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猴子下山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3
语文教案《小猴子下山》优秀13篇《小猴子下山》优质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课文,快速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
能够正确区别“摘、扛、捧、抱、追”等动词。
2、能正确朗读故事,并能结合插图、板书等讲述故事。
3、由故事得到一定的启示: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总会像小猴子那样犯些错做些傻事,而事后难过后悔是无用的,重要的是能以今天的教训为基础,用积极的心态展望明天。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朗读故事,并能结合插图、板书等讲述故事。
并能从中得到启示教学准备课件、卡片教学过程一、预习回馈,引入新课1、看图片:你看到了什么?2、板书课题,提醒注意“猴”的书写。
3、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
1、出示单字。
先自己读一读,交流识字方法,再加上动作读。
2、给生字找朋友。
同桌轮流读词语,同桌展示,再小队开火车读。
3、小西瓜出题。
加上动作抢读出现的生字,再全班齐读。
三、整体读文,明确路线1、接读全文。
师:小猴子下山来它先后走过了哪些地方?咱们请几位小朋友来接读这个故事吧。
(接读课文)2、练说量词。
学生回答后,一次出现经过地点的图片。
练习填空: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一()玉米地,再走到一()桃树下,接着走过一()西瓜地,最后看见了一()小兔子。
四、师生协作,自主学习。
1、一起学习第一自然段。
(1)分析词语“掰”、“扛”及“又大又多”,指导朗读。
(2)这段写了哪些内容?明确:先写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再写它看见了什么,最后写它是怎么做的。
2、互助学习2-4自然段。
(1)在2—4段中选择最喜欢的一段认真读,思考下列问题,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①小猴子来到了什么地方?②它看见了什么?③它是怎样做的?提示:小猴子走到。
他看见,非常高兴,就。
(2)小组内交流,喜欢各段的同学分段展示,重点指出动词并指导朗读。
明确:区别“捧”、“抱”,理解“摘”可以跟桃子、西瓜搭配,但不能跟玉米搭配。
五、积累运用,“又()又()”。
1、找出课文中“又()又()”的词语。
小猴子下山【幼儿故事】
有一天,一只小猴子下山来。
它走到一块玉米地里,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一棵桃树下。
它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走到一片瓜地里。
它看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小猴子抱着一个大西瓜往回走。
走着走着,看见一只小兔蹦蹦跳跳的,真可爱。
它非常高兴,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
小兔跑进树林子,不见了。
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儿童睡前故事小猴子下山小猴子下山。
从前,有一只调皮的小猴子,它生活在美丽的山林中。
每天,小猴子总是喜欢在树上跳来跳去,捉弄其他动物,有时还偷吃一些不该吃的东西。
其他动物都很讨厌小猴子,但小猴子却毫不在意,因为它觉得自己很快乐。
一天晚上,小猴子在树上玩得很晚,等它玩累了,才发现自己不知不觉间走得太远了。
它四处张望,发现自己已经迷路了。
小猴子开始害怕起来,它不知道该怎么回家了。
它呆呆地站在那里,心里想着自己的家,想着自己的父母。
突然,小猴子听到了一阵悠扬的歌声,歌声让它感到很温暖。
小猴子顺着歌声走去,发现是一只小鸟在唱歌。
小鸟看到小猴子迷路了,就主动过来帮助它。
小鸟告诉小猴子,它知道回家的路,可以带它回去。
小猴子听了很高兴,跟着小鸟走。
在回家的路上,小鸟一直在给小猴子讲故事,让小猴子忘记了害怕。
小猴子听得津津有味,一点也不觉得累。
终于,小鸟带着小猴子回到了它的家。
小猴子高兴极了,感谢小鸟的帮助。
从那天起,小猴子学会了感恩,也变得更加懂得关心他人。
它不再调皮捣蛋,而是变得温柔体贴。
每天晚上,小猴子都会给其他动物讲故事,帮助他们入睡。
小猴子知道,每个人都需要关心和帮助,这样才能让大家都快乐。
故事讲完了,小猴子和其他动物都已经睡着了。
它轻轻地走出洞口,看着天上的星星,心里充满了感慨。
小猴子知道,自己已经变成了一个更好的小猴子,也学会了更多的知识和道理。
它决定,以后要更加努力,做一个对大家有用的小猴子。
这就是小猴子下山的故事,希望你们喜欢。
晚安,小朋友们,早点休息哦。
小学一年级语文《小猴子下山》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原文有一天,一只小猴子下山来。
