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利水渗湿药
- 格式:ppt
- 大小:1.70 MB
- 文档页数:61
程宝书第六章利水渗湿药程宝书第六章利水渗湿药1 茯苓茯苓甘平,渗湿消肿,安神定志,健脾补中。
【性味归经】甘、淡,平。
入心、脾、肾经。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程氏心悟】茯苓为渗湿利水之主药,其性纯良,泻中有补,虽为渗利之品,实有健脾之功。
仲景治伤寒汗出而渴者用五苓散(猪苓、泽泻、茯苓、白术、桂枝),不渴者用茯苓甘草汤(茯苓、桂枝、甘草、生姜),乃善用茯苓者也。
汗为心液,汗出过多,心气耗散,可致心悸,茯苓可止汗而宁心,镇惊而安神。
《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记载医案一则,重用茯苓而收奇效,颇有启迪之意,故录之:“春间吴氏之媳病,盖产后月余,壮热口渴不引饮,汗出不止,心悸不寐”,诸药无效,后用茯苓四五两煎水,服之而痊。
茯苓补而不滞,为补药之上品。
四君子汤、八珍汤、十全大补丸皆用之。
宫廷食品茯苓膏,为食疗佳品,既可充饥,又能健身,故数百年来广受群众的欢迎,销售火爆,长盛而不衰。
《千金方》中记载的茯苓膏制法:茯苓(净,去皮)、松脂各1000克,松子仁、柏子仁各500克。
上药捣筛,加白蜜和匀成膏,纳铜器中汤上,微火蒸一日一夕,搅令相得。
每次服1匙,一日服3次。
久服可“轻身明目,不老,发白更黑,齿落重生,延年益寿”。
2 猪苓猪苓甘淡,利水通便,健脾渗湿,消肿除满。
【性味归经】甘、淡,平。
入肾、膀胱经。
【功效】利水渗湿。
【程氏心悟】猪苓渗湿利水之功胜于茯苓,治疗水热互结,阴亏津伤,发热心烦,渴欲饮水,小便不利,或兼有咳嗽,呕恶,下利或血淋,小便涩痛,点滴难出,小腹满痛等症者,余常用《伤寒论》猪苓汤。
药用:猪苓(去皮)、茯苓、泽泻、阿胶、滑石(碎)各30克。
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
本方有除湿泄热、滋阴利水的作用,《成方便读》中说:“二苓、泽泻,分消膀胱之水,使热势下趋;滑石甘寒,内清六腑之热,外彻肌表之邪,通行上下表里之湿;恐单治其湿,以致阴愈耗而热愈炽,故加阿胶养阴息风,以存津液,又为治阴虚湿热之一法也。
”治疗妊娠二便不通,余常用《陈素庵妇科补解》中的黄连猪苓汤。
第六章利水渗湿药第六章利水渗湿药概述概念凡以通利水道,渗除水湿为主要作用,以治疗水湿内停的药物,谓之利水渗湿药。
药性味以甘淡或苦为主,性多寒凉或平,主归肾、膀胱、脾、小肠、肝经。
药性沉降。
分类、作用及适应证1.利水消肿----性味甘、淡平或微寒偏于利水渗湿,通过利小便,增加尿量使能潴留的水邪从小便排出水肿,小便不利,腹水,及痰饮。
2.利尿通淋----性味以苦寒或甘淡而寒利水兼有清热作用主入肾、膀胱经能清利下焦湿热证小便短赤,淋漓涩痛等淋证。
3.利湿退黄----性味苦寒主入肝胆经能清利肝胆湿热而退黄湿热黄疸,以及湿疮、湿疹。
此外,利水渗湿药中的部分药还可治疗湿浊所致的泄泻、尿浊、带下、结石等。
配伍:①兼有表证者配宣肺解表药;②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者,配补脾药;③脾肾阳虚水湿内停者,配温补脾肾药;④治湿热证,常配清热药,或清热燥湿药等;⑤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停,故利水渗湿药还当与行气药配伍,以提高疗效。
注意事项:阴亏津少者慎用或忌用。
考点:关注利水渗湿药的分类,各类的药性特点及适应证,关注配伍原则。
第一节利水消肿药一、茯苓★★★★、猪苓、泽泻药性味均甘、淡,茯苓、猪苓性平,泽泻性寒。
功效共同点:利水渗湿,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痰饮,水湿泄泻。
各药特点:茯苓性平,利湿作用较平和,为利湿之常用药。
又可健脾:①通过利湿,而达健脾之功,脾喜燥而恶湿,湿困于脾而致脾失健运,所以这种情况下,去湿可以健脾。
②本身也具健脾之功,可补益脾气。
所以既可治湿困于脾。
又可治无湿之脾虚证。
还可治脾虚不运。
水湿停滞之疾。
又可(宁心)安神,用治心脾虚所致的心神不安,心悸失眠。
猪苓利湿作用较茯苓强,且适应症同茯苓,若为阴伤而之小便不利者,常配阿胶等同用,也又可治淋浊带下,只是没有健脾及安神作用。
泽泻利水渗湿作用比猪苓强,又能泄热(泄肾,膀胱经之热),用于下焦湿热之淋浊,带下等。
内有湿热及滑精者忌用。
考点:关注茯苓的功用,特别是其既补又利的特点;关注三药的功用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