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年级奥数上册学习内容

五年级奥数上册学习内容

五年级奥数上册学习内容
五年级奥数上册学习内容

五年级奥数上册学习内容:一、消去问题二、尾数问题三、数学趣味题四、对应与分组五、较复杂的和、差、倍数应用题六、还原问题七、较复杂的盈亏问题八、反向思考九、较复杂的假设问题十、小数的巧算十一、循环小数问题十二、行程问题十三、环行问题十四、火车过桥问题十五、解简易方程十六、列方程解应用题十七、图形的剪拼十八、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五年级奥数下册学习内容:一、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二、矩形图形解应用题三、平均数问题四、牛吃草问题五、数的整除六、质数合数和分解质因数七、奇数与偶数八、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一)九、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工倍数(二)十、长方体和正方体十一、定义新运算十二、带余数除法十三、完全平方数十四、分数的基本性质十五、分数的大小比较十六、分数与小数的互化十七、单位分数的拆分十八、分数求和的一些技巧十九、逻辑推理

四年级奥数暑假班教学计划

暑假班共20天合计40课时周一到周五下午10:40——12:10

总的教学效果:学生通过暑假班的学习,学生不仅巩固三年级奥数基础,而且还会掌握各种解题技巧,衔接四年级部分知识(重点难点),从查漏补缺——错题解析——举一反三——旧题新解来发散思维,提高解题技巧。让学生在今后的数数问题,速算与巧算问题、图形问题(几何)以及行程(应用题)问题上面能够游刃有余的解决问题。

一、总安排如下:

四年级奥数常考常错题18课时

五年级奥数常考常错题16课时

总复习2课时

总测试2课时

试卷评讲2课时

合计40课时

二、具体计划如下:

(一)四年级数学部分

1、摸底考试及就学生的基础来制定教学计划及分班2课时

2、数简单图形的个数8课时

(1)教学目的:学会数各类图形胡个数,掌握数数图形胡规律肯技巧

(2)教学效果: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要会数线段、角、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总个数,学会举一反三,解类型题。

(3)教学知识点:

数线段总数的规律:总的线段数=(总的端点数-1)+……+2+1

数角的总数的规律:总的角数=(总的射线数-1)+……+2+1

数三角形总数的规律:总的三角形个数按照数总的线段数的方法来数数

数长方形的规律:长方形的总个数=长边上的线段数×宽边上的线段数

数正方形的规律:如果,方形的边长被分为n等分

那么,正方形的总个数=n×n+(n-1)×(n-1)+……+2×2+1×1 (4)章节小测及试卷的评讲

3、速算与巧算 8课时

(1)教学目的:掌握加减法的运算规律和技巧,能够灵活、准确、迅速地计算出结果。

(2)教学效果:学会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减法的性质、乘法、除法的技巧方法解题等差数列求和的技巧

学会舔去括号的解题技巧

熟练掌握各类运算的方法

(3)教学知识点:加法的交换律:a+b=b+a

加法的结合律:a+b+c=a+(b+c)=(a+b)+c

减法的性质:a-b-c=a-(b+c)

a-(b+c)=a-b-c

a-b-c=a-c-b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a-b)×c=a×c-b×c

(a+b+c)×d=a×d+b×d+c×d

商不变的性质:如果a÷b=c,

那么(a×m)÷(b×m)=c

(a÷m)÷(b÷m)=c (m≠0)

在不能整除的情况下:(a+b)÷c=a÷c+b÷c

(a-b) ÷c=a÷c-b÷c

添括号去括号的原则:如果括号前面是“+”,不论添括号或者去括号,

括号里面的运算符号不变;如果括号前面是“-”,

不论添括号或者去括号,括号里面的运算符号要

变为相反的符号。

如果括号前面是“×”,不论添括号或者去括号,

括号里面的运算符号不变;如果括号前面是“÷”,

不论添括号或者去括号,括号里面的运算符号要

变为相反的符号。

等差数列: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

等差数列求和法=(首项+末项)×项数÷2

带符号“搬家”法

凑整法

(4)章节小测及试卷的评讲

(二)五年级数学 8课时

1、巧求周长和面积

(1)教学目的:学会计算不规则的、复杂的几何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2)教学效果:学会使用“平移”的方法将不规则图形转换成已学过的图形,再用长方形

和正方形求周长和面积的公式来解题。

(3)教学知识点: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是180度,n边形的内角和=(n-2)×180

重点学会平移的方法转移图形,再用已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4)章节小测及试卷的评讲