它走到一块玉米地里,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一棵桃树下。
它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走到一片瓜地里。
它看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小猴子抱着一个大西瓜往回走。
走着走着,看见一只小兔蹦蹦跳跳的,真可爱。
它非常高兴,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
小兔跑进树林子,不见了。
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教案教学目标1、会认“猴、结、掰、扛、满、扔、摘、捧、瓜、抱、蹦、追”12个二类字。
会写“块、非、常、往、瓜、进、空”7个生字。
2、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知道小猴子下山教给的道理:做事不能三心二意,见义思迁,应该一心一意。
重点难点1、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知道小猴子下山教给的道理:做事不能三心二意,见义思迁,应该一心一意。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引题示图,小朋友看,这是谁啊?喊喊它的名字吧。
(猴子、小猴子)以前你听过哪些有关猴子的故事?今天,我们学一个更有趣的故事-小猴子下山,板书课题。
二、初知课文,理清思路1、小猴子下山的过程中,经过了一些地方,你能不能看图就直接叫出这些地方的名字。
2、示图玉米地、桃树下、瓜地、3、能不用上“一()玉米地”这样的方法来说说小猴子下山的时候,它来到了()来到了()来到()最后回到山上去了。
刚才我们知道小猴子下山去的路线。
4、能不能知道小猴子下山去干什么啦?怎么办?读课文。
5、理解思路:掰玉米、扛玉米、扔玉米摘桃子,捧桃子,扔桃子摘西瓜,抱西瓜,扔西瓜追兔子三、研读重点段1、接下来,我们就去玉米看看吧。
2、你看见了什么?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
小猴子心里很高兴。
小猴子就掰了一个。
小猴子扛着往前走。
3、谁得把这四句话合并成一句话?出示合并后的句子,大家赶快来读一读吧。
儿童睡前小故事:小猴子下山
店铺:小猴子决定到山下去玩耍,在山下,小猴子会遇到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篇《小猴子下山》。
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小猴子从梦中醒来。
它看到暖烘烘的太阳,决定下山去玩。
小猴子兴高采烈地往山下走去。
途中,一片桃林吸引了小猴子的目光。
它看见又大又红的桃子,就摘了几个,边吃边往山下走。
不知不觉,小猴子走到了一片玉米地里。
它看着一个个硕大的玉米棒,毫不犹豫地扔掉了桃子去摘玉米。
看着手中金灿灿的玉米棒,小猴子高兴极了。
不一会儿,小猴子到了山下,山下有一片西瓜地。
小猴子走得又累又渴,心想:这下可以饱餐一顿了。
小猴子扔掉玉米,摘下一个大西瓜就大口大口的吃了起来。
这时候,一只小兔子蹦蹦跳跳地从旁边经过。
小猴子想找兔子玩,于是就丢掉了西瓜去追兔子。
可是小兔子跑的太快,小猴子没追上。
小猴子一无所获,垂头丧气的回到家。
把自己在路上的见闻告诉了妈妈。
妈妈告诉它:“做事情要一心一意,不能这山望着那山高。
”听了妈妈的话,小猴子惭愧极了。
公众号:西安阎良小桔灯。
小学一年级语文《小猴子下山》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导语】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
语言和文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简约式统称等都离不开它。
它是听、说、读、写、译、编等语言文字能力和知识,文化知识的统称。
也可以说,语文是口头和书面的语言和言语的合称,是语言规律和运用语言规律所形成的言语作品的言语活动过程的总和。
以下是我整理的小学一年级语文《小猴子下山》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一年级语文《小猴子下山》原文有一天,一只小猴子下山来。
它走到一块玉米地里,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一棵桃树下。
它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走到一片瓜地里。
它看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小猴子抱着一个大西瓜往回走。
走着走着,看见一只小兔蹦蹦跳跳的,真可爱。
它非常高兴,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
小兔跑进树林子,不见了。
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篇二】小学一年级语文《小猴子下山》教案教学目标1、会认“猴、结、掰、扛、满、扔、摘、捧、瓜、抱、蹦、追”12个二类字。
