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菜形成的特色与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6
广西菜的特点
广西菜,也称为桂菜,具有以下特点:
1.天然生态、原汁原味:广西菜的主要特征是保持食材的原汁原味,注重天然生态。
在烹饪过程中,桂菜善于利用食材本身的营养成分和味道,力求保持其天然的口感和特色。
2.以稻食物为基础:广西稻食文化丰富,以大米为原料的菜品种类繁多,是广西菜区别于其他菜系的重要特征。
同时,广西菜兼收并蓄了其他地方菜肴的特长,以大米为基础,发展出了丰富多样的菜品。
3.多民族融合的饮食文化: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桂菜受到各民族烹饪技艺和特色的影响,形成了多民族融合的饮食文化特征。
这种特征使得桂菜具有独特的口感和风味,吸引了众多食客。
4.喜酸味:广西人喜好酸味,这一特点在桂菜中得到了体现。
广西菜的酸味主要来源于醋、酸豆角、酸笋等食材,这些食材在烹制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5.地方特色明显:广西各地的菜品特色各异,如桂北的辣咸、桂东南的甜酸、滨海地区的咸鲜等,形成了多变的风味和口感。
同时,广西菜还受到相邻省份如广东、云南、湖南、贵州等地的菜品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口味和风味。
综上所述,广西菜以其天然生态、原汁原味的特点为基础,以及稻食文化丰富、多民族融合和喜酸味等特点著称,是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调查研究m桂菜形成与地方特色张彬I 广西商业学校r西,简称桂,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中国唯__个沿海自治区,位 于中国华南地区西部,从东至西分别与广东、 湖南、贵州、云南四省接壤。
南濒北部湾、面 向东南亚,西南与越南毗邻,是中国南部沿海 一个快速发展的省份。
桂菜的形成和发展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原六国后向岭 南进军,为运送军队和军需,需要水路运输交通通畅,命史禄率领军队征用民工,在兴安县城北面,开凿湘江和漓江上游之间的渠道,以供运送兵力、物资和灌溉农田之用。
从公元前219年至公元前214年,经过10多万民工5年的 艰苦开凿,终于将这条人工运河“灵渠”开通,连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秦始皇统一岭南 之后,大批中原汉族人南迁而来,他们将中原 的饮食习惯和烹调方法带来传授给当地的居民 和少数民族,这些文明饮食习惯和烹调方法经 过传承、创新、融合、演变,逐渐形成了岭南西部的地方风味菜系,这就是桂菜的形成和起 源。
大批从中原来到南方的北方汉族人,他们 很难适应这边闷热潮湿的气候,容易生病甚至死 亡。
为了生存与发展,这些新迁居的人向当地中 草医老者请教秘方妙药,以防病洽病。
得知可 用生姜、砂姜、甘草、橙皮、柚叶、香芒草、 紫苏、薄荷、丁香、香果、八角、小茴香等烧水喝,可驱寒,祛湿,解邪味,散瘴气。
净用药物煮水,草药味重难咽,配上猪骨、牛骨熬成汤味道鲜美,增加食欲。
用此法制作的香料熬牛骨、猪骨汤,加入咸盐拌入米粉即成桂林米粉。
汤用于制作卤菜即成桂菜中的红卤锅、白 卤锅、精卤锅。
用于黄焖即成了黄焖鸡、焖狗肉、焖牛腩。
少数民族的"打油茶'’也有驱寒 祛湿、解邪味、散療气的奇异功效。
于是逐渐 形成了大家都种香料,用香料煮食物,吃香气 菜肴的习惯。
明清时期,广西酿造业发达,为桂菜制作提供了大量的主料、辅料、调料。
光绪年间, 北海、梧州、龙州、南宁先后辟为通商口岸,使得烹饪原料的交流更为充沛。
