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住宅设计规范(免费下载)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213.00 KB
- 文档页数:34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2013年版第一篇建筑设计条文宣贯、专题报告、答疑一、“建筑设计”强制性条文概况:1、工程建设标准分类及其相互关系2、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的实施背景3、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的审批原则和实施要点4、“建筑设计”强制性条文的特点和实施难点5、“建筑设计篇”2013年版主要修改内容二、主要条文宣贯:1、第1章基本规定(《民用建筑设计通则》的6条强条)2、第2章室内环境(采光、隔声、空气质量的三部标准的部分强条)3、第3章各类建筑的专门设计(《中小学校设计规范》、《住宅设计规范》、《剧场建筑设计规范》的部分强条)4、第4章专项设计(《无障碍设计规范》、《坡屋面工程技术规范》和《住宅设计规范》的有关强条)三、专题报告:1、“建筑设计”强制性条文今后的发展方向2、建筑设计规范与“强制性条文”的关系3、《民用建筑设计通则》与其他设计规范的关系4、如何执行建筑设计强条中有关室内环境的量化指标5、关于建筑日照计算与住宅室内环境质量控制6、栏杆的防护高度与“可踏面”的有关问题7、建筑的无障碍设计与无障碍建筑的设计8、建筑设计如何选用“无障碍电梯”和“可容纳担架电梯”四、典型问题答案:1、建筑设计的“安全疏散”与建筑防火的“逃生”有何不同?2、如何确定建筑的形式和建筑的层数?3、如何计算走廊、通道净尺寸及窗地比指标?4、如何处理建筑设备相关标准改版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建筑设计”强制性条文概况:1、工程建设标准分类及其相互关系按文件形式分为:建设标准(《派出所建设标准》等,控制投资,较少对外)技术规范、规程(《住宅设计规范》等,工程技术标准中的大部分)产品标准(《住宅厨房、卫生间排气道》等,产品的选用、安装)管理办法、条例(《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强度高、数量少)按等级分为:国家标准GB行业标准JG(协会标准CECS)地方标准(北京DBJ)企业标准QB(ISO国际标准和产业联盟标准需根据实际情况应用转化到各个等级中)按执行强度分为:强制性标准(有一定比例的强制性条文)推荐性标准(编号带/T,推荐性不等于“宜”)在建工行业还有:标准图集通用图集技术措施实施导则(作为“准”标准文件,各个等级都有。
《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专题论证汇报、答疑专题介绍:1、名词定义—住宅、公寓等2、和“强制性条文”及《住宅建筑规范》关系3、小套型和低限面积4、住宅设置凸窗相关问题5、窗台和阳台防护高度6、从“可踏面”要求看和《民用建筑设计通则》关系7、相关高层住宅配置可容纳担架电梯8、日照计算和住宅套型设计经典问题答案:1、底层公建(商住楼)适用标准?2、净尺寸及窗地比指标计算方法?3、住宅无障碍设计和无障碍住宅设计?4、电线回路截面和负荷匹配?(相关标准改版)5、开敞式厨房和燃气安装技术条件?6、本规范“实施时间”问题?1、名词定义—住宅、公寓等住宅:供家庭居住使用建筑。
住宅两个关键概念“房子”和“家庭”。
《住宅设计规范》定义说明:规范关键是根据家庭居住使用要求来要求。
未成家前或离散后单身男女和孤寡老人作为家庭特殊形式,居住在一般住宅中时,其居住使用要求和一般家庭一致。
作为特殊人群,居住在单身公寓或老年公寓时,应另行考虑其特殊居住使用要求,在《住宅设计规范》中不尤其考虑。
公寓:为特定人群提供独立或半独立居住使用建筑。
通常以栋为单位配套对应公共服务设施。
公寓常常以其居住者性质冠名。
学生公寓;运动员公寓;教授公寓;外交人员公寓;青年公寓;老年公寓。
公寓中居住者人员结构相对住宅中家庭结构简单,而且在使用周期中较少发生改变。
住宅设施配套标准是以家庭为单位配套,而公寓通常以栋为单位甚至能够以楼群为单位配套。
比如,无须每套公寓设厨房、卫生间、客厅等空间,而且能够采取共用空调、热水供给等计量系统。
不一样公寓之间一些标准比公寓和住宅之间差异还大。
如老年公寓在电梯配置、无障碍设计、医疗和看护系统等方面要求,比运动员公寓要高多。
所以,不应编制通用公寓设计标准,必需时可分别制订对应专用公寓设计标准。
实际上没有所谓公寓标准,一些设计项目假如准备不实施《住宅设计规范》要求,则应实施相关公建设计标准要求。
如:酒店公寓应实施《旅馆建筑设计规范》。
2013最新住宅设计规范知识有哪些住宅设计规范是很多人都在讨论的问题,合理的住宅设计能够带来舒适生活环境,然而有很多开发商却不根据住宅设计规范来进行施工,很多业主都不了解这些,下面小编就来告诉大家2013最新住宅设计规范知识。
根据国家计委《一九九四年工程建设标准定额制订修订计划》(计综合[1994]240)号文的要求,对《住宅建筑设计规范》GBJ96-86进行修订,更名为《住宅设计规范》。
本规范编制组在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本规范。
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套内空间;4.共用部分;5.室内环境;6.建筑设备。
主要修订了住宅套型分类及各房间最小使用面积,技术经济指标计算,楼电梯及垃圾道的设置等;增加了术语,扩展了室内环境和建筑设备的内容。
