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诗词五首》课时练习题 附加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5
《诗词五首》课时练练标训一、语基达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 ) 不胜簪.( ) 提携.( )东篱折戟.( ) 梦魂.( ) 殷.勤( )2.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B.感时花贱泪,恨别鸟惊心。
C.锋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D.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问君何能尔.(如此,这样)B.浑.欲不胜簪(简直)C.自将.磨洗认前朝(拿,取)D.九万里风鹏正举.(举起)4.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中国一直就是一个诗的国度。
先秦时期,诗歌是外交答对的基本凭借;到了汉代,“登《中”。
唐代以后,诗歌的写作成为登科入仕的基本科目。
而现在,通过高能赋,可以为大夫播,使我们对诗歌产生了更深的情感。
国诗词大会》的热富是啊,中国人在诗歌里不知不觉地实现了生命的成长,大自然给予人类的诗意是最丰的,如果你是否愿意去寻找,诗意就会出现在你的眼帘,荡漾在你的心中。
烂漫春光里能寻觅诗意,萧瑟秋景中能发现诗意,慈母的牵挂中能品味诗意,游子的仇情里能感悟诗意⋯⋯情,让心境宁静温暖。
的真景,能医治心灵的创伤;诗歌里蕴含诗歌里描绘的美(1)第一、二段中各有一处语病,请找出一处加以修改。
(不抄原句,直接写修改后的句子)(2)请写出第二段中省略号的作用。
5.根据下面的提示填空。
(1) 《饮酒(其五)》中表明诗人摆脱尘世的干扰,过着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春望》中写战火连天,家书难觅,表现诗人伤时思亲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雁门太守行》中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声音激昂、色彩鲜明浓艳地铺写出战地的悲壮和战斗的惨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饮酒》一、选择。
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诗歌颂了热闹的田园生活,突出地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契合的心理。
B“悠然见南山”一句中“见”字用的极好,表现出诗人不是有意而为之,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了眼帘。
C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点是情、境、理三者的浑然融合。
在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的情构成的境界中,蕴涵着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
D“真意”与“忘言”的关系是说此情此境中让人体会到生活的真谛,而这种“真意”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因而诗人只好“忘言”了。
2、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句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3、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饮酒》主要表达了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这一内容。
B“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句与杜甫《望岳》中“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都借归鸟来写诗人陶醉自然而不愿做官的感受。
C“此中有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都表达了诗人返朴归真的人生理想。
D陶渊明爱菊,菊花成了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象征;周敦颐说莲,莲花象征着君子美好的品德。
他们都托物言志,寄托了一种高洁的情致。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叙写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乐趣,表现诗人归隐田园后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
B.本诗在客观景物的描写中融合对人生哲理的领悟,情、景、理自然融合,意境深邃。
C“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这样一个道理: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人恬淡舒适。
D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来赋予特殊的意蕴。
例如菊花,具有超凡脱俗、高傲纯洁的象征意义;而诗人“采菊”,则表现诗人热爱自然的情趣。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时练《唐诗五首》含答案和解析一、积累运用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皋薄.暮望(接近)B.长河..落日圆(指黄河)C.水面初.平云脚底(刚刚)D.仍怜.故乡水(可怜)2.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B.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C.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D.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3.默写。
(1)唐代诗人崔颢在《黄鹤楼》中记述神话传说,抒发诗人对于岁月流逝,世事沧桑的感慨的句子是“,”。
(2)崔颢用对偶描写在黄鹤楼上所见之景的句子是“,”。
(3)诗人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情景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
(4)唐代诗人崔颢在《黄鹤楼》中直抒胸臆,表现乡愁的诗句“?”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境相仿。
4.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藤野先生》选自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主要写了作者的经历和思想,赞扬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也出自《朝花夕拾》。
B.新闻作品包括消息、特写、通讯。
消息有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的特点,一般正文第一句是导语,导语以下是消息的主体;特写是截取新闻事件的片段和部分予以放大,鲜明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
C.《与朱元思书》的作者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本文是吴均给友人的信的一部分,也是一篇精美的写景短文。
作者用生花妙笔,为友人描绘出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也写出自己面对美景的独特感受。
D.律诗是古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有“五律”“七律”。
《渡荆门送别》是律诗,李白年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本诗写于他乘舟东下、出楚入蜀的途中。
5.“为你读诗”综合性学习。
阅读材料,从以下任务中任选一项完成。
“为你读诗”是一个公众网络艺术平台,它用诗歌吟读的方式表达情感,推动诗歌成为当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方式,倡导诗意生活。
《饮酒》一、选择。
