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民风民俗
- 格式:ppt
- 大小:781.00 KB
- 文档页数:19
濮阳的民风民情作文濮阳,这座位于河南省东北部的城市,就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这里的民风民情,如同醇厚的老酒,越品越有味儿。
说起濮阳的民风,那叫一个淳朴善良。
记得有一次,我骑着自行车去办事,半道上车链子掉了。
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可把我急坏了。
就在我满头大汗,不知所措的时候,一位路过的大叔停了下来。
“咋啦,孩子?”大叔操着一口地道的濮阳话问道。
我指了指车链子,一脸无奈。
大叔二话不说,蹲下身来,熟练地摆弄起车链子。
他的手上沾满了油污,但丝毫不在意。
“好了,你试试看!”大叔站起身来,拍拍手。
我骑上车一试,嘿,真好了!我连忙道谢,大叔却摆了摆手,“这有啥,出门在外,互相帮忙嘛!”那一瞬间,我心里暖暖的,这就是濮阳人的热心肠。
濮阳人的热情好客也是出了名的。
要是谁家有个红白喜事,那左邻右舍都会主动来帮忙。
有一次,我家隔壁办喜事,从一大早就热闹非凡。
主家在门口支起了大锅,准备做大锅菜招待客人。
邻居们有的帮忙洗菜切菜,有的帮忙摆放桌椅,还有的帮忙招呼客人,大家忙得不亦乐乎。
到了中午开饭的时候,那场面更是壮观。
几百号人围坐在一起,一边吃着香喷喷的大锅菜,一边聊着家长里短,笑声不断。
这种热闹的场景,让人感受到了浓浓的人情味儿。
濮阳的集市也是一大特色。
每到逢集的日子,十里八村的人都会赶来。
集市上,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
卖菜的大妈把菜码得整整齐齐,还不忘跟顾客唠上几句家常;卖肉的大叔手起刀落,动作麻利,嘴里还不停地招呼着生意;卖小吃的摊位前总是围满了孩子,炸串、糖葫芦、棉花糖,让人看了就忍不住流口水。
我最喜欢的就是跟着奶奶去赶集,奶奶总是能在集市上买到又便宜又好的东西。
而且,每次去赶集,奶奶都会碰到熟人,大家站在路边聊上半天,那种亲切劲儿,让人觉得特别温馨。
在濮阳,还有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那就是戏曲。
公园里、广场上,经常能看到一群戏曲爱好者聚在一起,拉着二胡,唱着豫剧。
他们的表演虽然比不上专业演员,但那份投入和热情却让人感动。
用濮阳的习俗写一篇作文濮阳,古称濮水,是河南省的一个古老城市,同时也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的地方。
濮阳的习俗源远流长,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民间传统文化,反映了濮阳人民的喜好和生活态度。
本文将从濮阳的传统节日、婚嫁习俗、饮食文化等方面深入探讨濮阳的习俗。
一、传统节日在濮阳,民间传统节日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都有着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
元宵节,濮阳人民会举行灯会、猜灯谜等活动,家家户户都会吃元宵、放花灯,共庆佳节。
而在清明节,濮阳人民会扫墓祭祖,祭奠先人,表达对逝去的亲人的思念之情。
端午节,则是包粽子、挂艾草、赛龙舟等传统习俗,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二、婚嫁习俗濮阳的婚嫁习俗也是十分有特色的。
婚礼上,新郎要先披麻戴花,由长辈探头带走,然后迎亲队伍正式出发。
在婚车到达新娘家门口时,婚车门不会打开,而是由新娘的兄弟或姐妹先入内敲锣打鼓,然后由媒人通报,新娘方才由父母扶着出门。
此外,濮阳人民还注重婚礼上的喜庆气氛,婚宴上的菜肴繁多,有烧烤、炖煮、糕点等,为嘉宾们提供了丰盛的美食。
三、饮食文化濮阳的饮食文化也是其习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濮阳人喜欢吃辣,因此辣椒成了他们餐桌上的不可或缺的调味品。
