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历年存款准备金率及基准利率调整一览表(最新)
- 格式:doc
- 大小:157.50 KB
- 文档页数:4
历年准备金率调整表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监管政策的调整,央行对于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率也进行了多次调整。
准备金率是指商业银行在存款中必须按照一定比例存入央行的资金,用于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
准备金率的调整直接影响着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和贷款利率,对于金融市场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来看一下历年准备金率的调整情况。
2007年,央行将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率从12%调整为14%,以应对金融市场的流动性风险。
随后,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央行又相继降低了准备金率,以刺激经济增长。
2010年,随着经济的逐渐复苏,央行开始提高准备金率,以稳定金融市场的运行。
2011年至2015年期间,准备金率逐步上升至20%,以应对国内外的金融风险。
2015年后,央行开始采取定向降准的政策,根据市场的需求和经济的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地调整准备金率。
准备金率的调整对于商业银行的经营和金融市场的稳定有着重要影响。
首先,调整准备金率可以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
当准备金率上升时,商业银行需要将更多的资金存入央行,导致其可贷款资金减少,进而提高了银行的资金成本。
相反,准备金率的降低会增加商业银行的可贷款资金,降低其资金成本。
这直接影响了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进而影响了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和企业的经营环境。
准备金率的调整还可以影响金融市场的流动性。
当准备金率上升时,商业银行需要将更多的资金存入央行,导致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减少,进而影响了市场的流动性。
相反,准备金率的降低会增加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增加了市场的流动性。
这对于金融市场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准备金率的调整还可以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当准备金率上升时,商业银行的存款减少,银行的贷款能力下降,进而影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相反,准备金率的降低会增加商业银行的存款,提高了银行的贷款能力,有助于货币政策的传导。
历年准备金率的调整对于商业银行的经营、金融市场的稳定以及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都具有重要影响。
降息时间表降准时间表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4.6%;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1.75%。
自2015年9月6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以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
2015年6月28日,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
其中,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4.85%;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其他各档次贷款及存款基准利率、个人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相应调整。
2015年5月10日, 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5.1%;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25%,同时结合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3倍调整为1.5倍;2015年3月1日, 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5.35%;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5%,同时结合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2倍调整为1.3倍;2014年11月22日, 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4个百分点至5.6%;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75%,同时结合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1倍调整为1.2倍;2012年7月6日,一年期存款和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下调0.25个百分点和0.31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相应调整;2012年6月8日,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下调0.25个百分点2011年7月6日,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2011年4月5日,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2011年2月8日,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2010年12月25日,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2010年10月19日,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2008年12月22日,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7个百分点2008年11月26日,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下调1.08个百分点2008年10月30日,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7个百分点2008年10月9日,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7个百分点2008年9月16日,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7个百分点2007年12月20日,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0.27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18个百分点2007年09月15日,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2007年08月22日,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18个百分点2007年07月20日,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2007年5月19日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人民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变化曲线
人民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变化曲线呈现以下特点:
