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理论知识
- 格式:ppt
- 大小:743.50 KB
- 文档页数:61
《普通翻译理论原理》1、释意理论:就是提出三角形翻译过程的假设,认为翻译对象应该是源语信息的意义而不是语言外壳。
2、认知负荷模型理论:由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认知心理学家约翰·斯威勒于1988年首先提出,它以Miller等人早期的研究为基础。
3、思维适应控制模式理论:任何熟练行为都要求将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
4、信达雅:“信”“达”“雅”它是由我国清末新兴启蒙思想家严复提出的,通俗的讲,译文要符合汉语言的特点,注重一句话的完整性,即内容、结构、文采,也就是内容的准确性,语法结构的顺畅,语言载体的文采文学性。
机器翻译面临的问题机器翻译的质量要达到“信、达、雅”的程度依然艰难;机译质量是机译系统成败的关键。
中国数学家、语言学家周海中曾在论文《机器翻译五十年》中指出:要提高机译的质量,首先要解决的是语言本身问题而不是程序设计问题;单靠若干程序来做机译系统,肯定是无法提高机译质量的;另外,在人类尚未明了人脑是如何进行语言的模糊识别和逻辑判断的情况下,机译要想达到“信、达、雅”的程度是不可能的。
这些都是制约机译质量提高的瓶颈。
1、释意理论:就是提出三角形翻译过程的假设,认为翻译对象应该是源语信息的意义而不是语言外壳。
2、认知负荷模型理论:由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认知心理学家约翰·斯威勒于1988年首先提出,它以Miller等人早期的研究为基础。
3、思维适应控制模式理论:任何熟练行为都要求将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
4、信达雅:“信”“达”“雅”它是由我国清末新兴启蒙思想家严复提出的,通俗的讲,译文要符合汉语言的特点,注重一句话的完整性,即内容、结构、文采,也就是内容的准确性,语法结构的顺畅,语言载体的文采文学性。
机器翻译面临的问题机器翻译的质量要达到“信、达、雅”的程度依然艰难;机译质量是机译系统成败的关键。
中国数学家、语言学家周海中曾在论文《机器翻译五十年》中指出:要提高机译的质量,首先要解决的是语言本身问题而不是程序设计问题;单靠若干程序来做机译系统,肯定是无法提高机译质量的;另外,在人类尚未明了人脑是如何进行语言的模糊识别和逻辑判断的情况下,机译要想达到“信、达、雅”的程度是不可能的。
翻译基础知识一、翻译的分类1.按所涉及的两种代码的性质,可分为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语际翻译(interlingualtranslation)、语符翻译(inersemiotic translation)。
2.按翻译主体的性质,可分为人工翻译、机器翻译(Machine Translation)两类。
3.按翻译的工具和成品形式,可分为口译和笔译。
4.按翻译的客体,亦即所译资料的性质,可分为文学翻译(literal translation)和实用翻译(pragmatictranslation)。
二、译家译论1.支谦:在三国时期,支谦的《法句经序》中提出了“因循本旨,不加文饰”的译经原则。
2.道安:晋、前秦时道安在《革卑婆沙序》中提出,“案本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时改倒句,余尽实录。
”道安涉及译论的佛经序文较多,最有名的是提出“五失本”、“三不易”之说。
其意思是,翻译佛经在五种情况下会失去本来面目,有三件事决定了译事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必须慎之又慎。
3.彦琮:北朝末年及隋初,彦琮著《辨证论》,它可以看作是我国第一篇翻译专论,他主张译经“宁贵朴而近理,不用巧而背源”。
可见他是坚持忠实第一并倾向于直译的。
4.玄奘:唐代僧人玄奘的指导原则是:“既须求真,又须喻俗”。
“求真”即追求准确,要力求“忠实原作”,这是一切认真负责的翻译工作者的共同理想。
同时必须“喻俗”,亦即使群众理解,这就是说要“通顺”。
玄奘在译经中成功地运用了补充法、省略法、变位法、分合法、译名假借法、代词还原法等等翻译技巧。
5.马建忠:清末,马建忠在其《马氏文通》中提出“善译”之说:“必先将所译者与所以译者两国之文字,深嗜笃好,字栉句比,以考彼此文字孳生之源,同异之故。
所有当相之实义,委曲推究,务审其声音之高下,析其字句之繁简,尽其文体之变态,及其义理精深奥折之所由然。
”6.林纾:林纾强调在翻译时译者应该投入自己的主观感情,译者须与原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心灵相交流。
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应用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应用是指深入分析和研究翻译学的一门学科,主要包括翻译理论、翻译策略和翻译实践等几个方面。
翻译学是一门复杂而全面的语言学科,也是一个学习翻译技术的实践学科。
它涉及到许多不同领域的知识,如语法、词汇学、语义、文体学、文学翻译学、口译学等等,以及跨文化交际、机器翻译、信息处理、网络等技术。
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应用一般包含以下内容:一、翻译历史。
翻译历史旨在探讨和深入研究翻译理论发展的历史进程,包括翻译理论的演变、翻译学会的发展、翻译实践中出现的翻译争端等。
二、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旨在研究如何将一种语言或文化的信息转变为另一种语言或文化的信息,以及翻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逻辑关系和语言变异等问题。
