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
- 格式:ppt
- 大小:5.63 MB
- 文档页数:48
第1单元长度单位一、单元教材分析:1、主要内容: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认识米,用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2、地位与作用: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二、单元教学目标: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4、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点: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3、画和量线段的方法。
四、单元教学难点:正确的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工具量和画线段。
五、单元教法设计:1、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体验到现有方法的局限性,从而产生一种创新工具的欲望。
统一长度单位,用不同的物品做计量单位去测量统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按照儿童学习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3、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感受学习数学成功的体验,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关于线段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多补充线段的练习。
六、课时安排:4课时第1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较正确、灵活的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
二年级上《长度单位》在二年级上册的数学学习中,“长度单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对于孩子们来说,这是他们首次系统地接触长度的度量,是构建数学空间观念的基础。
长度单位,简单来说,就是用来衡量物体长短、高矮、远近的标准。
我们常见的长度单位有厘米和米。
先来说说厘米。
厘米这个长度单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太常见啦!小朋友们的尺子上,一格一格的,通常就是 1 厘米。
那 1 厘米到底有多长呢?大家可以伸出手指比划一下,差不多就是一个指甲盖的宽度。
想象一下,一颗花生米的长度、一支铅笔的粗细,大概就是 1 厘米。
在课堂上,老师会让小朋友们用尺子去测量一些小物件的长度,比如铅笔、橡皮、书本的宽度等等。
通过实际的测量操作,孩子们能更直观地感受 1 厘米的长度,并且学会正确使用尺子。
测量的时候,可一定要注意尺子的 0 刻度线要对准物体的一端,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如果尺子的 0 刻度线磨损看不清了,也没关系,用清晰的刻度线对准一端,另一端的刻度减去起始刻度,就是物体的长度。
说完了厘米,再来说说米。
米这个长度单位比厘米可要大多啦!当我们要测量教室的长度、黑板的长度、操场的长度时,用厘米就不太方便了,这时候米就派上用场啦。
1 米有多长呢?小朋友们可以展开双臂,两个手臂伸开的长度大约就是 1 米。
教室里的讲台高度、窗户的高度,差不多就是 1 米。
在认识米的时候,老师会带着小朋友们用米尺去测量,让孩子们知道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1 米等于 100 厘米,这可是个很重要的换算关系哦!为了让小朋友们更好地理解长度单位,老师还会设计很多有趣的活动。
比如,让大家用脚步去测量教室的长度,然后再用尺子去测量,看看两者之间有什么差别。
还会让小朋友们分组,用不同长度的绳子去摆出各种长度,感受长度的变化。
在实际生活中,长度单位的应用也是无处不在的。
比如,买衣服的时候,要知道衣服的长度、袖长;买家具的时候,要知道桌子的高度、长度;盖房子的时候,更要精确地测量各种长度,才能保证房子建得牢固又美观。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单元《长度单位》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米”。
2.能够用尺测量长度并用厘米表示。
3.能够用米表示物体的长度。
4.能够相互转换长度单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识别并掌握长度单位“厘米”、“米”。
2.进行长度单位的转换。
难点1.掌握长度单位的转换单位方法。
2.理解不同长度单位的用途和特点。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好尺子、米尺、教材、黑板、彩色粉笔等。
2.学生:准备好练习册、铅笔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让学生观察教室中不同物体的长度,并对其进行简单测量。
二、讲解新知识•介绍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以及它们的关系和应用。
三、示范操作•让学生用尺子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并进行厘米表示。
四、练习•让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巩固对长度单位的认识。
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知识•让学生回顾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知识点。
二、引入新知识•讲解长度单位的转换方法,例如:1米=100厘米。
三、示范操作•让学生通过实例练习,掌握长度单位的转换。
四、绰解疑点•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疑惑进行解答和讲解。
第三课时一、小结•对本单元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讲解。
二、讲解扩展•介绍长度单位的更深层次应用,如米和千米的关系。
三、师生互动•与学生一起探讨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和实际意义。
五、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册中关于长度单位的练习。
2.测量家中任意物体的长度并用厘米和米表示。