此外,濮阳的面食也是十分有名,比如烩面、剪刀面、过油面等,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在餐桌上,濮阳人民还有着讲究,比如宴席上要有“八大碗”,即滷水鹅肝、粉汤鱼肚、糖醋板鸭、醉鸡、烧肉、溜肝片、鱼汤丸子、素炒山药,这是对宾客的一种尊重和款待,也是濮阳饮食文化的一种体现。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濮阳的习俗还有许多,比如舞龙、舞狮、锣鼓队等各种民俗表演,都是濮阳人民钟爱的传统文化。
这些习俗不仅烘托了节日的喜庆气氛,也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濮阳的习俗源远流长,融合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反映了濮阳人民的喜好和生活态度。
这些习俗不仅丰富多彩,而且是濮阳人民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弘扬濮阳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濮阳清明扫墓
《濮阳清明扫墓》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祖节日,也是扫墓祭拜的日子。
在河南省濮阳市,清明扫墓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传统习俗。
每年清明节,当地人都会到坟场扫墓祭拜祖先,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缅怀之情。
濮阳人扫墓的方式通常包括梳洗坟墓、清理杂草、烧纸祭品、献上鲜花等活动。
他们会梳理坟墓周围的草木,清除积尘垃圾,然后在坟前摆上鲜花、香烛和纸钱,还有一些供品,如食物、酒水等。
完成这些仪式后,人们会向祖先行三鞠躬礼,表达对祖先的敬意。
此外,还有一些濮阳人会用矿泉水、鸡蛋、糕点等食品,摆成祭品摆在祖坟前,表示对逝者的缅怀。
清明节扫墓时,家家户户都会前往祖坟祭奠,也是国人表达对故人的怀念和祭奠的方式之一。
而濮阳清明扫墓,体现了当地人对传统文化的执着和尊重,也传承了家族对祖先的深厚情感。
濮阳清明扫墓,既是一种尊重传统的行为,也是对先人的一种缅怀。
当代人们在这一传统中,感受到了家族情感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也更加懂得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
愿濮阳清明扫墓,永远传承下去,使这一深厚的传统文化得以延续。
我家乡的风俗作文濮阳嘿,咱今儿就来唠唠咱家乡濮阳的那些风俗。
濮阳,那可是俺从小长大的地儿。
说起咱这儿的风俗啊,那可真是有好多说道呢。
就拿过年来说吧,一进入腊月,那可就有年味儿啦。
大人们开始忙着准备各种年货,那集市上啊,人挤人,可热闹了。
记得有一年,快到年根儿底下的时候,俺跟着俺爹去赶集。
哎呀妈呀,那集市上简直是人山人海呀!卖啥的都有,花花绿绿的,看得俺眼睛都花了。
俺爹拉着俺,在人群里挤来挤去,一会儿去买对联,一会儿去买鞭炮,一会儿又去买糖果。
俺就像个小尾巴似的,紧紧跟着俺爹。
到了卖鞭炮的地儿,那鞭炮声噼里啪啦响个不停,可把俺给兴奋坏了。
俺爹挑了好几种鞭炮,有那种一挂一挂的大地红,还有那种能拿在手里放的小烟花。
俺眼巴巴地看着那些鞭炮,心里直痒痒,就盼着赶紧过年能放鞭炮呢。
买完了鞭炮,俺爹又带着俺去买糖果。
那糖果摊儿上的糖果五颜六色的,有水果糖、奶糖、巧克力啥的,俺都不知道选啥好了。
俺爹看俺那馋样儿,笑着说:“别着急,慢慢挑,咱多买点,过年让你吃个够。
”俺一听,可高兴了,挑了好多自己喜欢的糖果。
买完年货回到家,俺娘和俺奶奶也没闲着,她们在厨房里忙着蒸馒头、包饺子。
那馒头蒸得白白胖胖的,饺子包得鼓鼓囊囊的。
俺娘还特意包了几个带硬币的饺子,说谁吃到了谁就有福气。
俺就盼着自己能吃到带硬币的饺子呢。
到了除夕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年夜饭,看着春晚。
俺爹把鞭炮拿出来,在院子里放了起来,那鞭炮声震耳欲聋,把整个村子都给惊动了。
放完鞭炮,俺们就开始吃饺子。
