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物理复习提纲完整版
- 格式:doc
- 大小:471.00 KB
- 文档页数:44
人教版初中物理复习提纲初中物理复习提纲(光的传播)一、光源1、光源:能自行发光的物体都称为光源。
例如太阳、恒星、点燃的蜡烛、发亮的电灯等。
而像月亮、电影银幕、宝石、平面镜等物体,本身并不能发光,因而它们都不是光源。
注意:依靠反射光而发亮的物体不是光源。
2、光源的分类:⑴按来源可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最重要的自然光源是太阳。
⑵按是否具有发热特性可分为发热光源和冷光源。
二、光的直线传播1、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2、光线:在物理学中,通常用一根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
这样的直线叫做光线。
许多光线在一起称为光束。
⑴画光线时必须用箭头标明光的传播方向。
⑵光线并不是真实存在的,而是为了研究方便,人们假想的物理模型。
三、光的直线传播的现象及应用1、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当遇到不透明的物体时,便会在物体后面光不能到达的区域产生影子。
手影表演就是利用了影子形成的原理。
2、日食和月食的成因⑴日食:当月球转到地球的太阳之间,并且当三者处于同一条直线上时,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太阳光,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在地球的部分地区就发生了日食。
⑵月食:当地球转到地球的太阳之间,并且当三者处于同一条直线上时,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太阳光,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在月球的部分地区就发生了日食。
3、光速: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3、小孔成像:物体上的光线穿过小孔射到光屏上所成的像。
小孔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光屏到小孔的距离有关,物体离小孔越近,光屏离小孔越远,所成的像就越大。
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4、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挖掘队利用激光准直挖掘隧道、士兵射击瞄准、站队时队列排直、木工检查木块是否平直等。
四、光的传播速度1、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大,用符号c表示,c=3108m/s。
2、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与在真空中相差不多,也近似为3108m/s,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约是真空中的;光在玻璃中的速度约是真空中的。
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提纲一、声音的发生及传播1、课本P13图1.1-1的现象说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练习:①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20-20000次/秒之间。
②《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叫”“咆哮”的声源分别是空气、马、黄河水。
③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可在桌上撒些碎纸屑,这些纸屑在敲打桌子时会跳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练习:①P14图1.1-4所示的实验可得结论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是3×108 。
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v 固>v 液>v 气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 合1224,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 。
练习:☆有一段钢管里面盛有水,长为L ,在一端敲一下,在另一端听到3次声音。
传播时间从短到长依次是☆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时,终点裁判员应看到枪发烟时记时。
若听到枪声再记时,则记录时间比实际跑步时间要 晚 (早、晚)0.29s (当时空气15℃)。
☆下列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是( ①②④ )①在鼓面上放一些碎泡沫,敲鼓时可观察到碎泡沫不停的跳动。
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停止。
人教版初中物理复习提纲
以下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复习提纲的一个例子:
第一章力与运动
1. 力的概念和性质
a. 力的定义和单位
b. 力的性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c. 合力的概念和合力的大小
d.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2. 运动的描述和图象
a. 运动的参照系和物体的位置、路径、位移、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b. 运动图象的绘制和分析: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
3. 牛顿第二定律和创立力学
a. 牛顿第二定律和标准单位
b. 动量的概念和动量守恒定律
c. 冲量和动量的改变
第二章声与光
1. 声和声音的参数
a. 声的产生和传播
b. 声音的参数:声强、音量和音调
c. 声的传播速度
2. 声的反射和吸收
a. 声的反射和吸收现象
b. 声音的多次反射和回声
3. 光的反射和折射
a. 光的传播和折射定律
b. 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c. 光的反射和折射的应用
第三章能量与机械简单机器
1. 功和能量
a. 功的定义和计算
b. 功的单位
c. 功的特点和功的分类
d. 功与能量的关系
2. 机械利用和机械简单机械
a. 机械利用的基本原理
b. 机械简单机械的概念和种类:杠杆、滑轮
c. 机械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应用
3. 牛顿第三定律和弹性
a. 牛顿第三定律的概念和应用
b. 弹性的概念和变形
请注意,这只是一个示例,具体的复习提纲需要根据课本内容和学校的要求来编写。
此外,为了更全面地复习物理知识,建议加入实验操作、例题训练和习题答疑等内容。
物理复习提纲人教版初中全册目录第一章声现象 (1)第二章光现象 (3)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 (7)第四章物态变化 (11)第五章电流与电路 (14)第六章电压电阻 (18)第七章欧姆定律 (20)第八章电功率 (24)第九章电与磁 (28)第十章信息的传递 (32)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 (33)第十二章运动和力 (38)第十三章力和机械 (41)第十四章压强和浮力 (46)第十五章功和机械能 (50)第十六章热和能 (53)第十七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57)重要的物理常数 (58)常见的物理数值(估算用) (58)物理量及其单位 (59)物理公式 (60)第一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声源:振动的发声物体。