会写“块、非、常、往、瓜、进、空”7个生字。
2、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知道小猴子下山教给的道理:做事不能三心二意,见义思迁,应该一心一意。
重点难点1、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知道小猴子下山教给的道理:做事不能三心二意,见义思迁,应该一心一意。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引题示图,小朋友看,这是谁啊?喊喊它的名字吧。
(猴子、小猴子)以前你听过哪些有关猴子的故事?今天,我们学一个更有趣的故事-小猴子下山,板书课题。
二、初知课文,理清思路1、小猴子下山的过程中,经过了一些地方,你能不能看图就直接叫出这些地方的名字。
2、示图玉米地、桃树下、瓜地、3、能不用上“一()玉米地”这样的方法来说说小猴子下山的时候,它来到了()来到了()来到()最后回到山上去了。
小猴子下山的故事全文从前,有一只调皮的小猴子,它住在一座高山上。
每天,小猴子都在山上玩耍,吃美味的果子,过着快乐的生活。
有一天,小猴子听说山下有很多好玩的东西,于是它决定下山去看看。
小猴子兴奋地跳来跳去,一路上遇到了很多有趣的事情,还结识了一些新朋友。
它觉得下山真是太有趣了,心里更加期待着山下的美好。
可是,当小猴子来到山脚下的时候,它发现了一个问题,山下的世界和山上完全不一样。
山下的空气变得浑浊,到处都是垃圾和污水,还有许多被砍伐的树木。
小猴子感到非常失望,它原以为山下会是一个美丽的世界,却没想到会是这样一片狼藉。
小猴子开始后悔自己的决定,它想快点回到山上,回到自己的家。
但是,小猴子发现自己已经走迷了路,不知道回去的路在哪里。
它开始害怕起来,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就在这时,一位善良的老猴子出现了,它看到了小猴子的困境,决定帮助它。
老猴子告诉小猴子,要想回到山上,就要顺着河流走,一直往上爬。
小猴子听了老猴子的话,立刻按照它的指引开始行动。
经过一番艰难的努力,小猴子终于回到了山上。
它感到非常高兴,心里充满了对山上美好生活的向往。
从此以后,小猴子再也不想下山了,它知道自己的家就在山上,那里才是属于自己的世界。
通过这次经历,小猴子明白了一个道理,有时候,我们总是对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和向往,但实际上并不一定是适合自己的。
我们应该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不要贪图一时的新奇和刺激,而忽略了自己真正的幸福。
小猴子下山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就像一座山,我们应该知足常乐,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不要总是向往远方,而忽略了身边的幸福。
生活中,我们要学会知足,学会珍惜,这样才能过上真正快乐的生活。
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
《小猴子下山》是一篇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它讲述了一只小
猴子下山寻找食物的故事。
故事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展现了小猴子的
勇敢和聪明,给孩子们带来了愉快的阅读体验。
故事的主要情节是,小猴子生活在山上,山上的果子已经吃光了,它饿得不行。
于是,它决定下山去寻找食物。
小猴子克服重重
困难,最终找到了美味的果实,填饱了肚子。
在回家的路上,小猴
子还遇到了一只小松鼠,它把自己的食物分给了小松鼠,表现出了
善良和乐于助人的品质。
这个故事通过小猴子的经历,向孩子们传达了积极向上的人生
态度和品质,鼓励他们在面对困难时勇敢坚持,同时也要乐于助人,善良待人。
从文学角度来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生动易懂,富有想象力,很适合儿童阅读。
故事情节紧凑,引人入胜,能够吸引孩子们的注
意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从教育意义上来看,这个故事能够启发孩子们的勇敢精神和乐
观态度,教会他们在面对困难时不要轻易放弃,要有坚强的意志和勇气。
同时,还能够引导孩子们学会与他人分享,培养他们的善良品质和乐于助人的态度。
总的来说,《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不仅在文学性上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而且在教育意义上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它是一篇值得推荐的儿童文学作品。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8课《小猴子下山》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篇一】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8课《小猴子下山》原文有一天,小猴子下山来,走到一块玉米地里。