六、教学反思本单元以“长度单位”为主要内容,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长度单位的基本概念和转换方法。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情况拓展长度单位的应用场景,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小学作业设计案例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目录一、长度单位概念介绍 (2)1.1 单位的概念 (2)1.2 长度单位的分类 (3)二、常用的长度单位 (4)三、长度单位的换算 (5)3.1 米与分米的换算 (6)3.2 米与厘米的换算 (7)3.3 米与毫米的换算 (8)3.4 分米与厘米的换算 (9)3.5 分米与毫米的换算 (9)3.6 厘米与毫米的换算 (10)四、长度单位的实际应用 (11)4.1 课堂练习 (12)4.2 小组合作探究 (13)4.3 实际生活应用 (14)五、作业设计建议 (16)5.1 基础性作业 (17)5.2 提高性作业 (17)5.3 创新性作业 (19)六、总结与反思 (19)6.1 本单元知识点总结 (20)6.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分析 (21)6.3 对未来教学的建议 (23)一、长度单位概念介绍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是数学学习中基础且重要的一部分。
在这个单元,学生们将首次接触并学习到关于长度单位的基础知识。
我们需要向学生介绍什么是长度单位以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是用来衡量物体长短或距离的一种标准量化工具,就像我们用来数数的数字一样,长度单位帮助我们比较和测量物体的尺寸和距离。
无论是在家里、学校还是在社会中,我们都会遇到需要使用长度单位的情况,比如测量家具的尺寸、计算步行的距离等。
在二年级的学习中,我们将学习并接触到一些基本的长度单位,如毫米(mm)、厘米(cm)、米(m),以及这些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1.1 单位的概念在小学二年级的数学课程中,我们将会学习到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单位。
单位是用来衡量和比较物体大小或数量的基准,它们帮助我们理解和描述现实世界中的各种现象。
在学习长度单位时,我们会接触到一些基本的单位,如厘米(cm)和米(m)。
这些单位用于测量物体的长度,例如铅笔的长度、书本的宽度等。
通过使用这些基本单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比较周围世界的物体尺寸。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第1课时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和用厘米【学习内容】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例1例2例3。
【学习目标】1.通过举例子、量一量等活动,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通过找一找、说一说,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通过直观的学具操作,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学习重点】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认识厘米,会用厘米测量物体的长度。
【学习难点】建立1厘米的表象。
【学习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通过昨天晚上的预习,你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习什么吗?(板书:长度)今天我们就学习和长度有关的知识。
二、学习新知(一)统一长度单位如果让你测量一个物体有多长,你准备怎样量?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还没有发明尺子,那时候他们怎样测量长度呢?那时候他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标准进行测量。
古埃及人最常使用的长度单位“腕尺”,就是法老王的手肘到中指间的距离。
埃及著名的胡夫金字塔就是用法老胡夫的前臂作为腕尺测量的,塔高280腕尺。
中国也有用身体测量的例子,例如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我们叫做一拃。
量一量你的课桌有几拃长?(学生测量)(二)认识厘米1.尺子上的1厘米。
我们一般用尺子测量长度,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刻度线、数字、厘米)这些线叫做刻度线,他们有长有短,长线依次对应数字,数字是几,我们就叫做刻度几。
请同学们找找,除了刻度“0”到“1”是一厘米,在尺子上还有哪儿些是1厘米?谁能总结一下,在尺子上哪里是1厘米?(相邻两条长刻度线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2.生活中的1厘米量一量你身边的物体,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学生测量,汇报)3.认识几厘米同学们,我们现在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3厘米又有多长呢?(刻度0~3)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出其他3厘米的长度吗?(同桌之间交流)(三)用厘米量同学们会在尺子上找几厘米了,那你会不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呢?请你拿出课前老师发给你的小纸条,量一量纸条的长度。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1单元《长度单位》教案(共4课时)一. 教材分析《长度单位》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1单元的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能够进行简单的长度比较。
本单元共有4个课时,分别是厘米、毫米、米和千米。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但是对于长度单位的概念和运用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物演示、动手操作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长度单位,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了解厘米、毫米、米和千米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长度单位换算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长度单位的概念和换算。
2.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长度单位。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尺子、长度单位卡片、实物模型等。
2.学具:学生尺子、练习本、彩笔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如“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然后引入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知道要学习新的长度单位。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实物演示,向学生介绍厘米、毫米、米和千米这四种长度单位,并让学生观察它们的特点。
