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栓药物介绍
- 格式:ppt
- 大小:3.40 MB
- 文档页数:32
10万单位尿激酶溶栓配置方法
尿激酶溶栓是一种常用的溶栓药物,用于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脑梗死等血栓性疾病。
正确的配置方法对于药物的疗效和安全
性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10万单位尿激酶溶栓的配置方法。
首先,准备10万单位尿激酶粉针一支,生理盐水注射液一瓶,
注射器一支,消毒酒精棉球若干。
其次,取出尿激酶粉针和生理盐水注射液,放在操作台上,用
消毒酒精棉球擦拭封口处,确保无菌。
然后,将生理盐水注射液瓶盖拧松,用消毒酒精棉球擦拭瓶口,再用注射器抽取适量的生理盐水。
接下来,将抽取的生理盐水注射液注入尿激酶粉针瓶中,注射
入后轻轻摇晃尿激酶粉针瓶,使其充分溶解。
然后,将已配置好的尿激酶溶液缓慢注入生理盐水注射液瓶中,再次轻轻摇晃使其均匀混合。
最后,将配置好的溶液放置于阴凉处,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待用时再次轻轻摇晃使其均匀混合,即可使用。
需要注意的是,配置好的尿激酶溶液应在使用前立即使用,不能长时间存放。
另外,在配置过程中要注意无菌操作,避免外界污染。
以上就是10万单位尿激酶溶栓的配置方法,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使用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医嘱和操作规范进行使用,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临床溶栓药物作用机制、静脉溶栓药物分类特点、溶栓药物选择及静脉溶栓时间窗溶栓药是促进纤维蛋白溶解进而溶解血栓的药物,临床常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和肺栓塞等急性血栓栓塞性疾病。
一、作用机制溶栓药(又称为纤维蛋白溶解剂)的作用机制主要是激活纤溶系统,从而降解和溶解血栓中的纤维蛋白。
具体来说,溶栓药可以分为内源性纤溶酶原激活剂和外源性纤溶藤原激活剂两类。
主要作用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激活纤溶酶原:溶栓药能够激活血液中的纤溶防原,使其转化为有活性的纤溶朝。
降解纤维蛋白:纤溶酶能够特异性地降解血栓中的纤维蛋白,破坏血栓结构。
加速血栓溶解:通过降解纤维蛋白,溶栓药能够加速血栓的溶解过程,恢复血管的通畅性。
二、常用溶栓药分类及其特点1.非特异性纤溶酣原激活剂(1)链激醉:特点:链激醉是从B-溶血性链球菌培养液中提取的细菌蛋白,能够非特异性地激活循环中的纤溶朝原,进而降解纤维蛋白,溶解血栓。
作用于全身的纤溶酶原,因此可能导致全身性出血的风险增加。
同时,它价格较为低廉,因此在一些基层医疗机构中应用较多。
然而,其血管开通率相对较低。
(2)尿激醉:特点:尿激的是从人尿或肾细胞组织培养液中提取的--种蛋白水解朝,同样具有非特异性激活纤溶朝原的能力。
与链激醯类似,尿激酶也可能导致全身性出血。
但相比链激醯,尿激酶对纤维蛋白原的降解作用较弱,因此出血风险可能稍低。
同样,尿激酶价格低廉。
2.特异性纤溶酹原激活剂阿替普酶:特点:阿替普醐是通过基因重组技术生产的组织型纤溶醉原激活剂(VPA)的变异体。
它能燃特异性地与血栓中的纤维蛋白结合,并激活与纤维蛋白结合的纤溶酹原,从而加速血栓的溶解。
阿普普酶具有高度的血栓特异性,它对全身性纤溶活性的影响较小,因此出血风险相对较低。
同时,其血管再通率较高,治疗效果显著。
瑞替普酶:特点:瑞替普酶是另一种重组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与阿替普施类似,也具有高度的血栓特异性。
瑞替普醐能够迅速、有效地溶解血栓,并且出血风险较低。
10万单位尿激酶溶栓配置方法
尿激酶溶栓是一种常用的溶栓药物,用于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肺栓塞等血
栓性疾病。
正确的配置方法对于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10万
单位尿激酶溶栓的配置方法。
首先,准备10万单位尿激酶溶栓的药品和配置工具。
