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中国城建史整理大纲(考研必备)
- 格式:pdf
- 大小:1.36 MB
- 文档页数:56
原始居民点的形成与城市的产生一、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社会组织形式从“血缘家族”到“定居文明”。
新石器时代中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使以原始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固定居民点产生。
公元前7000——4000年,产生土地耕作者居民点。
地点: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黄河流域。
国家:埃及、巴勒斯坦、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印度、中国等。
原始居民点的特点:选择基址:山之阳,水之阴,地势高亢,土地肥沃,自然环境条件好。
布局特点:有简单分区,一般包括居住区,制陶工场,公共墓地,公共活动场所,有防御工事、壕沟和围墙。
二、城市的产生金属工具的使用,使手工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产生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了商品生产。
不从事生产的“商人”的出现,标志着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产生,城市随之开始形成。
最早的城市产生于公元前4000——3000年,是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产生的。
城市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的城市是人类劳动大分工的产物三、城市的形成条件•经济条件:有广大的农村,提供城市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物质财富。
•社会条件:有一定的社会组织条件和制度。
•自然条件:具有较好的自然条件、基址、物质资源。
•技术条件:有一定的生产技术和掌握这些技术的人。
•规划条件:按一定的目标与要求,应社会发展需要进行建设。
在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只有近300年的历史中国城市建设史中国的远古城市四千多年前,当父系氏族公社向奴隶社会过渡阶段中,我国开始出现了具有一定规划格局的“城”的雏形----部落和部落联盟的城堡。
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三个发展阶段:. “聚”、“邑”的形成《史纪·五帝记》:“舜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城”的产生《吴越春秋》:“鲧,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城”----土地、鼎、戟. “城”与“市”的结合从“大同”到“小康”,标志着私有制的产生。
城市的产生:由于生产的不断发展,于工业逐渐成为一个独立部门,这就产生了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于工业及商业从农业畜牧业中区分出来,这种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变化也使居民点产生了分化,出现了以商业手工业为主的城市,和以农业为主的乡村。
•闾里:一般的居住地段称闾里,多在城内各宫殿之间。
长安共有160个闾里,闾里内:“室居栉比,门巷修直”,可见为一些院子并联排列。
里四周有墙,每面有门,闾即为里的门。
•曹魏邺城的建设思想:城市有明确的分区,统治阶级与一般居民严格分开,一方面是继承了古代城与廓的区分,也直接继承了汉代宫城与外城的区分。
不同点是,区分更准确,不像汉长安与洛阳宫城与坊里相参,或为坊里所包围。
这也反映了阶级的对立及当时等级的森严,统治阶级对人民的防范,三台就有明显的防御性质。
整个城市的布局,将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字相交于宫门前,这样把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从一般的建筑群,扩大应用于整个城市。
这种规划手法对以后的都城布局有很大影响,如唐长安等城。
•隋朝以长安建都的原因:长期混战使邺城,洛阳等城均已严重破坏;江南初定,政治统治还不够稳固;关中平原军事形势有利;隋朝势力原来就在这一带。
•隋文帝另建新城的原因:汉长安历经破坏,难于修复,而且“风水”不利;汉长安已有多朝建都,不在新地建都不能体现王朝的新气象;“汉营此城,经今八百岁,水皆碱卤,不甚宜人”;汉长安宫殿与一般建筑杂处,分区不明,防卫和管理也不方便。
•隋唐长安城市的规划思想:仍是继承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传统;不使“宫殿与居民相参” 的意图十分明确,采用严格坊里制则是为了便于统治人民。
道路突出宫殿,这一切都是从皇帝意图出发的;隋唐长安城市规模、道路宽度、坊里面积都大的惊人,远远超过了实际需要,处处以大来反映当时大一统的强大威力;城市布局有一定的数字概念,每边开三门,一般门均有三个洞;长安城规划对中国古代都城的规划有很大影响;长安的规划也是当时国内外一些城市的学习榜样。
城市规划原理及中外建筑史大纲《城市规划原理》大纲(占50%,记75分)第一篇城市与城市规划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化基本要求:了解城市的产生与发展;掌握城市化的含义及历史过程。
