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考研知识点汇集
- 格式:doc
- 大小:51.50 KB
- 文档页数:8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0个知识点1、城市形成和发展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
2、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6个理论1)区域理论: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发展是不均衡的.1950年佩鲁提出增长极核理论:城市通过极化效应、扩散效应的发展,是区域经济趋于均衡,然后进入下一轮极化、扩散的发展阶段。
2)经济学理论:城市产业分基础产业(城市发展的关键)、服务业产业。
3)人文生态学理论:互相依赖、互相竞争是人类社区空间关系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
4)交通通讯理论:1962年迈耶《城市发展的通讯理论》5)经济全球化理论6)城市进化理论:绝对集中、相当集中、相当分散、绝对分散。
3、城市物质环境的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公共领域:主导、为非公共领域的开发提供可能性、约束性。
物质环境优化表现为可达性、外部效应。
4、城市社会基本特征及其与农村社会的主要差别基本特征: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城市社会的异质性高于农村社会。
5、城市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1)英:费希尔、克拉克三部类:第一、二、三产业2)美:贝尔三个历史时期: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6、城市化含义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7、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城市化前期主要表现为工业化的进程,要求并促进人口向城镇积聚。
城市化后期主要表现为较高的城市化水平所直接带来的生产集约化、生活集约化、管理科学化和文教科技的进步等。
8、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美英格尔斯 :现代化社会的指标都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实现的。
9、城市与区域的相互关系1)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城市发展必然要开发和利用周围地区的各类资源,因而城市与区域的发展条件、发展前景密切相关,互为牵制。
中心城市的发展与区域内其他城镇相互影响,应重视区域规划。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知识1.城市规划领域中城市的内涵是什么?答:从城市规划的角度而言,城市是一个以人为主体,以空间有效利用为特征,以聚集经济效益为目的,通过规划建设而形成的集人口,经济,科学技术与文化于一体的空间地域系统。
这一概念涵盖四个方面的含义:(1)城市的人本性,城市是为人的福利提高,人的能力建设而存在的;(2)城市的聚集性,城市是最节约的空间资源配置形态;(3)城市规划的必要性,城市规划是实现科学管理的有效方式;(4)城市的多元性,城市是区域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心。
2.城市规划的内涵是什么?答: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二进行的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布局,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城市规划是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保障城市空间资源有效配置和土地合理利用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
3.城市发展的规律有哪些?答:(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规律1.人口大量城市化2.产业不断高级化3.社会结构逐步优化4.市民素质不断提高(二)城市发展的空间变化规律1.城市空间聚集2.城市空间扩散3.集散与扩散的统一(三)城市集群的发展规律4.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如何?答:1.宏观研究的拓展与微观研究的深入2.将时间要素引入城市规划设计与研究3.多种学科交叉推动城市规划发展5. 城市规划的学科如何定位?答:城市规划学科从实践中产生并服务于实践,对城市发展中实际问题的解释和解决就构成了规划学科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基础。
现代城市规划学科形成与发展的目的是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种种弊病,即城市问题。
城市规划是以城市及其空间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对城市及其空间发展的控制与引导是城市规划学科的本质与核心。
6.城市规划的作用有哪些?在城市建设中,城市规划需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答:作用:(1)规范城市土地开发秩序(2)引导市场达到规划目标(3)促进经济协调发展任务:(1)保证城市规划按照合理的程序进行科学的编制,修订和实施,使城市有规划,并按照规划进行建设(2)通过审批管理和规划立法以及一系列规章制度,使城市规划具有真正的法律效力,变人治为法治,实现依法治城(3)通过行政手段,按照城市规划和必要的申请,审核报批,发证等程序与手续,对各项当前建设活动进行合理安排和综合部署,保证城市规划设施(4)随时检查发现并及时制止或处理一切地上地下的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保证城市建设有秩序地进行。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DOC1.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合理布局原则、经济适度原则、生态环保原则、社会公平原则和人文关怀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2.城市规划的基本步骤城市规划的基本步骤包括城市调查研究、城市发展目标的确定、城市规划方案的编制和城市规划方案的实施四个阶段。