广西蔬菜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宁夏;孔令孜;尚小红;李小红;覃泽林【摘要】Vegetable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daily diet of people and ha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our daily life. Guangxi is one of the main vegetables producing provinces in China, and has advantages of climate, water resources in vegetables production. The present situations of the domestic vegetables industry in China and the planting distribution, varieties, industrialization management of vegetables in Guangxi were comprehensively reviewed and analyzed, based on which som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to strengthe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strategy, optimize the planting structure, and improve the production standardization level.%蔬菜作为民众们日常膳食结构中重要的一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广西作为全国蔬菜主要生产的省区之一,有着气候、水资源等方面优势.本文通过综合分析国内蔬菜产业概况及广西的蔬菜产业的种植分布、品种、产业化经营等发展现状,提出了加强产业发展战略指引、优化种植结构、提高生产标准化水平等建议.【期刊名称】《热带农业科学》【年(卷),期】2017(037)002【总页数】7页(P107-113)【关键词】蔬菜;广西;现状【作者】宁夏;孔令孜;尚小红;李小红;覃泽林【作者单位】广西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广西南宁 530007;广西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广西南宁 530007;广西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广西南宁530007;广西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广西南宁 530007;广西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广西南宁 530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63-3蔬菜是人们日常饮食中必不可少的食物之一,可提供人体所需的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
广西菜形成的特色与发展桂林市餐饮行业协会梁冠强【摘要】广西风味菜,指利用广西特产为主要原料,运用独特的烹饪工艺,结合广西民俗饮食文化和习俗而形成的,以香为主要口味特色,具有养身健体理念的地方风味菜。
“香在八桂”,是广西菜的核心特色,也是区别于其他菜系的主要特征。
【关键词】香在八桂广西菜形成的特色广西菜的组成广西菜的发展广西风味菜,指利用广西特产为主要原料,运用独特的烹饪工艺,结合广西民俗饮食文化和习俗而形成的,以香为主要口味特色,具有养身健体理念的地方风味菜。
形成区别与其他菜系特征的“香在八桂”的广西菜。
一、广西地方菜形成一个地方菜的形成必然与其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民族文化、地方风俗等因素而形成自身的特色。
