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彪西前奏曲
- 格式:doc
- 大小:13.50 KB
- 文档页数:2
浅谈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阿那卡普里的山丘》的特点作者:朱昊来源:《北方音乐》2016年第04期【摘要】作为上个世纪最具有创造性、最伟大和重要的一个作曲家,德彪西也是印象主义音乐形式的创始人。
从风格特点上来看,印象主义音乐曲目的结构形式主要是通过将短小的音乐组合到一起,发展出来的乐思;其音乐语言是以短句的自由发展作为主要语言;在音乐曲目的和声方面,已经不再强调功能和声这一形式,而是开始使用五声音阶和中古调式等其他具有丰富色彩表现力的形式。
德彪西创作的二十四钢琴前奏曲是其在1909年到1913年之间完成的,属于他最杰出的一种钢琴演奏作品。
这二十四首钢琴曲目主要是对自然景观和现象、民间风俗、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形象和奇幻景观的描绘,每一首前奏曲都拥有自己专属的标题,其中,《阿那卡普里的山丘》这首前奏曲以其画面和情境表达的生动性而受到了钢琴演奏家和听众的热烈欢迎。
【关键词】德彪西;前奏曲;《阿那卡普里的山丘》;特点就性质和音乐曲目内涵的角度上来看,德彪西开启的印象主义音乐已经从根本上颠覆了浪漫主义音乐在创作思路、风格和演奏技巧上的特点。
在德彪西创作的众多音乐作品中,二十四首前奏曲可以说是印象主义音乐风格的代表性曲目。
笔者抽取了二十四首中的《阿那卡普里的山丘》作为研究点,通过对其演奏手法和音乐特点的研究,为演奏德彪西钢琴曲的演奏者提供演奏技巧参考。
一、德彪西钢琴曲目的音乐创作特点(一)德彪西钢琴曲在1862年,德彪西在法国巴黎出生。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德彪西所处的整个家族并没有人从事同音乐相关的职业,而德彪西之所以会对音乐这种艺术主要是因为其在曾在姑妈家寄宿。
而德彪西的姑妈认识当时社会上很多的画家和艺术收藏家,长期在这种环境中生活,使得德彪西开始逐渐对美术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就为德彪西未来的特殊音乐语言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少年时期,德彪西曾经有幸得到肖邦的弟子富勒维耶夫人亲自教授钢琴知识,正是富勒维耶夫人在教授德彪西钢琴的过程中发现了其身上隐藏的音乐天赋,鼓励报考巴黎的音乐学习班,才成就了德彪西的音乐道路。
德彪西《前奏曲》的创作特点研究【摘要】德彪西的《前奏曲》是其创作中的重要作品之一,具有独特的音乐风格和形式特点。
本文从德彪西早期的创作背景和影响因素入手,分析了《前奏曲》的音乐风格、形式特点、和声特点、节奏与节拍特点以及主题发展和变奏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要素的深入剖析,揭示了德彪西《前奏曲》独特的创作风格,并探讨了其对后世音乐的影响。
总结指出,德彪西在这首曲子中展现出的创作理念和技巧对后来的音乐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成为了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关键词】德彪西,《前奏曲》,创作特点,早期创作背景,音乐风格,形式特点,和声特点,节奏,节拍特点,主题发展,变奏特点,独特的创作风格,影响,总结。
1. 引言1.1 德彪西《前奏曲》的创作特点研究德彪西《前奏曲》是法国作曲家克劳德·德彪西在19世纪末创作的一组钢琴作品,共包括24首独立的乐曲。
这组作品在音乐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被视为钢琴曲的典范之一,展示了德彪西在创作上的独特风格和丰富的想象力。
