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论述题汇总
- 格式:doc
- 大小:73.00 KB
- 文档页数:9
1.1.分析鲁迅小说中的被侮辱与被损害者。
1.2.分析鲁迅对阿Q的塑适。
1.3.分析鲁迅小说中的“看客”群体。
1.4.分析鲁迅小说中的“觉醒者”形象。
1.5.结合《起死》、《非攻》、《采薇》分析鲁迅对消极无为、虚无主义思想的批判。
1.6.分析鲁迅小说的纯客观叙事与讽刺艺术之间的内在联系。
2.1.为什么说“《虹》是一部近代中国最初觉醒的知识女性艰难曲折又绚丽多姿的心灵变迁史”?2.2.为什么说《腐蚀》是茅盾心理剖析的集大成之作?2.3.分析茅盾心理现实主义小说的审美特征。
2.4.分析茅盾笔下的“时代女性”。
2.5.分析茅盾所受陀思妥耶夫基的影响。
2.6.论述茅盾心理现实主义小说的艺术价值。
2.7.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对作家创作心理进行剖析:“老实说罢,我的苦闷是一种昏晕状态的苦闷。
我在时代的巨浪中滚着,我看见四面都是一片灰黑,我辨不出自己的方向;我疲倦了,我不愿意再跟着滚或者被冲激着滚了,我希望休息,我要个躲避的地方,我盼望那浩淼无边的黑涛中涌出个绿色的小岛,让我去休息一下……”--《色盲》3.1.结合《四世同堂》中祁老太爷谈老舍对老派市民形象的塑造。
3.2.结合《月牙儿》中的“我”谈老舍对城市贫民形象的塑造。
3.3.分析《骆驼祥子》的悲剧意蕴。
3.4.分析老舍市民世界的悲剧色彩。
3.5.分析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3.6.对下面一段话进行分析:“我生在北平,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和卖酸梅汤杏儿茶的吆喝的声音,我全熟悉,一闭眼我的北平就完整的像一张彩色鲜明的图画浮立在我的心中。
我敢放胆的描画它。
”--《三年写作自述》4.1.试析高觉新思想性格的表层特征。
4.2.分析高觉新思想性格的多重矛盾。
4.3.试析巴金家庭小说的总体风格。
5.1.分析闻一多诗歌的艺术成就。
5.2.分析徐志摩诗歌的思想内涵。
5.3.分析徐志摩诗歌的艺术风格。
5.4.分析朱湘诗歌的创作内涵。
5.5.结合下面一首诗谈闻一多诗歌中的爱国情思: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
论述1、论述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本己性的存在方式。
1、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不同于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
审美活动具有开放性,可能性,超越性,是一种面向未来,富于创造性的活动,能使人从平凡的世界中超拔出来2、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在异化活动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
在审美活动中,人摆脱了异化状态从片面走向完整、从单一走向丰富,从被肢解的实际人数中找回已经失落的本真、自由的世界。
3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人的现实存在,它是一种应然的存在方式。
在审美活动中,人摆脱了现实的功利关系,进入了理想的超越状态,人的本质力量不再受现实生活的限制,因而与对象世界的关系达到全面、充分的自由与和谐。
所以说,审美活动是最具有人的本质性或本己性的存在方式。
2、论述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
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主要体现在惊异、体验、澄明三个环节及其起伏运动的状态中。
1、惊异:从日常生活中的跃出。
它有两个特点:1审美惊异不是一种理性的求知欲而是一种鲜活的生命感2审美惊异的产生既依赖于主体一定的自身条件,也依赖于对象本身一定的客观条件。
2体验:沉浸在于对象直接的相处中。
审美体验就是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吸引,情不自禁的对峙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
3澄明:走向本真的世界。
只有在审美中人才以完整的“我”与完整的世界直接相遇,人与世界之间的一切遮蔽均被敞开,从而使主体进入一种光亮无敝的澄明之境,是一种最高的生存状态。
3、论述审美形态与语言的关系。
语言文字对审美形态的形成有明显影响,与人类生活、思维、哲学以及价值取向密切相关。
同样的事物,语言表述可能会千差万别。
因此这就决定了语言文字在性质、功能、表现形式等各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从而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审美形态的差异。
1、世界上的语言文字简要地可以分为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
02.0443.以李益《江南曲》为例,试分析对比联想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
附诗: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44.画家郑板桥曾这样描述自己的创作过程:“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
胸中勃勃,遂有画意。
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题画》)请结合艺术意象的孕育与生产过程,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02.071. 试分析“美是生活”这一命题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2. 试举例说明艺术品的鉴赏过程。
