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的翻译思想(展示版)解析
- 格式:ppt
- 大小:1.41 MB
- 文档页数:55
安徽文学ANHUIWENXUE 安徽文学2018年3期总第416期从《林纾的翻译》看钱钟书翻译观王婉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摘要: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中展示了自己的翻译观,提出了“化”境说;并将翻译称为“媒”“诱”,强调了其在异语文化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性;还提出“讹”在翻译过程中无法避免。
后人对其翻译观的研究层出不穷,笔者认为钱钟书的观点有其局限性,其“化”境说过分强调归化翻译,使翻译失去原语背后的文化色彩,会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异语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传播。
关键词院林纾的翻译钱钟书“化”境“媒”“诱”“讹”作者简介:王婉贞(1993-),女,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英语翻译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
一、引言钱钟书所写的《林纾的翻译》一经发表就引起诸多讨论,几十年来,对其翻译观的研究从未中断。
本文就从《林纾的翻译》浅谈自己对于钱钟书翻译观的拙见。
从钱钟书的“化”境说可以看出他主张翻译要完全归化,使译文看起不像是翻译过来的文字。
对此,笔者并不完全赞同。
由于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过度追求翻译的“化”,难免出现不必要的“讹”,影响其发挥媒介功能。
译者应该提高个人的翻译水平,在翻译的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尽量减少“讹”,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发挥翻译媒介功能。
二、“化”境说在《林纾的翻译》中,钱钟书开头就提出了影响中国翻译界至今的“化”境说。
他认为:“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是‘化’。
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
”(钱钟书,1985)钱钟书翻译观的核心在于“化”字。
他认为好的译作应该像是母语使用者的创作,没有丝毫的翻译痕迹,要符合译语的特点,符合译语读者的文学审美。
由此看出,钱钟书是主张归化的,而他本人也是“化境说”的践行者。
比如:他将“Everything is the same,but you are not here,and I still am.In separation the one who goesaway suffers less than the one who stays behind ”译为:此间百凡如故,我仍留而君已去耳。
关于翻译家钱钟书先生目录摘要 (1)关键字 (2)正文 (2)一、钱老简介 (2)二、“诱”、“讹”、“化”的翻译思想 (3)三、翻译例文欣赏 (4)四、我的观点 (5)参考文献 (5)摘要钱钟书先生不仅是一位著名作家,也是一名翻译家,他对中国的翻译理论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本文主要对钱钟书先生在翻译方面的理论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通过举例展示了钱钟书老先生在翻译方面独特的手法。
同时,在本文中还提到了我对翻译的理解,和我认为的要成为一名好的翻译的必要条件。
AbstractMrQian is not only a famous writer but a translator, who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translation theory of China. I will give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his translation theory in my paper, and analyze the unique methods of his translation.I also give my own opinion of the requirementswhich is necessary for being a good translator.关键字成就翻译观点理论原则Key wordsachievement translation views theoretical principles正文一、钱老简介中学时代,在语文课本上第一次接触到了钱钟书老先生。
那时候只知道钱老先生是一个作家,只知道他写的文章很好,很受欢迎。
后来才知道,原来钱老还是一个著名的翻译家。
在课上,通过高老师的讲解才知道,一个好的翻译,原来需要将两种语言所处的文化背景有一个很好的了解,掌握好两种语言才能将一种语言的意思尽量完整的去转化到另一种语言中去。
翻译,不仅仅是将文字的意思转化过去,能否将原文中所包含的意思很好的翻译出来也是极其重要的一方面。
钱钟书先⽣的这篇散⽂说的是窗⼦,但是其⽤意绝不仅仅是说说窗⼦⽽已,⽽是要以窗⼦来⽐喻⽣活、⽐喻⼈⽣。
从语⾔上看,《窗》延续了⼀贯的钱派⼿法,⽤词平实、普通,没有长句,没有什么复杂结构,⾮常从容地叙述、说理,却⼜紧紧地扣住了主题。
这样的特点对翻译构成的难度不⾔⽽喻,翻译中应当时时充分考虑上述特点,尽量在译⽂中体现出来。
⼀逐句分析:窗Random Thoughts on the Window (题⽬中的这个窗字,包含的意思较为丰富,使⼈有多种联想,因此译成Random Thoughts on the Window.) ⼜是春天 It is spring again 中⽂是⽆主句,英⽂没有这样的句⼦结构,因此⽤It is……句型。
