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常见免疫抑制性疾病的防制措施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5
畜牧兽医XUMUSHOUYI鸡群常见免疫抑制病的特征与防控袁 航免疫抑制病主要指能够造成机体免疫抑制的疾病。
但有些病原侵入机体后,在免疫器官中大量繁殖,虽然会导致免疫功能无法正常发挥作用,但可在短时间内修复,这一类疾病不属于免疫抑制病。
1 家禽免疫抑制性疾病主要症状表现鸡群生产性能差,淘汰率、死亡率高,生长发育不一致、上市体重轻,羽毛发育差,饲料转换率差。
出现部分“僵鸡”,幼雏表现最明显。
21~24日龄病鸡胸腺、法氏囊、脾脏大小与鸡体比例失常,表现萎缩。
免疫应答水平低下,机体自身的免疫能力较弱,导致接种疫苗后呼吸道反应强烈,且迁延时间长,不易清除。
同时容易引发其他疾病,比如支原体并大肠杆菌并球虫病,使病情进一步加重。
2 造成免疫抑制的因素免疫抑制性病原体;曲霉菌及黄曲霉毒素、青霉菌及棕曲霉菌素、镰刀菌及单端孢子菌真菌毒素等真菌霉素;饲料污染、营养不良、环境恶劣、密度太大;以及气候变化、疾病发生、重要生产阶段的应激反应等等,都会形成免疫抑制病发生。
3 免疫抑制性病毒感染的危害免疫抑制性病毒感染的危害主要使机体抗细菌感染的能力、抗病毒感染的能力、抗真菌感染的能力和抗寄生虫感染的能力严重下降。
直接的致病作用:MDV、ALV、REV的致肿瘤作用,生长发育迟缓,生产性能降低,死亡;IBDV使雏鸡发生法氏囊肿胀、坏死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免疫抑制性病毒多重感染造成了鸡群中“不完全免疫状态”的个体,从而构成了高致病性病毒常期存在的传染源,如新城疫(NDV)。
4 几种常见的鸡免疫抑制疾病在我国流行情况及免疫问题4.1 马立克氏病(MD)马立克氏病病毒属于α-疱疹病毒,具有嗜淋巴特性,呈高度细胞结合性。
在鸡体发育成熟后(2~3周),存在于感染鸡脱落的皮屑、髓羽根部,能在自然的环境中广泛传播,孵化室、育雏室内的门窗、顶棚、蛛网、墙缝中存在的病毒在常温下可存活8个月,此病毒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经气源传播,但不发生垂直传播。
鸡免疫抑制的发生原因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鸡免疫抑制是指鸡在免疫系统失去平衡的情况下,导致免疫功能下降,易感染各种病原微生物,甚至出现疫情的现象。
而鸡免疫抑制的发生原因多种多样,临床症状复杂多变,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控措施来保障鸡的免疫健康。
一、鸡免疫抑制的发生原因1. 环境因素:如高温、高湿、通风不良等环境条件不利于鸡的生长发育和免疫功能发挥。
2. 病原微生物: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如细菌、病毒、真菌等,会导致免疫系统失去平衡,从而引起免疫抑制。
3. 饲料不良:饲料中缺乏充足的营养成分,或者饲料中存在有害物质,都会对鸡的免疫功能产生不利影响。
4. 鸡体应激:运输、捕捉、集中饲养等过程都会给鸡带来应激,影响免疫功能。
5. 其他因素:如鸡自身遗传因素、生长发育期的变化等也会影响免疫系统的正常工作。
二、鸡免疫抑制的临床症状1. 消瘦:免疫功能下降的鸡常常表现为食欲不振,生长缓慢,体重下降。
2. 羽毛不整齐:免疫抑制的鸡往往羽毛蓬松、色泽不亮。
3. 病死率增加:免疫系统受到抑制后,鸡群易感染各种疾病,病死率明显增加。
4. 颜色异常:鸡脚、鸡冠等部位的颜色异常,如灰白色、紫红色等,都可能是免疫抑制的表现。
5. 其他症状:如呼吸困难、腹泻、精神萎靡、瞳孔放大等症状。
三、鸡免疫抑制的防控措施1. 环境改善:保持鸡舍干燥、通风良好,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2. 饲料营养:合理配制饲料,确保饲料中含有充足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蛋白质等营养成分,增强鸡的免疫功能。
3. 疫苗免疫:根据鸡的不同生长阶段和养殖环境,科学地选择合适的疫苗进行免疫接种,提高鸡的免疫力。
4. 饲水管理:保证饮水的清洁卫生,定时更换饮水,避免给鸡群带来细菌、真菌等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5. 鸡群管理:避免过度密集饲养,严格控制鸡群的数量,减少鸡体应激。
6. 定期监测:定期检测鸡群的免疫指标,及时发现免疫抑制的征兆,采取相应措施。
7. 使用抗生素、免疫调节剂等药物治疗:一旦发现鸡群出现免疫抑制的症状,及时使用抗生素、免疫调节剂等药物治疗。
鸡免疫抑制的发生原因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鸡免疫抑制是指鸡的免疫系统功能异常或受抑制,导致鸡对病原体的抵抗力下降。
其发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感染病原体:鸡感染一些致病微生物,如病毒、细菌、寄生虫等,会引起免疫系统的应答和免疫反应,长期感染会导致机体抗原负荷过大,抑制免疫系统功能。
2. 不良饲养环境:饲养环境不良会导致鸡的免疫力下降,如饲养密度过高、空气质量差、粪便清理不及时等,容易滋生病原菌,引起鸡的免疫抑制。
3. 营养不良:饲料中缺乏营养物质,或者饲料质量差,不符合鸡的营养需求,会导致鸡体质量差,抵抗力下降,增加感染病原体的风险。
4. 接种免疫程序不当:接种疫苗是预防鸡免疫抑制的重要手段,但如果接种程序不正确,接种剂量不足或者免疫程序间隔时间过短等,都可能导致免疫抑制的发生。