2、行程问题8课时

(1)教学目的:学会解行程问题的应用题

(2)教学效果:通过学习要会解火车过桥,流水行船,相遇,追及问题等类型的行程问题。(3)教学知识点:火车过桥(或隧道)问题:桥长(隧道)+车厂=路程

流水行船问题:顺水的船速=船速+水速

逆水的船速=船速-水速

顺水船速-逆水船速=水速×2

相遇(相离)问题:速度和×相遇时间=相遇(相离)路程

追及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速度差×追及时间=相差路程

(4) 章节小测及试卷的评讲

(三)期末总复习 2课时

(四)期末考试 2课时

(五)试卷的评讲及重难点分析 2课时

扬州少年宫四年级奥数培训班

2008年2月至6月教学计划

上课时间:周六上午8:00-10:50;总课时:17课时授课教师:周港

扬州少年宫五年级学与玩培训班

2009年9月至2010年1月教学计划

上课时间: 周日上午8:00-9:45 总课时:17课时授课教师:周港

五年级数学知识点

五年级数学上学期全部知识点 第一部分:计算 涉及的单元:第一单元小数乘法,第三单元小数除法,第四单元简易方程 一、竖式计算 1、乘法计算方法: (1)算:先按整数乘法列式计算。 (2)看:看看因数中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是几位小数。 (3)数:从积的末尾向右数出几位 (4)添:积的位数不够,添0补位。 (5)点:点上小数点,小数末尾的0可以省略。 2、除法计算方法: (1)移:把除数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同时向右移相同的位数,把除数变成整数。移位时被 除数位数不够,添0补位。 (2)算:先按整数除法计算 (3)点:商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4)添:除式有余数添0继续除。 二、脱式计算 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先括号,先小括号再中括号。 三、简便运算: 连加式:a +b+c+d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连减式:a-b-c=a-(b+c) 减法的性质(连续减去2个数等于减去2个数的和) 连乘式:a ×b×c×d 配对 5×2=10,25×4=100,125×8=1000,24×5=120 乘加减式:a ×(b÷c)=a ×b÷a×c 乘法分配律 第二部分:概念 一、小数的乘除法: 1、积随因数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一个数,积就乘或除以相 同的数(0除外)。 2、积不变的规律:一个因数乘一个数,另一个因数除以相同数(0除外),积不变。 3、商不变的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4、比较大小: a×0.1, a ,a×1, a ,a×1.1, a ,(a÷0) a÷0.1, a,a÷1, a,a÷1.1, a ,(a÷0) 5、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 叫做循环小数。 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 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 无限小数包括无限循环小数和无限不循环小数。 6、求近似值的方法是“四舍五入”。保留几位小数(或精确到某分位)要多看一位。 解决实际问题还有进一法和去尾法 二、方程: 1、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2、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这是等式的性质一。 3、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这是等式的性质二。 三、对称、平移与旋转 1、将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如果直线两侧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 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它的对称轴。 2、长方形有两条对称轴,正方形有四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三条对称轴,圆有无 数条对称轴。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3、平移图形方法:找关键点,沿着方向,起点不计,逐格数出,连点成图 4、旋转图形90度的方法: 找旋转中心,找关键边,看清旋转方向,水平变竖直,竖直变水平,连边成图。四、多边形的面积计算 (一)多边形的定义: 1、三角形: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2、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3、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4、等腰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5、周长:围成图形一周的长度。 6、面积:图形所占平面的大小。

小学五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小学五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 五年级上册 知识点概念总结 1.小数乘整数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一个数乘纯小数的意义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是多少。 2.小数乘法法则 先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如果位数不够,就用“0”补足。 3.小数除法 小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就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4.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 先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就在余数后面添“0”,再继续除。 5.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法则 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补“0”),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法则进行计算。 6.积的近似数: 四舍五入是一种精确度的计数保留法,与其他方法本质相同。但特殊之处在于,采用四舍五入,能使被保留部分的与实际值差值不超过最后一位数量级的二分之一:假如0~9等概率出现的话,对大量的被保留数据,这种保留法的误差总和是最小的。 7.数的互化 (1)小数化成分数 原来有几位小数,就在1的后面写几个零作分母,把原来的小数去掉小数点作分子,能约分的要约分。 (2)分数化成小数 用分母去除分子。能除尽的就化成有限小数,有的不能除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一般保留三位小数。

(3)化有限小数 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如果分母中含有2和5 以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4)小数化成百分数 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 (5)百分数化成小数 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只要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6)分数化成百分数 通常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把小数化成百分数。 (7)百分数化成小数 先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数,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8.小数的分类 (1)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数位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例如: 41.7 、 25.3 、 0.23 都是有限小数。 (2)无限小数:小数部分的数位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例如: 4.33 …… 3.1415926 ……(3)无限不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数字排列无规律且位数无限,这样的小数叫做无限不循环小数。 (4)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有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个数叫做循环小数。例如: 3.555 …… 0.0333 …… 12.109109 ……;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叫做这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例如: 3.99 ……的循环节是“ 9 ”,0.5454 ……的循环节是“ 54 ”。 9. 循环节:如果无限小数的小数点后,从某一位起向右进行到某一位止的一节数字循环出现,首尾衔接,称这种小数为循环小数,这一节数字称为循环节。把循环小数写成个别项与一个无穷等比数列的和的形式后可以化成一个分数。 10.简易方程:方程ax±b=c(a,b,c是常数)叫做简易方程。 11.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注意方程是等式,又含有未知数,两者缺一不可) 方程和算术式不同。算术式是一个式子,它由运算符号和已知数组成,它表示未知数。方程是一个等式,在方程里的未知数可以参加运算,并且只有当未知数为特定的数值时,方程才成立。 12.方程的解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小学奥数 几何计数 专题

1.掌握计数常用方法; 2.熟记一些计数公式及其推导方法; 3.根据不同题目灵活运用计数方法进行计数. 本讲主要介绍了计数的常用方法枚举法、标数法、树形图法、插板法、对应法等,并渗透分类计数和用容斥原理的计数思想. 一、几何计数 在几何图形中,有许多有趣的计数问题,如计算线段的条数,满足某种条件的三角形的个数,若干个图分平面所成的区域数等等.这类问题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规律可循,但是通过认真分析,还是可以找到一些处理方法的.常用的方法有枚举法、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法以及递推法等.n 条直线最多将平面分成 2 1223(2)2 n n n ++++= ++……个部分;n 个圆最多分平面的部分数为n(n-1)+2;n 个三角形将平面最多分成3n(n-1)+2部分;n 个四边形将平面最多分成4n(n-1)+2部分…… 在其它计数问题中,也经常用到枚举法、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法以及递推法等.解题时需要仔细审题、综合所学知识点逐步求解. 排列问题不仅与参加排列的事物有关,而且与各事物所在的先后顺序有关;组合问题与各事物所在的先后顺序无关,只与这两个组合中的元素有关. 教学目标 知识要点 几何计数

