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医霍莉钦 家庭心理治疗《家谱图》
- 格式:ppt
- 大小:10.28 MB
- 文档页数:33
家庭干预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霍丽明;苏保育;陈汝兰【摘要】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family intervention on the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Methods :68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study group (re =32) and a control group (re =36). The patients were given conventional medication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family intervention was additionally implemented in the study group. The social disability screening scale ( SDSS) , scale for assessment of positive symptoms ( SAPS) , scale for assessment of negative symptoms ( SANS ) and Morningside recovery scale (MRSS) were used to assess and compare the intervention effec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After the intervention for one year,the value of each index of the patients and the recurrence rate were lower in the study group than the control group ( P < 0.05 ) . Conclusion: The family intervention is conducive to the control of disease and the restoration of social function of patients with%目的:探讨家庭干预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将6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2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家庭干预治疗.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阳性症状量表(SAPS)、阴性症状量表(SANS)及Morningside康复量表(MRSS)评估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1年后研究组患者各指标分值及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家庭干预治疗有助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控制疾病及恢复社会功能,降低复发率.【期刊名称】《齐鲁护理杂志》【年(卷),期】2012(018)019【总页数】2页(P23-24)【关键词】家庭干预;精神分裂症;社会功能;康复【作者】霍丽明;苏保育;陈汝兰【作者单位】佛山市第三人民医院,广东佛山528041;佛山市第三人民医院,广东佛山528041;佛山市第三人民医院,广东佛山528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5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患病率和复发率均较高。
家庭治疗的权威书籍推荐家庭教育其次个特点是连续性。
孩子诞生后,从小到大,几乎2/3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着家长的教育。
下面我给大家带来关于家庭治疗方面权威的书籍推举,盼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关心。
家庭治疗方面权威的书籍推举1.《系统治疗与询问教科书》假如要看书的话,我个人推举两本书,一本书是最近刚刚出版的,应当就是5月份才出的,叫做《系统治疗与询问教科书》。
这本书我觉得像是一个系统式家庭治疗的一个百科全书,由于基本上把跟家庭治疗有关的理念方法,然后一些包括详细的设置呃做了一个很全面的一个介绍,但我觉得读这本书有一点浅显。
嗯由于他介绍的许多的哲学观,然后许多的方法,其实假如只是第一遍只是看书的话,我觉得是理解不到位的。
2.《循环提问》另外还有一本书我个人特别喜爱,叫做《循环提问》。
其实循环提问是家庭治疗的一个技术,它就是从外部视角去提问。
比如说一个人,他现在看起来很不兴奋的时候,它不是直接问说你为什么不兴奋,这是内部视角,他会去问另外一个人,他会去问比如这个人的孩子,说你爸爸看起来很不兴奋,通常让它看起来不兴奋的时候,你妈妈会怎么做?就他会去通过这种外部视角来理解这个家庭的互动规章,所以循环提问可以被称之为是系统治疗的一个基础,家庭治疗的一个基础。
《循环提问》,它其实是一本案例集,上边也许有若干个完整的这个案例,它有整个对话的逐字稿,后边这个治疗师会告知你,他当时说这句话的时候他是怎么想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干预?假如你读逐字稿,其实你就会领会到许多的系统家庭治疗的一些方法技巧,包括是理念。
我自己特别推举这一本书,那其实除了书之外,我觉得最好有机会还是可以接受一个完整的家庭治疗的培训,我自己的培训是在中德班,由上海同济高校这边举办的中德家庭治疗训练班,也许是这个名字。
可能许多参与心理治疗培训的人都了解中德班的这个品牌,他培训的是这个系统式家庭治疗的这样一个项目,我自己觉得是一个很完整的,而且对我来讲可以说是特别有这个启发性的这样一个培训,我觉得是自己在参与了一些训练,对于一些基本理念有了一种熟悉之后,在看书呢可能我觉得那个理解会更透彻一些,这是我自己的一些学习方法。