鸡免疫抑制的临床症状可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全身性症状:鸡整体状态差,食欲减退,发育不良,生长缓慢。
2. 耐力下降:体力下降,容易疲劳,活动力降低。
3. 呼吸系统症状:鸡感染呼吸道病原体较容易导致免疫抑制,出现喘息、咳嗽、鼻炎等症状。
4. 消化系统症状:消化道疾病如 Coccidiosis、气囊病等常伴随免疫抑制,鸡出现消化不良、腹泻、便血等症状。
5. 羽毛异常:免疫抑制会导致鸡羽毛脱落、色泽失去光泽,造成羽毛异常。
针对以上的症状,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控措施:1. 提供良好的饲养环境:保持饲养场的清洁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清理鸡舍,控制饲养密度,确保饲养环境的良好。
2. 提供合理的饲料和营养:确保饲料质量符合标准,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以满足鸡的生长发育和免疫需求。
3. 合理接种疫苗:选择适当的疫苗接种方案,按照规定的剂量和接种间隔时间进行接种,提高鸡的免疫力。
4. 加强病原监测和预防控制:定期进行养殖场病原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病原菌感染,采取防控措施,包括合理使用药物、疫苗和生物安全措施等。
鸡免疫抑制性疾病的防治鸡免疫抑制性疾病是由单一或多种致病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免疫系统受损,免疫功能降低所引起的疾病的总称。
发生该病的鸡群,对特定疫苗的免疫反应下降或消失,不仅给疾病的诊断治疗增加了困难,而且容易感染其他一些传染病。
鸡免疫抑制性疾病通常是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马立克氏病等疾病的病毒引发的。
这些病毒可长期存在于鸡生活的环境中,病鸡可通过直接和间接方式传播,而且传播迅速,鸡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危害严重。
下面对这两种疾病做较详细介绍。
一、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
法氏囊是禽类特有的免疫器官,在免疫功能上发挥重要作用,雏鸡法氏囊最发达,到青年鸡和成年鸡就逐渐消失了。
因此该病主要危害雏鸡,由于病鸡的免疫功能受到抑制,不仅使一些雏鸡死亡,而且增加了鸡对其他疾病的易感性,是一种病程短、死亡率高的传染病。
(一)病原该病的病原是传染性法氏囊病毒,主要存在于病鸡的法氏囊和肾脏器官中。
该病毒的抵抗力较强、耐热,对紫外线和日光有较强的耐受力,被污染的鸡舍长期保持着有传染性的病毒。
对多种消毒药剂有抗药性,存活期长,感染力强。
(二)流行特点法氏囊病的传染源是病鸡和隐性感染鸡。
传播方式可通过鸡之间的接触传染,也可通过饲料、垫料、工具、尘埃、种蛋、工作人员的衣物等媒介物间接传染。
甚至老鼠、昆虫等都可以传染该病。
该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而且各品种的鸡都可传染。
雏鸡1日龄即能感染,2-5周龄的鸡最易感染。
本病发病突然、传播迅速,一旦发现病鸡常常在一周内就能波及到整个鸡舍,发病率为40%-60%。
(三)病症法氏囊病在易感鸡群中潜伏期短,往往2-3天即出现病症,病程5-7天。
被感染的鸡群,早期有啄肛症状,接着出现羽毛松乱、畏寒厌食、沉郁嗜眠。
排出的粪呈白色或淡绿色,肛门周围的羽毛被粪便污染,病鸡身体震颤,脱水,最后因极度衰竭而死亡。
病愈的雏鸡,免疫力低下,贫血消瘦、生长缓慢。
鸡免疫抑制的发生原因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鸡免疫抑制是指鸡的免疫系统功能受到抑制,导致鸡在面对病原微生物或疫苗时无法正常产生免疫应答。
免疫抑制的发生原因有很多,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原因以及对应的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1. 病毒感染:鸡体内某些病毒感染,如鸡传染性贫血病病毒(CIAV)、鸡轮状病毒(Avian Rotavirus)等,会导致鸡免疫抑制。
这些病毒可以直接侵害鸡的淋巴细胞和造血干细胞,抑制免疫反应的产生。
临床症状:鸡体羽毛蓬松,行动迟缓,食欲下降,生长发育受阻,易感染其他病原微生物。
防控措施:加强鸡舍的卫生管理,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定期清理禽舍环境;对于需饲养的鸡群,可以根据病情投放相应的疫苗进行预防。
2. 抗生素使用不当:长期滥用或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会破坏鸡体内正常的菌群平衡,降低鸡体抵抗力,导致免疫抑制。
临床症状:鸡体出现频繁的消化道问题,如腹泻、食欲不振等;易受到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防控措施:合理使用抗生素,遵守兽药使用规范,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在饲养过程中加强对饲料和饮水的消毒处理,保持饲养环境的清洁。
3. 坏死性肠炎病原体感染:如禽坏死性肠炎(Necrotic Enteritis)等肠道病原菌感染,会引起肠道炎症,并释放出毒素,抑制鸡的免疫系统功能。
临床症状:鸡体进食减少,腹泻,体重下降,甚至死亡。
防控措施:加强饲养管理,保持饲料的卫生,避免饲料受到细菌污染;对病情较严重的鸡群可进行抗生素治疗。
