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 格式:doc
- 大小:48.00 KB
- 文档页数:4
考点二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及影响因素
1.被动运输
(1)概念:物质进出细胞,顺浓度梯度的扩散。
(2)两种类型
2.主动运输
(1)方向:一般情况下物质分子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
(2)特点:需要载体蛋白协助,还需要消耗能量。
(3)生理意义:保证了活细胞能够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选择吸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排出代谢废物和对细胞有害的物质。
(4)不同跨膜运输方式的实例[连线]:
3.胞吞和胞吐
(1)胞吞:
①概念:大分子附着在细胞膜表面,这部分细胞膜内陷形成小囊,包围着大分子。
然后小囊从细胞膜上分离下来,形成囊泡,进入细胞内部。
②实例:白细胞吞噬细菌、变形虫吞噬有机颗粒。
(2)胞吐:
①概念:细胞需要外排的大分子,先在细胞内形成囊泡,囊泡移动到细胞膜处,与细胞膜融合,将大分子排出细胞。
②实例: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
1.“三看法”快速判定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1.(2016上海卷.3)将紫色洋葱鳞叶外表皮细胞置于30%蔗糖溶液数分钟后,结果如图1所示,紫色分部的区域和影响色素分布的结构分别是A.①和细胞膜B.①和细胞膜、液泡膜C.②和细胞膜、液泡膜D.②和细胞膜、液泡膜、细胞壁【答案】C【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洋葱鳞叶外表皮细胞的结构,属于容易题。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辨别①②所指部分代表的内容。
2.(2016海南卷.1)下列关于膜蛋白和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错误的是A.膜蛋白在细胞膜上的分布是不对称的B.膜蛋白不参与物质跨膜运输的被动运输过程C.主动运输可以使被运输离子在细胞内外浓度不同D.物质通过脂质双分子层的扩散速率与脂溶性有关【答案】B【解析】膜蛋白镶嵌、贯穿或覆盖磷脂双分子层,在细胞膜内外分布是不对称的,A项正确;膜蛋白参与协助扩散过程,B项错误;主动运输逆浓度运输离子,使细胞内外离子浓度不同,C项正确;脂溶性物质容易通过细胞膜,非脂溶性物质不容易通过细胞膜,D项正确。
【考点定位】关于膜蛋白和物质跨膜运输【名师点睛】生物膜的流动性与选择透过性的关系(1)区别: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是生物膜的结构特点,选择透过性是生物膜的功能特性。
(2)联系:只有生物膜具有流动性,是运动的,才能运输物质,表现出选择透过性。
3.(2016海南卷.5)下列属于主动运输的是A.动物肺泡细胞释放CO2B.蔗糖通过植物细胞的细胞壁C.苯分子进入人的皮肤细胞D.丽藻细胞吸收SO42-的过程【答案】D【解析】CO2属于小分子,苯分子属于脂溶性物质,二者均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出细胞;蔗糖以扩散的方式通过细胞壁;离子的吸收属于主动运输。
【考点定位】主动运输【名师点睛】“三步法”判断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4.(2016课标1卷.2)离子泵是一张具有ATP水解酶活性的载体蛋白,能利用水解ATP释放的能量跨膜运输离子。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属于协助扩散B. 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是顺着浓度阶梯进行的C. 动物一氧化碳中毒会降低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D. 加入蛋白质变性剂会提高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答案】C【考点定位】物质跨膜运输【名师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围绕“离子泵是一张具有ATP水解酶活性的载体蛋白,能利用水解ATP释放的能量跨膜运输离子”这一信息进行发散思维,从中提取出有效信息: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属于主动运输,在此基础上结合主动运输的特点逐一分析各选项,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准确判断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考生必看!准确判断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典例分析】1.下列关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正确的是()A.胞吞过程涉及囊泡与细胞膜的融合,需要载体协助B.通过载体蛋白进行的物质转运不一定属于主动运输C.小分子物质都是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细胞,不消耗能量D.胰岛素的分泌需要消耗能量,故其跨膜运输的方式为主动运输1.B【解析】【分析】物质跨膜运输方式主要有主动运输、被动运输和胞吞胞吐,其中被动运输又可以分为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
