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经济学4复习进程
- 格式:doc
- 大小:162.50 KB
- 文档页数:23
应考指导一、考试相关情况说明(一)课程基本情况《管理经济学》是财经和管理类专业高等教育的必修课程。
就其学科门类归属而言,管理经济学属于经济学的范畴。
管理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研究企业经营决策的科学。
学习管理经济学,要求学员具有一定的经济学和数学基础。
本课程的指定教材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组编,吴德庆主编:《管理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三)重难点分布从知识点分布来看,本课程试题覆盖了教材10章的全部内容。
从整体来看,教材10章内容知识点分布不均匀,重点章节主要是第1章,第2章,第3章,第5章,第6章,第7章。
绪论、第4章、第八章和第9章是知识点考查最少的四章,并且主要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四)试题难度从试题难度来看,试题绝大部分属于大面知识。
对于重点知识每年都会重复出现,只是以不同的形式,或者考查不同的内容。
这一点大家要特别注意,不要以为以前考过的知识点就不会再考。
虽然每年均有偏题出现,一般是属于课程涉及的较细的内容,但所占比例较低,属于正常情况。
总体而言,试题较为容易。
二、学习建议及复习方法/技巧针对本课程性质,结合历年考试情况,在此向学员提出以下四点学习建议,供大家参考:(一)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希望大家温习之前所学的微观经济学和数学(微积分)。
微观经济学是本课程的主要理论支点和基础,数学是本课程的主要研究方法。
(二)以考试大纲为依据,熟知考试大纲对课程提出的总的要求和各章知识点。
从历年考试情况看,本课程考试命题重基础、宽覆盖。
因此,建议学员认真阅读教材,尤其是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部分,切忌任意删减章节,采取猜题、押题方式。
(三)管理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相比较,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要利用经济模型进行决策。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学会应用数学函数和几何图形来理解相关的经济学原理和决策方法。
数学模型和几何图形分析是本课程的主要特点,学生一定要深刻认识、认真掌握。
管理经济学复习提纲管理经济学复习提纲一、管理经济学考试的总体要求管理经济学课程是管理类专业一门重要的理论基础课,是一门把微观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方法应用于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学科。
本课程的考试要求一是考察学员对相关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的掌握程度,二是考察学员运用经济学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决策问题的能力。
考试范围和要点:1. 绪论。
考试要点:管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管理经济学的基本方法、企业的性质与目标、企业利润。
2. 市场供求及其运行机制。
考试要点:需求、供给、供求法则与需求——供给分析、市场机制与社会资源的配置。
3. 需求分析与需求估计考试要点:需求价格弹性、需求收入弹性、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需求估计和需求预测。
4. 生产决策分析。
考试要点:生产和生产函数、单一可变要素的最优利用、多种可变要素的最优组合、规模对收益的关系、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生产函数与技术进步。
5. 成本利润分析。
考试要点:管理决策中几个重要的成本概念、短期成本函数、长期成本函数、贡献分析法、盈亏分界点分析法、成本函数的估计。
6. 市场结构与企业行为。
考试要点:市场结构及其分类、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企业决策、完全垄断市场条件下的企业决策、垄断竞争条件下的企业决策、寡头垄断条件下的企业决策、销售收入最大化的企业决策。
7. 定价实践。
考试要点:定价目标及定价程序、成本加成定价法、增量分析定价法、差别定价法高峰负荷定价法、多产品定价法、内部调拨定价法。
8. 长期投资决策,考试要点:投资决策概念和过程、货币的时间价值、现金流量的估计、资金成本的估计、投资方案的评价方法、风险条件下的投资决策。
9. 政府的经济作用。
考试要点:市场的效率、垄断弊端与反垄断政策、外部经济效应、公共品、信息不完全、效率与公平。
二、考试的形式与试卷结构考试形式:闭卷笔试;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分值:100分。