药品包括10万单位尿激
酶冻干粉、注射用水等,配置工具包括注射器、输液管等。
其次,按照药品说明书上的指导,将适量的注射用水注入尿激酶冻干粉瓶中。
注射用水的量需严格按照说明书上的要求进行,一般为5毫升。
然后,轻轻摇晃尿激酶冻干粉瓶,使冻干粉充分溶解于注射用水中。
在此过程
中需轻拍瓶身,避免出现气泡。
接着,用配置好的尿激酶溶液连接输液管,通过输液泵或手动控制速度进行静
脉滴注。
滴注速度一般为每分钟1-2毫升,具体速度可根据患者情况和医生建议进
行调整。
最后,在滴注完成后,需及时更换输液管和输液瓶,避免药物残留引起交叉感
染或其他不良反应。
需要注意的是,尿激酶溶栓属于强效药物,使用时需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和药
品说明书上的要求进行配置和使用,避免出现药物过量或不良反应。
在使用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药物反应,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停止使用并寻求医生帮助。
总之,10万单位尿激酶溶栓的配置方法并不复杂,但需要严格遵循药品说明书上的要求进行操作,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希望本文所介绍的配置方法能够对临床医生和护士们在使用尿激酶溶栓时有所帮助。
不同溶栓药物在冠状动脉腔内溶栓治疗中的选择指南冠状动脉溶栓治疗已经成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常用治疗方案之一。
而在冠状动脉腔内溶栓治疗中,选择合适的溶栓药物至关重要。
本文将针对不同溶栓药物在冠状动脉腔内溶栓治疗中的选择指南进行讨论。
首先,对于冠状动脉腔内溶栓治疗,目前广泛应用的溶栓药物主要有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和尿激酶(UK)。
t-PA具有高度特异性和高度溶栓效应的特点,其能够选择性地激活血栓内的纤溶酶原,形成活性纤溶酶溶解血栓。
而UK能够直接激活纤溶酶原,但其缺点是耐受性较差,易诱发过敏反应。
因此,在选择溶栓药物时,需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和相对应的药物特点。
其次,对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的患者,当前的指南推荐使用t-PA进行溶栓治疗。
t-PA不仅具有高度特异性和高效的溶栓效果,而且在抗血小板药物的辅助下,能够更好地恢复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稳定。
因此,在NSTEMI的冠状动脉腔内溶栓治疗中,t-PA是首选药物。
对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患者,冠状动脉腔内溶栓治疗是一种常用的临时治疗方法。
在这种情况下,选择溶栓药物需要考虑溶栓的速度、溶栓效果以及副作用。
目前推荐使用t-PA或其他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进行治疗。
t-PA具有快速溶栓的优势,能够迅速地开通闭塞的冠脉。
但需注意,t-PA的剂量控制和使用时机非常重要,以避免出现严重的出血并发症。
因此,在STEMI的冠状动脉腔内溶栓治疗中,t-PA是首选溶栓药物之一。
此外,对于存在禁忌症或相对禁忌症的STEMI患者,如有出血风险较高或长期抗凝治疗的患者,则可考虑使用尿激酶作为替代药物进行治疗。
尿激酶虽然溶栓效果较低,但由于其能够直接激活纤溶酶原,因此在一些特殊患者中具有一定的优势。
需要注意的是,冠状动脉腔内溶栓治疗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
对于有禁忌症的患者或存在其他治疗选择的情况下,溶栓治疗并非首选方案。
此外,在冠状动脉腔内溶栓治疗中,在给药前必须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患者的病史、体征、实验室检查等,以减少治疗风险。
血栓溶栓方案概述血栓溶栓是一种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方法,它通过溶解血管内的血栓,恢复血流通畅,防止心脑血管疾病的发展和并发症的发生。
本文档将介绍血栓溶栓方案的基本原理、常用药物以及临床应用。