03.0443.为什么说“技”与“道”是艺术创造中的重要因素?“技”与“道”的关系是什么?44.以王昌龄《采莲曲》为例试阐述美感作为一种感觉的一般特点。
附诗: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03.071.试以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为例,说明知觉和表象在审美活动中是怎样实现对客观世界的转化的。
附: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举例说明艺术创作中“技”与“道”的相互关系。
04.0443.试以王维《鹿柴》为例,分析意境和意象的关系。
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人深林,复照青苔上。
44.试论美的问题在于人生相与创造相之间。
04.071.以李商隐《锦瑟》为例,说明美感欣赏活动表层的心理特征。
附:李商隐《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2.试举例说明艺术接受的主体性特征。
05.0443.为什么说美感是在人的自然禀赋的基础上经由社会历史实践的产物?44.试结合具体事例,论述艺术品与非艺术品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05.0743.结合具体事例,试论美和美的东西之间的差异。
44.举例说明艺术品与非艺术品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论述题1、如何理解美的本质答:(1)美从哪里来?美是人类生产劳动实践的产物。
(2)美怎样产生?劳动使人获得了社会的、普遍的、自由的本质,又将其物化在客观世界中;创造了美的事物,创造了审美的人及其美感。
(3)美是什么?劳动实践成果对人自由本质的肯定,或者说“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便体现了美的本质。
美的本质,或者什么是美,美是什么,堪称美学中的“斯芬克思之迷”或者“歌德巴赫猜想”,历来被认为是最难回答的美学问题,许多美学家都是谈别人的多,谈自己的少,或者干脆就回避了。
根据各种理论和人们的审美实践,对美下定义必须符合以下几个条件:(1)美的定义必须建立在劳动创造美这一基本前提之上;(2)美必然是有形象性的,即必须是具体可感的,美永远不是一个具体的事物,但她必然在具体的事物中显示而被人们所感;(3)美必然对人性产生积极的功利作用,即必然对人性产生促进、提升、涵濡、陶冶等正面的效应。
因此,可以把美定义为“美是人性的证明”;至于什么是人性,则是又一个极为重大的美学核心课题。
2、谈谈你对理解美的几种模式的看法。
答:(1)美是与人无关的自然属性。
这种模式肯定美的客观性和现实性,也找出了形式美的某些规律。
这种模式,可以说开出了后世“自下而上”研究美的理论模型。
所谓“自下而上”的研究,其实就是绕开了真正的美的本质问题而转向具体定量的分析,并在两个方向上发展。
一个方向就是偏重于“美在客观形式”因而形成一种技术美学。
另一个方向则偏重于“美在于人的自然生理-心理基础”,形成了心理学派的美学,比如精神分析美学。
(2)美不在现象,而在现象之后的更高的本质。
当然,这个决定着美的本质”神”或“上帝”也可以被替换成抽象的人,从休谟开始,西方许多学者就是这么做的。
在他们那里,人的社会历史的基本规定性没有了,美的现实转变成了纯粹“主体性”的东西,从而形成了近代、现代、和当代美学史上的主观唯心派和非理性的潮流。
(3)美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或美是生活。
自考本科美学论述题论述第一章绪论1、结合实例分析美学学科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审美活动。
2、结合实例谈谈审美活动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
第二章审美活动论3、为什么说审美活动是最具有个性化的精神活动?4、论述审美活动是人最基本己行的存在方式。
5、如何认识“趣味无可争辩”这一观点?6、为什么说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基础?7、为什么说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活动是人的生产不同于动物生产的一个最基本的规定性,也是审美活动得以发生的真正前提?8、如何理解巫术礼仪活动是在原始社会中促进审美活动发生的最重要的一种中介因素?第三章审美形态论9、举例说明审美形态的主要类型。
10、试述审美形态与人的思维方式的关系。
11、论述审美形态与语言的关系。
12、试述审美形态与文化的关系。
13、举例说明优美和崇高的关系。
14、论述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剧、喜剧与人生实践的关系。
15、论述丑成为特殊审美形态的原因。
16、论述荒诞成为特殊审美形态的原因。
第四章审美经验论17、试述审美经验的理论发展过程。
18、分析审美经验的主要特征。
19、试述审美经验各构成要素的特点和作用。
20、审美经验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如何?21、试述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
第五章艺术论(一)22、论述艺术意象的主要特征。
第六章艺术论(二)23、举例说明艺术只能存在于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中。
24、艺术意象是如何生成的?25、论述艺术品鉴赏过程的三个阶段及特征。
26、试述艺术接受的主体性。
第七章审美教育论27、结合我国古代美育思想说明美育的基本特点。
28、为什么说美育是一种化育?论述第一章绪论1、结合实例分析美学学科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审美活动。