首先,自1985年以来,人民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经历了一系列的调整。
从大的时间线来看,总体上呈现出先上涨后下降的趋势。
具体来说,1985-1998年3月、2003年9月-2008年9月和2008年12月到2011年6月,是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的阶段;而1998年3月-2003年9月、2008年9月到2008年12月和2011年6月-2016年3月,则是下调的阶段。
其次,从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化曲线可以看出,其与基准利率的走势和步调大致相同,说明基准利率能较好地体现我国货币资金市场的供求关系和实体经济运行的“口粮”成本。
最后,存款准备金率和基准利率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
央行通常会同时使用这两个工具来调节货币供应量和流动性。
近几年,存款准备金率与基准利率的相关程度更高,央行利用这两个工具调控经济运行的次数更多。
综上所述,人民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变化曲线呈现先上涨后下降的趋势,与基准利率走势基本一致,并与央行调控经济运行的政策密切相关。
中国银行90年到23年加减息曲线表摘要:1.导语:介绍中国银行90 年到23 年的加减息曲线表2.90 年代的利率调整3.21 世纪初的利率调整4.2010 年-2023 年的利率调整5.结论:总结我国利率政策的变化及其对经济的影响正文:导语:利率是经济运行的重要杠杆,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结合中国银行90 年到23 年的加减息曲线表,分析我国在这段时间内的利率政策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一、90 年代的利率调整自1990 年以来,我国利率政策经历了多次调整。
在90 年代初,我国实行的是较高的利率水平,以抑制通货膨胀。
然而,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过高的利率水平对经济增长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因此,自1996 年开始,我国逐步实施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并开始实行降息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
二、21 世纪初的利率调整进入21 世纪,我国利率政策继续进行调整。
2002 年至2007 年,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高速增长期,为了防止经济过热,我国在这段时间内多次加息。
然而,随着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我国开始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多次降息以稳定经济增长。
三、2010 年-2023 年的利率调整在2010 年至2023 年期间,我国利率政策呈现出波动的特点。
这期间,我国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适时地进行了加息和降息。
其中,2015 年和2016 年,我国分别进行了多次降息,以应对经济下行压力。
而在2018 年和2019 年,为了稳定经济基本面,我国又分别实施了多次加息。
四、结论综上所述,我国在90 年代至2023 年间的利率政策调整,可以看出其对于稳定经济增长、抑制通货膨胀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中国货币政策这些年(1997-2011)2011年01月14日 14:18:15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字号大小】【留言】【打印】【关闭】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为应对当时的严峻经济形势,中国开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1998年-2002年中国面临通缩压力,货币政策趋向是增加货币供应量。
2003年-2007年为控制经济增长过快,稳健的货币政策内涵开始发生变化,适当紧缩银根,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
2007年6月13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货币政策开始“稳中适度从紧”。
2007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2008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定为“两个防止”: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
会议要求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
2008年7月至2008年底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剧、国内通胀压力减缓等情况,中国人民银行调整金融宏观调控措施,连续三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并引导商业银行扩大贷款总量。
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0年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要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
2010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0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10年7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10年12月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1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要积极稳健、审慎灵活,重点是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
所谓“积极稳健、审慎灵活”,就是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
2003年开始,中国经济形势再次发生变化,出现了通货膨胀压力加大、信贷和投资增长过快、外资流入偏多等问题。
我国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及原因分析【摘要】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是货币政策工具之一,一方面影响基础货币的数量,另一方面通过乘数效应多倍扩张或收缩货币供应量。
近年来我国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一政策工具的运用比较频繁。
本文结合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情况,分析了我国历次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并给出了一些建议.【关键词】存款准备金率通货膨胀压力流动性货币供应量存款准备金,也称为存储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具有强制性的存款。
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规定的存款准备金率被称为法定存款准备率。
存款准备金率的大小与否、高低与否都取决于当时的经济环境和经济政策。
存款准备金率是一个国家重要的货币政策之一,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对金融机构会产生很大影响。
[1]准备金率越高,收缩的货币量越大,经济运行可用的资金越小,对经济发展起到负面作用。
反之,则扩大资金的可用量,促进经济较快发展。
存款准备金率主要是通过货币乘数和基础货币来影响货币供应量从而发挥作用的。
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即为货币乘数,因此存款准备金率的轻微变动就可以极大地影响到货币乘数。
