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传统民居哈尼族设计方案
- 格式:pdf
- 大小:155.95 KB
- 文档页数:1
哈尼族建筑方案哈尼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
他们有着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建筑文化。
哈尼族的建筑方案是根据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来设计的,下面是一个关于哈尼族建筑方案的1000字介绍。
哈尼族的建筑方案是以他们的村落为基础的。
哈尼族的村落由几十栋或几百栋房屋组成,集中在山坡上,呈梯田状排列。
哈尼族人民的主要职业是农业,梯田是他们的主要农作物种植方式。
因此,村庄的设计考虑了梯田的布局,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哈尼族的建筑方案主要采用原木和石头为建筑材料。
房屋的基本结构是木质的骨架,由横、纵梁和斜撑构成。
房屋的外墙和屋顶是用石头砌成的,以提供更好的保温和防水性能。
有些房屋的外墙还涂上了黏土和水泥,以增加房屋的坚固性和耐用性。
哈尼族的房屋是独特而美丽的。
房屋的屋顶呈弯曲状,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鸟。
屋顶的形状不仅起到遮风挡雨的作用,还为房屋增添了一种特殊的美感。
房屋的屋顶上还有各种各样的装饰物,如带有花纹的陶瓦和雕刻精美的木雕。
哈尼族的房屋内部也非常精致。
房屋的主体分为客厅、卧室、厨房等不同功能的区域。
客厅是哈尼族人们交流和休息的地方,通常有大型的圆桌和几张椅子。
卧室是人们休息和睡觉的地方,有着宽敞舒适的床铺。
厨房则设有炉灶和各种烹饪用具,方便人们做饭。
除了房屋,哈尼族的建筑方案还包括其他一些建筑物。
例如,哈尼族的村落还有一座供人们聚会和举办各种活动的大楼。
这些大楼通常是由石头和木材组成,并且具有多个层次。
大楼的内部空间宽敞明亮,可以容纳很多人。
村落还有一些用于祭祀和宗教活动的建筑物,如神庙和祭坛。
总的来说,哈尼族的建筑方案是一种独特而美丽的建筑风格。
他们的房屋和村落设计考虑了梯田的布局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采用了木材和石头等自然材料,结合了弯曲的屋顶和精致的装饰,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哈尼族的建筑方案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还展示了他们对美的追求和对自然环境的尊重。
传说远古时候,哈尼人住的是山洞。
后来他们迁到一个名叫“惹罗”的地方时,看到满山遍野生长着大朵大朵的蘑菇,它们不怕风吹雨打,还能让蚂蚁和小虫在下面做窝栖息,他们就比着样子盖起了蘑菇房。
蘑菇房蘑菇房,顾名思义,就是住房状如蘑菇。
它的墙基用石料或砖块砌成,地上地下各有半米,在其上用夹板将土舂实一段段上移垒成墙,最后屋顶用多重茅草遮盖成四斜面。
内部结构,通常由正房、前廊(相当于正房前厅)和耳房组成。
分二、三层的蘑菇房在建筑设计上别有风韵:前廊与正房前墙相接,耳房与正房一(两)侧相连;前廊与耳房顶部均为坚实的泥土平台,它既可休憩纳凉又可晾晒收割的农作物;正房二层全部用泥土封实,然后在三四米高处再铺盖茅草顶。
二(三)层至屋顶的空间称“封火楼”。
封火楼通常以木板间隔,用以贮藏粮食、瓜豆,供适龄儿女谈情说爱和住宿。
最底层用来关牲畜,堆放农具。
中层用木板隔成左、中、右三间,中间设一常年生火的方形火塘。
客人来了,主人就围坐在火塘边,让你吸上一阵长长的水烟筒,饮上一杯热腾腾的“糯米香茶”,喝上一碗香喷喷的“闷锅酒”。
趁着酒兴,主人敞开嗓子,向你展示哈尼人质朴、嘹亮的歌声,祝愿宾客吉祥如意、情深谊长。
蘑菇房琳麋美观,独具一格。
即使是寒气袭人的严冬,屋里也是暖融融的;而赤日炎炎的夏天,屋里却十分凉爽。
以哈尼族最大的村寨红河州元阳县麻栗寨最为典型。
哈尼族的蘑菇房状如蘑菇,由土基墙、竹木架和茅草顶成。
屋顶为四个斜坡面。
房子分层:底层关牛马堆放农具等;中层用木板铺设,隔成左、中、右三间,中间设有一个常年烟火不断的方形火塘;顶层则用泥土覆盖,既能防火,又可堆放物品。
房屋建筑以土石为主要墙体材料。
屋顶有平顶的“土掌房”和双斜面四斜面的茅草房。
因地形陡斜,缺少平地,平顶房较为普遍,既可防火,又便於用屋顶晒粮,空间得到充分利用。