4. 疫苗应用不当:疫苗的质量不合格、接种程序不正确等因素,会导致免疫抑制。
临床症状:接种疫苗后无免疫效果,鸡体易受感染。
防控措施: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疫苗,确保疫苗的质量安全;按照疫苗的使用说明进行正确的接种操作;定期检查疫苗免疫效果。
鸡免疫抑制对鸡的养殖和养殖业产业化发展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
养殖户在饲养管理中要严格遵循兽药使用规范,注意饲养环境的整洁和维护,以保持鸡群的健康和免疫力。
鸡免疫抑制的发生原因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鸡免疫抑制是指鸡的免疫系统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无法对外来病原体产生有效的免疫反应。
免疫抑制不仅会影响鸡的健康和生产性能,还可能导致鸡群疾病大爆发,严重危害养殖业的经济效益。
市场上的鸡免疫抑制现象日益严重,因此,加强研究和预防鸡免疫抑制已成为鸡养殖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1.外界环境因素。
大量的尘埃、废气、细菌等物质污染空气、水源等,导致鸡接触到大量的病原体和细菌,从而引起免疫系统失调。
2.饮水中氯气含量过高。
氯气可以抑制鸡的免疫系统,导致免疫抵抗力下降。
3.饮水或饲料中暴露在太阳下。
在太阳暴晒下,水和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会被破坏,鸡摄入的营养成分较差,使其免疫力下降。
4.饲料中缺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是鸡免疫系统正常运转所必须的元素,缺乏这些元素容易导致免疫系统失调。
1.生长缓慢。
免疫抑制使鸡的消化吸收功能下降,食欲也会减少,导致生长速度变慢。
2.感染力增强。
免疫抑制使鸡的免疫力下降,易受多种病原体感染,严重时可能导致大量死亡。
3.病程加长。
免疫抑制会延长鸡的病程,导致疾病不易治愈。
4.药物疗效下降。
免疫抑制也会使鸡对药物治疗的反应降低,使治疗难度加大。
1.减少环境污染。
定期清洁饲养环境,保持养殖场通风干燥,提高养殖密度管理水平,降低养殖场内细菌、病毒、真菌等污染物的浓度。
2.合理饮水管理。
控制饮水中氯气的含量,饮水中加入各类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保证鸡摄取足够的养分,提高其免疫力。
3.合理饲料管理。
科学配合饲料,保证饲料中营养成分充足,加入适量的抗氧化剂,降低饲料中的自由基生成和免疫系统的损伤。
4.预防针接种。
根据鸡群免疫力监测情况,做好各种疫苗的接种工作,使鸡群保持免疫力稳定。
综上所述,鸡免疫抑制是鸡养殖中常见的病害,对鸡的健康和生产性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预防和控制鸡免疫抑制,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提高养殖的卫生环境,合理饮食管理和药物防治,保证鸡群免疫力的稳定和免疫能力的提高,从而确保鸡的健康和生产效益。
简述鸡病毒性免疫抑制疾病的诊断与防治
鸡病毒性免疫抑制疾病(Chicken Infectious Anemia,CIA)是由禽传染性贫血病毒(Chicken Anemia Virus,CAV)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感染幼鸡,严重影响家禽生产。
本文将从诊断和防治两个方面进行简述。
一、诊断
CIA病毒在禽群中的传播速度非常快,能够在短时间内感染大量的家禽,因此及早准确地诊断非常重要。
一般来说,CIA的诊断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
1. 临床症状:CIA主要感染幼鸡,发病初期幼鸡消瘦,饮食减少,呈筋瘦体膜背,后期表现为发育迟缓、死亡率增高等症状。
2. 病理检查:肥大脾脏、鸡冠萎缩、骨髓萎缩、红细胞减少等都是CIA感染的典型病理变化。
3. 实验室检测:采用ELISA、PCR等方法对鸡脾等组织进行检测,可快速准确地检出病毒。
二、防治
鸡病毒性免疫抑制疾病对家禽生产造成的危害非常大,因此,加强对该病的防治十分必要。
1. 引入免疫鸡苗:通过引入免疫鸡苗,能够有效地控制CIA的传播。
在日常生产中,应该定期对家禽进行免疫维护,以预防新的感染。
2. 改善环境卫生:CIA的传播与环境卫生密切相关,有效地改善禽舍和其周围的环境卫生,可以降低该疾病的发病率和传播率。
3. 加强营养管理:通过增加家禽的饲养管理和营养支持,能够更有效地抵抗CIA感染的风险。
分析家禽生产中发生免疫抑制疾病的原因与防治随着人们对于健康饮食的需求不断增加,家禽产品也成为了常见的主食。
在家禽生产中,免疫抑制疾病却是一个常见的问题,严重影响着家禽的健康和生产效率。
本文将分析家禽生产中发生免疫抑制疾病的原因以及相关的防治措施。
家禽生产中发生免疫抑制疾病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疫苗接种不当家禽的免疫系统需要通过接种疫苗来增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如果疫苗接种不当,可能会导致免疫系统的抑制,使得家禽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
合理的疫苗接种计划和技术是预防免疫抑制疾病的关键。
2. 饮食不均衡家禽的饮食结构对其健康状态有着重要影响。