原⽂⾥“⼜”⽤在句⾸,但是英⽂如果也把again放在句⾸,这个词就太突出,分量太重了。
所以again⼀词在译⽂中放在句末和原⽂“⼜”放在句⾸分量相当。
窗⼦可以常开了 and the window can be left open as often as one would like ⽤定冠词the 加单数名词window来代表所有的窗⼦。
英语⾥表⽰“全部”可以有⼏种⽅法:1)复数名词,2)不定冠词a/an+名词,3)定冠词+名词。
这⾥就是⽤的第三种,更侧重其⼀致性。
“常开”不能译成can open often或can be opened often.因为原⽂是从⼈的⾓度说的,⼈们什么时候想开窗都⾏,所以⽤了one would like这样的说法。
春天从窗外进来 As spring comes in through the windows 这句把春天拟⼈化了,英⽂也⽤同样的结构就⾏。
窗外:out of the window.但是,如果把“从窗外进来”理解成⼀个过程,⽤through表⽰就⽐较好。
⼈在屋⼦⾥坐不住,就从门⾥出去 so people——unable to bear staying inside any longer——go outdoors 破折号之间的形容词短语说明⼈们在屋⾥坐不住的原因。
钱钟书经典美文《窗》翻译详解钱钟书先生的这篇散文说的是窗子,但是其用意绝不仅仅是说说窗子而已,而是要以窗子来比喻生活、比喻人生。
从语言上看,《窗》延续了一贯的钱派手法,用词平实、普通,没有长句,没有什么复杂结构,非常从容地叙述、说理,却又紧紧地扣住了主题。
这样的特点对翻译构成的难度不言而喻,翻译中应当时时充分考虑上述特点,尽量在译文中体现出来。
下面我们就以《窗》这篇散文的前两段为例,来谈谈汉译英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汉译英翻译:窗 Random Thoughts on the Window又是春天,窗子可以常开了。
春天从窗外进来,人在屋子里坐不住,就从门里出去。
不过屋子外的春天太贱了!到处是阳光,不像射破屋里阴深的那样明亮;到处是给太阳晒得懒洋洋的风,不像搅动屋里沉闷的那样有生气。
就是鸟语,也似乎琐碎而单薄,需要屋里的寂静来做衬托。
我们因此明白,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
It is spring again and the window can be left open as often as one would like. As spring comes in through the windows, so people——unable to bear staying inside any longer——go outdoors. The spring outside, however, is much too cheap, for the sun shines on everything, and so does not seem as bright as that which shoots into the darkness of the house. Outside the sun-slothed breeze blows everywhere, but it is not so lively as that which stirs the gloominess inside the house. Even the chirping of the birds sounds so thin and broken that the quietness of the house is neededto set it off. It seems that spring was always meant to be put behind a windowpane for show, just like a picture in a frame.同时,我们悟到,门和窗有不同的意义。
[钱钟书翻译观浅析]钱钟书翻译观钱钟书作为中国20世纪以睿智和博学著称的国学大师,不仅深谙中国古典文化,而且对西方主流学术思想也有着深刻的见解。
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钱钟书的影响从学术界、知识界逐步扩大到大众文化领域,并在国内外形成了“钱学”这一文化现象。
本文从钱钟书《林纾的翻译》着手介绍了其“化境”翻译观极其影响。
一、钱钟书小传钱钟书,字默存,号槐聚,笔名中书君,1910年出生于江苏无锡。
十岁在无锡东林小学就读,十三岁考入美国圣公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
他读书过目不忘,幼年时读了许多古代小说,并能流畅无碍的背出其中章节。
1929年,十九岁的钱钟书被破格录取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数学仅得15分,但国文和英文成绩突出。
1933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1935年至1938年在欧洲留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1941年出版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1946年出版短篇小说集《人•兽•鬼》;1947年出版了长篇小说《围城》;翌年出版《谈艺录》。
1949年后,在清华大学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从事文学研究。
1998年,钱钟书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二、“化境”翻译观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可以说是“化”。
把作品从一国文字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言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林纾的翻译》――钱钟书1、“化境”“化境”是钱钟书1964 年在一篇谈论翻译的文章《林纾的翻译》中提出的翻译主张,颠覆了以“信”为基本的传统翻译主张,开创了以追求“美”为标准的现代翻译理论,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钱先生的翻译思想,也为当代翻译理论研究指明了新的方向。