蘑菇房经久耐用,冬暖夏凉,在我国民居文化中独树一帜。
它与巍峨的山峰,迷人的云海,多姿的梯田,构成了一幅奇妙的哈尼山乡壮景。
哈尼族民居有啥民族特点?有何位置要求
>哈尼族的房屋建造都是依照传统,根据祖先传下来的轨迹进行的。
找地基、备料、破土、下脚石、立柱、门向位置以及屋内布局、摆设等一套程序,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民居与建筑风格。
哈尼族村址的选择颇为讲究,要求该处必须有茂密的森林、充足的水源。
村寨依山而建,背后是山林,山环水绕,梯田密布。
民居有茅草房、蘑菇房、封火楼、土掌房、干栏房等形式。
瓦房顶均为悬山式,草房顶有两面坡和四面坡两种。
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哈尼族建筑为北土掌、南干栏。
蘑菇房是哈尼族传统建筑,形如蘑菇。
云南红河、元阳、绿春等地多为土墙草顶,以木构架承重。
房顶为四个斜坡面,上铺茅草,也有用瓦覆盖。
楼房分上中下三层,下层关牲畜,中层住人,上层堆放杂物。
如果是两层楼房,二楼一般不住人,用于贮藏粮食、杂物。
不同地区哈尼族的房屋样式不同。
红河及墨江的哈尼族平顶土掌房较为普遍,较多地保存着大家族的生活特点。
建房前需要选择吉日进行占卜。
破土动工时也要选择一个天气晴朗的吉日良辰,亲戚朋友都过来帮忙。
房屋用优质木料做支柱,舂土或以土坯为墙,顶部铺以粘土,厚0.3米左右,房屋分成三间,中间堂屋供奉祖先,右边大屋家长居住,晚辈住在左边的小房间里。
各地哈尼族住房类型虽有不同,但都体现出男女有别的特点。
住间的床位分男床和女床,男子的床位必须在中轴线一侧,女床则可压中轴线。
父亲去世,长子要睡父亲的床位,表现出其男性继嗣的原则。
正房堂屋的饭桌只准男人就餐,女性只能在耳房内用饭。
云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应用研究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
云南传统民居建筑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其中的装饰应用更是丰富多彩,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信仰和审美追求。
本文将对云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应用进行研究,希望能够深入了解其特点和意义。
一、云南传统民居建筑概况云南传统民居建筑主要包括白族、彝族、傣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的建筑形式。
这些建筑通常以木质材料为主,采用榫卯结构和斗拱、斗栱等传统建筑技法,建筑形式多样、造型独特。
在建筑装饰上,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法,反映了当地的地域文化和生活方式。
1.多样化的风格云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风格多样,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白族建筑以雕、镂、绘等技法为主,装饰图案多为花鸟鱼虫、人物故事等,造型多彩多姿,富有立体感和装饰性。
彝族建筑注重利用材料本身的天然质感,采用粗犷的几何图案和神秘的图腾符号进行装饰,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傣族建筑则重视色彩的运用,色彩艳丽丰富,图案精致多样,富有民族特色。
哈尼族建筑则以土法筑墙、石板铺地和典型的螺旋梯为主要特征,装饰风格简约大方、融合了自然景观和地域文化。
2.受自然环境影响云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注重与自然的融合。
白族建筑多以花鸟鱼虫为题材,反映了对自然界的喜爱和崇拜。
彝族建筑装饰中的图腾符号和几何图案,则是对自然界力量的崇拜和祈福。
傣族建筑则以植物为主题,图案中常见花草树木等自然元素,体现了对自然的敬畏和依赖。
哈尼族建筑则将自然景观融入到建筑中,营造出独特的生活氛围。
3.民族特色浓郁云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在图案、色彩、材料等方面都体现了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