答:美学的研究对象四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
审美关系的现实展开就是人的审美活动。
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同样是审美活动中的现象。
某种现象如果不体现为审美关系和审美活动就不是审美现象,因此美学应该是研究体现审美关系的审美现象和审美活动的学科。
《美学》简答结合(从模拟一开始)1、简述作为人文学课科的美学在研究方法上的主要特点。
答:(1)美学不追求研究的客观性,而是要求研究者(主体)亲自投入审美发生的境域中,去体验、感悟、揭示审美活动的来龙去脉。
(2)美学研究无法采用精确、量化的科学方法,而需要体验和揭示丰富多彩、幽深微妙的审美精神现象。
(3)美学与其他许多学科密切相关,所以美学研究应以哲学方法为核心,结合众多学科方法,开展综合研究。
2、简述审美趣味否健康的标准。
答:(1)必须把审美趣味联系于具体的审美对象,看看依据这种审美趣味所做出的判断是否充分反映了审美对象的客观特点。
(2)审美趣味作为主体审美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必然受到主体审美理想的制约。
要提高我们的审美趣味,就要提高我们的审美理想。
3、简述荒诞成为特殊审美形态的原因。
答:(1)再创和重现荒诞作为一种审美活动方式是以一种特殊的实践方式显示其特殊的存在价值的。
(2)荒诞审美形态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把审美实践与人生实践的距离拉近了。
(3)重现和再创荒诞,从表面上看是反理性的和反传统的,但实质上仍然是西方理性主义之树上结出的果实。
4、简述游戏与艺术的区别。
答:(1)游戏给予人们的是纯粹的虚幻性,艺术提供给我们深刻的真实性。
(2)游戏使人们沉浸在单纯的悠闲的快感中,艺术能以其深邃而广阔的思想内涵,给我们以审美快感以外的人生启迪。
5、简述独特的艺术意象与客观对象的原型的区别。
答:(1)客观对象的原型转变为知觉表象。
(2)表象上渗透着主体的主观情感因素。
(3)表象与表象的关系依主体自身的特定心境、情感逻辑等发生转变。
(4)表象本身作为主体的心理形式与原型完全不同。
6、为什么把美育等同于人格教育?答:(1)认为美育是人格教育,事实上是把美和善混为一谈。
(2)审美基于个体的精神自由,道德基于群体的礼法伦常,将美育的目标落实到德行,其结果必然是以礼法伦常窒息了个体的精神自由。
(3)认为美育是人格教育,美育事实上就沦为德育的手段而失去其独立性了。
1、举例论述人生社会的天然美“天然者,天之自然之有,非人力之所成也。
”(《红楼梦》第十七回)人的活动或者创造物要追求一种浑然天成、好似天然的理想效果,从而实现一种人工努力与天工自然融合为一的审美境界。
所以,对于以人的言语行为等社会事务与活动为审美形态的社会美而言,天成天然之美既意味着对天真素朴而无伪无饰的人的言行的欣赏,更意味着人各种生活的自然化和对本真天成的人生自由境界的亲身体验与乐在其中。
这两方面均具道家特色的内在自然美,前者是对超道德的本真自然人格的审美欣赏,后者则是对超道德的自然天成境界的审美创造。
对此,“一部名士底教科书”(鲁迅语)《世说新语》中记载的大量魏晋轶闻轶事就给我们提供了十分生动的佐证材料。
如:“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
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
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
”(《德行》)“阮公邻家妇,有美色,当垆酤酒。
阮与王安丰常从妇饮酒,阮醉,便眠其妇侧。
夫始殊疑之,伺察,终无他意。
”(《任诞》)“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
人见讥之,伶日:‘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挥衣,诸君何为人我裈中?’”(《任诞》)在“社会美”一章所引述的王子猷,兴起一夜乘舟访友,抵友家门却因兴尽而返。
这些不无夸张奇特怪异在当时却很正常的行为,其实反映的是从魏晋开始的一部分中国“知识分子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所欣赏的生活方式,所执着的人生态度,所赞美的言谈举止”。
此理想想境界,人生态度、生活方式、言谈举止的核心显然正是自在天成、自然而然。
2、论述崇高的本质特征崇高是一种突出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的矛盾,情感力度异常强烈,具有以痛感、压抑感为基础,由不和谐到和谐、痛感到快感的复杂心理体验,并以狂放、神秘等为基本特征的审美范畴。
更确切地说,崇高中受阻受挫乃至被强大的外部力量压倒的是矛盾状态中的个体主体,但这只是矛盾双方力量对比的外在客观情势,作为人类族类本质的实践劳动及其自由,在总体上是不会消亡的。
简答和论述1、真善美及其关系真,对应的是人类知识,相应的学科是工艺技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属于“认识论”范围,其使用的是描述语言,揭示事实世界的根本规律;善,对应的是人类意志,相应的是人的行为规范、制度、道德、人文学科,属于“伦理学”范畴,其使用的是指令语言,揭示价值世界的规律;美,对应的是人的情感,相应的是人类各门类艺术,属于“美学”范畴,其使用的是感觉语言,揭示心理世界的奥秘。
可见,真、善、美三者的关系,我们基本上可以这样来理解:真、善、美都是人类逃避死亡的必需,人类历史的这三大范式,都指向获得永生的终极目标。
但真和善只是人类逃避死亡的方法,美才是人类逃避死亡的意义。
真和善,都终究是为美创造条件,离开了美,真和善就变得毫无意义。
“真”到了其逻辑顶点无法解除死亡恐惧威胁的时候,必然依靠“善”来弥补;但“真”与“善”的背后,都依靠人类对“美”的需要,这个直接的人类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需要,作为“真”与“善”存在和发展的根本驱动力。