二、几何计数分类 数线段:如果一条线段上有n+1个点(包括两个端点)(或含有n个“基本线段”),那么这n+1个点把这条线段一共分成的线段总数为n+(n-1)+…+2+1条 数角:数角与数线段相似,线段图形中的点类似于角图形中的边. 数三角形:可用数线段的方法数如右图所示的三角形(对应法),因为DE上有15条线段,每条线段的两端点与点A相连,可构成一个三角形,共有15个三角形,同样一边在BC上的三角形也有15个,所以图中共有30个三角形. 数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正方形:一般的,对于任意长方形(平行四边形),若其横边上共有n条线段,纵边上共有m条线段,则图中共有长方形(平行四边形)mn个. 例题精讲 【例 1】下图的两个图形(实线)是分别用10根和16根单位长的小棍围成的.如果按此规律(每一层比上面一层多摆出两个小正方形)围成的图形共用了60多根小棍,那么围成的图形有几层,共用了多少根小 棍?(4级) 【例 2】用3根等长的火柴可以摆成一个等边三角形.如图用这样的等边三角形拼合成一个更大的等边三 角形.如果这个大等边三角形的每边由20根火柴组成,那么一共要用多少根火柴?(4级) 【巩固】用三根火柴可拼成一个小“△”,若用108根火柴拼成如图所示形状的大三角形,请你数一数共有多

小学五年级上学期数学知识点总结

五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一、小数的乘法 (1)小数乘法计算法则: ①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给积点上小数点。 ②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或个位)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③当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2)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时,积比原来的数大。 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时,积比原来的数小。 一个因数扩大多少倍,另一个因数缩小相同的倍数,积不变。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缩小)多少倍,积也扩大(缩小)多少倍。 (3)四舍五入后的数字末尾的0不能去掉。 小数4.7 “四舍五入”前的最大两位小数是4.74,最小是4.65 (4)简便运算:运算定律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b+a×c 25×4=100,125×8=1000 (5)小数的四则运算顺序跟整数是一样的。 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连乘,连加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二、小数的除法 (1)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①按整数除法的方法去除。 ②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整数部分不够除,商0,点上小数点。 ③如果有余数,要添0再除。 (2)一个数除以小数的算理 一看---看除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二移---把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相同的位数,使除数变成整数,当被除数的位数不足时,用“0”补足。三算---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方法计算。, (3)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被除数扩大(缩小)多少倍,除数不变,商扩大(缩小)多少倍。 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缩小)多少倍,商缩小(扩大)多少倍。 (4)商的近似数 小数除法所得的商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商的近似数。

小学奥数系列训练题-几何计数通用版

2015年小学奥数计数专题——几何计数 1.用3根等长的火柴可以摆成一个等边三角形.如图,用这样的等边三角形拼合成一个更大的等边三角形.如果这个大等边三角形昀每边由20根火柴组成,那么一共要用多少根火柴? 2.如图,用长短相同的火柴棍摆成3×1996的方格网,其中每个小方格的边都由一根火柴棍组成,那么一共需用多少根火柴棍? 3.图是一个跳棋棋盘,请你计算出棋盘上共有多少个棋孔? 4.如图,在桌面上,用6个边长为l的正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边长为1的正六边形.如果在桌面上要拼出一个边长为6的正六边形,那么,需要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多少个? 5.如图,其中的每条线段都是水平的或竖直的,边界上各条线段的长度依次为5厘米、7厘米、9厘米、2厘米和4厘米、6厘米、5厘米、1厘米.求图中长方形的个数,以及所有长方形面积的和. 6.如图,18个边长相等的正方形组成了一个3×6的方格表,其中包含“*”的长方形及正方形共有多少个?

7.图是由若干个相同的小正方形组成的.那么,其中共有各种大小的正方形多少个? 8.图中共有多少个三角形? 9.图是由18个大小相同的小正三角形拼成的四边形,其中某些相邻的小正三角形可以拼成较大的正三角形.那么,图中包含“*”的各种大小的正三角形一共有多少个? 10.如图,AB,CD,EF,MN互相平行,则图中梯形个数与三角形个数的差是多少? 11.在图中,共有多少个不同的三角形? 12.如图,一块木板上有13枚钉子.用橡皮筋套住其中的几枚钉子,可以构成三角形、正方形、梯形等等,如图.那么,一共可以构成多少个不同的正方形?

13.如图,用9枚钉子钉成水平和竖直间隔都为1厘米的正方阵.用一根橡皮筋将3枚不共线的钉子连结起来就形成一个三角形.在这样得到的三角形中,面积等于1平方厘米的三角形共有多少个? 14.如图,木板上钉着12枚钉子,排成三行四列的长方阵.那么用橡皮筋共可套出多少个不同的三角形? 15.如图,正方形ACEG的边界上有A,B,C,D,E,F,G这7个点,其中B,D,F分别在边AC,CE,EG上.以这7个点中的4个点为顶点组成的不同四边形的个数等于多少? 16.数一数下列图形中各有多少条线段. 17.数出下图中总共有多少个角. 18.数一数下图中总共有多少个角? 19.如下图中,各个图形内各有多少个三角形?