基本原理血栓溶栓方案的基本原理是通过静脉或动脉给予患者溶栓药物,使溶栓药物能够直接作用于血栓形成部位,加速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活化,促进血栓的溶解。
常用的溶栓药物有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尿激酶(UK)等。
药物选择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是一种内源性酶,能够将纤溶酶原激活成纤溶酶,从而促进血栓的溶解。
t-PA对血栓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可溶解血栓而不影响正常的血管壁。
常见的t-PA药物有阿替地尔(alteplase)、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teplase)等。
尿激酶(UK)尿激酶是一种溶栓酶,具有强溶栓活性。
它可以选择性地降解纤维蛋白聚合物,促使血栓的溶解。
尿激酶的优点是直接作用于血栓形成部位,作用迅速,并且血栓再形成的机会较低。
常见的尿激酶药物有尿激酶A(urokinase)、腺激酶(anistreplase)等。
治疗方案血栓溶栓方案的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严重程度来确定。
常见的治疗方案包括:1.静脉内溶栓方案:患者通常需要住院治疗,将溶栓药物通过静脉输注给予患者。
常见的溶栓药物如t-PA和尿激酶常用于此种方案。
2.动脉内溶栓方案:适用于特定的血管疾病患者,如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
溶栓药物通过插管或导管送至血栓形成部位,进行溶栓治疗。
3.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溶栓方案:适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结合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够更迅速地恢复血流。
4.局部溶栓方案:适用于特定的血栓疾病,如深静脉血栓形成。
溶栓药物可以通过针剂或导管送至血栓形成部位进行溶栓治疗。
注意事项血栓溶栓治疗是一项有一定风险的治疗方法,需在严密监测下进行。
在进行血栓溶栓治疗前,医生应进行详细的评估和检查,确保患者适合接受此种治疗。
溶栓药物的配制流程及使用1. 溶栓药物简介溶栓药物是一类常用于溶解血栓的药物,广泛应用于心肌梗死、脑血栓等血栓性疾病治疗中。
本文将介绍溶栓药物的配制流程以及使用方法。
2. 溶栓药物配制流程溶栓药物的配制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2.1 准备药物和器材在配制溶栓药物之前,首先需要准备好所需的药物和器材,这些通常包括: -溶栓药物:常见的溶栓药物有阿司匹林、替曲库胺等; - 无菌注射用水或生理盐水:用于溶解溶栓药物; - 注射器:用于抽取和注射溶栓药物; - 针头和针头保护套:用于注射溶栓药物; - 酒精棉球:用于消毒注射部位。
2.2 检查药物有效期和完整性在配制溶栓药物前,需要仔细检查药物的有效期和包装完整性。
如发现过期或包装破损的药物,应及时淘汰,以确保使用的药物质量。
2.3 药物溶解根据药物的使用要求,按照指定的浓度和配比将溶栓药物溶解于适量的无菌注射用水或生理盐水中。
通常可以将药物粉末放入药物瓶中,加入适量的溶剂,然后轻轻摇匀,使药物溶解均匀。
2.4 药物注射前准备在注射药物之前,需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 清洗双手,并戴上无菌手套; -用酒精棉球消毒注射部位,并等待其干燥。
2.5 药物注射将配制好的溶栓药物抽取到注射器中,注意不要将药液污染。
然后找到注射部位,插入针头,并缓慢注射药物。
注射后,轻轻拔出针头,用无菌棉球轻轻按压注射部位,减少出血和渗漏的发生。