它主要包括翻译的定义、目的、功能、类型、质量、特点等,以及翻译的过程、步骤和模型等。
包括套用模式、信息处理模式、语言转换模式和文化归化模式等等。
三、翻译策略。
翻译策略是指翻译者应用不同的方法,以及如何选择与源文本最接近文本形式的词语,以有效地翻译源文本中的信息。
它还涉及到文本类型、文体学、语体、文学研究等方面。
常见的翻译策略包括文本处理策略、实译策略、保留策略、尽量策略、加强策略、省略策略等。
四、翻译实践。
翻译实践是指翻译学的实践领域,主要涉及翻译的原理、规范、技巧、技术、艺术、行业标准、社会影响等。
它旨在推进翻译技术的发展,提高翻译水平,提高翻译准确性,并维护翻译行业的建设。
常见的翻译实践包括文本翻译、口译、笔译、多媒体翻译、自动翻译、机器翻译等等。
总结起来,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应用是一门研究翻译理论历史、研究翻译理论、研究翻译策略和翻译实践的学科。
它旨在推进翻译技术的发展,提高翻译水平,以及提高翻译行业的建设。
第四章翻译理论常识简介4 . 2 我国传统译论要点1) 严复的“信、达、雅”:信:“忠实”,即“意义不倍(背)文本”,忠实于原文意义。
达:“流畅”,即不拘泥与原文形式,尽译语之能事以求原意明显,使译文通顺达意。
雅:“古雅”,原本指当时能登大雅之堂的文言文,一种古雅文体,即“用汉以前字法、句法” ( 严复 ) 。
从这个意义上说,严复的求“雅”实则是讲究“修辞”,讲究译文表达要有“文采”。
严复的的翻译实践:“与其伤雅,毋宁失真”,重在一个“雅”字,并不十分注重“信”:“译文取明深义,故词句之间,时有所颠倒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
严复在其《天演论· 译例言》中对“信、达、雅”解释得非常清楚,就是“修词立诚”(信)、“词达而已”(达)、“言之无文,行之不远”(雅),“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所谓“行远”,就是提倡用“用汉以前字法、句法”这一所谓“桐城派”的古文体译书,已能让当时的文人士大夫普遍接受的效果。
这一点,王佐良先生曾说的极其透彻:“严复的翻译是有目的的,就是要引起他所认为真正有影响的人,即知识分子的注意……他所翻译的书都是形成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思想体系的经典著作。
他知道这种思想,对当时沉缅于中古世纪迷梦中的知识分子来说,等于一味苦药。
所以,他用知识分子所欣赏的古雅文体给苦药裹上一层糖衣,使它容易下咽。
所谓‘雅'也者实际上是严氏的推销术。
……果然,不出数年,他的译作赢得了广大的读者,他的思想攻势取得了成功”(王佐良:关于文学翻译答客问,《翻译通讯》1983/10 )。
他翻译的《天演论》,其文本实际是一种“信息型”功能的社科哲学读本,严复为了实现他特定的翻译目的,人为地在文本中设置了一些戏剧性场景,以增强吸引力迎合当时士大夫们的口味。
例如,他将原文中很平白的一句译为:It may be safely assumed that, two thousand years ago, before Caesar set foot in Southern Britain , the whole country-side visible from the windows of the room in which I write,…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
专业英语翻译基本知识(仅供参考)1.英语翻译的标准专业英语的翻译注重客观性、准确性,不强调翻译者的主观色彩。
翻译的用词应该准确、恰当,句子叙述清楚,表达简洁、流畅。
(1)准确忠实:准确无误,不得有错。
即要如实表达原文的含义,不缺漏原文表达的每一层意思,也不添加任何原文没有的含义。
(2)通顺流畅:译文必须符合汉语的语法要求、修辞规则和通常习惯,使读者易看易懂易读。
因此,要求译文不能逐字逐句死译,而是要按照汉语的语法规律和习惯表达出来,做到通俗易懂。
(3)简练清楚:译文在清楚明白表达原文意思,不使人产生歧义和模糊不清的前提下,尽可能简洁、精炼、不重复啰嗦。
2.英语翻译的基本技巧2.1词性转译法在翻译过程中,为了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使译文更加通顺,或为达到一定的修饰目的,可以适当改变一下原文中某些词的词类,将原句中属于某词类的词转译成为另一类词。
一般而言有四种(1)转译成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转译为名词)例:The cutting tool must be strong, tough, hard, and wear resistant.(形容词转译为名词)刀具必须有足够的强度、韧性、硬度,而且耐磨。
(2)转译成动词(名词、形容词、介词和副词等转译成动词)例:Rigid pavements are made from cement concrete.刚性路面是用水泥混凝土建造的(介词转译成动词)(3)转译成形容词(名词、副词等转译成形容词)例:This experiment in a success这个实验是成功的。
(名词转译成形容词)(4)转译成副词(名词、动词和形容词译成副词)例:Although the basic materials for bridge building remain either prestressed concrete orsteel, there have been some recent changes尽管建桥的基本材料仍然是预应力混凝土或钢材,但近来已经有些变化了。
纽马克的翻译理论主要是什么彼得•纽马克是英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和翻译教育家。
纽马克在分析和总结各家各派的翻译思想的基础上,将文体论、话语分析、符号学、格语法的理论、功能语法和跨文化交际理论应用于翻译理论和研究,对于翻译理论、翻译教学、翻译语言学以及翻译技巧都进行了精辟的论述。