[2]而且,从另一方面来说,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央对经济走势的判断及未来发展的方向。
因此,公众和金融机构可以根据具体的政策变动来及时调整自身的支出和投资计划,从而保证政策调整的良好效果,这就是所谓的“宣告效应"。
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相比,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的宣告效应更直接更有效。
[4]一、我国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情况1983年9月17日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中国人民银行依法建立了存款准备金制度.1986年1月7日,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条例》,对存款准备金制度进一步作了法律规定。
此后存款准备金率随着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进行多次调整。
历年人民银行存款基准利率表存款基准利率是指人民银行作出的对商业银行各项存款利率的规定,是国家货币政策的一项重要工具。
历年来,人民银行制定和调整了多次存款基准利率,旨在调节社会资金供求关系,促进经济发展。
本文将对历年人民银行存款基准利率表进行全面评估,并探讨其对经济的影响。
一、存款基准利率的制定与调整在中国的金融市场中,存款基准利率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的制定和调整由人民银行负责,旨在引导银行存款利率的变动,以适应宏观经济政策的需要。
人民银行会根据国内外经济环境和货币政策的变化,适时发布新的存款基准利率。
二、历年人民银行存款基准利率变动情况历年来,人民银行对存款基准利率进行了多次调整。
下面是近几年的存款基准利率表:1. 2015年- 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3.25%- 五年期及以上存款基准利率:3.75%2. 2016年- 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3.00%- 五年期及以上存款基准利率:3.50%3. 2017年- 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2.75%- 五年期及以上存款基准利率:3.25%4. 2018年- 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2.75%- 五年期及以上存款基准利率:3.25%5. 2019年- 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2.75%- 五年期及以上存款基准利率:3.25%三、存款基准利率对经济的影响存款基准利率的调整对经济具有重要的影响。
通过对存款利率的调整,人民银行可以控制市场上的资金供求关系,进而实现货币供应的调控。
存款基准利率的变动也会对企业和个人的贷款利率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投资和消费的决策。
存款基准利率对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 通胀控制:通过调整存款基准利率,人民银行可以间接地对经济的通胀水平进行控制。
当通胀压力较大时,人民银行可以适当提高存款基准利率,以抑制投资和消费需求,从而达到降低通胀的目的。
2. 收入分配:存款基准利率的调整也会对个人和企业的收入分配产生影响。
当存款基准利率降低时,企业和个人的贷款利率通常也会下降,有利于刺激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昨日,央行宣布自2012年6月8日起,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下调0.25个百分点。
调整后,一年期存款利率为3.25%,一年期贷款利率为6.31%。
这是央行时隔三年半来首次降息,央行降息要追溯到2008年12月23日。
回顾央行降息、加息历年调整时间:调整时间活期定期3个月 6个月1年2年3年5年2004.10.29 0.72 1.71 2.07 2.25 2.70 3.24 3.60 2006.08.19 0.72 1.80 2.25 2.52 3.06 3.69 4.14 2007.03.18 0.72 1.98 2.43 2.79 3.33 3.96 4.41 2007.05.19 0.72 2.07 2.61 3.06 3.69 4.41 4.95 2007.07.21 0.81 2.34 2.88 3.33 3.96 4.68 5.22 2007.08.22 0.81 2.61 3.15 3.60 4.23 4.95 5.49 2007.09.15 0.81 2.88 3.42 3.87 4.50 5.22 5.76 2007.12.21 0.72 3.33 3.78 4.14 4.68 5.40 5.85 2008.10.09 0.72 3.15 3.51 3.87 4.41 5.13 5.58 2008.10.30 0.72 2.88 3.24 3.60 4.14 4.77 5.13 2008.11.27 0.36 1.98 2.25 2.52 3.06 3.60 3.87 2008.12.23 0.36 1.71 1.98 2.25 2.79 3.33 3.602|评论近年央行利率调整信息一览:2011年7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1年7月7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相应调整。
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历次调整及原因一、我国历年来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控情况(一)上调持平阶段(1985年—1998年3月)1984年,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设定的最初目标是为中央银行筹集资金,央行按存款种类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企业存款20%,农村存款25%,储蓄存款40%。
过高的存款准备金率使当时银行的资金严重不足,人民银行不得不通过再贷款形式将资金返还给银行。
1985年,为克服存款准备金率过高带来的不利影响,中央银行将存款准备金率一律调整为10%。
1987年和1988年是我国进行全面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时期,由于价格的全面开放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过快,使我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
中国人民银行为适当集中资金,支持重点产业和项目的资金需求,同时也为了紧缩银根、抑制通货膨胀,两次上调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1987年从10%上调为12%,1988年8月出现挤兑抢购风潮,迫使中央银行于1988年9月进一步上调为13%。
之后一直到1998年基本保持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稳定。
(二)下调阶段(1998年3月—2003年9月)从1998年开始,我国经济形势受到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由通货膨胀风险变为通货紧缩风险,国内市场疲软,有效需求不足。
为了刺激经济增长,1998年3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将法定准备金账户和备付金账户合二为一,同时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13%下调到8%。
1999年,我国的GDP增幅滑落到7.1%,经济仍然处在较为低迷的状态,因此央行在11月21日将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8%下调到6%以刺激经济增长。
从1998年到1999年,我国的存款准备金率由13%下降到6%,下降的幅度很大,之后一直到2003年9月保持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稳定。
(三)平稳上升阶段(2003年9月—2008年9月)2003年,扩张性的政策造成了我国投资过热,宏观经济出现了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投放增长过快,物价上涨迅速等不利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