3. 溶栓药物使用注意事项在使用溶栓药物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3.1 严格按照医嘱使用溶栓药物属于处方药物,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不可自行调整用药剂量或使用时间,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3.2 注意药物过敏史和禁忌症在使用溶栓药物之前,应向医生准确地提供过敏史和禁忌症等相关信息,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3.3 观察药物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在使用溶栓药物时,应随时观察身体的变化,如出现过敏反应、出血等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及时就医。
3.4 配合其他治疗措施溶栓药物常作为治疗血栓性疾病的辅助治疗手段,应与其他治疗措施(如抗凝治疗、手术治疗等)相结合,以提高疗效。
经静脉溶栓药物的种类随着溶栓治疗的广泛应用,溶栓剂也由第1代发展到第3代。
(一)第1代溶栓剂①尿激酶(Urokinasl,UK),为肾脏产生的一种活性蛋白酶。
其优点是无抗原性和致热原性,人体内无相关抗体存在,不存在失效问题。
国外生产的价格较昂贵,国内生产的价格较便宜,故为当前首选溶栓药。
但其半衰期较短(18—22分钟)。
②链激酶(Streptokinase,SK),是国外应用最早、最广的一种溶栓剂。
它从链球菌中分离出来,具有一定抗原性,人体内也有不同程度的抗体存在,因此可发生变态反应或失效。
重复静脉注射须间隔60分钟以上,以免引起低血压反应;第2次用链激酶溶栓治疗须间隔10天以上,以免引起变态反应。
第1代溶栓剂均为外源纤溶系统的激活剂,均直接使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从而溶解新鲜血栓中的纤维蛋白酶和消耗凝血因子(V)、凝血酶厥和纤维蛋白。
大剂量尿激酶或链激酶进入血循环后,可造成新鲜血栓溶解,使上述凝血因子消耗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积聚为特征的全身性血凝溶解状态。
尿激酶和链激酶的冠状动脉再通率平均50%左右。
(二)第2代溶栓剂以组织型纤溶酶厥激活剂(tissue—type plasminogenactivator,t—PA)为代表,存在于血管内皮、血液和组织中。
它属于天然的血栓选择性纤溶酶原激活剂,能择性地与血栓表面的纤维蛋白结合;从而溶解血栓。
通过基因重组技术能生产大量的重组组织型纤镕酶原激活剂(rt—PA),也具有选择性溶解血栓的作用,但机制与t—PA不同,不影响血循环中纤溶系统,因而不产生全身纤溶状态。
其半衰期短,仅3—5分钟。
血管再通效果亦优于尿激酶和链激酶,平均再通率70%左右。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已应用于临床,缺点是血管早期再闭塞率高(12%)。
另外,主要受价格昂豪及药源等因素制约,其应用不如第1代溶栓剂普遍。
(三)第3代溶栓剂以单链尿激酶型纤维蛋白溶酶厥徽活剂(Single—chainurokinase—typeplasminogenactivator,SCUPA)和乙酰化纤溶酶厥—链激酶激活剂复合物(anisoylat—edplasminogenstrePtokinaseactivatorcomplex,APSAC)为代表。
溶栓药物有哪些溶栓药物是一组通过对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激活纤溶、将已经形成的血栓溶解的药物,那么溶栓药物有哪些你知道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溶栓药物有哪些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溶栓药物有哪些血栓的主要成分之一是纤维蛋白原,溶栓药物能够直接或间接激活纤维蛋白溶解酶原变成纤维蛋白溶解酶(纤溶酶)。
纤溶酶能够降解不同类型的纤维蛋白(原),包括纤维蛋白原、单链纤维蛋白,但对交链纤维蛋白多聚体作用弱。
同时,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也参与调节该过程,活化的纤溶酶受α-抗纤溶酶的抑制以防止纤溶过度激活。
溶栓药物多为纤溶酶原激活物或类似物,其发展经历从非特异性纤溶酶原激活剂到特异性纤溶酶原激活剂,从静脉持续滴注药物到静脉注射药物。
1.非特异性纤溶酶原激活剂:常用的有链激酶和尿激酶。
链激酶进入机体后与纤溶酶原按1∶1的比率结合成链激酶-纤溶酶原复合物而发挥纤溶活性,链激酶-纤溶酶原复合物对纤维蛋白的降解无选择性,常导致全身性纤溶活性增高。