自由扩散方式既不需要载体也不需要能量,水分子,气体分子,脂溶性小分子等通过自由扩散进出,协助扩散需要载体但不需要能量,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吸收葡萄糖属于协助扩散。
主动运输既需要载体也需要能量,氨基酸、核苷酸、葡萄糖和无机盐离子等通过主动运输进出细胞。
胞吞胞吐过程不需要载体协助但是需要消耗能量。
【详解】A、胞吞过程涉及囊泡与细胞膜的融合,但是不需要载体协助,A 错误;B、通过载体蛋白进行的物质转运不一定属于主动运输,协助扩散也需要载体的协助,B正确;C、小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有的属于自由扩散,有的属于协助扩散,有的属于主动运输,C错误;D、胰岛素的分泌需要消耗能量,其跨膜运输的方式为胞吐,D 错误。
故选B。
【易错点击】1.物质出入细胞方式的判断(1)①根据分子的大小、是否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进行判断:②根据运输方向判断:顺浓度梯度的跨膜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逆浓度梯度的跨膜运输方式一定是主动运输。
③根据达到平衡时的浓度判断:若达到平衡时细胞内外仍存在浓度差,则是主动运输,因为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达到平衡时细胞内外浓度相等。
(2)不同条件下运输方式的判断①消耗能量的运输方式有胞吞、胞吐和主动运输。
②需要载体蛋白参与,不消耗能量的运输方式一定是协助扩散。
(3)无机盐离子的运输方式:无机盐离子的运输方式并非都是主动运输,在顺浓度梯度情况下,也可通过被动运输方式进出细胞,如在神经冲动传导过程中Na+、K+的运输,在兴奋时Na+内流和在恢复静息状态时K+外流都是协助扩散。
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学习目标】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重、难点】重点: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难点:主动运输【知识链接】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其结构特点是,功能特性是。
【学习过程】物质进出细胞时,顺浓度梯度的扩散,统称为;逆浓度梯度的运输,称为。
以上两类物质运输方式为跨膜运输。
此外还有其他运输方式。
一、被动运输1、自由扩散:物质通过进出细胞。
如:、、、尿素、脂溶性物质(如:乙醇、苯、脂肪酸、胆固醇、性激素、V D)等。
⑴特点:从(高/低)浓度向(高/低)浓度一侧运输。
⑵主要影响因素:取决于细胞内外物质的,分子扩散速度与膜内外物质的浓度差成正比。
(如图A)2、协助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的扩散,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⑴特点:从浓度一侧向浓度一侧运输。
⑵主要影响因素:物质运输速度与膜内外物质的浓度差有关,还与载体的种类和数量有关。
超过一定浓度时,运输速率不再增大,这主要是由于膜上载体蛋白的数量有限。
(如图B)A B C D二、主动运输⑴特点:从浓度一侧运输到浓度一侧;需要的协助,需要消耗。
⑵意义:保证了活细胞,主动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排出。
⑶体现了细胞膜的功能特性:。
⑷影响因素:①是载体蛋白的种类和数量,它决定所运输物质的种类和数量。
②由于主动运输消耗能量,所以凡是能够影响供能的因素,如氧气浓度(如图D )、温度等,也都影响主动运输速度。
三、胞吞、胞吐(统称为膜泡运输)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和颗粒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为,排出细胞的方式为,此过程需要消耗能量。
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质跨膜运输方式。
请据图回答:(1)图中D代表________,彻底水解该物质获得的产物是________。
(2)能代表小肠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方式的是________(填图中相应代号),试解释氧气供应量为什么能影响氨基酸分子的吸收?________。
(3)图中与图“A”物质合成直接相关的细胞器是________。
(4)动物细胞吸水膨胀时B的厚度变小,这说明B具有____________。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授导型教案一、设计思想《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基于《标准》的这种理念,在开展此次教学中,我将采用授导型教学方式,中间穿插自辅式教学方式相结合方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它不仅与周围的环境之间发生物质交换,而且与周围的其他细胞之间也要发生物质交换。
因此这一节内容的学习就显得非常重要,它不仅与第二章中质膜的结构和功能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是学好其他章节有关内容的基础。
三、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细胞膜的结构的基础,了解了细胞由一层具有选择透过性的质膜包被着,这为这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认知基础。