俺迫不及待地夹起一个饺子就往嘴里塞,哎呀,还真让俺吃到了一个带硬币的饺子!俺高兴得差点蹦起来,俺娘和俺奶奶也都笑开了花,说俺这一年肯定有福气。
这就是俺家乡濮阳过年的风俗,热热闹闹的,充满了烟火气。
除了过年,咱这儿还有好多其他的风俗呢,比如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啥的。
每一个风俗都承载着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望。
河南濮阳市风俗作文600字六年级下册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濮阳的风俗真有意思大家好,我是一个六年级的小朋友,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家乡濮阳市一些有趣的风俗。
濮阳是河南省的一个城市,虽然不是很大,但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
每逢重大节日,我们这里都会有不少独特的习俗和庆祝方式,特别有意思!比如说春节的时候,濮阳人都会举办"舞龙灯"的活动。
舞龙灯可不是一般的舞龙哦,是把火把做成龙的形状,在夜晚举行游行。
龙身上沾满了漆油,燃起来特别灿烂夺目。
舞龙队伍绕着村庄游行,还伴有鞭炮、锣鼓等,热热闹闹的,据说是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我最喜欢看舞龙灯了,每次看到那条火龙在夜空中盘旋,都觉得无比震撼!再说说中秋节,濮阳有"赏桂花"的习俗。
中秋那会儿正是桂花盛开的季节,桂花馥郁的香气弥漫在整个城里。
濮阳的桂花园可漂亮了,成片成片的桂花树开满了黄色的小花朵,好不惹人喜爱。
中秋之夜,大人小孩都会三五成群地去桂花园赏花、吟诗作对,边欣赏月色边闻着浓郁的花香,那场面太美了!还有农历五月初五的时候,濮阳会举办"采蚌节"。
那天全城的人都会去附近的水库、河流采摘蚌子,把新鲜的蚌子拿回家去煮熟吃。
据说吃蚌子不但营养又补钙,而且可以净化身心、洗去霉运,人人都喜欢吃。
我最喜欢采蚌节了,因为可以和爸爸妈妈还有小伙伴们一起下水去抓蚌子,特别有意思!濮阳的风俗太多啦,我这里只举了三个例子而已。
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独特的习俗和庆祝活动,充满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很有趣也很有意义。
等长大了,我一定还会继续传承和发扬这些美好的风俗,让濮阳的文化代代相传下去!篇2【河南濮阳市风俗作文】大家好,我是小明,是一名六年级的学生。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家乡濮阳市的一些有趣风俗。
濮阳是河南省的一座城市,地处黄河流域,自古就是一块富庶的好江山。
我们濮阳不但物产丰富,而且还有许多独特的民俗文化。
我的家乡风俗濮阳作文300字我的家乡——濮阳,是一座美丽而热闹的城市,在这座城市里,当然也有一个年味十足的春节。
大年三十早上六点左右,我们全家人都早早的起床了,手持一幅幅红灿灿的对联,与许多邻居一样,喜气洋洋的开始了这热闹的一天。
一吃过午饭,包饺子便开始了:姥姥很快的办好了馅,而这边姥爷和好了面,妈妈擀好饺子皮,我托着皮在一旁快速的包饺子。
这时,窗外飘进了一阵夹杂着年味的饭菜香,在这样的环境中,一个个饺子出产了。
噼里啪啦… …在一阵阵的欢笑声中,鞭炮放起来了,其乐融融的年夜饭开始了。
吃完年夜饭,全家人都在这快乐的气氛中看春晚,守岁。
初一,是拿压岁钱的日子,这天,小孩子跟着大人到亲属家串门派年,收压岁钱,欢天喜地的度过这快乐的一天。
春节要一直延续到元宵节,热闹的气氛才逐渐退去。
介绍一种濮阳风俗作文《濮阳的大庙会》嘿,你们知道吗?在我们濮阳啊,有一个超级热闹的风俗,那就是大庙会!每年到了特定的时候,整个城市就好像被施了魔法一样,变得格外不一样。
庙会那几天呀,大街小巷都充满了欢声笑语。
一走进庙会,哇塞,那场面,简直就像一个超级大派对!到处都是人,大家都兴高采烈的。