其中城市调查研究是规划的基础,城市发展目标的确定是规划的核心,城市规划方案的编制是规划的具体实施方案,城市规划方案的实施是规划的最终目标。
3.城市规划的布局原则城市规划的布局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均衡发展原则、核心区合理布局原则、分块开发原则、景观保护原则和绿地保护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功能协调和空间合理利用。
4.城市规划的功能划分城市规划的功能划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居住功能、产业功能、商业功能、文化功能、交通功能和公共服务功能。
这些功能的合理划分保证了城市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5.城市规划的空间形态城市规划的空间形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城市的整体布局、城市的街区形态、城市的建筑高度和城市的公共空间。
这些空间形态的合理设计保证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舒适度。
6.城市规划的社会公平原则城市规划的社会公平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住房公平分配原则、城市设施公共化原则、城市服务公众化原则和城市管理公正化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社会公平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7.城市规划的环境保护原则城市规划的环境保护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生态环境保护原则、资源节约利用原则和环境污染控制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环境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健康。
8.城市规划的经济适度原则城市规划的经济适度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经济适度规模原则、经济适度布局原则和经济适度功能划分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9.城市规划的参与原则城市规划的参与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整体参与原则、利益相关方参与原则和公众参与原则。
1.城市形成的原因:由于生产力的提高2.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昂温提出了卫星城市;美国人赖特提出了广亩城市;康帕内拉提出了太阳城3.城市适用性评定是在城市用地规划之前进行的一项工作4.城市规模界定: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万以上中等城市20万到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5.城市人口: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指城区(镇区的常住人口,即停留在该城市(镇半年以上,使用各项城市设施的实际居住人口6.机场选址要求:无电波干扰;用地坡度不大;净空限制区内无障碍物7.完善城市道路系统的措施:快慢车分流、客货车分流(主要措施;发展快速交通;开辟公共交通专用线;增加必要的停车站场8.小区规划理论是在“邻里单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9.编制城市规划一般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10.我国城市规划编制的完整过程由2个阶段(总体规划阶段和详细规划阶段;6个层次组成,即: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城市总体规划(含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区规划、城市建设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11.城市总体艺术布局协调统一的内容:与适用、经济的统一;近期和远期艺术面貌的统一;整体和局部、重点和非重点的统一12.城市镇体系规划的核心内容,主要是“一化二系三结构”,即城市化;公共设施系统、生态环境系统;等级结构、职能结构、空间结构。
13.城市用地规划的方法及其原因?14.城市建设用地分类适用于规划中心城区范围的土地,共分为9大类、29中类和57小类15.城市总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图纸及附件(规划说明、研究报告和基础资料等16.《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全国人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年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17.总规划的主要内容:确定规划期内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确定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做出人防、抗震、防灾规划。
18.城市用地自然条件包括:地质条件(建筑地基、滑坡和崩塌、冲沟、地震、水文条件(水文条件、水文地质条件、气候条件(太阳辐射、风向、温度、降水和湿度和地形条件19.地震烈度在9度以上地区不宜选作城市用地;20.地下水按其成因与埋藏条件可以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具有城市用水意义三类21.地下水作为作为城市用水来源,若盲目过量的抽用,将会出现地下水位下降,形成“漏斗”;长期大量地抽用地下水还可能引起地面下沉,导致将海水倒灌或地面积水。
第1章绪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城市的形成与开展规律,了解城市化根本规律与中国城市开展,理解城市、城市化、城市规划的根本概念,熟悉中外主要城市规划的开展历程以及城市规划学科的开展历程,掌握城市规划学科的性质与学科体系,了解本书的结构,理解城市规划的学习方法。
二、课程内容1.1 城市的形成与开展规律1.2 城市化与城市开展方针1.3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开展1.4 城市规划学科的性质与体系1.5 城市规划学的内容结构与学习方法三、考核知识点1.城市的定义。
2.城市的本质。
3.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
4.近现代城市规划的开展特点。