如果家禽的饮食不均衡,缺乏必要的营养物质,可能会导致免疫系统功能下降,从而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
合理的饲料配方和科学的喂养方法是预防免疫抑制疾病的重要手段。
3. 环境因素家禽生产中的环境因素也会对免疫系统产生影响。
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湿度过大或过小,都可能会导致家禽的免疫系统受到抑制,从而容易发生疾病。
4. 疫病侵袭疾病的侵袭是导致免疫抑制疾病的重要原因。
一旦家禽受到疾病的侵袭,免疫系统就会处于高度激活状态,长期的免疫系统激活会导致免疫抑制,从而使得家禽更容易发生其他疾病。
1. 合理的疫苗接种要保证家禽接种的疫苗种类和数量都是符合标准的,并且在适当的时间进行接种,避免因为接种不当导致免疫抑制疾病的发生。
2.科学的饲养管理通过科学的饲料配方和合理的喂养方法,保证家禽能够获得充足、均衡的营养,增强其免疫系统功能,从而提高免疫抵抗力。
4. 加强疫病监测定期对家禽的健康状况进行监测,发现疾病的早期迹象,及时进行治疗,避免疾病的扩散和免疫抑制的发生。
免疫抑制疾病是家禽生产中的一个常见问题,但是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和防治措施,我们可以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免疫抑制疾病的发生,提高家禽的免疫力和生产效率,为家禽生产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家禽免疫抑制病的发生原因和防治方法作者:崔秀敏来源:《现代畜牧科技》 2015年第6期崔秀敏(河北省遵化市畜牧水产局064200)免疫抑制是指由于免疫器官、组织和免疫细胞受到生物或理化因素损害而导致的暂时性或永久性免疫应答功能不全或低于正常水平。
家禽在营养不全、用药不当、霉菌毒素侵害、发生应激反应等情况下,都会引发免疫抑制。
对家禽危害主要导致机体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能力下降,疫苗免疫失败,家禽群体对病原菌易感性增强,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多表现为复杂及多样化,严重影响家禽生产性能,使产蛋率低,雏鸡成活率低。
1 发病原因1.1病毒性免疫抑制病有许多种病毒感染可能在鸡群中引起免疫抑制,常见的免疫抑制性疾病主要有传染性法氏囊病、传染性贫血病等。
1.2 药物因素研究证明,磺胺类药物、青霉素、土霉素、庆大霉素等药物本身具有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和抑制骨髓合成免疫球蛋白的性质,从而发生贫血和免疫抑制。
过量、不科学地使用免疫疫苗可引起免疫抑制。
1.3应激因素当鸡受到如过冷、过热、抓捕、转群、断喙、换料等应激会引起机体血压升高,血液中肾上腺素含量增加,胸腺、淋巴组织和法氏囊机能退化,导致免疫器官对抗原刺激的应答能力降低。
1.4有毒物质的影响黄霉素可抑制禽类lgG、lgA的合成,使胸腺、脾脏萎缩,导致机体免疫抑制。
重金属元素,如镉、铅、汞、砷等可增加机体对病毒和细菌的易感性。
1.5 营养因素饲料微量元素、维生素等缺乏症造成免疫抑制。
某些维生素(如复合维生素B,维生素C 等)和微量元素(如铜、铁、锌、硒等)是免疫器官发育,淋巴细胞分化、增殖,受体表达、活化及合成抗体和补体的必须物质,若缺乏或各成分间搭配不当,必然诱导机体继发性免疫缺陷。
2 防治防治家禽免疫抑制性疾病,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主要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2.1 预防病毒感染预防病毒感染引起的家禽免疫抑制性疾病,提高和改进免疫抑制病毒感染的检测手段,将其对养禽业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低的水平。
鸡免疫抑制的发生原因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一、引言鸡免疫抑制是指鸡体内免疫系统功能减弱或失调,使得鸡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下降,易受感染和疾病侵袭。
免疫抑制不仅会影响鸡的健康和生长发育,还会对鸡的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造成严重损失。
及时了解鸡免疫抑制的发生原因、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对鸡的健康管理和养殖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二、发生原因1. 病原体感染:各种病原体感染,如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会直接或间接影响鸡的免疫系统功能,导致免疫抑制的发生。
传染性法氏固体病毒(IBDV)感染会导致鸡淋巴器官的细胞凋亡和免疫功能下降,从而引起免疫抑制。
2. 疫苗接种:疫苗接种不当或疫苗不合格,会对鸡的免疫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导致免疫抑制。
疫苗接种后出现严重反应或过敏反应,会损害鸡的免疫系统功能,使其易受感染。
3. 饲料问题:饲料中营养不良或毒素超标,会对鸡的免疫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导致免疫抑制的发生。
饲料中霉菌毒素和重金属超标会损害鸡的免疫系统功能,使其免疫能力下降。
