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科学技术社会规范及运行
- 格式:ppt
- 大小:605.50 KB
- 文档页数:64
科学技术与社会1.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1.1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形成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是指科学技术活动的整个社会组织体制和制度。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的确立,意味着科学和技术已成为社会构成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部门(科研院所、大学、学会、课题组)和职业门类(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1)近代: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肇始1603-1630最早的科学社团意大利罗马的林赛学院伽利略西门托学社伽利略的学生维维安尼、托里查利1598 格列沙姆学院1662 伦敦皇家学会1666 法兰西科学院2)现代:科学技术建制的确立科学终于发展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是在19世纪的德国,它和高等教育、工业生产的发展密切相关对现代科学家社会角色确立具有重要意义的有三方面因素:一是大学教学和科研体制的改革,主要是系的建立和研究生院制度形成,训练了大批高质量研究生,毕业后大部分加盟到科学家队伍中;二是企业中工业实验室的大量涌现,这些实验室成了吸收科学家和博士学位获得者的重要机构,并产生出工业科学家;三是国家直属科研机构的兴起,聚集了大批既进行基础研究也进行应用研究的科学家1.2科学共同体与技术共同体“科学共同体”源于社会学中的“共同体”概念,对共同体进行哲学探讨,人们思考的最多的问题是共同体的性质问题。
在长期的认识过程中,对共同体性质的理解基本上趋于两种:一种是认为共同体是经验性质的,一种认为是意识形态性质的。
所谓经验的,是指基于血缘、亲族、共居处、地域等基础上的群体,而意识形态的则指其成员享有共同的态度、感情和观念等1)科学共同体的组织形式社会内在形式:学派社会外在形式:科学研究组织机构无形学院:以学术思想沟通为基础,大多数由多学科的学者组成,立足于自由联合,不具有排他性学会——职业科学家团体科研组织——各级科学院、研究所等国际或国家兴办的科研中心2)科学共同体的激励机制和权威机构默顿认为科学共同体奖励科学发现的基本“通货”是“承认”,它不以实物或货币形式出现。
绪论第一节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一、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与范围1.整个世界的历史可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2.人类只有进行物质生产劳动才能从自然界那里取得他们所需要的生活资料3.科学技术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4.哥白尼牛顿科学革命与英国工业革命把人类从农业社会推向开放、进步的工业社会自然辩证法贯穿的基本观点第一.自然界是第一性的,它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第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基本观点第三.科学技术是自然发展史与人类社会发展史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与相互作用的中介第四.社会发展经历不同的历史阶段,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内容有所不同二、自然辩证法与科技哲学科技哲学的体系:形式科学、物理学、生命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区别:1、看待自然观方面2.看待科学技术方面3.看待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方面三、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社会1、哲学方面2、社会学、历史学方向3、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关系研究方向第二节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一)创立时期1、批判分析了德国古典哲学2、批评分析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创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方法论3、研究了劳动与人的生存、发展,以及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二)发展时期1、科学社会学2.科学学3.技术文化学二、20世纪中叶以来自然辩证法的新发展1.自然观方面(系统自然观、生态自然观)2、在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方面3、在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方面4、在科学技术与社会方面波普尔证伪主义的科学哲学(1)反归纳主义(2)经验证伪原则(3)划界标准:重言式命题、列尽各种可能性的逻辑命题、数学命题、形而上学命题、宗教神话、伪科学(4)理论是大胆的猜测:理论先于观察,有保留地赞同康德“理性给自然界立法的观点”、科学开始于问题、理论是大胆的猜测(5)知识增长的理论可证伪度:第一,理论表述的内容愈普遍,可证伪度就愈高;第二,理论表述的内容愈精确,它的可证伪度就愈高科学发展的四段式:1、科学开始于问题;2、科学家针对问题提出各种大胆的猜测,即理论;3、各种理论之间展开激烈的竞争和批判,并接受观察和实验的检验,筛选出逼真度较高的新理论;4、新理论被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所证伪,又出现新问即P1→TT→EE→P2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理论范式:(1)从心理上是科学共同体所共有的信念,(2)从理论和方法上说它是科学共同体所共有的“模型”或“框架”,总体说,就是某一科学家集团在某一专业或学科所共同具有的信念,这种信念规定了他们的共同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为他们提供了共同的理论和解决问题的框架,从而形成为该学科的一种共同传统,并为该学科的发展规定了共同的方向。