2.声音的产生: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一切正在发生的物体都在振动。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鞭炮爆炸、气球爆炸、雷声、笛子声等声音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3.声音的传播:声以波的形式传播着。
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多数情况下,声音的传播速度v气<v液<v固。
4.声速: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影响声速的因素:介质的种类、介质的温度。
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听觉的传播途径:发声体振动→(通过空气等介质传播)→鼓膜振动→(通过听小骨等组织传播)→听觉神经传递信号→大脑产生听觉。
2.骨传导的传播途径:发声体振动→(头骨、颌骨)→鼓膜振动→(听觉神经)→大脑骨传导的原理:固体可以传声。
演员进行《千手观音》的排练、贝多芬听钢琴声、使用助听器听声音都利用了骨传导。
3.耳聋包括传导性耳聋和神经性耳聋。
传导性耳聋者可以利用助听器听声音,而神经性耳聋者很难再听到声音。
4.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
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人们通过双耳效应,可以较为准确地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但声源在我们正前方、正上方、正后方时我们并不能准确判断,因为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几乎相同,双耳效应不明显。
人教初中物理复习提纲完整版一、运动物体的描述1.位移、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2.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区别3.匀速直线运动的特征及计算方法4.加速直线运动的特征及计算方法5.运动图像的绘制与分析二、力和运动1.力的概念及测量方法2.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3.牛顿第三定律4.惯性与非惯性系5.摩擦力、重力、弹力等常见力的性质和计算方法6.自由落体和竖直上抛运动的特征及计算方法三、物理量和单位1.基本物理量的概念及常用单位2.密度、压强、功、功率等物理量的计算方法及单位换算四、物理学中的图表1.运动图像和动力图的绘制2.力与位移、力与时间等图表的绘制3.能量转化过程的能量图的绘制五、机械波1.机械波的基本特征及分类2.机械波的传播速度、频率、波长和周期之间的关系3.声波的产生、传播和接收4.光波的概念和特点5.音、光的传播速度及应用六、静电与电流1.静电荷的产生和作用2.静电场的特征和计算方法3.电荷之间的作用力及计算方法4.电流的概念和性质6.电阻、电压和电流之间的关系七、磁场与电磁感应1.磁场的概念和特点2.磁场的表示方法和计算方法3.磁感应强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4.线圈在磁场中的受力和运动规律5.电磁感应的概念和产生方法6.电磁感应定律的表述和应用八、能量的转化和守恒1.功与功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功与能量的转化和守恒3.机械能的守恒定律4.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九、简单机械1.杠杆原理及计算方法2.轮轴原理及计算方法3.力的传递与变换4.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及影响因素十、热学1.温度的概念及测量方法2.热量的传递方式及计算方法3.热量与温度变化的关系及计算方法4.物质的热膨胀特性及应用5.相变规律及应用以上为初中物理的复习提纲,共1200多字。
这个提纲包括了初中物理的各个方面的知识点,可以帮助学生对物理知识进行全面的复习和总结。
一、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练习1、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船和山。
2、坐在向东行使的甲汽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去,同时又看到乙汽车也从甲汽车旁向后退去,试说明乙汽车的运动情况。
分三种情况:①乙汽车没动②乙汽车向东运动,但速度没甲快③乙汽车向西运动。
3、解释毛泽东?送瘟神?中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第一句:以地心为参照物,地面绕地心转八万里。
第二句:以月亮或其他天体为参照物在那可看到地球上许多河流。
二、机械运动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比拟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⑴比拟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那么运动快⑵比拟百米运发动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那么运动快⑶百米赛跑运发动同万米运发动比拟快慢,采用:比拟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拟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练习:体育课上,甲、乙、丙三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他们的成绩分别是S,S,那么获得第一名的是同学,这里比拟三人赛跑快慢最简便的方法是路程相同时间短运动的快。
4、分类:〔根据运动路线〕⑴曲线运动 ⑵直线运动 Ⅰ匀速直线运动:A 、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计算公式:s变形s,v=s=vttm/s t=v两单位中m/s 单位大。
九年级物理复习提纲(人教版教材)热学部分一、分子热运动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物质由组成;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
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和。
2.扩散: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现象。
扩散现象说明:①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②分子之间有间隙。
3.决定扩散现象快慢的因素扩散快慢与有关。
温度越高,扩散越。
4.分子的热运动: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有关,所以把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温度越,分子的热运动越。
5.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之间既有力又有力分子间的作用力,体最大,体其次,体最小。
当分子间距离过大时,分子的作用力十分微弱,忽略不计(破镜不能重圆)二、内能1、内能: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能和分子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内能大小与温度的关系: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无论是高温的铁水,还是寒冷的冰块都具有。
在物体的质量,材料、状态相同时,温度越高物体内能越。
2、内能的改变: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和。
三、比热容1、比热容: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
公式:c= 单位:注意: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大小与物质的种类、状态有关,与质量、体积、温度、密度、形状等无关。
相同质量的物体吸收相同的热量,升温少的吸热能力强,比热容相同质量的物体升高相同的温度,用时长的吸热能力强,比热容2、水的比热容为:,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四、热机1、热机:把能转化为能的机器叫热机。