试卷结构:第一题单项选择题(25分,25题)第二题多项选择题(30分,15题)第三题判断题(10分,10题)第四题简答题(16分,3题)第五题计算题(19分,3题)绪论一、管理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二、管理经济学的理论支柱三、管理经济学的决策准则第一章市场供求及其运行机制第一节需求第二节供给第三节供求法则和需求―供给分析第四节市场机制与社会资源的配置第二章需求分析和需求估计第一节需求弹性第二节需求估计第三章生产决策分析――投入要素的最优组合问题第一节单一可变投入要素的最优利用第二节多种投入要素的最优组合第三节规模对收益的关系第四节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第四章生产决策分析――产品产量的最优组合问题第一节产品产量最优组合决策的理论方法第二节产品产量最优组合决策的实用方法――线性规划法第五章成本利润分析第一节管理决策中几个重要的成本概念第二节成本函数第三节成本利润分析方法第六章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第一节市场结构的分类第二节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企业行为第三节完全垄断条件下的企业行为第四节垄断竞争条件下的企业行为第五节寡头垄断条件下的企业行为第七章定价实践第一节定价目标和决定价格的主要因素第二节企业定价的一般方法第三节企业定价策略第四节中间产品转移价格的确定第九章企业决策中的风险分析第一节风险概念和风险衡量第二节经济学关于风险的理论第三节降低风险的途径第四节在决策中如何考虑风险第五节不确定条件下的企业决策第六节信息的搜集成本和价值第十章政府的经济作用管理经济学复习题名词解释1、管理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把传统经济学(主要是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和经济分析方法应用于企业管理决策的学科。
管理经济学总复习概要管理经济学》总复习第一部分:考核目标1.掌握管理经济学的基本知识2 .掌握管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3.运用基本原理与知识进行案例分析第二部分:考核方式参考书:《管理学经济学》吴德庆、马月才编著考试方式:闭卷考试题型一、单项选择题(15分)(15题)二、多项选择题(10分)(5题)三、名词解释(15分)(5题)四、简答题(35分)(5题)五、计算题(25分)(1题)第三部分:考核内容绪论第一章市场供求运行机制第二章需求分析第三章需求估计和需求预测第四章生产决策分析第五章成本利润分析第六章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第七章定价实践第八章长期投资决策第九章政府的经济作用绪论通过本章学习,要了解管理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了解管理经济学的理论支柱;理解管理经济学的决策准则;了解机会成本、经济利润。
第一节管理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管理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把传统经济学的理论和经济分析方法应用于企业管理决策实践的学科。
传统经济学主要指西方微观经济学。
管理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有密切的联系。
二者共同点是他们都把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都研究企业行为。
二者的不同点主要有:第二节管理经济学的基本方法管理经济学研究如何把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企业管理决策的实践,指明了它的研究范围是企业管理的决策。
决策的一般步骤:确定目标明确问题找出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可供选择的方案收集和估计数据对各种可能的方案进行评估,从中选出最优方案?实施和监控第三节管理经济学的基本方法一、边际分析法体现向前看的决策思想边际即“额外”、“追加”之意。
用边际分析法来衡量一个方案或一个项目是否有利,就是要把这个方案的额外成本(边际成本)与引起的额外收益(边际收益)相比较。
如果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就是有利的。
否则,就是不利的。
二、边际分析法和最优化原理适用于无约束条件下最优业务量的确定适用于有约束条件下的最优业务量的确定第四节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一、企业的性质二、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三、企业目标1、企业短期目标是多样化的2、企业长期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第五节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利润一、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会计利润=销售收入会计成本经济利润=销售收入机会成本二、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资源用于其它的、次好的用途的所可能得到的净收入。
第一章绪论1.管理经济学主要是为企业实现目标提供决策的方法和依据,侧重于实证研究,努力去说明客观事物是什么,而非规范研究,不带有价值判断,但不意味着就要排斥规范研究。
2.实证研究主张从经验入手,采用程序化、操作化和定量分析的手段,使社会现象的研究达到精细化和准确化的水平。