四、考核要求〔一〕城市的形成与开展规律识记:城市的概念领会:城市的形成与开展、城市开展的规律〔二〕城市化与城市开展方针识记:城市化的内涵领会:中国城市开展方针〔三〕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开展识记:城市规划领会:国外城市规划的产生与开展、中国城市规划的产生与开展〔四〕城市规划学科的性质与体系识记:城市规划学科,三大宪章领会:城市规划学体系简单应用:古代城市规划开展过程中的城市建筑特色。
综合应用:古代城市规划与近现代城市规划化的差异。
〔五〕城市规划学的内容结构与学习方法识记:城市规划学的内容结构领会:城市规划学的学习方法第2章城市规划的任务、体系和编制程序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首先了解城市规划及城乡规划的定义和划分。
了解城市规划的作用、任务。
其次着重掌握我国现行城乡规划体制及对规划所应遵循的法律法规系统,以及组织开发操纵的程序等。
二、课程内容2.1 城市规划的作用和任务2.2 城市规划的要素2.3 城市规划体系三、考核知识点1.城市规划的任务。
2.城市规划的体系。
3.城市规划编制程序。
四、考核要求〔一〕城市规划及城乡规划识记:城市规划、城乡规划城市规划城乡规划的划分〔二〕城市规划的作用和任务识记:城市规划的作用、任务〔三〕城市规划的要素识记:城市规划的三大根本要素〔四〕城市规划体系识记:城市规划体系的演进领会:中国现行城市规划体系的内容简单应用:中国现行的城市规划需要解决的问题第3章城市用地与空间布局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城市系统与构成,理解城市用地的根本功能,掌握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内容与方法,熟悉城市用地的分类与根本构成,理解城市用地的空间布局根本模式,掌握城市用地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主要原则和空间结构形态。
第一章:1、什么是城市,其产生的根本动力是什么?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根本动力:人类劳动大分工?2、什么是城市化,推动城市化的根本动力是什么?城市化又称城镇化,城镇化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根本动力:工业化的进程3、各时期城市规划的特点是什么4、城市形成过程?原始群落经过第一次劳动大分工产生了固定的农业居住点在经过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出现了城市居民点。
5、城市形成的基本职能:防御和交易6、城市的发展?7、城镇化水平?城镇化水平又称城镇化水平或者城镇化率,是城镇化的侧度指标。
表示区域内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我们国家就是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8、城镇化进程?(1)初期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镇化速度较缓慢,城镇化水平经过较长的时间达到30%左右(2)中期阶段,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城镇化水平较短的时间快速发展到60(70)%左右(3)稳定阶段,农业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城镇化水平60(70)%之上,发展缓慢。
第二章1、伦理观、自然观的内涵?伦理观:以《周礼﹒考工记》为代表的,以儒家等传统礼教思想为主导的,伦理学、社会学的规划思想,多应用于大城市特别是都城;自然观:以《管子》和后期的风水理论为代表的自然观的、功能性的规划理论,多应用于小城市。
2、各时期主要城市规划侧重于哪种规划理念?(1)夏商周时期:以传统礼制思想为指导,形状规矩,结构中轴对称,道路网整齐严谨,体现了统治者的地位,具有较强的防御功能。
(2)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周礼》对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了深渊的影响。
战国时期,《周礼》的城市规划思想受到挑战,《管子》的出现打破了单一周制布局模式,对传统礼制思想的突破,强调自然观和城市功能性。
(3)秦时期:相天法地,强调方位,以天体星象坐标为依据,布局灵活具体,无统一规划和管理,规模宏大,出现复道和甬道。
①城市总体规划中各种规划期限?②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③中国知名古城的建筑格局(周王城、元大都、唐长城、曹魏邺城)④居住区、居住小区和居住区组团(人口规模、道路宽度情况、公共设施服务半径)⑤管线系统铺设原则(重力管和压力管、大径管和小径管、临时管和永久管、新建管和已建管)⑥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⑦居住绿地率和公共绿地率(区别与作用)⑧居住区规划用地平衡表⑨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出现时期、城市名);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出现时期、城市名)⑩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进程11“一书两证”12可持续发展(提出日期、发源和内容)13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和发展规模的影响因素14城市性质城市职能15城市用地评定、城市用地分类、评定成果16城市的主要功能17现代经典城市规划理论18城市总体布局(定义、内容、核心)19城市道路分类20城市道路综合系统21城市用地坡度标准22影响城市间距的因素23城市绿化覆盖率和气候改良24城市用地指标25我国规定的人均公共绿地指标26城市用地布局结构的合理性评定27热岛效应28城市化水平29城市规划区30干道密度网31CBD32城市总体布局的总体原则33自然环境条件34可持续发展35田园城市36城市化(定义、阶段的划分、诺瑟姆曲线)37现代城市规划的产生38《雅典宪章》《马丘比丘宪章》39CIMA、田园城市、功能分区、新城、卫星城理论、可持续发展、广亩城市、有机疏散理论、带型城市、工业城市40城市发展规划战略层面规划41城市规划(定义和具体流程)42各种规划的关系和区别(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城镇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43城市规划的编制(定义、阶段、内容、要求)44我国现行的城市规划体系(构成、核心、内部个体的联系)45城镇体系和城镇体系规划46城市规划(基本职能、定义)47城镇体系规划中的“一化二系三结构”?48城市规划区、城市建设用地、城市用地平衡49城市用的的划分50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51城市各类设施的位置选择(客站、航空港、港口、仓库)52居住用地(选择原则、构成、分布形成)53人居环境54公共设施规划布置原则和要求55市中心交通组织状况优化的措施56生态城市、园林城市57城市总体规划(任务、内容、编制程序、规划成果及审批制度)58结构规划和概念规划59城市综合交通(定义、内容、组成)60城市分类61公路交通(类型、布置形式)62城市性质的定性和定量分析63城市规模64城市总体规划方案的评析65城市环境容量、城市建设的区位“门槛”66城市道路系统、各种道路线(红线、黄线、紫线、蓝线)、建筑红线、干道网密度、道路线密度67道路(分类、横断面)68城市总体布局(概念、任务、内容、基本原则)69分区规划70雷德朋原则71城市气候72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任务和地位73城市功能分区原则和意义74中心城市75。