没有“美”,就没有“真”和“善”。
当人们的生存处境非常艰难的时候,自杀率往往很高。
这就是因为生的感性享受离我们远去,我们的人生没有“美”的时候,逃避死亡就成为了没有意义的行为,因此有的人会选择轻生。
我们因此发现,真、善、美作为支持人类存在和发展的三个支撑点,美是居于核心的位置。
三者都为人类永生提供理由和解释,但美却实实在在地肯定了人自身的生存。
这就是人类完全无法失去美的原因,就需要“真”和“善”来提供持久的理由和条件。
歌德笔下的《浮士德》,其由“美”求“善”的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2、理解人的“内在自然”的人化“内在自然”的人化,在人类的情感领域里,可分成两个方面。
一个是感官的人化。
人的感官已经不仅仅是非常狭隘的维持个人生理生存需要的东西,而人化为具有非功利性的东西。
感官的人化,就是指人通过感官所获得的感性的非功利性呈现。
这样的感性,既具有个体感性的的直接性、具体性,也具有人类的社会性。
论述题:1、谈谈审美想象的类型与特点是什么?答:美是能够使人们感到愉悦的一切事物,它包括客观存在和主观存在。
其次我们应该明确,审使人们对一切事物的美丑作出一个评判的过程。
由此可见,审美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的过程,使人们根据自身对某事物的要求所作出的一种对事物的看法,因此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但它同时也受制于客观因素,尤其是人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会对人们的评判标准起到很大的影响。
以**为例,当时的许多行为在今天的人们看来是极端的丑恶,而在当时的人们的心中则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表现。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审美是事物对立与统一的极好证明。
审美的对立显而易见,体现为他的个体性,审美的统一则通过客观因素对人们心理的作用表现,即在每个时代或阶段,人们所处的环境,或多或少都会对人们的审美观造成影响。
由于审美是一种主观的活动,因此很多人会认为,审美只是人的一种特殊的行为,在其他动物中不存在审美。
其实不然,人们对动物中是否存在审美这一行为的推测,很大程度上被人们的思维所左右,而并不是真正从动物的角度出发,因此难免存在偏差,也很难说审美仅是人类所特有的。
审美的范围其广泛,包括:建筑、音乐、舞蹈、服饰、陶艺、饮食、装饰、绘画等等。
审美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
走在路上,街边的风景就需要我们去审美;坐在餐馆,各式菜肴需要我们去审美…….当然这些都是浅层次上的审美现象,我们需要审美,研究审美,更应是从高层次上进行探讨,即着重审人性之美。
我们不断追问自己的心灵,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2、结合美学史上关于悲剧的论述,谈谈你认为什么是悲剧?答:悲剧是戏剧主要体裁之一,主要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构成基本内容的作品。
它的主人公大都是人们理想、愿望的代表者。
悲剧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用鲁迅的话说,悲剧即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
3、结合美学史上关于美的论述,谈谈你认为什么是美?答:"什么是美”主要有"客观论”和"主观论”两种观点。
论述题1、现代设计与传统工艺美术设计的异同。
一、设计表现形态的异同二、现代设计的复杂性与易变性三、传统工艺美术设计的稳定性与地域性四、对人类环境影响的异同2、请论述后工业经济时代的设计观念。
由于工业社会时期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制服而导致的环境恶化的关注成为新时代设计更重要的话题,人们对设计的认识已经更多地建立在一种共识的后现代设计根底上。
1〕绿色设计绿色设计通常采纳以下的战略来完成:1. 设计中使用对环境友好的材料,如使用更清洁的材料,即它们的使用对环境和人几乎没有损害。
2. 在产品的开发设计中,在不影响功能完成的根底上,力求使用最少的材料,即不仅能减低本钱,并且能在产品运输和储存过程中占有更少的空间。
3. 通过更先进技术的支持来完成绿色设计。
4. 用富有创意的设计来简化或减少包装。
5. 减少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的能耗和对资源的占用。
6. 通过好的设计延伸产品的技术生命周期和美学生命周期,这样可以尽量长地使用产品。
7. 在设计初始就必须考虑产品的回收处理和再利用。
2〕人性化设计所谓人性化设计就是把人作为设计的出发点来进行产品设计,以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的需求,让人能在使用产品的同时享受到更多的关心。
人性化设计同样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设计师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合作外,还需要社会学、心理学、人体工程学、美学等领域的各类人才的参与。
人性化设计主要表达在对消费者的生理层次和心理层次的关心上。
在生理层次主要强调产品使用的平安性、舒适性。
今天,人性化设计的特点还表达在对消费者人群细分的关注上。
例如:为儿童进行的设计,注重平安性、卡通性、游戏性和教育性;为考虑残疾人的心理需要进行的无障碍设计等。
在心理层次上主要强调感情性、认同性及自我完成性。
2、论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制造〞的对策。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制造〞的对策1. 自主创新2. 优化产品结构3. 制造品牌总之,“中国制造〞的崛起是世界经济崛起的一局部,不仅让中国经济腾飞,也推进了世界经济的增长,成绩有目共睹。