2、内燃机:①冲程:活塞在汽缸内往复运动时,从汽缸的一端运动到另一端的过程,叫做一个冲程。
②内燃机的每一个工作循环分为个冲程:冲程、冲程、冲程、冲程。
一个工作循环中,对外做功次,飞轮转动周;压缩冲程中将能转化为能。
做功冲程中将能转化为能。
五、热机的效率1、①燃料的热值: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与的其之比,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
用符号“”表示。
②定义式:q= (若燃料是气体燃料 q=VQ)③单位:,④物理意义:酒精的热值是3.0×107J/kg,它表示:注意:热值是燃料本身的一种特性,只与燃料的种类有关,与是否燃烧、质量、体积等均无关。
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第一节宇宙和微观世界1.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处于不停地运动和发展中。
2.微观粒子:●分子:能保持物质原来性质的最小微粒为分子。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分子的大小通常以10-10m做单位来量度。
我们只能用电子显微镜来观察分子。
●原子: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
有的分子由多个原子组成,有的分子只由一个原子组成。
原子的结构与太阳系十分相似,它的中心是原子核,在原子核周围,由一定数目的电子在绕核运动。
3.物质三态的微观模型:●多数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时体积变小。
但水结冰时体积变大。
●液态变为气态时体积显著增大。
4.纳米科学技术(1nm=10m):●一般分子的直径大约为0.3~0.4nm,蛋白质分子的直径可达几十纳米,病毒的大小为几百纳米。
●纳米尺度:0.1nm~100nm●纳米科学技术:纳米科学技术是纳米尺度内的科学技术,研究对象是一小堆分子或单个的原子、分子。
第二节质量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
2.单位:在国际单位制(SI)中,千克(kg)是质量的基本单位。
常见的质量单位之间的关系为10-3t=1kg=103g=106mg。
3.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固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温度的变化而改变。
4.质量的测量:在生活中,我们常用杆秤、台秤、电子秤等工具测量物体的质量。
实验室常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天平分为托盘天平和学生天平。
5.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①选程:使用前,观察称量(最大测量值)、感量(最小测量值);②放平、归零: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将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上;③调平:调整天平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或指针左右摆动的幅度相同(天平平衡);④称量:将被测物体轻放在左盘,用镊子从大到小地往右盘夹取砝码。
移动游码,直至天平平衡;⑤读数: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即m物=m砝码+m游码;⑥整理器材,把砝码放回砝码盒,将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上。
一、第一章:物质的结构与性质1.纯粹物质和混合物的概念及特点。
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
3.简单物质和化合物的概念及特点。
4.质量、密度和比重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5.力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6.质量、体积和密度之间的关系。
二、第二章:运动的描述1.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及运动图象的表示。
3.运动的简单规律:a.加速度等于0时,速度恒定,位移随时间的变化呈线性关系;b.加速度不等于0时,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成比例增大或减小,位移随时间的变化呈二次函数关系。
4.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及运动图象的表示。
5.抛体运动的特点及运动图象的表示。
三、第三章:力的作用与性质1.力的作用对象:万有引力、弹簧弹力、摩擦力、浮力等。
2.力的合成:力的合成方法及力的合成图。
3.力的分解:力的分解方法及力的分解图。
4.力的单位:牛顿及其换算关系。
5.重力:重力与物体质量的关系、重力与物体重量的关系。
6.弹力:弹簧弹力的概念、弹性常数及计算方法。
7.摩擦力:摩擦力的概念、摩擦系数的计算方法。
8.浮力:浮力的概念及原理。
四、第四章:机械能与能量转化1.动能、势能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变化规律。
2.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表述及应用。
3.能量守恒定律及能量转化的过程。
五、第五章:功与机械效率1.功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功的公式及单位。
3.功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4.机械效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六、第六章:压力1.压力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不同形状物体受力的特点及应用。
3.压强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4.海水深度计算及原理。
七、第七章:波动现象1.波的概念及分类。
2.机械波与电磁波的比较。
3.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4.声波和光波的特点及传播速度。
5.声源和听觉的原理及应用。
八、第八章:光的反射与折射1.光的反射:反射定律及反射图象的规律。
2.光的折射:折射定律及折射图象的规律。
3.全反射:全反射的概念及条件。
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提纲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1、课本P13图1.1-1的现象说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练习:①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20-20000次/秒之间。
②《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叫”“咆哮”的声源分别是空气、马、黄河水。
③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可在桌上撒些碎纸屑,这些纸屑在敲打桌子时会跳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练习:①P14图1.1-4所示的实验可得结论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
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练习:☆有一段钢管里面盛有水,长为L,在一端敲一下,在另一端听到3次声音。
传播时间从短到长依次是L5200m/sL1497m/sL340m/s☆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时,终点裁判员应看到枪发烟时记时。
若听到枪声再记时,则记录时间比实际跑步时间要晚(早、晚)0.29s (当时空气15℃)。