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诗歌颂了热闹的田园生活,突出地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契合的心理。
B“悠然见南山”一句中“见”字用的极好,表现出诗人不是有意而为之,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了眼帘。
C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点是情、境、理三者的浑然融合。
在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的情构成的境界中,蕴涵着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
D“真意”与“忘言”的关系是说此情此境中让人体会到生活的真谛,而这种“真意”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因而诗人只好“忘言”了。
2、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句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3、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饮酒》主要表达了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这一内容。
B“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句与杜甫《望岳》中“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都借归鸟来写诗人陶醉自然而不愿做官的感受。
C“此中有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都表达了诗人返朴归真的人生理想。
D陶渊明爱菊,菊花成了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象征;周敦颐说莲,莲花象征着君子美好的品德。
他们都托物言志,寄托了一种高洁的情致。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叙写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乐趣,表现诗人归隐田园后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
B.本诗在客观景物的描写中融合对人生哲理的领悟,情、景、理自然融合,意境深邃。
C“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这样一个道理: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人恬淡舒适。
D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来赋予特殊的意蕴。
例如菊花,具有超凡脱俗、高傲纯洁的象征意义;而诗人“采菊”,则表现诗人热爱自然的情趣。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5.诗词五首》课时练一、情景默写1.根据要求填写相应的诗句。
(1)陶渊明《饮酒》中用问答形式表明内心清静就能远离喧嚣之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望》中把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雁门太守行》中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种壮怀激烈的豪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杜牧《赤壁》一诗中诗人以独特的视角对战争的结局进行评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渔家傲》中词人翻旧典出新意,借鹏抟九万里的风力,把舟吹到三山,胆气之豪,境界之高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诗歌鉴赏古诗赏析。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2.诗人用斑斓的色彩来描写战争场面,请选取两个表现色彩的词语,发挥想象,描述作者呈现的画面。
3.结尾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感情?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4.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此诗是诗人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抒情小诗,其中“心远”二字指诗人心中远离草庐。
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得、与世无争的情怀。
C.“山气日夕佳”一句在诗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紧承上句,点名南山的暮景,引出下句的飞鸟结伴归林。
D.此诗融情于景,情景浑然一体,表现出一种平淡而质朴的美。
唐诗五首第一课时课时训练阅读《野望》,完成1、2题。
1.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2.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阅读《黄鹤楼》,完成3、4题。
3.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气势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天晴时登楼眺望,由渺不可知的感受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
C.尾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思绪,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4.诗歌的首联、颔联和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阅读《使至塞上》,完成5—7题。
5.这首诗作于王维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赴边途中。
诗题《使至塞上》中的“使”是的意思,“征蓬出汉塞”一句中的“征蓬”是的意思。
6.“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7.用自己的话,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画面。
第一课时课时训练答案1.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2.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3.B (后四句为实写之景)4.首联、颔联表达的是寂寞、惆怅,尾联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5.出使飘飞的蓬草6.诗人以“蓬”“雁”自比,透露出了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7.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断绝。
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拔坚韧、刚直有力地升腾在天的尽头,俯首远瞰,黄河横贯沙漠,天空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12 唐诗五首第二课时课时训练1.下列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徙倚..欲何依(迁徙)B.晴川历历..汉阳树(分明的样子)C.萧关逢.候骑(遇到)D.仍怜.故乡水(喜爱)2.下列诗句的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诗词五首八上练习册答案一、填空题1. 《江雪》中,柳宗元用“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案:描绘了一幅山高水远,人迹罕至的荒凉景象。
2. 《静夜思》中,李白通过“床前明月光”表达了什么情感?答案: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3. 《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形容的是庐山瀑布的什么特点?答案:形容庐山瀑布的壮观和雄伟。
