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抑制病作用机理及防制(上)
- 格式:ppt
- 大小:12.81 MB
- 文档页数:79
1. 简述影响药物作用的主要因素。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包括药物方面、动物方面和环境方面的因素。
(1)药物因素:如给药剂量、剂型、给药方案、联合用药与药物相互作用等。
(2)动物因素:如种属差异性、生理因素、病理因素、个体差异性等;(3)饲养管理及环境因素:包括患畜的饲养管理及环境应激等方面。
2. 何谓药物和毒物?如何理解二者间辨证关系?(1)药物是人类在与疾病作斗争中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各种化学物质;而毒物则是指能对人或动物机体产生有害作用的各种化学物质。
(2)药物和毒物间只有量的不同,没有质的区别。
药物超过一定剂量对机体可产生毒害作用;在特定情况下,药物和毒物二者间可相互转化。
3. 何为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如何理解二者间辨证关系?(1)对因治疗系指针对疾病产生的病因进行的治疗;对症治疗系指针对疾病表现的临床症状而采取的治疗。
(2)辨证关系:对因治疗在和畜、禽感染性疾病作斗争中具有重大意义;但对症治疗对病因不明、症状严重,或在尚无对因治疗药物的情况下是一项重要措施;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各有其特点,临床上往往采取综合治疗的方法。
4. 联合用药产生的药效学相互作用有哪些?分别予以解释。
联合用药后产生的药效学相互作用有协同作用、相加作用和拮抗作用。
(1)协同作用:指联合用药后产生的药效超过各药单用时的总和;(2)相加作用系指两药合用的药效等于它们单独应用的药效之和;(3)拮抗作用系指两药合用的药效减弱或相互抵消。
1. 为何具有药理效应的药物在临床上不一定有效?1、这是因为影响药物作用包括了药物方面、动物方面和环境方面的因素。
(1)药物因素:①剂量:治疗疾病时需要一定的剂量才能显效;②给药途径:给药途径不同,药物的吸收速度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药理效应;③给药方案:为了维持药效,大多数药物需间隔一定时间重复给药;④联合用药会产生相互作用,进而影响药效。
(2)动物因素:①种属差异:动物种属不同,对同一药物的敏感性存在差异性;②年龄、性生理:幼畜和老年家畜对药物的敏感性比成年动物高;母畜对药物敏感性一般比公畜高;③病理因素:各种病理因素都改变药物的体内过程,特别是肝、肾功能损害时,药物的代谢和排出会相应受到影响。
中药抗病毒的作用机制!病毒以其特殊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机理,致使许多病毒性疾病至今仍缺少效果确切的防治方法。
目前对病毒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疫苗防治,抗病毒的化学合成药物及外源性细胞因子治疗等。
疫苗防治为最常用的方法,但病毒种属多,血清型多,为疫苗的应用带来困难;抗病毒的西药数量较少,临床效果不理想,且多年来一直没有新的抗病毒合成药物产生;医用外源性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等能抑制病毒复制,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治疗前景良好,但费用昂贵,目前仍停留在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阶段。
而中医药临床防治毒副作用小,药源丰富,价格低廉,能调节整体免疫功能,抑制病毒复制,阻止病毒致细胞病变,改善临床症状,在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方面显示出了独特的优势。
1 中药抗病毒的应用现状兽医临床上用于抗病毒的中药制剂名目繁多,多以商品名出现。
中药制剂主要包括两类:一为单味中药提取物制成的中药制剂;二为中药复方制剂,是经典方剂或者在经典方剂的基础上加减而成的中药制剂。
2 中药抗病毒作用机理2.1 直接抗病毒作用主要是指对病毒的直接杀灭,以及阻断病毒对正常细胞的吸附、穿入、复制等环节而达到抗病毒的目的。
直接杀灭是指药物对病毒侵入细胞前的的杀灭作用。
王志玉(1996)报道,大黄醇提液中的蒽醌类对病毒有直接杀灭作用;李铁民(1994)报道,甘草甜素对带状疱疹病毒具有直接杀灭作用;张其威(2005)报道.板蓝根对疱疹病毒有杀灭作用而非抑制作用。
阻止病毒对细胞的吸附和穿入张为民等人报道,黄芪巾A6组分对流感病毒包膜功能及病毒对敏感细胞的吸附和穿入有较明显的阻止作用。
许小琴等人(2004)报道,中药抗病毒活性成分中的黄酮类,多糖及其衍生物,三萜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如甘草甜素衍生物)、生物碱及苷类等,都是阻止病毒颗粒对宿主细胞的吸附过程,而发挥抗病毒作用的。