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一棵桃树下。
他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走到一片瓜地里。
他看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小猴子抱着一个大西瓜往回走。
走着走着,他看见一只小兔子蹦蹦跳跳的,真可爱,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子。
小兔子跑进树林里,不见了。
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篇二】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8课《小猴子下山》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12个字,会写7个生字、词。
2、能熟练朗读课文、理解句子。
3、懂得做事情要有恒心、有始有终、而不应这山望着那山高。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能读、写,并在适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8个生字、词。
难点:能概括小猴子为什么一无所获。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知识的新授阶段1、呈现新教学内容(1)呈现课文题目“小猴子下山”(2)老师讲述“小猴子下山”的故事,使学生对整篇文章有一个大致概念。
2、生字教学(1)呈现文中的生字、词(2)一个学生拼读生字,老师在旁纠正错误;指出注意翘舌音、前鼻音和后鼻音。
老师范读,全体学生跟读。
擦掉拼音后再认读。
(3)教写生字学生先书空7个生字、词。
请两位学生板书。
老师纠正错误之处。
提供记忆策略:往:“住”字再加“丿”常:底下是“巾”字(4)运用生字、词非常是什么意思?(参考答案:十分、很、极)用“非常”这个词造句。
老师提示:老师奖给我一面红旗,我()高兴。
二、巩固与检测根据课后习题三,区分不同动词的意义,并会在适当的语言情景下运用。
读“掰”“抱”“扔”“摘”“扛”“捧”;学生表演这六个动作(有错误之处及时纠正)学生做习题,校对。
三、作业抄写生字,熟读课文。
部编版小学语文《小猴子下山》课文原文及赏析《小猴子下山》课文原文:
有一天,一只小猴子下山来。
它走到一块玉米地里,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走着走着,小猴子看见了一片桃树林,满树的桃子红彤彤的,非常诱人。
小猴子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捧着几个桃子,小猴子继续往前走。
没走多久,它来到一片西瓜地,看见满地的大西瓜,一个个圆滚滚的。
小猴子放下桃子,去摘西瓜。
抱着一个大西瓜,小猴子又开始走路。
走着走着,它看见一只小兔子在草地上跳来跳去,觉得小兔子很可爱,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子。
小兔子跑得很快,小猴子怎么也追不上。
最后,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了。
《小猴子下山》课文赏析:
这篇课文以小猴子的视角,生动描绘了它下山的一系列经历。
故事中,小猴子看到玉米、桃子、西瓜和小兔子,每次都会被新的事物吸引,放弃已经拥有的东西,最终却一无所获。
这篇课文寓言性极强,寓意深刻。
首先,它教育孩子们要有目标和毅力,不能轻易被外界的事物所诱惑,放弃自己的初衷。
小猴子每次看到新事物就放弃旧的,结果到最后什么也没得到,这就是没有坚持目标的后果。
其次,课文也揭示了珍惜现有资源的重要性。
小猴子一次次丢弃手中的物品,反映出对已有资源的不珍惜,这也是我们需要警醒的地方。
最后,课文通过小猴子的遭遇,告诫孩子们做事情要有规划和判断,不能盲目追求新鲜事物,否则可能会得不偿失。
总的来说,《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以其生动的故事和深刻的寓意,给孩子们提供了宝贵的人生启示,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
小学一年级语文《小猴子下山》原文及教案【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以下是我整理的小学一年级语文《小猴子下山》原文及教案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一年级语文《小猴子下山》原文有一天,一只小猴子下山来。
它走到一块玉米地里,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一棵桃树下。
它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走到一片瓜地里。