理论部分一.道路交通的基本组织形式,优缺点,基本秩序(一)基本组织形式1。
方格网式:(棋盘格式唐长安纽约)方向性好,建筑容易布置(1)棋盘式道路网:便于商业开发,城市用地,道路直线系数大。
形式:均与划分城市用地规划形式(2)棋盘+对角线道路网:加强棋盘式道路系统的对角线方向联系2。
放射式:(华盛顿)与边缘地区有最短的距离,锐角地区不易建设,方向性差,向心性规划,城市中心道路网密度大,愈到城市中心交通愈密集.形式:依据城市交通,城市用地布局,生态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形成3。
放射环形:(东京北京)利于中心城区与外围联系,以环形道路来改良放射形道路系统不足并疏散外来车辆对城市干扰.缺点:街坊划分不规则,灵活性稍差,易引起中心地区交通过于集中,易引起城市呈同心圆扩张.4。
自由式:(青岛)未经规划组织。
形式:依据自然地形,交通,依据自然地形,交通,用规划性城市自然生长而成.缺点:非直线系数较大,街坊划分不规则。
5.混合式:(成都)方格网+环形放射式:集合二者有点,但城市扩张后不易处理。
(二)道路系统布置的基本要求:1.在合理的城市用地功能布局基础上,按照绿色交通优先的原则组织完整的道路系统。
2.按交通性质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
3。
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工程量。
4。
要考虑城市环境和城市面貌的要求.5.要满足敷设各种管线及于人防工程相结合的要求。
(三)城市道路系统规则基本原则:1。
交通流畅,快速安全,体系完整。
2。
利于环境,美化城市。
3。
结合现状,节约用地.现代城市交通的灵魂是速度(高效益、高效率)。
现代交通发展趋向特点:高度、大型、远程化二。
城市设计(一)定义:是根据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融合社会、经济、文化、心理等主要元素,对空间要素作出形态的安排,制定出知道空间形态设计的政策性安排。
(二)城市设计基本理论:图兰西克在《寻找失落的空间-都市设计理论中》归纳出三种研究城市空间形态的城市设计理论,分别为图底理论,连接理论,场所理论,同时对应的将这种三种理论又归纳为三种关系,即形态关系,拓扑关系和类型关系。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1.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是城市规划的核心原则之一、它要求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社会、经济、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平衡发展,以满足当前世代的需求,又保障未来世代的利益。
可持续发展原则强调了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的保护、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的协调等方面。
2.人本原则:人本原则是指以人为中心,关注人们的需求和利益。
城市规划应该尊重人们的居住需求、工作需求、生活需求和文化需求等,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和生活条件。
人本原则注重社会公平和民主参与,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和自主选择权。
3.空间整合原则:空间整合原则是指将城市的不同空间元素进行有效整合和协调,形成有机的整体。
城市规划要考虑城市结构、公共设施分布、交通网络、土地利用等各个方面的整合,以提高城市的居住质量和效率。
4.分区分级原则:分区分级原则是指根据不同功能区域的需求和特点,对城市进行合理划分和规划。
不同功能区的布局应该符合城市发展的需要,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公共设施区等。
分级原则是指在城市规划中,将城市的不同规模和等级进行有效划分和布局,以实现城市规模的协调发展。
5.生态保护原则:生态保护原则是指在城市规划中,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
城市规划应该遵循生态系统的原理,保护自然景观、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水资源和空气质量等。
生态保护原则还要求城市规划中要建立生态网络和生态廊道,增加城市绿地和生态用地的比例,提高城市的生态适应能力。
6.历史传承原则:历史传承原则是指在城市规划中,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城市规划应该保留和修复历史建筑、古城区、文化遗址等,保护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
历史传承原则还要求城市规划应该建立以历史文化为核心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的文化品质和身份认同。
7.可达性原则:可达性原则是指城市规划要考虑人们的交通便利程度。
城市规划应该合理布局交通网络,提供便捷的出行条件。
可达性原则还要求城市规划中要考虑不同人群的出行需求,如老年人、残疾人等,并提供相应的交通设施和服务。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一、城市规划原理概述城市规划原理是指为了实现城市发展和管理的目标,结合社会、经济、环境等多个因素,制定城市发展规划和布局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城市规划原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规划原理的基本要素1. 居住环境:城市规划应提供高品质的住宅区,包括合理的用地布局、舒适的生活空间和便利的基础设施,以满足居民的居住需求。