道路两旁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小摊,有卖好吃的,像糖葫芦、棉花糖,哎呀,光看着就让人流口水呢!还有卖小玩具的,那些小玩具可有意思啦,就好像在向你招手说:“快来把我带回家呀!”这难道不吸引人吗?记得有一次,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逛庙会。
我就像一只欢快的小鸟,这儿瞅瞅,那儿看看。
“爸爸,我要吃糖葫芦!”“妈妈,我想要那个小风车!”我不停地叫嚷着。
爸爸妈妈笑着满足我的要求,那感觉,可真幸福呀!庙会上还有很多表演呢!有耍杂技的,那些人可厉害了,能做出各种高难度的动作,让我们在下面看得目瞪口呆,忍不住拍手叫好。
还有唱戏的,他们穿着漂亮的戏服,在舞台上咿咿呀呀地唱着,虽然我有时候听不懂,但就是觉得很有意思呀!这就像我们在学校里的文艺表演一样精彩呢,不是吗?在庙会上,你还能看到很多有趣的传统手工艺品。
有捏面人的,那一个个小面人活灵活现的,就像真的小人儿一样。
还有做糖画的,看着那糖浆在师傅的手里变成各种形状,简直太神奇啦!这可都是我们濮阳的宝贝呀!逛完庙会,我们总是会满载而归,带着满满的快乐和回忆。
大庙会呀,真的是我们濮阳的一大特色,它就像一个欢乐的海洋,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能感受到浓浓的喜庆和欢乐。
我觉得呀,大庙会可不仅仅是一个活动,它更是我们濮阳人的一种情感寄托,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它让我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我们更加热爱我们的家乡。
所以呀,如果你有机会来到濮阳,一定要来体验一下我们的大庙会,相信你也一定会爱上它的!。
濮阳民俗风情濮阳古称帝丘,据传五帝之一的颛顼曾以此为都,故有帝都之誉。
濮阳之名始于战国时期,因位于濮水(黄河与济水的支流,后因黄河泛滥淤没)之阳而得名,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1986年,境内出土的石磨盘、石磨棒、三足陶等裴李岗文化典型器物证明,七、八千年前这里已有人类活动。
1987年,在濮阳西水坡发掘出三组蚌砌龙、虎图墓葬。
据测定,其年代距今6400年左右,蚌壳龙被考古界公认为“中华第一龙”。
专家据此遗址推断,6000年前濮阳地区已率先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并成为中华民族龙文化的发源圣地。
濮阳因此被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命名为“中华龙乡”。
【仓颉陵庙会】造字圣人仓颉的陵墓庙宇就建在南乐县西北20公里处的史官村(今吴村)。
每年正月二十四是仓颉的生日,成千上万的群众前来赶庙会,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携儿抱孙前来系红绳,祈求平安吉祥长寿。
【瑕丘庙会】每年正月十八的濮阳县五星乡瑕丘古庙会独具特色,与河南的伏羲太和陵庙会、灵宝轩辕台庙会并称中原三大古庙会。
瑕丘庙会的另一特点是万人同吃一锅饭,前来参加庙会者,不分年龄大小,只需要交上10元钱,便可以会员的身份吃一顿流水席大锅菜。
瑕丘古迹处的儒教孔子、佛教观音、道教张天师、送子娘娘等均有神位和信徒,折射出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特产风物【草编工艺】濮阳草编生产已有数百年历史,尤其是南乐、清丰一带的草编颇具特色。
草编经过加工熏染后制作成各色各样的生活用品和工艺美术作品。
【范县柳编艺术】范县高码头和张庄乡的柳编工艺,明末清初便已盛行。
起初是生活用品,后多为工艺饰物,其选条考究,造型别致,在中原享有盛誉,在清初就畅销河北、山东、安徽等地。
目前,从业人员减少,面临消失的境地。
【濮阳麦秆画】约在宋朝末年,濮阳一带就开始流行麦秆拼贴出的扇子、昆虫造型、小装饰画之类的手工艺品。
民间艺人利用麦秆的自然光泽和纹彩,运用多层次、浮雕立体式粘贴技法,制作出古典人物、动物、花鸟等精美的麦秆画,与洛阳唐三彩、开封汴绣、南阳玉雕并称为“河南工艺四宝”。
介绍一种濮阳风俗作文咱濮阳啊,那可是有不少独特又有趣的风俗呢,今天我就给大家唠唠濮阳的龙舞风俗。
在濮阳,龙舞就像空气一样,弥漫在每一个热闹的场合里。