重点:第三节城市化难点:城市化的历史过程第一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1、居民点的形成2、城市的形成3、城镇与城市的界定第二节城市的发展1、古代的城市发展2、近代城市的发展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发展第三节城市化1、城市化的含义2、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3、世界城市化的历史过程4、中国的城市化道路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基本要求:知道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渊源;重点掌握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雅典宪章》。
重点: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难点:现代建筑运动对城市规划的影响第一节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1、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2、西方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3、其他古代文明的城市规划思想第二节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产生与发展1、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渊源2、田园城市理论3、卫星城镇规划的理论和实践4、现代建筑运动对城市规划的影响与《雅典宪章》第三节城市规划面临的城市发展趋势第四节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第三章城市规划体制基本要求:了解城市规划体系的构成重点:城市规划体系的构成难点:城市规划体系的构成第一节城乡规划体制概述第二节我国现行城乡规划法规系统第三节我国现行城乡规划行政系统第四节我国现行城乡规划技术系统第五节我国现行城乡规划运行体制第四章城市规划的价值观基本要求:了解城市规划的任务、永续城市、和谐城市重点:永续城市、和谐城市难点:永续城市、和谐城市第一节城市规划的任务第二节城市规划的目标与价值观第三节永续发展作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价值观第四节“和谐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理想目标第二篇城市规划的影响要素及其分析方法第五章生态与环境基本要求:了解人、自然环境、城市环境相互之间的关系重点: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环境容量难点:城市环境容量第一节人与环境第二节城市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2、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3、城市生态系统的运行第三节城市环境1、城市环境的概念与组成2、城市环境的特征与效应3、城市环境的容量与质量第六章经济与产业基本要求:了解城市经济运行与产业的运行规律第一节经济增长与城市发展第二节产业分类与产业结构第三节城市空间经济发展的内在机制第四节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与产业发展第五节城市规划中经济与产业的分析方法第七章人口与社会基本要求:了解城市人口与社会的发展规律,掌握人口与社会的分析方法。
中国城建史复习整理资料[1]
中国城建史可以追溯到古代,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城市建设也不断发展变化。
以下是中国城建史的重要事件和特点:
1. 古代城市建设: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以城墙为主要特征,城墙的主要作用是防御外敌,保护城市中心区域。
古代城市通常沿用当地自然地势布局,如沿河、坡地等。
2. 唐宋时期的城市发展:唐宋时期的城市建设较为繁荣,城市规划和建筑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
唐代的长安、宋代的汴京都是中国古代城市的代表。
3. 明清时期的城市建设:明清时期的城市建设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城墙不再是城市的主要特征,取而代之的是民居、商铺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称为“四合院”。
4. 近代城市的建设:20世纪初,随着西方现代化思想的影响,中国城市建设逐渐向西方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
其中,北京城的全面改造和上海城的迅速崛起是中国城建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事件。
5. 当代城市建设:当代城市建设强调人民城市,注重社会公益事业的建设,如造林绿化、城市景观塑造等。
同时,中国城市的发展也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如城市人口过剩、城市环境污染等。
中国城市建设史商代重要都城遗址、西周及春秋战国的都城实例,p9, p12, p17郑州商城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城市遗址,距今有3500年左右;商城平面近似长方形,城垣长达7公里城外郊区面积约25平方公里。
西周的都城为丰京和镐京,城址均在西安西南丰水的东西岸,是西周初年的政治中心。
燕下都在今河北易县东南,易水岸边,东西长约8公里,南北宽约4公里,为现存战国城址中最大者。
