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温热类温病
- 格式:ppt
- 大小:3.93 MB
- 文档页数:220
风温习题及答案第七章温热类温病-风温一、填空题1.陈平伯云:“风温为病,春月与冬季居多,或恶风或不恶风,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为风温证之提纲也。
”2.风热病邪属__________邪,其性________________,多从口鼻而入。
3.风温是感受______________所引起的____________病。
4.风温邪在肺卫不解,则其发展趋向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A型题5.下列哪个不属于温热类温病:()A、风温B、春温C、暑温D、秋燥E、伏暑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
”是哪位医家所说()A、叶天士B、陈平伯C、吴鞠通D、张仲景E、庞安常7.叶天士认为,风温的发生是由于()A、外感风热时毒B、温风过暖,感其气者C、春月受风,其气已温D、感受春季温热病邪E、温病误汗8.风温之名,首见于()A、《内经》B、《伤寒论》C、《温热论》D、《温病条辨》E、《湿热病篇》9.下列哪一项不属于风温最常见症状()A、咳嗽B、喘息C、胸痛D、咯血E、发热10.哪位医家提出:“风温者,初春阳气始升,风夹温也。
”A、叶天士B、陈平伯C、吴鞠通D、吴坤安E、薛生白11.“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语出()A、叶天士B、薛生白C、陈平伯D、吴鞠通E、王孟英12.风温专著是哪一本书()A、《外感温热篇》B、《温热条辨》C、《外感温病篇》D、《温热经纬》E、《湿热病篇》B型题A、破伤风B、大头瘟C、暑温D、暑燥疫E、伏暑13.属于温热类温病:()14.属于湿热类温病:()15.属于温疫类温病:()16.属于温毒类温病:()D型题17.列哪两个不属于温热类温病:()A、风温B、春温C、暑温D、暑湿E、伏暑X型题18.下列哪些属于温热类温病:()A、风温B、春温C、暑温D、湿温E、伏暑F、暑湿G、秋燥H、温热疫19.风温病应与以下哪些病相鉴别()A、春温B、秋燥C、暑温D、暑湿E、伏暑20.根据风温发病季节和临床表现,下列哪些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A、大叶性肺炎B、上呼吸道感染C、化脓性脑膜炎D、流行性感冒E、急性支气管炎21.诊断风温的主要依据是()A、发病较急,初起邪郁肺卫B、传变较速,易见逆传心包和邪热壅肺等证C、病程中以肺经为病变中心,后期呈现肺胃阴伤D、病程中以肺经为病变中心,后期多为肝肾阴伤E、病程中以肺经为病变中心,后期多为心肾阴伤F、多发于冬春两季三、改错题22.外感风热病邪,多从(皮毛)而入,肺位居高,首当其冲,所以本病初起以邪在(中焦足阳明胃经)为病变中心。
【绪论】复习思考题1.温病学发展经历的几个阶段?各个阶段有何特征?2.温病学成长阶段主要医家的学术观点是什么?3.刘河间和王安道对温病学的发展有哪些贡献?4.为什么说明清时期是温病学形成阶段?5.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各自的代表著作及学术成就有哪些?【第一章】温病的概念复习思考题1.温病病理演变的规律性是什么?2.温病有哪些特殊的临床表现?3.试述温病的范围,界定它有何意义?4. 现代医学疾病中哪些疾病名可归于温病的范围?5.温病的分类依据有哪些?各有什么临床意义?6.温病与广义伤寒及狭义伤寒的关系是什么?7.温病与温疫有什么区别?其意义如何?8.温毒的病变特点是什么?【第二章】温病的病因与发病复习思考题1.温邪的共性有哪些?2.风热、暑热、湿热、燥热病邪及温热病邪、疠气各自的致病特点是什么?3.湿热病邪病变为什么以中焦脾胃为中心?4.温病发病的三大因素及两种感邪途径是什么?5.新感温病与伏邪温病如何鉴别?【第三章】温病的辨证复习思考题1.试述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纲领的形成。
2.卫气营血分证的病理特点与辨证要点各是什么?3.影响卫气营血证候传变的四大因素是什么?4.试述三焦辨证的病理与辨证要点,在临床上有何意义?【第四章】温病常用诊法复习思考题1.温病各种发热类型的表现特征及其病机是什么?2.温病出现大汗的病机有几种?3.试述温病各种神志异常的病机及临床表现?4.实风内动与虚风内动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法方药的比较。