家庭治疗(Family Therapy)简介北大医学部霍莉钦一.家庭治疗的概念1.家庭治疗的定义家庭治疗是以家庭为对象实施的团体心理治疗模式,其目标是协助家庭消除异常、病态情况,以执行健康的家庭功能。
2.家庭治疗的特点1)不着重于家庭成员个人的内在心理构造与状态的分析,而将焦点放在家庭成员的互动与关系上。
2)从家庭系统角度去解释个人的行为与问题。
3)个人的改变有赖于家庭整体的改变。
二.家庭治疗的简要发展史1.家庭治疗最早出现于美国。
其发展归功于婚姻辅导的发起,精神医学的进步和对精神分裂症的研究。
2.几位开创家庭治疗的重要人物3.家庭治疗的发展三.家庭治疗的适应症1.家庭关系婚姻关系冲突、不协调,牵扯到与子女的关系。
2.家庭代际关系紧张。
3.儿童、青春期孩子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家庭教育的困惑。
4.家庭遇到重大的挫折困难。
5.家庭生命周期的发展阶段需要面对的特殊心理问题。
6.各种精神、神经症状,情感问题及人格障碍。
四.家庭治疗的基本理论(一)Bateson等的发现与家庭系统概念的引出Bateson:“双缚理论”:家庭带来的“病人”常常是一个伪装成情绪困扰家庭的密使,他自己可能不是这个家庭中受到最大困扰的成员,而病态的家庭系统运作方式应该是治疗师关注的焦点。
(二)家庭系统的概念家庭系统由数个子系统组成,每个子系统都有其功能,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共同发展出此家庭的整体功能。
1.家庭系统的特点家庭系统中各部分(子系统) 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又相互制约。
家庭系统在家庭规则之下运作,经历着平衡机制与改变机制的冲突与调整。
2.系统的两个机制:·平衡机制·改变机制3.用系统的视角看家庭:(1)个人的情绪、行为是在家庭人际互动关系中产生的。
(2)案主是系统运作结果的承受者,他(她)常常处于“身不由己”的状况。
(3)家庭问题分析:直线的“因果关系”—→循环的“互为因果关系”。
4.家庭系统的延伸—→学校、工作单位、社区、社会……。
家庭系统排列走进央视:最快最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来源网络系统排列是目前最前沿、最震撼人心、最快速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海灵格将这种方法定义为心灵工作、实用哲学与为生命服务的科学。
是过去十几年在欧洲发展最快的心理治疗方法,在欧洲及世界各地的许多领域中被广泛的运用和传播,帮助过无数的家庭与心灵。
近几年,这一门崭新的科学理论与方法在中国传播开来,也受到了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节目的青睐。
-1-走进央视央视《心理访谈》20160415期:“老婆,你为什么不要我?” 节目中,第29分钟开始,首都医科大学杨凤池教授做了一个简单的排列,运用系统排列的方式快速准确的呈现出个案老婆离开他的内在真实动力,并引用系统排列创始人海灵格对排列原理的解释,用最简单的“共情”解释了排列中困惑最多的“代表感应”现象。
关于排列中代表为什么能够感受到案主家庭成员的感受这一问题时,著名心理学家杨凤池是这么说的:“我直接问了系统排列的代表人物海灵格先生,他说人就有理解他人的能力,也能跟别人共情,人类最深刻的情感是相通的,海灵格先生说了一句话,我觉得特别有道理,如果我们不说人,我们就说地球,地球不同的地方,地貌不同,有高山,有森林,有原野,有大海,但如果在不同的地方打井,打到足够深,取出来的是同样的岩心,所以人和人的情感是能相通的。
”-2-什么是“系统排列”系统排列是种生命科学,用整体、序位、平衡、事实、流动等五大法则呈现生命真相及和解之道。
生活出现种种困扰与障碍,皆源于个人创伤和家族业力里的“心灵病毒”和“创伤基因”。
只有深度探究问题根源,看到真相,打破旧有限制性信念,清理心灵病毒、疗愈创伤动力,导入“爱的基因”,才能重建新的心灵程序和生命模式,让生命成为爱的奇迹!关系是编码命运的程序员,每个人都在关系里定义自己。
生命就是关系,父母关系、伴侣关系、亲子关系无不展现了我们和自己心灵的关系,关系是我们最快的疗愈与觉醒之路。
在洞察与处理各种关系上,系统排列是非常简单、快速、强而有力的工具,因为它能以形象化的立体、动态画面呈现关系与心灵真相,并在人类集体潜意识层面做功。
论家庭治疗在中国的文化适应性!!!从传统家庭文化的转变看家庭治疗在中国的应用李!灵(北京师范大学脑与认知科学研究所9北京!100875)"!摘要"!家庭治疗是本世纪中期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疗法9现在已经被我国心理咨询与治疗师引进9并开始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实际应用O其理论与受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双重影响的中国家庭文化的转化有着一定的一致性9换言之9家庭治疗在中国存在着文化适应性O本文就从这一角度谈谈自己的见解O!关键词"!家庭治疗;中国传统文化;家庭文化!中图分类号"G4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064200402-0057-04!!家庭治疗自从兴起之后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我国越来越多的咨询与治疗师开始运用家庭治疗理论解决心理咨询来访者的问题如何结合我国的文化传统将家庭治疗的理论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值得我们深入思考近年来国内外已有一些学者关注与探讨了这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与设想本文仅从家庭治疗与中国传统家庭观念的比较中讨论家庭治疗在中国的文化适应性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与大家一起商榷一#家庭治疗的发展及其对中国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意义现代家庭治疗运动作为现代心理咨询与治疗百年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开始萌芽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1950年中期系统家庭治疗法初展头角但仍被视为演进中的治疗取向当时大部分着重于精神分裂症的研究之中由此而产生了一系列核心的重要概念如双重束缚t