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船舶通信设备
- 格式:pptx
- 大小:1.49 MB
- 文档页数:42
第1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游艇管理,保障游艇活动的安全,促进游艇产业的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和港口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在我国内水、领海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从事游艇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第三条游艇活动应当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保障游艇活动参与者的生命财产安全。
第四条国家对游艇实行统一管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游艇活动的监督管理。
第五条游艇活动涉及多个部门的,应当明确职责分工,协同配合,共同做好游艇管理工作。
第六条鼓励游艇产业发展,支持游艇技术创新,提升游艇服务水平。
第二章游艇的定义与分类第七条本规定所称游艇,是指以游览、休闲、娱乐为主要目的,动力推进,长度不超过100米的船舶。
第八条游艇分为以下类别:(一)小型游艇:长度不超过12米,船员人数不超过4人,乘客人数不超过12人的游艇。
(二)中型游艇:长度在12米(含)至24米之间,船员人数不超过8人,乘客人数不超过20人的游艇。
(三)大型游艇:长度在24米(含)至100米之间,船员人数不超过12人,乘客人数不超过100人的游艇。
第三章游艇登记与备案第九条游艇所有人应当依法向船舶登记机关申请游艇登记,取得游艇登记证书。
第十条游艇登记证书应当载明以下内容:(一)游艇名称、类型、长度、吨位、所有权人姓名或者名称、地址、国籍、登记机关等基本信息;(二)游艇的船舶证书、船舶检验证书等相关证书信息;(三)游艇的航行区域、航行限制、航行规则等相关信息。
第十一条游艇所有人应当将游艇登记证书复印件报送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海事管理机构备案。
第四章游艇检验与船舶安全第十二条游艇所有人应当依法向船舶检验机构申请游艇检验,取得游艇检验证书。
第十三条游艇检验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游艇的结构、设备、性能是否符合国家规定的技术标准;(二)游艇的船员是否具备相应的资质;(三)游艇的安全设备是否齐全、有效。
海事船舶配备管理规定模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海事船舶配备管理,保障海事安全,促进航运事业的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管理规定。
第二条本管理规定适用于从事海事航运活动的船舶及其配备的各类设施、设备、器材和人员。
第三条海事船舶配备管理包括配备制度、配备要求、配备检查和配备合格证书的颁发等内容。
第四条地方海事管理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地区的海事船舶配备管理办法。
第五条船舶的配备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
第六条船舶的配备包括船舶的各类设施、设备、器材和人员的配备。
第七条船舶配备的制度由船舶的船东或者船舶的管理人制定,并报地方海事管理部门备案。
第八条地方海事管理部门应当对船舶配备进行检查,确保船舶配备符合规定。
第九条地方海事管理部门应当对符合配备要求的船舶颁发配备合格证书。
第十条船舶应当按照配备合格证书上载明的配备情况进行实际配备,并保持符合标准。
第二章船舶的配备要求第十一条船舶的各类设施、设备、器材应当根据船舶的类型、航区和航程进行合理配置。
第十二条船舶的配备要求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船舶的通信设备和导航设备应当满足国家相关规定的要求,能够保障船舶的通信和导航能力;(二)船舶的救生设备和消防设备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保障船舶的安全性;(三)船舶的货舱设备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保障船舶的货物运输安全;(四)船舶的机电设备和动力设备应当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要求,保障船舶的正常运行;(五)船舶的驾驶员和乘务员应当具备相应的资质和培训,并按照规定进行配备。