本文将对德彪西《前奏曲》的创作特点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在早期创作背景和影响因素下展现出的音乐风格、形式特点,和声特点,节奏与节拍特点,以及主题发展和变奏特点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要素的分析,我们将揭示德彪西在这一作品中所体现的独特创作风格,并探讨其对后世音乐的影响。
通过对德彪西《前奏曲》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将更好地理解这一杰出作曲家的音乐语言和艺术追求,以及其对音乐史的重要贡献。
2. 正文2.1 早期创作背景及影响因素德彪西《前奏曲》的创作受到了很多早期背景和影响因素的影响。
德彪西受到了法国浪漫主义音乐的影响,该音乐代表了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的一个重要时期。
这种音乐风格强调情感和个性,追求音乐的实验性和创新性。
德彪西的《前奏曲》在这种浪漫主义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主义的元素,展现出了独特的音乐语言和风格。
德彪西还受到了当时法国文化的影响,特别是象征主义文学和绘画。
探究德彪西管弦乐前奏曲《牧神午后》音乐语言特征摘要《牧神午后》前奏曲是德彪西打破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的音乐风格与写作手法的一部经典管弦乐作品,也是标志着他印象派风格成熟的第一部作品。
他在和声方面的创新、配器上的独特色彩以及在音乐发展中的“弱动力”手法与他同时期的其他作曲家相比都有很大程度上的不同,是这种打破常规,让有他自己独特的风格与色彩,在对作品的学习、梳理、分析后,本文将从以上三方面进一步探究本首作品。
关键词:德彪西;牧神午后;和声;配器;音乐发展一、德彪西与《牧神午后》前奏曲简介(一)德彪西德彪西身处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他为20世纪的音乐带来了新的活力。
他的音乐主要表达的是非现实的情境,如:大自然风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诗歌绘画中描述的场景等等,音乐强调瞬间的主观印象和感受。
在创作手法方面德彪西更注重音乐的色彩性,他擅长运用色彩丰富的和声、多变的织体、色彩性的配器等音乐创作手法来描绘出他想象中的场景。
(二)《牧神午后》前奏曲简介1.创作背景德彪西在八十年代后半叶与法国当时印象主义画派画家和以马拉美为首的象征主义诗人的接触,受到他们的影响,把印象主义和象征主义融入自己的音乐作品中。
《牧神午后》前奏曲是德彪西的经典管弦乐作品,作于1892-1894年,取材于斯蒂芬·马拉美的同名诗作《牧神午后》。
这部作品描绘了在午后,半神半兽的牧神躺在树荫下休息。
他似睡非睡,胡思乱想,感到自己模模糊糊地进入了仙境。
作品通过朦胧的和声、细腻的配器与模糊不清的曲式结构生动描绘出牧神在午后的慵懒、仙女们动人的舞姿以及神话故事中烟波浩渺的仙境。
1.作品结构全曲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36小节),第二部分(37-78小节),再现部(79-110小节)。
乐曲的第一部分开头由中音区的长笛引出牧神主题,描绘出午后牧神慵懒的模样,整体音乐流畅平缓。
第二部分一开始由双簧管演奏第二主题,同时音符密度变大,使音乐表现更加跌宕起伏,与第一部分形成对比。
当代音乐2021年第2期MODERN MUSIC 试析德彪西前奏曲《牧神午后》韩雨珊[摘要]本文从浪漫主义入手,通过对法国作曲家德彪西的前奏曲《牧神午后》这首成名之作的分析,不仅对德彪西的生平、此首作品的情感以及他的创作手法、特点有深入的认识,而且也了解到浪漫时期的作曲家所追求的作品风格和特点。
从而,让我们对浪漫主义时期的艺术能有更深入地理解。