五年级奥数数学行程问题知识点及练习

行程问题 行程问题是小学阶段接触最多、难度比较大的一类应用题,程问题有其基本的解答规律。这一讲所讲的行程问题是比较复杂行程问题,解答这类行程问题时不能生搬硬套关系式,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基本数量关系式: 速度x时间=路程路程÷时间=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一、专题简析: 我们把研究路程、速度、时间这三者之间关系的问题称为行程问题。行程问题主要包括相遇问题、相背问题和追及问题。这一周我们来学习一些常用的、基本的行程问题。 解答行程问题时,要理清路程、速度和时间之间的关系,紧扣基本数关系“路程=速度×时间”来思考,对具体问题要作仔细分析,弄清出发地点、时间和运动结果。 例1:甲乙两人分别从相距20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走6千米,乙每小时走4千米。两人几小时后相遇? 练习一 1、甲乙两艘轮船分别从A、B两港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船每小时行驶18千米,乙船每小时行驶15千米,经过6小时两船在途中相遇。两地间的水路长多少千米? 2、一辆汽车和一辆摩托车同时分别从相距900千米的甲、乙两地出发,汽车每小时行40千米,摩托车每小时行50千米。8小时后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例2:王欣和陆亮两人同时从相距2000米的两地相向而行,王欣每分钟行110米,陆亮每分钟行90米。如果一只狗与王欣同时同向而行,每分钟行500米,遇到陆亮后,立即回头向王欣跑去;遇到王欣后再回头向陆亮跑去。这样不断来回,直到王欣和陆亮相遇为止,狗共行了多少米? 练习二 1、甲乙两队学生从相隔18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一个同学骑自行车以每小时15千米的速度在两队之间不停地往返联络。甲队每小时行5千米,乙队每小时行4千米。两队相遇时,骑自行车的同学共行多少千米? 2、A、B两地相距400千米,甲、乙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38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2千米。一只燕子以每小时50千米的速度和甲车同时出发向乙车飞去,遇到乙车又折回向甲车飞去。这样一直飞下去,燕子飞了多少千米,两车才能相遇? 例3:甲每小时行7千米,乙每小时行5千米,两人于相隔18千米的两地同时相背而行,几小时后两人相隔54千米?

小学五年级奥数知识点分类汇总及解析

小学五年级奥数知识点分类汇总及解析 第12讲盈亏问题 一、知识要点 盈亏问题又叫盈不足问题,是指把一定数量的物品平均分给固定的对象,如果按某种标准分,则分配后会有剩余(盈);按另一种标准分,分配后又会有不足(亏),求物品的数量和分配对象的数量。例如:把一代饼干分给小班的小朋友,每人分3块,多12块;如果每人分4块,少8块。小朋友有多少人?饼干有多少块?这种一盈一亏的情况,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标准的盈亏问题。 盈亏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是:(盈+亏)÷两次所分之差=人数;还有一些非标准的盈亏问题,它们被分为四类:1.两盈:两次分配都有多余;2.两不足:两次分配都不够;3.盈适足:一次分配有余,一次分配够分;4,不足适足:一次分配不够,一次分配正好。 一些非标准的盈亏问题都是由标准的盈亏问题演变过 来的。解题时我们可以记住:

1.“两亏”问题的数量关系是:两次亏数的差÷两次分得的差=参与分配对象总数; 2.“两盈”问题的数量关系是:两次盈数的差÷两次分得的差=参与分配对象总数; 3.“一盈一亏”问题的数量关系是:盈与亏的和÷两次分得的差=参与分配对象总数。 二、精讲精练 【例题1】某校乒乓球队有若干名学生,如果少一名女生,增加一名男生,则男生为总数的一半;如果少一名男生,增加一名女生,则男生为女生人数的一半。乒乓球队共有多少名学生? 【思路导航】(1)由“少一个女生,增加一个男生,则男 生为总人数的一半”可知:女生比男生多2人;(2)“少一个男生,增加一个女生”后,女生就比男生多2+2=4人,这时男生为 女生人数的一半,即现在女生有4×2=8人。原来女生有8-1=7人,男生有7-2=5人,共有7+5=12人。

小学四年级奥数几何知识经典例题详解:面积的计算

小学四年级奥数几何知识经典例题详解:面积的计算 这篇关于《小学四年级奥数几何知识经典例题详解:面积的计算》,是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人民路小学操场长90米,宽45米,改造后,长增加10米,宽增加5米。现在操场面积比原来增加多少平方米? 【思路导航】用操场现在的面积减去操场原来的面积,就得到增加的面积,操场现在的面积是:(90+10)×(45+5)=5000(平方米),操场原来的面积是:90×45=4050(平方米)。所以现在比原来增加5000-4050=950平方米。(90+10)×(45+5)-(90×45)=950(平方米) 练习(1)有一块长方形的木板,长22分米,宽8分米,如果长和宽分别减少10分米,3分米,面积比原来减少多少平方分米? 练习(2)一块长方形地,长是80米,宽是45米,如果把宽增加5米,要使面积不变,长应减少多少米? 2、一个长方形,如果宽不变,长增加6米,那么它的面积增加54平方米,如果长不变,宽减少3米,那么它的面积减少36平方米,这个长方形原来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思路导航】由:“宽不变,长增加6米,那么它的面积增加54平方米”可知它的宽是54÷6=9(米);又由“长不变,宽减少3米,那么它的面积减少了36平方米”,可知它的长为:36÷3=12(米),所以,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12×9=108(平方米)。(36÷3)×(54÷9)=108(平方米)