自学考试美学论述题复习资料综合汇总
1、结合具体事例,论述审美关系。
答:审美关系从属于人与世界的存在论关系,是人与世界的复杂多样关系中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性关系,是人对世界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①审美关系不是理智关系,而是情感体验关系。
它通过对对象外观“形式的关照,返回到主体内心,以自己的内在生命的投入来领悟和体验人与世界的存在意义,进而达到一种物我两忘”圆融一体的境界。
比如李白的诗{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在诗中,李白在一种孤独中与敬亭山相看,并且互相都不觉得厌倦。
在这种相看中,李白达到了一种物我两忘的境地,分不清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②审美关系是通过感性形式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比如王维曾写道:“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中有画,是一种对大自然的直观的把握。
③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的自由关系。
比如李白在喝酒时,常常招呼月亮来。
美学论述题汇总第一章绪论论述题1、什么是美学?答:美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1)美学属于人文学科,它与人文学科中的其他学科,如哲学、文艺学、伦理学、心理学有着最为密切的关系,但是,它们又各有自己的研究领域,美学所关注的是人类的审美现象。
2)美学只与人类有关,因为只有人才会审美,动物是与美无缘的。
因此,研究审美现象的美学,离不开对人的研究,即使在研究作为审美对象的美的事物时,也是从人的角度出发来加以研究的,而不是与人无关。
3)美学与人生价值有关,因为美学要研究审美对象、审美主体及其相互关系,这些问题都与人生价值有关,因为a只有人的价值的实现,客观世界才能有美,也只有人的价值的不断肯定,才能促进审美范围的不断扩大。
比如,在远古时代,自然之所以不是人的审美对象,就因为人类还不能充分认识自然、驾驭自然,大自然对人还是恐怖的,故也无美可言。
只有通过长期的社会实践,不断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自然才与人亲近起来,也才有美。
后来,随着人的价值的不断实现,人的审美视野不断扩大,美也越来越丰富,从动物装饰到植物装饰,到了魏晋以后,山水花鸟画也盛行起来,如果离开了人的价值,自然界也无所谓美,更谈不到美的发展。
b美之所以有价值,也就在于它对人生有意义。
从人的物质生活来看,不论是物质生产还是物质消费,都离不开美。
从物质生产方面来看,凡是真正懂行的企业领导,他们在生产中,既会注意产品的实用功能,又会注意产品的审美功能。
许多企业家都自觉地把美学引进了企业。
纷纷成立工业美学公司、企业美学、劳动美学、技术美学等组织,其目的就是为了创造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相统一的产品。
从物质消费方面来看,早在原始时代,人们就自觉或不自觉地提出了审美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消费要求,在现代社会,这种审美要求更是有增无减。
衣服不仅要能保暖,而且还要讲究款式的美观。
饮食不仅要能吃饱,还要“色香味”俱全。
再从精神生活来看,人也要有精神上的满足。
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是人生不可缺少的内容。
论述1、论述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本己性的存在方式。
1、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不同于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
审美活动具有开放性,可能性,超越性,是一种面向未来,富于创造性的活动,能使人从平凡的世界中超拔出来2、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在异化活动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
在审美活动中,人摆脱了异化状态从片面走向完整、从单一走向丰富,从被肢解的实际人数中找回已经失落的本真、自由的世界。
3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人的现实存在,它是一种应然的存在方式。
在审美活动中,人摆脱了现实的功利关系,进入了理想的超越状态,人的本质力量不再受现实生活的限制,因而与对象世界的关系达到全面、充分的自由与和谐。
所以说,审美活动是最具有人的本质性或本己性的存在方式。
2、论述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
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主要体现在惊异、体验、澄明三个环节及其起伏运动的状态中。
1、惊异:从日常生活中的跃出。
它有两个特点:1审美惊异不是一种理性的求知欲而是一种鲜活的生命感2审美惊异的产生既依赖于主体一定的自身条件,也依赖于对象本身一定的客观条件。
2体验:沉浸在于对象直接的相处中。
审美体验就是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吸引,情不自禁的对峙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
3澄明:走向本真的世界。
只有在审美中人才以完整的“我”与完整的世界直接相遇,人与世界之间的一切遮蔽均被敞开,从而使主体进入一种光亮无敝的澄明之境,是一种最高的生存状态。