广西地处祖国南方,面积较广,水陆兼备,山地众多,动、植物资源异常丰富,仅淀粉植物就有160多种,可食用的蔬菜、果品、真菌、竹笋、野菜、鲜花达1000种以上,山珍海味不胜枚举,提供了大量天然的、绿色的烹饪香原料,为桂菜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广西菜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广西菜不仅承接了自秦汗两晋、南北朝到隋朝、中原人南迁岭南的饮食风尚,还获得了北宋末帝难逃中流传到广西的宫廷烹调技艺,明清时期,广西酿造业发达,为广西菜提供了大量的主料、辅料、佐料、调料。
光绪年间,北海、梧州、龙州、南宁先后辟为通商口岸。
此期间随外籍入桂官员到广西的官府厨艺,以及抗战时期随各地名流显贵入桂的国内各种地方特色菜烹饪技艺的真传,在保持地方特色的基础上集各方之大成,加上改革开放后各地发掘、移植、改良、创新的菜肴,广西菜形成了自己的独有风格-------八桂菜肴飘香特色。
二、广西菜的特色“香在八桂”,是广西菜的核心特色,也是区别于其他菜系的主要特征。
广西菜很注重菜肴香味的突出,在烹制菜肴的过程中,运用科学调香原理的挥发增香、吸附带香、分散入香、酶化生香、中和除腥、掩盖异味以及热变生香技法,充分发挥原料的天然香气、调料固有的香气、调料调配的香气,原料受热变化的香气,借助发酵形成的香气,使广西菜的菜肴香味丰富多样。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壮族饮食:壮族的日常和节日饮食各有何特点导语: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主要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其中绝大部分分布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文山州70%以上的土地属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主要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其中绝大部分分布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文山州70%以上的土地属亚热带气候,而壮族多居住在平坝的临水地区,土地肥沃,雨量充沛,物产丰富,农作物一年可以两熟或三熟,适于种糯谷和其他水稻,故称之为“水户”。
其中广南的八宝米尤为出名,曾为贡品。
文山的“三七”早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丘北辣子、富宁八角等调味品颇具名气。
日常食俗多数地区的壮族习惯于日食三餐,有少数地区的壮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间加一小餐。
早、中餐比较简单,一般吃稀饭,晚餐为正餐,多吃干饭,菜肴也较为丰富。
大米、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自然成为他们的主食。
制作方法多种多样,比如大米有籼米、粳米、糯米等品种。
平时用于做饭、煮粥,也常蒸成米粉(类似面条,有汤食、炒食之分)食用,味道鲜美可口。
粳米、糯米还可泡成甜米酒即醪糟(方法与汉族同)。
营养丰富,在冬天常吃,能起御寒滋补作用。
糯米常用做糍粑、粽子、五色糯米饭等,是壮族节庆的必备食品。
玉米也有机玉米与糯玉米之别,机玉米用于熬粥,有时也煎成玉米饼。
玉米粥乃山里壮族人最常吃的。
有些地方还有吃南瓜粥的习惯,即先将瓜熬烂,加玉米面煮熟即可。
糯玉米磨成面后,可做糯玉米粑,或捏成鸡蛋大小的面团(内可包有糖、芝麻、花生等馅料),再用水煮熟,与其清汤同吃,相当于汉族元生活常识分享。
壮族饮食文化研究一、本文概述《壮族饮食文化研究》一文旨在全面而深入地探讨壮族的饮食文化,这种文化深深根植于壮族的历史、地理、社会、经济以及生活习俗之中。