练习(1)一个长方形,如果宽不变,长减少3米,那么它的面积减少24平方米,如果长不变,宽增加4米,那么它的面积增加60平方米,这个长方形原来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练习(2)一个长方形,如果宽不变,长增加5米,那么它的面积增加30平方米,如果长不变,宽增加3米,那么它的面积增加48平方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原来是多少平方米? 练习(3)一个长方形,如果它的长减少3米,或它的宽减少2米,那么它的面积都减少36平方米,求这个长方形原来的面积。 3、下图是一个养禽专业户用一段长16米的篱笆围成的一个长方形养鸡场,求占地面积有多大。 【思路导航】根据题意,因为一面利用墙,所以两条长加上一条宽等于16米,而宽是4米,那么长是(16-4)÷2=6(米)。因此,占地面积是6×4=24(平方米)(16-4)÷2×4=24(平方米)练习(1)下图是某个养禽专业户用一段长13米的篱笆围成一个长方形的养鸡场,求养鸡场的占地面积有多大? 练习(2)用56米长的木栏围成一个长或宽是20米的长方形,其中一边利用围墙,怎样才能使围成的面积? 4、一块正方形的钢板,先截去宽5分米的长方形,又截去宽8分米的长方形(如下图),面积比原来的正方形减少181平方分米,原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思路导航】把阴影的部分剪下来,并把剪下的两个小正方形拼合起来(如下图),再补上长,长和宽分别是8分米、5分米的小长

五年级数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小数除法 1、小数除法的意义: 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就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个因数的运算。 2、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1)除数就是整数:①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②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重点!) ③每一位商都要写在被除数相同数位的上面。④如果除到末尾仍有余数,在被除数的个位数的右边点上小数点,再在被除数的后面添上“0”继续除,直到除尽为止。 ⑤除得的商的哪一数位上不够商,就在那一位上写0占位。 (2)除数就是小数: ①先瞧除数中有几位小数,就把除数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相同的位置,使除数变成整数,当被除数数位不够时,用0补足; ②然后按照除数就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 3、商不变的规律: 被除数扩大a倍(或缩小),除数也扩大(或缩小)a倍,商不变。简言之,被除数与除数同时扩大或者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4、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或缩小)a倍,商缩小(或扩大)a倍。 被除数扩大(或缩小)a倍,除数不变,商扩大(或缩小)a倍。 5、被除数比除数大的,商大于1。被除数比除数小的,商小于1。 6、一个数(0除外)除以1,商等于原来的数。(一个数除以1,还等于这个数) 一个数(0除外)除以大于1的数,商比原来的数小。一个数(0除外)除以小于1的数,商比原来的数大。 0除以一个非零的数还得0 。0不能作除数。 7、 8、近似值相关知识点: (1)求商的近似值:计算时要比保留的小数多一位。 求积的近似值:计算出整个积的值后再去近似值。 (2)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四舍五入”法、“进一法”与“去尾法” 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进一法”与“去尾法” 取商的近似值。 (3)保留商的近似值,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 9、循环小数相关知识点: (1)小数分类:可以分为无限小数与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就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小数部分就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循环小数就就是无限小数中的一种。 (2)循环小数的定义: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一、图形的变换 图形变换的基本方式是平移、对称和旋转。 1、轴对称: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 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1)学过的轴对称平面图形:长(正)方形、圆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梯形…… 等腰三角形有1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等腰梯形有1条对称轴,任意梯形和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2)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3)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4)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①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②对应点的连线与对称轴垂直; ③对称轴两边的图形大小、形状完全相同。 3、对称图形包括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平行四边形(除棱形)属于中心对称图形。 2、旋转:在平面内,一个图形绕着一个顶点旋转一定的角度得到另一个图形的变化较做旋转, 定点O叫做旋转中心,旋转的角度叫做旋转角,原图形上的一点旋转后成为的另一点成为对应点。(1)生活中的旋转:电风扇、车轮、纸风车 (2)旋转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角度和旋转方向。 (3)长方形绕中点旋转180度与原来重合,正方形绕中点旋转90度与原来重合。等边三角形绕中点旋转120度与原来重合。 旋转的性质: (1)图形的旋转是图形上的每一点在平面上绕某个固定点旋转固定角度的位置移动; (2)其中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3)旋转前后图形的大小和形状没有改变; (4)两组对应点非别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相等,都等于旋转角; (5)旋转中心是唯一不动的点。 3、对称和旋转的画法:旋转要注意:顺时针、逆时针、度数 二、因数和倍数 1、整除:被除数、除数和商都是自然数,并且没有余数。 整数与自然数的关系:整数包括自然数。 2、因数、倍数:大数能被小数整除时,大数是小数的倍数,小数是大数的因数。 例:12是6的倍数,6是12的因数。 (1)数a能被b整除,那么a就是b的倍数,b就是a的因数。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单独存在。 (2)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小学奥数几何难题