同时,教师讲解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如1米=100厘米,1厘米=10毫米等。
3. 操练(10分钟)教师让学生用尺子测量教具的长度,并记录在练习本上。
然后,教师挑选几名学生进行答案展示,并给予评价。
4. 巩固(10分钟)教师发放长度单位卡片,让学生进行分组游戏,通过卡片找出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在游戏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测量较短的物体通常以厘米为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通常以米为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将物体的左端对准直尺的“0”刻度,看物体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 100厘米=1米5、线段⑴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⑵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写出线段的长度。
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
6、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小明身高1(米)30(厘米)练习本宽13(厘米)铅笔长17(厘米)黑板长2(米)图钉长1(厘米)一张床长2(米)一口井深3(米)学校进行100(米)赛跑教学楼高25(米)宝宝身高80(厘米)跳绳长2(米)一棵树高3(米)一把钥匙长5(厘米)一个文具盒长24(厘米)讲台高90(厘米)门高2(米)教室长12(米)筷子长20(厘米)一棵小树苗高1(米)小朋友的头围48厘米爸爸的身高1米75厘米或175厘米小朋友的身高120厘米或1米20厘米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两位数加两位数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把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在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遗漏进上来的“1”。
4、和 = 加数+加数一个加数 = 和-另一个加数二、两位数减两位数1、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2、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二年级数学认识长度单位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长度单位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和认识长度单位是他们建立数学知识基础的关键。
本文将通过介绍长度单位的概念、常见的长度单位以及长度单位的转换等内容,帮助二年级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长度单位。
一、长度单位的概念长度是物体在一个方向上延伸的距离,而长度单位是用来度量长度的标准。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我们常用各种不同的长度单位来描述物体的长短。
例如,我们可以用米、厘米和毫米等单位来度量物体的长度。
在学习数学时,我们经常使用厘米作为基本单位来测量和表示长度。
二、常见的长度单位1. 米(m):米是国际上通用的长度单位,通常用来表示较长的距离,如路程、房屋的长度等。
2. 厘米(cm):厘米是较为常用的长度单位,通常用来表示物体的长度、高度等,也用于绘图和测量中。
3. 毫米(mm):毫米是最小的长度单位,通常用来表示非常短的距离,如毛发的宽度、针眼的大小等。
除了以上常见的长度单位外,还有一些特定的长度单位,如千米、分米、微米等,在二年级阶段的学习中暂时不需要深入了解,可以在后续的学习中逐渐掌握。
三、长度单位的转换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常常需要将不同的长度单位进行转换。
例如,将厘米转换为米、将米转换为厘米等。
下面介绍一些常见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转换方法。
1. 厘米与米的转换:1米等于100厘米,所以将厘米转换为米时,只需要将厘米数除以100即可;将米转换为厘米时,只需要将米数乘以100即可。
2. 厘米与毫米的转换:1厘米等于10毫米,所以将厘米转换为毫米时,只需要将厘米数乘以10即可;将毫米转换为厘米时,只需要将毫米数除以10即可。
通过以上的转换方法,我们可以轻松地将不同的长度单位进行转换,方便我们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数学知识。
四、长度单位的实际应用长度单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无论是平时测量物体的长度,还是计算建筑物的面积、体积等,都需要用到长度单位。
此外,在绘图、制作手工和进行科学实验等活动中,也需要使用长度单位来描述和表示物体的特征和形态。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知识点、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知识点概念:米: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标准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
分米:分米(dm)是长度的公制单位之一,1分米相当于1米的十分之一。
厘米:长度单位,简写符号为:cm。
毫米:英文缩写为mm(1厘米=10毫米=0。
1分米=0。
01米=0。
00001千米)认识米:(1)米是常用的长度单位。
(2)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时,用“米”作单位。
(3)米用字母“m”表示。
(4)1米=100厘米。
认识厘米:(1)厘米是常用的长度单位。
(2)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用“厘米”作单位。
(3)厘米用字母“cm”表示。
(4)1米=100厘米。
认识线段:线段的特征: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可以测量出长度。
画线段的方法: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起,需要画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的几厘米处。
(没有直接给出画几厘米,要先算再画最后标记)比如:画比5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练习题一、填空1、我们知道的长度单位有()()()()。
2、量比较长的物体可以用()作单位,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作单位。
3、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候,要把尺子的()刻度对准物体左端,再看物体右端右端对着几。