这些装饰不仅是对民族传统的传承和弘扬,也是对民族生活、信仰和精神世界的表达。
装饰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是对当地民族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的体现,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1.文化传承云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对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中国三个典型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特色摘要:建筑是人类基本实践活动之一,也是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中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不尽相同。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民居——这是人类最早的建筑物,它是人类按照自己的生活的需要利用固体材料为自己建造的,能遮风避雨,抵抗自然灾害的侵袭,适合自己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的一个小空间。
它使人“确立了人在自然界的一种空间秩序”也获得了“心理上的安全感”。
因此它必然是各民族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的科学技术,物质条件和艺术审美观察的综合体现,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文化特色。
关键字:历史、傣族竹楼、哈尼族蘑菇房、藏族碉房、地域分布、文化内涵一、傣族竹楼独特优美的造型,古朴自然的风格,多样的实用功能以及其所体现出的“人居合一”的思想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竹楼是傣族历史、文化、宗教、习俗的载体。
它反映着傣族悠久的历史,源远流长的文化建筑艺术。
傣族人民中流传着有关竹楼建造的各种传说,还有叙事的歌谣《造房歌》、《抬木头歌》、《洗房柱歌》和《斗楼梯歌》等。
在远古时,傣族的先民们多为穴居或栖于树上,这适于游居采撷植物和渔猎。
随着对动植物的家养和农耕的开始,人们便有盖造住房的需求。
傣族传说中的一位智者帕雅桑木底对于住房的设计与建造就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产生的。
傣族人住竹楼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竹楼是傣族人民因地制宜,创造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民居。
顾名思义,竹楼是以竹子为主要建筑材料。
西双版纳是有名的竹乡,大龙竹、金竹、凤尾竹、毛竹多达数十种,都是筑楼的天然材料。
传统竹楼,全部用竹子和茅草筑成。
竹楼为干栏式建筑,以粗竹或木头为柱椿,分上下两层。
下层四周无遮栏,专用于饲养牲畜家禽,堆放柴禾和杂物。
上层由竖柱支撑,与地面距离约5 公尺左右。
铺设竹板,极富弹性。
楼室四周围有竹篱,有的竹篱编成各种花纹并涂上桐油。
哈尼族传统民居保护修缮与更新设计浅析作者:罗晓冰等来源:《价值工程》2014年第05期摘要:本文以元阳县全福庄小寨为例,对其传统民居“蘑菇房”的现状进行深入调查研究。
针对传统和新建民居分别作出相应的修缮改造方案,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材料和技术,对哈尼族传统民居进行妥善保护,同营造出适宜的居住环境。
关键词:哈尼族“蘑菇房”;传统民居;保护中图分类号:TU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5-0094-031 全福庄小寨现状分析1.1 村寨概述云南红河哈尼元阳县地处哀牢山之中,山高谷深,沟壑纵横,虽多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但由于哀牢山自身的地形特点,形成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年降雨量充沛,继而有了被誉为“山区农业的最高典范”的哈尼梯田。
