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房、垃圾转运站专项技术标准
- 格式:docx
- 大小:19.12 KB
- 文档页数:4
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
生活垃圾转运站是城市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承担着收集、分类、转运和处理生活垃圾的重要任务。
为了确保生活垃圾转运站的正常运行和有效管理,技术规范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生活垃圾转运站的建设应符合环保要求,选址应远离居民区和水源地。
站点周边应有足够的通风和排水设施,以确保垃圾的处理过程不会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
其次,生活垃圾转运站应配备先进的垃圾分类设备和技术。
通过自动化设备和人工分类相结合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垃圾分类的效率和准确性,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另外,生活垃圾转运站的运输车辆应符合相关的排放标准,以减少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同时,车辆的维护和保养也应按时进行,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安全性。
此外,生活垃圾转运站的管理应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和标准,确保垃圾的处理过程安全可靠。
员工应接受相关的培训,了解垃圾分类和处理的技术要求,以及应急处理的方法。
最后,生活垃圾转运站应定期进行环境监测和评估,确保站点周边环境的安全和卫生。
同时,应建立健全的应急预案和处置措施,以应对突发情况的发生。
总的来说,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对于保障城市环境卫生和居民健康至关重要。
只有严格执行规范,确保站点建设、设备运行和管理都符合标准,才能有效地实现垃圾分类和处理的目标,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
生活垃圾转运站是城市垃圾处理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起着收集、转运、分类和处理垃圾的重要作用。
为了确保垃圾处理的高效性和环保性,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至关重要。
首先,生活垃圾转运站应当具备合理的布局和设计。
站点的选址应当考虑到周
边环境和交通便利性,以便垃圾车辆能够快速进出。
此外,站点内部的道路布局和设施设置也需要符合实际运营需求,确保垃圾的顺利转运和分类。
其次,生活垃圾转运站应当配备先进的垃圾处理设备。
这包括垃圾压缩机、垃
圾分类设备、除臭设备等,以确保垃圾在转运站内得到有效处理和分类。
合理的设备配置可以提高垃圾处理的效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另外,生活垃圾转运站的运营管理也需要严格遵守技术规范。
这包括对垃圾车
辆的进出管理、垃圾分类的标准化操作、设备的定期维护等方面。
只有严格遵守技术规范,才能确保垃圾处理的安全和高效。
最后,生活垃圾转运站也应当注重环保和资源化利用。
在垃圾处理过程中,应
当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并且尽可能实现垃圾的资源化利用,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总之,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对于城市垃圾处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只有严
格遵守技术规范,才能确保垃圾处理的高效性、环保性和资源化利用,为城市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提供保障。
垃圾房设计规范篇一:垃圾房设置标准垃圾箱房设置标准一、确定垃圾容器(桶)数量(只)1、预测垃圾平均总排出量(吨)=居住人口数量*人均日排出量0.001吨*垃圾日排出不均匀系数1.1-1.15*居住人口变动系数1.02-1.05;2、单体垃圾桶平均存储垃圾量(吨)=[0.24 *0.8(容器利用系数)*0.55(垃圾平均容重)]/1.2(垃圾容重变动系数)=0.088吨;3、确定设置数量=预测垃圾平均总排出量/单体垃圾桶平均存储垃圾量二、确定垃圾箱房面积(平方米)1、单体垃圾桶存放面积约0.45平方米;2、垃圾箱房基本面积=垃圾容器(桶)数量*0.45;3、垃圾箱房确需面积=垃圾箱房基本面积+分类面积(5-10M2)+大件垃圾存放面积(25-35 M2)。