第十三条船舶的配备要求应当综合考虑船舶的类型、航区和航程的特点,适应海上运输的需求。
第三章船舶配备的检查和合格证书的颁发第十四条地方海事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船舶的配备进行检查。
第十五条船舶配备的检查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船舶通信设备和导航设备的检查,检查其是否满足相关规定的要求;(二)船舶救生设备和消防设备的检查,检查其是否符合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三)船舶货舱设备的检查,检查其是否符合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四)船舶机电设备和动力设备的检查,检查其是否符合相关规定的要求;(五)船舶驾驶员和乘务员的检查,检查其是否具备相应的资质和培训。
船舶装备物资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船舶装备物资管理,提高船舶安全运行水平,保障船舶人员生命财产安全,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本规程适用于我国注册船舶及其在我国领海、领海毗连区域、港口、锚地、船舶修理厂、保税区、海事协议区和其他船舶活动区域从事船舶装备物资管理活动(以下简称船舶)的行为。
第三条船舶装备物资管理,是指船舶为保障船员生命财产安全及船舶安全运行,按照相关国家标准,对船舶装备物资进行合理分类、储存、使用和维护等活动。
第四条船舶负责人应当加强船舶装备物资管理,保障船舶正常运行。
第二章船舶装备物资管理机构第五条船舶应当设立装备物资管理部门,具体负责船舶装备物资的管理工作。
第六条装备物资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包括:(一)负责船舶装备物资的采购、保管、调配和管理工作;(二)定期检查船舶装备物资的存储情况,确保装备物资的完好和有效性;(三)根据船舶运行情况,合理安排和管理装备物资的使用;(四)起草船舶装备物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进行培训和监督,确保装备物资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七条船舶负责人应当指定专人负责船舶装备物资管理工作,并保证其实施。
第八条船舶装备物资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应当具备相关专业背景和经验,确保装备物资管理工作的专业化和高效性。
第三章船舶装备物资管理制度第九条船舶应当建立和完善船舶装备物资管理制度,明确船舶装备物资的分类和标准,规定相关管理措施和工作流程,保障装备物资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十条船舶装备物资管理制度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各类装备物资的分类和标准;(二)装备物资的采购、保管、调配和管理流程;(三)装备物资的使用和维护规定;(四)装备物资管理的监督和检查制度;(五)装备物资管理记录和报告制度。
第十一条船舶装备物资管理制度应当根据船舶的具体情况和运营特点进行调整和完善,确保制度的实施效果和管理效率。
第四章装备物资的分类和标准第十二条船舶装备物资应当按照其用途和重要性,分为船舶必备装备物资、生活物资、应急物资和备用物资。
第6章船舶电力系统的保护6.1 概述6.2 船舶发电机的保护6.3 船舶变压器的保护6.4 船舶电网的保护6.5 船舶负载的保护6.1 概述一、概述1.船舶电力系统保护的任务和作用船舶电力系统中各种保护装置,主要就是为了实现安全可靠地供电。
船舶电力系统的不正常运行情况主要有过载、欠压、过压、欠频、过频、逆功率以及绝缘系统发生单相接地等。
船舶电力系统中最常见最严重的故障就是各种形式的短路。
图6-1 短路故障示意图图6-1 短路故障示意图要限制不正常运行和短路的破坏作用,其中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在船舶电力系统的主要电气设备上,装设保护装置,以自动迅速地切除故障。