[关键词]牧神午后;德彪西;创作手法[中图分类号]J65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1)02-0097-03一、德彪西简介及创作背景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Achille-Claude Debussy, 1862—1918)是法国当时最具有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是印象派音乐全部创作特点的体现者,同时也是继艾克托尔•路易•柏辽兹(Hector Louis Berlioz,1803—1869)之后法国又一位伟大作曲家。
8岁那年他开始接触弗里德里克•肖邦(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1810—1849)的作品,并由诗人韦莱纳将他引入文学乃至多种艺术新思潮的洪流之中,在这里受到的影响不亚于肖邦的作品对他的间接影响,这两者是德彪西建造印象派音乐的基石。
二、《牧神午后》配器分析(—)乐队编制《牧神午后》的乐队编制包括:3支长笛、2支双簧管、1支英国管、2支单簧管(A调换'B调)、2支大管、4支圆号(F调)、两面古钹(E、B)、两架竖琴和弦乐组的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以及低音提琴。
与双管编制对比,缺少了小号、长号、大号和定音鼓,但是多了1支长笛,这一细微的变动会使得音响更为细腻。
从分析《牧神午后》的乐队编制来看,①德彪西把乐器使用的侧重点放在了木管组,突出他的创作的个性化。
②铜管组仅仅只使用了4支法国圆号(F调),这也是现代管弦乐队中的一般固定的使用数量。
它除了用来当作音乐背景和加强某处的音乐共鸣外,德彪西还抓住了它的音色特点与号声十分相像。
音乐艺术研究 Research on music art65德彪西前奏曲音乐鉴赏田果(河南大学,河南 开封 475000)摘要:贝加马斯克组曲是德彪西最受欢迎的钢琴作品之一。
它经常在独奏会上演出,并在古典音乐中继续流行着,本文研究的重点是介绍德彪西创作组曲的历史并对贝加马斯克组曲进行简要的分析,并探索激发灵感的艺术品和诗歌。
以及诗歌,艺术品和音乐作品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德彪西;前奏曲;音乐鉴赏一、德彪西简介克劳德·德彪西,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最受推崇的作曲家之一,被视为音乐印象派的奠基人。
他于1862年在一个法国的贫困家庭出生,但是11岁便显露钢琴天赋的他被送往巴黎音乐学院,并且他在音乐创作方面的尝试很奇怪,不同于传统。
他专注于声音本身,从他自己的角度更多的音乐创作思想,不受限于传统规范。
他的音乐深受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一些象征主义诗人的影响,比如象征主义诗人斯特芬·马拉美,从而创作中使用音乐意象。
在德彪西的贝加马斯克组曲中,和弦被视为单独的一部分,而不是进行配合,他的音乐经常表现出整体的基调音阶和八音阶音阶。
这些新颖创作思想的使德彪西的音乐得以探索感官声音和结构的新世界。
德彪西也受到印象派画家的影响,可以在不过度关注细节的情况下捕捉音乐作品本身所想表达的本质情感。
就像印象派画家一样,他们不太关心对特定对象的细节描绘或者现实的描绘。
相反,他们专注于光线,阴影和微妙色彩的描绘。
以类似的方式,德彪西探索音色,纹理和和声语言的微妙对比,以描绘“自然的美”。
二、贝加马斯克组曲特点分析《前奏曲》为组曲的开始,这个组曲的开篇处,就已经使用了多种的风格。
比如开始,就标注了“tempo rubato”,拥有强烈的动态对比效果,并且标注“tempo rubato”来表现即兴表演的感觉。
在12节,在高音部运用了五声音阶来进行和弦纹理的描写。
并且在接下来的演奏中,经常会运用到这种创新和声技术包括一些平行运动音阶以及“教会调式”。
德彪西的钢琴前奏曲解读(六)第一册:第十一首《帕克之舞》作品概况翻开乐谱,只觉得在《帕克之舞》这首前奏曲中满载着仁慈而亲切的笑声!曲中遍布附点节奏、一挥而就的串行音阶、琶音以及颤音,一切优雅至极。
“帕克”是莎翁笔下《仲夏夜之梦》仙境中的小精灵,是精灵王奥伯龙身边顽皮的喜剧演员。
在跳舞的时候还会扮各种鬼脸,做出独特的搞笑动作。