同时,高一学生还具备了一定的思维和认知能力,比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比较好的完成此次教学任务,但还不是很完善,这还需要老师的引导。
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简述扩散的特点。
2.阐明渗透的概念及原理。
3.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的现象并概述原理。
4.概述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的概念;区别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两种不同的方式。
5.概述胞吞和胞吐两种方式。
【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扩散作用和渗透作用的过程,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
2.通过分析细胞的吸水原理和探索细胞吸水的过程,初步学会探索细胞吸水原理的科学方法,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
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
3.通过区别物质进出细胞的不同方式,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扩散和渗透作用的过程,渗透生命活动不断发展变化以及适应的特性。
使学生逐步学会自觉地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认识生命。
2.通过联系生产、生活等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一)扩散和易化扩散、被动转运1、概念:物质由,称为被动转运。
2、类型:和。
(1)扩散:是分子或离子从的现象。
(2)易化扩散:进出细胞的分子或离子借助细胞膜中的转运,叫做易化扩散。
①条件:a、细胞膜两侧的溶液存在物质分子的。
b、细胞膜上的协助。
②方向:物质分子从一侧运到一侧。
③实例:血液中的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该类物质不能直接扩散的原因是它们_____溶于质膜的脂双层中,或者是_______太大,不能直接穿过质膜。
(二)主动转运1、方向:离子或分子从一侧运输到一侧。
2、条件:需要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
3、意义:保证活细胞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转运能根据____________转运分子或离子。
吸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排出代谢废物和对细胞有害的物质。
(三)胞吞和胞吐进出细胞的物质并不一定都通过质膜,大分子物质会被一部分质膜包起来,然后这一部分质膜与整个质膜脱离,裹着该物质运到细胞的内侧或外侧。
以________和__________方式进出细胞,这与细胞膜的__________(结构特点)有关。
(四)渗透作用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渗透:水分子_________________的扩散。
从水分子数相对多的一侧进入水分子相对较少的一侧。
①条件:细胞膜两侧的物质存在。
②结果:扩散使得该分子分布_____________。
③实例:水、CO2、、等小分子。
1、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以红细胞为例:红细胞膜相当于一层半透膜):(1)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內液浓度时,细胞。
(2)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內液浓度时,细胞。
(3)当时,水分进出平衡。
2、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1)在成熟的植物细胞中,原生质层(细胞膜+液泡膜+二者之间的细胞质)相当于一层选择透性膜。
(2)植物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指的是,存在于中。
成熟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条件是,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的条件是。
自测1、下列现象中属于渗透作用的是()A. 水分子通过细胞壁B. 葡萄糖分子通过半透膜C.K+通过半透膜D. 水分子通过半透膜2、a、b、c示某植物体三个相邻的细胞,细胞液浓度为a>b>c,它们之间的水分渗透方向是()3、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中,扩散(自由扩散)区别于易化扩散的是()A.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 B.需要载体C.由低浓度向高浓度扩散D.不需要载体4、人体组织细胞从组织液中吸收甘油的量主要取决于A.组织液中甘油的浓度 B.细胞膜上的载体数量C.细胞中ATP的数量 D.细胞膜上的某载体数量5、人体红细胞通过易化扩散方式吸收葡萄糖,此吸收过程需要()A.糖元 B.能量 C.载体蛋白 D.逆浓度梯度6、新生儿小肠上皮细胞通过消耗ATP,可以直接吸收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和半乳糖。
