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张骞通西域(1)
- 格式:ppt
- 大小:757.00 KB
- 文档页数:27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知识点一:张骞通西域1. 西域:两汉时期,人们把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即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相关链接:“西域”一名最早见于《汉书·西域传》,系汉代及其后对于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
其含义有两种:狭义专指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与喀喇昆仑山)以东而言,主要是指今新疆地区;广义则凡由此向西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中亚、南亚、西亚、北非及欧洲都在内。
课本所讲的西域,指的是广义的西域。
2. 汉初西域形势:小国林立,天山以北的一些小国受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相关链接:西域诸国概况:汉武帝即位前后,在广阔的西域有多个民族建立了大小数十个国家。
大约在葱岭以东有三十六个国家,后分成十余国,散布于塔里木盆地、昆仑山谷、葱岭山谷、天山山谷等地。
国家大小依河流灌注绿洲的面积大小而定,大国二三万人,小国数千人,最大的龟兹有八万人,最小国依耐只有六七百人。
有从事农业的城郭国家,有的则逐水草而游牧,居于定处。
西域民族众多,人种复杂。
3. 张骞出使西域(1)第一次①时间:公元前138年。
②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③经过:张骞带领百余随从从长安出发向西,途中被匈奴捉住,单于把张骞拘留了十几年,强迫他娶匈奴妻子,生儿育女。
他不忘使命,设法逃脱,辗转到达大月氏,而大月氏西迁已久,无意与匈奴作战。
④成果:了解西域各国的情况及西域各国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
(2)第二次①时间:公元前119年。
②目的:访问西域各国,建立友好关系。
③经过:张骞率使团,带着上万头牛羊和大量丝绸,访问西域许多国家,西域各国也派使节回访长安。
④成果:汉朝与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
(3)意义: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奠定了管理西域的基础。
相关链接:张骞是中国历史上出使西域的第一人,是我国历史上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沟通西域同内地的联系、促进中西交往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杰出人物。
4. 西域都护的设置(1)背景:张骞通西域后,西域各国逐渐纷纷归附汉朝。
初一历史总复习知识点考点总结归纳归纳七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张骞通西域1、西域: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1)时间:公元前138年(2)目的:联络大月氏(zhi),共同夹击匈奴。
(3)意义:了解了西域的具体情况,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
3、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1)时间:公元前119年(2)目的:为了加强与西域各国的联系(3)意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联系所学的历史、地理知识,设想一下在“开西域之迹”的过程中,张骞会遇到哪些艰难险阻?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哪些优秀的品质?(1)恶劣的自然环境,两次被匈奴扣押等;(2)张骞的优秀品质:具有坚强的意志,不畏牺牲,不怕艰难险阻的精神,忠于祖国、信守承诺、不辱使命。
造纸术的发明1、纸的发明:西汉时期懂得造纸基本方法——缺点:质量差、产量低。
2、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蔡侯纸”)——为文化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
(1)造纸原料:树皮、破布、麻头、旧鱼网。
(2)蔡侯纸的特点:原料容易找到、便宜,质量也提高了。
3、造纸术的贡献(或意义):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是中国对世界的伟大贡献。
七年级下历史知识点总结人教版2021一、南方农业的发展1、江南农业发展的表现:(1)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占城稻)(2)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产量的大幅提高(“苏湖熟、天下足”)(3)茶叶、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棉花:从两广、福建到长江流域)2、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1)经济因素:大量中原人口的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2)自然因素:宋代南北气候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南方自然条件保持较好。
(3)政治因素:南方战乱较少,为经济发展提供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1、丝织业水平的提高(蜀地丝织业“号为冠天下”)2、棉织业的兴起(海南岛发展到东南沿海)3、制瓷业的成就(哥窑的冰裂纹瓷器;瓷都:景德镇)4、造船业的发展(宋朝的造船业成当时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三、南方商业的繁荣1、南方商业都市的发展(商业都市:开封、杭州)杭州改为都城临安后,繁荣程度远远超过了北宋时的开封。
历史七年级上册张骞通西域模板历史七年级上册张骞通西域思维导图模板_ProcessOn思维导图、流程图西域: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张骞通西域时间:公元前 138 年目的:联络大月氏( zhi) ,共同夹击匈奴意义:了解了西域的具体情况,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时间:公元前 119 年目的:为了加强与西域各国的联系意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恶劣的自然环境,两次被匈奴扣押等张骞的优秀品质:具有坚强的意志,不畏牺牲,不怕艰难险阻的精神,忠于祖国、信守承诺、不辱使命遇到的艰难险阻开辟时间:汉武帝时路线: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中国的丝绸、漆器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各国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以及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植物还有多种乐器和歌舞等输入中国商品陆上丝绸之路中国东南沿海港口,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沿岸,印度半岛南端、斯里兰卡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地位丝绸之路时间:公元前 60 年职责:颁行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的管辖新疆地区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一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意义西域都护的设置东汉明帝时,班超出使西域,还派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东汉班超出使西域对西域的管理纸的发明:西汉时期懂得造纸基本方法——缺点:质量差、产量低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蔡侯纸”)——为文化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造纸原料:树皮、破布、麻头、旧鱼网蔡侯纸的特点:原料容易找到、便宜,质量也提高了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是中国对世界的伟大贡献造纸术的发明历史七年级上册9。