2. 城市交通:城市规划应合理安排道路、交通网络和公共交通设施,确保高效、便利和安全的交通运输系统,减少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3. 城市绿地:城市规划应注重保护和增加城市绿地,提供生态系统服务、改善空气质量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4. 经济发展:城市规划应考虑城市经济发展的需求,提供合适的用地供应和产业布局,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
5. 城市历史和文化遗产:城市规划应尊重城市的历史和文化遗产,保护历史建筑和文化景观,提升城市的文化品质。
6. 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应注重环境保护,合理利用土地和资源,减少污染和浪费,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三、城市规划原理的实施方法1. 综合考虑:城市规划应综合考虑不同因素的相互影响,如经济、社会、环境等,并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估,确保规划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2. 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应积极引导公众参与,包括居民、企业、社会组织等,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提高规划的透明度和合法性。
3. 空间布局:城市规划应合理布局用地,包括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绿地等,以满足不同功能需求,并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4. 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应注重建筑设计的质量和风格,保持城市景观的一致性和连贯性,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
5. 法律和法规:城市规划应依据相关法律和法规进行制定和实施,确保规划的合法性和可执行性。
6. 监督和评估:城市规划应建立健全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规划方案。
四、城市规划原理的意义和挑战城市规划原理的正确应用能够有效引导城市发展,提高城市的可持续性和生活质量。
城市规划原理一、名词解释居民点〔PPT: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
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
城市化〔城市规划原理P12:城市化〔或城镇化是指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三个方面。
表象的城市化过程〔百度:注重于城市人口比重、城市数量、城市规模等硬性指标的数值,忽视对城市化质量的考量。
〔而这种发展路径不可避免的产生"被城市化"现象——即在城市化指标中"被计入"的现象。
邹德慈指出我国城市化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人口迁移型",农村人口通过直接<打工、经商>或间接<上大学毕业、参军复员后留城>两种方式迁居城市,每年流向大中城市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在1亿以上。
这群规模巨大的农村人口在统计上"被城市化",计入了所在城市的城市化率中,但他们在户籍上仍是农业人口,不能享受政府为当地人口提供的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成为常年往返于城乡之间的"候鸟"人群,最多只能做城市中的"过客",而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居民。
这种城市化更多的表现为一种不自觉、被动的过程,仅仅作为"城市化"数据的贡献者存在<PPT>①直接的城市化过程——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向城市的转型、集中、强化和分异,以及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等人们看得见的实体变化过程;②间接的城市化过程——城市的经济、社会、技术革命在城市等级体系中的扩散并进入乡村地区,甚至包括城市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向乡村地域扩散等较为抽象的精神上的变化过程。
"带形城市"理论:带型城市是十九世纪四大城市设计〔田园城市,1903;工业城市,1904;带形城市,1882;方格形城市,1811理念之一。
名词解释部分1、日照间距: 前后两排南向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冬至日底层获得不低于二小时的满窗日照而保持的最小间隔距离。
2、建筑后退:是规定建筑物应距离城市道路或用地红线程度。
3、绿地率:规划地块内各类绿化用地总和和占该用地面积的比例。
4、土地使用兼容性: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往往涉及到多种用地性质在地块内混合布置问题,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为了协调处理性质不同的各用地的关系而采取的一种方法。
(不确定,见《控制性详细规划》P38-395、城市蓝线:河流水域用地边界线。
6、城市紫线:历史保护区域边界线。
7、城市绿线: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区域边界线。
8、城市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9、CBD:中央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简称:CBD)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
10、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
11、建筑平均层数:指一个建筑地段内所有建筑各层面积总和除以这些建筑总面积的总和12、CIAM:国际现代建筑协会。
13、拆建比:拆除的原有建筑总面积与新建的建筑总面积的比值。
14、配建设施:与住宅规模或与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套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的总称。