船舶电力系统保护的任务可归纳为:(1)当电气设备发生故障或足以造成故障的发生时,保护装置将自动地、迅速地并有选择性地切除发生故障的电气设备,以保护设备,并保证非故障部分正常安全运行。
(2)当电气设备发生不正常运行情况时,继电保护装置应自动发出报警信号,使值班人员及时进行处理,防止事故发生,或自动切除不正常运行的电气设备,防止事故的再扩大。
(3)配合自动控制装置,自动消除或减少事故及不正常运行情况。
船舶电力系统的保护主要包括:船舶电气系统的保护包括船舶发电机外部短路保护,过载、欠压、逆功率保护;船舶电网的短路保护,电网的绝缘监测;接用岸电时的相序保护等。
船舶中采用继电器保护装置来实现。
船舶在电力系统发生故障时,要求继电器保护装置的工作具有可靠性、选择性、准确性,既能适时切除故障以防止故障蔓延,又要尽量缩小停电区域,使非故障部分能继续正常运行,减轻损害程度。
2.对保护装置的基本要求(1)具有选择性继电保护的选择性是指当电力系统发生故障时,继电保护装置应仅把故障元件切除,使停电范围尽量缩小,从而保证电力系统中其他非故障部分仍然能够继续安全地运行。
图6-2 保护性选择示意图(2)具有速动性继电保护的速动性就是保护装置的动作时限应力求短。
迅速切除故障可减轻被保护设备的损坏程度;防止故障蔓延,缩小破坏范围;减少对非故障部分的影响,保证其正常安全运行。
船舶维护保养及应急处理手册第一章船舶维护保养概述 (2)1.1 维护保养的意义与目的 (2)1.2 维护保养的分类及周期 (3)第二章船体结构与设备的检查与维护 (3)2.1 船体结构的检查与维护 (3)2.1.1 检查内容 (3)2.1.2 维护方法 (4)2.2 船舶设备的检查与维护 (4)2.2.1 检查内容 (4)2.2.2 维护方法 (4)第三章船舶动力系统维护保养 (5)3.1 主机的检查与维护 (5)3.2 辅助设备的检查与维护 (5)3.3 燃油、滑油和冷却水的管理 (5)第四章船舶电气系统维护保养 (6)4.1 电气设备的检查与维护 (6)4.2 电缆和接头的检查与维护 (6)4.3 防雷与接地系统的维护 (6)第五章船舶导航与通信系统维护保养 (7)5.1 导航设备的检查与维护 (7)5.2 通信设备的检查与维护 (7)第六章船舶机械设备的维护保养 (8)6.1 船舶机械设备的检查与维护 (8)6.1.1 检查周期与内容 (8)6.1.2 日常检查 (8)6.1.3 定期检查 (8)6.1.4 维护措施 (9)6.2 船舶泵类设备的检查与维护 (9)6.2.1 检查周期与内容 (9)6.2.2 日常检查 (9)6.2.3 定期检查 (9)6.2.4 维护措施 (10)第七章船舶安全设备维护保养 (10)7.1 火灾报警与灭火系统的检查与维护 (10)7.1.1 检查内容 (10)7.1.2 维护措施 (10)7.2 救生设备的检查与维护 (10)7.2.1 检查内容 (10)7.2.2 维护措施 (11)第八章船舶应急处理 (11)8.1 应急预案的制定与执行 (11)8.1.1 制定应急预案的原则 (11)8.1.2 应急预案的制定 (11)8.1.3 应急预案的执行 (12)8.2 常见应急情况的应对措施 (12)8.2.1 火灾应急处理 (12)8.2.2 漏水应急处理 (12)8.2.3 船舶碰撞应急处理 (12)8.2.4 船舶搁浅应急处理 (12)第九章船舶污染预防与处理 (13)9.1 油污染的预防与处理 (13)9.1.1 预防措施 (13)9.1.2 处理措施 (13)9.2 生活污水的处理与排放 (13)9.2.1 预防措施 (13)9.2.2 处理措施 (14)第十章船舶维护保养与应急处理管理 (14)10.1 船舶维护保养的组织与管理 (14)10.1.1 组织结构 (14)10.1.2 管理制度 (14)10.1.3 人员培训与考核 (14)10.2 应急处理能力的提升与培训 (15)10.2.1 应急处理体系 (15)10.2.2 培训内容 (15)10.2.3 培训方式 (15)第一章船舶维护保养概述1.1 维护保养的意义与目的船舶作为海上运输的重要工具,其安全性与可靠性。
船舶GMDSS通信业务指导书船舶GMDSS通信业务指导书是指海事部门发布的一部针对船舶在无线电通信方面的指导手册。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确保全球海上通信安全,并为船舶在海上进行紧急和普通通信提供指导和便利。