4. 《春望》中,“国破山河在”表达了杜甫对国家命运的什么态度?答案: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无奈。
5. 《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描绘的是一天中的哪个时刻?答案:描绘的是日落时分。
二、选择题1. 《江雪》的作者是谁?A. 李白B. 杜甫C. 柳宗元D. 王之涣答案:C2.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哪位诗人的笔下?A. 李白B. 杜甫C. 苏轼D. 王之涣答案:C3.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是哪位诗人的诗句?A. 李白B. 杜甫C. 孟浩然D. 王之涣答案:C4. 《登鹳雀楼》中的“黄河入海流”是指黄河流入了哪个海?A. 东海B. 南海C. 西海D. 北海答案:A5.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出自哪位诗人的《望岳》?A. 李白B. 杜甫C. 王之涣D. 孟浩然答案:B三、简答题1. 请简述《静夜思》中李白所表达的情感。
答案:《静夜思》中,李白通过“床前明月光”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诗句,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家人的牵挂之情。
2. 《望庐山瀑布》中,诗人是如何通过诗句来描绘庐山瀑布的?答案:在《望庐山瀑布》中,诗人通过“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象,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四、翻译题1. 请将“床前明月光”翻译成英文。
答案:The bright moonlight in front of my bed.2. 请将“飞流直下三千尺”翻译成英文。
答案:The torrent plunges down three thousand feet.结束语:通过本次练习,我们不仅复习了五首经典诗词,还加深了对诗词内容和情感的理解。
《饮酒》一、选择。
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诗歌颂了热闹的田园生活,突出地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契合的心理。
B“悠然见南山”一句中“见”字用的极好,表现出诗人不是有意而为之,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了眼帘。
C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点是情、境、理三者的浑然融合。
在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的情构成的境界中,蕴涵着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
D“真意”与“忘言”的关系是说此情此境中让人体会到生活的真谛,而这种“真意”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因而诗人只好“忘言”了。
2、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句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3、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饮酒》主要表达了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这一内容。
B“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句与杜甫《望岳》中“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都借归鸟来写诗人陶醉自然而不愿做官的感受。
C“此中有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都表达了诗人返朴归真的人生理想。
D陶渊明爱菊,菊花成了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象征;周敦颐说莲,莲花象征着君子美好的品德。
他们都托物言志,寄托了一种高洁的情致。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叙写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乐趣,表现诗人归隐田园后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
B.本诗在客观景物的描写中融合对人生哲理的领悟,情、景、理自然融合,意境深邃。
C“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这样一个道理: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人恬淡舒适。
D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来赋予特殊的意蕴。
例如菊花,具有超凡脱俗、高傲纯洁的象征意义;而诗人“采菊”,则表现诗人热爱自然的情趣。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5.诗词五首》课时练一、选择题1.下列对古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A.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合在赤壁大破曹操大军,这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战役之一。
这首诗,是作者借相同的地名来倾吐自己郁郁不得志的愤懑。
B.这首诗有叙有议,“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是记叙。
C.诗歌由“折戟”这一小物引发思古之幽情,用“二乔”的命运来折射东吴命运,体现了“大中取小,小中见大”的写法。
D.诗人杜牧与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2.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麟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下面选项中,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了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
“压”字表明敌人来势凶猛,后半句借日光显示守军的威武雄壮。
B.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谊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直接描写了战场上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斗争场面。
C.颈联写部队夜袭的场面,“临易水”既表明交战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壮士一去不复还”般壮怀激烈的豪情。
D.传说燕昭王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
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们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3.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春望杜甫〔唐代〕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A.诗中的一、二句是具有因果关系的两个句子,由于国家破败,国都沦陷,所以都城里的春天失去了往日光彩,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
B.诗人看到国都的残败景象,看到花开而流泪,听到鸟叫也惊心,这使他更加担忧家人的安危,以至于忧愁搔首,青丝变成疏短白发。
C.诗题的“望”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和家人的思念,对国家前程的忧虑,对自己“廉颇老矣”的慨叹之情。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5.诗词五首》课时练一、积累与运用(39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分辨(biàn)嗟叹(cuō)提携(xié)B.挠搔(sāo)燕脂(yàn)铜雀(tóng)C.折戟(qǐ)簪子(zān)殷勤(yīn)D.未销(xiāo)谩有(màn)蓬舟(péng)2.下列诗词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2分)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B.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开。
