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固有商:即直接媒介财货交易者; (2)辅助商:亦称第二种商,指间接以媒介货物交易为 目的者,如货运、仓储、居间、包装、装卸等; (3)第三种商:指虽然不属于直接或间接媒介货物交易 为目的,但从事与商品交易有密切关系的活动,如银 行、信托、加工承揽、出版、印刷、摄影等;
(3)第四种商:指与货物交易并无连带关系,而只与第 三种商有关系者。如广告传播、饮食服务、保险、 娱乐、信息服务等。 国内有学者亦采此分法,将商分为若干种,然 无论何种商,“营利”始终是其本质所在。
对法律意义上的商,学者多有不同的解释,大致有 以下几种观点: (1)梁慧星、王利明:商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各种商品 交换行为; (2)苏惠祥:商是以买卖方式使商品流通的的经济活 动; (3)董安生等:商事概念本质上是对社会生活中生产 经营活动性质之概括;在现代社会经济条件下,它 是对营利性主体从事的营利性营业活动之性质概括 (4)王书江:经济学或日常生活中把商理解为沟通生 产与消费的媒介行为,而法律上仅把这种媒介看作 商的一种,称为固有商或买卖商,此外,还有许多 商行为且范围日益扩大,出现“无业不商”的情况。
(5)王保树:营利为商的本质,这种行为不仅表现 在买卖之中,而且也表现在批发商、运输商、仓储、 银行、保险、信息、餐饮、娱乐等行业中,因此, 广义上的营利行为才是商法上的商。 (6)现代商人,除经销商外,还包括制造商、证券 商、保险商、运输商、广告商、代理商等。
多数学者并认为,商人这一概念已经过时,应将 商人之概念以企业替代之。并认为,“完善现代 商人制度,就是经济学上的现代企业制度的法律 用语。”
无论是列举主义或是概括主义,抑或是折衷主义, 法律意义的商都包括以下这三个要素: (1)主体须依法登记的; (2)须以营利为目的; (3)须在一定范围内从事营业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