☆下列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是(①②④)①在鼓面上放一些碎泡沫,敲鼓时可观察到碎泡沫不停的跳动。
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停止。
人教初中物理复习提纲完整版1初中物理复习纲要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提纲第二章《光现象》复习提纲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复习提纲第四章《物态变化》复习提纲第五章《电流和电路》复习提纲第六章《电压电阻》复习提纲第七章《欧姆定律》复习提纲第八章《电功率》复习提纲第九章《电与磁》复习提纲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复习提纲第十二章《运动和力》复习提纲第十三章《力和机械》复习提纲第十四章《压力和压强》复习提纲第十五章《功和机械能》复习提纲第十六章《热和能》复习提纲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提纲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1、课本P13图1.1-1的现象说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练习:①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20-20000次/秒之间。
②《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叫”“咆哮”的声源分别是空气、马、黄河水。
③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可在桌上撒些碎纸屑,这些纸屑在敲打桌子时会跳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练习:①P14图1.1-4所示的实验可得结论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 。
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v 固>v 液>v 气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合1224km/h ,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
练习:☆有一段钢管里面盛有水,长为L ,在一端敲一下,在另一端听到3次声音。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复习提纲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第一章声现象声现象1、声音的发生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并不是所有振动发出的声音都能被人耳听到。
2、声间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1)声音要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
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面对面交谈,也需要靠无线电,那就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来说,固体>液体>空气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大约是340 m/s3、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回声区别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秒以上。
因此声音必须被距离超过17m的障碍物反射回来,人才能听见回声。
低于秒时,则反射回来的声间只能使原声加强。
利用回声可测海深或发声体距障碍物有多远。
4、乐音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乐音。
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近有关。
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
用来分辨各种不同的声音。
5、噪声及来源从物理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6、声间等级的划分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
7、噪声减弱的途径可以在声源处(消声)、传播过程中(吸声)和人耳处(隔声)减弱第二章光现象1、光源: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光源2、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大气层是不均匀的,当光从大气层外射到地面时,光线发了了弯折(海市蜃楼、早晨看到太阳时,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星星的闪烁等)3、光速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真空中最快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V = 3×108 m/s,在空气中的速度接近于这个速度,水中的速度为3/4V,中为2/3V4、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可解释许多光学现象: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小孔成像等5、光线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的直线,即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光线是假想的,实际并不存在)6、光的反射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的交界面时,一部分光返回原来介质中,使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反射7、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归纳为:“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理解:由入射光线决定反射光线,叙述时要“反”字当头发生反射的条件: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处:入射点;结果:返回原介质中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当入射角为零时,反射角也变为零度8、两种反射现象镜面反射:平行光线经界面反射后沿某一方向平行射出,只能在某一方向接收到反射光线(反射面是光滑平面)漫反射:平行光经界面反射后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反射出去,即在各个不同的方向都能接收到反射光线(反射面是粗糙平面或曲面)注意: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9、在光的反射中光路可逆10、平面镜对光的作用(1)成像(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1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虚像(2)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的距离相等理解: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是以镜面为轴的对称图形,即平面镜是物像连线的中垂线。
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提纲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1、课本P13图1.1-1的现象说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练习:①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20-20000次/秒之间。