这龙舞可不是随随便便跳跳的,那讲究可多了去了。
你要是赶上有啥重大节日或者庆典活动,比如过年的时候啊,那龙舞的队伍就像是从地底下冒出来似的,突然就出现在大街小巷里。
这龙啊,色彩斑斓,龙头张着大口,眼睛瞪得像铜铃,龙须随风飘动,就跟活的一样。
龙身呢,一节一节的,上面画着各种各样的鳞片,在阳光底下一闪一闪的,可威风了。
那些舞龙的人啊,可都是练家子。
打头的那个人得特别有精气神,他举着龙头,左摇右晃,一会儿高高抬起,像是要冲破云霄去吞那太阳;一会儿又猛地扎下来,感觉像在海里戏耍。
后面跟着舞龙身和龙尾的人也不含糊,他们得跟着龙头的节奏,整整齐齐的,就像一条真正的龙在蜿蜒游动。
我就见过一回,在我们村的庙会上。
那舞龙的队伍一过来,人群就像潮水一样涌过去。
小孩们兴奋得哇哇叫,在人群里钻来钻去,就想离那龙近一点。
大人们也都咧着嘴笑,一边看一边指指点点的。
那龙舞到高潮的时候,只见龙在空中不停地翻滚,一会儿盘成一个大圆盘,就像一个巨大的彩色漩涡;一会儿又舒展开来,从街头舞到街尾,感觉把整个村子都要给缠上了。
而且啊,龙舞还有个特别好玩的说法。
老人们都说,这龙舞得好,就会给村子带来好运,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
所以呢,每次舞龙的时候,村民们都会特别热情,舞完了还会给舞龙的人送些吃的喝的,就像是给龙的供奉一样。
这濮阳的龙舞风俗啊,不仅仅是一种表演,它更像是濮阳人的一种精神寄托。
它把大家都聚在了一起,让每一个濮阳人都能感受到那种浓浓的家乡情,就像那龙一样,把濮阳的每一个角落都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濮阳生活习俗:婚俗濮阳境内婚俗,大抵解放前依旧俗,解放后从新尚,然亦有旧俗的保留,为半新半旧式,兹仅对旧式婚俗作一简介。
旧式婚俗的程序,盖由古时“六礼”--纳彩礼问名字,及出生年月、算命、送礼、定婚期、迎亲,沿循至今。
但由于地区、贫富不同,其仪式与繁简差异很大,现就濮阳相近者,略述如下:·说媒旧时男二十而冠,女十五而笄,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古今皆然。
男女结全,中有介绍人。
曰“媒人”,亦曰“媒妁”。
媒人据男女双方门第、经济条件及属相从中介绍。
属相不合,即使门户相对,亦不得成婚。
如男女属龙虎,曰“龙虎相对”;属狗兔,曰“狗兔想克”;属鸡猴,曰“鸡侯不到头”等。
在这一封建迷信恶俗下,不知耽误了多少好姻缘,今日应彻底批判。
·换贴换贴亦曰“换启”,有小启、大启,盖有媒人将男女名字、生辰年月帷贴告诉对方。
男方要馈送钗环首饰或银币、布料等物作为聘礼,女方收下,方算定婚。
·定婚期由男女生辰八字择定吉日,备好礼物柬帖由媒人通知女方,以女方许可为定。
所谓吉日,即黄道吉日。
迷信星宿者认为青龙、明堂、金匮、天德、玉堂、司命等六辰,是吉神值日之日,为黄道吉日,这天是诸事皆宜,大吉大利的日子。
此迷信愚论,不可取信。
·迎亲男方按择定吉日,备彩轿两顶,吉酒两坛,喜盒二架,彩旗十面(多少不等),路分两道,前有三筒枪(或鞭炮)、大锣开道,后有唢呐伴奏,吹吹打打,好不热闹,谓之“小登科”。
贫家则以牛车相迎,车张席棚,附两绣球,前后用红花被遮掩,一切礼仪从简。
新郎到女家,由陪客人迎至中堂,略备烟茶稍待,俟新娘梳妆打扮完毕,泣别父母,方上桥回程。
女上轿时用椅抬架,或人轿内将鞋换掉,谓“不沾娘家土”。
旧时有赛轿、赛车之风。
轿抄小路,车走大道,出村扬鞭摧马,快奔如飞,故迎亲车与送客车多用彪肥骏马和好车把,以免掉队丢丑。
·燎轿与过鞍彩轿到家不许落地,待用谷秆裹鞭炮燎轿一周,方可著地,名曰驱除狐妖鬼邪。
濮阳的风俗习惯作文
照濮阳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在这一天,家家都要熬腊八粥。
腊八粥甜腻腻的,使人一想就要咽下几大口唾沬,更别提大匙大匙地往嘴里塞灌了!特别是腊八粥搅和得益发浓稠时,各种米,各种豆以及各种干果都已熬得稀烂时,那让人垂涎三尺的香味扑鼻而来,真让人“口水直流三千尺”啊!掀开锅盖,便是“开锅便喜百蔬香,差糁清盐不费糖”了!
转眼间,便到了小年,要吃芝麻糖,各种零七八碎的干果掺和成的蜜饯,美其名曰为“祭灶”。
忙碌的妇女们开始娴熟地发面、蒸馍,至于沾到手衣服上的面粉也无暇顾及了,都盼望有一个万象更新的年景。