二、建筑设计部分1、室内外高差根据室外污水管道的标高而定,落差不得大于15公分;2、室内净高根据周围情况定为2.7—3.0米;3、垃圾房分为生活垃圾收集间(包括分类区)及大件垃圾存放间。
4、垃圾房门采用不锈钢自动卷帘门,门框用砼现烧,中间预留卷帘门槽,或不锈钢双开门,并设置倒口;5、垃圾房内铺设防滑性耐磨地砖或做磨光石子,内墙瓷砖贴到顶(瓷砖颜色以淡色为主),顶棚饰黑色涂料;6、生活垃圾收集间内明铺排水槽,可设置于垃圾房门口一侧或根据需要设内外两侧,地坪根据排水槽方向做倾斜便于排水,盖板做横档;6、垃圾房不设窗户;7、垃圾房门口底部做延口;8、外立面与小区及周边环境相符,外墙涂料须防水。
三、给排水部分1、进水一处,设内嵌式水龙头一只,设置于生活垃圾收集间;2、排水槽接通房外污水管道。
四、电气部分1、原则上不接电源,不设置电源插座及照明;2、确需设置电源插座及照明,插座及开关必须安装防水装置。
五、其它说明1、内嵌式水龙头处安装门锁;2、根据市市容环卫局要求安装垃圾箱房“六定”标牌。
篇二:垃圾房设计指引(2012整理版)一、总体设计1.设计总则:垃圾房设计必须遵循国家现行的关于垃圾房设计方面的各项规范及要求。
垃圾房设计规范篇一:垃圾房设置标准垃圾箱房设置标准一、确定垃圾容器(桶)数量(只)1、预测垃圾平均总排出量(吨)=居住人口数量*人均日排出量0.001吨*垃圾日排出不均匀系数1.1-1.15*居住人口变动系数1.02-1.05;2、单体垃圾桶平均存储垃圾量(吨)=[0.24 *0.8(容器利用系数)*0.55(垃圾平均容重)]/1.2(垃圾容重变动系数)=0.088吨;3、确定设置数量=预测垃圾平均总排出量/单体垃圾桶平均存储垃圾量二、确定垃圾箱房面积(平方米)1、单体垃圾桶存放面积约0.45平方米;2、垃圾箱房基本面积=垃圾容器(桶)数量*0.45;3、垃圾箱房确需面积=垃圾箱房基本面积+分类面积(5-10M2)+大件垃圾存放面积(25-35 M2)。
二、建筑设计部分1、室内外高差根据室外污水管道的标高而定,落差不得大于15公分;2、室内净高根据周围情况定为2.7—3.0米;3、垃圾房分为生活垃圾收集间(包括分类区)及大件垃圾存放间。
4、垃圾房门采用不锈钢自动卷帘门,门框用砼现烧,中间预留卷帘门槽,或不锈钢双开门,并设置倒口;5、垃圾房内铺设防滑性耐磨地砖或做磨光石子,内墙瓷砖贴到顶(瓷砖颜色以淡色为主),顶棚饰黑色涂料;6、生活垃圾收集间内明铺排水槽,可设置于垃圾房门口一侧或根据需要设内外两侧,地坪根据排水槽方向做倾斜便于排水,盖板做横档;6、垃圾房不设窗户;7、垃圾房门口底部做延口;8、外立面与小区及周边环境相符,外墙涂料须防水。
三、给排水部分1、进水一处,设内嵌式水龙头一只,设置于生活垃圾收集间;2、排水槽接通房外污水管道。
四、电气部分1、原则上不接电源,不设置电源插座及照明;2、确需设置电源插座及照明,插座及开关必须安装防水装置。
五、其它说明1、内嵌式水龙头处安装门锁;2、根据市市容环卫局要求安装垃圾箱房“六定”标牌。
篇二:垃圾房设计指引(2012整理版)一、总体设计1.设计总则:垃圾房设计必须遵循国家现行的关于垃圾房设计方面的各项规范及要求。
垃圾房设计规范篇一:垃圾房设置标准垃圾箱房设置标准一、确定垃圾容器(桶)数量(只)1、预测垃圾平均总排出量(吨)=居住人口数量*人均日排出量0.001吨*垃圾日排出不均匀系数1.1-1.15*居住人口变动系数1.02-1.05;2、单体垃圾桶平均存储垃圾量(吨)=[0.24 *0.8(容器利用系数)*0.55(垃圾平均容重)]/1.2(垃圾容重变动系数)=0.088吨;3、确定设置数量=预测垃圾平均总排出量/单体垃圾桶平均存储垃圾量二、确定垃圾箱房面积(平方米)1、单体垃圾桶存放面积约0.45平方米;2、垃圾箱房基本面积=垃圾容器(桶)数量*0.45;3、垃圾箱房确需面积=垃圾箱房基本面积+分类面积(5-10M2)+大件垃圾存放面积(25-35 M2)。
二、建筑设计部分1、室内外高差根据室外污水管道的标高而定,落差不得大于15公分;2、室内净高根据周围情况定为2.7—3.0米;3、垃圾房分为生活垃圾收集间(包括分类区)及大件垃圾存放间。
4、垃圾房门采用不锈钢自动卷帘门,门框用砼现烧,中间预留卷帘门槽,或不锈钢双开门,并设置倒口;5、垃圾房内铺设防滑性耐磨地砖或做磨光石子,内墙瓷砖贴到顶(瓷砖颜色以淡色为主),顶棚饰黑色涂料;6、生活垃圾收集间内明铺排水槽,可设置于垃圾房门口一侧或根据需要设内外两侧,地坪根据排水槽方向做倾斜便于排水,盖板做横档;6、垃圾房不设窗户;7、垃圾房门口底部做延口;8、外立面与小区及周边环境相符,外墙涂料须防水。
三、给排水部分1、进水一处,设内嵌式水龙头一只,设置于生活垃圾收集间;2、排水槽接通房外污水管道。
四、电气部分1、原则上不接电源,不设置电源插座及照明;2、确需设置电源插座及照明,插座及开关必须安装防水装置。
五、其它说明1、内嵌式水龙头处安装门锁;2、根据市市容环卫局要求安装垃圾箱房“六定”标牌。