4. 环境因素:环境温度、湿度和气味等因素对鸡的免疫系统功能有一定影响,过高或过低的温度会导致免疫系统功能下降,增加疾病感染的风险。
5. 应激因素:鸡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下,如运输和屠宰过程中,会导致免疫系统功能下降,易受病原体感染。
6. 饲养管理不当:饲养密度过高、饲料质量不合格、水质不洁净等因素都会影响鸡的免疫系统功能,导致免疫抑制。
三、临床症状1. 免疫功能下降:鸡的免疫系统功能明显下降,易受各种病原体感染,如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等。
2. 生长迟缓:免疫抑制会导致鸡的生长迟缓,体重增长缓慢,生产性能下降。
3. 全身恶状:免疫抑制的鸡表现为全身恶状,如食欲不振、精神萎靡、体温升高或降低等。
4. 对疫苗反应较差:免疫抑制的鸡接种疫苗后,反应较差,免疫效果明显差于正常鸡。
5. 疾病易反复:免疫抑制的鸡易反复发生疾病,如鸡传染性鼻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等。
6. 其他表现:免疫抑制的鸡还会表现出其他不适症状,如羽毛蓬松、鸡冠发黑、腹水等。
鸡免疫抑制的发生原因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鸡免疫抑制是指鸡在免疫系统无法发挥正常功能的情况下,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下降。
这种情况下,鸡容易患各种感染病,对疫苗的免疫反应也会受到抑制。
鸡免疫抑制的发生原因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感染性疾病、环境因素、营养不良、遗传因素等。
感染性疾病是鸡免疫抑制的主要原因之一。
鸡传染性法氏囊炎病毒(INFV)等病毒可以直接攻击并破坏鸡体内的免疫细胞,导致免疫系统功能受损。
而一些细菌和寄生虫感染也会引起炎症反应,使得机体消耗过多能量,导致免疫系统受损。
环境因素也是鸡免疫抑制的重要原因之一。
环境温度、湿度、饲养环境等因素都会影响鸡体内免疫细胞的正常功能。
鸡在高温环境下,新生鸡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明显下降,易患各种感染病。
营养不良也是引起鸡免疫抑制的重要原因之一。
缺乏维生素、矿物质以及氨基酸等营养物质会导致鸡的免疫细胞生长发育不良,从而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
饲料中的抗生素滥用也可导致肠道微生态紊乱,进而破坏肠道黏膜屏障,影响鸡的免疫系统。
遗传因素也是鸡免疫抑制的原因之一。
不同品种和个体的鸡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存在差异,一些品种和个体易受感染,免疫系统功能较差。
鸡免疫抑制的临床症状通常包括食欲不振、生长缓慢、运动能力下降以及易患各种感染病等。
免疫抑制的鸡容易受到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感染,病程长,病死率高。
为了避免鸡免疫抑制发生,应采取一系列的防控措施。
建立健康的饲养环境,包括保持适宜的温湿度、通风等,减少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加强饲料的营养监控,保证鸡摄入足够的维生素、矿物质和氨基酸等营养物质。
要避免抗生素的滥用,改善鸡的肠道健康。
对破坏鸡免疫系统功能的病原微生物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如定期接种疫苗等。
在选择养殖品种时,要注重选择抗病力强的品种,减少常见病的发生。
鸡免疫抑制的发生原因复杂多样,需要从多个方面来加强防控。
通过加强疫苗接种、控制感染性疾病、改善饲养环境以及提供合理的营养等措施,可以降低鸡免疫抑制的发生,提高鸡的免疫力,减少疾病发生,保证鸡的健康和生产效益。
鸡免疫抑制的发生原因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鸡免疫抑制是指鸡体内免疫系统功能受到抑制,导致鸡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
免疫抑制的发生原因有多种,包括环境因素、营养不良、病原微生物、应激等。
本文将对鸡免疫抑制的发生原因、临床症状以及防控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鸡免疫抑制的发生原因:1. 环境因素:鸡舍环境的不良条件会导致鸡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
空气中的氨气、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温度过高或过低,湿度过大等都会对鸡的免疫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2. 营养不良:营养不良会导致鸡体内营养物质的缺乏,进而影响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
维生素A、维生素E、锌、硒等缺乏都会导致鸡免疫功能下降。
3. 病原微生物:某些病原微生物可以直接抑制鸡的免疫系统功能。
鸡传染性法氏囊炎病毒、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等都可以抑制鸡的免疫反应。
4. 应激:鸡受到机体或环境应激时,会释放应激相关激素,影响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
运输、群体批量疫苗接种等都会对鸡的免疫系统产生应激作用。
