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第五代导演简介
- 格式:ppt
- 大小:4.18 MB
- 文档页数:15
1.张艺谋:红高粱1987、菊豆1990、大红灯笼高高挂1991、秋菊打官司1992、活着1994、有话好好说1997、我的父亲母亲1999、一个都不能少1999、英雄2002、千里走单骑2005、满城尽带黄金甲20062.陈凯歌:黄土地1984、大阅兵1986、边走边唱1991、霸王别姬1993、风月1995、荆柯刺秦王1998、和你在一起2002、孩子王1987、无极20053.冯小刚:甲方乙方1997、不见不散1998、没完没了1999、一声叹息2000、大腕2001、手机2003、天下无贼2004、夜宴20064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1994、鬼子来了20015.陆川:寻枪2002、可可西里20046谢晋:舞台姐妹1965、天云山传奇1980、高山下的花环1984、芙蓉镇1986、红色娘子军1961、牧马人1982、清凉寺钟声1991、鸦片战争1995电视剧导演:张绍林潘霞宋昭杨阳纪录片导演萧同庆严冬陈小卿吴文光洪宇魏斌童宁张元徐小惠电视专题导演:吴小中张涛李卓玉徐小惠张越洪眉柯伟兵短片(广告\MTV\片头)导演郑浩李耕耿英杰吴尔善“第一代导演活动的时间大体上是在世纪初到20年代末。
这段时间涌现的导演总计约一百人左右,其中以张石川、郑正秋、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为代表,活动的时间大体是在本世纪初到二十年代。
“第一代导演”是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拍摄条件非常简陋、艰苦,又缺乏经验的条件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
“第二代导演”主要活动时间是在三、四十年代,部分导演一直到五、六十年,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电影岗位上。
以陈怀皑、桑弧、崔嵬为代表。
谢晋、谢铁骊是中国第三代导演,他们的电影片段被一幕一幕地重现在大屏幕上,很多老一辈的电影人都看得热泪盈眶。
第四代:黄蜀芹、谢飞、滕文骥。
[转帖]中国第五代电影导演第五代-----是指1982年自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导演系学生(后来扩展到摄影系、美术系),包括张军钊、陈凯歌、田壮壮、张艺谋、张建亚、黄建新等。
其中张军钊1983年的《一个和八个》在广西厂率先举起大旗,一发冲天。
而后陈凯歌接连拍出《黄土地》(1984年)、《大阅兵》(1986年)、《孩子王》(1987年),田壮壮拍出《猎场扎撒》(1985年)、《盗马贼》(1986年),吴子牛呈上了《喋血黑谷》(1984年)、《晚钟》(1988年),1989年张艺谋捧出了让国内外观众、评论界集体大惊失色的处女作《红高粱》,至此,第五代的影片告一段落。
而徐克、许鞍华、严浩这些受过国外专业电影教育,五十年代移民潮后在本地出生的新生代,七十年代末正值承接上一代电影人权利交接的时刻。
再加上当时社会渐趋富裕,对娱乐事业(当时电影为香港人重要的消闲娱乐方法)的需求大量增加,遂出现了一大群电影人得以从较新、较符合社会现实的角度去拍摄电影。
许鞍华的《投奔怒海》是这种环境下的产物。
她大学时比较文学和英国文学的底蕴帮助她更好地把握历史感,理解人物性格,从英国学电影归来,经过电视实践,有丰富的阅历,对这种严肃社会题材驾轻就熟,故影片看起来有条不紊,层次分明。
而且负载深重社会、历史责任感。
第五代”年轻电影人因为历经文革浩劫,在动乱底层顽强搏击,重返校园后系统学习电影专业知识,接受当时流行的西方哲学、美学思潮,形成新的价值观、美学观——这些反规范的精神品格,与当时整个文艺领域的强烈主体意识、反思思潮相适应。
有深厚的生活积淀,他们的影片才如寒冬后嫩草,新鲜独特。
正如陈凯歌所说:“所有的一切,都与创作者的经历与感受分不开的。
十年忧愤,四载攻读,而后一泻而出,能不令‘六宫粉黛无颜色’?”“感于先而后工于形,今古佳作无别”(陈凯歌《秦国人》《当代电影》1985年第4期)与大陆第五代一样,香港新浪潮没有宣言和纲领,也没有共同组织,正如许鞍华所说,新浪潮导演并没有一致的意识形态。
第五代导演:张艺谋张艺谋,中国著名电影导演,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中国大陆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获得过美国波士顿大学、耶鲁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其拍摄的电影多次获得国际电影节大奖,是中国在国际影坛最具影响力的导演。
早期他以执导充满中国乡土情味的电影著称,艺术特点是细节的逼真和主题浪漫的互相映照。
2002年转型执导的武侠巨制《英雄》开启了中国电影的“大片时代”。
他的电影风格勇于创新,且涉及题材广泛,每次上映都能引起国内舆论的高度关注。
在电影人材的提携上,张艺谋捧红的“谋女郎”也是媒体和公众聚焦的对象。