链激酶为异种蛋白,可引起过敏反应和毒性反应,避免再次应用链激酶。
尿激酶是从人尿或肾细胞组织培养液中提取的一种双链丝氨酸蛋白酶,可以直接将循环血液中的纤溶酶原转变为活性的纤溶酶,非纤维蛋白特异性。
无抗原性和过敏反应,与链激酶一样对纤维蛋白无选择性,价格便宜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2.特异性纤溶酶原激活剂:临床最常用的为人重组t-PA(rt-PA,阿替普酶),系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制备,具有快速、简便、易操作、安全性高、无抗原性的特点(半衰期4~5min)。
可选择性激活血栓中与纤维蛋白结合的纤溶酶原,对全身性纤溶活性影响较小,因此出血风险降低。
目前,其他特异性纤溶酶原激活剂还包括基因工程改良天然溶栓药物及t-PA的衍生物,主要特点是纤维蛋白的选择性更强,血浆半衰期延长,适合弹丸式静脉推注,药物剂量和不良反应均减少,使用方便。
已用于临床的t-PA的突变体有瑞替普酶(r-PA),兰替普酶(n-PA)和替奈普酶(TNK-tPA)等。
急性肺栓塞溶栓指征、常见溶栓药物区别、阿替普酶剂量选择及溶栓注意事项急性肺栓塞溶栓指征绝对适应症:欧洲心脏病学会/ESC 在2019 年急性肺栓塞诊治指南里明确指出,只有高危肺栓塞患者才推荐给予溶栓治疗。
ESC 进一步将高危定义为血流不稳定患者,而满足以下任何一条即可定义为血流动力学不稳定:1) 心搏骤停:需要进行心肺复苏;2) 梗阻性休克:SBP < 90 mmHg 或在容量充足的情况下仍需要升压药才能维持血压≥ 90 mmHg;器官灌注不足(精神状态改变、寒冷、皮肤潮湿、少尿/无尿、血清乳酸含量升高);3) 持续性低血压(SBP < 90 mmHg 或SBP 下降≥ 40 mmHg 持续超过15 min,且不是由新发心律失常、低血容量或脓毒症所致)。
相对适应症:不推荐对中危PTE 常规溶栓。
对于中高危PTE,需要进一步的风险评估、细化分层来识别血流动力学恶化风险较高的患者,筛选适合溶栓的患者。
只有中高危PTE 具备以下条件之一,才考虑补救性溶栓:严重低氧血症、严重或恶化的右心室功能障碍、急性PTE 患者失代偿状态(例如心脏生物标志物升高,心动过速增加)、PTE 相关的心肺骤停、右心房或心室游离血栓和(或)卵圆孔开放、血栓负载量大。
溶栓的时间窗一般定为 14 天以内,但鉴于可能存在血栓的动态形成过程,对溶栓的时间窗不作严格规定。
常见溶栓药物区别溶栓药物按研究进展先后以及药物特点,可划分为三代产品(表1):表1 溶栓药物汇总溶栓药物特点:rt-PA 被推荐原因1.第一代溶栓药中尿激酶更为常用,价格便宜,但因不具纤维蛋白选择性,影响全身纤溶系统,易出血,且血栓再通率较差;而链激酶具有抗原性,可产生变态反应。
在治疗急性肺栓塞/PTE 方面,阿替普酶较第一代溶栓药有着较高的治愈率、较低的死亡率及出血率。
2.第三代溶栓药瑞替普酶目前广泛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但其治疗急性肺栓塞的报道在国内较为少见。
溶栓胶囊说明书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溶栓胶囊说明书》的内容,具体内容:溶栓胶囊清热定惊,活血通络。
用于中风,半身不遂,肢体麻木,高血压症。
下面是我整理的,欢迎阅读。
溶栓胶囊商品介绍通用名:溶栓胶囊生产厂家: 山西中远威药业有限公司...溶栓胶囊清热定惊,活血通络。
用于中风,半身不遂,肢体麻木,高血压症。
下面是我整理的,欢迎阅读。
溶栓胶囊商品介绍通用名:溶栓胶囊生产厂家: 山西中远威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批准定Z10960063药品规格:0.25*36粒药品价格:¥76元【商品名】中远威溶栓胶囊【通用名】溶栓胶囊【汉语拼音】RongShuanJiaoNang【主要成分】地龙【性状】本品为肠溶胶囊剂,内容物为浅棕黄色粉末;气微腥,味微咸。
【功能主治】清热定惊,活血通络。
用于中风,半身不遂,肢体麻木,高血压症。
【用法用量】口服,饭前半小时服用。
一日三次,一次2-3粒,或遵医嘱。
【药理作用】1、根据《本草纲目》记载,经现代中医理论证实,地龙(蚯蚓)性味咸寒,不但能通经络,活血化瘀,又能平肝泻火,故对瘀血阻于络脉者多奇效。
现代医学证明,地龙(蚯蚓)体内含有三种溶解血栓的酶,即纤维蛋白溶解酶、纤溶酶原激活物和胶原酶。
溶栓胶囊含有能溶解血栓的酶,动物血栓模型试验证实,给家兔用药后,在5小时内可使栓塞的血管再通。