鸡免疫抑制的临床症状:1. 鸡的生长停滞:免疫抑制会导致鸡体生长速度缓慢,甚至停滞不前。
2. 消化道疾病:鸡免疫抑制会降低鸡肠道黏膜的免疫功能,使其易受到细菌、寄生虫等感染,表现为腹泻、粪便变异等消化道疾病症状。
3. 呼吸系统疾病:免疫抑制也会使鸡对呼吸系统疾病的抵抗力下降,易患上呼吸道感染,表现为打喷嚏、呼吸困难等症状。
4. 羽毛异常:免疫抑制会使鸡对外界环境过敏,导致羽毛异常,如脱翎、气囊病等。
5. 其他症状:鸡免疫抑制还会表现为体重下降、食欲不振、贫血、疲乏等一系列非特异性症状。
鸡免疫抑制的防控措施:1. 提供良好的饲养环境:保持鸡舍空气清新,通风良好,温度适宜,湿度适度,防止鸡舍湿度过高。
2. 合理饮食营养:合理配制饲料,保证鸡的营养需求,尤其是维生素A、维生素E、锌、硒等对免疫功能有较大影响的营养成分。
3. 预防疫苗接种:按照免疫程序进行疫苗接种,提高鸡的免疫水平,减轻免疫抑制的发生。
4. 控制应激因素:减少鸡的应激,如减少运输次数、群体批量接种疫苗时尽量减少应激。
简述鸡病毒性免疫抑制疾病的诊断与防治
鸡病毒性免疫抑制疾病是由一种病毒引起的鸡类传染病,其特点是能够直接破坏鸡体免疫系统,导致鸡体的免疫功能显著下降,易于感染其他病原体,使得鸡在抵抗疾病方面容易出现问题,严重影响了鸡的养殖业。
鸡病毒性免疫抑制疾病主要通过观察病鸡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学变化进行诊断。
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矮小、羽毛不整、贫血等。
病理学检查主要观察脾脏的变化,发现病毒性免疫抑制疾病的鸡脾脏普遍萎缩、质地变硬。
实验室检测手段也可以用以辅助诊断,可以通过ELISA、PCR等方法对病鸡的体液和组织进行病毒的检测。
对于鸡病毒性免疫抑制疾病的治疗,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可以根治此病。
预防控制是最重要的手段。
鸡病毒性免疫抑制疾病疫苗的使用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之一。
现市场上已经有鸡病毒性免疫抑制疾病的疫苗上市,可以在免疫幼鸡的过程中提前进行预防接种,增强幼鸡的免疫力,降低感染率和死亡率。
对生产环境的卫生管理和饲养管理也非常重要,要保持鸡舍的清洁,及时清理鸡粪等,减少病毒的传播。
对鸡病毒性免疫抑制疾病的诊断和防治,首先要通过临床症状、病理学变化进行初步的诊断,实验室检测可以作为辅助诊断手段。
在防治方面,主要通过疫苗接种、生产环境的卫生管理和饲养管理来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
对养殖户来说,加强对鸡病毒性免疫抑制疾病的认识,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可以保证鸡的健康生长,提高养殖效益。
鸡免疫抑制的发生原因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鸡免疫抑制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鸡体免疫力下降,使鸡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能力减弱或丧失。
免疫抑制可能在鸡的生命任何时候发生,包括生长期、疫苗免疫期和蛋白质开发期。
下面将分别介绍鸡免疫抑制的发生原因、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一、发生原因1. 病原体感染: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的感染可引起免疫抑制。
这些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会破坏免疫器官,抑制免疫细胞功能,干扰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使鸡的免疫力下降。
2. 营养不良:饲养中鸡的营养不平衡或缺乏营养物质时,会导致免疫器官发育不良,使免疫细胞数量和功能降低,从而引起免疫抑制。
3. 应激:对鸡群进行过度、持续或突发的应激处理(如捕捉、转运、环境变化等),会使鸡的抵抗力下降,易发生免疫抑制。
4. 免疫接种不当:充气技术、疫苗存储条件不当、免疫程序出现错误等不当操作都会造成免疫抑制的发生。
5. 机体因素:例如年龄、品系、种鸡群体免疫函数特征等因素都会影响免疫能力,进而导致免疫抑制。
二、临床症状1. 高发病率和死亡率:免疫抑制引起鸡的抵抗力下降,使鸡对常见病原体感染易发、病程长、病死率高。
2. 发育迟缓:免疫抑制对鸡的生长发育有影响,鸡的体重增长缓慢,生长速度受到限制。
3. 疫苗效果较差:鸡群在遭受免疫抑制时,会降低对疫苗的反应性,使疫苗的保护效果下降。
4. 其他非特定病症:免疫抑制可能引起鸡群出现其他不特定的病症,如贫血、呼吸道感染等。
三、防控措施1. 合理养鸡管理:鸡场要提供适宜的养鸡环境,确保鸡群的适温、适湿、适光等条件,保持鸡场的清洁与卫生,提供优质饲料和水源,预防营养不良引起的免疫抑制。
2. 合理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鸡免疫抑制的重要手段,但应注意疫苗接种的方法和时机,避免因操作不当而导致免疫抑制。
3. 鉴别诊断:当鸡群出现免疫抑制相关症状时,应及时进行鉴别诊断,明确病因,为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4. 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当鸡群出现免疫抑制相关症状时,可以适当应用抗生素治疗,但要注意抗生素的选择和合理使用,以避免滥用抗生素引发抗药性。