15、竖向设计:城市开发建设地区(或地段),为满足道路交通、地面排水、建筑布置和城市景观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对自然地形进行利用、改造,确定坡度、控制高程和平衡土石方等而进行的规划设计。
16、环境容量:在保证人群健康和生态系统不受危害的前提下,环境系统或其中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17、道路红线: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18、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以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详细规定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它强调规划设计与管理及开发相衔接,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并引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城市规划要点第一章1.人类第一次大分工:原始群落中产生了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
2.人类第二次大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3.有了剩余产品就产生私有制,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也就逐渐解体,出现了阶级分化,人类开始进入奴隶社会。
4.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度时期出现的5.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
6.城镇化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和过程。
7.城镇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8.人口按从事的职业一般可以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第二第三产业人口),按目前的户籍管理办法分为城镇人口和农业人口。
9.城镇化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起步阶段:生产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60%或以上(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10.截止2009年,全国城镇人口按统计口径已达6.22亿,城镇化水平46.6%。
11.中国城镇化已经步入城镇化加速发展的第二阶段。
12.直到2030~2040年,中国的城镇化才会真正达到稳定阶段,届时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将达到城镇化稳定期70%~80%的一般水平。
第二章13.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周代王城的建设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14.《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15.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大量可见“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观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第一章城市及城市规划1、城市的含义:城市是以非农产业与非农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2、城市化含义:城镇化这一概念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农业人口与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与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3、城市化几个阶段:城镇化划分为起步、加速与稳定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到达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
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到达60%或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根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根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
随着城市中工业的开展与技术的进步,一局部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开展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立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场进入都城建立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2、现代城市规划思想:(1)田园城市理论:英国霍华德提出。
意义:提出开展极限的概念;有机平衡的。
原那么;动态管理的观点。
(2)卫星城镇理论:昂温提出。
这些卫星城镇独立性较强,城内有必要的生活效劳设施。
(3)雅典宪章:提出城市要及其周围影响地区座位一个整体来研究,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及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行。
(4)马丘比丘宪章:重视人及人的联系。
(5)邻里单位:要求在交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称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
第三章城乡规划体制1、一书两证:我国城市规划运作实施“一书两证〞制度,即建立工程选址意见书、建立用地规划许可证与建立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四章城市规划的价值观1、城市规划的含义:城市规划是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开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