现在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GMDSS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现在的GMDSS通信业务指导书中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章:GMDSS的基本知识在这一章里主要介绍了GMDSS的基本结构、组成部分、分类和功能以及全球海上通信体系的基础知识。
这些基本知识不仅对于船员了解GMDSS通信业务的基础,也对于整个GMDSS通信体系的安全性有很大的保障作用。
第二章:船上必需的设备这一章主要介绍了船上必须配备的GMDSS设备以及其使用方法。
包括VHF、MF、HF、SSB、AMS、INMARSAT玛雅等等,这些设备在船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船舶进入危险海区,或者在遭遇恶劣气候条件时,这些设备会为船员们的生命安全提供有力的保障。
第三章:紧急通信、遇险和安全通信该章节是GMDSS通信业务指导书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它包含了急救通信、求救通信、信息通告、救援和掌握紧急情况的技能等。
该章节需要船员们对紧急情况有着明确的认识,能够迅速有效的发起求救,进行紧急通信和求助。
第四章: 商务通信商务通信作为GMDSS通信业务指导书中的一部分,是船员们日常必须进行的通信活动之一。
这里包括了常规通信、调度通信、警告通知、路况、信息交流、天气预报等等,都是商务通信必备的基本内容。
第五章:高级技能在这一章节中主要是介绍了船员们需要掌握的一些高频操作技能,如:GMDSS语言、机制、通信追踪等等。
这些技能在严峻的航行环境下,会使船员的操作更加灵活、准确和稳定。
第六章:GMDSS通信故障排除出现通信故障时,广泛的海上航行经验和技能就会发挥作用。
这一章节介绍了GMDSS通信设备的故障排除方法。
如何应对电源故障、线路故障、外部干扰等等,在GMDSS通信故障排除环节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确保船舶安全运行,保障船员、旅客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和港口设施安全监督规定》等法律法规,结合船舶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在我国登记注册的船舶及其所属安全设备器材。
第三条船舶安全设备器材的管理,应当遵循“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原则,确保设备器材的完好、有效。
第二章设备器材的分类与管理第四条船舶安全设备器材分为以下几类:1. 生命安全设备:救生衣、救生圈、救生筏、救生艇、消防器材等;2. 船舶消防设备:消防水泵、消防水带、灭火器、泡沫灭火器、消防栓等;3. 船舶防污染设备:油水分离器、防油污围油栏、防污染应急设备等;4. 船舶通讯设备:雷达、导航设备、无线电通讯设备、卫星通讯设备等;5. 船舶机械、电气设备:主机、辅机、发电机、电缆、开关设备等。
第五条船舶安全设备器材的管理包括以下内容:1. 设备器材的采购、验收、安装、调试、检验、报废等环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2. 设备器材的购置、使用、维护、保养、检验等工作,由船舶管理部门负责;3. 设备器材的标识、使用说明、操作规程等资料,应齐全、规范,便于操作人员了解和掌握;4. 设备器材的检验、维修、更换等,由专业机构或具有相应资质的人员进行。
第三章使用与维护第六条船舶安全设备器材的使用,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设备器材的安全、有效。
第七条船舶安全设备器材的维护,应当做到以下几点:1. 定期对设备器材进行检查、清洁、润滑,确保设备器材的正常运行;2. 发现设备器材损坏、失效、磨损等情况,应及时进行维修、更换;3. 对易损件、易耗品,应定期补充、更换;4. 对设备器材的维修、更换记录,应完整、规范。
第四章检验与报废第八条船舶安全设备器材的检验,应当遵循以下规定:1. 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定期进行检验;2. 检验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检验机构或检验人员负责;3. 检验结果应当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船舶设备管理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船舶设备管理工作,提高船舶设备使用效率,保障船舶航行安全,制定本规章。