壮族,作为中国众多少数民族之一,其饮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生动体现。
本文首先将对壮族饮食文化的历史渊源进行追溯,从古老的农耕文明出发,分析壮族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接着,文章将深入探讨壮族饮食文化的特色,包括食材选择、烹饪技艺、餐桌礼仪以及饮食习俗等方面,揭示壮族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内涵。
本文还将对壮族饮食文化的现状进行考察,分析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变迁与发展趋势,探讨壮族饮食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传承与创新。
文章还将对壮族饮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提出建议,以期促进壮族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丰富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增进对壮族饮食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推动壮族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也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发展贡献力量。
二、壮族饮食文化的历史演变壮族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与演变,深受自然环境、历史迁徙、民族交流以及宗教信仰等多重因素影响。
壮族先民的饮食文化,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晚期,他们以采集和狩猎为生,食物以野生动植物为主。
随着农耕文化的兴起,壮族人民开始种植水稻,稻米逐渐成为主食,并逐渐形成了稻作饮食文化。
在历史的进程中,壮族饮食文化经历了多次重要的演变。
秦汉时期,壮族地区与中原的交流逐渐增多,汉族的农耕技术和食物加工方法对壮族饮食产生了深远影响。
到了唐宋时期,壮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食物种类更加丰富,烹饪技术也得到了提升。
明清时期,随着壮族地区与外部世界的交流日益频繁,壮族饮食文化开始吸收其他民族的饮食元素,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体系。
在近代,壮族饮食文化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吸收新的元素和烹饪技术,呈现出多元化、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壮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饮食的需求和口味也发生了变化。
广西壮族的饮食文化有哪些呢饮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广西壮族文化中具有特色鲜明的饮食文化是什么样的呢?接下来就随店铺一起来了解下吧!广西壮族的饮食文化特色食俗壮族饮食文化多数地区的壮族习惯于日食三餐,有少数地区的壮族也吃四餐,壮族以大米、玉米、红薯为主食,年节喜食粽子、糍粑和米粉,古人不食牛肉,元朝时才开始盛行食牛肉,少数山区仍存古俗。
主食壮族以水稻作物为主食,以玉米、番薯、麦类为辅的主粮队伍。
我们知道,广西地区是野生稻的故乡之一,壮族先民应是最早栽培水稻的一个民族。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青铜工具和铁制工具的出现,壮族先民的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至迟在汉代,他们就确立了水稻的主粮地位。