小学奥数几何难题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小学奥数几何难题 类型一:旋转、对称类 (2011年日本算术奥林匹克大赛高小预赛) 在ABC △中,9cm AB AC ==,120BAC ∠=?.点P 在边BC 上使得6cm CP =,点Q 在边AC 上使得CPQ APB ∠=∠.请求出三角形BPQ 的面 积. Q P C B A 【考点】 图形对称 【答案】 13.52cm 【分析】 方法一:过A 点作AO BC ⊥交BC 于点O ,作P 、Q 关于AO 的对称点'P 、 'Q ,连接''P Q 、'AP 、'P Q ,如下图所示: 【分析】 O P'Q' A B C P Q 【分析】 ∵CPQ APB ∠=∠,又'APB AP C ∠=∠,∴'CPQ CP A ∠=∠,∴ 'PQ P A ∥,∴'APQ P PQ S S =,∴'APC P QC S S =,又∵'P O PO =,∴ 'CP BP =,∴'CP BP =,∴'BPQ P QC APC S S S ==△△△.∵30C ∠=?,∴ 4.5AO =,又∵6CP =,∴APC S △6 4.5213.5=?÷=,∴13.5BPQ S =△. 【分析】 方法二:(供参考)作AD BC ⊥交BC 于点D ,作QE BC ⊥交BC 于点E . 【分析】 E D A B C P Q 【分析】 ∵APB QPC ∠=∠,ABP QCP ∠=∠,∴CQP BAP △∽△,又AD 、QE 分别 是ABP △、QCP △的高,于是有:BP AD CP QE =,即BP QE CP AD ?=?.而又226 4.5213.5BPQ S BP QE CP AD =?÷=?÷=?÷=△. 【总结】 本题没有边之间的比例,只有角度相等,因此尝试做对称来构造出平行线, 解决问题.

小学五年级奥数知识点须知

小学五年级奥数知识点须知: 1.和差倍问题 和差问题和倍问题差倍问题 已知条件几个数的和与差几个数的和与倍数几个数的差与倍数 公式适用范围已知两个数的和,差,倍数关系 公式①(和-差)÷2=较小数 较小数+差=较大数 和-较小数=较大数 ②(和+差)÷2=较大数 较大数-差=较小数 和-较大数=较小数 和÷(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和-小数=大数

差÷(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小数+差=大数 关键问题求出同一条件下的 和与差和与倍数差与倍数 2.年龄问题的三个基本特征: ①两个人的年龄差是不变的; ②两个人的年龄是同时增加或者同时减少的; ③两个人的年龄的倍数是发生变化的; 3.归一问题的基本特点:问题中有一个不变的量,一般是那个“单一量”,题目一般用“照这样的速度”……等词语来表示。 关键问题:根据题目中的条件确定并求出单一量; 4.植树问题 基本类型在直线或者不封闭的曲线上植树,两端都植树在直线或者不封闭的曲线上植树,两端都不植树在直线或者不封闭的曲线上植树,只有一端植树封闭曲线上植树

基本公式棵数=段数+1 棵距×段数=总长棵数=段数-1 棵距×段数=总长棵数=段数 棵距×段数=总长 关键问题确定所属类型,从而确定棵数与段数的关系 5.鸡兔同笼问题 基本概念:鸡兔同笼问题又称为置换问题、假设问题,就是把假设错的那部分置换出来; 基本思路: ①假设,即假设某种现象存在(甲和乙一样或者乙和甲一样): ②假设后,发生了和题目条件不同的差,找出这个差是多少; ③每个事物造成的差是固定的,从而找出出现这个差的原因; ④再根据这两个差作适当的调整,消去出现的差。 基本公式:

五年级下册奥数知识点:数阵图练习题

练习1、将1、2、3、4、5这5个自然数分别填入右图中的5 个方格中,使图中横行3个数的和与竖行3个数的和都是10。 2、把1~10这10个自然数填入下图“六一”的10个空格里,使在同一条直线上的各数和都 是12。 练习1、将1、2、3、4、5、6这6个自然数分别 填入右图的○内,使三角形每边上的3数之 和为11。

2、把1~920. 练习1、将1~6这6个自然数分别填入下图中两圆的 ○内,使每个圆上4个数的和相等,两圆交点上的 两个○内的数有几种填法?

例4、将1~10这10个自然数填入右图中的○内,使图中 每条线段上的数之和都相等。请写出各种填法。 3、下面一列数是按一定规律排列的,那么括号中的数是()。 1,4,7,28,5,20,(),12… 4、王明参加一次数学竞赛,全卷共20道竞赛题,做对一道得5分,做错一道倒扣3分,王明20道题都做了,共得76分,他做对了()题。 5、同学们站成3层空心方阵,最外层每边站20人,一共有学生()人。 6、小明的邮票比小红多15张,小明的邮票张数是小红的4倍,小红有()张邮票

7、一条小青虫,它的身长每天延长1倍,长到第10天的时候身长是20厘米,请问,在身长是10厘米的时候,它已经生长了()天。 8、士兵排成一个实心方阵,最外一层一周的人数为80人,问方阵外层每边有()人。这个方阵共有()个士兵。 9、长方形的长是20厘米,截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后,余下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厘米。 10、植树节到了,同学们在一条90米长的小路的一旁植树,每隔3米种一棵。(1)如果两端都各栽一棵,需要()棵树。(2)如果只有一端栽树,需要()棵树。(3)如果两端都不栽树,需要()棵树。 11、甲班和乙班共有图书480本,甲班的图书本数是乙班的3倍,甲班有图书()本,乙班有图书()本。 13、小明买科技书和文艺书共34本,科技书比文艺书多6本。小明买科技书()本,文艺书()本。 14、在一次活动中,老师把学生组成一个正方形方队,其中有两行、两列都是男生,男生共有20人,其余是女生,问参加组成这个方队的学生共有()人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分类)梳理汇总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一)负数的初步认识 负数的初步认识(一) 正负数及零的意义:像+20,+8848,+3260 这样的数都是正数(正数前面的“+”可以省略不写),像-20,-155,-422 这样的数都是负数。 0 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线,0 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负数的初步认识(二) 1.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像零℃以上与零℃以下,海平面以上和海平面以下,地面以上和地面以下,存入和取出,比赛的得分和失分,股价的上涨和下跌等等都是由相反意义的量,都可以用正负数来表示。 2.初步认识数轴:(1)0右边的数都是正数,0左边的数都是负数。 (2)-2和2到0的距离相等。 (3)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二)多边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1.公式推导:沿着平行四边形任意一条边上的高,将平行四边形分成两部分,再经过平移或者旋转,可以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通过观察发现,长方形的长是原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是原平行四边形的高。