纽马克翻译理论的核心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这也是其翻译理论中最主要、最有特色的组成部分。
他的代表作包括《翻译问题探索》(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1981) 、《翻译教程》(A T extbook of Translation, 1988)、《翻译论》(About Translation, 1991)和《翻译短评》(Paragraphs on Translation, 1993)。
在《翻译问题探索》一书中,纽马克提出,针对不同的文本类型应当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语义翻译(s emantic translation) 或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根据不同的内容和文体,他将文本分为抒发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信息功能(inform ative function)、呼唤功能(vocative function)、审美功能(aesthetic functio n)、应酬功能(phatic function)和元语言功能(metalingual function)。
20世纪90年代他又提出“关联翻译法”,这标志着他的翻译理论渐趋系统。
下面本文将就纽马克的主要译论观点进行初步解读,以求对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做更深层次的理解,并将相关翻译标准应用到英汉、汉英翻译中去。
一.语言功能与文本类型纽马克认为,翻译活动即是对文本的翻译,研究翻译不能离开文本。
在修正布勒(Buhler)、雅各布森(Jakobson)功能模式的语言理论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内容和文体,纽马克提出了一套自己的文本功能及其分类。
俄语翻译与理论知识点总结引言俄语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在国际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因此,俄语翻译的学习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俄语翻译涉及到语言学、文学、文化等多个领域,其研究对传播俄罗斯文化和扩大国际交流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俄语翻译的基本理论知识点,并且对相关的实践问题进行讨论。
一、俄语翻译的基本理论知识点1. 目标语言与源语言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将源语言的内容和意义准确地转化为目标语言的内容和意义。
因此,在进行翻译时,译者需要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有深刻的理解。
而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语法结构、词汇选择等方面的差异,译者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差异,才能够准确地完成翻译任务。
2. 文化差异在俄语翻译中,文化差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影响到人们的语言使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等。
因此,在进行俄语翻译时,译者需要考虑到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才能够准确地表达原文所包含的意义。
3. 翻译策略翻译策略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技巧。
在俄语翻译中,译者可以采用直译、意译、加译、省译等不同的策略,以便更好地保留原文的意义和风格。
同时,译者还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和目的来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以确保翻译质量。
4. 语言风格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包括语法结构、词汇选择、句式结构等方面的特点。
在进行俄语翻译时,译者需要充分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语言风格,以便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保持原文的语言特色。
5. 翻译质量评估翻译质量评估是研究翻译质量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俄语翻译中,评估翻译质量时需要考虑到准确性、流畅性、自然性、忠实性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只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才能够对翻译质量进行客观评价。
二、俄语翻译实践问题探讨1. 语言障碍俄语是一种复杂的语言,其语法结构和词汇量都相对较大。
因此,在进行俄语翻译时,译者往往会面临语言障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译者需要不断地学习和积累俄语知识,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
翻译理论有哪些
翻译理论是研究翻译的原则、方法和规律的学术领域。
下面将介绍几个常见的翻译理论。