人体实验结果表明:口服本品血浆优球蛋白溶解时间明显缩短,说明溶栓胶囊有明显溶解血栓作用;2、溶栓胶囊是三酶合一的多酶特效溶栓药物,内含丰富胶原酶,足以将陈旧血栓坚韧外壳—胶原蛋白迅速切开,使另外两种酶—纤溶酶、纤溶酶原激活物有机会进入血栓内部,由外向里,层层溶解。
被溶解的血栓重新加入血液新陈代谢,杂物被清除体外,血管被打通,受压迫的神经恢复功能,各种感觉障碍、运动障碍、认知障碍一步步被消除。
【不良反应】很少见,偶见轻微腹泻,轻度恶心。
【注意事项】1、有出血倾向者慎用;2、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慎用。
溶栓药物介绍范文溶栓药物是一类用于治疗血栓形成的药物。
血栓是由于血液凝固过程中的异常而形成的,它可以堵塞血管导致血液循环受阻,引发严重的疾病,如心肌梗死和脑卒中。
溶栓药物可以通过溶解血栓来恢复血流,减少组织缺血损伤,并避免或减少可能的并发症。
溶栓药物主要包括血管内溶栓药和血管外溶栓药两类。
血管内溶栓药是通过静脉注射,直接作用于血管内的血栓,快速溶解血栓。
血管外溶栓药则是通过口服或皮下注射,间接作用于血栓,其药效较慢,但更适用于长期治疗。
常见的血管内溶栓药有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尿激酶和重组利钠激酶(Reteplase)。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是目前最常用的血管内溶栓药,它可以选择性地活化纤溶酶原,使其转化为纤溶酶,有效降解血栓。
尿激酶属于非选择性溶栓药物,它通过激活纤溶酶原酶,间接溶解血栓。
重组利钠激酶是一种基因重组的溶栓蛋白,它可以激活纤溶酶原,溶解血栓。
血管内溶栓药有一定的治疗风险,可能引发严重的出血并发症,如颅内出血和消化道出血。
因此,使用血管内溶栓药需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避免治疗过度或不足。
血管外溶栓药主要有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
抗血小板药物主要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来防止血栓形成,如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
抗凝药物则通过抑制凝血因子的活化和血小板的聚集来预防血栓形成,如肝素和华法林。
溶栓药物的使用需要根据病情和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等病情危急的患者,血管内溶栓药可以迅速恢复血流,减少死亡和后遗症。
对于非急性的血栓形成疾病,如静脉血栓栓塞症,血管外溶栓药可用于预防血栓再发和减少并发症。
然而,溶栓药物并非适用于所有血栓患者。
有些患者存在溶栓治疗的禁忌症,如活动性出血、近期手术、中风合并高危因素等。
此外,患者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和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也需要考虑。
因此,使用溶栓药物前必须进行全面评估和确诊,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
总之,溶栓药物是一类重要的血栓治疗药物,可以迅速溶解血栓,恢复血流,并减少组织损伤和并发症。
常见的溶栓药物血栓栓塞性疾病的药物溶栓药物溶栓药物是一组通过对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激活纤溶、将已经形成的血栓溶解的药物;目前用于临床而有效的有一下5种:1、链激酶SK:本品是一种从C组溶血性链球菌产生的蛋白激酶提纯的制剂,现已可用基因工程制备;其作用是与纤溶酶原结合成复合物,裂解其560精氨酸及561缬氨酸肽链,形成纤溶酶而激活纤溶;使用方法有以下3种:1首剂一次注射,继以维持量;一般先导量为SK50万U,溶于10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15-30分钟,继而每小时10万U,静脉滴注,疗程3-5天;用药前30分钟肌肉注射盐酸异丙嗪25mg或其他抗组胺药和地塞米松5mg,也可用氢化可的松预防过敏反应;2大剂量SK 