通过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我们可以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如果用S表示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a和h分别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可以得到平行四 边形的面积为:S=a×h。 2.平行四边形拉伸和平移问题: (1)把一个长方形框拉成平行四边形,周长不变,高变小,面积也变小;同理,把平行四边形框拉成长方形,周长不变,高变大了,面积也变大。 (2)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长方形,面积不变,宽变小了,周长也变小。 3.两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等底等高的两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相等,但面积相 等的两个平行四边形形状不一定相同; 三角形的面积: 1.公式推导: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 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一半。观察可以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和三角形的底 相同,平行四边形的高和三角形的高相同。 通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可以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如果S表示三角形 的面积,用a和h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为:S=a×h÷2。 2.两三角形之间的关系:等底等高的两三角形面积一定相等,但面积相等的两个 三角形形状不一定相同; 3.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1)一个平行四边形能分割成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

小学奥数第44讲 几何图形的计数(含解题思路)

44、几何图形的计数 【点与线的计数】 例1如图5.45,每相邻的三个圆点组成一个小三角形,问:图中是这样的小三解形个数多还是圆点的个数多? (全国第二届“华杯赛”决赛试题) 讲析:可用“分组对应法”来计数。 将每一排三角形个数与它的下行线进行对应比较。第一排三角形有1个,其下行线有2点; 第二排三角形有3个,其下行线有3点; 第三排三角形有5个,其下行线有4点; 以后每排三角形个数都比它的下行线上的点多。 所以是小三角形个数多。 例2 直线m上有4个点,直线n上有5个点。以这些点为顶点可以组成多少个三角形? (如图5.46) (哈尔滨市第十一届小学数学竞赛试题) 讲析:本题只要数出各直线上有多少条线段,问题就好解决了。 直线n上有5个点,这5点共可以组成4+3+2+1=10(条)线段。以这些线段分别为底边,m上的点为顶点,共可以组成4×10=40(个)三角形。 同理,m上4个点可以组成6条线段。以它们为底边,以n上的点为顶点可以组成6×5=30(个)三角形。

所以,一共可以组成70个三角形。 【长方形与三角形的计数】 例1图5.47中的正方形被分成9个相同的小正方形,它们一共有16个顶点,以其中不在一条直线上的3点为顶点,可以构成三角形。在这些三角形中,与阴影三角形有同样大小面积的有多少个? (全国第三届“华杯赛”复赛试题) 为3的三角形,或者高为2,底为3的三角形,都符合要求。 ①底边长为2,高为3的三角形有2×4×4=32(个); ②高为2,底边长为3的三角形有8×2=16(个)。 所以,包括图中阴影部分三角形共有48个。 例2 图5.48中共有______个三角形。 (《现代小学数学》)邀请赛试题) 讲析:以AB边上的线段为底边,以C为顶点共有三角形6个; 以AB边上的线段为底边,分别以G、H、F为顶点共有三角形3个; 以BD边上的线段为底边,以C为顶点的三角形共有6个。 所以,一共有15个三角形。 例3 图5.49中共有______个正方形。 (《现代小学数学》邀请赛试题) 讲析:可先来看看图5.50的两个图中,各含有多少个正方形。

小学一至五年级数学概念知识点梳理

小学一至五年级数学概念知识点梳理 基本公式: 1 每份数×份数=总数 总数÷每份数=份数 总数÷份数=每份数 2 1倍数×倍数=几倍数 几倍数÷1倍数=倍数 几倍数÷倍数=1倍数 3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4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5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 加数+加数=和 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7 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差+减数=被减数

8 因数×因数=积 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9 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商×除数=被除数 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 1 正方形 C周长S面积a边长 周长=边长×4 C=4a 面积=边长×边长 S=a×a 2 正方体 V:体积a:棱长 表面积=棱长×棱长×6 S表=a×a×6 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3 长方形 C周长S面积a边长 周长=(长+宽)×2

C=2(a+b) 面积=长×宽 S=ab 4 长方体 V:体积s:面积a:长b: 宽h:高 (1)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 (2)体积=长×宽×高 V=abh 5 三角形 s面积a底h高 面积=底×高÷2 s=ah÷2 三角形高=面积×2÷底 三角形底=面积×2÷高 6 平行四边形 s面积a底h高 面积=底×高 s=ah 7 梯形 s面积a上底b下底h高 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 h÷2 8 圆形 S面积C周长πd=直径r=半径 (1)周长=直径×π=2×π×半径 C=πd=2πr (2)面积=半径×半径×n 9 圆柱体 v:体积h:高s;底面积r:底面半径c:底面周长 (1)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3)体积=底面积×高 (4)体积=侧面积÷2×半径 10 圆锥体 v:体积h:高s;底面积r:底面半径 体积=底面积×高÷3 和差问题的公式: 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和+差)÷2=大数 (和-差)÷2=小数 和倍问题 和÷(倍数-1)=小数