3、论述审美形态与语言的关系。
语言文字对审美形态的形成有明显影响,与人类生活、思维、哲学以及价值取向密切相关。
同样的事物,语言表述可能会千差万别。
因此这就决定了语言文字在性质、功能、表现形式等各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从而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审美形态的差异。
1、世界上的语言文字简要地可以分为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
1.你如何理解什么是美?在美学理论的基础上,谈点个人对美的深入理解。
真善美,最后的归结点是美,余秋雨就有关于这方面的论说;就是说真善不是那么靠得住的。
假作真时真亦假,善恶在许多时候仅仅是一种偏见;而关于美,我很少听到别人的异议。
那么到底什么是美呢?这个概念有点抽象。
美是简洁,所谓simply the best; 美是巧妙,所谓凡事都有好办法;美是舒心,能给人带来愉悦感的东西。
这些都是美学原理层面的东西。
最近完整的读了两遍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这个美学大师以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自我批判方式,自沉昆明湖,以哲学家的一般方式,给自己的美学观念划上了最完满的句号。
这本书堪称呕心沥血之作,不仅仅是关于诗词的设计模式,更加是美学观的阐释。
谈到美,我们很多时候会想到风花雪月,所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以为美就是浪漫;我觉得需要纠正的一个重要观念就是美不是浪漫。
凄美的东西更有审美价值,菊花的美显得柔软而易逝,菊花与武士刀的刚性搭配则显得更美;用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来说明这个原理,在纳粹时代,军官们白天屠杀犹太人;而在晚上则换上礼服正装去听歌剧,这是对美不是浪漫的一种理解。
在某种令人错愕的矛盾中达到一种极致,这是一种美。
美不是奢华,质朴的美更能深入人心;清瘦矍铄的老人比之美女帅哥更能给人以美感,因为他们展示的是一种经过岁月锤炼的风华。
心灵美比之外表的光鲜靓丽是一种美;但是人与自然相比较,在美感意义上似乎无可比拟;自然美显得博大宏伟,不须任何雕琢掩饰,也无需去用心分辨,只需去直观体验。
2.试论后现代艺术美学特征?后现代主义艺术的不确定性所包涵的随机性、偶发性与东方禅宗精神有着内在的联系,禅宗境界的标志之一便是万物同一,梵我同一,心物同一,一切皆空。
禅的目标是把握生命的中心事实,否定“无明”(逻辑二元主义),在言筌不逮之处,在意识尚未觉醒的地方,捕捉人生具体而自由的各方面的价值。
后现代的寓言性方法拒斥单纯机械地使用历史题材、宗教神话,艺术家们并非僵硬地挪用生活或历史场景的片断,而是以卓越的想象力对一切虚假意识和真理面具明快而隽永地揭示。
第一章绪论论述题1、什么是美学?答:美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1)美学属于人文学科,它与人文学科中的其他学科,如哲学、文艺学、伦理学、心理学有着最为密切的关系,但是,它们又各有自己的研究领域,美学所关注的是人类的审美现象。
2)美学只与人类有关,因为只有人才会审美,动物是与美无缘的。
因此,研究审美现象的美学,离不开对人的研究,即使在研究作为审美对象的美的事物时,也是从人的角度出发来加以研究的,而不是与人无关。
3)美学与人生价值有关,因为美学要研究审美对象、审美主体及其相互关系,这些问题都与人生价值有关,因为a只有人的价值的实现,客观世界才能有美,也只有人的价值的不断肯定,才能促进审美范围的不断扩大。
比如,在远古时代,自然之所以不是人的审美对象,就因为人类还不能充分认识自然、驾驭自然,大自然对人还是恐怖的,故也无美可言。
只有通过长期的社会实践,不断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自然才与人亲近起来,也才有美。
后来,随着人的价值的不断实现,人的审美视野不断扩大,美也越来越丰富,从动物装饰到植物装饰,到了魏晋以后,山水花鸟画也盛行起来,如果离开了人的价值,自然界也无所谓美,更谈不到美的发展。
b美之所以有价值,也就在于它对人生有意义。
从人的物质生活来看,不论是物质生产还是物质消费,都离不开美。
从物质生产方面来看,凡是真正懂行的企业领导,他们在生产中,既会注意产品的实用功能,又会注意产品的审美功能。
许多企业家都自觉地把美学引进了企业。
纷纷成立工业美学公司、企业美学、劳动美学、技术美学等组织,其目的就是为了创造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相统一的产品。
从物质消费方面来看,早在原始时代,人们就自觉或不自觉地提出了审美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消费要求,在现代社会,这种审美要求更是有增无减。
衣服不仅要能保暖,而且还要讲究款式的美观。
饮食不仅要能吃饱,还要“色香味”俱全。
再从精神生活来看,人也要有精神上的满足。
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是人生不可缺少的内容。
美依赖于人生,人生也需要美。
美是社会精神文明的标志,也是一个人精神世界是否充实完善的标志,没有美的生活是十分枯燥的生活,不会审美的人是不完善的人。
因此,美学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2、美学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答:经历了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美学思想的产生和美学学科的形成这样三个历史阶段。
1)审美意识的形成。
人类审美意识的诞生有悠久的历史。
我们知道,人与动物的一个根本区别就是能否制造工具。
在类人猿的进化中,用自己解放了的双手,对石块加以砍削凿磨,制成了第一把石刀,这就意味着人的诞生和人类社会的开始。
当初,人类加工石刀,是为了好用,这是一种实用意识。