除夕夜,马路上悬灯结彩,家家灯火通宵。
不到万不得已,所有人都要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大年初一,小孩子们可以随心所欲地花自己的压岁钱,男人们拜年,女人在家接待客人。
处处都悬挂着火红的灯笼,时不时有一两声炮声响起,真是“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啊!
一眨眼到了正月十五一一元宵节,这一天,要举行游行。
能歌善舞的妇女们随着音乐跳起来,各大商店独出心裁地将
各色花灯悬挂在房檐上,供行人们观赏。
正月十五还可以猜灯谜,逛庙会。
庙会里,人们敲着拨,打着锣,演绎出了一种热闹的气氛,映示着新年新气象。
过完了十五,春节就在残灯末庙中结束了,小孩儿该上学的上学,大人该上班的上班,一切又都回到了正常的轨道上,平平淡淡、普普通通的生活又开始了。
但哪个人不希望着下次的春节早点来到呢?。
濮阳民俗风情濮阳古称帝丘,据传五帝之一的颛顼曾以此为都,故有帝都之誉。
濮阳之名始于战国时期,因位于濮水(黄河与济水的支流,后因黄河泛滥淤没)之阳而得名,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1986年,境内出土的石磨盘、石磨棒、三足陶等裴李岗文化典型器物证明,七、八千年前这里已有人类活动。
1987年,在濮阳西水坡发掘出三组蚌砌龙、虎图墓葬。
据测定,其年代距今6400年左右,蚌壳龙被考古界公认为“中华第一龙”。
专家据此遗址推断,6000年前濮阳地区已率先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并成为中华民族龙文化的发源圣地。
濮阳因此被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命名为“中华龙乡”。
【仓颉陵庙会】造字圣人仓颉的陵墓庙宇就建在南乐县西北20公里处的史官村(今吴村)。
每年正月二十四是仓颉的生日,成千上万的群众前来赶庙会,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携儿抱孙前来系红绳,祈求平安吉祥长寿。
【瑕丘庙会】每年正月十八的濮阳县五星乡瑕丘古庙会独具特色,与河南的伏羲太和陵庙会、灵宝轩辕台庙会并称中原三大古庙会。
瑕丘庙会的另一特点是万人同吃一锅饭,前来参加庙会者,不分年龄大小,只需要交上10元钱,便可以会员的身份吃一顿流水席大锅菜。
瑕丘古迹处的儒教孔子、佛教观音、道教张天师、送子娘娘等均有神位和信徒,折射出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特产风物【草编工艺】濮阳草编生产已有数百年历史,尤其是南乐、清丰一带的草编颇具特色。
草编经过加工熏染后制作成各色各样的生活用品和工艺美术作品。
【范县柳编艺术】范县高码头和张庄乡的柳编工艺,明末清初便已盛行。
起初是生活用品,后多为工艺饰物,其选条考究,造型别致,在中原享有盛誉,在清初就畅销河北、山东、安徽等地。
目前,从业人员减少,面临消失的境地。
【濮阳麦秆画】约在宋朝末年,濮阳一带就开始流行麦秆拼贴出的扇子、昆虫造型、小装饰画之类的手工艺品。
民间艺人利用麦秆的自然光泽和纹彩,运用多层次、浮雕立体式粘贴技法,制作出古典人物、动物、花鸟等精美的麦秆画,与洛阳唐三彩、开封汴绣、南阳玉雕并称为“河南工艺四宝”。
家乡风俗的作文500字河南濮阳全文共9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家乡风俗的作文500字河南濮阳篇1我的家乡坐落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里。
那里虽然没有都市的喧嚣,但家乡的风俗活动的热闹气息足以传遍方圆百里。
正月初十的早晨,公鸡洪亮的`打鸣声传遍了全村,人们便不约而同地忙起活来了。
村里的老人说,正月初十拜菩萨,要准备鸡、酒、茶献给菩萨,才能求得未来一年的风调雨顺。
很快,家家都把拜菩萨的“标配”食物做好了,大家陆续把食物、桌子等搬到了运动场上。
不过一会儿,运动场已是人山人海了。
接下来还有摆菜、说吉祥话、旁人献茶等。
但最让人喜闻乐见的是舞龙了。
舞龙的队伍从入口冲了进来,他们穿着统一的服装,排着整齐划一的队形,举着头顶上的龙左摇右摆地舞着,动作极为协调。