完整版小学奥数几何专题训练附答案

学习奥数的重要性 1. 学习奥数是一种很好的思维训练。奥数包含了发散思维、收敛思维、换元思维、反向思维、逆向思维、逻辑思维、空间思维、立体思维等二十几种思维方式。通过学习奥数,可以帮助孩子开拓思路,提高思维能力,进而有效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智商水平也会得以相应的提高。 2. 学习奥数能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奥数是不同于且高于普通数学的数学内容,求解奥数题,大多没有现成的公式可套,但有规律可循,讲究的是个“巧”字;不经过分析判断、逻辑推理乃至“抽丝剥茧”,是完成不了奥数题的。所以,学习奥数对提高孩子的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能力大有帮助 3. 为中学学好数理化打下基础。等到孩子上了中学,课程难度加大,特别是数理化是三门很重要的课程。如果孩子在小学阶段通过学习奥数让他的思维能力得以提高,那么对他学好数理化帮助很大。小学奥数学得好的孩子对中学阶段那点数理化大都能轻松对付。 4. 学习奥数对孩子的意志品质是一种锻炼。大部分孩子刚学奥数时都是兴趣盎然、信心百倍,但随着课程的深入,难度也相应加大,这个时候是最能考验人的:少部分孩子凭着天分,凭着在困难面前的百折不挠和愈挫愈坚的毅力,坚持了下来、学了进去、收到了成效;一部分孩子在家长的“威逼利诱”之下,硬着头皮熬了下来;不少孩子更是或因天资不足、或惧怕困难、或受不了这份苦、再或是其它原因而在中途打了退堂鼓。我以为,只要能坚持学下来,不论最后取得什么样的结果,都会有所收获的,特别是对孩子的意志力是一次很好的锻炼,这对他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大有益处。 六年级几何专题复习 如图,已知AB = 40cm,图中的曲线是由半径不同的三种半圆弧平滑连接 而成,那么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____ cm2。(n取3.14)(几何) 图中的阴影部分的面积是方厘米。(n取3)

小学生五年级数学知识点

小学生五年级数学知识点 小学生数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1.长、正方体的表面积是6个面的面积之和。 2.长方体表面积=(长×高+长×宽+宽×高)×2正方体表面积=棱 长×棱长×63.在解决与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有关的实际问题时, 我们应当仔细读题,认真观察图形有几个面,找到长、宽、高以及 棱长。 小学生数学分数加减法阅读 1、分母相同的几个分数表示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可以直接计算。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结果要化成 最简分数。 2、分母不同的分数表示它们的分数单位不相同,不能直接计算,应先通分,把分母不同的分数转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再计算。分母 不同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结果要 化成最简分数。 113255125817如:+=+=-=-= 4612121285404040 3、两个分数的分母为互质数,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相加减, 分母的乘积为结果的分子,分母的和或差为结果的分子。 4、像1这样的分数是带分数,读作:一又三分之二。 假分数化带分数的方法:用分子除以分母,整数商作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作带分数分数部分的分子,原分母作带分数分数部分 的分母。如:

带分数化假分数的方法:用带分数中的整数乘以分母再加分子作假分数的分子,分母不变。如:27=157 5、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相同。没有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从左到右依次计算。有小括号的算式,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里面的。在计算时分母不同的要化成同分母分数来计算,可以分步通分,也可一次通分。可以根据题目的特点和自己的方便来选择方法。 6、整数加法的运算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加法交换律: 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a+c+b=b+(a+c) a+b+c+d=(a+b)+(c+d)=(a+c)+(b+d)=(a+d)+(b+c)=(a+b+c)+d =(a+b+d)+c=a+(b+c+d)=(a+b+d)+c 减法的性质:a-b-c=a-(b+c)=a-c-b 加减混合运算:a-b+c=a+c-ba-b+c-d=(a-b)+(c-d)=(a+c)-(b+d) 小学生五年级长方体正方体体积重点 1、体积:在这里,我们把一个物体(如土豆)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这个物体的体积 2、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为1立方厘米。通常用cm3表示立方厘米,表示立方分米。 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分米。 棱长为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立方米用m3表示。 3、相邻两个体积单位的进率是1000。 4、容积:箱子、油桶、仓库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通常叫做他们的容积。常用的容积单位有升和毫升也可以写成L和ml。 1升=1立方分米1毫升=1立方厘米1升=1000毫升

小学奥数几何专题训练完整版

小学奥数几何专题训练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六年级几何专题复习 如图,已知AB =40cm ,图中的曲线是由半径不同的三种半圆弧平滑连接 而成,那么阴影部分的面积是_____cm2。(π取(几何) 有7根直径都是5分米的圆柱形木头,现用绳子分别在两处把它们捆在一起,则至少需要绳子_____分米。(结头处绳长不计,π取 图中的阴影部分的面积是________平方厘米。(π取3) 如图,△ABC 中,点E 在AB 上,点F 在AC 上,BF 与CE 相交于点P ,如果S 四边形AEPF =S △BEP =S △CFP =4,则S △BPC =______。 如图,在一个棱长为20厘米的正方体密闭容器的下底固定了一个实体圆柱 体,容器内盛有m 升水时,水面恰好经过圆柱体的上底面。如果将容器倒 置,圆柱体有8厘米露出水面。已知圆柱体的底面积是正方体底面积的 1/8,求实心圆柱体的体积。 在三角形ABC 中,已知三角形ADE 、三角形DCE 、三角形BCD 的面积分别是9,6,5,那么三角形DBE 的面积是 . 答案: ::()5:(96)1:3BDC ADE EDC DB DA S S S ???=+=+=, 所以113(965)3445 EDB ABE ABC BD AE S S S BA AC ???=?=??=??++= 如图,三角形田地中有两条小路AE 和CF ,交叉处为D ,张大伯常走这两条小路,他知道DF =DC ,且AD =2DE .则两块田地ACF 和CFB 的面积比是______.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