篇二:垃圾房设计指引(2012整理版)一、总体设计1.设计总则:垃圾房设计必须遵循国家现行的关于垃圾房设计方面的各项规范及要求。
垃圾中转站建设标准
垃圾中转站是城市生活垃圾的重要处理设施,其建设标准直接关系到城市环境卫生和居民生活质量。
为了规范和提高垃圾中转站的建设质量,制定了一系列的建设标准,以确保中转站的安全、高效运行。
首先,垃圾中转站的选址应当考虑周边环境,离居民区和食品加工企业等敏感区域的距离应符合相关规定,以减少对周边环境和居民生活的影响。
同时,选址应尽量远离水源地和地质灾害隐患区域,确保垃圾中转站的安全性。
其次,垃圾中转站的建筑设计应符合相关规范,建筑结构应稳固耐用,能够承受垃圾堆放和运输设备的重压。
建筑内部应设置通风设施,确保空气流通,减少异味和有害气体的滞留。
此外,建筑外墙应采用易清洁的材料,方便日常清洁和消毒。
另外,垃圾中转站的设备配置也是关键,应根据城市垃圾处理量确定设备容量,确保设备能够满足日常运行需求。
运输设备应具备自动化操作功能,提高垃圾处理效率,减少人工操作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
此外,垃圾中转站应配备完善的消防设施和应急处理设
备,确保在突发情况下能够及时有效地处理。
最后,垃圾中转站的管理和运营也至关重要。
中转站应有专门的管理人员负责日常运行和维护,定期进行设备检查和维护保养,确保设施的正常运行。
同时,中转站应建立健全的垃圾分类和处理制度,促进资源回收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总的来说,垃圾中转站的建设标准涉及选址、建筑设计、设备配置和管理运营等多个方面,需要综合考虑城市环境、居民生活和垃圾处理需求,确保中转站的安全、高效运行,为城市环境卫生和居民生活质量提供保障。
希望相关部门和建设单位能够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建设,共同营造清洁、整洁的城市环境。
垃圾房设计规范篇一:垃圾房设置标准垃圾箱房设置标准一、确定垃圾容器(桶)数量(只)1、预测垃圾平均总排出量(吨)=居住人口数量*人均日排出量0.001吨*垃圾日排出不均匀系数1.1-1.15*居住人口变动系数1.02-1.05;2、单体垃圾桶平均存储垃圾量(吨)=[0.24 *0.8(容器利用系数)*0.55(垃圾平均容重)]/1.2(垃圾容重变动系数)=0.088吨;3、确定设置数量=预测垃圾平均总排出量/单体垃圾桶平均存储垃圾量二、确定垃圾箱房面积(平方米)1、单体垃圾桶存放面积约0.45平方米;2、垃圾箱房基本面积=垃圾容器(桶)数量*0.45;3、垃圾箱房确需面积=垃圾箱房基本面积+分类面积(5-10M2)+大件垃圾存放面积(25-35 M2)。
二、建筑设计部分1、室内外高差根据室外污水管道的标高而定,落差不得大于15公分;2、室内净高根据周围情况定为2.7—3.0米;3、垃圾房分为生活垃圾收集间(包括分类区)及大件垃圾存放间。
4、垃圾房门采用不锈钢自动卷帘门,门框用砼现烧,中间预留卷帘门槽,或不锈钢双开门,并设置倒口;5、垃圾房内铺设防滑性耐磨地砖或做磨光石子,内墙瓷砖贴到顶(瓷砖颜色以淡色为主),顶棚饰黑色涂料;6、生活垃圾收集间内明铺排水槽,可设置于垃圾房门口一侧或根据需要设内外两侧,地坪根据排水槽方向做倾斜便于排水,盖板做横档;6、垃圾房不设窗户;7、垃圾房门口底部做延口;8、外立面与小区及周边环境相符,外墙涂料须防水。
三、给排水部分1、进水一处,设内嵌式水龙头一只,设置于生活垃圾收集间;2、排水槽接通房外污水管道。
四、电气部分1、原则上不接电源,不设置电源插座及照明;2、确需设置电源插座及照明,插座及开关必须安装防水装置。
五、其它说明1、内嵌式水龙头处安装门锁;2、根据市市容环卫局要求安装垃圾箱房“六定”标牌。
篇二:垃圾房设计指引(2012整理版)一、总体设计1.设计总则:垃圾房设计必须遵循国家现行的关于垃圾房设计方面的各项规范及要求。
垃圾房设计规范篇一:垃圾房设置标准垃圾箱房设置标准一、确定垃圾容器(桶)数量(只)1、预测垃圾平均总排出量(吨)=居住人口数量*人均日排出量0.001吨*垃圾日排出不均匀系数1.1-1.15*居住人口变动系数1.02-1.05;2、单体垃圾桶平均存储垃圾量(吨)=[0.24 *0.8(容器利用系数)*0.55(垃圾平均容重)]/1.2(垃圾容重变动系数)=0.088吨;3、确定设置数量=预测垃圾平均总排出量/单体垃圾桶平均存储垃圾量二、确定垃圾箱房面积(平方米)1、单体垃圾桶存放面积约0.45平方米;2、垃圾箱房基本面积=垃圾容器(桶)数量*0.45;3、垃圾箱房确需面积=垃圾箱房基本面积+分类面积(5-10M2)+大件垃圾存放面积(25-35 M2)。
二、建筑设计部分1、室内外高差根据室外污水管道的标高而定,落差不得大于15公分;2、室内净高根据周围情况定为2.7—3.0米;3、垃圾房分为生活垃圾收集间(包括分类区)及大件垃圾存放间。