C.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D.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3.下列加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恨别鸟惊心(使动用法,使……惊动)B.浑欲不胜簪(名词作动词,插上簪子)C.欲辨已忘言(名词,言语)D.天接云涛连晓雾(名词作状语,像波涛)4.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对偶修辞手法的一项是()(2分)A.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D.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5.对下列句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大意:秋色无边军号响连天,深紫的暮色犹如边塞将士的鲜血。
B.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大意:为报答君王的厚爱,手把宝剑自刎而死。
C.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大意:风啊!请千万别停息,将这一叶轻舟,载着“我”直送往蓬莱三仙岛。
D.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大意: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磨洗干净,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
6.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饮酒(其五)》写了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后悠然自得的心境。
B.《春望》由景及情,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C.《雁门太守行》描述了一场惨烈的战争,表达了将士们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唐诗五首练习(一)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此诗是诗人出蜀至荆门时所作,首联____________,颔联、颈联写景,尾联抒情,含蓄地抒发了______________之情。
2.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你加以描绘。
(不超过100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人用语往往一字传神。
“山随平野尽”中哪个字用得好?试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全诗以“行”为线索,从“孤山寺北贾亭西”起,到“___________________”终。
以“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自然美景美不胜收,诗人意犹未尽的感受给读者无穷的回味。
(请用诗中的原句填空)2.颔联中有两个动词用得极妙,请找出来作简要赏析。
(1)颔联中两个用得极妙的动词:______、______。
(2)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 1.叙事思乡2.诗人乘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展开,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诗人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心情也喜悦开朗了。
八上语文《唐诗五首》练习题及答案一、基础演练1.解释下列词语。
(1)薄:(2)徙倚:(3)落晖:(4)相顾:2.请有感情地背诵《野望》,并把这首诗写在下面。
野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一句“东皋薄暮望”,交代了地点:_____,时间:_____。
事情_____。
4.颔联写薄暮中的“秋夜静景”,山对树、____对____,____对______。
二、课内阅读(背诵古诗)1.根据语意,写出相关的句子。
(1)《钱塘湖春行》以花草来写早春景色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野望)写薄暮中所见景物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
B.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
C.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
D.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3. 第三联描写眺望到的景象,那是怎样的景象?4. 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一、基础演练1.本诗选自《》,崔颢(hào)(约公元704—754年),()代诗人,他才思敏捷,善于写诗,以《黄鹤楼》诗,颇令李白折服。
诗词五首练习(一)阅读下面的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你说说好在哪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两句中的“抵万金”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你说说好在哪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两句中的“抵万金”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渔家傲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①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②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③去。
【注释】①星河:银河。
②谩有:空有。
③三山:神话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海上仙山。
1.试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上阕前两句所写的梦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2.下阕哪两句是对“殷勤问我归何处”的回答?这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一)1.示例:诗人触景生情,花鸟原本能愉悦心情,但因感时而恨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更烘托了诗人“感时”“恨别”之悲。
初二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测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每空3分,共12分)东皋(___)薄暮(___) xǐ(___)倚驱dú(___)采wēi(__)崔颢(___)二、选择题(每题5分,共20分)1.下列诗句书写无误的一项是()A.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辉。
B.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C.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