②《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叫”“咆哮”的声源分别是空气、马、黄河水。
③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可在桌上撒些碎纸屑,这些纸屑在敲打桌子时会跳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练习:①P14图1.1-4所示的实验可得结论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 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 。
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v 固>v 液>v 气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合1224km/h ,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
练习:☆有一段钢管里面盛有水,长为L ,在一端敲一下,在另一端听到3次声音。
传播时间从短到长依次是☆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时,终点裁判员应看到枪发烟时记时。
若听到枪声再记时,则记录时间比实际跑步时间要 晚 (早、晚)0.29s (当时空气15℃)。
☆下列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是( ①②④ )①在鼓面上放一些碎泡沫,敲鼓时可观察到碎泡沫不停的跳动。
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停止。
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提纲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1、课本P13图1.1-1的现象说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练习:①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20-20000次/秒之间。
②《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叫”“咆哮”的声源分别是空气、马、黄河水。
②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可在桌上撒些碎纸屑,这些纸屑在敲打桌子时会跳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练习:①P14图1.1-4 所示的实验可得结论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练习:☆有一段钢管里面盛有水,长为L,在一端敲一下,在另一端听到3次声音。
传播时间从短到长依次是L 5200m/sL1497m/sL340m/s☆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时,终点裁判员应看到枪发烟时记时。
若听到枪声再记时,则记录时间比实际跑步时间要晚(早、晚)0.29s(当时空气15℃)。
☆下列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是(①②④)①在鼓面上放一些碎泡沫,敲鼓时可观察到碎泡沫不停的跳动。
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停止。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一、长度的单位二、长度的测量1. 测量长度的工具:刻度尺。
2.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1)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2)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3)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读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4)记录结果时,不但要记录数值,还必须注明测量单位。
没有单位的记录是毫无意义的。
三、时间的测量1. 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常用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2. 换算关系:1h=60min 1min=60s。
四、误差1. 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2. 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3. 误差与错误区别:我们不能消除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
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第2节运动的描述1. 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 参照物: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3.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第3节运动的快慢1. 速度: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 计算公式:v=ts 3. 速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 ·s -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 ·h -1。
4. 换算关系:1m/s=3.6km/h。
5. 匀速直线运动:我们把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6. 在变速运动中,常用平均速度v=ts 来粗略地描述运动的快慢。
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提纲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1、课本P13图1.1-1的现象说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练习:①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20-20000次/秒之间。
②《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叫”“咆哮”的声源分别是空气、马、黄河水。
③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可在桌上撒些碎纸屑,这些纸屑在敲打桌子时会跳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练习:①P14图1.1-4所示的实验可得结论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 。
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v 固>v 液>v 气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合1224km/h ,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
练习:☆有一段钢管里面盛有水,长为L ,在一端敲一下,在另一端听到3次声音。
传播时间从短到长依次是☆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时,终点裁判员应看到枪发烟时记时。
若听到枪声再记时,则记录时间比实际跑步时间要 晚 (早、晚)0.29s (当时空气15℃)。
☆下列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是( ①②④ )①在鼓面上放一些碎泡沫,敲鼓时可观察到碎泡沫不停的跳动。
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