1. 文化转移理论:文化转移理论认为翻译不仅仅是文字层面的转换,还涉及两个不同文化之间的知识和观念的转移。
翻译不仅要准确传达原文的信息,还要适应目标文化的语言和文化背景。
2. 契诃夫式的翻译理论:俄国文学家契诃夫提出的翻译理论,强调译者应充分理解原文的语境和意义,而不仅仅是机械地翻译文字。
译者应当有创造性地进行翻译,使得译文在目标文化中能够产生类似的效果。
3. 统一性翻译理论:统一性翻译理论主张翻译应当尽量保持原文的风格和特色,忠实于原文的意义。
译者不应进行大幅度的改动或添加,而应尽量忠实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4. 语际翻译理论:语际翻译理论关注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转换,主张翻译应在不同语言系统之间进行。
翻译者需要准确地理解两种语言的语法、词汇和语用,以便进行有效的转换。
5. 文学翻译理论:文学翻译理论研究文学作品的翻译原则和方法。
文学翻译要求译者不仅仅传达原文的信息,还要尽可能保留原文的艺术风格和情感。
文学翻译理论也探讨了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文学作品的翻译。
6. 动态对等理论:动态对等理论认为翻译应当追求在目标文化中达到与原文相当的效果,而不仅仅是对原文进行机械的翻译。
译者需要考虑目标读者的背景和习惯,以及文化差异,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和词汇,使得译文能够传达原文的意义和情感。
这些翻译理论都有不同的观点和方法,译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翻译工作。
同时,翻译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随着社会和文化的变化,会出现新的理论和方法。
古诗翻译知识点总结一、翻译原则1.忠实原文翻译应忠实于原文,力求原文的意义和情感在译文中得到最完整的体现。
在翻译时,要尽量保持原诗的韵律、格律和修辞特色,使译文尽可能接近原作的格调和风采。
2.重视意蕴翻译不仅要注重文字的翻译,更要重视其中的意蕴,因为古诗大多是以寥寥数语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意蕴,翻译要力求准确传达原诗的意思和情感。
3.语言表达翻译不仅要忠实于原文,更要考虑到译文的语言表达方式,使诗歌能够在另一种语言环境中展现出其美感和魅力。
4.文化转换古诗翻译需要考虑不同文化之间的转换,译者需要有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理解原诗中的文化内涵,以便更好地传达原诗的意义。
二、翻译技巧1.注重音韵古诗的韵律和格律是其重要特征之一,翻译时要尽可能保持原文的音韵特点,如平仄、押韵等,使译文在音乐上和原作相近。
2.选词准确在翻译时要选择准确恰当的词语,使译文与原文在语义和修辞方面尽可能保持一致,要注重选词的美感和韵味。
3.翻译意境古诗以意境为重要特点,翻译时要将原诗的意境与情感尽可能地表现出来,使译文具有相似的意境感染力。
4.转换文化符号古诗中常常包含大量的文化符号和象征意义,译者需要对文化符号进行恰当的转换和说明,以便读者能够理解原诗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5.灵活运用修辞手法古诗中常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译者需要灵活运用修辞手法,以使译文更加生动有趣。
三、常见问题1.意译与直译古诗翻译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需要意译的地方,译者需要权衡原诗的意思和语言表达方式,进行适当的意译,使译文能够更好地传达原诗的情感和意境。
2.平衡忠实与通顺在翻译古诗时,需要权衡忠实于原诗的原则和译文的通顺性,以达到平衡的最佳效果。
3.文化差异古诗翻译需要充分考虑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译者需要了解原诗中的文化内涵,并将其转换成目标语言能够理解的表达方式。
四、翻译实践1.多读多练熟悉原诗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是译者的基本功,多读原诗,多练习翻译,以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质量。
翻译学导论知识点总结一、翻译学的概念和对象翻译学是研究翻译的一门学科,研究翻译的理论和实践,目的是探讨翻译的规律和原理,提高翻译质量,服务翻译实践。
翻译的对象包括语言、文化和交际。
语言是翻译的原材料,文化是翻译的背景,交际是翻译的目的。
因此,翻译学是一个跨学科的学科,涉及语言学、文学、文化学、语言哲学、认知心理学等多个领域。
二、翻译的定义和分类翻译是指将一种语言的表达形式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根据翻译的形式和功能,可以将其分为口译和笔译。
口译是指口头传译,包括同声传译和依文传译。
笔译是指书面传译,包括文学翻译、科技翻译、商务翻译等不同领域的翻译。
三、翻译的原则和方法翻译的原则包括忠实原则、通顺原则、美观原则和适用原则。
忠实原则是指要保持原文的意思,不偏离原意;通顺原则是指要保持译文的自然流畅;美观原则是指要保持译文的文体风格;适用原则是指要考虑译文的使用环境。
翻译的方法包括直译、意译、音译、转换和增译等不同的翻译手段。
四、翻译的难点和技巧翻译的难点包括语言结构和文化差异。
语言结构是指不同语言的语法和词汇差异,文化差异是指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和习俗差异。
翻译的技巧包括对原文的理解和对译文的表达。
对原文的理解包括对语言和文化的理解,对译文的表达包括对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段的应用。