唐、宋以后,壮族地区的水稻种植进一步发展,同时引进和扩种了不少其他粮食品种。
明、清之际,壮族饮食结构中主粮队伍的构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逐步形成了现如今的饮食结构。
副食总古至今,壮族的动植物资源就非常丰富,副食品种更是包罗万象。
不管是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土里长的、水中生的各类可食动植物人们都会拿来烹制。
这些副食品资源,主要分为肉和疏菜两大类。
壮族人民还利用粮食、薯芋和豆类加工制成粉丝、粉条、磨芋豆腐、豆腐等副食品。
壮族喜食腌、生、酸、辣之物。
饮料少数民族的人们似乎都非常喜欢喝自家酿的酒。
过去,壮族人民饮用的酒水主要是自家熬酿的米酒、白薯酒和木薯酒,度数都不高。
其中米酒是过节及待客的主要酒水。
做甜酒壮人已有上千年历史。
壮人习惯,客人到先敬甜酒,以示欢迎。
壮族的其它酒,如蛤蚧酒、三蛇酒等,均属于药酒现在各种现代饮料也进入了壮人的家庭生活,他们的餐桌上除了传统的美酒,更多的则是桂林三花、茅台和金奖白兰地。
果品壮族地区的果品种类十分丰富,热带、亚热带水果的种类高达一百二十多种。
壮人爱吃的水果有果蔗、金桔、柚子、碟子柑、扁桃、菠萝、菠萝蜜、香蕉、荔枝、龙眼、黄皮、橄榄和芒果等。
有些水果壮人有自己的吃法,比如鲜菠萝片要蘸些盐水,才甜脆可口。
广西菜形成的特色与发展桂林市餐饮行业协会梁冠强【摘要】广西风味菜,指利用广西特产为主要原料,运用独特的烹饪工艺,结合广西民俗饮食文化和习俗而形成的,以香为主要口味特色,具有养身健体理念的地方风味菜。
“香在八桂”,是广西菜的核心特色,也是区别于其他菜系的主要特征。
【关键词】香在八桂广西菜形成的特色广西菜的组成广西菜的发展广西风味菜,指利用广西特产为主要原料,运用独特的烹饪工艺,结合广西民俗饮食文化和习俗而形成的,以香为主要口味特色,具有养身健体理念的地方风味菜。
形成区别与其他菜系特征的“香在八桂”的广西菜。
一、广西地方菜形成一个地方菜的形成必然与其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民族文化、地方风俗等因素而形成自身的特色。
广西地处祖国南方,面积较广,水陆兼备,山地众多,动、植物资源异常丰富,仅淀粉植物就有160多种,可食用的蔬菜、果品、真菌、竹笋、野菜、鲜花达1000种以上,山珍海味不胜枚举,提供了大量天然的、绿色的烹饪香原料,为桂菜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广西菜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广西菜不仅承接了自秦汗两晋、南北朝到隋朝、中原人南迁岭南的饮食风尚,还获得了北宋末帝难逃中流传到广西的宫廷烹调技艺,明清时期,广西酿造业发达,为广西菜提供了大量的主料、辅料、佐料、调料。
光绪年间,北海、梧州、龙州、南宁先后辟为通商口岸。
此期间随外籍入桂官员到广西的官府厨艺,以及抗战时期随各地名流显贵入桂的国内各种地方特色菜烹饪技艺的真传,在保持地方特色的基础上集各方之大成,加上改革开放后各地发掘、移植、改良、创新的菜肴,广西菜形成了自己的独有风格-------八桂菜肴飘香特色。
二、广西菜的特色“香在八桂”,是广西菜的核心特色,也是区别于其他菜系的主要特征。
广西菜很注重菜肴香味的突出,在烹制菜肴的过程中,运用科学调香原理的挥发增香、吸附带香、分散入香、酶化生香、中和除腥、掩盖异味以及热变生香技法,充分发挥原料的天然香气、调料固有的香气、调料调配的香气,原料受热变化的香气,借助发酵形成的香气,使广西菜的菜肴香味丰富多样。
一是选用特色香味原料,善于变化。
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使广西盛产丰富的烹饪香味原料。
广西的厨师善于选用当地的香味原料进行烹制菜肴。