本规章适用于所有从事船舶设备管理工作的人员,包括船材部门、轮机部门、电气部门等相关部门。
第二条船舶设备管理是指对船舶的各种设备进行有效管理和维护,以确保船舶设备的正常运行和长时间使用。
第三条船舶设备管理应遵循“预防为主、维修结合、保养在前”的原则,根据船舶设备的特点和工作要求,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
第四条船舶设备管理的目标是提高船舶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维修成本,保障船舶航行安全。
第二章船舶设备保养管理第五条船舶设备保养管理是指对船舶设备进行定期保养、维护和检查,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寿命。
第六条船舶设备保养管理工作应制定详细的保养计划和工作流程,确保每项设备都能按照计划进行保养。
第七条船舶设备保养管理工作包括定期保养、日常检查、故障处理等内容,各部门应按照责任分工,定期进行保养工作。
第八条船舶设备保养管理工作应做好记录和统计工作,对每次保养的时间、内容、效果等进行记录,并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
第九条船舶设备保养管理工作应根据船舶的实际运行情况和设备的磨损情况,制定相应的保养计划和措施,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寿命。
第十条船舶设备保养管理工作应根据船舶的不同区域和设备的不同功能,制定不同的保养方案和措施,确保保养工作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第三章船舶设备维修管理第十一条船舶设备维修管理是指对船舶设备进行故障维修和修理工作,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航行安全。
第十二条船舶设备维修管理工作应建立健全的维修制度和工作流程,明确维修工作的责任和权限,确保维修工作的有序进行。
第十三条船舶设备维修管理工作应注重维修技术和经验的积累,建立维修数据库和案例库,提高维修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第十四条船舶设备维修管理工作应加强故障排查和分析工作,制定详细的维修方案和措施,及时解决设备故障。
第十五条船舶设备维修管理工作应及时汇总和分析维修记录,总结经验教训,改进维修工作的方法和手段。
第六章船舶电力系统§6—1 船舶电力系统概述一、船舶电力系统的组成及特点1.船舶电力系统的组成船舶电力系统是由电源装置、配电装置、电力网和负载组成并按照一定方式连接的整体,是船上电能产生、传输、分配和消耗等全部装置和网络的总称。
其结构简图如图6—1所示。
图6—1典型船舶系统简图1)电源装置。
将机械能、化学能等能源转变为电能的装置。
船舶电源主要是指发电机和蓄电池。
2)配电装置。
对电源和用电设备进行保护、监测、分配、转换、控制的装置。
3)船舶电力网。
是全船电缆电线的总称,也是电能的生产者(各种电源)和电能的消耗者(各类用电设备)的中间传递环节。
船舶电力网根据其所连接的负载性质和类别可以分为动力电网、照明电网、应急电网、低压电网和弱电电网等。
4)负载。
即用电设备。
船舶负载有:甲板机械、船舶舵机、动力装置用辅机(为主机和主锅炉等服务的辅机,如主机滑油泵、海水冷却泵、淡水冷却泵和鼓风机等)、舱室辅机(生活水泵、消防泵、舱底泵以及为辅锅炉服务的辅机等)、电力推进设备(主电力推进装置、首尾侧推装置等)、机修机械(车床、钻床、电焊机等)、冷藏通风(冷藏集装箱、空调装置、伙食冷库和通风机等)、照明设备、船舶通信导航设备(无线电通信设备、导航和船内通信设备)等。
2.船舶电力系统的特点根据船用负载的特点,船舶电力系统的电站容量、连接方式、电压等级、配电装置等与陆上电力系统有着很大的差别。
从驱动发电机的原动机形式分类,船舶发电机组有柴油发电机组、蒸汽发电机组、汽轮发电机组、轴带发电机组等。
船舶电站单机容量一般不超过l 000kW,装机总功率不超过5 000 kW(电力推进船和特种船除外),相比陆上要小得多。
船舶电力系统大多采用多台同容量同类型的发电机组联合供配电的方式,以方便管理维护。