科学的社会规范科学的社会规范是指在科学研究和实践中,科学家和科学从业人员需遵守的一系列道德和行为准则。
这些规范旨在保障科学研究的质量和诚信,维护科学领域的公正和公正。
首先,科学的社会规范要求科学家和科学从业人员必须拥有诚实和透明的态度。
他们应该通过准确记录和报告实验数据、方法和结果来确保研究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他们不应隐瞒或篡改数据,也不应歪曲结果以符合自己的预期或获得个人利益。
其次,科学的社会规范要求科学家和科学从业人员必须遵守知识产权法和研究伦理准则。
他们应该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并遵守法律和伦理要求,如保护人类和动物的权益,避免伦理冲突和研究不当行为。
此外,科学的社会规范要求科学家和科学从业人员必须尊重和倡导学术自由和学术合作。
他们应该尊重不同观点和意见的存在,乐于与他人交流和合作,促进科学知识的共享和传播。
他们不应阻碍他人的研究或剽窃他人的成果,而应当通过学术交流和引用来承认他人的贡献。
另外,科学的社会规范要求科学家和科学从业人员必须克服个人偏见和利益冲突,专注于客观事实和科学证据。
他们不应受到政治、经济或其他非科学因素的干扰,而应根据科学原则和方法来进行研究和判断。
他们应该根据科学证据和数据来提出假设、推断和结论,并公正评估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和可靠性。
最后,科学的社会规范要求科学家和科学从业人员必须对社会和环境负责。
他们应当考虑科学研究和应用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并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减少负面影响。
他们应当尊重和妥善利用自然资源,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总之,科学的社会规范是科学界的道德和行为准则,它要求科学家和科学从业人员在科学研究和实践中遵循诚实、透明、可靠、公正、公正、合作、客观、责任的原则。
遵守科学的社会规范不仅有助于保障科学研究的质量和诚信,也有助于推动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
第12章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12.1 复习笔记一、科学共同体及其社会规范1.社会中的科学共同体(1)科学共同体的含义①像其他社会活动一样,科学活动必然涉及主体、客体及工具三种要素。
应该首先关注科学活动的主体——由科学家组成的科学共同体。
②科学共同体是英国科学家和科学哲学家M.波兰尼于1942年首先提出的概念,用以指科学家群体。
科学共同体更多地是指一种关系共同体(有时也用于指地域的科学家群体)。
在科学社会学中,科学共同体的概念首先突破了地域的限制,而强调科学家群体所具有的共同信念、共同价值、共同规范,以区别于一般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
③科学共同体含有两层意义a.整个的科学界,用于考察其外在关系。
b.部分科学家组成的各种集团,用于考察科学界的内部结构。
④现实中科学共同体的形式多种多样,学者们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a.R.怀特莱认为,科学本质上是一种职业组织;科学共同体首先是荣誉组织,又是雇佣组织。
学派是科学共同体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科学活动中合作研究的独特共同体。
b.1980年康斯坦还首先提出了技术共同体和技术范式的概念,并被意大利技术经济学家多西进行了发展,科学共同体扩展成更广泛的科技共同体。
c.普赖斯及社会学家克兰还发现了“无形学院”这种非正式的科学共同体,它们是科学家通过直接交谈、通信等个人联系方式进行非正式交流而形成的。
(2)构成科学精神气质的社会规范①社会规范的含义拓展确证无误的知识,是科学共同体进行科学活动的基本社会目标。
实现这个目标,科学共同体必须服从特定的行为规范。
这些规范分为认识规范和社会规范两类:科学认识规范多指一般方法论约定,科学社会规范则是科学共同体活动的社会行为准则,支配着所有从事科学活动的人。
②四类制度性必须的规范1942年,默顿发表了一篇后被定名为“科学界的规范结构”的论文,提出四类制度性必须的规范——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利性、有条理的怀疑主义——构成了现代科学的精神气质。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马克思,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深刻揭示了科技与社会关系的本质。
本篇:从社会角度,阐明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社会建制、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问题,最后探讨科学技术进步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第十一章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把科学技术作为一个整体,讨论它如何在社会大系统中运行,阐明它运行的特点与机制,并从宏观角度探讨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规律及其保障。
第一节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特点古代、近代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状况有很大的不同。