5.对温病重症患者血压观测的方法与意义是什么?6.辨斑疹的临床意义是什么?7.如何理解“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含义?10.白的形态及其治则是什么?11.舌苔之薄白而腻、白厚而腻、白厚而干燥、白腻而质红绛、白霉苔及黄白相兼、苔黄腻、苔黑腻的病变机理各是什么?12.舌质之纯绛鲜泽、镜面舌、绛而不鲜干枯而萎及杨梅舌猪肝舌的病变机理各是什么?【第五章】温病的治疗复习思考题1.如何理解温病祛邪的重要性?2.如何理解“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散血”与“治上焦如羽,治中焦……不沉”治疗原则的含义?3.如何理解温病扶正的重要性?4.泄卫透表法、清解气热法、祛湿清热法、通下逐邪法、清营凉血法、滋阴生津法各自的具体治法及其代表方剂是什么?5.应用泄卫透表法、祛湿清热法、通下逐邪法的注意事项有哪些?6.泄卫透表法、通下逐邪法及滋阴生津法的现代药理作用有哪些?7.如何理解温病养阴的重要性?【第六章】温病的预防复习思考题1.试述温病预防思想的现实意义。
温热类温病主要证治习题及答案第七章温热类温病-主要证治一、填空题1.千金苇茎汤由苇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味药组成。
2.宣白承气汤由生石膏、生大黄、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四味药组成。
3.风温肺热发疹为肺经气分热邪波及______________所致,治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潮热便秘,喘促不宁,痰涎壅盛,苔黄滑,脉右寸实大。
治法:_______________,方选:___________________。
5.发热,咳嗽,胸闷,心烦,口渴,肌肤外发红疹,舌红,苔薄黄,脉数。
辨证为:_______________。
6.身体灼热,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舌蹇,肢厥。
辨证为________________。
7.风温邪袭肺卫,兼挟温毒而项肿咽痛者,可用银翘散加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解毒消肿。
8.风温初起以___________为其特征,多发于___________季节。
9.银翘散中有荆芥,豆豉辛散透表之品合于辛凉药物中,其解表之力较胜,故称为______________,而桑菊饮大多为辛凉之品,且药量较轻,故称为_______________。
10.麻杏石甘汤中麻黄与石膏相伍,则麻黄作用并不在_______________,而主要是在____________。
11.石膏与麻黄相伍,则石膏作用并不在_____________,而主要是_______________。
12.黄连阿胶汤的药物组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春温阴虚火炽证的治则为_________________,方选___________________。
14.春温气营(血)两燔证的治疗,一般可用______________,证情严重的可用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部分《温热论》(叶天士)主要学术思想:第一、阐明了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指出了温病的病因、感邪途径及传变形式,并进一步明确了温病和伤寒的区别。
第二、创立卫气营血学说作为温病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明确了温病的证治规律。
第三、丰富和发展了温病诊断学的内容,如辨舌、验齿、辨斑疹白pei等。
第四、论述了妇人温病的证治特点,丰富了中医妇科学的内容。
背诵:原文1]、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原文2]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