3.管理经济学应考虑的宏观因素有哪些?答:企业总是在特定的外部环境下经营决策,必然会受外部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
企业的外部经济环境可以用五个指标来衡量:失业率、利率、通货膨胀、实际GDP增长率、汇率。
失业率,是指失业人口占总劳动人口中的比例,用来衡量一国人力资源是否得到充分利用;利率,是指利息与本金之间的百分比,用来衡量一国资金是否得到充分利用;这两个指标共同来衡量一个国家的资源是否得到了充分利用。
实际GDP增长率,是指实际GDP的年度增长率,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社会总生产能力的变动。
汇率,是指一国货币兑换其他国货币的比率,用来反映国际经济交往变动。
4.剩余索取权:是财产权中的一项重要权力,它是对剩余劳动的要求权。
5.企业的性质:是企业的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由此进一步明确企业资产的增值和收益应当如何分配,企业所有者获得企业的剩余索取权,索取利润和承担亏损。
目前我国的企业按所有制的性质,一般可分为: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等。
6.企业组织: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采取的结构形态,表明企业作为一个经济实体,内部财产构成、分工协作、,外部与市场发生联系的方式,是资源和权力分配的载体,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处于基础地位和关键作用。
7.阐述三种基本的企业制度答:市场经济在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个人业主制企业、合伙制企业、公司(法人)制企业,这三种基本的企业制度。
个人业主制企业:是由单一的出资者投资创办的企业,业主一般对公司负有无限的债务清偿责任。
这样有利于业主对公司的绝对控制和管理,决策过程相对简单,使企业所有者能够严格把握公司的经营目标、发展战略及投资决策。
第四章生产分析生产理论涉及企业用资源(投入)生产产品(产出)的全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面临着两个基本的生产决策;生产理论涉及企业用资源(投入)生产产品(产出)的全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面临着两个基本的生产决策;1.如何组织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最有效地把既定的产量生产出来?2.如果企业需要扩大生产能力,应该怎样进行规划?通过本章的理论研究,我们可以对这两个问题作出解答,加深对企业生产决策的理解,并为更深入的分析打下基础。
第一节生产与生产函数一、生产与生产要素生产,指企业把其可以支配的资源转变为物质产品或服务的过程。
这一过程不单纯指生产资源物质形态的改变,它包含了与提供物质产品和服务有关的一切活动。
企业的产出,可以是服装、面包等最终产品;也可以是再用于生产的中间产品,如布料、面粉等。
企业的产品还可以是各种无形的服务。
生产要素:企业进行生产,需要有一定数量可供支配的资源作为投入,如土地、厂房、设备和原材料、管理者和技术工人等。
这些企业投入生产过程用以生产物质产品或劳务的资源称为生产要素或投入要素。
经济学中为方便起见,一般把生产要素分为三类:①劳动,包括企业家才能;②土地、矿藏、森林、水等自然资源;(3) 资本,已经生产出来再用于生产过程的资本品。
二、生产函数所谓生产函数(production function),就是指在特定的技术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一定投入量的组合与所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其一般形式为:所谓生产函数(production function),就是指在特定的技术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一定投入量的组合与所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其一般形式为:Q = f(L,K,…T)简化形式:假定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仅使用劳动与资本两种生产要素,分别用L和K表示,则方程可以简化为Q = f(L,K)三、短期生产和长期生产短期生产(shor trun),指的是期间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固定不变的时期,这种固定不可变动的生产要素称为固定要素或固定投入(fixed inputs);长期生产(Long run),则指生产期间所有生产要素的投入量都可以变动的时期,这些可以变动的生产要素称为可变要素或可变投入(variable inputs)。
第四章生产分析生产理论涉及企业用资源(投入)生产产品(产出)的全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面临着两个基本的生产决策;1.如何组织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最有效地把既定的产量生产出来?2.如果企业需要扩大生产能力,应该怎样进行规划?通过本章的理论研究,我们可以对这两个问题作出解答,加深对企业生产决策的理解,并为更深入的分析打下基础。
第一节生产与生产函数一、生产与生产要素生产,指企业把其可以支配的资源转变为物质产品或服务的过程。
这一过程不单纯指生产资源物质形态的改变,它包含了与提供物质产品和服务有关的一切活动。
企业的产出,可以是服装、面包等最终产品;也可以是再用于生产的中间产品,如布料、面粉等。