二、换算5米=()厘米500厘米=()米4分米=()厘米5000毫米=()分米3000毫米=()米6分米=()毫米三、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一支粉笔长10()教室长7()小军身高12()数学书长210()小树高3000()文具盒长20()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练习题参考答案一、填空1、我们知道的长度单位有(米)(厘米)(毫米)(分米)。
2、量比较长的物体可以用(米)作单位,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候,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左端,再看物体右端右端对着几。
二、换算5米=(500)厘米500厘米=(5)米4分米=(40)厘米5000毫米=(50)分米3000毫米=(3)米6分米=(600)毫米三、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一支粉笔长10(厘米)教室长7(米)小军身高12(分米)数学书长210(毫米)小树高3000(毫米)文具盒长20(厘米)。
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案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米,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初步感知1 米的实际长度。
2.知道1 米=10分米=100 厘米,能用米尺或卷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1.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认识1 米=10分米=100 厘米。
2.会测量身边规则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一、持疑引入1.复习长度单位厘米、分米:孩子们,前面我们学习了两个长度单位,是哪两个?(厘米、分米)厘米、分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用字母怎样表示呢?(厘米用cm 表示,分米用dm表示。
)2.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分米作单位合适吗?课前大家预习了,你觉得用什么作单位好呢?(米)3.揭示课题。
米是国际长度单位,用字母 m 来表示,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常用米作单位。
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米(板书课题:用米作单位量长度)。
二、探究疑释(一)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1. 学生轻轻握住米尺的两端,让学生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
教师再抽掉米尺,学生继续感知1米的长度。
2. 学生闭上眼想想1 米有多长。
3.学生比划1米大约有多长。
4.抽生汇报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5.学生汇报交流: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选用米做单位。
(二)观察米尺,认识1 米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观察米尺,并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
2.集体汇报交流(小组汇报员汇报自己所在小组的发现)。
(1)米尺的长度是1米。
(2)米尺上有100个小格,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厘米,100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00厘米,所以1米=100厘米。
(3)10个小格的长度是1分米,100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0分米,所以1米等于10分米。
(4)1米=10分米=100厘米(三)用学生尺拼1 米长。
1.教师出示20厘米长的学生尺,学生猜一猜:1 米里面有几把这样长的学生尺?2.拼一拼。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长度单位用来表示物体的长度,尺子是测量长度的工具。
2、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做单位。
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
3、量比较长的物体,可以用“米”做单位。
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
4、能正确使用“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
例如:数学书边长26(厘米)窗户高2(米)5、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通常情况我们都是将尺的刻度0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物体就是几厘米。
例如:从直尺的刻度0到刻度5是(5)厘米。
从直尺的刻度2到刻度10是(8)厘米。
小明要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应该从直尺的刻度3画到刻度(5)。
6、厘米和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例如:(1)计算:30厘米+70厘米=(100)厘米=1米40厘米+60厘米=(1)米1米-20厘米=(80)厘米小红的身高70厘米,再长(30)厘米就是1米了。
(2)比大小: 2米=200厘米 1米20厘米>1米2厘米30厘米+1米=1米30厘米7、线段的特征:(1)是直的。
(2)有 2个端点。
(3)可以测量出长度。
例如:(1)在给出的图形中找出线段。
(2)在给出的图形中数一数有几条线段。
(3)按给定长度画线段。
8、在两点之间只能画1条线段。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计算从个位起。
2、笔算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3、笔算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退1当10。
4、计算顺序: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小括号外的)。
5、解决问题:(1)比多少的问题:关键是找到“关系句”。
(也就是“x比x多几”或“x比x少几”这样的句子) X 比 x 多 X 比 x 少几。
(大数)(相差数)(大数)(小数)(相差数)比…多大数在前比…少小数在前求大数用加法:小数+相差数=大数求小数用减法:大数-相差数=小数求相差数用减法:大数-小数=相差数例如:人工野鸭岛今年有53只野鸭,去年比今年少18只,去年有多少只?分析:关系句--去年比今年少18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