75万U~150万U,静脉滴注30~90分钟;不用维持量,连续使用5天;3超大剂量SK,每小时150万U,共6小时;据文献报道:在治疗278例动脉栓塞性闭塞中,动脉再通率为%,股动脉再通率为%;治疗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再通率为%;SK的最大缺点是除对人体有抗原性外,它对纤维蛋白无特异结合作用,可引起全身性的纤溶酶激活,易导致血浆纤维蛋白原下降,引起出血;2、酰基纤溶酶原链激酶活化剂复合物APSAC:现常用的复合物制剂是酰基纤溶酶原链激酶活化剂复合物APSAC,酰基化的部位是在链激酶的丝氨酸酶区;APSAC不具活性,但注入血液后,在血栓的纤维蛋白上,酰基被水解,丝氨酸蛋白酶区暴露,激活纤溶酶原;APSAC优于SK,因SK血浆半衰期只有15~30分钟,APSAC延长至60分钟,APSAC对纤维蛋白有亲和力,故溶解血块纤维蛋白的作用较强;剂量与用法为APSAC 30U一次,静脉注射2~5分钟;3、尿激酶UK:临床上所用的尿激酶是从尿中提取,UK制品中含有高分子量UK相对分子质量54000及低分子量UK相对分子量33000,后者能激活全身性纤溶的作用,容易引起出血;故质量高的UK制剂中高分子量的UK含量应在90%以上;UK的剂量无统一标准;一般首剂用4000U/kg,10分钟内注射完毕,以后每小时4000U/kg,静脉滴注;有人认为,UK的剂量至少应达34万U才能使血浆凝块溶解,时间短于3小时;有人主张于15~20分钟内注射200万U,甚至300万U或静脉滴注90分钟;有人用UK4000~6000/分钟,动脉滴注的方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总量为25万U~50万U;有人采用较小剂量治疗脑血管血栓形成,每天6万U,疗程14天,有效率为%;作者用UK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剂量开始每天12万U,用3天,以后减半,14天为一疗程,静脉在再通率达%;UK虽有很强的溶栓作用,但也可以起全身纤溶系统的激活,而造成出血;4、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剂t-PA:以往本品是从黑色素细胞瘤培养液中提取,产量很低;现已用基因工程大量制备,t-PA的优点是对纤维蛋白血栓有特异性的选择性溶栓作用,而全身性溶栓作用小,不会引起高纤维溶酶血症;现临床上用的t-PA是重组单链t-PA,总量80~100mg,其中10%静脉一次注射,其余从静脉滴注30~60分钟;有人主张用较小剂量,~kg,加生理盐水静脉滴注30~120分钟,疗程为3~5天,曾有文献报道,第一天用t-PA4ug/kg,滴注2~4小时,第4、22、34天用维持量1ug/kgh;还有文献报道,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56%在35小时内血栓缩小49%;5、单链尿激酶pro-UK:单链尿激酶是单链u-PA,又称的、尿激酶前体,是一种单链糖蛋白;现已运用重组技术制备;它的优点是有选择性溶栓作用,但不与纤维蛋白结合,全身性纤溶系统的激活作用小,半衰期只有5分钟;它溶解纤维蛋白的作用大大地强于对纤维蛋白原的溶解,其机制尚不清楚,一般用量为成人10mg,一次注射,以后30mg静脉滴注60分钟;溶栓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处理1、过敏反应:主要发生在SK和APSAC的应用,表现为发热、寒战、头痛、出汗、腰背酸痛、不适感、恶心等,还可有一过性血压下降;处理可肌肉注射盐酸异丙嗪25mg,静脉注射氢化可的松100~200mg,或者肌肉注射地塞米松5mg.2、出血:这是溶栓药物在血浆中纤溶过强,引起纤维蛋白原及其他凝血因子降低所致的主要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为单纯局部渗血、皮下片状出血,甚至颅内出血;处理方法首先应立即停药,严重者可用纤溶抑制剂,如氨甲苯酸抗血溶芳酸,PAMBS200~300mg,或者氨甲环酸止血环酸,AMCA250~500mg,静脉注射;若血浆纤维蛋白原低于1g/L,而出血严重,则可静脉注射纤维蛋白原1~或输血浆;溶栓药物的禁忌证在以下情况,不宜或禁用溶栓剂:①胃肠道或泌尿道出血史者,如溃疡病、食道静脉曲张破裂、溃疡性结肠炎;②颅内病变、创伤、肿瘤、血管病变;③外科手术后7~10天以内;④骨折;⑤大面积皮肤移植、烧伤未愈合者;⑥心肺复苏时;⑦妊娠期;⑧感染性血栓形成、细菌性心内膜炎;⑨新近形成的结核空洞;⑩高龄者慎用,70岁以上一般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