它看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小猴子抱着一个大西瓜往回走。
走着走着,看见一只小兔蹦蹦跳跳的,真可爱。
它非常高兴,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
小兔跑进树林子,不见了。
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篇二】小学一年级语文《小猴子下山》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读准本课8个生字的音。
认识“掰、扛、扔、摘、捧、抱、蹦”7个字。
2、看懂图意,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1、读准本课的生字及词语。
2、读通课文,对照插图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一、以图导言激趣:教师板画一座小山,在小山上贴上一只小猴子图片。
教师提问:请大家看图上的这只小猴子要做什么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13、小猴子下山。
教师接着说:“一天小猴子下山找东西吃,在路上它都经过了什么地方,它看见许多好吃的东西,它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内容。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借助汉语拼音,注意把句子读通顺。
2、再读课文,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和标画出生字和会认的字。
3、自己把标出的生字和会认的字,多读几遍。
4、同桌同学互读生字和会认字。
5、抽读生字单片,采取领读、指名读、开火车等多种形式巩固字音。
6、做识字游戏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
三、图文对照,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中国寓⾔故事-⼩猴⼦下⼭ 我们做什么事情都不能三⼼⼆意。
这是⼩猴⼦下⼭的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下⾯我们就来看看中国寓⾔故事-⼩猴⼦下⼭吧! ⼩猴⼦下⼭ 有⼀天,⼀只⼩猴⼦下⼭来。
它⾛到⼀块⽟⽶地⾥,看见⽟⽶结得⼜⼤⼜多,⾮常⾼兴,就掰了⼀个,扛着往前⾛。
⼩猴⼦扛着⽟⽶,⾛到⼀棵桃树下。
它看见满树的桃⼦⼜⼤⼜红,⾮常⾼兴,就扔了⽟⽶去摘桃⼦。
⼩猴⼦捧着⼏个桃⼦,⾛到⼀⽚⽠地⾥。
它看见满地的西⽠⼜⼤⼜圆,⾮常⾼兴,就扔了桃⼦去摘西⽠。
⼩猴⼦抱着⼀个⼤西⽠往回⾛。
⾛着⾛着,看见⼀只⼩兔蹦蹦跳跳的,真可爱。
它⾮常⾼兴,就扔了西⽠去追⼩兔。
⼩兔跑进树林⼦,不见了。
⼩猴⼦只好空着⼿回家去。
故事寓意: ⼩朋友们,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懂得做任何事,都要坚持,不要三⼼⼆意,半途⽽废,否则结果只能是空⼿⽽归的道理 猴⼦三兄弟种栗⼦ 猴妈妈觉得三个孩⼦已经长⼤了,这年年初,它把家⾥那⽚栗树均分给三个孩⼦,让它们⾃⼰培育,独⽴⽣活。
猴⼦三兄弟个个⾝强⼒壮,分居后它们天天在果园⾥除草、治⾍、浇⽔、施肥,栗树长势喜⼈,硕果累累。
栗⼦成熟了,三只猴⼦都忙着收获,然后各⾃把栗⼦过了磅,很凑巧,都是300公⽄。
当年年底,猴妈妈把三个孩⼦叫到⾝边,要它们汇报当年栗⼦的收获情况。
猴⼦三兄弟除⽼⼆实报外,⽼⼤虚报有400公⽄,⽼三瞒报仅200公⽄。
猴妈妈⽴即赞扬了⽼⼤勤劳能⼲,为⼏个兄弟的脱贫致富树⽴了榜样,并当场为它颁发了奖⾦。
同时,它还为⽼三发放了扶贫款。
次年开始,栗树林⾥变了样,失去了往年那⼀派繁忙的景象。
猴⼦三兄弟中的⽼⼤想,瞎忙了⼀年也增产不了⼏⽄栗⼦,不如年底虚报产量多得奖⾦。
因此它⾜不出户,天天睡醒了吃,吃饱了⼜睡。
⽼三觉得⾃⼰年纪最少,收成不好有理由得到扶助,因此它长期到各地名⼭游玩,那⽚栗树早就抛在脑后,直到年底才回家。
⽼⼆呢?虽然它对猴哥和猴弟的成绩有所怀疑,但它认为⽣活必须依靠⾃⼰,开始实施科学种栗⼦的规划,苦⼲加巧⼲,它的那⽚栗树越长越好,收获⼀年⽐⼀年多。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8课《小猴子下山》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篇一】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8课《小猴子下山》原文有一天,小猴子下山来,走到一块玉米地里。
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快乐,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一棵桃树下。
他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快乐,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走到一片瓜地里。