五、翻译的目的和价值翻译的目的是传播信息、促进交流和增进理解。
翻译的价值在于促进文化交流、增进国际合作和促进文明进步。
翻译能够帮助人们了解不同的文化和语言,促进跨文化交流,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六、翻译的发展趋势和现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翻译在国际交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翻译行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不仅有了口译和笔译的专业人员,还有了各种翻译软件和互联网平台。
翻译技术的发展也使得翻译质量得到了提高,翻译工作更加高效和便捷。
七、学习翻译学的意义和方法学习翻译学有利于提高语言水平、增进跨文化交流和促进国际合作。
翻译理论总结期末在现代全球化的背景下,翻译作为一种重要的跨文化交流方式,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翻译理论作为研究翻译实践的基础,是翻译工作者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
本文将综述翻译理论的重要概念、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从而对翻译实践提供指导和启示。
一、翻译理论的重要概念1. 翻译翻译是指将一种语言的信息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它不仅仅是语言的互译,还涉及到思维方式、文化背景等因素。
2. 等效等效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力求使目标语言能够传达出原文同样的意义和效果。
等效主张在翻译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它涉及到文化差异、语言差异等问题。
3. 重译重译是指对一篇已经翻译过的文本重新进行翻译。
它是翻译实践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可以通过不同解读和译者的风格差异来实现更好的翻译效果。
4. 归化与异化归化与异化是翻译理论中常用的两个概念,它们分别指代将目标语文化与源语文化“融合”或“保留”的翻译策略。
归化主张将目标语文化中的表述方式与理解习惯作为翻译的依据,而异化则更加强调源语文化的独特性。
二、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1. 传统翻译理论传统翻译理论以源语为中心,更加注重语言的形式对称性,重视忠实于原文,以达到“无损”的目标。
2. 功能对等理论功能对等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兴起的,提出了等效的概念,并关注功能与意义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该理论明确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对源语和目标语读者进行调整的任务。
3. 文化转移理论文化转移理论提出了文化因素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
它强调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移,还涉及到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等因素。
这一理论对于跨文化交流的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4. 重译和再翻译理论重译和再翻译理论强调翻译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通过对已有翻译作品的再审视和重新翻译,可以实现更好的翻译效果。
这一理论提醒翻译者不仅要注重翻译策略,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翻译水平。
三、翻译理论的主要流派1. 源语导向理论源语导向理论以源语为中心,强调翻译要忠实于原文,力求实现“无损”翻译。
翻译基本理论知识点
中文翻译的基本理论知识点如下:
1.句子结构分析:理解句子的结构是翻译的基础,包括主谓宾结构、修饰语等,翻译时需要保持句子结构的完整性。
2.语义理解:翻译时需要深入理解每个词语的含义,并了解词语之间的语义关系,以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
3.上下文理解:翻译时需要考虑上下文的信息,以确保所翻译的内容与原文的语境一致。
4.语法转换:中文和其他语言的语法结构有所不同,需要进行语法转换以符合目标语言的语法规则。
5.文化差异: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同样的表达方式可能含有不同的意义,需要考虑并妥善处理文化差异。
6.辞职翻译:辞职翻译是指逐句对照原文进行翻译,保持原文的字面意思,适用于宗教经典、技术说明等需要精确传达内容的场景。
《翻译理论与实践》考试理论部分复习提纲一、翻译定义:1. 张培基——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3. 刘宓庆——翻译的实质是语际的意义转换。
?4. 王克非——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
5. 泰特勒——好的翻译应该是把原作的长处完全地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以使译入语所属国家的本地人能明白地领悟、强烈地感受,如同使用原作语言的人所领悟、所感受的一样。