“三看法”判断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适用题型【例】如图是葡萄糖和Na+进出小肠上皮细胞的示意图,根据物质跨膜运输的特点,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葡萄糖由小肠腔进入小肠上皮细胞为协助扩散B.葡萄糖由小肠上皮细胞进入组织液为主动运输C.Na+由小肠腔进出小肠上皮细胞为主动运输D.Na+由小肠上皮细胞进入组织液需载体蛋白的协助识别标志题目中用文字、模式图等方式,给出如浓度差、载体蛋白、能量等信息,需要根据这些信息判断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操作步骤一看:浓度梯度若为逆浓度梯度运输,则一定为主动运输;否则为被动运输。
二看:是否需要载体蛋白协助若物质在被动运输时,有载体蛋白协助,则为协助扩散;否则为自由扩散。
三看:是否需要消耗能量消耗能量的方式包括:主动运输、胞吞和胞吐。
例题分析此题根据一看浓度梯度,可判断出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和Na+从小肠上皮细胞进入组织液的方式;根据二看可判断出其余两种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具体如下:A、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时,是由低浓度向高浓度一侧运输,为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A错误;B、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葡萄糖从小肠上皮细胞进入组织液为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需要载体,是协助扩散,B错误;C、Na+从肠腔→小肠上皮细胞是高浓度进入低浓度,需要载体,为被动运输,C错误;D、Na+从上皮细胞→组织液,是从低浓度运输到高浓度,需要载体和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D正确。
再练几道1.新生儿小肠上皮细胞通过消耗ATP,可以直接吸收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和半乳糖。
这两种物质分别被吸收的方式是()A.主动运输、主动运输B.被动运输、主动运输C.主动运输、胞吞D.胞吞、主动运输2.下面为物质出入细胞的3种方式示意图,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A.物质利用载体蛋白出入细胞的运输方式是图①③B.物质出入细胞需消耗能量的运输方式是图③C.①②两种运输方式合称为被动运输D.甘油进入细胞的方式是①3.如图是物质进出细胞方式的概念图,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A.据图可确定①为既耗能又需载体蛋白的主动运输B.⑤⑥两种方式的共同特点是逆浓度梯度运输物质C.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可通过①③两种方式被吸收D.果脯腌制时蔗糖进入细胞与③胞吞作用有关4.小肠上皮细胞跨膜运输葡萄糖的过程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由图可知,葡萄糖进出小肠上皮细胞的方式均是主动运输B.该细胞内葡萄糖向细胞外运输的方式和神经细胞内K+向细胞外运输的方式不同C.若肠腔中的Na+浓度降低,会影响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D.若小肠上皮细胞膜上缺少Na+葡萄糖同向转运蛋白,则可能导致高血糖1.!"#C$!#%&'()*+,-./0123456789*4:;<:=>?@A*B,-. /B,-5./CD67*EFCDGHFCD0IJJKLMN OBPQR34STUV ATP W0B,-./5CD67LUV9X;ATP=58YEFCDZ[670\]^_?@ A567*EFCD`2.!"#D$!#A ab*cdef0CD6ghijklmjk0nopq0rno9X>s5CD 67tEFCD0CD6ghmjkZulijkZu0nopqG9X>vw5xyz* N234nopq()5cd0A{|>B asEFCDT}nUV9X0B{|>C ab;cdef=G~;•hef=v[CD67€•tHFCD0xyz#CDF‚*jkƒ0rno9X0C{|>D a……1234567*•hef~0D†‡`3.!"#A$!#./ˆ‰CD67tEFCDGHFCD0ŠK!ST‰567tEFCD0‹ŠŒ|•①tEFCDa②tHFCD0./Žˆ‰CD••4:a4‘v[67>HFCD*’jk“kCD./>”@L5%&'()ST4:67H^_>34‰•Y–—˜T™0šAr912340›œ•žT}L034Ÿ ¡034‰¢£–—˜T™0šA¤912 34`4.!"#C$!#A a,¥J¦Œ§0P¨L©ªAjkm«BP¬-QR340‹®©ªA12BP ¬-QR34*EFCD0BP¬-QR34©ªAjki«¯°±0‹®BP¬-QR3 4©ªA12¯°±*cdef0r*EFCD0A†‡>B a,¥J¦Œ§0BPQR34²©ªAg34³CD567G´µ34²K+g34³C D567¶*cdef0B†‡>C a·P¨L5Na+jk¸m0Na+©ªAyg¹C()¹C Na+º»0¼½¾BPQR34 ^_©ªA0C{|>D ahJ¦Œ§0·BPQR34‰Q¿»Na+©ªAyg¹C()0ÀŒ9½¾©ªA5 ^_12ÁÂ0r¼ÃÄiÁA0D†‡`。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简述扩散的特点。