考研知识点汇集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务院于1982年、1986年和1994年先后公布了三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第一批24座、第二批38座、第三批37座,共计99座.后来又增补了2座城市,它们犹如散嵌在祖国大地的颗颗璀璨明珠,散发着夺目的光芒。
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国务院1982年2月8日批准)1.北京2.承德3.大同4.南京5.泉州6.景德镇7.曲阜8.洛阳9.开封10.苏州11.扬州12.杭州13.绍兴14.江陵15.长沙16.广州17.桂林18.成都19.遵义20.昆明21.大理22.拉萨23.西安24.延安国家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国务院1986年12月8日批准)1.天津2.保定3.平遥4.呼和浩特5.沈阳6.上海7.镇江8.常熟9.徐州10.淮安11.宁波12.歙县13.寿县14.亳州15.福州16.漳州17.南昌18.济南19.安阳20.南阳21.商丘22.武汉23.襄樊24.潮州25.重庆26.阆中27.宜宾28.自贡29.镇远30.丽江31.日喀则32.韩城33.榆林34.武威35.张掖36.敦煌37.银川38.喀什国家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国务院1994年1月4日批准)1.正定2.邯郸3.新绛4.代县5.祁县6.哈尔滨7.吉林8.集安9.衢州10.临海11.长汀12.赣州13.青岛14.聊城15.邹城16.淄博17.郑州18.浚县19.随州20.钟祥21.岳阳22.肇庆23.佛山24.梅州25.雷州26.柳州27.琼山28.乐山29.都江堰30.泸州31.建水32.巍山33.江孜34.咸阳35.汉中36.天水37.同仁国家最新批准历史文化名城名单(国务院2001年8月10日)1.凤凰(国务院2001年12月17日)2. 山海关规划原理——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一、城市发展的基本理论1、区域理论佩鲁—1950年—增长极核理论—极化效应及扩散效应2、经济学理论基础产业(主要满足城市以外的需要。
为关键)服务性产业(满足本市的需要)3、人文生态学理论互相竞争和互相依赖4、交通通讯理论古登堡—1960年—可达性—交通;迈耶—1962年—《城市发展的通讯理论》—通讯。
5、经济全球化理论控制、管理—空间集聚;制造、装配—空间扩散6、城市进化理论绝对集中(工业化初期);相对集中(工业化成熟期)—工业化社会(城市人口增长占主导)相对分散(后工业化初期);绝对分散(后工业化成熟期)—后工业化社会(郊区人口增长占主导)二、城市的物质、社会和产业构成1、城市的物质构成——公共领域(公共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非公共领域(社会个体)2、城市的物质环境的优化——可达性(与道路系统和交通网络有关)和外部效应(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3、城市的产业构成——英国——费希尔、克拉克——三种部类——第一、二、三产业美国——贝尔——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三、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化城市化的含义:有社会学、经济学、人口学、地理学——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标志之一四、城市与区域发展1、城镇体系的概念——在一个国家或相对完整的区域中,有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空间分布有序的联系密切具相互依存的城镇群体2、城市与经济区域的联系主要指——物流、人流、信息流3、城镇体系的特征——群体性、关联性、层次性、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4、城乡在发展中形成向心与离心;集聚与辐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一、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一)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背景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的演变——《周礼。
考工记》的礼制理念《管予》的自然至上理念2、唐长安城——中轴线对称的格局;规整的方格路网;居住分布采用坊里制3、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三套方城、宫城居中;轴线对称布局(二)欧洲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背景1、古西腊——城邦的城市公共场所——以广场和公共建筑为核心;古罗马——城市的炫耀和享乐特征——以广场、铜像、凯旋门、纪功柱为核心;中世纪——城堡及教堂的空间主导地位;文艺复兴——古典广场和君主专制时期的城市放射轴线。
二、现代城市规划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一)、历史背景1、(理论基础)空想社会主义——莫尔——乌托邦代表人物——欧文——1817年——协和村;傅立叶——1829年——法郎吉2、(法律基础)1848年——《公共卫生法》;1868年——《贫民窟清理法》;1890年——《工人住房法》;3、(实践基础)巴黎改建及城市美化(源于文艺复兴后的建筑学和园艺学)(三)、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1、雅典宪章(1933)——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对终极状态的描述)——国际现代建筑会议城市的功能分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将各种预计作为居住、工作游憩的不同地区,在位置和面积方面作一个平衡,同时建立一个联系三者的交通网。
马丘比丘宪章(1977)——社会文化论(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国际建协人的相互作用与交往是城市存在的基本根据。
在1933年,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在1977年,目标应当是把已经失掉了它们的相互依赖性和相互关联性,并已经失去其活力和涵意的组成部分重新统一起来。
2、戴卫多夫——20世纪60年代初——规划的选择理论及倡导性规划——成为规划公众参与的理论基础(四)、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概述1、城市规划理论涉及的内容为:功能理论、决策理论、规范理论。