4、垃圾房门采用不锈钢自动卷帘门,门框用砼现烧,中间预留卷帘门槽,或不锈钢双开门,并设置倒口;5、垃圾房内铺设防滑性耐磨地砖或做磨光石子,内墙瓷砖贴到顶(瓷砖颜色以淡色为主),顶棚饰黑色涂料;6、生活垃圾收集间内明铺排水槽,可设置于垃圾房门口一侧或根据需要设内外两侧,地坪根据排水槽方向做倾斜便于排水,盖板做横档;6、垃圾房不设窗户;7、垃圾房门口底部做延口;8、外立面与小区及周边环境相符,外墙涂料须防水。
三、给排水部分1、进水一处,设内嵌式水龙头一只,设置于生活垃圾收集间;2、排水槽接通房外污水管道。
四、电气部分1、原则上不接电源,不设置电源插座及照明;2、确需设置电源插座及照明,插座及开关必须安装防水装置。
五、其它说明1、内嵌式水龙头处安装门锁;2、根据市市容环卫局要求安装垃圾箱房“六定”标牌。
篇二:垃圾房设计指引(2012整理版)一、总体设计1.设计总则:垃圾房设计必须遵循国家现行的关于垃圾房设计方面的各项规范及要求。
垃圾房、垃圾转运站专项技术标准目录1、编制目的、原则和适用范围2、垃圾房、垃圾转运站定义3、垃圾收集流程4、设置要求5、垃圾处理设备6、设备成本控制一、编制的目的、原则和适用范围1.1、目的:为满足龙湖商业建筑对垃圾转运站建设的需要,使垃圾收集设施规范化。
1.2、原则:A、垃圾转运站在设置时应做到因地制宜、布局合理、安全适用、符合法律法规,倡导环保低碳生活方式。
B、垃圾转运站的作业应实现其服务区域内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原则。
C、垃圾转运站的选址应考虑商业建筑的景观和有利于保护环境。
D、垃圾转运站宜设置在地下车库,如单独设置离建筑外墙或相邻建筑物的间距应大于 5m,并宜设置绿化隔离带。
1.3、适用范围:新建龙湖商业建筑。
二、相关定义2.1垃圾转运站:用于短期收集垃圾,便于储存和转运的永久性场地,应有构筑物,并根据当地市政转运方式配置相应的储存设备或设施垃圾包括:生活垃圾和绿化、装修垃圾两部分2.2垃圾房:设置在车库货梯附近,尽量靠近车库的交通主动线附近区域。
收集该货梯覆盖范围内的生活垃圾,便于临时储存和转运的永久性房间三、垃圾收集流程垃圾收集流程:用户 餐饮垃圾 垃圾转运站 市政垃圾场四、设置要求4.1 垃圾转运站 4.1.1 压缩箱式垃圾转运站:a 、配置数量及选址 •商业综合体建筑面积(不含车库和设备用房)超过 5 万平米,应单独设置垃圾转运站; 商业综合体的建筑面积小于 5 万平米的可以考虑和相邻区域建筑联合设置垃圾转运站, 同时需设置单独的 30 平米装修垃圾房。
•服务半径为 1000~1500 米/ 个,超出此范围须增设•设在项目主导风向的下风口•设置在项目标高较低处•地上式转运站面向市政道路开口或有与市 计政道路相连的运输通道,地下式转运站运 输通道宽度不低于 4 米,净高度不低于 3.5 米•不应设置在商业或住宅主出入口,离主出入口距离大于 20 米。
b 、配置面积:•大型持有商业 15 万平方米面积以内的项目,配置 100 平米,其中配置 50 平米用于 放置压缩式垃圾箱,另外 50 平米用于装修垃圾和绿化垃圾短期周转;大于 15 万平方 米的项目,配置面积为 150~180 平方米,其中 100 平米用于放置压缩式垃圾箱, 50~80 平米用于装修垃圾和绿化垃圾短期周转;c 、压缩式转运站建造标准:用户 物业 物业 市政垃圾 - 果皮箱、生活垃圾桶 垃圾房 垃圾转运站 市政垃圾场市政用户物业 餐饮垃圾 湿垃圾房 垃圾转运站市政 政垃圾•构造形式:全封闭,生活垃圾和装修垃圾分别设置独立开间,面向道路开门;•压缩式垃圾箱配置数量: 100 平米垃圾转运站配置 10 吨箱一个, 150 平米~180 平米垃圾转运站配置 10 吨箱两个;•门:设置电动卷帘门,生活、装修垃圾门净宽:宽4.5 米*高 5 米,生活垃圾站侧面设置 1.8 米 *2 米钢制防火门;•地面:满做柔性防水,钢筋混凝土金刚砂地面,站内承重大于 10 吨,垃圾站前场地面承重大于 20 吨,并满足垃圾车运输掉头•墙、天棚:墙面满做防水,贴砖到顶;天棚耐水腻子 + 防霉涂料•电气配置:设置电源箱,内置 7.5 千瓦 /380 伏压缩垃圾箱动力电源、 16A、 5 孔防水插座 2 个,设照明及排气扇,预留分体空调•给排水配置:卷帘门处设置排水沟,沟内满贴瓷砖,水箅子承载 20 吨;设置DN25 取水点,拖布池•除臭配置:配置植物液除臭装置•北方地区垃圾站内配置防冻设施设备4.1.2桶装式垃圾转运站:a、配置数量及选址与 4.1.1-a 压缩式垃圾转运站设置相同b、配置面积:=[ ( S× M)/100] ×L+N“S”表示:商业建筑总面积;“ M表”示:集中商业按每平方米产生垃圾量 0.034~0.054kg/ 日估算其中员工垃圾: 0.5 kg/(人?d),餐饮营业垃圾: 0.5 kg/(餐位?餐)“100 ”表示:每个 240 升的垃圾桶,装垃圾重量约 100kg“L”表示: 1+0.4 (“1”为每个垃圾桶的占地面 1 ㎡;“0.4 ”为垃圾站内操作通道占地面积系数)“N”表示:装修及绿化垃圾的占地面积 , 一般设置 50~80 平方米。
垃圾中转站管理方案一、质量标准1、垃圾转运站应按时开放,且开放时间不低于18个小时。
2、垃圾转运站卫生要求达到“五无五净”。