鸡常见免疫抑制性疾病的防制措施内容介绍>>目前,鸡免疫抑制性疾病有14种之多,比较常见的有鸡马立克氏病、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鸡传染性贫血,鸡白血病和鸡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这些病破坏鸡的免疫系统,会引起鸡的免疫抑制,接种疫苗后不能有效地产生免疫应答反应,当外界有病毒(细菌)存在时,鸡接触后就会感染,使鸡对多种传染病的感染性增加,导致鸡出现多种疾病的并发、继发或混合感染。
对鸡病的诊断、治疗带来诸多难度,同时也给养鸡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因此,养鸡场或养鸡户,都要认真做好鸡免疫抑制病的防制工作。
一、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也是对生产威胁极大的免疫抑制性疾病,且发病迅速,病情较重。
近些年来,流行出现了新特点,变异毒株不断出现,给养鸡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因此,必须加强对其的防制。
(一)流行特点鸡最易感,一般20~40日龄鸡发病率最高,随日龄增长易感性降低。
病毒有很强的抵抗力,所以在发过病的鸡舍环境中能存活很长时间,造成对下批雏鸡的威胁。
其次是免疫不合理导致免疫失败而造成多批次的雏鸡发病。
鸡群感染率可达100%。
此病发生无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二)临床症状常突然发病,迅速蔓延,病鸡表现精神沉郁,食欲下降或不食,昏睡,羽毛松乱,喜卧,震颤,下痢,排白色或黄色水样稀便,病后1~2日死亡。
(三)病理变化病死鸡胸肌、大腿肌可见点状、条状出血;法氏囊外观肿大、充血或质地较硬,苍白,切开后可见黏膜出血、坏死,囊内有灰白色或血色分泌物,初期法氏囊肿大,水肿,呈紫红色,如紫葡萄样,后期萎缩;肾脏常为苍白肿大,有白色尿酸盐沉积;有的病例腺胃黏膜出血,腺胃与肌胃交界处、肠黏膜有条纹状出血。
(四)防制措施1.预防措施:搞好饲养管理,严格消毒,注意环境卫生,保证鸡的营养水平。
免疫接种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
肉鸡免疫程序:14日龄用法氏囊多价苗+新必妥,1000羽/组饮水,28日龄用法氏囊多价苗+新必妥,1000羽/组饮水,或用信得吉康2000只/瓶饮水。
蛋鸡免疫程序:14日龄用法氏囊活苗BJ836或法氏囊多价苗1羽份,滴口或饮水,28日龄用上述苗再免疫1次。
2.防控措施:鸡群发病后,早期应用蛋黄抗体肌肉注射,1毫升/只,可迅速控制疫情;用禽干扰素(四川世红产)1000只/瓶,1次/日,连饮3天。
在饲料中拌入0.4%鸡康灵微粉,连用5~7天。
脱水者可用口服补液盐,也可饮用肾宝或多维葡萄糖及0.1%的盐水,可防止脱水和增强机体的抗病力。
在用药的同时,提高舍内温度3~5℃(尤其冬春季),可减少死亡,并要减少各种应激刺激。
二、鸡马立克氏病鸡马立克氏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以淋巴细胞增生为特征的肿瘤性疾病。
其特征是神经、性腺、虹膜、内脏器官、肌肉等部位的单核淋巴细胞浸润和形成肿瘤病灶,也是一种免疫抑制性疾病。
本病多发于2月龄以上的鸡,由于该病传播的广,对未经免疫或免疫失败的鸡群发病后,使鸡出现免疫抑制和死亡,给养鸡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一)流行特点鸡的易感性最强,雏鸡感染后几个月才表现出临床症状,引起死亡。
因此,该病发生时间在鸡2~5月龄之间,有的在100日龄后才发病。
鸡群发病后每天都有死亡,一般死亡率在10%~30%。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主要是通过呼吸道感染。
病毒的抵抗力较强,污染环境并在外界环境中生存数月,甚至数年。
(二)临床症状本病依据临床症状表现不同分为四型,即神经型、内脏型、皮肤型和眼型。
神经型:由于病毒侵害神经,造成该神经所支配部位的不全麻痹或完全麻痹,出现劈*姿势,翅膀下垂,吃不到食、饮不到水,最后饿死或脱水衰竭而死;内脏型:病鸡表现颜面苍白,鸡冠发育不良,极度消瘦,出现腹泻;精神不振、喜卧,不愿走动;眼型和皮肤型均比较少见,病鸡视力减退或失明。
(三)病理变化神经型:可见腰荐神经、坐骨神经增粗、水肿,神经纹理不清或消失;内脏型:多数内脏器官出现肿瘤,多呈结节性,为圆形或近似圆形,数量不一,大小不一,略突出脏器表面,灰白色,切面呈脂肪样。
肝脏肿大5~6倍,表面粗糙;眼型的为虹膜褪色,瞳孔边缘不整齐;皮肤型:颈部、躯干和腿部毛囊肿大,呈结节状,大小如黄豆到姆指大。
(四)防制措施1.预防措施:加强对鸡群的饲养管理,注意环境卫生,建立严格的消毒制度,减少应激因素对鸡群的影响。
目前,预防鸡马立克氏病最有效地的方法是接种疫苗,可用火鸡疮疹病毒(HVT)苗,用于雏鸡1日龄(出壳24小时以内),用专用稀释液稀释后皮下注射0.2毫升,稀释后的疫苗要在2小时内用完,接种后10~14天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1.5年。
也可用CVI988苗,但保存、运输必须在液氮罐中放置,使用起来不方便,故应用不普遍。
2.防控措施:该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可用抗病毒药物(黄芪多糖、板蓝根等)和抗生素药物防止继发细菌感染。
用黄芪灵芝精(含黄芪多糖、灵芝多糖、干扰素、电解多维)饮水,50g加水400升,连用3~5天,全天药量集中1次饮完。
也可用禽毒快克拌料,120g拌料200kg,连用3~5天。