2013年6月22日,中国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
全福庄小寨就位于红河州元阳县哈尼梯田坝达景区境内。
全福庄小寨是哀牢山众多哈尼族村寨中的一个典型村寨,占地2565亩,共94户,468口人。
小寨有七个出入口,临近主干道的有三个,其余四个分别去往梯田和其他村寨。
村寨中的蘑菇房多为二至三层,沿道路分散布置并形成小的组群,建筑依山就势,高低错落,与山体有机融合。
1.2 建筑分布、类型传统的哈尼族民居为“蘑菇房”,大多由四坡屋面的草顶与土掌房组合而成。
草顶部分为正房,二层,两坡或四破,脊短坡陡,外形近似蘑菇。
土平顶部分一般是正房的前廊或耳房,单层或二层,顶为晒台,由正房二层至晒台晾晒农作物,十分方便。
①随着社会经济和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传统的民居不能满足村民的需要,而小寨村民随意自发的改造,对传统民居造成了不同层次的破坏,与村寨的整体风貌极为不协调,甚至冲突。
在对村寨现状的调查中,我们依照不同的破坏程度以及建筑质量,将小寨的民居分为四大类:一类传统民居、二类传统民居(较一类有局部破坏)、三类与传统风貌不冲突的建构筑物、四类与传统风貌冲突的建构筑物,以及在建、已拆或其他。
土掌房系哈尼族四大建筑(土掌房、蘑菇房、杆栏式房、封合式瓦房)之一,深得古羌系族群的碉房建筑法的精髓,“屋顶皆设有晒房,以为暴晒粮食之用”。
土掌房一般有正房、廊厦、厢房和牲厩组成。
正房面阔10—20米,进深8—15米,高5—6米,横向三开间,上下两层,建筑用料以土木结构为主,大都采用土基(以前用冲墙)、石头、木头、竹片、松毛等。
其中株栗树、松木是主要用材。
土掌房强调均衡、对称和规整。
有中轴线或几何构图中心。
走进土掌房内部,是呈“品”字形的一层结构体,正房、廊厦、厢房(耳房)之间巧妙互通,来去自如。
廊厦与厢房上是泥土平台,供作阳台晒场又作纳凉休息。
正房中央内里为客厅,设有供桌和饭桌,有的人家也在此进行纺织、酿酒等生产活动,摆有织机、染缸、酒坛等。
东北方向一间由长辈或男主人居住,设有祭祖处,西面一间晚辈居住。
每户都有专门的一个火塘,全家在此取暖、议事、聊天、接待来客。
火塘带来了温暖,又薰得土墙和木柱等油黑发亮.坚固如新。
据说哈尼族的火塘又可辟邪降灾,火塘之上设有神圣的炕笆,有绳索、竹筒之类直通天窗,外人不得触动。
火塘是房内最有生气.最活跃的地方,既是全家人精神生活的中心。
也许是火塘夜夜不灭的缘故,哈尼土掌房牢固、耐用是别的建筑物不能相比的,笔者在调查中走访过一农户,声称建盖已有260多年了。
他怕我不信。
还特意背了长长的略尼父子连名制族谱,看起来。
他的土掌房在住上100年也不会倒塌的。
水癸大寨的豪尼人建房时,对择向、选材、建盖、进新房等极为讲究、来不得半点马虎。
择地基一般坐北朝南,背靠天地阿哦大山,面对水癸河流水的方向,楼梯设在西方,大门一般开在东方或西北方向。
建房用的木材须有房主和长辈或老人一起上山选、大梁及柱子最好选用上百年的柏木,若没有就用松树。
因柏木越来越少.现在采用栗树或白株栗树的也很普遍,这两种树木质坚固,耐用。
选材时要尽量选择标直,枝桠少的。
弯的、火烧过、做过山神树的、雷劈过的、秃顶的树及鬼见树(剥掉树皮有麻点的树豪尼人称为鬼见树)都绝对不能选择。
26撰文/杨轩宇哈尼族智慧结晶——蘑菇房哈尼族蘑菇房是一种土掌房,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其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得益于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体现了哈尼族人民的智慧和哈尼族悠久的历史文化。
作为传统民居,蘑菇房在空间设计、功能设计、材料、色彩方面具有鲜明的特征,融合着哈尼族人民千年以来的技艺、文化,是哈尼族民族文化的化身。
世代生活于元阳县境内哀牢山南部的哈尼族人,在一代代的生产劳作过程中,不断总结积累并利用哀牢山的气候特征,结合哀牢山的地形地貌和日常的生产生活需要,逐渐形成了既能适应哀牢山上特殊气候又便于生产劳作的民居建筑——哈尼蘑菇房。
这种土墙加茅草顶的建筑方法很好地适应了哀牢山的地理特征、气候条件、自然环境,和当地的生活习俗也很适宜。
蘑菇房各部分功能空间的布局与设计特征都与哈尼族的生活习俗密切关联。
空间特征哈尼蘑菇房依山而建,一般房子建在半山腰,既方便种植农作物,又根据不同的生产需求在房中设计了功能各异的空间构成。