如选用动物性原料有巴马香猪、环江香牛、灵川狗肉、信都三黄鸡、容县霞烟鸡、陆川土猪、马山黑山羊、玉林棉鸭、全州禾花鱼、平果没六鱼、通灵油鱼、巴马油鱼、梧州嘉鱼、富川桂花鱼、广西蛤蚧等,这些动物性原料都具有本身的特有香气;选用植物性原料有荔浦香芋头、桂北冬笋、香菇、田林八渡笋、南丹羊角皱椒、横县大头菜、贵港莲藕、沙田柚子、百色香芒果、武鸣香菠萝、卫家渡马蹄、靖西香糯米、东兰墨米、横县茉莉花等;选用的调料有八角、桂皮、灵香草、紫苏、薄荷、芫荽、鱼香草、文香辣椒、西林烤姜、玉林和全州大蒜等等芳香料以及玉林豉油糕、乌石酱油、梅花牌白糖、桂林三花酒、辣椒酱、豆腐乳、南宁黄皮酱、南宁酸柠檬、贺州黄姚豆豉等等。
使广西菜的香味菜肴内容十分丰富。
此外广西菜对山珍海味、海产河鲜、家禽家畜等原料几乎无不入菜,甚至虫蛇、木叶、果皮也能制成具有特色的香菜品。
如“铁板鲜沙虫”的沙虫、“柠叶香波鸭”的柠檬叶、“蚝油柚皮鸭”的柚子皮都成为席上珍品。
广西菜还注重变化,通过烹调技巧,把鸡制成近百种“鸡”菜,用鸭制成几十个风味迥异的“鸭”菜。
此外还有“全鱼席”、“全牛席”、“全羊席”、“全狗席”。
二是原料初加工突出香味。
广西人在日常饮食生活习惯上,就已形成了对一些烹饪原料进行初加工,使原料的香味更加的突出。
如香菇要将鲜香菇进行烘烤成香;田林八渡笋干的薰烤成香;酸笋煸炒出香;土狗宰杀后狗皮用稻草薰燎成香;桂北干鱼仔的熏晒成香;横县头菜的腌渍成香;桂北腊肉的熏腊成香等。
三是讲究配菜成香。
广西菜把配菜香作为重要环节,使菜肴做到形质协调、色泽鲜明、香味味型多样的菜品。
如用猪五花肉的肥厚与荔浦芋进行配制形成甘浓粉香,肥而不腻的荔芋扣肉菜肴特色;用啤酒与新鲜鲤鱼组配,形成鲜香细滑的阳朔啤酒鱼特色;用白菊花与鸡丝组配,形成清香鲜嫩的菊花鸡丝羹菜肴,用香芒果与鲜虾组配,形成果香味浓的香芒鲜虾球菜肴。
四是注重烹调技法调香。
广西菜在制作菜肴过程中使用多种调料进行配味,采用适当的调味腌制方法,配以稠稀、浓淡、深浅不同的芡汁。
为保证菜肴味香,在炸、炒、煎、焖、蒸、灼等技法中,都以火候适中、上菜及时为要领。
运用借香、合香、点香、裱香、提香、扬香、增香、扶香、正香等调香方法增强桂菜的菜肴香味。
如灵川狗肉,突出狗肉的原香味,运用桂林三花酒、桂北香料、豆腐乳进行烹制,形成独具特色的香菜佳肴,有“北有北京烤鸭,南有灵川狗肉”之说。
如玉林牛肉巴,采取将牛肉成片形、腌渍、烘、晾干,再进行蒸、炒、熬工序,放入香柠檬、当地香料、调料进行调味,形成当地品牌的香菜肴。
五是香味类型菜肴丰富。
1、清叶香型菜肴:是利用具有清香的可食性植物香叶与主料相配,采取贴、包、卷、梱、扎、穿手法,烹制成具有绿色、保健的清叶香型菜肴。
如假蒌玻璃鸡、沙姜叶卷塘虱、八渡竹叶鸡、蕉叶蒸肉卷、西园棕香鸡、芒叶田七鸡。
2、花香型菜肴:是利用可食性的花卉与主料相配,突出花卉的独有的芳香型菜肴。
如菊花鸡丝羹、荷花鸡片、桂花肉饼、剑花煲猪脚、昙花鸡茸羹、夜香花肉蛋。
3、五香型菜肴:是运用芳香、辛香的调料(八角、桂皮、沙姜、草果、陈皮、花椒)与主料相配烹制成香味型菜肴。
如玉林牛肉巴、容县凉干肉、红扣铁皮牛、五香焗猪排、五香煎猪肝。
4、酒香型菜肴:是在烹制菜肴的调味过程中,运用广西本土生产的酒水代汤烹制成酒香型菜肴。
如桂林三花醉鸡、生醉漓江虾、鲜荷啤酒鸭、阳朔啤酒鱼、德胜红兰鸡。
5、焦香型菜肴:是将经过加工整理好的原料,运用烧烤、油炸加热方法,使菜肴的表皮产生焦皮、酥脆特色的焦香型菜肴。
如巴马烤香猪、烧烤香茅鸡、地豆入沙龙、桂林锅烧肉、清炸蜂蛹、翠竹金虫。
6、干香型菜肴:是通过干煸、油炸、收汁方法,将原料烹制成干香型菜肴。
如香炒干沙虫、桂林干锅菜、桂林干爆鼠、椒盐米头鱼、炸一流咸鱼、香麻鱿鱼丝、百色通灵油鱼。
7、熏香型菜肴:是将加工整理好的原料放入熏香料的炉具内进行烹制成熏香型菜肴。
如甘蔗香熏鸭、茶香熏鱼仔、稻香熏田鼠。
8、腊香型菜肴:是在冬季的时节将加工整理好的原料进行晾挂腊制自然成香的香型菜肴。
如环江腊牛肉、巴马腊香猪、灵山腊板鸭、大化瑶乡腊三珍、桂北腊肉、龙胜腊猪脚、灵川腊狗肉、梧州腊肠。
9、蒜香型菜肴:是在烹制菜肴的调味过程中,突出大蒜调味料的香气来增加菜肴风味的香型菜肴。
如玉林蒜香鸡、蒜子扣水鱼、蒜子焖鱼甘鱼、蒜茸蒸鲜带。