后来,当他们觉得这种或方或圆或对称的几何形状不仅好用,而且好看,于是产生了惊奇感、喜悦感,得到了心理上的满足,这就是最原始的审美意识。
再后来,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审美意识也得到发展,人们不但美化工具、美化生活用具,甚至进一步出现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作品。
总之,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过程,它是与人类的生产劳动分不开的。
当人类通过生产劳动把自己与自然区别开来,并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物体,并在自己的创造物中看到了自身,从而感到精神上的满足,这样,人类的审美意识也就形成了。
2)美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随着审美活动的发展,使审美意识更趋深刻和细致,为美学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不过审美意识还不是美学思想,审美意识只是对审美现象的一种感性直观,而美学思想则是对审美现象的内在本质所进行的理性认识。
美学思想必须具备两大特点:a应当能够借助语言文字形式进行传播,也就是说,必须具有语言文字的形成存在于典籍文献之中,并得以传诸后代。
B美学思想必须具有理论的形态,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很显然,美学思想的形成还是文明时代的事。
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在许多理论典籍中都记载着思想家对审美问题的自觉思考。
如伍举的无害为美说,孔子的尽善尽美说,庄子的虚静说等等。
在西方的古希腊时代也是如此。
自此以后,不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美学思想显得非常丰富、深刻。
3)美学学科的建立。
美学思想毕竟还是一种零散的观点,缺乏严密的系统性,还不能算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美学学科的建立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a要有代表性的美学专著,b要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嘉登的《美学》出版了,这是一本名副其实的美学专著,书中也明确提出了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这一著作的问世,标志着一门崭新的学科——美学诞生了。
后经康德、黑格尔等人的努力,又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德国古典美学。
19世纪中叶以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产生和西方现代美学的兴起,使美学又出现了新的局面。
现在,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越发显露出其勃勃生机。
3、美学的研究对象应当是什么?答:美学研究应当以艺术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为出发点,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理论依据是:1)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是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
美学研究必须以它为出发点。
a人的生活总要与现实发生一定的关系,否则人就无法生存。
b由于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人的需要的多样性,就构成了人与现实世界各种各样的关系。
这种关系主要可分两大类:物质关系.如满足人吃喝住穿需要的实用关系,这是最基本、最主要的关系;精神关系。
如认识关系、伦理关系、审美关系等。
C不仅不同对象可与人发生不同的关系,即使同一对象也可与人发生多种关系。
如一件衣服,穿在身上可以保暖,这是实用关系。
对衣服的质料和制作进行研究,这是认识关系;从色彩、款式是否好看,这是审美关系.d审美关系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它是美学研究的出发点。
审美关系由主客体两方面组成,因此,美学既要研究审美客体,又要研究审美主体进行审美活动应具有的基本条件,审美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即美感的形成过程、美感的性质和特点等等,还要研究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如美与美感、生活与艺术的关系)以及研究审美关系的物化形态——艺术品、工艺品以及大量存在的包含了人类审美创造的物质劳动产品。
2)美学必须要研究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这是因为:a通过对于这些问题的历史演变的研究,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审美观念历史发展的轨迹,有利于我们为美学基本问题的深入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B 通过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上存在的种种审美现象。
3)美学应当以艺术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在众多的研究对象中,必须有主次之分,这个主要对象应该是艺术,只有抓住了艺术,才能进而更有效、更深刻地去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以及审美对象、审美经验等问题。