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致慌张矣。
名词解释:两阳相劫:风与温热俱属阳邪(两阳),风与温热相结合为病,风火交炽,势必劫烁津液,而出现清窍干燥等症。
浊邪害清:湿浊与热邪相合,湿热蕴蒸而蒙蔽于上,清窍壅塞,临床上可见耳聋,鼻塞、头目昏眩等症。
《湿热病篇》《湿热病篇》主要内容:1.湿热病的发病多先内伤而生湿,必内外合邪而致病,初起即见里证,甚少单纯的表证。
2.阐明了湿热病的发生发展规律,病变重心在脾胃,常引起厥阴(肝)、少阳(胆)的变证。
3.精辟地概括湿热病邪“蒙上、流下、上闭、下壅”以及闭阻三焦的特点,提出湿热病当从三焦辨证,治疗当立足分解湿热,分利三焦。
4.创造了湿热病瘥后调理的辨治方法,使湿热病的辨治体系更臻完善。
湿热病提纲(背诵)[原文]1.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
名词解释:阴湿—湿未化燥,湿邪伤表,郁遏卫阳,证见恶寒而不发热,症以湿象偏著者为阴湿。
阳湿—湿已化热,见症以热象明显者则为阳湿。
章虚谷曰:“以其恶寒少而发热多,故为阳湿也。
主客浑受:源于吴又可《温疫论》“主客交病”。
“主”指人体营血,“客”指病邪。
指久病正虚,湿热之邪久留与人身营血相混而形成络脉凝瘀的一种病理状态吴瑭《温病条辨》湿温病初起有三大禁忌:1、禁汗:若见恶寒头痛,身重疼痛,误认为伤寒而用辛温发汗之药,则会耗伤心阳,湿浊随辛温之品上蒙清窍,可致神昏、耳聋、目闭等症。
【绪论】复习思考题1.温病学发展经历的几个阶段?各个阶段有何特征?2.温病学成长阶段主要医家的学术观点是什么?3.刘河间和王安道对温病学的发展有哪些贡献?4.为什么说明清时期是温病学形成阶段?5.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各自的代表著作及学术成就有哪些?【第一章】温病的概念复习思考题1.温病病理演变的规律性是什么?2.温病有哪些特殊的临床表现?3.试述温病的范围,界定它有何意义?4. 现代医学疾病中哪些疾病名可归于温病的范围?5.温病的分类依据有哪些?各有什么临床意义?6.温病与广义伤寒及狭义伤寒的关系是什么?7.温病与温疫有什么区别?其意义如何?8.温毒的病变特点是什么?【第二章】温病的病因与发病复习思考题1.温邪的共性有哪些?2.风热、暑热、湿热、燥热病邪及温热病邪、疠气各自的致病特点是什么?3.湿热病邪病变为什么以中焦脾胃为中心?4.温病发病的三大因素及两种感邪途径是什么?5.新感温病与伏邪温病如何鉴别?【第三章】温病的辨证复习思考题1.试述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纲领的形成。
2.卫气营血分证的病理特点与辨证要点各是什么?3.影响卫气营血证候传变的四大因素是什么?4.试述三焦辨证的病理与辨证要点,在临床上有何意义?【第四章】温病常用诊法复习思考题1.温病各种发热类型的表现特征及其病机是什么?2.温病出现大汗的病机有几种?3.试述温病各种神志异常的病机及临床表现?4.实风内动与虚风内动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法方药的比较。
5.对温病重症患者血压观测的方法与意义是什么?6.辨斑疹的临床意义是什么?7.如何理解“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含义?10.白的形态及其治则是什么?11.舌苔之薄白而腻、白厚而腻、白厚而干燥、白腻而质红绛、白霉苔及黄白相兼、苔黄腻、苔黑腻的病变机理各是什么?12.舌质之纯绛鲜泽、镜面舌、绛而不鲜干枯而萎及杨梅舌猪肝舌的病变机理各是什么?【第五章】温病的治疗复习思考题1.如何理解温病祛邪的重要性?2.如何理解“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散血”与“治上焦如羽,治中焦……不沉”治疗原则的含义?3.如何理解温病扶正的重要性?4.泄卫透表法、清解气热法、祛湿清热法、通下逐邪法、清营凉血法、滋阴生津法各自的具体治法及其代表方剂是什么?5.应用泄卫透表法、祛湿清热法、通下逐邪法的注意事项有哪些?6.泄卫透表法、通下逐邪法及滋阴生津法的现代药理作用有哪些?7.如何理解温病养阴的重要性?【第六章】温病的预防复习思考题1.试述温病预防思想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