他们舞动着的不仅是头顶上的龙,还舞动着他们的青春,舞动着他们的热血,更舞动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舞龙的表演者舞得那么精彩,也让人们跃跃欲试,想大展身手一番。
“龙”走了,“菩萨”来了。
那“菩萨”是由一群中年男子抬着的。
他们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健步如飞,一点儿也看不出岁月的痕迹。
活动在人们烧香、拜菩萨中落幕了。
家乡的风俗,以独特的文化被世人传承,像一坛陈年美酒沁入人们的心田。
家乡风俗的作文500字河南濮阳篇2元宵节看花灯和打灯谜,是我从小在书上看到的最美好的事情。
而我小时候,只是提着自制的灯笼,满村地跑着,看哪家放的烟花最好看。
又或是,去捡刚刚燃放完的鞭炮里那仅存得几个没有响的鞭炮。
现在想想,那是的我真的很开心。
相对来说,现在的孩子能看到更多更美的烟花。
想要独自一个人,提着一盏小蜡烛灯笼,去找其他的小伙伴,玩个半宿,这种可能性,还是相当小的。
过年包饺子,这对北方人来说,不单是过年,逢年过节包饺子,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儿了。
小时候,看着满满一锅的`饺子,我心里想着,可以饱饱地吃上一顿肉了。
饺子在锅里翻来滚去,自己拼命烧火的样子。
我无论如何也忘不了。
什么时候开锅,这个本事也是那时候学的。
浅谈河南濮阳地区春节民俗内容提要:春节是中国全年最重要的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
河南濮阳地处中原,其春节民俗有着中原地区共有的特征,但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又有其独特的地方。
本文从介绍腊月二十三的小年到正月初五这段期间的各种民俗入手,重点描述祭灶、除夕、贴春联、拜年的民俗,以此展现河南濮阳地区的春节民俗发展状况。
关键词:春节;祭灶;贴春联;除夕;拜年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的中心,其春节民俗更是源远流长。
河南濮阳地处中原,有中华龙乡之称。
春节在濮阳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是十分盛大的节日。
在农村,人们从腊月二十三的小年开始就已经正式进入春节了,年味儿也愈加明显。
一家老小开始忙碌起来为过年作各种准备。
到了大年三十除夕这一天和正月初一春节达到高潮,传统上春节是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才算结束的,但是近些年来,一过了正月初五,也就是常说的“破五” 人们就已经开始新一年的工作了,春节作为一个团圆的节日就已经结束了。
一、春节前的准备阶段(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九)民俗春节是一个忙碌的节日,这突出体现在春节前的准备活动中。
春节最开心的是小孩子,大人们一般都很忙碌。
人们辛勤劳作一年,到了年关,用一年的劳动成果来庆祝春节,因此春节的准备工作会持续很长时间。
从二十三开始一直到大年三十每天都有不同的工作,目的都是为了过一个圆满的春节。
1、祭灶在民间,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
灶神在民间的地位很高,被尊为一家之主。
灶神画像有的是灶王一人有的是两人,传说是灶王和灶王奶奶。
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农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
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最下面是聚宝盆。
1、宅基选择方面濮阳人民传统,宅基总布局多以南北长12步,东西宽8步(每步5英尺),计0.4亩的长方形为最佳,这样适合于建造传统的以北屋为上房的四合院,当地也有东西长而南北宽者,更有大于0.4亩的。
另外,本地历来保持黄河流域择高而居的习惯,即使无水患之虞,也总要把宅基垫得高些。