he double bi nd如胶似漆st uck_t o g et her-ness分立与偏态schis m and ske w貌合神离p seudo-mut ualit y神秘化m y stificati on纠缠的病态i nterl oc-ki n g p at hol o g i es等到了1960及1970年代心理动力行为以及人本取向分别被称为第一第二以及第三势力掌控着咨询与心理治疗学界时至今日各种家庭系统的治疗取向纷纷崛起代表一种疗风的转移我们甚至可以称之为第四势力其代表性的理论有多世代家庭治疗法联合家庭治疗法经验家庭治疗法结构家庭治疗法策略家庭治疗法社会建构主义家庭治疗法等许多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从业人员逐渐采取此理论取向所占比例约为10%Youn g1992预测未来的五年中上述比例会攀升至23%G eral d Core y1996可以说家庭治疗已经开始风靡全球成为一种革命性的心理治疗近二十年来随着中国的对外开放经济改革和技术文化交流的增加心理咨询与治疗包括家庭治疗在国内已从当初的翻译介绍聘请外国专家进行系统培训逐步发展到应用阶段但对于一个拥有12亿多人口文化历史达5000年之久的东方文明大国如何将西方的家庭治疗理论和方法应用到受东方历史文化熏陶的中国人身上并行之有效这对于从事中国家庭治疗的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项挑战必须面对和思考西方家庭治疗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与应用也不是一个简单的拿来主义与相加主义就能解决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诸如文化风俗信仰政治历史人类学社会学和医学等范畴西方的家庭治疗理论与方法是在研究西75"本文是笔者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做高访期间在林崇德\方晓义教授的指导下完成的9在此深表感谢!此文曾作为2001年国际心理治疗大会交流论文O!!!收稿日期"2004-03-10!作者简介"李灵1966-女大连人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在读博士心理咨询与治疗青少年健康行为发展与促进心理与教育评价方向方人群的基础上所发展起来的有一定的文化背景和特定条件因此在应用于中国人的治疗实践中应该考虑到这些因素并予以解决既不能全盘照搬西方式的理论与方法更不能全盘否定只相信中国的传统式的理论与方法而应运用整合的方式即当今国际心理咨询与治疗界的总体发展趋势之一融合二者之长摒弃二者之短充分利用东西方文化中的精华和普遍性完善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和文化的家庭治疗理论与方法二!家庭治疗的基本观念!一"家庭系统的特性#开放性$稳定性与变化性家庭治疗理论认为家庭是一个开放的相对稳定稳定中蕴含变化的系统这一系统对个体的心理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家庭中的每个个体都置身于这个系统之中某一家庭成员的心理或行为问题不仅仅是其个人的问题而且是整个家庭系统尤其是家庭成员之间的交往模式不良造成的家庭治疗就是通过改变家庭成员的不良交往模式从而改变个体的症状因为产生症状的家庭互动模式是导致家庭某个成员症状的根本原因相对而言在家庭结构等级关系以及家庭规则方面往往是稳定的而家庭成员在整个家庭的发展变化中则是变化着的针对家庭不同的关键阶段家庭的特征和每个家庭成员需要做的努力也不同第一新家庭形成期这是夫妻双方相互适应磨合的阶段家庭的界限初步形成但不很稳定第二第一个孩子出生后这时家庭成员的主要任务是重新适应各自的新角色尤其要在夫妻关系与亲子关系之间保持好平衡要在养育孩子的同时保持夫妻单独交往和相处有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第三青少年期这时关键要处理好家庭与青少年孩子的关系以及正确对待家庭外系统对孩子的评价与反馈的关系第四独立期这时由于孩子的升学或就业使得家庭又重新回到最开始时的二人世界对于家庭而言最重要的是对分离焦虑的再适应!二"家庭的结构与组织家庭治疗理论将家庭的结构与组织分为4个亚系统第一夫妻亚系统这是整个家庭系统的基石在此系统中沟通是形成良好夫妻关系的基础界限此时已经存在但不是看得很清楚此时的主要任务是互补支持和相互适应主要功能是相互支持第二父母亚系统其功能主要是为孩子指定家庭规则养育子女第三父母孩子亚系统或亲子亚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要求父母抚养孩子制定家庭规则孩子则要服从尊重父母第四兄弟姐妹亚系统或子女亚系统这一系统为孩子们提供了社会化的场所!三"家庭冲突的原因与解决方式家庭治疗理论认为沟通紊乱与个体化不良往往是家庭冲突的根本原因一般而言沟通紊乱往往是因为家庭成员之间不沟通误解或者沟通时的词不达意而正确的沟通方式应该有如下特点讲发生的事情讲对这件事的感受讲对对方的感受个体化是指家庭成员自己的信仰兴趣等不同于对方的一面它体现了家庭成员的个体差异个体化在家庭中为成员的功能相互弥补提供了基础不过个体化若不能很好处理则会导致家庭冲突通常家庭冲突的解决方式有三种第一合作解决比如轮流让步各退一步即妥协与合作商量第二回避冲突掩盖矛盾但是掩盖方没有自信有被抛弃的危机发展下去常会为家庭的破裂埋下种子第三竞争性解决问题每个家庭成员都想以自己的办法解决问题结果通常会使冲突逐渐升级导致打架甚至分手一般说来前一种方法几乎没有什么负面影响而后两种则可能会导致冲突升级和恶化!四"家庭冲突的不良后果根据家庭的结构特点家庭冲突主要表现为父母之间的冲突即婚姻冲突以及亲子之间的冲突其中前者在冲突中起主导作用家庭治疗者认为通常而言未解决的婚姻冲突会带来如下影响首先造成冲突双方的感情距离和疏远其次一方在生理心理功能出现欠缺失调另一方在相应的方面过强这样一来我们会看到有问题的家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几种关系对依赖独立内向外向轻佻嫉妒果断犹豫卷入太多过少压抑表达感情注意关系注意事情情绪化理智要求过多退缩主卑随从耐心细心当婚姻冲突发生时家庭其他成员的介入会在家庭系统中形成三角关系这种家庭中不良三角关系的形成往往会造成父母与子女正常界限的破坏而这种破坏会对家庭造成危害比如父母可能会拿结盟的孩子出气使孩子成为替罪羊或者逼迫孩子做与年龄不符的选择从而造成孩子的个性问题三!