?6. 费道罗夫——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在内容与形式不可分割的统一中所有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完全地表达出来。
?7. 卡特福德——翻译的定义也可以这样说:把一种语言(Source Language)中的篇章材料用另一种语言(Target Language)中的篇章材料来加以代替。
8.奈达——翻译就是在译入语中再现与原语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物,首先就意义而言,其次就是文体而言。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Eugene Nida纽马克——通常(虽然不能说总是如此),翻译就是把一个文本的意义按作者所想的方式移译入另一种文字(语言)。
“Translation is a craft consisting in the attempt to replace a written 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one language by the same 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another language.”--- Peter Newmark10. “Translation is the expression in one language (or target language译入语) of what has been expressed in another language (source language 原语), preserving semantic and stylistic equivalences.”--- Dubois12. 13.Translation or translating is a communicative activity or dynamic process in which the translator makes great effort to thoroughly comprehend a written message or text in the source language and works very hard to achieve an adequate or an almost identical reproduction in the target language version of the written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or text.二、翻译标准1. 翻译的标准概括为言简意赅的四个字:“忠实(faithfulness)、通顺(smoothness)”。
翻译理论知识翻译的性质翻译是指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活动。
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翻译理论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一、翻译学科特点翻译是一种跨越时空的语言活动,是"把一种语言已经表达出来的东西用另一种语言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范存忠:"漫谈翻译"《翻译理论与技巧》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p.80), 是"从语义到文体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谭载喜:《奈达论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p.10)。
翻译虽为个体所承作,却是一种社会活动,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它既有很强的理论性又有丰富的实践内涵。
就前者而言,翻译经过千百年来各国翻译家的共同努力,已经在语言学、文学、文化、心理学、人类学、哲学和教育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一套理论体系,并在具体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跨文化和语言转换模式。
随着科学的日益进步,这种体系和模式正处在不断地完善之中。
就后者而言,翻译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辨证的;翻译理论产生于翻译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实践转过来又丰富翻译理论。
可以说,没有社会实践就不会有翻译理论的产生;没有翻译理论作为指导,翻译实践就会难免走弯路。
因此,学好翻译既要重视翻译理论的学习,又要加强翻译实践;理论联系实际,这是我们学好翻译的必由之路。
二、为什么可能有翻译翻译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需要,因为人类社会要发展进步就需要在不同文化的民族之间进行沟通,而这一全过程都离不开翻译。
正如Steiner和张培基所说的那样:Translating it is that openeth the window, to let in the light; that breaketh the shell, that we may eat the kernel. (Steiner) 翻译是沟通各族人民的思想,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交流的重要手段,也是进行国际斗争的必要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