这个精灵与拉威尔笔下凶狠的“斯卡勃”有极大的不同,跟后者相比,帕克要轻盈千万倍!他如空气一般,就像第二册前奏曲中那些“卓越的舞者”一样,纯洁、雅致、飘逸,连他的讽刺和恶作剧也是善意的。
各种彩虹般绚烂而富有幻想意境的片段,被德彪西以万花筒般的手法融在一起。
乐曲有如在陀螺飞速的旋转中结束,三十二分音符就像鬼火一样在闪光中飞逝。
术语内涵曲首: Capricieux et léger――任性而轻盈地。
这两个词总括了全曲的精神面貌,提示了弹奏者所需要的技巧上、精神上的(也即身、心两方面的)总体状态。
帕克这个精灵顽皮的喜剧演员任性、随意、反复无常以及变幻莫测的个性在全曲中展露无遗。
弹奏的时候需要全身心地演绎那种轻盈灵动、令人捉摸不定的神态。
第6小节:Retenu――渐慢。
配合着较为突然的mf音响,着重地表现奥伯龙的魔法号角突兀的效果。
第7小节:au Mouvt――回到原速。
表现帕克继续他的顽皮和跳跃。
第14小节:Pressez――加速,着急地。
曲中有多次速度的变换,与全曲的任性、轻盈性格息息相关,毫不按部就班、墨守成规。
第30小节:aérien――轻如空气地。
指右手的附点音型,连续的二度音程在两个八度间不停地摇摆着,这一动机不间断地持续到第41小节,并在第43小节与乐曲结尾处再次闪现。
不得不承认德彪西在用术语时经过精心地选词炼字,使近乎每个动机都拟人化地展示在弹奏者面前,栩栩如生。
第32小节:doucement soutenu――柔和地持续,相当于意大利语中的dolce sostenuto。
DEBUSSY《牧神午后前奏曲》、《夜曲》、《大海》唱片公司:LONDONCD编号: FOOL-23078录音方式:DDD资源出处:原版CD抓轨专辑介绍:作曲家简介:克洛德·德彪西(Claude Debussy)1862年8月22日出生在圣日尔曼昂莱。
他的父亲是个小商人,曾参加过巴黎公社武装起来。
德彪西从小随父母学习音乐,十一岁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和作曲,毕业后,任俄国富孀梅克夫人的家庭音乐教员,并随她出访过许多国家。
1884年,德彪西因创作大合唱《浪子》成功而获得罗马奖金,被送往罗马深造。
德彪西早期作品继承浪漫主义传统创作的手法。
自从他接触俄罗斯“旨力停车”作品,并在“万国博览会”上听到东方音乐之后,深受启发。
后来,他对印象主义绘画及诗歌发生兴趣,决心在音乐上创造新的表现手法。
这种手法和印象派绘画手法相似,即是用淡淡的色彩,描绘出一种气氛或反映人对某一自吹自擂接触时头脑里产生的印象。
他把和声作为丰富色彩的一种手段,经常省略三和弦,多用九和弦、全音音阶、七和弦的平行进行和四度、五度的空泛音。
他还有意识地冲破常规节拍,用比较自由的节奏、宽广的音域。
在德彪西的创作中,注重色彩性,布局十分细腻,从而扩大了音乐的表现手段。
在德彪西的影响下,很多作曲家接受了他的观点,象拉威尔、杜卡都是印象乐派的代表人物。
德彪西的作品主要是钢琴曲,管弦乐不多,他的代表作有管弦乐:《牧神午后前奏曲》、《意象》、《夜曲》、《大海》,《前奏曲集》等。
此外,他还作有论文集《克罗士先生》等。
1918年3月15日,德彪西在巴黎死于癌症,享年五十五岁。
在三十余年的创作生涯里,他形成了一种被称为“印象主义”的音乐风格,对欧美各国的音乐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
作品简介:《牧神午后前奏曲》这首梦幻一般的交响诗《牧神午后前奏曲》是德彪西的第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印象主义作品,可以认为,德彪西通过这一音诗而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因而此曲被后人誉为"德彪西的第一颗管弦乐定时炸弹"。
德彪西前奏曲
作者:张振
来源:《北方音乐》2019年第06期
【摘要】印象派音乐19世纪末萌生的一种艺术风格。
音乐上的印象主义一词是由印象主义绘画而来。
印象派音乐最典型的的代表人物是法国作曲家德彪西。
印象派音乐是19世纪最后一种音乐风格,是连接两个世纪的桥梁。