古代,少数人的兴趣和爱好,和社会的关系远。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汇聚,并进入生产过程,成为一种生产力;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开始结合,形成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基本过程,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生产方式。
20世纪,科学与技术直接和社会的各个方面融合,科学、技术与社会一体化,科学技术成为极其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国家提升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决定因素。
以“研究与发展”为基础的科学技术业成为国家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产业。
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呈现下面一些特点:一、科学技术一体化科学技术一体化—科学的技术化和技术的科学化,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鲜明特征。
1、科学的技术化,两个方面含义:—在科学活动中包含着技术活动;—科学研究应用技术手段和工具,科研的重大进展依赖于实验技术上的突破。
早期科学:直观、猜测和思辨探索自然,近代科学:借助实验进行探索,离不开实验技术手段。
工业革命后:尤其是新型动力机如电机的广泛使用,进一步加强了科与技结合。
现代,科学研究进入微观、宇观层次,前沿基础科学理论的突破需要复杂的仪器设备和实验装置等高技术手段的支持。
2、技术的科学化,两方面含义:—已有技术经验知识借助科学理论指导形成系统技术知识体系,上升到技术科学;—技术进步以科学发展为先导,技术的重要发明通常直接来自基础科学研究的成果。
越是高技术,包含的科学知识密集程度也越高。
此外,科学研究领域交叉、理论方法的移植,边缘性、横断性、综合性学科大量涌现,科学自身日益整体化;技术开发领域的交叉、融合,技术自身日益综合化。
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是指在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过程中,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规范。
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是科学技术的社会责任的体现,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
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包括许多方面,如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科学技术的应用、科学技术的安全和危险性、科学技术的信息传播、科学技术的资源利用等。
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在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过程中,应当遵守诚信原则,不得抄袭他人的成果,也不得篡改数据或者隐瞒不良信息。
同时,在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过程中,应当尊重和保护动植物的生命,遵守动物实验的相关规范,在必要时使用动物模型,但也要尽量减少动物使用的数量和痛苦程度。
同时,在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过程中,应当尊重人类尊严和人权,不得有侵犯人类尊严和人权的行为。
1.科学技术的应用:在科学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应当遵守公平原则,不得因为种族、性别、年龄、职业等因素而歧视任何人。
同时,在科学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应当尊重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不得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也不得对人类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2.科学技术的安全和危险性:在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科学技术的安全和危险性,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防止事故的发生。
同时,在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过程中,应当遵守社会责任原则,对科学技术的危险性负责。
3.科学技术的信息传播:在科学技术的信息传播过程中,应当遵守真实原则,不得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信息。
同时,在科学技术的信息传播过程中,应当尊重个人隐私和权利,不得侵犯个人隐私。
4.科学技术的资源利用:在科学技术的资源利用过程中,应当遵守节约原则,不得浪费资源,同时也应当遵守保护原则,保护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
5.总的来说,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是科学技术研究和应用过程中的道德准则和规范。
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包括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科学技术的应用、科学技术的安全和危险性、科学技术的信息传播、科学技术的资源利用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