正常航行时仅有1台或2台发电机向电网供电,但是要求船舶发电机组有较高品质的调速和调压装置来满足负载变化、在突发局部故障时也能保障船舶安全运行。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船舶安全设施的管理,确保船舶安全航行,保障船员和旅客的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安全规则》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国所有从事国际航行和国内航行船舶的安全设施管理。
第三条船舶安全设施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1.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2. 统一管理,责任到人;3. 严格检查,及时维修;4. 不断改进,持续提升。
第二章管理职责第四条船舶所有人(或经营人)是船舶安全设施管理的责任主体,应建立健全船舶安全设施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和岗位的职责。
第五条船舶船长负责船舶安全设施的管理工作,具体职责如下:1. 组织实施本制度;2. 定期检查船舶安全设施,确保其处于良好状态;3. 发现安全隐患,及时采取措施消除;4. 对违反本制度的行为,依法进行处理。
第六条船舶各部门和岗位应按照职责分工,配合船长做好船舶安全设施管理工作。
第三章安全设施管理第七条船舶安全设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 船舶结构安全;2. 船舶动力系统安全;3. 船舶导航设备安全;4. 船舶消防设备安全;5. 船舶救生设备安全;6. 船舶防污染设备安全;7. 船舶通信设备安全;8. 船舶其他安全设备。
第八条船舶安全设施的管理应包括以下内容:1. 安全设施的设计、制造、安装、检验、维修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2. 安全设施应定期进行检验、维修,确保其处于良好状态;3. 安全设施应保持完好、清洁、易于操作;4. 安全设施的操作人员应接受专业培训,熟练掌握操作技能;5. 安全设施应定期进行维护保养,确保其功能正常;6. 安全设施的使用记录应完整、准确。
第九条船舶安全设施发生故障或损坏时,应及时修复或更换,确保船舶安全航行。
第四章安全检查与事故处理第十条船舶安全检查应定期进行,包括自查、互查和抽查,检查内容包括:1. 船舶安全设施是否符合规定;2. 船舶安全设施是否处于良好状态;3. 船舶安全设施操作人员是否熟练掌握操作技能。
船舶维修保养技术指南第一章船舶维修保养概述 (2)1.1 船舶维修保养的定义与重要性 (2)1.1.1 船舶维修保养的定义 (2)1.1.2 船舶维修保养的重要性 (3)1.2 船舶维修保养的分类及原则 (3)1.2.1 船舶维修保养的分类 (3)1.2.2 船舶维修保养的原则 (3)第二章船舶动力系统维修保养 (4)2.1 主机维修保养 (4)2.2 辅机维修保养 (4)2.3 燃油系统维修保养 (4)2.4 冷却系统维修保养 (4)第三章船舶电气系统维修保养 (5)3.1 低压电气系统维修保养 (5)3.2 高压电气系统维修保养 (5)3.3 电缆与接插件维修保养 (5)3.4 电气设备定期检查与试验 (6)第四章船舶机械系统维修保养 (6)4.1 船舶推进系统维修保养 (6)4.2 船舶舵机系统维修保养 (6)4.3 船舶锚泊系统维修保养 (7)4.4 船舶泵与阀门维修保养 (7)第五章船舶舾装维修保养 (7)5.1 船舶壳体维修保养 (7)5.2 船舶甲板维修保养 (7)5.3 船舶舾装附件维修保养 (8)5.4 船舶防腐与涂装 (8)第六章船舶消防系统维修保养 (8)6.1 消防泵维修保养 (8)6.1.1 定期检查 (8)6.1.2 清洁保养 (8)6.1.3 检查泵轴 (8)6.1.4 检查电气部分 (8)6.2 消防水系统维修保养 (9)6.2.1 检查管道 (9)6.2.2 检查阀门 (9)6.2.3 检查消防水池 (9)6.2.4 检查消防泵 (9)6.3 消防器材与设施维修保养 (9)6.3.1 检查消防器材 (9)6.3.2 检查消防设施 (9)6.3.3 检查应急照明 (9)6.4 消防监控系统维修保养 (9)6.4.1 检查探测器 (9)6.4.2 检查报警系统 (10)6.4.3 检查控制系统 (10)6.4.4 检查通信设备 (10)第七章船舶导航系统维修保养 (10)7.1 导航设备维修保养 (10)7.2 导航仪表维修保养 (10)7.3 导航通信设备维修保养 (11)7.4 导航系统定期检查与校准 (11)第八章船舶环保设施维修保养 (12)8.1 油水分离器维修保养 (12)8.2 生活污水处理装置维修保养 (12)8.3 废气处理系统维修保养 (12)8.4 环保设备定期检查与维护 (12)第九章船舶安全设备维修保养 (13)9.1 救生设备维修保养 (13)9.2 信号设备维修保养 (13)9.3 安全监控系统维修保养 (14)9.4 应急设备维修保养 (14)第十章船舶通信系统维修保养 (14)10.1 通信设备维修保养 (14)10.2 通信线路维修保养 (15)10.3 通信天线与馈线维修保养 (15)10.4 通信系统定期检查与测试 (15)第十一章船舶维修保养管理 (15)11.1 船舶维修保养计划制定 (15)11.2 船舶维修保养质量管理 (16)11.3 船舶维修保养安全管理 (16)11.4 船舶维修保养成本控制 (17)第十二章船舶维修保养技术发展 (17)12.1 船舶维修保养技术发展趋势 (17)12.2 船舶维修保养技术创新 (17)12.3 船舶维修保养行业规范与标准 (18)12.4 船舶维修保养人才培养与交流 (18)第一章船舶维修保养概述1.1 船舶维修保养的定义与重要性1.1.1 船舶维修保养的定义船舶维修保养是指对船舶及其设备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维修、更换、调整等一系列技术活动,以保证船舶的安全运行、提高船舶的使用寿命和经济效益。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水上船舶安全管理,保障船舶及人员安全,预防事故发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和海上交通安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境内所有从事水上运输、作业的船舶及其相关活动。
第三条水上船舶安全管理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
第二章船舶安全管理第四条船舶所有人、经营人应当遵守国家有关船舶安全管理的规定,确保船舶具备安全航行条件。
第五条船舶所有人、经营人应当建立健全船舶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安全管理职责,落实安全责任。
第六条船舶应当具备以下条件,方可航行:1. 船舶检验合格,取得船舶检验机构签发的船舶检验证书;2. 船舶配备的船员具备相应的资质和证书;3. 船舶设备齐全、完好,符合安全航行要求;4. 船舶载重符合规定,不得超过船舶的载重线。
第七条船舶应当配备必要的安全设备,包括但不限于:1. 船用消防设备;2. 救生设备;3. 防污染设备;4. 船舶通信设备。
第八条船舶所有人、经营人应当定期对船舶进行维护保养,确保船舶处于良好状态。
第九条船舶在航行过程中,应当遵守以下规定:1. 严格按照航线航行,不得擅自改变航线;2. 遵守航行规则,保持安全距离;3. 遇有恶劣天气或特殊情况,应当及时采取措施,确保船舶安全。
第三章船员安全管理第十条船员应当具备相应的资质和证书,并接受必要的培训。
第十一条船员应当遵守国家有关船员管理的规定,履行安全职责。
第十二条船员在航行过程中,应当:1. 严格遵守船舶操作规程;2. 保持高度警惕,及时发现并报告安全隐患;3. 配合船长进行应急处置。
第四章安全教育与培训第十三条船舶所有人、经营人应当定期对船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
第十四条安全教育和培训内容应当包括:1. 国家有关船舶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2. 船舶操作规程;3. 应急处置程序;4. 安全防护知识。
第五章事故报告与处理第十五条船舶发生事故或者存在安全隐患,船员应当立即报告船长。
第六章船舶安全应急处理第一节船舶搁浅、碰撞后的应急措施一、船舶搁浅后的应急安全措施1.应急处理船舶发生搁浅、擦底时,轮机部应采取下列紧急措施:(1)轮机长迅速进入机舱,指令值班人员做好备车工作,遵从驾驶台指令正确操纵主机。
(2)主机降速航行。
船舶进入浅水区,因为船舶阻力增加,主机转速下降,或者在全制式调速器作用下自动增加油门致使柴油机超负荷运行,所以当值班轮机员发现主机转速和功率变化异常时,应考虑到搁浅的可能,主动向驾驶台联系询问情况,并采取降速措施。
(3)使用机动操纵转速。
搁浅后,无论驾驶台采取冲滩或退滩措施,机舱所给车速都应使用机动操车转速或系泊试验转速,防止主机超负荷运行。
(4)换用高位海底门。
搁浅时值班轮机员应立即将低位海底门换为高位海底门,防止海水泵吸入泥沙,堵塞海水滤器。
(5)清洗海水滤器。
换用高位海底门后,如果发现海水压力仍然较低,应立即开启另一舷侧的高位海底门,清洗被泥沙部分堵塞的海水滤器。