中国家庭文化的转变本文所说的文化适应性就是指家庭治疗理念中那些与中观传统文化相符合的部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可以洋为中用的部分我们认为正是这一部分决定了家庭治疗在中国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应用的意义所在要说清楚这一问题我们就要先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以及当代社会中国家庭文化的转变!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及其在家庭中的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以社会为取向以家庭为本位以仁爱为核心以修身治心睦人亲亲尊尊为目的的人文精神这个体系的要素包括处理各种关系的人生总原则刚健有为思想解决人际关系的原85则111和与中的思想\解决人自身的关系即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关系的原则111崇德利用思想\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原则111天人协调思想O其中以刚健有为为纲9形成中国文化基本思想的体系O这一文化精神在中国的传统家庭中主要表现为十大特征:父家长制\祖先崇拜\尊老敬宗\男系制度\重男轻女\大家庭观念\多子主义\蓄妾制度\父子世袭以及孝亲意识O其中很多因素已经消失9或者内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O下面9笔者就从家庭定位\家庭的结构与职能\家庭冲突的原因与解决\家庭冲突的不良后果加以论述O!二"家庭定位的转变#多代大家庭到核心或扩展家庭从家庭观念来说9传统中国盛行的是大家庭观念与以社会为本位的观念O众所周知9中国人的传统性格是采取与西方人的个人取向(包括个人取向与自我取向D不同的社会取向(包括团体取向与他人取向D O对传统的中国人而言9家庭先于\高于\重于个人O为了家庭\集团与社会的生存\利益和光荣9个人是可以忽略\屈辱或牺牲的;为了维护家庭内部的和谐9个人必须各安其分9在人伦规范所界定的范围内9将自己的社会角色演好9而自己的真实意见与感受必须慎藏于角色行为之后O我不是独立的我9而是家庭中的我9社会中的我O是父亲的儿子或女儿9是丈夫的妻子或妻子的丈夫等9个人完全淹没于家庭与社会之中9一旦离开家庭与社会9便毫无地位O可以说9那时候的中国人一出生就被一张巨大的家庭\团体与社会的网络束缚住O一言以蔽之9传统中国人的一切都以家庭为本位9如伦理纲常是以家庭为中心9风俗习惯是以家庭为出发点9社会组织是以家庭为基础9天下统一是以家庭为模范9所谓G天下一家7O他们努力工作\勤俭耐劳\教育子女等等的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一个终极目的111光宗耀祖O在中国人看来9这是最高的荣誉;而败坏家业则是最大的罪恶9因此人们之间最恶毒的咒骂往往是G败家子7O这是中国人做人的基本意义9无论走到天涯海角9在任何环境中都不会改变O所以钱穆认为G中国文化全部都是从家族观念上筑起7O改革开放以后9尤其是在当前这一新的社会转型时期9很多西方的文化与生活方式随着全球化的脚步9迅速地传入我国9也开始深入影响我国的家庭文化O尤其是在城市9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9传统意义上的大家庭已经不复存在O到处是所谓的三口之家O大家庭模式已经基本为核心家庭或者扩展家庭所取代O人们开始注重自我价值\自我实现O强调个人的利益\个人的尊严\个人的地位O一些思想前卫的年轻人已经不再愿意被介绍为某人的妻子或者丈夫O家庭中的个体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O!三"家庭的结构与职能的转变#从繁杂到简约家庭结构又称家庭类型9是家庭关系的基本模式或家庭内涵的整体表现O通常分为九种:第一9以家庭规模为标准9可以分为小家庭与大家庭;第二9以亲属关系为标准可以分为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又称扩展家庭或扩大家庭D与轮伙头家庭(又称轮番核心家庭\轮流主干家庭或条件主干家庭D;第三9以代际层次为标准9可以分为一代人家庭\二代人家庭与三代人或三代以上人家庭;第四9以家庭成员为标准9可以分为健全家庭与残缺家庭;第五9以婚姻形式为标准9可以分为一夫一妻家庭\一夫多妻家庭与一妻多夫家庭;第六9以传承世系为标准9可以分为父系家庭\母系家庭\单系家庭与双系家庭;第七9以权柄归属为标准9可以分为夫权家庭\母权家庭\舅权家庭\姑权家庭与平权家庭;第八9以居住方式为标准9可以分为父居或夫居家庭\母居或妻居家庭\舅居家庭\新居家庭\择居家庭与双居家庭;第九9以人伦关系为标准9可以分为父子主轴家庭\母子主轴家庭\夫妻主轴家庭与兄弟主轴家庭O如果要从上述九种标准中找出与中国传统家庭相对应的主要结构9则会发现:中国传统家庭结构依次为:三代同堂的主干家庭构成的大家庭\主干与联合家庭\两代或三代人家庭\健全家庭\一夫一妻家庭\父系家庭\父权家庭\父居或夫居家庭与父子主轴家庭O但是在现代的中国9城市一般以一夫一妻一孩的核心家庭为主9而广大农村则以多代人同居的联合家庭为主O由于传统中国人是以家庭为本位的9所以其家庭职能不仅面面俱到9而且极为发达O许多在西方由国家\社会或大团体承担的职能9在传统中国却是由家庭承担O 笼统而言9中国传统家庭的职能广及政治\经济\法律\生理\心理\道德\教育\娱乐和宗教等各个领域;但具体的说9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压抑情绪\注重等级\教育子女\养老扶幼\强调权威\组织生产\传承财产\法律制裁\祖先崇拜O这方面在当今的中国社会由于家庭结构的缩小化9使得家庭的职能开始分散O比如以往由大家庭统一分配财产\共同生产\聚居居住的模式已经为财产独立\生产独立\居住独立所取代O在很多城市9多代同堂的景象已经极为罕见O当然有些方面还留有很多痕迹O比如注重权威\强调等级\压抑情绪\角色关系固着等O!