印象派音乐的特点是模糊的轮廓、朦胧的色彩、不易分辨色调的变化及精致而优美的音乐语言等。
《德彪西前奏曲》是德彪西晚期最具代表的作品之一。
《德尔菲舞女》这首作品是德彪西去卢浮宫看展出,展出的雕塑、摄影或雕版作品中,有一种由三名崇拜酒神的女子的仪式舞蹈,她们跳舞时有长袍随风波动的画面,德彪西看到这个画面有感而发,创作出了这首《德尔菲舞女》。
【关键词】德彪西前奏曲;德尔菲舞女;印象派音乐
【中图分类号】J676 【文献标识码】A
从结构上看,这首作品大致可以分成五个段落加尾声(A、A1、B插、C、D、尾声)(如表1所示)。
作品是由三种织体音型即核心细胞构成(如图-02所示)。
第一种核心细胞(a)是大二度上行的柱式和弦;第二种核心细胞(b)是小二度加大三度、横向旋律下行的八度音程;第三种核心细胞(c)是隐藏在a、b之中的半音上行的旋律。
细胞(c)含有特有的附点节奏型。
A段是整首作品的呈示部分,充分展示出整首作品的风格和形态。
在此详细分析A段每一个小节的发展变化。
第一小节(图1)就已经包含了a、b、c三种形态的核心细胞;第二小节是第一小节的变化重复。
其中的变化只是C细胞在结束时增加了(#C-F)上行的减四度不协和音程,为音乐的发展增加了新的音乐材料;第三小节到第四小节中,低音b细胞的旋律走向(bB、#B、C、#C、D)半音级进上行,可以看做b小包融入了C细胞的旋律走向,也可以看做b细胞的元素倒影而来,与b细胞的改变相呼应的c细胞保持不变;第四小节后两拍和第五小节是a、b细胞的加厚加长。
整首作品从调式结构上进行分析,A段在bB调上开始,结束于FM(F、A、C)和弦,终止于属和弦上,即半终止的感觉,A1段和A段相同,结尾处看作转调到F调的完满终止更为合理。
B插段保持在F调上,起到A1与C段的过渡作用。
C段在C调上转到F调上结束,最后D段呼应A段,首尾一致相呼应、相统一。
最后尾声固定终止式,以巩固调性,更是起到情绪的抒发作用。
如下图(图2所示):
在音高结构上,A段由a、c、b三种核心细胞自上到下排列而成,A1段是在A段的基础之上,a细胞高八度构成。
B段中c细胞的高度超过了原本高音位置的a细胞,C段中各组成
细胞的音高位置与A1段的一致。
D段时a细胞处于低音处,b细胞高于a细胞,之后c细胞出现于高旋律位置结束。
c细胞出现时是被a细胞、b细胞所包围在中间最不明显的声部,而逐步最后结束发展到最高位置上。
如下图(表2所示):
整首作品在厚度上分析来看,A段中a细胞是由3个音符构成,b细胞是由八度双音构成,c细胞是最为薄弱的单音构成。
A1段中,a细胞加厚,b细胞保持八度双音不变,c细胞加厚为与b相同的双音。
B段中的三种核心细胞的构成与A1段相同。
C段a细胞减少为3个音符,b细胞继续保持不变,而c细胞继续增厚到3个音符八度叠置,加强突出了c细胞的旋律音。
D段中,c细胞的厚度已经远远超过a、b细胞。
如表3所示:
全曲在织体结构上来看,A段中a、b、c重叠在强拍上,A1段中b、c强拍不变,只有a 细胞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在弱拍上出现。
在之后的B段、C段、D段中a细胞都出现在弱位上,使其一开始在A段中的旋律位置慢慢削弱。
结合音高位置、厚度变化、织体形态来看,c细胞在乐曲的发展上,由隱藏的单音不断扩展成与a细胞相抗衡,甚至超越a细胞的主体。
而一开始在主导地位的a细胞被越来越削弱,最后只用来衬托、辅助b、c细胞,这种发展是乐曲进行的一种内部动力。
b、c三种核心细胞构成全曲,从原始状态不断用各种作曲技法进行变化与扩展,使其与最初形态差距越来越大,充分彰显了作曲者超高的作曲技术与逻辑思维。
a、b、c三种核心细胞在各个段落是以离心状态进行发展,也是此曲发展的另一种动力来源。
在听觉上的感受,附点的旋律一直很清晰地贯穿始终,感觉像女舞者随着音乐翩翩起舞,时而婀娜多姿、轻盈优雅,时而刚劲有力、洒脱自然。
而成块的和弦一直伴随始终,像是舞者的裙摆衣袖随舞者的动作而摆动,也像光下舞者和裙摆的影像,随着舞者的优美舞姿变化出各种各样的形态,把一副动态的图像展现在听众的心中。
这就是音乐的美好和它的带给每个人独特的感受,让人们可以沉浸在音乐中,尽情地去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