也可在饮水中添加氨基酸、电解多维和维生素C,可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三、鸡传染性贫血鸡传染性贫血又称蓝翅病、出血综合症或出血性皮炎综合症,是由传染性贫血病毒引起的,主要侵害雏鸡骨髓、胸腺、法氏囊,并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免疫抑制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
本病新发现不久,养鸡者对其造成的危害缺乏了解和重视。
(一)流行特点仅发生于幼龄的肉鸡和蛋鸡,1~7日龄最易感染。
鸡贫血症抗体在鸡群广泛存在,常与其他疾病如马立克氏病、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鸡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混合感染。
一旦感染就会造成免疫失败。
(二)临床症状精神沉郁、虚弱,行动迟缓,消瘦,羽毛松乱无光泽,有的肉髯、面部皮肤和可视黏膜苍白,大部分病死鸡翅膀皮下出血,严重的皮肤溃烂呈紫黑色。
粪便为白色、稀便。
(三)病理变化病死鸡贫血、胸肌和腿肌苍白并有出血点或出血斑;血液稀薄如水,呈浅红色,凝血时间延长;骨髓颜色变浅,呈黄白色或粉红色;腺胃黏膜点状出血并萎缩,呈深红褐色;法氏囊萎缩,呈半透明状;肝肿大,褪色。
(四)防制措施本病尚无特异治疗方法,应及时淘汰弱、残鸡;可试用抗病毒药物,如干扰素、黄芪多糖等,同时投给抗菌药物和维生素等,提高鸡群抵抗力,防止细菌继发感染;平时要加强饲养管理和卫生消毒措施。
四、鸡白血病鸡白血病是一种病型很复杂的慢性传染病,其特征是淋巴细胞瘤化,呈现异常增殖,在全身很多器官中产生肿瘤性病灶,死亡率很高。
是一种比较严重的免疫抑制性疾病。
此病在世界各地广泛存在,国内也时有发生,对养鸡业危害极大。
(一)流行特点病鸡和带毒鸡是主要传染源。
只有鸡易感。
母鸡对淋巴白血病的易感性比公鸡高,日龄愈小对白血病的易感性也愈高,一般在4~10月龄以内的鸡发病率最高。
由带毒种蛋孵出的雏鸡也带有病毒,并可终生从粪便和唾液中大量排毒,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二)临床症状淋巴白血病:是一种最常见的,自然发病的鸡都在14周龄以上,到性成熟期发病率最高。
无明显症状,鸡冠和肉髯可变苍白、皱缩、偶尔变青紫色。
食欲不振,全身衰弱,以致不能站立。
病鸡下痢,母鸡产蛋停止。
病鸡多因衰竭而死亡;成红细胞白血病:有增生与贫血两种类型,增生型特征是血液中出现许多幼稚的成红细胞。
贫血型特征是在血液只驻有较少的未成熟细胞。
全身衰弱,嗜睡,鸡冠稍变苍白或青紫色。
病情严重时贫血型鸡冠淡黄色甚至白色;增生型鸡冠苍白或青紫色。
病鸡消瘦,下痢,多个毛囊发生出血。
病程从几天到几个月,贫血型的病程一般较短。
成髓细胞型白血病症状与成红细胞性白血病相似;骨髓细胞瘤病:一般常见于骨髓细胞增生形成的肿瘤,头部出现异常突起,胸部和跗骨部有时也有这种肿瘤突起。
病程一般很长;脆性骨质硬化型白血病(骨化石病):两腿发生不正常的肿大和畸形,走路不协调或瘸腿,发育不良,皮肤苍白,贫血。
(三)病理变化淋巴性白血病:在肝、脾和腔上囊可见肿瘤,法氏囊极度肿大。
肿瘤的外观平滑有光泽,质地柔软,呈灰白色或淡黄色。
肝脏比正常肿大数倍,重量也增加,变成灰白色,质地常变脆,肝呈大理石外观。
成红细胞性白血病:全身性贫血,肌肉、皮下组织和内脏器官常有出血点。
增生型肝和脾弥漫性增大,肾肿大的较轻,呈缨红色,质地变脆和柔软。
骨髓增生,呈血红色,并见有出血。
贫血型内脏器官发生萎缩,骨髓苍白和呈胶冻样,骨髓间隙大部分被疏松骨质所代替。
成髓细胞性白血病:血液中的成髓细胞大量增加;骨髓细胞瘤病:骨骼肿瘤肋骨和肋软骨连接部、后胸骨、下颌骨和鼻软骨等部更常发生,骨髓细胞瘤呈淡黄色,质地柔软,呈干酪样。
脆性骨质硬化性白血病:小腿骨的骨干部出现病变,很快发生在骨盆骨、肩胛骨和肋骨等部位,但趾骨不发生。
(四)防制措施此病无治疗价值,应做好预防工作。
鸡群中的病鸡和可疑病鸡,必须彻底淘汰。
每隔1~3个月应检查1次,发现病鸡应随时隔离淘汰,以兔广大传染。
孵化用的种蛋和留种用鸡,必须从无病鸡场购入,孵化用具要彻底消毒。
雏鸡应与成鸡分群饲养,防止互相接触。
平时要加强鸡群的饲养管理,搞好清洁卫生。
白血病毒是通过病鸡的粪便排出,所以饲料、饮水和用具应防止被粪便污染,鸡舍的粪便要彻底清除,运往远离鸡舍的下风头(500米以外),集中堆积发酵,做无害化处理。
死亡鸡的尸体要焚烧或深埋。
五、鸡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鸡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是一种以网状内皮组织增殖为特征的肿瘤性疾病。
由一种T—病毒引起。
此病潜伏期短,死亡率高,病鸡肝和脾显著增大。
也是一种免疫抑制性疾病。
(一)流行特点鸡的感染是由火鸡和水禽的传播而引起,也可使用被该病污染的疫苗所致,本病可通过水平传播,鸡和火鸡也可垂直传播,但传播率很低。
(二)临床症状无明显的特征性症状,一般不引起急性死亡,可见到雏鸡发育不良,羽毛生长异常,贫血。
由于末稍神经受损,有时可见到腿软、腿麻痹等运动失调。
(三)病理变化病死鸡肝、脾增大,有针尖大弥散性浸润病变。
脾常见有结节,增大可导致破裂。
肝浅黄褐色,最急性的特征是胆囊肿大。
内脏也可见到结节,较大的结节中央坏死。
外周神经变粗。
(四)防制措施目前,该病尚无有效地防治方法。
一旦发病,对整个鸡群进行淘汰,以防扩大蔓延。
平时注意加强饲养管理,严格消毒,引进种蛋、种鸡时要慎重,以防疾病的传入。
由弘一网童保存,尚未注册。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