四"家庭冲突的原因与解决#从家长制到民主以往中国传统家庭的大家庭观念与社会本位往往使得家庭中形成错综复杂的关系9可以说9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就是酝酿各种家庭冲突的土壤O一般常见的冲突原95因有财产分配不均父母教育态度不一致联合家庭的成员关系不和睦如妯娌争执婆媳纠纷父母对子女的态度不一致等由于传统的中国家庭注重长辈与权威因此当家庭冲突出现时往往会请家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辈或当权人物来做评判而评判的标准也是以家庭而非个人利益为重的这一点与西方的家庭系统完全不同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国家庭冲突的表现形式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当代中国城市家庭中家庭冲突也呈现出与西方一致的倾向即以夫妻的婚姻冲突与亲子冲突为主当冲突出现时双方基本会协商解决很少再请他人评判综上所述中国的家庭文化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发生了一些或多或少的变化一方面还保持着很多传统文化所赋予它的特性同时在另一方面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这一既继承传统文化特点又借鉴西方文化精神的中国家庭文化属性为家庭治疗植根于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一特性家庭治疗理论与实践将很难在中国得以推广四~家庭治疗在中国心理咨询与治疗应用中要注意的问题在我国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家庭治疗还是一个比较崭新的事业这里我们就对其在中国的应用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供大家参考!一"强调家庭系统治疗#而不是个体治疗家庭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这一观点是家庭治疗理论的根本出发点尽管心理咨询与治疗强调私密性与一对一的咨询关系但是在家庭治疗之中将整个家庭系统也就是所有相关的主要家庭成员如父母一起生活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等纳入到心理治疗过程之中是十分必要的如果没有这些家庭成员的积极参与那么家庭治疗将无法顺利实施心理咨询与治疗师一定要把这一观点对来访者反复强调这样才能真正保证家庭治疗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二"充分结合中国家庭文化特点#从来访者的家庭实际出发#切忌生搬硬套我们知道家庭治疗理论是西方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学者在西方的文化背景下提出的不可避免地带有文化的烙印跟所有的心理学理论一样当我们在中国运用时都要充分结合中国的国情尤其是要考虑中国的家庭文化特点对该理论实施效果的影响从来访者的家庭的实际情况出发为来访者设计一个切实可行的家庭治疗方案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助人效果综上所述家庭治疗理论与中国的家庭文化尤其是中国的传统家庭观念中的许多理念是一致的比如注重相互依赖将家庭看成是一个整体系统强调扩展家庭多重父母角色方面存在着一致性注重权威强调等级重视亲子关系忽视夫妻关系压抑情绪家庭成员角色关系僵硬正是这一点决定了家庭治疗在中国的强大生命力这也是其他一些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所无法比拟之处可以说中国家庭文化的基本精神为家庭治疗理论与技术在中国的应用提供了发展的契机和基础而家庭治疗则进一步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和家庭本位的思想二者的有机结合才是家庭治疗在中国的真正出路E参考文献J1季建林.心理治疗在中国西方治疗技术与东方文化思想的结合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12.2吕胜瑛编著.咨商理论与技术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7.3GERALD COREY著李茂兴译.咨商与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务M.台北张老师出版社2000.4Charl es L.Tho m p son L i nda B.Rudol p h著叶贞屏等编译.儿童咨商理论与技术M.台北心理出版社有限公司1995.5WE I N I NG C.CHANG I n S earch of t he Chi nese i n A ll t he W r on g P l aces Jour nal of Ps y chol o gy i n Chi nese Soci eti es Vol.1No.12000.6谢冬华.三种方法论与心理治疗J.心理学探新20012. 7姚树桥朱熊兆.二十一世纪临床心理学的臆测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11.8岳庆平著.历史反思丛书中国的家与国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9文史知识编辑部编.儒佛道与传统文化M.北京中华书局1990.10张岱年程宜山著.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11黑格尔康德韦伯汤因比等著.中国印象世界名人论中国文化上下册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乐黛云勒.比松主编.独角兽与龙寻找中西文化普遍性中的误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13沙莲香等著.中国人百年人格力量何在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14郑德坤.中华民族文化史论M.台北台湾华世出版社1984.(责任编辑!余!欣)06论家庭治疗在中国的文化适应性--从传统家庭文化的转变看家庭治疗在中国的应用作者:李灵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脑与认知科学研究所,北京,100875刊名:教育科学英文刊名:EDUCATION SCIENCE年,卷(期):2004,20(2)被引用次数:18次1.季建林心理治疗在中国:西方治疗技术与东方文化思想的结合[期刊论文]-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1(02)2.