我对迄今为止的张艺谋电影的看法是:张艺谋的电影是他的一连串青春的呓语:从“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到“大红灯笼高高挂”;从“要个说法”到“摇阿摇,摇到外婆桥”;从“有话好好说”到“一个都不能少”,无不是很好的证明。
张艺谋电影题材与风格变化巨大,所表达的却无不是青春的话题:反叛与呐喊,压抑与呻吟,追问与感叹,惶惑与失语,执著与唏嘘。
张艺谋电影从来没有过纯粹的写实或仿真,重要的是在于他的情绪和心灵的表达;其表达的独特性,体现在他的青春的呓语之中。
作为“第五代”头炮作品《一个和八个》的摄影师之一的张艺谋(另一个是萧风),回忆起当年的创作时总是说,他们是“决议要拍一部引起强烈反响的作品。
要引起反响就必须反传统”;大块面的黑、白、灰画面结构,局部画面的不完整构图,采用自然光,以静止的镜头为主,等等,“我们采用这些手法,目的就是对传统电影进行挑战”。
其中显然也包括了人们对形象及思想的误读。
《秋菊打官司》的获奖,《菊豆》和《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公映,国内掀起了又一轮张艺谋热潮,张艺谋的电影创作的心态变得前所未有的松弛。
所以,他选择了余华的小说《活着》进行改编创作。
在这部影片中,张艺谋采用了传统的通俗剧的形式,讲述一个普通人的人生故事,既是走向现实深处的一种姿态(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又是一种返璞归真的选择,同时也是对自己、对第五代电影的一种自我挑战。
第五代导演指以北京电影学院82届毕业生为主体的一代电影导演,如张艺谋、陈凯歌、张军钊、吴子牛、黄建新、田壮壮等。
他们的作品有:《黄土地》、《大阅兵》、《孩子王》、《边走边唱》、《霸王别姬》、《风日》、《荆轲刺秦王》等一大批优秀的影视作品。
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
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
他们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
在选材、叙事、刻画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
“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
当他们一旦作为一个群体的力量出现时,尽管人数不多,却给中国影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波。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第五代”导演及其影视作品是他们那个时代的精神代言人。
因为他们共同的努力,中国银幕上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电影。
“第五代”对中国乡土的关注和解读,对社会底层的注视和同情以及在他们艺术作品中透漏出来的对民族的深切热爱、忧患意识,对生存状态的拷问都是具有历史价值的。
我们不能否定,在那个年代,即便是简单的,不完全的对现实、对社会底层的关怀也是相当有力的。
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电影业也必须去适应改革大潮,也必须遵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则,电影业在市场经济中也面临着空前的挑战,一方面要争取电影的制作资金,另一方面它们也必须为自己的电影产品找到市场。
与此同时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欧洲电影、美国大片、香港电影、台湾电影、日本韩国影视剧等都大量涌入中国电影市场,中国电影要想在巨大的竞争中生存,就必须改变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制作模式以及影视创作风格。
到了20世纪初,以张艺谋、陈凯歌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走上了高投入、大剧作的商业化路线。
张艺谋的《英雄》在海外市场的票房累计超过11亿人民币,而《十面埋伏》在海外市场的票房仅在日本、韩国以及中国香港、台湾地区就达28亿人民币。
第五代导演专题“第五代导演”是指1982年自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导演系学生(后来扩展到摄影系、美术系),包括张军钊、陈凯歌、田壮壮、张艺谋、张建亚、黄建新、吴子牛、宁瀛等。
他们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
在选材、叙事、刻划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
"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