蘑菇房大多采用的是“下畜上人”的模式,类似于傣族的干栏式建筑——吊脚楼。
最底层养家禽、牲口,以及堆放杂物使用,27层高低矮,一般不超过两米。
二层供人居住,用木板铺设,依据蘑菇房四坡顶的屋顶造型,二层空间的布置也充分利用了四面墙角,设置了床铺、储藏池、灶台等。
堂屋的空间宽敞,最中间设置了一个方形火塘。
三层位于蘑菇房屋顶下方,通常用作储藏空间,而延伸出来的外部空间则作为晒台,供晾晒稻谷或者其他农作物。
底层有室外台阶连通二层的平台,二层再通过室内的楼梯到达三层。
哈尼族蘑菇房由正房、耳房、走廊、晒台等组成,室内空间包括堂屋、餐厅、卧室、厨房、储藏室、牲畜房等。
正房是哈尼蘑菇房的核心部分,现存的比较典型的哈尼蘑菇房的正房皆位于整栋建筑的二楼,共有三个房间,中间的是堂屋,堂屋的空间宽敞。
堂屋的正中间是哈尼族人祭拜祖先和神灵的供桌和祭台;堂屋两侧的房间一般为卧室,开间相比堂屋较小,一般家中的父母住右边,婚后的儿子、儿媳住左边。
哈尼族的文化常识哈尼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和广西等地。
哈尼族的文化底蕴深厚,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本文将以哈尼族的文化常识为标题,介绍哈尼族的传统服饰、民居建筑、风俗习惯、音乐舞蹈以及节日等方面的内容。
一、传统服饰哈尼族的传统服饰以手工织布为主,色彩鲜艳,富有民族特色。
男性常穿长衫、短衫和裤子,女性则喜欢穿长袍、对襟衫和裙子。
他们还喜欢佩戴银饰,如银耳环、银项链等,这些银饰是哈尼族文化的重要象征。
二、民居建筑哈尼族的民居建筑以土木结构为主,多为木石结合的建筑形式。
哈尼族的传统民居多为木楼,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造型。
他们注重房屋的采光和通风,屋顶常常采用石板瓦覆盖,可以有效防止火灾。
三、风俗习惯哈尼族人民热情好客,善于歌舞和耕作。
他们重视家庭和睦,注重子孙的教育和培养。
在婚礼上,哈尼族人会举行隆重的仪式,包括纳彩礼、娶亲和婚礼宴席等。
在哈尼族的传统节日中,人们会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如划龙舟、放烟花等。
四、音乐舞蹈哈尼族的音乐舞蹈独具特色,多以农耕为主题,表现出他们对土地和劳动的热爱。
哈尼族的舞蹈动作矫健有力,富有激情和节奏感。
在哈尼族的传统音乐中,常常使用竹笛、板胡、木鱼等乐器,给人一种宁静而又欢快的感觉。
五、节日文化哈尼族有许多传统的节日,如哈尼族的新年、清明节、火把节等。
在哈尼族的新年里,人们会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如舞狮、放鞭炮、吃年夜饭等。
清明节是哈尼族祭祖的重要节日,人们会前往祖坟扫墓、祭祀祖先。
火把节是哈尼族最具特色的节日,人们手持火把绕村庄跳舞,表达对丰收的祈福之意。
总结起来,哈尼族的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服饰、民居建筑、风俗习惯、音乐舞蹈和节日等方面。
哈尼族的文化丰富多彩,展现了他们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和崇尚。
通过了解哈尼族的文化常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促进民族交流与融合的进程。
民族风情:哈尼族民居、服饰、婚丧习俗普洱地区各县均有哈尼族,以墨江、江城、宁洱、镇沅居多,哈尼族支系中有碧约、布都、卡多、切弟、援尼;布孔、腊米、阿木、西摩洛等。
民居住房普遍是茅草房,舂土为墙,栗树干做柱子,房据低矮,可抗风和增加室内温度,碧约人、阿本人多住此种房。
腊米入、西摩洛人的民居为落地式鸡罩房,分内外两层和走廊、茅草顶。
援尼人多住茅草房,用泥巴拌草茎糊为墙,有前后两道门,后门只准本家妇女出入,外人不得擅自进出。
布都人的民居多为土木结构的瓦房和土掌房,土掌房用土坯支砌为墙,木柱穿斗屋架,屋顶用圆木间隔分档,上铺竹笆或木棍,再垫革或树叶,最上层填泥土而成,有一层或两层楼确度的,防风防火,冬暖夏凉。
布孔人也住土掌房,为防侵扰而喜欢四五十户聚居一起,且房距很近。
哈尼族的服饰各有特色。
碧约少女身着左衽长衣,穿裤子,头戴钉有银泡的六角小帽。
举行婚礼时,由姑母取下小帽,将长辫盘结于头顶,用木梳卡紧再用长巾包裹而成少妇之装。
腊米妇女头饰为桃红印花布镶黑布做成,四角缀玻璃珠组成花边。
婚前包头巾,花饰翻在外,婚后头巾折小.黑布翻在外。