吕胜瑛咨商理论与技术 19973.Gerald Corey;李茂兴咨商与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务 20004.Charles L Thompson;Linda B.Rudolph;叶贞屏儿童咨商理论与技术 19955.WEINING C CHANG:In Search of the Chinese in All the Wrong Places 2000(01)6.谢冬华三种方法论与心理治疗[期刊论文]-心理学探新 2001(02)7.姚树桥;朱熊兆二十一世纪临床心理学的臆测[期刊论文]-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1(01)8.岳庆平历史反思丛书—中国的家与国 19909.《文史知识》编辑部儒、佛、道与传统文化 199010.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 199011.黑格尔;康德;韦伯;汤因比中国印象--世界名人论中国文化(上、下册) 200112.乐黛云;勒比松独角兽与龙—寻找中西文化普遍性中的误读 199513.沙莲香中国人百年—人格力量何在 200114.郑德坤中华民族文化史论 19841.汪新建.俞容龄.WANG Xin-Jian.YU Rong-Ling家庭治疗中的价值形成[期刊论文]-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12)2.赵芳.ZHAO Fang家庭治疗:一种分析人类行为的新框架[期刊论文]-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3.赵芳.ZHAO Fang家庭治疗的发展:回顾与展望[期刊论文]-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4.刘志红.阮曾媛琪系统家庭治疗在中国的适用性分析[期刊论文]-甘肃社会科学2008(5)5.赵芳.Zhao Fang结构式家庭治疗的新进展[期刊论文]-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5(2)6.郭克锋.关菊香.白宪光心理疾病的家庭治疗与心理康复[期刊论文]-中国临床康复2002,6(3)7.刘亮.赵旭东.LIU Liang.ZHAO Xu-Dong4名系统家庭治疗师治疗操作过程的主题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23(12)8.窦斌.陈青萍.DOU Bin.Chen Qing-ping家庭治疗理论与方法[期刊论文]-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威斯巴登积极心理治疗和家庭治疗调查表解读一、引言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面临的心理压力也日益增大。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问题,积极心理治疗和家庭治疗逐渐成为心理诊疗领域的重要方法。
本文将对威斯巴登积极心理治疗和家庭治疗调查表进行解读,以期为心理治疗从业者和患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1.积极心理治疗的起源和发展积极心理治疗起源于20世纪末,它以人类潜能、优势和成长为核心,强调积极情感、积极关系和积极成就。
积极心理治疗通过激发个体的内在潜能,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心理机制,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2.家庭治疗的重要性家庭治疗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心理治疗方式,旨在揭示家庭系统中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治疗有助于家庭成员识别和解决问题,提高家庭和谐度,促进个体成长。
二、威斯巴登调查表的概述1.调查表的背景和目的威斯巴登调查表起源于德国,是一种针对心理治疗师和家庭治疗师的评估工具。
其主要目的是了解治疗师在实际工作中所采用的治疗方法和技巧,以便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2.调查表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威斯巴登调查表主要包括五个部分:基本信息、治疗理念、治疗方法、治疗目标和治疗效果。
其中,治疗方法部分涵盖了积极心理治疗和家庭治疗等多种心理治疗技术。
三、积极心理治疗在威斯巴登调查表中的应用1.积极心理治疗的原则和方法积极心理治疗强调发掘个体的优势和潜能,促进他们积极应对生活挑战。
治疗过程中,治疗师会运用一系列方法,如心理辅导、认知重构、心灵成长等,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心理机制。
2.调查表中积极心理治疗的实践应用在威斯巴登调查表中,积极心理治疗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强化患者优势、提高心理韧性、改善人际关系和提升生活质量。
四、家庭治疗在威斯巴登调查表中的体现1.家庭治疗的理念和目标家庭治疗以家庭为单位,关注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
治疗过程中,治疗师会引导家庭成员认识并解决问题,以实现家庭和谐、个体成长的目标。
家谱图及其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应用来源:陈亮ღCUG的日志家谱图是家谱的一种。
其以图的形式描述家庭从祖父母到自己三代人的血亲关系和婚姻关系。
家谱图是一种基本的临床工具,可以帮助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实践者对来访者及其家庭系统保持一种系统观01。
家谱图的使用源于系统家庭治疗。
系统家庭治疗的学者认为,任何人、任何问题都不可能在真空中存在,而是在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中存在。
这种最基本的相互作用系统是家庭。
家庭是一个人所归属的最重要的、最有力量的系统。