2、城市分散发展理论:①田园城市(一种指农业地区的孤立小城镇;一种指城市郊区)②卫星城——20世纪20年代恩温提出;③新城——20世纪50年代后建设的新城市,第三代卫星城;④有机疏散理论——1942年——沙里宁(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3、1966年——豪尔——《世界城市》(世界城市的主要特征——1)政治中心、2)商业中心、3)人才中心、4)人口中心、5)文化娱乐中心)1986年——弗里德曼——《世界城市假说》1957年——戈德曼——大城市带4、完整的城市体系:①特定地域内城市的职能之间的相互关系;②城市规模上的相互关系;③地域空间分布上的相互关系。
5、两个城市相互作用与两个城市的质量(城市人口规模或经济实力)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6、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结构理论①同心圆理论——1923年——伯吉斯(第一环:CBD;第二环:过渡区;第三环:工人居住区;第四环:良好住宅区;第五环:通勤区)②扇形理论——1939年——霍伊特③多核心理论——1945年——哈里斯乌尔曼三、当代城市规划面临的形势1、全球性议题——可持续发展、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信息化。
2、可持续发展—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的协调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全球21世纪议程》1994年—中国政府—《中国21世纪议程》——人类住区的可持续发展是重要的组成部分3、知识经济的特点——科技创新、信息技术、服务产业、人力素质高科技园区的类型——①高科技企业的聚集区②科学研究中心③技术园区④建设完整的科技城市4、经济全球化——城镇体系从以经济活动的部类为特征的水平结构到以经济活动的层面为特征的垂直结构5、经济特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开发区都是我国当今重要的城市规划实践第三章城市规划的任务、体系及与其它规划的关系一、城市规划的地位、作用和任务1、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城市土地使用的规划与管理2、城市规划的作用:通过对城市空间尤其是土地使用的分配和安排,实现对城市发展的指导和控制。
3、我国当前城市规划工作的任务:(1)、开展城市规划的研究工作;(2)、完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3)、加强立法工作;(4)、严格依法行政;(5)、深化城市规划体制改革二、城市规划体系1、法规体系——法律法规(基本法和行政法)技术法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2、编制体系(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三个层次)3、行政体系三、城市规划与其它相关规划、计划的关系1、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大气环境综合整治规划;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规划;2、城市生态规划层次最高、城市规划居中、城市环境保护规划最低。
第四章城市规划的编制发展小城镇要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方针,以统一规划为前提开发和建设。
风景名胜区的保护要遵循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
前提是规划,核心是保护,关键是管理。
二、城市规划的调查与分析1、调查内容:(1)区域环境;(2)历史文化环境;(3)自然环境(自然地理环境、自然气象因素、自然生态因素);(4)社会环境;(5)经济环境;(6)市政基础设施;(7)土地利用现状调查;2、城市的特色和风貌体现在:社会环境方面、物质方面3、调查方法:(1)现场踏勘或观察;(2)抽样、问卷调查;(3)访谈和座谈会;(4)文献资料的运用;4、分析方法:(1)定性分析(因果分析法和比较法);(2)定量分析(频数和频率分析;集中量数分析;离散程度分析;一元线性回归分析);(3)空间模型分析{实体模型(投影法和透视法);概念模型(几何图形法;等值线法;方格网法;图表法)}三、城市用地的分类与评价1、城市用地标准人均单项建设用地指标(M2/人)建设用地结构(%)居住用地18.0——28.020——32工业用地10.0——25.015——25道路广场用地7.0——15.08——15绿地》=9.08——151、城市用地评价的内容(自然条件的评价;建设条件的评价;用地的经济性评价)2、城市土地的基本性质——承载性、区位的极端重要性、地租与地价(1)岩溶——喀斯特现象(2)地下水——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为主要地下水源)(3) 经济评价的主要影响因素:①基本因素层(土地区位;城市设施;环境优劣度;其它因素)②派生因素层(繁华度,交通通达度——土地区位;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城市设施;环境质量,自然条件——环境优劣度;人口密度,建筑容积率,城市规划——其它因素)③因子层四、城镇体系规划五、城市总体规划(P62)1、城市人口的构成(1)年龄构成;(2)性别构成;(3)家庭构成;(4)劳动构成(基本人口、服务人口、被抚养人口);(5)职业构成(三大产业、十三类行业);2、城市总体布局(1)、城市布局要保障城市功能的整体协调、安全、运转高效(2)、城市用地布局的主要模式①集中式(就道路网形式:网格状、环状、环形放射状、混合状、带状、)②集中与分散相结合③分散式(3)、城市中心(标志性的节点景观)和干道(标志性的通道景观)的空间布局是形成城市景观的重点(4)、城市轴线是组织城市空间的重要手段,最能反映城市的性质和特色3、分区规划——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城市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的配置作出进一步规划六、城市详细规划1、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规定性指标1)用地性质;2)用地面积;3)建筑密度;4)建筑控制高度;5)建筑红线后退距离;6)容积率;7)绿地率;8)交通出入口方位;9)停车泊位及其他需要配置的公共设施第五章主要专项规划一、城市综合交通系统规划(一)基本概念1、城市交通系统由城市运输系统(交通行为的运作)、城市道路系统(交通行为的通道)、城市交通管理系统(交通行为的控制)组成;是城市的社会、经济、物质结构的基本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