他看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非常快乐,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小猴子抱着一个大西瓜往回走。
走着走着,他看见一只小兔子蹦蹦跳跳的,真可爱,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子。
小兔子跑进树林里,不见了。
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篇二】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8课《小猴子下山》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12个字,会写7个生字、词。
2、能熟练朗读课文、理解句子。
3、懂得做事情要有恒心、有始有终、而不应这山望着那山高。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能读、写,并在适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8个生字、词。
难点:能概括小猴子为什么一无所获。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知识的新授阶段1、呈现新教学内容〔1〕呈现课文题目“小猴子下山〞〔2〕老师讲述“小猴子下山〞的故事,使学生对整篇文章有一个大致概念。
2、生字教学〔1〕呈现文中的生字、词〔2〕一个学生拼读生字,老师在旁纠正错误;指出注意翘舌音、前鼻音和后鼻音。
老师范读,全体学生跟读。
擦掉拼音后再认读。
〔3〕教写生字学生先书空7个生字、词。
请两位学生板书。
老师纠正错误之处。
提供记忆策略:往:“住〞字再加“丿〞常:底下是“巾〞字〔4〕运用生字、词非常是什么意思?〔参考答案:十分、很、极〕用“非常〞这个词造句。
老师提示:老师奖给我一面红旗,我〔〕快乐。
二、稳固与检测根据课后习题三,区分不同动词的意义,并会在适当的语言情景下运用。
读“掰〞“抱〞“扔〞“摘〞“扛〞“捧〞;学生表演这六个动作〔有错误之处及时纠正〕学生做习题,校对。
三、作业抄写生字,熟读课文。
【篇一】人教版小學一年級下冊語文課文第18課《小猴子下山》原文有一天,小猴子下山來,走到一塊玉米地裏。
他看見玉米結得又大又多,非常高興,就掰了一個,扛著往前走。
小猴子扛著玉米,走到一棵桃樹下。
他看見滿樹的桃子又大又紅,非常高興,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小猴子捧著幾個桃子,走到一片瓜地裏。
他看見滿地的西瓜又大又圓,非常高興,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小猴子抱著一個大西瓜往回走。
走著走著,他看見一只小兔子蹦蹦跳跳的,真可愛,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子。
小兔子跑進樹林裏,不見了。
小猴子只好空著手回家去。
【篇二】人教版小學一年級下冊語文課文第18課《小猴子下山》教案教學目標1、認識12個字,會寫7個生字、詞。
2、能熟練朗讀課文、理解句子。
3、懂得做事情要有恆心、有始有終、而不應這山望著那山高。
教學重點、難點重點:能讀、寫,並在適當的語言環境中運用8個生字、詞。
難點:能概括小猴子為什麼一無所獲。
課時安排:2課時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知識的新授階段1、呈現新教學內容(1)呈現課文題目“小猴子下山”(2)老師講述“小猴子下山”的故事,使學生對整篇文章有一個大致概念。
2、生字教學(1)呈現文中的生字、詞(2)一個學生拼讀生字,老師在旁糾正錯誤;指出注意翹舌音、前鼻音和後鼻音。
老師範讀,全體學生跟讀。
擦掉拼音後再認讀。
(3)教寫生字學生先書空7個生字、詞。
請兩位學生板書。
老師糾正錯誤之處。
提供記憶策略:往:“住”字再加“丿”常:底下是“巾”字(4)運用生字、詞非常是什麼意思?(參考答案:十分、很、極)用“非常”這個詞造句。
老師提示:老師獎給我一面紅旗,我()高興。
二、鞏固與檢測根據課後習題三,區分不同動詞的意義,並會在適當的語言情景下運用。
讀“掰”“抱”“扔”“摘”“扛”“捧”;學生表演這六個動作(有錯誤之處及時糾正)學生做習題,校對。
三、作業抄寫生字,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一、復習與這堂課有關的原因知識1、全體學生朗讀字詞。
2、請一位學生朗讀整篇文章。
小学童话《小猴子下山》课文原文小猴子下山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在小学的语文课文当中,有着大部分的童话、寓言类的故事短文,一来是这类故事精彩动听,吸引提高儿童学习的兴趣,二来是故事中所揭示的道理,对儿童的身心成长,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乐观向上的作用。
因此,不仅仅是学校老师,回到家里,家长们不妨也抽时间,多给孩子讲一些故事,即能培养孩子善于思考的习惯,又能促进家长与子女之间沟通交流的感情。
今天,爱扬教育为大家带来的是《小猴子下山》的故事,请家长们一定要把其中的道理讲给孩子听哦!