1、总则1.0.1为保障城市居民基本的住房条件,提高城市住宅功能质量,使住宅设计符合适用、安全、卫生、经济等要求,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城市新建、扩建的住宅设计。
1.0.3住宅按层数划分如下:一、低层住宅为一层至三层;二、多层住宅为四层至六层;三、中高层住宅为七层至九层;四、高层住宅为十层及以上。
1.0.4住宅设计必须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规,遵守安全卫生、环境保护、节约用地、节约能源、节约用材、节约用水等用关规定。
1.0.5住宅设计应符合城市规划及居住区规划的要求,使建筑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创造方便、舒适、优美的生活空间。
1.0.6住宅设计应推行标准化、多样化,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促进住宅产业现代化。
1.0.7住宅设计应在满足近期使用要求的同时,兼顾今后改造的可能。
1.0.8住宅设计应以人为核心,除满足一般居住使用要求外,根据需要应满足老年人、残疾人的特殊使用要求。
1.0.9住宅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3、基本规定3.0.1 住宅设计应符合城镇规划及居住区规划的要求,经济、合理、有效地利用土地和空间。
1 总则1.0.1为规范房屋建筑与装饰工程造价计量行为,统一房屋建筑与装饰工程工程量计算规则、工程量清单的编制方法,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工业与民用的房屋建筑与装饰工程发承包及实施阶段计价活动中的工程计量和工程量清单编制。
1.0.3房屋建筑与装饰工程计价,必须按本规范规定的工程量计算规则进行工程计量。
1.0.4房屋建筑与装饰工程计量活动,除应遵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2. 0.1 工程量计算指建设工程项目以工程设计图纸、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及有关技术经济文件为依据,按照相关工程国家标准的计算规则,、计量单位等规定,进行工程数量的计算活动,在工程建设中简称工程计量。
2.0.2 房屋建筑在固定地点,为使用者或占用物提供庇护覆盖以进行生活、生产或其他活动的实体,可分为工业建筑与民用建筑。
2.0.3 工业建筑提供生产用的各种建筑物,如车间、厂区建筑、动力站、与厂房相连的生活间、厂区内的库房和运输设施等。
2.0.4 民用建筑非生产性的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如住宅、办公楼、幼儿园、学校、食堂、影剧院、商店、体育馆、旅馆、医院、展览馆等。
3工程计量3. 0.1工程量计算除依据本规范各项规定外,尚应依据以下文件:1经审定通过的施工设计图纸及其说明。
2经审定通过的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
3经审定通过的其他有关技术经济文件。
3.0.2工程实施过程中的计量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 50500的相关规定执行。
3.0.3本规范附录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计量单位的,应结合拟建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确定其中一个为计量单位。
同一工程项目的计量单位应一致。
3.0.4工程计量时每二项目汇总的有效位数应遵守下列规定:1 以“t”为单位,应保留小数点后三位数字,第四位小数四舍五入。
2以“m”、“m2’’、“m3”、“kg”为单位,应保留小数点后两位数字,第三位小数四舍五入.3以“个”、“件”、“根”、“组”、“系统”为单位,应取整数。
第一章总平面1.1总平面设计(深规土[1997]254号)1.1.1总平面设计必须对建设场地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气象等作深入观察了解,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及自然景观,保持和维护生态平衡,正确处理与周围建筑的环境、空间、场地、竖向标高等关系。
建筑设计未经审批之前不得改变原地形地貌.1.1.2位于高压走廊、微波通道、航空线路、文物建筑等管制范围内的建筑物,设计时应符合有关规定。
1.1.3位于低洼处的建筑物,其主入口及地下室应采取防洪措施。
与山体河道邻近的建筑物应设置截洪沟、防洪堤及防滑坡等设施。
1.1.4城市高压、架空线路走廊宽度1.城市高压走廊宽度表(SZB01—97)2.架空电力线路,其外边线向外侧延伸的防护距离:(SZB01—97)10KV -—5米 220KV —— 15米110KV —- 10米 330KV —- 20米1。
1.5 液化石油气站(SZB01-97)1.调压站调压站与其他建筑物、构筑物水平净距(m)2.瓶装供应站瓶装供应站的瓶库与站外建、构筑物的防火间距(m)注:总存瓶容积应按实瓶个数与单瓶几何容积的乘积计算。
1.2 深圳市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SZB01—97)1。
2.1 用地代号:居住用地 -——R 对外交通用地—— T商业及公共用地—— C 道路广场用地——S行政、文教用地—— G/IC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U工业用地——- M 绿地 -—-—- G仓储用地 -—- W 特殊用地——-— D水域和其它用地—— E1。