第五代作为电影运动,从1983年到1991年的起止,经历了《一个和八个》、《黄土地》、《孩子王》、《红高粱》、《猎场札撒》、《盗马贼》和《晚钟》,到《边走边唱》告一段落。
《边走边唱》时的陈凯歌悲壮地继续坚持着第五代电影前期的艺术主张和艺术风格:象征性、寓言式、民俗仪式化、黄河、黄土高原和对民族性格的思考。
陈凯歌:陈凯歌(1952- ) 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
陈凯歌以"学者型导演"著称,他以很深的传统文化功底,使作品从内容上到形式上均负载着深厚的文化象征与内含。
其作品从不同领域,以不同方式对历史和文化进行反思,具有风格化的视觉形象,新颖的画面结构,寓言化的电影语言和深沉的批判力量。
陈凯歌的成就,首先在于其高度的人文精神,对人的本体与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
他善于剖析历史和传统的重负对人精神的制约与影响,展现人的复杂性,同时,针砭不合理的非人道的人性弱点。
他的影片充满了对更和谐、更明智的人类生存状态的关切与向往。
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艺术功力,表达强烈的人文意识和美学追求,并调动多种电影手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沉重而犀利、平和而激越的电影风格。
《黄土地》(1984)以土地、民俗文化与人物的三者统一,以叙事因素、隐喻因素、抒情和哲理的三者统一,表现了陕西高原古朴、苍凉、深厚的民风,表达了创作者对民族特性、农民命运的思考。
《黄土地》的横空出世标志着以第五代导演为代表的“影像美学”的崛起。
《霸王别姬》(1993)获第四十六届嘎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成就了“第五代”的抗鼎之作。
第五代第六代导演艺术特色总结第五代导演(名词解释)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
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
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结构。
在选材、叙事、刻画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
作品的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
主要有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黄建新等。
(名词解释)第五代导演的艺术特征一、在电影内容上第五代导演以全新的电影意识,摆脱了对故事性情节性的依赖,通过画面构图、光影、音乐、镜头的视角和运动这些元素来拍电影。
以鲜明的个人历史,从尖锐的批判封建道德、家庭制度、传统文化,对人性高调张扬,对自由和生命力进行赞美,对父权宗法制度强烈厌憎对普通人情感的普遍关注和同情。
二、“视觉化”的影像造型上(一)银幕造型在第五代导演的影像中,突兀的、反常规的银幕造型给人强烈的视觉印象(二)镜头的运用第五代导演大多喜欢采用长镜头的静态摄影,具有情感表达的内在张力(三)色彩的运用上第五代导演往往能根据影片的内涵选择一种或几种色彩作为基调,其他色彩起辅助作用。
并且能够恰到好处地把色彩本身的含义好影片的内涵很好的结合起来。
三、文化反思的立场第五代导演可以说是中国电影史上真正叛逆的一代,他们以悲剧性的历史体验、冷峻的民族文化反思及深刻的人性剖析,呈现出第五代电影所具有的深度和广度,并为中国电影的历史重构与文化反思奠定了极为重要的基础从叙事层面,第五代导演解构了经典电影之中的那种权威拯救的叙事模式,主人公往往被抛进一种无助的危机处境,显示出个体与整体的隔离与断裂在文化反思立场受寻根文学影响很大,体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反叛和怀疑第五代导演在一个个寓言化得框架下,讲述着男性与女性,压抑与释放,逃脱与落网的二元对立,倾注了强烈的理性审视精神。
张艺谋导演创作特色:1)独特的造型语言①精妙的构图②对于色彩的独特把握③寓言化地创作(青砖灰瓦的深宅大院,古老和严格的家规,被欲望与人性的压抑)2)注重剧本的文学基础,影片脚本大都由优秀小说改编而成。
“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
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
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
他们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
在选材、叙事、刻划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
“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