如不及时换另一舷侧的高位海底门并清洗被泥沙堵塞的海水滤器,可能会发生海水低压报警、冷却系统无法工作,使主机不能正常运行,甚至发电机因高温不能工作。
2.轴系检查搁浅可能引起船体变形,造成柴油机轴系中心线和传动轴系中心线弯曲,影响柴油机和传动轴系的运转,所以船舶搁浅后必须检查轴系工作情况。
判断轴系状态可用下列方法:(1)盘车检查:船舶脱浅后立即停车,可用盘车机检查轴系运转是否受阻,查看盘车机电流的变化情况是否正常,必要时松脱某些中间轴承的地脚螺栓。
(2)柴油机运转中的检查:①检查中间轴承和尾轴承的温度;②检查中间轴、尾轴是否跳动;③检查中间轴承地脚螺栓情况;④检查曲轴箱的温度是否升高;⑤检查齿轮箱的声响是否正常。
(3)柴油机曲轴臂距差的测量。
搁浅后应尽快创造条件测量曲轴臂距差,通过臂距差来判断曲轴中心线的变化和船体的变形。
如臂距差超过允许范围,继续运行将是十分危险的。
2263.双层底舱柜的检查搁浅时双层底舱柜可能变形破损,要注意反复检查和测量各舱柜液位变化,注意海面有无油花漂浮等情况,并做好机舱排水准备工作,检查的主要内容是:(1)主机滑油循环柜的液位;(2)测量干隔舱、油舱、炉水舱等双层底舱柜,如有漏水可封死测量管口和透气管口;(3)检查舵机间有无进水,判断舵柱密封装置的密封状态,必要时上紧舵柱密封装置的紧固螺栓;(4)检查机舱、轴隧舱底水位变化情况。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船机设备的管理,确保船舶的安全运行,提高船舶的经济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和港口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检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单位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单位所有船舶的船机设备管理。
第三条船机设备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1.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2. 科学管理,规范操作;3. 严格执行,持续改进;4. 节能降耗,保护环境。
第二章组织机构与职责第四条成立船机设备管理领导小组,负责船机设备管理的全面工作。
1. 组长:船长(或船东代表)2. 副组长:轮机长(或机务负责人)3. 成员:各部门负责人、船员代表第五条船机设备管理领导小组职责:1. 制定船机设备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2. 组织开展船机设备检查、维护、保养和修理工作;3. 监督检查船机设备运行状况,确保船舶安全;4. 组织船员培训,提高船员船机设备操作技能;5. 负责船机设备更新、改造和技术改造工作;6. 负责船机设备统计、报表和资料归档工作。
第六条各部门职责:1. 船长负责组织领导船机设备管理工作,确保船舶安全运行;2. 轮机长负责船机设备的日常管理、维护和保养,组织实施船舶技术改造;3. 机务部门负责船机设备的采购、验收、保管和发放;4. 船员负责船机设备的操作、维护和保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5. 船员培训部门负责船员船机设备操作技能培训。
第三章设备管理第七条船机设备分类1. 主机设备:包括主机、辅机、发电机组等;2. 机械设备:包括舵机、锚机、起货机、液压系统等;3. 电气设备:包括发电设备、配电设备、照明设备、通信设备等;4. 检测设备:包括各类仪表、传感器、监测系统等;5. 附属设备:包括燃油系统、冷却系统、润滑系统等。
第八条设备管理要求1. 设备采购:按照国家规定和船舶实际需求,选择合格的生产厂家和供应商,确保设备质量;2. 设备验收:严格按照设备技术参数和检验标准进行验收,确保设备符合要求;3. 设备保管:按照设备分类和保管要求,做好设备的存放、标识和防护工作;4. 设备使用:船员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使用设备,防止设备损坏;5. 设备维护: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保养和修理,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状态;6. 设备更新:根据设备使用年限和性能状况,及时更新、改造和淘汰老旧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