2.阐明渗透的概念及原理。
3.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的现象并概述原理。
4.概述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的概念;区别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两种不同的方式。
5.概述胞吞和胞吐两种方式。
【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扩散作用和渗透作用的过程,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
思维品质。
2.通过分析细胞的吸水原理和探索细胞吸水的过程,初步学会探索细胞吸水原理的科
学方法,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
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
3.通过区别物质进出细胞的不同方式,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扩散和渗透作用的过程,渗透生命活动不断发展变化以及适应的特性。
使
学生逐步学会自觉地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认识生命。
2.通过联系生产、生活等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关心科学技术
的发展,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渗透作用的原理。
解决方法:教师由扩散提出渗透的概念,由学生自己
分析、观察、讨论,归纳出渗透作用的原理。
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的理解渗透作用的原理,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质,提高学生学习高中生物学的科学性和主动性。
2.教学难点: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的区别。
解决方法:通过比较两种不同方式的示意图,引导学生找出异同点,从而理解两种不同的方式。
三、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引入新课【讲述】活细胞不停地进行新陈代谢活动,就必须不断地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
物质交换必须通过细胞的“门户”——质膜来
完成,第二章中我们已经学习过质膜具有选
择透过性,它具有调控物质出入细胞的功能,
不同的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是不同的,下面
我们将介绍物质出入细胞的几种重要方式。
【板书】第二节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聆听。
从已有的知
识自然地引
入。
一、扩散【提问】如果把一些方糖放入一杯水中,不
需搅拌,几小时后,现象是什么?【提问】那么,为什么会有刚才那些现象呢?(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
【讲述】组成液体和气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随机运动,溶于液体中的溶剂分子和离子也在随机运动,大整杯水之所以会变甜,是糖分子在水中不断运动的结果,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扩散。
【板书】一、扩散
【提问】糖分子最终也能够充满整个杯子,扩散的分子最终是怎样分布的?
【追问】当分子扩散均匀后就不再运动了吗?(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
【讲述】扩散使分子分布均匀,直到平衡,此后分子仍在继续运动,维持着平衡的状态。
这就是扩散的结果。
【板书】结果:分子均匀分布。
【过渡】书本上有硫酸铜在水中扩散的图例,请大家阅读,看看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提问】图中还提到“静置数分钟后蓝色的铜离子向晶体周围扩散”这能说明什么问题?(教师小结:这就是扩散的又一个特点:由高浓度向低浓度。
)
【板书】特点:②分子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聆听、思考、回答:
糖溶解,水变甜。
思考、讨论、回答:
是因为扩散。
聆听。
回答:均匀分布。
回答:不是。
聆听、思考。
观察、分析、讨论,
得出结论。
1.数日后蓝色会扩
散到全部溶液,可知
硫酸铜分子在烧杯
中已均匀分布。
2.扩散到全部溶液
需要数日证明扩散
非常缓慢。
思考、回答:扩散是
分子从高浓度向低
浓度运动的现象。
从生活实际
出发,激发
学生的学习
兴趣,自然
地引入扩
散。
培养学生观
察、分析、
归纳总结的
能力。
使学生理解
扩散。
使学生理解
扩散的结
果。
使学生理解
扩散的特
点。
通过师生之
间、学生之
间的交流讨
论,培养学
生归纳总结
的能力。
二、渗透【过渡】扩散是分子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动,
最终达到平衡的现象。
但物质在进出细胞时
必须穿过质膜,我们把水分子通过膜的扩散
称为渗透。
【板书】二、渗透:水分子通过膜的扩散
【讲述】根据扩散的特点,水分子的渗透也
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但水往往是溶剂,那
么水分子又是按什么方向通过膜扩散的呢?