《张骞通西域》教案教学目标一、识记和理解记住西域的地理范围,记住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及目的地。
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意义,记住汉设西域都护的时间,并理解其设置的意义。
二、能力和方法运用《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图》,培养学生读史,识图的能力;培养学生根据史料、图片、图表想象历史情景及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学习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史实,培养学生归纳、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教育;强化学生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意识,培养与人交流的主动性态度。
了解新疆的历史,维护国家的统一。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西域的地理范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二、难点:西域的地理范围,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具体任务及意义。
课型:新课教学准备: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并查阅收集、整理在预习课文中最感兴趣的知识点。
教师准备:1、全面收集与本课有关的网络文字图片资料,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实物准备:葡萄、石榴、核桃……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讲读法、对比法。
教学时间:1课时教具:教学多媒体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今天来的时候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礼物(展示葡萄、石榴、核桃等实物),这些礼物老师将要把奖励给今天在课堂上最积极和认真的同学。
可是大家知道吗?这些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水果和蔬菜,但在西汉以前,上到皇帝下至百姓都无法享受到这些美食,它们来自何方?又是在何时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寻常文物的呢?学习新课一、神秘的西域(板书)1、西域的地理范围(板书)这些果蔬,它们来自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地方,古时称西域。
(多媒体显示地图,教师指图讲解)。
西域指阳关和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广大地区,包括今新天山南北地区,这是侠义的范围。
说得广一点,西域也包括葱岭以西更广阔的地区,大致相当于今新疆、中亚及更远的地区。
我们今天所讲的西域主要是侠义的范围。
专题14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知识梳理一、张骞通西域西域: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1)时间:公元前138年(2)目的:联络大月氏(zhi),共同夹击匈奴。
(3) 意义:了解了西域的具体情况,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
3、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1)时间:公元前119年(2)目的:为了加强与西域各国的联系(3)意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联系所学的历史、地理知识,设想一下在“开西域之迹”的过程中,张骞会遇到哪些艰难险阻?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哪些优秀的品质?(1)恶劣的自然环境,两次被匈奴扣押等;(2)张骞的优秀品质:具有坚强的意志,不畏牺牲,不怕艰难险阻的精神,忠于祖国、信守承诺、不辱使命。
二、丝绸之路1、陆上丝绸之路(以主要运输丝绸到西方而得名)(1)开辟时间:汉武帝时(2)路线: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
(3)商品:中国的丝绸、漆器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各国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以及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植物,还有多种乐器和歌舞等输入中国。
2、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时)路线:中国东南沿海港口——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沿岸——印度半岛南端、斯里兰卡3、地位: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
三、对西域的管理:1、西域都护的设置:(1)时间:公元前60年(2)职责:颁行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
(2)意义: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的管辖,新疆地区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一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2、东汉班超出使西域:东汉明帝时,班超出使西域,还派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知识梳理1.张骞通西域(1)原因: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西汉初的西域,小国林立,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匈奴从西域不断向中原发动进攻,使汉王朝十分被动。
汉武帝认识到西域的重要性,决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2)第一次:公元前138年,张骞奉命出使西域,在途中被匈奴抓住,被扣留10余年之后,寻机逃脱,继续西行,历尽艰难到达大月氏。
但是大月氏西迁已久,安居乐业,不愿再与匈奴打仗,张骞只好返回。
归途中他又被匈奴抓住,扣留了1年多才得以逃出,回到阔别13年之久的长安。
张骞把在西域各国的见闻,以及各国想与汉朝往来的愿望,向汉武帝作了报告,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
(3)第二次: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率领使团走访了乌孙等西域许多国家。
西域各国也认识到汉朝的富足与强大,纷纷派使节来到长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2.丝绸之路(1)陆上丝绸之路①背景:自从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
②路线: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等货物,从长安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
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③经济文化交流: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植物,以至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国。
④意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还大力开辟海上交通,从山东沿岸出发的船只穿过黄海,可到达朝鲜、日本。
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
丝绸之路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下面是我整理的丝绸之路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丝绸之路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知识要点]1、张骞通西域(1)第一次,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2)第二次,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目的是建立与西域各国的友好交往。