“第五代导演”是指1982年自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导演系学生(后来扩展到摄影系、美术系),包括张军钊、陈凯歌、田壮壮、张艺谋、张建亚、黄建新等。
其中张军钊1983年的《一个和八个》在广西厂率先举起大旗,一发冲天。
而后陈凯歌接连拍出《黄土地》(1984年)、《大阅兵》(1986年)、《孩子王》(1987年),田壮壮拍出《猎场扎撒》(1985年)、《盗马贼》(1986年),吴子牛呈上了《喋血黑谷》(1984年)、《晚钟》(1988年),1989年张艺谋捧出了让国内外观众、评论界集体大惊失色的处女作《红高粱》,至此,第五代的影片告一段落。
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北京电影学院演(后来扩展到摄影系、美术系)。
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
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
他们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
在选材、叙事、刻画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
“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
当他们一旦作为一个群体的力量出现时,尽管人数不多,却给中国影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波。
第五代”年轻电影人因为历经文革浩劫,在动乱底层顽强搏击,重返校园后系统学习电影专业知识,接受当时流行的西方哲学、美学思潮,形成新的价值观、美学观——这些反规范的精神品格,与当时整个文艺领域的强烈主体意识、反思思潮相适应。
张艺谋1984年第一次担任电影《一个和八个》的摄影师,获中国电影优秀摄影师奖。
1986年主演第一部电影《老井》夺三座影帝。
1987年执导的第一部电影《红高粱》获中国首个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从此开始实现他电影创作的三部曲,由摄影师走向演员,最后走向导演生涯。
1987年至1999年执导的《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活着》、《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等影片令其在国内外屡获电影奖项,并三次提名奥斯卡和五次提名金球奖。
2002年后转型执导的商业片《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及《金陵十三钗》两次刷新中国电影票房纪录、四次夺得年度华语片票房冠军。
张艺谋曾任第18届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和第64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
2008年担任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和闭幕式总导演,获得2008影响世界华人大奖和央视主办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并提名美国《时代周刊》年度人物。
2013年,张艺谋执导电影《归来》。
2014年12月,担任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主宣传片总导演。
2015年,筹拍首部好莱坞片《长城》。
陈凯歌1984年执导影片《黄土地》,影片荣获第38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银豹奖。
1993年凭借《霸王别姬》斩获华语影坛第一座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并相继获得美国电影金球奖最佳外语片、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外语片等一系列国际大奖。
1999年,执导世纪之交的历史片《荆轲刺秦王》。
2002年执导古装戏《蝶舞天涯》。
2005年,陈凯歌集结了中日韩三国明星打造的古装电影《无极》。
2008年,导演了反应京剧大师的传记影片《梅兰芳》。
2010年,陈凯歌执导的《赵氏孤儿》。
2012年,执导的电影《搜索》,代表中国内地角逐2013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2013年,陈凯歌获邀并作为评审团主席参加第26届东京国际电影节。
2015年,担任第六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度表彰大会终评委主席冯小刚1990年与郑晓龙联合编导的第一部电影《遭遇激情》,该影片获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等四项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