D.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2.下列作品与作者、作者所属朝代搭配有误的一项是()A.《野望》─王维—唐代B.《黄鹤楼》—崔颢—唐代C.《渡荆门送别》—李白—唐代D.《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代3.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徙倚欲何依(徘徊)B.芳草萋萋鹦鹉洲(草木茂盛的样子)C.仍怜故乡水(可怜)D.几处早莺争暖树(向阳的树)4.下列各句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B.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C.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D.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三、诗句默写(每空5分,共50分)1.《野望》中描写秋色一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黄鹤楼》中用对偶的描写在黄鹤楼上所见之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使至塞上》以传神之笔勾画出一幅塞外奇特雄浑壮美景象,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点明出发地.目的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抓住早春特点,从俯视角度描写花草(植物)的优美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赏析题(18分)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你从意境、修辞、语言等任何一个角度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参考答案一、略二、1B 2 A 3C 4D三、1.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4.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5.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四、“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描写奇特壮丽的边塞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统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时作业第13课唐诗五首一、基础知识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驱犊.( ) 东皋.( ) 徙倚..( )燕.然( ) 没.马蹄( ) 白沙堤.( ) 2. 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3)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4)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3. 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A. 《黄鹤楼》———七言律诗———崔颢———《全唐诗》B. 《使至塞上》———五言绝句———王维———田园诗人C. 《渡荆门送别》———五言律诗———李白———诗仙D. 《钱塘湖春行》———七言律诗———白居易———《白氏长庆集》4.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东皋薄.暮望(2)徙倚..欲何依(3)萧关逢候骑..(4)来从.楚国游(5)仍怜.故乡水5. 根据提示默写填空。
(1)《野望》中描写秋意正浓的山野景色的诗句是:,。
诗中于恬静的景色中流露出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
(2)崔颢在《黄鹤楼》中描写景物的名句是:,;表现缠绵的乡愁的诗句是:?。
(3)《使至塞上》一诗中,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的诗句是:,。
诗中描绘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的句子是:,。
(4)《渡荆门送别》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的意境的诗句是:,。
诗中表达了奇特大胆的想象这一特点的诗句是:,。
(5)《钱塘湖春行》中写莺燕报春的诗句是:,。
描写西湖早春花草美景的句子是:,。
二、课内阅读(一)阅读《野望》,完成题目。
6. 第三、四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7. 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二)阅读《黄鹤楼》,完成题目。
8.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抒发了怎样的感慨?9. 诗中最能概括诗人感情的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10. 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气势雄浑,感情真挚。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课后练习题(附答案)一.给加点字注音: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簪.()燕脂.()提携.()折戟.()殷.勤()长嗟.()【答案】zān zhīxié jǐyīn jiē【解析】学习古诗首先要读准,注意积累这些易错词语。
2. 文学常识填空:(1)陶渊明(365—427) 著名诗人,名潜,字元亮,也称“”,又自号“”。
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隐居田园。
(2)杜甫(712—770)字,汉族,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代表作有《》《》《》等。
(3)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宣阳)人,唐代诗人,后世称李昌谷,有“”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
【答案】(1)东晋靖节先生五柳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2)子美现实李杜三吏三别春望(3)诗鬼昌谷集【解析】了解文学常识,有助于我们理解作品。
因此对重要作家作品及文学知识,平时应注意积累。
3. 古诗默写填空:○1问群何能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恨别鸟惊心。
○3白头搔更短,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欲辨已忘言。
○5《春望》中写诗人思亲之深情的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赤壁》中采用议论方式曲折地反映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1心远地自偏○2感时花溅泪○3浑欲不胜簪○4此中有真意○5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6问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解析】古诗默写填空书写要工整,错一字该题不得分,因此要格外注意同音字不要用错。
理解性默写要对整首古诗内容有所了解,按题目的要求确定需要默写哪一句,之后正确书写。
诗词五首
第一课时
课时训练
阅读《饮酒》,完成1、2题。
1.下列对《饮酒》一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中写飞鸟具有象征意义,用飞鸟飞向天空喻指自己出仕。
B.诗中表现农村的恬美宁静和作者悠然自得的生活。
C.诗中形象地表现了田园的优美和静穆,与诗人的心境契合。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两句是全诗的总结,意即这里有隐居生活的真正乐趣,作者想说却不知怎样表达。
2.“问君何能尔”一句中的“尔”指代。
(用诗中句子回答)阅读《春望》,完成3—5题。
3.下列对这首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的“国破”指国家残破,“草木深”中的“深”字则以春草的茂盛暗写战后长安城的荒凉。
B.花、鸟本是春天最常见、最美好的景物,诗人却因“感时”“恨别”而见花落泪、闻鸟惊心。
颔联融情于景,读来令人无限感伤。
C.尾联运用细节描写,写尽诗人在国破离乱之际的愁苦焦虑。
D.全诗表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 保家卫国的感情。
4.诗题是《春望》,那么诗人“望”到了哪些春景?