书本上用图例形象的说明了细胞处于稳定状
态,以及吸水和失水的过程,请大家根据图
解释这三个过程。
【小结】水分子是从其分子数相对多处向相
对较少处扩散。
【板书】分子数多处向分子数少处扩散
【课件展示】水分子穿过质膜的渗透作用。
【讲述】细胞通过渗透作用会吸水或失水,
红细胞在水中会因渗透吸水而涨破,植物细
胞也会因吸水而膨胀;在盐溶液中,红细胞
会因为渗透作用失水而导致原生质体收缩,
植物细胞也会发生质壁分离的现象。
【设问】而什么是质壁分离呢?它是由什么
引起的呢?下面让我们先通过实验来观察质
壁分离现象。
【板书】实验: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聆听,思考。
阅读、分析、思考、
讨论、回答:
1.细胞内外水分子
的相对数相等,因此
进入细胞的水分子
等于出细胞的水分
子,因此表现为不吸
水也不失水,红细胞
和植物细胞均无变
化。
2.细胞外水分子的
相对数较多,因此进
入细胞的水分子大
于出细胞的水分子,
细胞表现吸收水分。
红细胞会涨破,而植
物细胞有细胞壁所
以不会破裂,但仍会
膨胀。
3.细胞外水分子的
相对数较少,进入细
胞的水分子少而出
细胞的水分子多细
胞表现为失水。
红细
胞会皱缩,而植物细
胞就会发生质壁分
离的现象。
观察、思考。
聆听。
实验操作。
自然的引入
渗透。
培养学生观
察、分析、
归纳、总结
以及口头表
达能力。
【讲述】①请大家用镊子撕取紫色洋葱外表皮约0.5cm2制成装片,注意要将洋葱表皮展
平。
先用低倍镜观察再用高倍镜观察,可观察到细胞中紫色的大液泡,同时还可观察到原生质体紧紧贴着细胞壁。
②从盖玻片的一侧滴入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吸,重复几次后,观察细胞有什么变化?(质壁分离)③将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通过画图记录下来。
【提问】1.大家想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
2.如果是动物细胞放在这样的蔗糖溶液中也会失水,它会质壁分离吗?为什么?
【讲述】对,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
植物细胞能发生质壁分离主要是因为细胞壁的伸缩性小,而原生质体的伸缩性大。
【板书】原因:①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②细胞壁的伸缩性>原生质伸缩性【讲述】现在大家已经了解了什么是质壁分离,请解释一下,质壁分离的“质”和“壁”分别表示什么?
【讲述】现在请大家继续刚才的实验。
从盖玻片一侧滴水,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吸水,重复几次后,观察现象。
【提问】这种现象我们称为质壁分离复原(原来质壁分离的细胞恢复到正常的状态)。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
【小结】今天我们了解了扩散和渗透作用,并了解了植物是怎样通过渗透作用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的。
课后请大家设计一个实验以表皮细胞为实验材料,探究其细胞液的浓度。
回答:紫色的部分与
细胞壁分开,变小
了。
思考、回答:1.因
为外界浓度高,水分
子向外渗透,细胞失
水,原生质缩小。
2.不会。
因为动物
细胞没有细胞壁。
回答:质表示原生
质,壁表示细胞壁。
继续实验操作。
思考、分析、回答:
①外界溶液浓度低
于细胞液浓度,细胞
吸水;②细胞壁的伸
缩性大于原生质的
伸缩性。
通过实验使
学生更直观
的理解质壁
分离。
引导学生理
解质壁分离
的原因。
通过质壁分
离复原的实
验和分析进
一步理解渗
透作用。
四、反馈检测
1、下列关于扩散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扩散使分子分布均匀,直到平衡 B.分子扩散均匀后就不再运动
C.分子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 D.扩散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2、下列细胞放在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后形态发生明显变化的是()。
A.人的红细胞 B.洋葱表皮细胞 C.变形虫 D.小球藻
3、把人和猫的红细胞置于0.9%的生理盐水中,能基本保持正常形态,其原因是()。
A.红细胞被固定了 B.红细胞的特性改变了
C.水分不进去也不出来 D.水分进出保持相对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