赵邯郸位于太行山东麓,其宫城在今邯郸市区西南,由三个小城组成,平面似“品”字形。
三国至南北朝时期城市发展总体特点,p36-37北方中原地区城市的残破以及江南和周边地区城市的崛起。
曹魏邺城开创了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新局面,建业的发展带动了江南城市的兴起以及中国经济重心的逐步转移。
南朝都城建康、东魏北齐邺南城的总体结构布局,p43始, p39-40建康:平面呈长方形,从从都城南墙中门宣阳门开始,南到淮水,长5里,形成一条中轴线,称为苑路。
邺南城:紧附于曹魏邺城之南,南北向长方形,里坊、市的完全对称布局,宫殿布局为后来唐宋元明清都城宫殿开创先例,开创宫城正门由多重门构成的先河,宫城轴线与城市轴线重合。
曹魏邺城,p37-39布局:城市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北部——王室贵族专用区,正中:宫城,东部:宫城衙署(前朝后寝),戚里(王室贵族居住区),西部:王室专用园林,南部——官署及一般的居住区特点:a城市分区明确,宫城与居民严格分开b把中轴线对称的布局从建筑群应用于城市c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字相交d宫门前,三座止车门形成封闭的广场成就:开创了都城规划严整布局的先例,规划手法对以后的城市布局有重大的影响隋唐时期城市发展概况及获得较大发展的重要地方城市实例,p45-46大兴城东都洛阳唐代重要的商业城市实例,p60南方海港广州,长江与运河交汇处的扬州,运河至黄河的转运中心汴州繁荣的国际贸易给宋代大型港口城市布局带来的变化,p93, p97-99官府设“蕃坊”,建造房屋供外国人居住,是为照顾他们的特殊要求而形成的集中居住地段。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要点一、基础知识点●关于城市的理解:城市本身的含义就包括城与市双重意义:“城”是一种防御性构筑物;“市”是交换场所。
因此城市的出现应该具有商品经济以及防御功能的双重特征。
●了解几个古代城市的基本情况郑州商城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城市遗址,城市平面近似方形。
包括城外郊区在内总面积达 25 平方公里。
城墙为夯土墙,又厚又高。
西安是著名的古都,周王城丰京和镐京、秦咸阳、汉长安、隋唐长安等先后在此建都。
清代的票号的总号均设在山西,以平遥、太谷、祁县为突出,这三座城号称山西票号“三帮”。
●对几个基本概念的理解井田的基本单位是“夫”,即一农夫所受之一百亩耕地,被用来作为城市规划用地的基本单位。
“邑”泛指所有居民点,奴隶主居住的邑为大邑,四野农夫居住的邑为小邑;凡是有宗庙、君王统治者的邑称为都;中等规模的邑才设置市。
都城一般都有“城”与“廓”之分,有的相重,有的内外两重,有的并列。
●古代与城市规划相关的几个文献理解《周礼·考工记》是春秋战国时期对周朝城市建设经验的总结。
周代城制对中国古代城市有很大影响,它体现的是儒家思想,如城市的规模、形制等要按礼制的等级进行建设,城市布局方正严整,讲求秩序、体制、等级、尊卑等,对中国古代政治统治中心性质城市的城制有深远影响。
●了解我国当前规划法规的基本情况1989年12月26日,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4月1日施行。
2007年10月28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二、古代规划相关文献阅读、释义●《考工记》中的王城规划制度:(1)“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匠人营国指建筑师丈量土地和建设城市;方九里指每边长九里;旁三门指每边开三个门;国中九经九纬指城内有九条横街和九条竖街;经涂九轨指车轨的九倍,可并排走三辆车;左祖右社,即左为祖庙,右为社稷坛;市朝一夫,市与朝各占地一百亩。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古代史篇(1—8章)第一章1、原始的居住形式有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等。
(P2)2、中国城市产生的时间: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
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
(P7)第二章1、名词解释:邑与都:邑并不仅是城市,而是泛指所有的居名点,都市奴隶主的驻地。
邑与市:并不是所有的邑都有市。
“市”与“井”:常常联系在一起,常称“市井”,因为市一定是在居名点中,即在邑中,而居名点中必然有井。
城与国:国与城的意义相同,城市防御性的构筑物。
城与廓(kuo):廓比城大,或城在廓内,城廓均是防御性的。
奴隶主贵族居城内,一般人民城外廓内。
城与市及城市: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有城的不一定全是市,市也不一定全有城墙,城与市的概念不同。
即私有制及阶级产生后,需要用城垣保护私有财产,需要专门的固定的交易场所,从而从一般的居名点(邑)中分化出来。
(P14)2、翻译“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建筑师丈量土地及建筑城市。
每边长九里,每边开三门,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每条宽度为车轨的9倍,可以并排走三辆车。
王宫的左边是祖庙,右边是社稷坛,宫殿前面是群臣朝拜的地方,后面是市场。
市场和朝拜处各方百步(边长一百步的正方形)。
3、周代建筑已广泛采用油漆,色彩也有等级规定,天子柱瓦用丹色,诸侯用黑色。
(P15)第五章三国至唐朝时期的城市1、曹魏邺城的规划(1)曹魏邺城复原想象图 P38复原图特点:(2)总结:宫城有多个宫城变成单一宫城,且位于城北正中,中轴线纵贯全城呈对称布置,方格网状的道路系统和宫城与坊里“不复相参”的规整的坊里,这都说明儒家的礼制思想,从邺城开始在城市建设中的强化和运用。