10、豉香型菜肴:是在烹制菜肴的调味过程中,运用本土豆豉调味料的香气味来增加菜肴风味的香型菜肴。
如豉汁蒸排骨、豉椒扣凤爪、豆豉焖鲮鱼。
11、沙姜香型菜肴:是在烹制菜肴的调味过程中,运用沙姜调味料的香气来增加菜肴风味的香型菜肴。
如沙姜焗虾串、沙姜三黄鸡。
12、果香型菜肴:是运用本地名产水果做为主料、配菜或调味汁进行烹制成果香风味菜肴。
如菠萝炒鸡球、芦荟香芒盏、柚针炒鸡丝、香橙子鸭、木瓜鱼翅盅、罗汉果烧肉、13、糯香型菜肴:是运用本地名产香糯米做为主料、配菜进行烹制成糯香风味菜肴。
如壮家五色糯饭、糯香排骨、靖西香糯竹筒饭、五色香糯鸭、东兰墨米血肠;龙胜糯香血肠(当地语“榔棒”)。
14、茶香型菜肴:是运用本地名产茶叶做为配菜或调味汤汁进行烹制成茶香风味菜肴。
如恭城油菜、侗家油茶鱼、桂北油茶鸡、凌云茶香鸡、茉莉花茶鱼。
15、腐乳香型菜肴:是在烹制菜肴的调味过程中,运用豆腐乳调味料的香气来增加菜肴风味的香型菜肴。
如灵川狗肉、荔芋扣肉、南乳吊烧鸡、腐乳博白拥菜。
16、酱香型菜肴:是在烹制菜肴的调味过程中,运用各式酱品调味料的香气来增加菜肴风味的香型菜肴。
如美味马山羊蹄、香焗北海鲍、红汁猪手、红烧八渡笋排。
17、葱油香型菜肴:是在烹制菜肴的过程中,运用香葱炼制的油锅加热或运用香葱调味料的香气来增加菜肴风味的香型菜肴。
如葱油焗三黄鸡、葱油脆皮鱼、香葱煎蛋饼、香葱炒滑蛋、梧州纸包鸡。
18、香麻型菜肴:是在烹制菜肴的过程中,运用芝麻、芝麻调味料的香气来增加菜肴风味的香型菜肴。
如香麻手撕鸡、香麻玉脆笋、六峰香麻豆角、芝麻香酥鸭、芝麻油香鸡。
19、糟香型菜肴:是在初加工原料或烹制菜肴的过程中,运用酒糟调味料的香气来增加菜肴风味的香型菜肴。
如桂林糟白菜、桂平酒糟酸料、石南糟椒酸、壮乡甜酒鸽、甜酒扣猪手、香糟金瓜盅。
三、广西菜的组成广西菜的组成,如果从地域来看,有桂北菜、桂西菜、桂东南菜、滨海菜、民族菜。
桂北菜以桂林、柳州的地方菜组成。
品味醇厚、色泽浓重,善炖扣,嗜辛辣,擅于以山珍野味入菜。
名菜有“双冬烧竹鼠”、“清蒸漓江鱼”、“荔芋扣肉”“酸辣干鱼仔”等。
桂西菜以百色、河池的地方菜组成。
讲究本味、鲜香、微辣,最为擅长乡土菜肴制作。
名菜有“百色脆皮狗”、“芒叶田七鸡”、“巴马烤香猪”等。
桂东南菜以南宁、梧州、玉林的地方菜组成。
讲究鲜嫩爽滑,用料多样。
名菜有“梧州纸包鸡”、“邕城醉子鸡”、“桂绿爽肉果”等。
滨海菜以北海、钦州的地方菜组成。
讲究调味,注重配色,擅长海鲜制作,名菜有“菜软廉鱿”、“春梅红烧海参”、“蟹黄扒鱼肚”等。
民族菜以各少数民族风味菜组成。
就地取材,讲究实惠,制法独特,富有乡土气息。
其中壮族的“白切狗”、侗族的“竹串肉”、苗族的“竹板鱼”、毛南族的“烤香猪”等均是颇有影响的民族风味菜。
广西菜的组成,如果从方言饮食文化区域看,有官话方言区域菜、白话方言区域菜、客家方言区域菜、少数民族方言区域菜。
有官话方言区域菜由桂林、柳州、百色、河池的地方菜组成;白话方言区域菜由贺州、梧州、玉林、南宁、钦州、北海地方菜组成;客家方言区域菜由贺州地区、玉林地区地方菜组成;少数民族方言区域菜由桂林地区、柳州地区、河池地区、南宁地区、百色地区、防城港等地方少数民族菜组成。
四、广西菜的发展(一)广西餐饮企业发展迅速改革开放发展至今,广西餐饮行业十分兴旺。
据统计,2000年广西餐饮业收入为69亿元,而2002年猛增至111亿元,营业收入年均增长30%。
90年代初广西用于制作各类米粉、糕点的粮食才1000多万公斤,2000年已达到3000多万公斤。
2007年我区住宿和餐饮行业实现零售额达228.24亿元,增长18.7﹪。
仅餐饮行业增长超过20﹪。
比1978年增加133.3倍,年均增长18.4%,在社会消费零售总额中的比重为12%,比1978年提高6.9个百分点。
2007年,全区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法人企业数发展到451家,餐饮营业面积达917556平方米,住宿床位数达96482个,从业人员达59535人;个体住宿和餐饮业发展到86258户,从业人员达19329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