即,站台无散落垃圾和污水积存,垃圾站每天定时两清净;站内严禁捡破烂、饲养各种禽畜,地面天天洗干净;周围无积水和乱张贴,工具每天两洗净;站台无乱挂晒和堆放垃圾、杂物,环境卫生时时净;无积尘、蜘蛛网、墙壁、门窗设备净。
3、做好站点降噪工作,垃圾转运站作业过程中,噪音≤75db,不应影响居民工作、休息。
4、做好站点除臭工作,垃圾转运站内及周边恶臭强度≤Ⅱ级,无附近居民投诉臭味。
5、做好站点消-杀-工作,垃圾转运站内无老鼠,蟑螂、苍蝇≤2只/视野范围(20㎡)。
6、做好站点冲洗工作,排污沟内无积水,地面冲洗由回站外向站内冲洗,确保污水不外流污染路面。
7、垃圾运输车辆及垃圾压缩箱外观干净整洁;密封化运输,沿途无垃圾散落,无污水滴漏。
8、站内设施设备完好,包括排污管道、隔油池清淤;内外墙体顶篷清洗刷新;钢导轨、门窗等金属部件除锈刷防锈漆;地面混凝土破损修补等内容,确保垃圾转运站内各类设施、设备维护完好,保障正常运作。
二、作业要求1、垃圾转运站开放时间:4:00-22:00,特殊情况延时至23:00。
2、制度上墙,在垃圾转运站及配套用户外墙明显位置公示站台开放时间、管理责任单位、责任人、投诉电话等信息;垃圾转运站内墙明显位置悬挂操作规范和管理制度;配套用户内墙明显位置悬挂服务标准和温馨提示。
3、落实做好每日一冲洗、一消-杀-,保证站内和周边(3米内)环境卫生整洁,垃圾转运站周围做到无垃圾堆、无卫生-死-角、无吹散的白色垃圾。
4、垃圾转运站须工完场清。
每天冲洗场地、清洁机械,保持站内外及设备整洁,无恶臭气味;每周进行一次卫生大扫除。
管理间要保持干净整洁,摆放有序。
5、在蚊、蝇孳生季节,应对垃圾转运站、点、垃圾房、垃圾箱一天进行两次消-杀-和冲洗,消-灭蚊蝇或降低蚊蝇密度。
6、垃圾转运站机械设备须定期维护保养,保持良好状态,保证安全运行;要保护站内各种设施,认真执行操作程序,安全操作,保证设施齐全、设备完好,严禁未经培训人员上岗操作,机械设备应专人开机,并精心维护和保养,避免发生事故和故障。
垃圾中转站建设标准
垃圾中转站是城市生活垃圾的集散地,是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的重要环节。
因此,垃圾中转站的建设标准对于城市环境卫生和资源回收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场地选址、设施建设、环保要求等方面,对垃圾中转站的建设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垃圾中转站的场地选址应远离居民区、风景名胜区和水源保护区,距离主要道路和居民区应保持一定距离,同时要考虑交通便利和环境保护。
场地面积应根据城市垃圾处理量确定,同时要考虑未来的扩建和改造。
场地应平整、无积水,地基应坚实,便于设施建设和垃圾运输。
其次,垃圾中转站的设施建设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
建筑物应坚固耐用,通风良好,易于清洁和消毒。
设施内部应设置分类垃圾存放区、转运区和管理区,便于垃圾分类和管理。
此外,设施还应配备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设备,以确保垃圾的安全、高效处理。
同时,应设置完善的安全设施和消防设备,保障工作人员和设施的安全。
再次,垃圾中转站的建设应符合环保要求。
垃圾中转站应设置
垃圾收集和分类设施,保证垃圾分类的准确性和高效性。
同时,应设置垃圾处理设施,如压缩设备、填埋设备或焚烧设备,以减少垃圾的体积和污染。
此外,垃圾中转站应设置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气体处理设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在日常管理中,还应加强对垃圾中转站周边环境的监测和保护,确保周边环境的安全和卫生。
总的来说,垃圾中转站的建设标准涉及多个方面,需要综合考虑城市规划、环保要求和资源利用等因素。
只有严格按照建设标准进行规划和建设,才能确保垃圾中转站的安全、高效运行,为城市环境卫生和资源回收利用作出积极贡献。
垃圾中转站建设标准垃圾中转站是城市生活垃圾的重要处理环节,其建设标准直接关系到城市环境卫生和居民生活质量。
为了规范垃圾中转站的建设,提高垃圾处理效率,保障环境卫生,制定了以下建设标准。
一、选址标准。
1. 选址应远离居民区、风景名胜区等人口密集区和重要水源地,距离居民区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安全距离要求。
2. 选址应考虑交通便利,便于垃圾运输车辆进出,减少交通拥堵和噪音污染。
二、建筑标准。
1. 中转站建筑应符合国家建筑规范,具备必要的防火、防爆和防污染设施。
2. 建筑结构稳固,设有必要的通风、排水和污水处理设施,确保垃圾中转过程中不会产生二次污染。
三、设备标准。
1. 中转站应配备垃圾分类、压缩、装载等设备,提高垃圾处理效率,减少占地面积。
2. 设备应符合国家环保要求,减少噪音和挥发性有害气体的排放,保障周边环境卫生。
四、运营管理标准。