家庭成员无论在身体方面、社会方面还是情绪方面都是相互信赖的,此,系统中的一个部分改变会引起其它部分的震动和改变。
来访者的问题和症状反映了在特定的时间内,一个系统对其整个背景的适应。
系统中每个成员的适应通过多种水平(从生物的到心理的再到人际的)影响系统。
因此,系统的观点强调从尽可能多的水平上理解问题。
Murray Bowen于70年代提出,以家谱图做为工具,收集有关的家庭信息,分析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模式。
由于家谱图是用视觉的方式呈现家庭中的各种关系及各种有关家庭的信息,因此,家谱图可以使人们对复杂的家庭关系有一个迅速的、全面的了解[2]目前,家谱图不仅用于系统家庭治疗,在一般心理咨询中也被做为家庭的评估工具之一,还被用于职业辅导领域中[3,4,51。
本文将从家谱图的基本符号、家谱图的种类、家谱图的绘制及家谱图在一般心理咨询中的应用四方面,对家谱图做一介绍。
1.家谱图的基本符号在绘制家谱图前首先要了解绘制家谱图的符号。
家谱图的基本结构主要是描述不同的家庭成员从一代到下一代的血亲关系和婚姻关系。
在家谱图中,图形代表人,线代表关系。
虽然不同的家谱图使用者可能会用不同的符号绘制家谱图,但目前使用比较普遍的符号是McGoldrick和Gerson标准化了的家谱图符号。
使用标准化的家谱图符号的好处在于,专业人员可以有一套共同的“语言”进行沟通。
图1中所列的各种符号是描述基本家庭成员以及彼此之间关系的常用符号。
·个案报告·正念训练改善特殊家庭成员情绪困扰倡栘高立雅① 裴 玉② 王 进③ 明兰真② 刘兴华①△①中国.首都师范大学心理系(北京) 100089 ②河北省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院 050071 ③河北医科大学 050017 △通信作者 E-mail:minglanzhen@hotmail.com【摘 要】 目的:初步探索正念训练对特殊家庭情绪困扰的干预效果。
方法:对1例特殊家庭成员进行4周正念训练。
采用5因素正念度量表、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量表、孤独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在干预前、干预后对来访者进行测评,同时收集来访者的主观报告。
结果:来访者经过干预后,其消极情绪、孤独感、抑郁水平都有所下降,正念度提高。
结论:正念干预对特殊家庭成员改善情绪困扰存在一定的可能性,但未来需要更多的实证研究支持。
【关键词】 正念;特殊家庭;情绪困扰;个案中图分类号:R39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252(2015)12-1919-04doi:10.13342/j.cnki.cjhp.2015.12.043(下转第1920页)(上接第1918页)度,例如鼓励个体思考决策的预期价值或者进行分析式加工,能够消除框架效应对个体决策的影响[18]。
这种策略是否适合医疗决策情境中的个体仍不得而知,仍需在医疗决策情境中对其作进一步的验证。
基于此,未来的研究应结合医疗决策中框架效应的影响因素,提出有效地应对策略,为人们的决策服务。
参考文献[1]TverskyA,KahnemanD.Theframingofdecisionsandthepsychologyofchoice[J].Science,1981,211(4481):453-458[2]GavaruzziT.Oncontexteffectsinmedicaldecisionmaking:Whenthewayinformationispresentedaffectspatients'decisions[J].2010[3]HowardK,SalkeldG.Doesattributeframingindiscretechoiceexper-imentsinfluencewillingnesstopay?Resultsfromadiscretechoiceexperimentinscreeningforcolorectalcancer[J].ValueinHealth,2009,12(2):354-363[4]BigmanCA,CappellaJN,HornikRC.Effectiveorineffective:At-tributeframingandthehumanpapillomavirus(HPV)vaccine[J].Pa-tientEducationandCounseling,2010,81(9):70-76[5]GamlielE,PeerE.Attributeframingaffectstheperceivedfairnessofhealthcareallocationprinciples[J].JudgmentandDecisionMaking,2010,5(1):11-20[6]RothmanAJ,KiviniemiMT.Treatingpeoplewithinformation:Ana-nalysisandreviewofapproachestocommunicatinghealthriskinfor-mation[J].JNCImonographs,1999,1999(25):44-51[7]ApanovitchAM,MccarthyD,SaloveyP.UsingmessageframingtomotivateHIVtestingamonglow-income,ethnicminoritywomen[J].HealthPsychology,2003,22(1):60-67[8]杜秀芳,王颖霞,赵树强.框架效应研究30年的变迁[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0(3):71-74[9]ReynaVF,BrainerdCJ.Fuzzy-tracetheoryandframingeffectsinchoice:Gistextraction,truncation,andconversion[J].JournalofBe-havioralDecisionMaking,1991,4(4):249-262[10]ReynaVF.Atheoryofmedicaldecisionmakingandhealth:Fuzzytracetheory[J].MedicalDecisionMaking,2008,28(6):850-865[11]RothmanAJ,SaloveyP.Shapingperceptionstomotivatehealthybe-havior:Theroleofmessageframing[J].PsychologicalBulletin,1997,121(1):3-19[12