5.请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个名句的妙处。
阅读《雁门太守行》,完成6、7题。
6. 第三、四句分别从、两个角度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创造出一种的气氛。
7.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
下反射的闪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战场血迹,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 第六句中,“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课时训练答案
1.A
2.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3.D (这首《春望》围绕“望”字展开,通过描写战乱后长安城破败荒芜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4.草、木、花、鸟。
5.在战火连绵不断的日子里,消息隔绝。
作者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能激起人强烈的共鸣。
6.听觉视觉苍凉悲壮
7.C
24 诗词五首
第二课时
课时训练
1.给下列诗句划分节奏。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3)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4)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语。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浑.欲不胜簪
(2)折戟沉沙铁未销.
(3)黑云压城城欲摧.
(4)我报.路长嗟日暮
3.下列各项中不是对偶句的一项是()
A.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B.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D.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阅读《赤壁》,完成4、5题。
4. “前朝”在这里是指。
5.“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中的“东风”指什么?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阅读《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完成6、7题。
6.试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上阕第一、二句所写的梦境。
7.下阕哪一句是对“殷勤问我归何处”的回答?该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课时训练答案
1.(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3)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4)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语。
2.(1)简直(2)销蚀(3)坍塌(4)回答
3.B
4.赤壁之战的时代
5.“东风”指火烧赤壁一事。
这两句不直接叙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化,而间接地通过东吴两个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这种变化,以小见大,形象生动,给诗歌增添了无限情致,可谓别出心裁。
6.示例:清晨,茫茫的大海上,云雾弥漫,波涛汹涌。
海风呼啸,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转动一般;无数的船帆在风浪中飞舞前进。
7.“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这两句诗表达了词人晚年在现实生活面前怀才不遇、孤独无依、奋力挣扎的苦闷和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知识学习方法指导
语文的学习,很多人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我认为高中之前,其实也是有捷径可走。
那就是把语文的知识点细化,各个击破。
中考语文的考点分析下来可以看到有几块:
一、字词部分(包括成语)大概是6分左右。
二、古诗文默写部分,大纲要求初中生必背古诗文50篇。
三、名著阅读部分,十部名著。
四、新闻部分,一般是要求给新闻拟标题。
五、修改病句部分,我总结的有八种病句类型。
六、句子排序部分,只要注意上下文衔接,其实也挺简单的。
七、现代文阅读部分,总结了历年的中考题,也就十种题型,把这十种题型练熟了,知道怎么去下手做题,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
八、说明文或议论文阅读,掌握题型很重要。
九、古文阅读,课内文(包含在50篇初中生必背古诗文内)、课外文各一篇。
十、诗歌鉴赏。
十一、作文。
一、字词部分:一定要让孩子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我最喜欢用的就是商务印书馆的《新华字典》。
很多家长很怕孩子查这种小字典不够,于是就给孩子买了很多大部头的字典,殊不知最权威的字典就是《新华字典》,携带方便,又容易查阅。
有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又经常读错的字词,举个例子:电饼铛,豆豉。
很多人都在念:电饼当,豆gu正确的读音是:cheng,chi。
又比如:呱呱坠地,很多人在念:gua正确的读音是:gu.
再举个例子:龟一共有几种读音呢?宿一共有几种读音呢?
查字典时间久了,就会发现,其实查字典是个很有意思的事情,能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发现。
查字典,不要求查一遍就能记住,第一遍也就是有个印象,第二遍、第三遍查的时候才能彻底记清。
初中阶段容易读错和写错的字词,总共也就是几页,初一初二两年的时间,分阶段,分步骤地去查,到初三的时候就不会再为这些字词发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