恩还十分注重团队建设和行业交流。
他积极培养新人,将自己的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一代。
在他的指导下,许多年轻的制茶师逐渐崭露头角,成为茶界的新生力量。
同时,柳德恩还积极参与行业交流活动,与同行分享经验,共同探讨制茶技艺的发展方向。
柳德恩的制茶技艺和茶文化推广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他曾多次获得国内外茶叶评比的金奖,成为茶界的璀璨明星。
然而,面对荣誉和成就,柳德恩始终保持谦逊和低调,他表示自己只是做了一些应该做的事情,为传承和发扬茶文化贡献了一份力量。
总之,柳德恩作为一位杰出的制茶师和文化传播者,用自己的热情和才华书写了一段传奇人生。
他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制茶技艺的传承史,更是一部关于坚持、创新和传承的人生史诗。
餐饮成功人士故事经历餐饮成功人士经历故事(一)吃饭排队的APP,如何讲出估值20亿的故事?在资本寒冬中能融到资,是一件让同行羡慕嫉妒恨的事,况且这笔融资数额不菲——C轮,5亿元。
老谢本打算庆祝一番,但后来想了想,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
老谢名叫谢新法,是“美味不用等”的创始人兼CEO,公司为餐厅提供智能餐位管理系统。
老谢其实不算老,也就三十多岁。
他笑称自己也不知道老谢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
老谢没有独立的办公室,和技术人员坐在大平面一起办公。
他乐于这种开放包容的氛围,“其实蛮好的,工作之余就是兄弟”。
10月28日,美味不用等宣布获得5亿元C轮融资,由大众点评、百度领投,中信资本、正中兴、海润、安持等资本机构跟投,A轮投资人经纬中国和B 轮投资人天图资本继续追加投资,公司估值超过20亿元。
餐饮O2O市场已不乏美团和饿了么为代表的外卖巨头,但美味不用等深耕的是另一个细分领域,即到店消费。
成立两年多的美味不用等已进入全国两百多个城市,为西贝、绿茶、南京大排档、雕爷牛腩等三万多家餐厅提供智能排队服务,占据了到店消费餐饮成功人物的创业故事左右的市场份额。
但谢新法仍然觉得不够快。
“还在半山腰上,不上不下,你不快对手快就会很危险。
”他说。
加速扩张年初,谢新法离开了供职近十年的中兴通讯,和另外三个合伙人组建团队,成立公司。
当年4月美味不用等的APP上线,他们打算用移动互联网帮助热门餐厅解决排队问题。
美味不用等的主要产品是其自主研发的排队系统,用户可在其APP或微信号选择餐厅,进行远程排队取号,并可实时查询排队等位进程,提前5个号会短信推送提醒。
在餐厅,系统装入平板电脑,配上打印机,用户即可取号排队,扫描二维码亦会进行提醒。
看似简单的事情却并不简单,APP上线后的半年时间是一个“黑暗时代”,谢新法一度怀疑“这件事能做吗”。
那段日子里,公司只有6个人,4个合伙人和2名员工,一个月最多也就谈下10家餐厅。
谢新法向《中国企业家》回忆,“没有品牌知名度,没有钱,有的只是精神、产品和服务,是靠咬牙坚持下来的。
画,完成梦想;又能学到一门手艺,容易就业。
”三年的学习时光,钟连盛废寝忘食,他尽可能把老师教的知识都牢记于心。
技校毕业后,钟连盛被分配到了珐琅厂,因为还不能独当一面,所以他一面工作一面虚心跟师傅们学习请教。
在车间,他从最脏最累的手工环节干起,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艺。
就这样,钟连盛一头扎进了这个他以后为之奋斗四十年的手艺行当。
熟悉景泰蓝的人都知道,这是一种纯手工制作的工艺品,工序繁复至极。
从设计造型到制胎、掐丝、点蓝,再到烧制、磨光需要几十道工序。
其中,掐丝是整个景泰蓝工艺中最“魔幻”的一道。