3 居住用地主要技术经济指标(SZB01—97)居住用地规划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应不少于下表所列栏目1.4 住宅建筑密度控制指标(SZB01—97)1。
5 建筑间距、建筑物退让1。
5.1 日照标准住宅日照标准应符合下表:(GB50180—93)1.5。
2 住宅建筑间距(SZB01-97修定稿)1.住宅建筑间距应保证受遮挡的住宅获得日照要求的居住空间,其大寒日有效日照时间不应低于3小时;旧区的住宅建筑日照标准可酌情降低,但不应低于大寒日有效日照时间1小时的标准.2.多、低层住宅建筑间距a.平行布置的多、低层住宅建筑间距:在新区不应小于该两幢建筑平均高度的0。
第七篇抗震设计1 抗震设防依据和分类《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1.0.3抗震设防区的所有建筑工程应确定其抗震设防类别。
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工程,其抗震设防类别不应低于本标准的规定。
3.0.2建筑工程应分为以下四个抗震设防类别:1 特殊设防类:指使用上有特殊设施,涉及国家公共安全的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等特别重大灾害后果,需要进行特殊设防的建筑。
简称甲类。
2 重点设防类:指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生命线相关建筑,以及地震时可能导致大量人员伤亡等重大灾害后果,需要提高设防标准的建筑。
简称乙类。
3 标准设防类:指大量的除1 、2 、4 款以外按标准要求进行设防的建筑。
简称丙类。
4 适度设防类:指使用上人员稀少且震损不致产生次生灾害,允许在一定条件下适度降低要求的建筑。
简称丁类。
3.0.3 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应符合下列要求:1 标准设防类,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抗震措施和地震作用,达到在遭遇高于当地抗震设防烈度的预估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的抗震设防目标。
2 重点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定。
同时,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
3 特殊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
同时,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确定其地震作用。
4 适度设防类,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不应降低。
一般情况下,仍应按本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
注:对于划为重点设防类而规模很小的工业建筑,当改用抗震性能较好的材料且符合抗震设计规范对结构体系的要求时,允许按标准设防类设防。
第一章总平面1.1总平面设计(深规土[1997]254号)1.1.1总平面设计必须对建设场地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气象等作深入观察了解,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及自然景观,保持和维护生态平衡,正确处理与周围建筑的环境、空间、场地、竖向标高等关系.建筑设计未经审批之前不得改变原地形地貌。
1.1.2位于高压走廊、微波通道、航空线路、文物建筑等管制范围内的建筑物,设计时应符合有关规定。
1.1.3位于低洼处的建筑物,其主入口及地下室应采取防洪措施。
与山体河道邻近的建筑物应设置截洪沟、防洪堤及防滑坡等设施。
1.1.4城市高压、架空线路走廊宽度1.城市高压走廊宽度表(SZB01—97)2.架空电力线路,其外边线向外侧延伸的防护距离:(SZB01-97)10KV ——5米 220KV -—15米110KV——10米 330KV—-20米1。
1。
5 液化石油气站(SZB01-97)1.调压站调压站与其他建筑物、构筑物水平净距(m)2.瓶装供应站瓶装供应站的瓶库与站外建、构筑物的防火间距(m)注:总存瓶容积应按实瓶个数与单瓶几何容积的乘积计算。
1.2 深圳市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SZB01—97)1。
2.1 用地代号:居住用地 -——R 对外交通用地 -— T商业及公共用地—— C 道路广场用地—- S行政、文教用地—- G/IC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工业用地——- M 绿地—————G仓储用地——- W 特殊用地———— D水域和其它用地—- E1.3 居住用地主要技术经济指标(SZB01—97)居住用地规划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应不少于下表所列栏目1。
4 住宅建筑密度控制指标(SZB01—97)1.5 建筑间距、建筑物退让1.5.1 日照标准住宅日照标准应符合下表:(GB50180—93)1.5。
2 住宅建筑间距(SZB01-97修定稿)1.住宅建筑间距应保证受遮挡的住宅获得日照要求的居住空间,其大寒日有效日照时间不应低于3小时;旧区的住宅建筑日照标准可酌情降低,但不应低于大寒日有效日照时间1小时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