《小猴子下山》课文原文
有一天,一只小猴子下山来。
它走到一块玉米地里,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一棵桃树下。
它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走到一片瓜地里。
它看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小猴子抱着一个大西瓜往回走。
走着走着,看见一只小兔蹦蹦跳跳的,真可爱。
它非常高兴,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
小兔跑进树林子,不见了。
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小猴子下山》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小朋友们,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懂得做任何事,都要坚持,不要三心二意,半途而废,根据自身的能力和需求,坚持最初的目标,不轻易放弃,而不是随波逐流、见异思迁。
否则结果只能是空手而归的道理
在小学的语文课文当中,有着大部分的童话、寓言类的故事短文,一来是这类故事精彩动。
小猴子下山课文讲解
《小猴子下山》是一篇经典的寓言故事,讲述了一只小猴子下山游玩的过程。
故事讲述了小猴子看到山上的桃子、柿子等水果,觉得非常好吃,于是决定下山去摘取。
但是在下山的过程中,小猴子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比如遇到凶猛的野兽、泥泞的道路和口渴等问题。
最终,小猴子没有摘到任何水果,只好回到了山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
有时候,我们需要勇敢地面对这些问题,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有时候,我们也需要回到原点,重新审视自己的问题,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案。
此外,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免费的,我们需要付出努力才能得到回报。
在小猴子下山的过程中,他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而是继续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在生活中,我们需要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果。
小猴子下山的故事(6篇)我是一只普通的小猴,却有着非比寻常的抱负,我立志要超过我的祖先孙悟空爷爷,成为一名真正的智者,于是在我六岁那年离开了父母,独自乘着一只小木筏,踏上了实现理想的道路。
漂泊了七七四十九天,趟过了七七四十九条河流,问过了七七四十九个人后,我终于来到了当年孙悟空爷爷学艺的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
没想到菩提祖师依然健在,他听说我是他前弟子齐天大圣孙悟空的后代,破例接待了我,不过只能给我三分钟的谈话时间。
“小猴子,你为什么要来找我啊?”祖师问道。
“我要想成为比孙悟空爷爷还厉害的人。
”我开门见山,毫不客气,因为三分钟的时间稍纵即逝。
“呵呵,志气不小啊!”菩提祖师上下打量了我一下,“那怎样才算比你孙悟空爷爷还厉害呢?”“我要成为跳出如来佛手掌心的人。
”“哈哈哈!”菩提祖师大声得笑了起来,震得我的耳朵嗡嗡作响,好像整个屋顶都要被震塌了一样。
“有志气,孩子!不过这不是在我这里能学到的,你还是另寻高明吧”。
菩提祖师把佛尘一挥,径直入了内室,不再搭理我了。
短短的几句话就把我打发了,根本就不到三分钟,我很有些沮丧。
我忽然想起了菩提祖师给孙悟空爷爷三更传法的故事,于是也在深夜三更时来到了祖师门外,恭恭敬敬跪着,期待着大门忽然为我打开。
可是跪了整整一夜,没人理我。
我不死心,第二晚亲眼看到菩提祖师进了自己的房门睡下后,又在三更时分悄悄跪在门外,一晚过去了,依然没人理我。
当第三晚清晨的曙光初现的时候,我终于又冷又累,昏了过去。
当我醒来时,发现自己早已置身三星洞几公里之外了,这时一个小道童走了过来,递给我一封信,说道:师父说待你醒来后就把这个交给你!我接过信,疑惑得打开来,只见里面写着这样一首诗:妙高峰顶千年侯如来座下度春秋坐地日行八万里朱点印开永无忧“奇怪,这首诗什么意思呢?”我抬起头刚想问那个小道童,才发现小道童早已走了。
这一定是菩提祖师指点我,让我去找妙高峰顶的千年侯,这个千年侯一定能够教给我如何跳出如来佛手掌心的本事,我心里暗暗猜想着,感激得朝菩提祖师的方向恭恭敬敬磕了三个头,又踏上了寻找妙高峰和千年侯的路途。
《小猴子下山》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故事内容,理解句子的意识和句子之间的联系,能复述这个故事。
2、能理解“掰、摘、抱”等动词,感受动词使用的准确性。
3、知道小猴子下山教给的道理:做事不能三心二意,见义思迁,应该一心一意。
教学重点:小猴子的动作描写。
知道做事不能三心二意。
教学难点:抓住小猴子的动作神态。
会用“什么看见什么怎么样,就怎么样”的句式说、写句子。
教学准备:课件、卡片、头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有没有看过《西游记》吗?喜欢里面机智勇敢的孙悟空吗?那你们知道孙悟空的猴子猴孙住在哪儿吗?(学生回答:花果山)
今天花果山里的一个小猴子下山了,想知道它下山后发生了什么事吗?那就请跟着老师学习14课,我们一起来一探究竟吧!(板书)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真听老师读课文,注意给自己不确定的和不会的字词做上记号,标注上拼音。
2、请学生自由读课文,给课文标上段落序号,边读边思考:
(1)小猴子来到哪些地方?