企业的产品还可以是各种无形的服务。
生产要素:企业进行生产,需要有一定数量可供支配的资源作为投入,如土地、厂房、设备和原材料、管理者和技术工人等。
这些企业投入生产过程用以生产物质产品或劳务的资源称为生产要素或投入要素。
经济学中为方便起见,一般把生产要素分为三类:①劳动,包括企业家才能;②土地、矿藏、森林、水等自然资源;(3) 资本,已经生产出来再用于生产过程的资本品。
二、生产函数所谓生产函数(production function),就是指在特定的技术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一定投入量的组合与所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其一般形式为:Q = f(L,K,…T)简化形式:假定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仅使用劳动与资本两种生产要素,分别用L和K表示,则方程可以简化为Q = f(L,K)三、短期生产和长期生产短期生产(shor trun),指的是期间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固定不变的时期,这种固定不可变动的生产要素称为固定要素或固定投入(fixed inputs);长期生产(Long run),则指生产期间所有生产要素的投入量都可以变动的时期,这些可以变动的生产要素称为可变要素或可变投入(variable inputs)。
在短期,因为固定要素(厂房、设备等)无法变动或变动成本无限大,企业只能通过增加可变要素(工人、原料等)的投入来扩大产量。
而在长期,由于所有要素都能变动,企业就可以扩建厂房、增添设备、扩大生产能力以更经济有效地增加产量。
第二节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过程一、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一)总产量与边际产量的关系: 边际产量上任一点的值等于总产量上相应点切线的斜率。
总产量最大(或最小)时,边际产量的值为零(二)总产量与平均产量的关系: 平均产量上任何一点的值,等于总产量上相应点与原点连接线的斜率(三)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的关系: 如果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平均产量就呈上升趋势:如果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平均产量就呈下降趋势。
这意味着两个产量的交点一定发生在平均产量的最高或最低点。
二、边际收益递减规律1、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内容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生产要素相结合生产一种产品时,若一种要素可以变动,其余要素固定不变,随着可变要素的增加,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一般增加两个阶段。
(1)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可能出现递增现象。
(2)可变要素边际产量递减阶段。
当可变要素增加到一定限度以后,再继续增加可变要素,反而会引起总产量减少,即边际产量成为负数,这种现象称为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递减规律,亦称生产要素报酬递减规律(the Law of Diminishing Returns)。
2、案例总经理办公室的秘书不断增加,到一定程度后,新投入的秘书的边际产量是不断减少的,在投入第二名秘书时,每天可多制作10000字的文件,但继续用第三名、第四名秘书时,每天可多制作的文件字数就分别减到5000字和2000字,完全可以预料,若继续增加秘书的投入,可多制作的文件字数还要进一步减少,甚至要为负,人越多越不出活。
在一块土地上,只一味地增加劳动力的投入,产量增加的数量就越来越少,最后甚至还会随着劳动力投入增加,总产量反而减少,这在我国农业生产中,是有深刻教训的。
这说明人们的生产活动最终会受到某一种或若干种资源的约束。
3、理论分析可变要素投入量达到一定的数量以前,固定要素的数量相对于变动要素而言,显得较多,以至固定要素的效率不能很好的发挥,而随着变动要素投入的不断增加,使固定要素的利用效率不断提高,而可变要素也会因有效的分工,适当的协作,劳动效率也会增加,从而变动要素的边际产量会随着投入的增加而增加。
但到一定的界限以后,固定要素已经被充分的利用,若还要继续增加变动要素的投入,在技术上没有必要数量的固定要素与变动要素相配合,变动要素的效率就必然下降,边际产量也就下降。
4、注意事项生产要素边际产量递减规律,是以生产技术给定不变为前提的。
技术进步一般会使报酬递减的现象延后出现;但不会使报酬递减规律失效。
其次,生产要素报酬递减,是以除一种要素以外的其他要素固定不变为前提,来考察一种可变要素发生变化时其边际产量的变化情况;若使用的要素同时发生同比例变化,由此引起的产量变动情况,属于规模报酬(Returns to Scale)的问题。
第三,生产要素报酬递减是在可变的生产要素使用量超过一定数量以后才出现。
在此之前,当固定要素相对过多,即可变要素相对不足时,增加可变要素将出现报酬递增的现象。
也可能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即继续增加可变要素时,在一定范围内要素的边际产量处于恒定不变状态,超过这个范围再继续追加可变要素时才进入报酬递减阶段,三、厂商的理性行为——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第一阶段: 平均产量持续增加, 企业应持续增加生产。