衣服有无袖短衣和长袖衣两种,土布料,胸部缀有银泡、银铃,腹部镶三角形银泡。
以银币为纽扣或布制排扣;腰系布带,拖在臀部,俗称“披秋”,婚后取下。
胫部用黑色绑腿布缠包,佩银耳环、银手镯。
爱尼妇女未满18岁时,头戴绣花无檐帽,帽沿绣花纹,其余部分钉有大量银泡,银响铃,帽顶插几束飞禽彩翎;衣无领,衣襟和背部刺绣图案,下身穿百褶裙,腹部以下套护腿。
18岁以后视为成人,婚后脱去花帽,改为包头,即用一件特制的外衣做包头,平时作帽,冷时作衣,佩戴银耳环手镯。
胸部衣上钉有大型银牌胸罩。
布孔少女头包彩色头巾,上镶钉银泡,巾上盘彩色毛线形成流苏状;身穿细蓝布满襟衣衫、胸佩大银牌,脖系彩珠项链.穿短挡紧腿裤,腰系绣花彩带,小腿套绣花护套,佩银耳环,戴银镯玉镯。
婚后去掉全身彩穗,后腰系一块青布“批迟”,表明已婚身份。
传统文化倡议书1 全国各族同胞、海外侨胞们:汉是中华文明之魂、生命的符号,也是先祖以无穷智慧创造的、世间独有的文化传播工具。
汉揭示了人生奥秘、宇宙规律,解读民族意识、感悟民族和谐都离不开汉;表明人与人、人与自然(天地、动物、植物、矿物)以及人与暗物质之间的关系,也需要智慧的符号来表达。
汉经历数千年的发展,从形、音、意各个方面已日臻完善,点、横、竖、撇、捺笔划中蕴含着自然的哲理与警示。
中华各族人民的和谐与繁荣,民族精神的生生不息,与充满灵性、象征诗性的汉息息相关。
为了敬惜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我们特向全国各族同胞、海外侨胞发出以下倡议:一、充分认识敬惜汉的重大意义。
敬惜汉就是礼敬先祖、尊重和继承民族的创造精神;敬惜汉就是传承文明、弘扬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敬惜汉就是净化心灵、传承孝道、尊重自然、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的美德。
二、充分认识学好汉的重要性。
学好汉,从圣人古训到先贤名言,从《惜训》到佛家经典均有论述。
汉为世间至宝,国之遗产。
她能使凡者圣、愚者智、贫者富、富者善、病者康。
学好汉,必能使人聪明睿智、福寿康宁,现身获其寿之五福,后裔得伊训之百祥。
在科学技术、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以回归自然、关爱环境的心态,高度重视中华民族之瑰宝——汉,以符合自然之道的方式学好汉,认真领会,准确把握。
三、应在日常生活中培养敬惜汉的美德。
我们应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的行为中,对有汉的书籍、纸张、袋子以及各种物品等,均不可乱扔乱抛。
可回收利用的送往回收站,无法回收的可焚化后埋于净处。
切不可以书作枕、作凳、垫物;以报纸当铺坐、塞墙孔、包鞋、包物;以纸擦物品、当手纸,甚至将汉踩踏于脚下等。
有条件者可建惜炉,正确焚化之。
四、国家提出以德治国,要构建和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美好型社会,为我们倡导敬惜汉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契机。
我们作为炎黄子孙的一分子,一定要敬重、珍爱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正确使用汉,尽可能避免错别,不以拼音取代汉。
西双版纳的建筑西双版纳是中国云南省的一个美丽地区,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而闻名于世。
在这个迷人的小城市中,建筑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它们展示了古老和现代文化的交汇点。
本文将带领读者深入了解西双版纳建筑的特点和背后的故事。
首先,西双版纳的建筑风格融合了多个文化元素,其中最重要的是傣族、景颇族和拉祜族的传统建筑风格。
傣族建筑以其独特的木柱、斗拱和雕刻技艺而闻名,这些特点都源于傣族民俗和宗教信仰。
傣族建筑物通常采用木结构,拥有宽敞的起居空间和精美的细节装饰。
而景颇族的建筑则更加注重实用性和自然环境的融合,他们通常使用竹子和土坯作为建筑材料,建造简约而坚固的房屋。
拉祜族则借鉴了傣族和景颇族的建筑特点,创造出了独具风格的木结构建筑。
其次,西双版纳的建筑不仅反映了当地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也反映了其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