2、隋唐长安的城市规划思想 P55优点:(1)隋唐长安的规划,仍是继承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传统,由于完全是新建,这种传统的布局方式表现得更为突出,而且有所发展。
原始居民点的形成与城市的产生一、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社会组织形式从“血缘家族”到“定居文明”。
新石器时代中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使以原始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固定居民点产生。
公元前7000——4000年,产生土地耕作者居民点。
地点: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黄河流域。
国家:埃及、巴勒斯坦、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印度、中国等。
原始居民点的特点:选择基址:山之阳,水之阴,地势高亢,土地肥沃,自然环境条件好。
布局特点:有简单分区,一般包括居住区,制陶工场,公共墓地,公共活动场所,有防御工事、壕沟和围墙。
二、城市的产生金属工具的使用,使手工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产生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了商品生产。
不从事生产的“商人”的出现,标志着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产生,城市随之开始形成。
最早的城市产生于公元前4000——3000年,是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产生的。
城市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的城市是人类劳动大分工的产物三、城市的形成条件•经济条件:有广大的农村,提供城市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物质财富。
•社会条件:有一定的社会组织条件和制度。
•自然条件:具有较好的自然条件、基址、物质资源。
•技术条件:有一定的生产技术和掌握这些技术的人。
•规划条件:按一定的目标与要求,应社会发展需要进行建设。
在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只有近300年的历史中国城市建设史中国的远古城市四千多年前,当父系氏族公社向奴隶社会过渡阶段中,我国开始出现了具有一定规划格局的“城”的雏形----部落和部落联盟的城堡。
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三个发展阶段:. “聚”、“邑”的形成《史纪·五帝记》:“舜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城”的产生《吴越春秋》:“鲧,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城”----土地、鼎、戟. “城”与“市”的结合从“大同”到“小康”,标志着私有制的产生。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提纲1.商,周的城市(1)殷商时代的城市河南淮阳平粮台古城遗址(4千年前的夏代)洛阳洛河边的“二里头"遗址都城偃师尸沟乡遗址———早期——-推测为汤都西毫(和二里头遗址相差6km)郑州商城—--中期湖北盘龙城-——中期(商代方国都邑,可能仅为宫城)河南安阳殷墟---晚期(安阳小屯)——庞大的开敞式城市(2)周代的城市一国都—-周原的凤雏和召陈的宫殿(宗祠)建筑群-西周早期都城二成周——王城(洛邑,东周都城)三诸侯国都--曲阜(3)殷周时代的邑、都、市、城、廓、国邑和都—邑不是指城市,而是泛指所有的居民点邑和市—中等的邑有时设市城和廓—“三里之城,七里之廓”“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廓比城大,或城在廓内城和国城、市、城市—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2.《周礼. 考工记》的内容及意义内容: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评价:●礼制营国制度—----理想城市图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红线”.两大规划体系之一●和米利都方格网城市异曲同工.早于希波丹姆斯的方格网城市.●布局结构3.春秋战国时期各城市的特点(具体看书17~23页)(1)燕下都(BC4-—-BC3 ,今河北易县东南)城分内城外城两部分,内城分布三十多处夯土台(2)赵邯郸(BC4-——BC3 ,今河北易县东南)——-晋邯郸大夫采邑城改造扩建由三个小城组成,平面似“品”字形(3)齐国临淄(bc4,今邯郸)由大小两城构成,小城嵌在大城西南角(4)曲阜鲁国故城平面呈不规则的横长方形,城垣南垣较直,东西北三面皆有弧度的,周围有城壕。
公11座城门,东,西,北面各三门,南面两门(5)郑韩故城(bc4-bc3,郑国、韩国都城,今河南新郑县城附近)城分主城及外城廓两部分。
城址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中部有一道南北向的夯土墙将其分为东城和西城两部分。
主城内室宫殿区和贵族居住区;外廓城内主要是手工业,商业和一般市民居住区(6)淹城(西周时代淹国都城,今江苏常州市南,离市约7公里)三重城墙:王城,内城,外城王城呈方形,内城,外城均为不规则圆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