第二阶段:平均产量递减,总产量增加。
企业的最优生产应在这一阶段。
第三阶段: 平均产量递减,总产量递减。
四、单一可变要素的最优利用1、决策原理投入最后一个单位要素时的总成本的增加量等于它所带来的收益增加量。
2、数学表达MRP = MEMRP :边际产量收益,是指增加一单位要素投入所获得的产品销售收益增加量。
它等于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MP 乘以相应的边际收益MR 。
即MRP = (MP)X (MR)ME : 边际支出,增加一个单位的投入要素所带来的总成本的增加量。
如果投入的是劳动力,则有 MRP = w (劳动力的价格)3、规范表述;当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收益等于它的边际要素支出时,企业利润最大。
4、例题:已知某企业的生产函数为:Q = 21L + 9L2一L3(a)求该企业的平均产出函数和边际产出函数;(b)如果企业现在使用3个劳动力,试问是否合理?合理的劳动使用量应在什么范围内?(c)如果该企业产品的市场价格为3元,劳动力的市场价格为63元,该企业的最优劳动投入量是多少?(答案:2:合理区间 4.5-7,3:L=6)第三节两种可变要素的生产过程一、等产量线假设生产某种产品(如棉布)的生产产量是Q=K1/2 L1/2,则产量Q=6可以采用的生产方法可列举如表。
产量为6个单位时可供选择的方法K LK L144 1/4 6 6 72 1/2 4 9 36 1 3 12 18 2 2 18 12 3 1 36 9 4 1/2 72 8 4.5 1/4 144等产量线特点(1)距离原点越远的等产量线所代表的产量越多。
(2)一个等产量线图上的两条等产量线不能相交。
(3) 要素相互之间可以替代。
其替代量的关系用边际技术替代率表示。
边际技术替代率可定义为,过该点对等产量线所作切线的斜率的负数值,即MRTS= -d K/d LLK等产量线上任一点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又等于这两种要素的边际产量的比率,即MRTS= -d K/d L = (劳动的边际产量)/(资本的边际产LK量)(4)边际技术替代率是负数,且绝对值也是递减的。
二、等成本线所谓等成本线是这样一条直线,在这条直线上的任一点表示,当资本与劳动的价格PK与PL为已知时,花费某一固定量总成本所能买进的资本与劳动量的组合。
等成本方程式 C= K PK + L PL可改写为: K = C/PK - LPL/PK等成本曲线具有如下性质:(1)离原点较远的等成本曲线总是代表较高的成本水乎;(2)同一等成本曲线图上的任意两条等成本曲线不能相交;(3)等成本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其斜率是负的。
要增加某—种要素的投入量而保持总成本不变,就必须相应地减少另一种要素的投入量;(4)在要素价格给定的条件下,等成本曲线是一条直线,其斜率是一个常数。
三、两个投入要素的最优利用1、在产量一定的条件下,如何使成本最低的问题来说。
MPL /W = MPK/r2、给定成本,求产量最大。
最优投入要素必须满足:MPL /MPK= W/r或 MPL /W = MPK/r3、利润最大化MPL /ω = MPK/ r五、投入要素价格的变化劳力价格的降低促使企业用相对便宜的投入要素来替代资本。
第四节长期生产一、规模收益(一)定性描述规模收益:当所有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按同一比例增加时,产出将如何变化。
(1)假如使用的生产要素都增加一倍,产量也增加一倍,称为规模收益不变(constant returns to scale)。
(2)假如使用的两种要素都增加一倍,产量的增加大于一倍,称为规模收益递增(increasing returns scale)。
(3)假如使用的两种要素都增加一倍,产量的增加小于一倍,称为规模收益递减(Diminish returns to scale)。
(二)规模收益的数学表达:设生产函数:Q = f(X1 ,X2,X3,…, Xm) 并设生产出特定产量Q*所需要素是X1 ,X2,X3,…, Xm,则Q * = f(X1*,X2*,X3*,…, Xm*)假设使每种要素都乘以任一正数的产量hQ * = f(λX1 ,λX2 ,λX3,…, λXm) 若h=λ,规模收益不变若h>λ,规模收益递增若h<λ,规模收益递减(三)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规模收益分析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是被使用得最广泛的齐次生产函数,它的形式是:Q=AKαLβ当K,L 两种投入同时增加t倍时,有f(tK ,tL)= A(tK)а(tL)β=t(α+β) AKαLβ= t(α+β) Q当α+β〉1,规模收益递增当α+β《1,规模收益递减当α+β=1,规模收益不变例:判断生产函数Q=10K+8L—0.2KL 的规模收益类型(递减)二、规模经济(一)规模经济的内涵规模经济性就是企业在生产规模扩大时其长期平均成本变化的性质。
规模经济: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生产的平均成本逐步下降的趋势。
规模不经济:企业规模的扩大而生产的平均成本上升。
规模经济不变:企业规模扩大的时候,其平均成本既不降低也不上升,规模经济性与长期平均成本变化:当LAC曲线下降时,规模的扩张就存在规模经济;当LAC曲线上升时,规模的扩张就存在规模不经济;当LAC曲线保持水平趋势时,就是规模经济不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