因为一般人很难想象这么复杂多变的图案,是用专用的镊子将铜丝掰出花样,再一点点粘上去的。
最小的图案不过是毫厘之间,但制作者却要花几个小时的工夫。
采访时,钟连盛坦言刚工作那会自己没少受“掐丝”的苦。
“因为有的花瓣最前方是略微嵌进去的,或是凸出的,弧度非常小,小到只能用指甲尖使劲顶进去。
为了学会这招,我常一手拿镊子,一手用指甲反复练。
最后,大拇指都被挤出血了。
因为我们实习生用的是铁镊子易变形,所以那时我特别渴望得到一把钢镊子。
”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他做出了让掐丝师傅满意的图案,师傅奖励了他一把钢镊子,这让他高兴不已。
如今,在回忆起四十年来走过的点点滴滴。
钟连盛说如果不是太喜爱这一行,估计自己不会一直坚持到现在。
“我时刻牢记恩师钱美华大师的谆谆教导。
虽然她已经不在了,但她的精神却影响着珐琅厂一代又一代的人。
”其实除了喜爱之外,钟连盛说还因为自己的恩师钱美华。
这位8年前已经去世的老人不仅是特级工美大师,也是解放后我国第一代景泰蓝设计大师。
而她的名字也是在公司里经常被人们提及的。
上世纪50年代初钱美华在清华大学营建系深造,师从梁思成、林徽因,主研工艺美术,曾经为抢救濒于灭绝的景泰蓝做了很多工作。
1958年,北京珐琅厂初建,她就自己要求分配到这里工作。
从20多岁到83岁去世,钱美华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景泰蓝。
珐琅厂的人们对钱美华大师都怀着一种深深的敬意,虽然她已经去世多年,但她对景泰蓝工艺毕生的热爱,那种精益求精的态度却深深影响着珐琅厂一代又一代人,她在这里是一种信仰般的存在。
成大业若烹小鲜做大事必重细节每一位管理者和员工必做的功课:细节。
中国人不缺勤劳不缺智慧,我们最缺的是做细节的精神。
中国快餐拼不过麦当劳、肯德基恰恰败在我们做不好“细小事”。
国内诸多“细节管理专家”以大最触目惊心的案例论述了“细节”在管理中的重要性。
《长松组织系统》工具包——建立个性化的企业管理组织系统,从过程管理中优化企业。
老子曾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它精辟地指出了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从简单的事情做起,从细微之处入手。
一心渴望伟大、追求伟大,伟大却了无踪影;甘于平淡,认真做好每个细节,伟大却不期而至。
这也就是细节的魅力。
一个人的价值不是以数量而是以他的深度来衡量的,成功者的共同特点,就是能做小事情,能够抓住生活中的一些细节。
谭小芳在此提示企业界同仁:精细化管理时代已经到来,成大业若烹小鲜,做大事必重细节。
当代一位伟大的建筑师也曾经用一句概括自己成功的原因:“魔鬼在细节”:《细节决定成败》一书前几年很是畅销;不过“细节论”的发明人当属清道光年间代理皇帝事务三个月的宰相曹振镛。
道光登基之前,道光父亲嘉庆皇帝的临终遗诏颁布,曹振镛在其中挑出了一个“小毛病”:道光的祖父乾隆的出生地不是避暑山庄,而是雍和宫。
道光闻奏大怒,参与草拟遗诏的几个军机大臣竟然把自己祖父的出生地都搞错了,立即将他们赶出了军机处。
曹振镛随之荣任军机处领班,成为“首辅”。
道光皇帝的案头曾经每天堆着大量奏章,因为害怕臣下的欺骗忽悠,不能不认真阅读。
但精力有限,一天读下来苦不堪言。
曹振镛看出了道光的苦衷,对道光说,皇上不必每本都看,但抽数本认真删改,连错别字都用朱笔抹出。
然后让臣下传阅,让大家知道皇上细微不遗,不敢怠慢。
道光依计而行,专门抓住细节大做文章,发现细小错误严惩不贷,取得了明察秋毫、震慑臣下的效果!“世界级的竞争,就是细节竞争”,我们的服务业要从细节入手把工作做细,从而在企业中形成一种管理文化,会具有极其强大的竞争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