西双版纳位于热带地区,气候湿热,降雨充沛。
因此,当地的建筑物普遍具有良好的通风和防雨能力。
建筑师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积累,创造出了一系列适应热带气候的建筑设计和技术。
例如,建筑物通常具有高耸的屋顶,倾斜的角度和宽大的檐口,以使雨水迅速排出,并保持室内凉爽。
同时,建筑的空间布局也注重通风和自然采光,以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
与此同时,西双版纳的建筑也对现代化的影响不可忽视。
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一些现代建筑的元素已经被引入在当地。
高楼大厦、豪华酒店和购物中心等现代建筑,成为西双版纳城市景观的一部分。
然而,当地政府和建筑师们也积极努力保护和传承传统建筑风格,以确保城市的文化特色和历史价值不被淡忘。
除了俗世的建筑,西双版纳的寺庙也是该地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素有“佛教王国”之称的西双版纳,拥有众多庙宇和寺院。
这些寺庙体现了佛教文化的精髓,吸引了大量的信徒和游客前来参观。
寺庙建筑风格通常简洁而典雅,展现了佛教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
主要的寺庙也成为了傣族、景颇族和拉祜族等民族举办传统节日和活动的场所。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民居建筑浅析摘要:“傣族竹楼”是西双版纳傣族所使用的一种别具特色的民居建筑类型,但由于西双版纳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地产行业的快速扩张,许多传统民居建筑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本文通过对西双版纳傣族民居传统聚落、民居建筑特征、建筑材料、内部功能空间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总结,希望对当地民居建筑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西双版纳竹楼傣族民居1、西双版纳傣族传统聚落西双版纳傣族聚落是傣族人民聚集生活的场所,它是人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背景中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聚落不仅是一种空间系统概念,又是一种复杂的经济、文化、政治等现象的交合过程,因此在研究傣族民居之前,对于西双版纳傣族聚落的特点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傣族村寨广泛分布在西双版纳的各个地区,由于西双版纳地处中国的南部边界且交通不发达,则造成了该地区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较小,所以还有一些原始的聚落模式和传统民族文化得以保存。
西双版纳地处热带边缘且山地较多,所以地形地貌特征和然环境对西双版纳傣族聚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对于聚落地址的选择,聚落的整体形态往往会选择临近河流的平坦之处,依河流南北流向而建,使地理环境更加适合耕作生存,有利于聚落的发展和成长。
傣族聚落一般由几十至几百户的家庭共同组成,聚落中设有寨门、寨心、佛寺和民居等部分。
寨心是聚落的灵魂,傣族聚落以寨心向外发散。
寨心一般是一块平整的地面,在其中心放置红色的石头或者种植乔木,聚落里的居民会在寨心进行文化交流、商业贸易等活动。
寨门是聚落的出入口,一般会在聚落的东、南、西、北四个相对应的方向设置,传统的傣族聚落很少有围墙,仅仅是通过寨门来进行聚落边界的限定。
傣族受小乘佛教文化的影响较深,每个村寨都会建设佛寺让村民去进行祭拜、礼佛。
为表示对佛教的尊重,佛寺建筑会建在聚落中较高的位置或者大门入口处等容易让人注意的地方。
2、西双版纳傣族民居建筑特征西双版纳傣族民居被当地人称之为竹楼,是干栏式建筑的典型代表,也是我国现存干栏式民居保存数量较多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