1. 中转站应设有专业的管理人员,负责垃圾分类、装载、清洁等工作,保障中转站的正常运行。
2. 中转站应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保障工作人员和周边居民的人身安全。
五、环境保护标准。
1. 中转站周边应建立绿化带,减少垃圾中转站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提升周边环境质量。
2. 中转站应建立垃圾渗滤液收集和处理系统,防止渗滤液对地下水造成污染。
六、监测标准。
1. 中转站应安装垃圾处理过程监测设备,实时监测垃圾处理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情况,确保排放达标。
2. 定期对中转站进行环境监测,保障中转站周边环境卫生。
七、应急预案标准。
1. 中转站应建立健全的应急预案,一旦发生突发环境事件,能够及时有效地应对,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2. 应急预案应包括垃圾中转站关闭、紧急排放处理、周边居民疏散等内容,确保环境安全。
以上即为垃圾中转站建设标准,希望各地在建设垃圾中转站时能够严格按照以上标准进行,确保垃圾中转站的安全、高效运行,为城市环境卫生和居民生活质量提供保障。
垃圾房设计规范篇一:垃圾房设置标准垃圾箱房设置标准一、确定垃圾容器(桶)数量(只)1、预测垃圾平均总排出量(吨)=居住人口数量*人均日排出量0.001吨*垃圾日排出不均匀系数1.1-1.15*居住人口变动系数1.02-1.05;2、单体垃圾桶平均存储垃圾量(吨)=[0.24 *0.8(容器利用系数)*0.55(垃圾平均容重)]/1.2(垃圾容重变动系数)=0.088吨;3、确定设置数量=预测垃圾平均总排出量/单体垃圾桶平均存储垃圾量二、确定垃圾箱房面积(平方米)1、单体垃圾桶存放面积约0.45平方米;2、垃圾箱房基本面积=垃圾容器(桶)数量*0.45;3、垃圾箱房确需面积=垃圾箱房基本面积+分类面积(5-10M2)+大件垃圾存放面积(25-35 M2)。
二、建筑设计部分1、室内外高差根据室外污水管道的标高而定,落差不得大于15公分;2、室内净高根据周围情况定为2.7—3.0米;3、垃圾房分为生活垃圾收集间(包括分类区)及大件垃圾存放间。
4、垃圾房门采用不锈钢自动卷帘门,门框用砼现烧,中间预留卷帘门槽,或不锈钢双开门,并设置倒口;5、垃圾房内铺设防滑性耐磨地砖或做磨光石子,内墙瓷砖贴到顶(瓷砖颜色以淡色为主),顶棚饰黑色涂料;6、生活垃圾收集间内明铺排水槽,可设置于垃圾房门口一侧或根据需要设内外两侧,地坪根据排水槽方向做倾斜便于排水,盖板做横档;6、垃圾房不设窗户;7、垃圾房门口底部做延口;8、外立面与小区及周边环境相符,外墙涂料须防水。
三、给排水部分1、进水一处,设内嵌式水龙头一只,设置于生活垃圾收集间;2、排水槽接通房外污水管道。
四、电气部分1、原则上不接电源,不设置电源插座及照明;2、确需设置电源插座及照明,插座及开关必须安装防水装置。
五、其它说明1、内嵌式水龙头处安装门锁;2、根据市市容环卫局要求安装垃圾箱房“六定”标牌。
篇二:垃圾房设计指引 (2012整理版)一、总体设计1.设计总则:垃圾房设计必须遵循国家现行的关于垃圾房设计方面的各项规范及要求。
垃圾中转站建设标准垃圾中转站是城市生活垃圾的重要处理设施,其建设标准直接关系到城市环境卫生和居民生活质量。
为了规范垃圾中转站的建设,提高垃圾处理效率,保障环境卫生,制定了以下垃圾中转站建设标准。
一、选址标准。
1. 垃圾中转站应远离居民区、学校、医院等人口密集区,距离主要交通干道不得超过500米。
2. 垃圾中转站选址应考虑周边环境,避免对周边居民生活造成影响。
二、建筑标准。
1. 垃圾中转站建筑面积应符合规划设计要求,建筑结构稳固,符合城市建筑设计规范。
2. 垃圾中转站应设有完善的污水处理设施,确保污水排放符合环保要求。
三、设备标准。
1. 垃圾中转站应配备垃圾分类、压缩、转运等设备,确保垃圾处理效率。
2. 垃圾中转站应配备消防设备,确保设施安全。
四、管理标准。
1. 垃圾中转站应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配备专业管理人员,负责垃圾处理和设施维护。
2. 垃圾中转站应定期进行设施检查和维护,确保设施正常运行。
五、环保标准。
1. 垃圾中转站应配备垃圾收集桶和垃圾分类指导标识,引导市民正确分类投放垃圾。
2. 垃圾中转站应定期清理周边环境,保持周边环境整洁。
六、安全标准。
1. 垃圾中转站应设有安全警示标识,确保市民和工作人员安全。
2. 垃圾中转站应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发现安全隐患及时处理。
七、卫生标准。
1. 垃圾中转站应配备卫生设施,保障工作人员的卫生条件。
2. 垃圾中转站应定期进行卫生清洁,确保环境卫生。
总之,垃圾中转站的建设标准是保障城市环境卫生和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措施。