庭院格局方面,濮阳地区的四合院有别于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最大的特点是配房前墙与上房的两上墙对齐,院落四四方方,宽敞明亮,濮阳的四合院是高墙窄院式的,庭院幽雅。
上房(多为北屋)立于配房,且配房山墙遮住上房东西两窗;上房对面的下房(即南屋)与上房等高常为两间一过厅(大门)。
近年来,这种四合院已渐不适应现代家庭的居住而被打破,改为精修上房,仅盖一边配房或下房,这样庭院显得宽敞明亮。
房屋分配方面:上房为家长或老人住处,靠山墙一间为卧室,中间为客厅。
配房为子女住室。
濮阳岁时节日濮阳境内传统岁时节日繁多,几乎一年中每个月份(农历)都有传统节日,粗略计算不下二十个,现举较为重要的介绍一下:①、春节“春节”俗称“年下”,是当地民间一年之中持续时间最长,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从一年的腊月(农历十二月)初八开始到第二年的正月十六结束,共一个多月的时间。
这期间又包括众多的节日。
计有:·腊八(腊月初八) 民谚:“腊八祭灶,年下来到”,故腊八又有“小年”之称。
这一节日的标志是食用“腊八粥”(早饭)。
此粥以小米为主料,加红枣、花生、绿豆、豇豆等八种原料细煮而成,香甜可口。
食用前还要将粥抹于各种果树上,希望来年果实累累。
腊八虽规模不大,但为一喜庆节日。
·祭灶(腊月二十三日)民谚:“二十三,祭灶官。
”传说这天晚上灶君要升天向玉皇汇报人间善恶,于是人们便用“祭灶糖”(一种特制糖)为他践行,带有贿赂性质,希望他上天说好话。
同时,人们在这一天要换上新的灶君像,像两旁贴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定”,横批“一家之主”。
·除夕(腊月三十日),俗称“年三十”。
龙都濮阳的文化传统有哪些
濮阳,素有“龙都”之称,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城市。
在这片古老的
土地上,有着许多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深深地熔铸在当地人民的生活之中。
首先,濮阳是中国龙的发源地之一,龙文化在这里有着深厚的传统。
据史书记载,濮水之滨有龙,濮阳是龙的故乡,这里的龙文化源远流长,被誉为“龙都”。
每年的龙舟赛、龙灯节等活动,都是濮阳人民对龙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其次,濮阳还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传统。
濮阳地处中原文化的交汇处,吸
收了中原文化的精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间艺术风格。
濮阳地区的秧歌、社火、大鼓等民俗表演形式,传承了古老的文化传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当地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此外,濮阳还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濮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
的历史,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如濮阳博物馆、曹操墓、华山寺等历史文化遗迹,都是濮阳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兴衰和变迁。
总的来说,龙都濮阳的文化传统丰富多彩,龙文化、民间艺术、历史文化遗产
等都是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所在。
这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不仅丰富了濮阳人民的精神生活,也为这座城市增添了独特的文化魅力,值得我们去深入了解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