后西域各国纷纷归汉(3)西域都护设立,管理西域事物——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
从此西域地区(今新疆)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丝绸之路(1)陆上丝绸之路路线:长安——河西走廊——新疆——西亚——欧洲的大秦。
交流物品:中国的丝绸、瓷器、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
作用:沟通了东西交通,促进了东西方经济的发展。
(2)海上丝绸之路3、班超经营西域(1)公元73年,东汉派班超出使西域,被任命为西域都护,经营西域三十年。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166年大秦使臣安敦访问洛阳。
[难点解析]1.议一议,丝绸之路的开辟对汉代社会有什么影响?这条东西通道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什么价值或作用?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的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对促进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今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应该很好地加以利用。
2.近几十年来,在我国新疆发现了许多汉代的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说明了什么?新疆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地处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从这些地方考古发掘出汉代丝织品、钱织品、钱币和陶器,不仅证实了当时丝绸之路的存在,而且说明当时我国的对外贸易已相当繁荣。
[重点考点]1、新疆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在(公元前60)年。
第12课张骞通西域【课标要求】【学习目标】1、记住西域地理范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时刻,西域都护设置的时刻。
2、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进程;3、明白得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及西域都护设置的意义。
【学习重点】西域的地理范围、张骞第一出使西域。
【学习难点】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具体任务及其完成情形。
【课前预习】【学法指导】列表经历能使头绪复杂的知识层次分明,是帮忙经历的一个好方式。
【预习自测】1.狭义的西域是指。
2.为了夹击,汉武帝派出使西域。
3.玉门关和阳关位于今天的省境内。
4.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时刻是,从动身。
5.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以后,西域与内地的联系日趋紧密。
内地精美的和等产品,先进的和技术传到西域。
6.西域是指今天的地域,它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是在公元前年,那时西汉政府设置了。
【我的疑问】【课内探讨】【学始于疑】一、西域是指什么地址?二、汉武帝派人出使西域的缘故是什么?【质疑探讨】探讨问题一:西域都护是在什么情形下设置的?它的设置有什么意义?探讨问题二: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与第一次相较,有哪些相似和不同的地址?【当堂检测】1.狭义的西域是指()A.今西藏地域B.河西走廊C.今西北地域D.今新疆天山南北地域2.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玉门关以西的地址在汉代时称为()A.大秦B.西域C.安息D.新疆3.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A.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B.与西域各族通好C.预备设立西域都护D.开通丝绸之路4.西汉前期,要挟西汉王朝的北方少数民族被称为()A.匈奴B.大月氏C.羌族D.乌孙5.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始于()A.公元前202年B.公元前138年C.公元前126年D.公元前119年【课后反思】【课后训练】阅读以下材料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皆称博望侯(张骞被封为博望侯),以为质(诚信)于外国,外国由此信之。
”联系讲义知识,请回答:(1)此处的“张骞凿空”是指什么事件?那时在位的皇帝是谁?(2)西北国何时“始通于汉”?(3)为治理西北国增强其与内地交流,汉于何时设立了什么机构?这一机构的设立有什么意义?。
第12课张骞通西域1、汉朝时,西域指的是(玉门关)(今甘肃敦煌西北)和(阳关)(今甘肃敦煌西南)以西、(葱岭)以东的广大地区。
广义的西域也包括(葱岭)以西更广阔的地区。
2、张骞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的原因:(西汉前期,匈奴控制着西域。
匈奴贵州残酷地压迫和掠夺西域各族人民。
匈奴骑兵不时南下,威胁西汉都城长安的安全。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张骞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失败的原因:(当时,大月氏人的生活已经安定下来,日子过得不错,不愿再和远在东方的匈奴作战。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目的:(联络乌孙),给匈奴以更沉重的打击。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时间是(前138年,前126年回到长安);长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时间是(前119年,前115年回到长安)。
3、张骞出使西域的积极作用:张骞通西域,勾通了内地与西域的联系,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丝绸之路的开通作出了巨大贡献。
我们应学习张骞的什么精神?(张骞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外交家和探险家。
我们应学习他敢于冒险的大无畏精神;学习他为了祖国利益不怕牺牲生命的高尚品德;我们应学习他不怕困难,坚持到底的精神。
)4、西汉设置西域都护的原因:(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理),西汉设置西域都护的时间:(前60年)西域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内地精美的丝绸和铁器等产品,先进的铁器制作和打井技术传到西域。
西域的骏马、瓜果、蔬菜、音乐、舞蹈和魔术等传入内地。
)西域都护是在什么情况下设置的?(A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后;B西域和内地人员商旅往来增多;C西汉在西域的政治、军事活动加强。
)设置西域都护的意义:(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管辖)西域(今新疆天山南北地区)5、汉武帝在加强内地与今天新疆地区联系方面有什么成就?(在外交方面主要是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对西域的了解和沟通。
)从总体上简要概括评价汉武帝。
(汉武帝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他在位期间,西汉成为疆域辽阔的多民族的大帝国,汉朝进入鼎盛时期。
1
(2018年山东菏泽模拟)司马迁称张骞首次出使西域为“凿空”,主要是由于
A.西域不愿同西汉夹攻匈奴
B.张骞未完成使命
C.开辟了西汉通西域的交通
D.了解到西域的历史地理与风俗人情
C
张骞,西汉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固)人。
武帝建元时任郎。
公元前138年,张骞奉命出使大月氏,约其共同夹攻匈奴。
他率百余人出陇西,经葱岭,至大宛、康居、大月支、大夏等地。
至前126年归国,前后历时十三年。
其间曾两次被匈奴扣留,居匈奴十一年。
公元前119年,张骞又奉武帝命出使乌孙,并派其副使至大宛、康居、大夏、安息等国。
学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