各地应严格按照以上标准进行垃圾中转站的建设和管理,确保垃圾中转站的正常运行,为城市环境卫生和居民生活质量提供保障。
垃圾转运站的技术要求及标准I、垃圾转运站整体技术要求:1、垃圾转运站是连接垃圾产生源头和末端处置系统的一个结合点,在城市的生活垃圾收运站系统里起到了枢纽作用。
转运流程至少应包括:进站、二层平台卸料、压缩机压缩装箱、前期压缩、垃圾箱压满、机箱自动锁紧联接与自动分离、钩臂车拉箱与转运、转运至垃圾场等8个步骤。
2、转运站应从二层平台直接通过压缩机上的接料斗进料,采用水平直压的方式和箱移动机构,配套重型钩臂车,实现作业高效、运营成本低压缩转运模式。
为了更有效、更环保地实现此模式,拟采取如下主要措施予以保证:1)采用数字化平台管理:利用数字化集成的模式,将压缩机的控制系统、通讯指导系统及监视系统等通过数字化平台(中控室)实现互连互通,集中控制、统一管理,高效运营。
2)对作业过程中产生的臭气处理,采用抽风除尘除臭的方式集中处理,保证臭气经处理后达到环保排放要求。
3)对作业过程中产生的污水处理,采用地面清洗污水和压缩渗滤液分流,分类收集、集中控制和有序排放,保证所产生的污水达标处理。
II、垃圾转运站配套设备技术要求:一、水平直式压缩系统技术要求:1、垃圾压缩机主要由机体、推头、推拉装置、锁紧装置、提门装置、中闸门、排污装置、液压及电控系统等组成,它可实现自动推拉垃圾集装箱、自动启闭锁紧钩、自动启闭垃圾箱门、自动压缩垃圾、自动分离切割垃圾,所有动作均应在先进的液压控制系统及由PLC程序控制的电控系统下自动或手动完成,所有装置连接紧密、牢固、可靠,操作简单,维护保养方便;2、压缩机机体应由高强度钢板焊接而成。
机体应经过有限元软件优化分析,在保证强度前提下,去除不必要的零件,减少拼接焊缝,整体简捷美观;3、★推头应在压缩油缸的作用下作水平往复运动。
推头底部要求安装滚轮,滚轮在机体导轨上滚动,摩擦阻力小。
推头前端和侧面应采用进口高强度高耐磨耐腐蚀钢板(性能优于或等于Hardox450),可避免机体与推头之间的间隙变大,增强设备环保性、可靠性,延长设备使用寿命;4、推拉装置用于将空载垃圾箱钩起并与压缩机对接,也可将满载垃圾箱推出,可大大提高作业效率。
商业垃圾房设计规范篇一:垃圾房设置标准垃圾箱房设置标准一、建筑设计部分1、室内外高差根据室外污水管道的标高而定,落差不得大于15公分;2、室内净高根据周围情况定为2.7—3.0米(保证垃圾车的正常进出);3、垃圾房门采用不锈钢自动卷帘门,门框用砼现烧,中间预留卷帘门槽,或不锈钢双开门,并设置倒口;4、垃圾房内铺设防滑性耐磨地砖或做混凝土地面,内墙瓷砖贴到顶(瓷砖颜色以淡色为主),顶棚饰黑色涂料;5、生活垃圾收集间内明铺排水槽,可设置于垃圾房门口一侧或根据需要设内外两侧,地坪根据排水槽方向做倾斜便于排水,盖板做横档;6、垃圾房不设窗户;7、垃圾房门口底部做延口;8、外立面与小区及周边环境相符,外墙常规保温做法且涂料须防水。
三、给排水部分1、进水一处,设内嵌式水龙头一只,设置于生活垃圾收集间,内嵌式水龙头处安装门锁;2、排水槽接通房外污水管道。
四、电气部分1、原则上不接电源,不设置电源插座及照明;2、确需设置电源插座及照明,插座及开关必须安装防水装置。
篇二:商场设计规范商场设计规范一、室内楼梯的每梯段净宽不应小于1.40m,踏步高度不应大于0.16m,踏步宽度不应小于0.28m;二、室外台阶的踏步高度不应大于0.15m,踏步宽度不应小于0.30m;三、供轮椅使用坡道的坡度不应大于1∶12,两侧应设高度为0.65m的扶手,当其水平投影长度超过15m时,宜设休息平台。
第3.1.7条大型商店营业部分层数为四层及四层以上时,宜设乘客电梯或自动扶梯;商店的多层仓库可按规模设置载货电梯或电动提升机、输送机。
第3.1.8条营业部分设置的自动扶梯应符合下列规定:一、自动扶梯倾斜部分的水平夹角应等于或小于30°;二、自动扶梯上下两端水平部分3m范围内不得兼作它用;三、当只设单向自动扶梯时,附近应设置相配伍的楼梯。
第3.1.9条商店营业厅应尽可能利用天然采光。
营业厅内采用自然通风时,其窗户等开口的有效通风面积,不应小于楼地面面积的1/20,并宜根据具体要求采取有组织通风措施,如不够时应采用机械通风补偿。
垃圾房、垃圾转运站专项技术标准
目录
➢1、编制目的、原则和适用范围
➢2、垃圾房、垃圾转运站定义
➢3、垃圾收集流程
➢4、设置要求
一、编制的目的、原则和适用范围
1.1、目的:为满足商业建筑对垃圾转运站建设的需要,使垃圾收集设施规范化。
1.2、原则:
1.2.1、垃圾转运站在设置时应做到因地制宜、布局合理、安全适用、符合法律法规,倡导环保低碳生活方式。
1.2.2、垃圾转运站的作业应实现其服务区域内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原则。
1.2.3、垃圾转运站的选址应考虑商业建筑的景观和有利于保护环境。
1.2.4、垃圾转运站宜设置在地下车库,如单独设置离建筑外墙或相邻建筑物的间距应大于5m,并宜设置绿化隔离带。
1.3、适用范围:新建商业建筑。
二、相关定义
2.1垃圾转运站:
用于短期收集垃圾,便于储存和转运的永久性场地,应有构筑物,并根据当地市政转运方式配置相应的储存设备或设施 .