(2)小猴子看到了哪些东西?
(3)小猴子最后回家时有没有收获?
3、请学生汇报思考讨论的结果。
(玉米地桃树下瓜地回家路上)板书
小猴子看到了哪些东西,从老师的卡片把它们选出来。
三、深入学习,具体感知
(一)教师指导,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请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看看这个自然段有几句话。
注意把生字读准确。
2、小猴子下山来到的第一站是哪里?(课件出示玉米地)
3、看图学习句子:玉米结得又大又多(课件出示玉米图片)
填空玉米结得又()又()
4、玉米结得这么大这么多,小朋友们,如果你们看到了当时会是什么心情?心里面会怎么想呢?(学生自由回答)
5、“非常”小猴子和我们一样看到玉米也很开心,很高兴。
课文中的“非常”我们可以把它换为“很”就容易理解了。
6、小猴子看到这么好的玉米后他又是怎么做的?在课文中画出句子。
请生回答。
掰扛(板书)教师演示,配图。
你看小猴子多高兴啊,我们应该怎样读这一段话呢?(动作表情高兴)
7、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个自然段的内容:(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课件出示)
(二)师生合作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学生读这一自然段,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
2、小猴子扛着玉米走着走着又来到了(桃树下),它看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桃子图片,桃子结得又()又()(学生齐声回答)
3、思考:它看到桃子后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怎么知道的?它又是怎么做的?
扔摘(板书)
4、请一位学生来表演。
注意神态和动作。
5、用一句话概括()看见(),就()。
学生思考讨论汇报。
课件出示
(三)讨论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将学生分为2组,分组讨论学习。
2、第一组:小猴子是怎样走到瓜地的?
地里的西瓜结得怎么样?
小猴子是什么样的心情?它又是怎么做的?(画出关键词)
用()看见(),就()来概括这个自然段。
第二组:小猴子是怎么样往回走的?
小兔子是什么样的?
小猴子是什么样的心情?他又是怎样做的?(画出关键词)
用()看见(),就()来概括这个自然段。
3、教师参与讨论,给予指导。
4、请学生汇报结果,教师评价总结。
(四)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1、师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小猴子追到小兔子了吗?那小猴子回家时有没有玉米,有没有桃子,有没有西瓜?都没有,它是(空着手)回家的。
最后小猴子什么收获也没有。
(五)复述课文
这篇课文我们已经学习完了,同学应该也已经很熟悉课文的内容了,那下面哪位同学愿意扮演一回小猴子,给我们把课文演一演,老师这里有头饰和卡片。
(你扮演小猴子,你扮演小兔子)
四、小结
(对照板书)小结。
思想教育,小猴子扔了玉米摘桃子,扔了桃子摘西瓜,见到兔子又扔了西瓜追兔子,结果却什么也没得到。
小朋友们可不能像小猴子一样做事三心二意,看到什么都想要,没有明确的目标,这样到最后只会和小猴子一样。
做事时一定要做完一件事再做另一件事。
五、巩固练习
1、连线
捧着玉米掰兔子
小猴子抱着桃子小猴子摘西瓜
扛着西瓜追玉米
2、照样子写句子
(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看见(),就()。
()看见(),就()。
六、作业
把小猴子下山的故事说给爸爸妈妈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