]ReynaVF,NelsonWL,HanPK,etal.Hownumeracyinfluencesriskcomprehensionandmedicaldecisionmaking[J].PsychologicalBulletin,2009,135(6):943-973[13]NelsonW,ReynaVF,FagerlinA,etal.Clinicalimplicationsofnu-meracy:Theoryandpractice[J].AnnalsofBehavioralMedicine,2008,35(3):261-74[14]BaekTH,ShenL,ReidLN.Effectsofmessageframinginanti-bingedrinkingPSAs:Themoderatingroleofcounterfactualthinking[J].JournalofHealthCommunication,2013,18(4):442-58[15]AlmashatS,AyotteB,EdelsteinB,etal.Framingeffectdebiasinginmedicaldecisionmaking[J].PatientEducationandCounseling,2008,71(1):102-107[16]Garcia-RetameroR,GalesicM.Howtoreducetheeffectofframingonmessagesabouthealth[J].JournalofGeneralInternalMedicine,2010,25(12):1323-1329[17]JohnsonEJ,H?ublG,KeinanA.Aspectsofendowment:Aquerytheoryofvalueconstruction[J].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Cognition,2007,33(3):461-474[18]ThomasAK,MillarPR.Reducingtheframingeffectinolderandyoungeradultsbyencouraginganalyticprocessing[J].TheJournalsofGerontologySeriesB:PsychologicalSciencesandSocialSciences,2011,67(2):139-149(收稿时间:2015-06-07)·9191·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年第23卷第12期 ChinaJournalofHealthPsychology 2015,Vol23,No.12 倡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31271114);河北省人口计划生委2013年科研计划(指令课题)(编号:2013-A14)Effects of Mindfulness Training on Emotional Problem in One Member ofSpecial Family:A Case ReportGao Liya,Pei Yu,Wang Jin,et al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100089,China【Abstract】 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effectofmindfulnesstrainingonemotionalprobleminthemembersofspecialfamily.Methods:Onememberofspecialfamilyreceivedthe4weeksmindfulnesstraining.TheFiveFacetMindfulnessQuestionnaire(FFMQ),PositiveAffectandNegativeAffectScale(PANAS),UCLALonelinessScale(UCLA),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andSelf-ratingDepres-sionScale(SDS)werecompletedpre-andpost-treatment.Subjectivereportswerecollectedaswell.Re-sults:Dataindicatedthatthescoresofnegativeemotion,LonelinessandSDSwerereducedfrompre-topost-intervention,andthescoresofFFMQincreased.Conclusion:Mindfulnesstrainingmaybehelpfultoreduceemotionalproblemofmemberofspecialfamily.However,moreempiricalstudiesareneedinfutureonthisfield.【Key words】 Mindfulness;Specialfamily;Emotionproblem;Casestudy 在20世纪70年代,国家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来控制人口,一胎化的独生子女开始在全国蔓延[1]。
早期教育的实验研究(一)
霍莉钦;金玮
【期刊名称】《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年(卷),期】1992(000)001
【摘要】本研究通过实验证明,人类从胎儿期即可形成条件反射,具有学习能力。
经早期干预可以促进婴儿心理潜能的发展。
并根据五年来对受试小儿的追踪观察研究,提出对三岁以前小儿实施优生、优育、优教的初步方案。
【总页数】4页(P30-33)
【作者】霍莉钦;金玮
【作者单位】[1]内蒙师范大学教育系;[2]内蒙医学院心理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69
【相关文献】
1.让普通孩子成为"天才"——著名人才学家李光伟儿童早期教育实验研究采访纪实[J], 延涛
2.早期教育与成才——从一般早期教育到音乐的早期教育 [J], 王光耀
3.早期教育:从“质量话语”走向“意义生成话语”--来自《超越早期教育保育质量》的启示 [J], 蔡苗
4.早期教育的实验研究(二) [J], 霍莉钦;金玮
5.早期教育的实验研究(三) [J], 霍莉钦;金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