抑制病毒的复制日本科学家研究发现,甘草对艾滋病病毒有较强的抑制增殖作用,如1毫升感染艾滋病病毒的细胞,加入0.25毫升甘草甜素,或者等剂量静脉注射,就可使感染艾滋病病毒的细胞全部死亡,且无任何毒副作用。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研究与防治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是一种致命的病毒,它会逐渐损害人体的免疫系统,使得身体无法对抗病菌和疾病,最终导致艾滋病。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发现HIV以来,全球已有数百万人死于这种病毒。
因此,HIV的研究和防治一直是医学界的重要议题。
一、HIV的研究HIV是一种RNA病毒,它进入人体细胞后,会通过反转录酶将自己的RNA转录成DNA,然后将其嵌入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HIV进一步破坏宿主细胞的免疫系统,最终导致免疫功能丧失。
因此,为了对抗HIV,科学家们一直在进行各种研究。
1. 病毒繁殖机理的研究科学家们通过病毒繁殖机理的研究,已经了解到HIV的生命周期和复制过程,以及它在宿主细胞内的破坏机制。
这些研究成果为开发HIV抑制剂和疫苗提供了理论依据。
2. 抑制剂的研发除了研究HIV的繁殖机理,科学家们还致力于开发抑制剂。
目前,HIV抑制剂已经被广泛使用,其中包括病毒抑制剂(Virus Inhibitor)和酶抑制剂(Enzyme Inhibitor)等。
这些药物的作用是抑制病毒的复制和繁殖,从而有效控制HIV感染。
3. 疫苗的开发疫苗的开发也是防治HIV的重要措施之一。
目前已经有多种针对HIV的疫苗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但是由于病毒的高变异性以及免疫反应的复杂性,HIV疫苗的开发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
但是科学家们依然在不断尝试,希望将来能够找到一种有效的HIV疫苗。
二、HIV的防治除了进行科学研究,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简单易行的举措来预防HIV的感染以及提高这些人的生活质量。
1. 引起感染的高风险行为感染HIV的最主要途径是通过血液、体液交流以及性行为传播。
因此,谨慎或避免从事下列危险行为可以降低感染HIV的风险:(1)与性伴侣发生非保护性行为;(2)注射毒品或与注射毒品的人分享注射器;(3)与HIV感染者分享个人卫生用品,例如剃刀、牙刷和指甲钳等。
7.免疫系统与疾病1.(2020·宁波)“关爱生命,健康生活”。
下列行为不利于健康的是( )A.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B.拒绝吸烟、酗酒、吸毒C.参加体育锻炼D.沉迷网络游戏【答案】D2.(2019·杭州改编)将减毒处理的蛇毒注射到马体内,每隔一段时间进行重复注射,重复注射若干次后,可从这些马的血液中获得抗蛇毒血清。
被毒蛇咬伤的患者,医生会注射抗蛇毒血清到患者体内,以减轻蛇毒的毒性。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给患者注射抗蛇毒血清的方式称为预防接种B.抗蛇毒血清本质上是一种高效的蛇毒疫苗C.上述治疗毒蛇咬伤的方式不属于计划免疫D.注射抗蛇毒血清的目的是引发患者产生抗蛇毒抗体【答案】C【解析】为了预防某种传染病而进行的接种叫预防接种。
将含有特异性抗体的血清或淋巴因子等免疫物质注入人体(如对被毒蛇咬伤的病人注射含有抗蛇毒抗体的血清),使人体立即获得免疫,主要用于治疗和应急预防。
抗蛇毒血清本质上是一种抗体。
3.(2019·杭州校级模拟)了解医学常识对于保障身体健康、挽救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感冒时滥用抗生素会导致细菌出现抗药性变异B.危急情况下进行心肺复苏应先做胸外心脏按压C.杭州最严养狗令有一条:遛狗必须牵狗绳,从防治传染病角度看这一措施属于保护易感人群D.骨髓移植是治疗白血病的有效措施,移植的骨髓对受体来说相当于抗体【答案】B【解析】滥用抗生素会引起细菌的耐药性,有耐药性的细菌会存活下来,对细菌进行了一次自然选择;移植的骨髓属于抗原;4.下列关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发生非特异性免疫的结构主要是皮肤、黏膜、吞噬细胞等,发生特异性免疫的结构是机体的免疫系统B.非特异性免疫出现快、作用范围广,特异性免疫出现慢、作用范围小、针对性强C.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D.非特异性免疫是在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之间的区别解题,非特异性免疫是与生俱来的,人与人之间几乎没有差异;而特异性免疫是后天获得的,人与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畜禽免疫抑制的原因与防治免疫抑制是临床多见的病理现象,对养殖业危害严重。
出现免疫抑制时,首先是畜禽的生理代谢受到限制,生长发育受到影响,养殖成本大幅度上升;其次是免疫系统受到损害,参与免疫应答的器官、组织和细胞受到破坏,抗原的递呈受到干扰。
抗体的形成被抑制或阻断,机体的屏障保护功能减弱或丧失,导致畜禽继发或并发多种疾病,严重时可引起大批死亡;再次,发生免疫抑制性传染病时,间接危害尤其严重。