垃圾包括:生活垃圾和绿化、装修垃圾两部分 .
2.2 垃圾房:
设置在车库货梯附近,尽量靠近车库的交通主动线附近区域。
收集该货梯覆盖范围内的生活垃圾,便于临时储存和转运的永久性房间
三、垃圾收集流程
垃圾收集流程:
装修建筑垃圾市政垃圾场
公共垃圾果皮箱、生活垃圾桶市政垃圾场
餐饮垃圾市政垃圾场
四、设置要求
4.1垃圾转运站
4.1.1压缩箱式垃圾转运站:
a、配置数量及选址
●商业综合体建筑面积(不含车库和设备用房)超过5万平米,应单独设置垃圾转运站;商业综合体的建筑面积小于5万平米的可以考虑和相邻区域建筑联合设置垃圾转运站,同时需设置单独的30平米装修垃圾房。
●服务半径为1000~1500米/个,超出此范围须增设
●设在项目主导风向的下风口
●设置在项目标高较低处
●地上式转运站面向市政道路开口或有与市计政道路相连的运输通道,地下式转运站运输通道宽度不低于4米,净高度不低于3.5米
●不应设置在商业或住宅主出入口,离主出入口距离大于20米。
b、配置面积:
●大型持有商业15万平方米面积以内的项目,配置100平米,其中配置50平米用于放置压缩式垃圾箱,另外50平米用于装修垃圾和绿化垃圾短期周转;大于15万平方米的项目,配置面积为
150~180平方米,其中100平米用于放置压缩式垃圾箱,50~80平米用于装修垃圾和绿化垃圾短期周转;
c、压缩式转运站建造标准:
●构造形式:全封闭,生活垃圾和装修垃圾分别设置独立开间,面向道路开门;
●压缩式垃圾箱配置数量:100平米垃圾转运站配置10吨箱一个,150平米~180平米垃圾转运站配置10吨箱两个;
●门:设置电动卷帘门,生活、装修垃圾门净宽:宽4.5米*高5米,生活垃圾站侧面设置1.8米*2米钢制防火门;
●地面:满做柔性防水,钢筋混凝土金刚砂地面,站内承重大于10吨,垃圾站前场地面承重大于20吨,并满足垃圾车运输掉头
●墙、天棚:墙面满做防水,贴砖到顶;天棚耐水腻子+防霉涂料
●电气配置:设置电源箱,内置7.5千瓦/380伏压缩垃圾箱动力电源、16A、5孔防水插座2个,设照明及排气扇,预留分体空调
●给排水配置:卷帘门处设置排水沟,沟内满贴瓷砖,水箅子承载20吨;设置DN25取水点,拖布池
●除臭配置:配置植物液除臭装置
●北方地区垃圾站内配置防冻设施设备
4.1.2桶装式垃圾转运站:
a、配置数量及选址
与4.1.1-a压缩式垃圾转运站设置相同
b、配置面积:
=[(S× M)/100]×L+N
“S”表示:商业建筑总面积;
“M”表示:集中商业按每平方米产生垃圾量0.034~0.054kg/日估算
其中员工垃圾:0.5 kg/(人•d) ,餐饮营业垃圾: 0.5 kg/(餐位•餐)
“100”表示:每个240升的垃圾桶,装垃圾重量约100kg
“L”表示: 1+0.4(“1”为每个垃圾桶的占地面1㎡;“0.4”为垃圾站内操作通道占地面积系数)
“N”表示:装修及绿化垃圾的占地面积, 一般设置50~80平方米。
站内垃圾桶容量为240升/个,每个垃圾桶占地面积约1㎡,装载垃圾重量约100kg
c、垃圾桶配置数量:建筑总面积×每平米日均产生垃圾系数/垃圾桶装载重量(100kg)
d、建造标准:
●构造形式:全封闭独立房间,压缩式转运站净高不低于5米,桶装式转运站净高不低于4米
●门:设置卷帘门,宽度与垃圾转运站同宽,门宽不低于4米
●地面:钢筋混凝土金刚砂地面,站内均布活荷载为3.5KN/M2,前场地面载(承)重大于16吨,并且满足垃圾车回车半径
●墙、天棚:生活垃圾站墙面贴满层高墙砖,天棚耐水腻子+防霉涂料
●电气配置:设置电源箱, 16A、5孔防水插座2个;照明及排气扇,分体空调 (挂式空调)
●给排水配置:卷帘门处设置排水沟,沟内满贴瓷砖,水箅子承载15吨;设置DN25取水点,拖布池。
●除臭配置:配置植物液除臭装置;
●设置高空排放排气道及排风扇;
3.2垃圾房:
a、配置数量及选址:
●商业项目设置垃圾房,宜设置在车库,尽量靠近货梯旁,转运通道畅通。
b、配置面积:
●60平方米(干湿垃圾间各约30平方米);
c、建造标准:
●构造形式:全封闭独立房间;
●门:电动卷帘门;
●地面:满做柔性防水,普通防滑砖;
●墙、天棚:墙面四周防水上翻1.5米,墙面贴砖到顶,天棚耐水腻子+防霉涂料;
●电气配置:设置电源箱、照明、16A、5孔防水插座2个,湿式垃圾房设1台1.5匹分体式空调;
●给排水配置:设置排水沟,沟内满贴瓷砖;设置DN25取水点;
●设置高空排放排气道及排风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