因为:这是由艺术所具有的一些重要特点所决定的:a艺术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
B对于艺术的欣赏是一种不涉及直接功利性的行为,它最能代表审美的特点。
C艺术是高级形态的美,抓住艺术,才能更有效地去研究特定时代的审美观念。
4、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要内容?答:这里所说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指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当初所创立的美学理论。
它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美的本质和起源的理论。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著作中,明确提出“劳动创造了美”,并揭示了美与人的本质力量之间的密切联系,使我们顺理成章地领悟到“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这一命题。
此外,马克思还对美感的起源和发展都作了很好的论述。
2)美的规律的理论。
马克思认为人类创造美的活动,不是任意的活动,而是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创造的活动。
在《手稿》一书中,他对比了动物的活动与人的劳动的区别后,提出了美的规律的内涵,这就是人能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和目的,即“内在固有的尺度”与具体事物的客观属性,即“任何物种的尺度”结合起来,人正是在劳动中运用这样的规律把自己的本质力量表现为可供审美欣赏的形象。
这一美的规律,既肯定了审美主体的主体性,又不忽视客观事物的规律性,从而对人类的审美创造作了深刻的理论概括。
3)异化劳动与审美活动相互关系的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劳动作过详细的研究,批判了异化劳动的严重弊病,又指出了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
他们认为异化劳动既创造了宫殿,却为劳动者创造了贫民窟。
异化劳动既制造丑,又创造美,严重损害了劳动者的审美能力。
4)艺术本质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美学中,首先强调艺术是一种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存在着依赖关系;但是,它与经济基础的联系又比较远,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中介,并不像政治、法律制度那么直接。
艺术就其本质而言,是人对世界的一种特殊掌握方式,它主要是通过典型化的方法来表现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认识的。
5)马克思主义美学对文艺的社会功能、文艺的真实性、典型性、还有悲剧、喜剧等问题都有深刻的论述。
5、怎样理解“劳动创造了美”这一论断?答:1)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马克思提出了“劳动创造了美”这一个非常重要的论断。
它把美学问题与人类的社会实践紧密地联系了起来,从而揭开了美产生的奥秘。
2)美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出现以后才有的。
美是怎样产生的呢?这可以有许多具体原因,但归根到底还是在于劳动,在现实生活中,不论是自然美、社会美,还是艺术美,它们产生的终极原因也只能是劳动。
对于“劳动创造美”这一命题,我们应该作许多方面的理解。
1)劳动创造了人的审美器官。
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人的感觉既有动物性因素,又有社会性因素,美感也当如此。
正是由于劳动,人脑才能有别于猿脑,才能有马克思所说的具有感受音乐的耳朵和感受形式美的眼睛,以及恩格斯所说的能够从事绘画、雕刻和拉小提琴的手。
马克思说:“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这个世界历史,其核心就是劳动的历史。
2)劳动创造了人的审美需要。
原始人类并不是一开始就有审美需要。
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条件下,他们最迫切的是维护自己生存的物质需要。
后来通过劳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善和人的本质力量的不断丰富,不仅有了物质的需要,而且还有精神的需要、审美的需要,于是美感也就产生了,他们不仅从实用的角度去看待世界,而且还从审美的角度去感受世界、欣赏世界,不断与周围的世界建立审美关系。
3)劳动创造了美的对象。
有了审美器官和审美需要,于是原始人就会在实践活动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美,如从审美角度把劳动工具制造得更加符合形式美的要求;从野兽身上取来爪、牙、骨等作为装饰品来美化自己,他们还在实践中创造诗、歌、舞等艺术作品。
此外,也正是由于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提高自己认识自然、驽驭自然的能力,使原先陌生的、恐怖的自然变得亲近起来,从而渐渐成为美的对象。
总之,劳动是人类社会历史的起点,劳动创造了人,劳动也创造了美。
6、如何理解马克思对“美的规律”的论述?答:1)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对“美的规律”说过这样一段话:“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