免疫抑制病通过破坏机体的免疫系统,使动物机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对各种病原体的抵抗能力随之显著降低甚至消失,最终导致病毒、细菌等各类病原感染不断,疾病发生率明显上升,疫情防控难度加大,使养殖业蒙受巨大损失。
霉菌毒素与畜禽免疫抑1常见的霉菌和霉菌毒素霉菌通常污染饲料或饲料原料,在其中生长并产生二级代谢产物———霉菌毒素。
产毒霉菌主要有3个属,曲霉菌、青霉菌和镰刀菌,而霉菌毒素目前已发现超过350种。
常见的霉菌毒素有黄曲霉毒素(AF)、玉米赤霉烯酮(ZEA)、T-2毒素、呕吐毒素(DON)、赭曲霉毒素(OT能引起畜禽免疫抑制的药物临床常用的免疫抑制药有环孢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类、烷化剂和抗代谢药等。
免疫抑制药都缺乏选择性和特异性,对正常和异常的免疫反应均呈抑制作用。
故长期应用后,除了各药的特有毒性外,尚易出现降低机体抵抗力而诱发感染、肿瘤发生率增加及影响生殖系统功能等不良反应。
环孢素环孢素(ciclosporin,cyclosporin A)是霉菌Tolypocladium inflatum生成的一种脂溶性环状十一肽化合物。
它可选择地作用于T淋巴细胞活化初期。
辅助性T细胞被活化后可生成增殖因子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 2,IL-2),环孢素可抑制其生成;但它对抑制性T细胞无影响。
它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抑制淋巴细胞生成干扰素。
它对网状内皮系统吞噬细胞无影响。
因而环孢素不同于细胞毒类药物的作用,它仅抑制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而不致显著影响机体的一般防御能力。
免疫调节剂的作用机理研究免疫调节剂是一类能够干扰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药物,被广泛应用于移植、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种临床场景。
那么,它们是如何发挥作用,达到治疗效果的呢?本文将从分子、细胞及整体层面逐步解析。
1. 免疫细胞的活性调节先让我们聚焦于免疫细胞的活性调节,这是免疫调节剂最直接的作用目标。
在正常情况下,刺激因子或抗原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激活T细胞、B细胞等免疫细胞,从而触发免疫反应。
而免疫调节剂则针对这一过程中的关键节点进行干预,使得免疫细胞无法足够地激活、增殖等,进而达到抑制免疫反应的效果。
这种调节作用主要通过干扰细胞内的一系列信号通路来实现,其中最常被提及的是特定的免疫受体(如CD3、CD28等)所涉及的信号转导。
比如,目前广泛使用的环孢素、依托酸等免疫调节剂即是通过针对T细胞表面CD3的抗原受体发挥作用的,这些药物与CD3结合后将抑制一系列信号通路因子的活化,阻碍了T细胞的增殖、分化等一系列免疫反应过程,从而达到了免疫抑制的效果。
2. 免疫因子的调控除了直接抑制免疫细胞活性之外,另一种重要的免疫调节机制是调控免疫因子的合成、释放等过程。
免疫因子可以看作是免疫系统的一种信息分子,它们能够识别和影响多种细胞类型,进而在机体内广泛发挥调节和调配免疫反应的功能。
一些免疫调节剂(如皮质激素类药物)可以影响多种免疫因子的合成、释放等过程,从而降低机体内免疫因子活性,减轻免疫反应。
比如,皮质激素类药物可以抑制多种免疫因子(如IL-1、IL-2等)的合成和释放,通过这种方式来调整机体免疫反应水平。
3. 免疫耐受的调节除了直接干预免疫细胞活性和免疫因子的合成等过程之外,免疫调节剂还可以通过调节免疫耐受的形成来发挥抑制免疫反应的效果。
免疫耐受是指机体对自身组织或诱发免疫反应的物质建立一种耐受性,从而防止免疫反应不适当地攻击机体自身。
一些免疫调节剂则可以直接调节免疫耐受的建立和保持过程。
比如,目前正在逐步应用于临床的阿克妥珠单抗抑制因子(CTLA-4)免疫调节剂即是针对这一机制发挥作用的。
论猪免疫抑制综合征原因分析
王纯斌
【期刊名称】《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年(卷),期】2012(000)008
【摘要】免疫抑制是由于免疫系统受到损害,导致机体对抗原的应答能力下降,对疾病的敏感性增强的一种免疫异常状态,有学者将其归为免疫缺陷的一种类型,并称为继发性免疫缺陷。
目前,引起猪免疫抑制和免疫失败的因素越来越多,导致机体对外来抗原抵抗力降低,增加了发病率和治疗难度,给养猪生产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全面正确理解免疫,加强免疫机理等方面的研究,从而找出有效的防治措施,才能从根本上减少猪病的发生,提高养猪生产的经济效益。
【总页数】2页(P127-127,128)
【作者】王纯斌
【作者单位】重庆市忠县金鸡镇兽医站,重庆 404318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引起猪免疫抑制的原因分析 [J], 蒋正利;章红兵
2.猪免疫抑制病的发病原因分析及防治要点 [J], 昝良德
3.猪免疫抑制综合征的诊断及防控 [J], 杨朋年
4.猪生殖与呼吸综合征病理损害与免疫抑制观察 [J], 张满意
5.猪免疫抑制综合征的病因、诊断及防控 [J], 代豪庆;李景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