2、“化境”在《林纾的翻译》中的体现文章开始,钱钟书叙述了许慎在《说文解字•诂林》的一节中关于翻译的话:�,译也。
从“口”,化“声”。
南唐以来,小学家都申说“译”就是“传四夷及鸟兽之语”,好比“鸟媒”对“禽鸟”的引“诱”,“�”、“讹”、“化”和“�”是同一个字。
浅谈钱钟书的“化境”翻译观摘要:本文将首先简要介绍钱钟书先生,其次将着重介绍钱钟书的翻译思想并对钱钟书的“化境”说做重点描述。
钱钟书的“化境”说既传承了中国传统艺术哲学,又吸收了西方的艺术思想;既阐明了翻译艺术的特点,又揭示了艺术创造的普遍规律。
而这些正是我们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关键词:翻译思想化境钱钟书先生一、简介钱钟书是中国著名学者、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文学史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著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长篇小说《围城》等。
但是,他在翻译方面的成就也很突出。
早在1935年,钱钟书为温源宁一本英语文集作书评,将Imperfect Understanding译作《不够知己》,深得“两脚踏中西文化”的林语堂的赏识。
虽然他在翻译学上的成就只是学术研究中的一个“雕栏”,但对译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钱钟书的翻译思想每个译家在提出一个翻译思想或理论时,首先关心的是这个思想或理论能否用来指导翻译的实践性操作,基于这样,翻译理论的注意力主要放在翻译方法和技巧的研究。
钱钟书用“诱”、“讹”、“化”三字对翻译的性质、功用、易犯的毛病和理想的最高境界做出了独特的概括。
所谓“诱”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媒”。
钱钟书认为,“媒”和“诱”所指的是翻译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也就是说翻译是个“居间者”和“联络人”,诱使我们去了解外国作品,去阅读外国作品,好像“做媒婆”似的,促使各国文化结下“文学姻缘”,使国与国之间和平友好相处。
所谓“讹”,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中说:“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距离,译者的理解和文风跟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也不一样,而且译者的理解和自己的表达能力之间还时常不尽相同。
”所以译文和原作之间总有“失真”和“走样”的地方,在意义理解或语气上也和原文的风格不符。
也就是说,翻译中,劣等的译文不是“居间而是离间”,就不能吸引读者去读原著,同时也破坏了原著的名誉。
钱钟书认为“化”是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他提出,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换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言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不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算得入于“化境”。
对钱钟书翻译理论的评介中文摘要:钱钟书先生对议界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将简介钱氏翻译理论与翻译成就,并援引其部分译文进行简要赏析。
关键字:钱钟书翻译理论翻译成就翻译简析正文:在翻译界,各位大家均提出了翻译的标准:严复求“信、达、雅”,林语堂要“忠、顺、美”,傅雷重“传神”……而钱钟书先生则博采众长,提出“化境”之说。
“化境”即为钱钟书翻译理论的精髓所在。
那“化境”作何理解?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钱钟书译论的代表作之一,此文“集翻译批评与理论建树于一炉……博瞻综赅.融中西学理之长;深识创见.成钱氏一家之言。
”(罗新璋语.1990/8))一文中,写到:“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是“化”。
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钟书先生将自己翻译主张归结为一个“化”字,何谓“化”?“状变而实无别而为异者,谓之化”(《荀子·正名》)。
从一国文字变成另一国文字,谓之“状变”,保存原作风味,谓之“实无别”。
“化境说”一出,在译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化境”的真正内涵,在于无痕与存味。
无痕,既要有对原文的理解,又不拘泥于原文,即“原作的‘投胎转世’,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资质依然故我(《林纾的翻译》);存味,是将原作毫无穿凿的化在译文的语言框架内,仍保留原作的风味。
化境说,作为钱氏翻译的灵魂,贯穿钱氏整个翻译工作的始终,这也使得钱氏翻译的成就到达了极大的高度。
谈及钱氏的翻译成就,罗新璋先生曾经这么总结:“考诸钱氏译著,整篇的的确似乎不多,似只有《精印本(堂吉诃德)引言》及德·桑科梯斯的“三论”,和《一节历史掌故,一个宗教寓言,一篇小说》里的两段译文;其余就是《谈艺录》《管锥编》等书,为借邻壁之明,取他山之石,大量引语的译文。
”虽然“钱氏的译著,整篇的不多”但是其翻译作品每句话都经得起推敲,琢磨与品位,限援引几句,做简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