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铁椎传》案例与反思 教案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21.93 KB
- 文档页数:5
《大铁椎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能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
(3)能够分析并评价课文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2)通过写作和表达,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尊重和认识,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简介:《大铁椎传》是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大铁椎的生平事迹。
大铁椎是明代末年的一位抗击倭寇的英雄,他用自己的铁椎武器,英勇抵抗倭寇的侵略,保卫家乡和人民的安全。
2. 课文解析:(1)第一部分(1-3段):描述了大铁椎的外貌特征和性格特点,展现了他的英勇和正义。
(2)第二部分(4-6段):讲述了大铁椎与倭寇的战斗经历,突显了他的勇敢和智慧。
(3)第三部分(7-9段):描述了大铁椎在战斗中的英勇表现,以及他对自己使命的认识和坚守。
(4)第四部分(10-12段):讲述了大铁椎的结局,以及他对家乡和人民的贡献。
3. 讨论问题:(1)大铁椎的形象特点是什么?他的英勇和正义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大铁椎与倭寇的战斗中,他运用了怎样的智慧和策略?(3)大铁椎对自己使命的认识和坚守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启示?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课文背景和主人公大铁椎。
2. 阅读课文,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3. 分组讨论,让学生针对讨论问题进行思考和交流。
4. 分享讨论成果,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5. 总结课文内容,对大铁椎的形象和主题进行归纳和讲解。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绘制大铁椎的形象特征和战斗场景的思维导图。
2. 请学生写一篇短文,表达对大铁椎英勇和正义的敬佩之情。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对《大铁椎传》这篇课文有一个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大铁椎传教案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大铁椎传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大铁椎传教案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文献阅读和批判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大铁椎传教案的背景分析:明朝时期西洋传教士在中国传教的历史背景。
2.大铁椎传教案的过程分析:大铁椎传教士在河南传教的活动及与中国社会的交互。
3.大铁椎传教案的影响分析:大铁椎传教案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三、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案例分析,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思考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合作研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3.视频展示法:通过播放相关视频材料,让学生感受大铁椎传教案的实际情况。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20分钟)1.引入话题:通过图片、音乐或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明朝时期西洋传教士在中国传教的历史背景。
2.引发问题:提出问题“你知道大铁椎传教案吗?它为什么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索的欲望。
第二步:案例分析(30分钟)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成员担任组长,其他成员根据各自的兴趣和特长进行任务分工,对大铁椎传教案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进行研究和分析。
2.资料收集:学生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查找相关资料,获取各种文献材料和历史背景资料。
3.分享讨论:每个小组派代表讲解大铁椎传教案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并逐个小组进行讨论和观点交流。
第三步:视频展示(20分钟)1.播放相关视频:选择与大铁椎传教案相关的视频材料,让学生感受大铁椎传教案的实际情况和传教士与中国社会的交互。
2.视频观后感:学生观看完视频后,要求每位学生写下自己观看后的感受和思考,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准备。
第四步:总结讨论(20分钟)1.总结归纳:教师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归纳,重点讲解大铁椎传教案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大铁椎传/魏禧》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大铁椎传》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分析并解读魏禧的文风和写作技巧。
能够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运用阅读策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大铁椎的敬佩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大铁椎传》全文。
魏禧的生平介绍和相关评论。
2.2 教学重点:重点解读《大铁椎传》中的关键句子和词语。
分析魏禧的写作风格和技巧。
2.3 教学难点:理解并解读文本中的深层含义。
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大铁椎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大铁椎传》,理解文本内容。
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分析文本的结构和主题。
3.3 课堂讲解:讲解文本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的含义。
分析魏禧的写作风格和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3.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引导学生思考文本中的观点和态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5 总结与反思: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强调重点知识和技能。
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收获和不足。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和积极性。
评估学生在合作讨论中的表现和贡献。
4.2 作业和测验:通过布置相关的写作和思考题,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进行课堂测验或考试,检验学生对文本的掌握程度。
4.3 自我评价: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评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大铁椎传》原文。
魏禧的生平介绍和相关评论。
5.2 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大铁椎传/魏禧》教学设计(江西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并掌握课文《大铁椎传》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魏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1.2 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能够正确把握文言文的语气、句式和词义。
1.1.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分析并评价文章的艺术特色。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1.2.2 学会使用文言文词典和其他参考资料,提高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1.2.3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作者魏禧的文学成就,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1.3.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1.3.3 培养学生勤奋学习、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课文《大铁椎传》的基本内容和学习方法。
2.1.2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阅读技巧。
2.1.3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2 教学难点2.2.1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汇的理解。
2.2.2 分析并评价文章的艺术特色。
2.2.3 运用文言文进行交流和表达。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简介作者魏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1.2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大铁椎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3.2.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2.2 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3.3 合作探讨3.3.1 学生分组讨论,解决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3.3.2 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共同提高。
3.4 课堂讲解3.4.1 讲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正确阅读。
3.4.2 分析课文结构,讲解文章的艺术特色。
3.5 文学鉴赏3.5.1 学生欣赏课文中的精彩片段,感受文学魅力。
3.5.2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大铁椎传/魏禧》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了解《大铁椎传》的作者魏禧及其写作背景。
1.1.2 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1.1.3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培养写作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2.2 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1.2.3 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章进行客观评价。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作者魏禧的爱国情怀,传承民族精神。
1.3.2 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和责任感。
1.3.3 学会关爱他人,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大铁椎传》的作者魏禧及其写作背景,概述课文内容。
2.2 课文解读2.2.1 梳理课文脉络,分析文章结构。
2.2.2 翻译关键词语和句子,理解课文含义。
2.2.3 探讨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分析作者的观点。
2.3 课文赏析2.3.1 欣赏课文的文学价值,提高审美情趣。
2.3.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培养写作技巧。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3.1.1 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1.2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3.1.3 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培养价值观。
3.2 教学难点3.2.1 理解课文中的古代文化背景。
3.2.2 欣赏课文的艺术特色。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4.1.1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内容。
4.1.2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4.1.3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和指导。
4.2 教学手段4.2.1 多媒体教学:运用课件、视频等辅助教学。
4.2.2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查找相关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5.1.1 简介作者魏禧及其写作背景。
5.1.2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5.2 自主学习5.2.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内容。
《大铁椎传/魏禧》教学设计(江西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大铁椎传》的作者魏禧及其创作背景,能够理解并把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认识到大铁椎坚定的信仰和崇高的品质,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
1.2 教学内容1.2.1 文本分析:介绍《大铁椎传》的作者魏禧,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1.2.2 语言特点:解析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1.2.3 文化背景:介绍古代铁椎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让学生掌握《大铁椎传》的作者魏禧及其创作背景。
2.1.2 理解并把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1.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2 教学难点2.2.1 解析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2.2 理解古代铁椎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1.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3.1.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例子,进行详细解析。
3.2 教学手段3.2.1 课件展示: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文本内容和相关图片。
3.2.2 网络资源:运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导入新课4.1.1 介绍作者魏禧:背景介绍、作品特点等。
4.1.2 激发兴趣: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关注作品内容。
4.2 自主学习4.2.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
4.2.2 回答问题:针对自主学习内容,进行提问。
4.3 合作探讨4.3.1 分组讨论: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4.3.2 分享成果: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
教学设计方案课题名称大铁椎传姓名王金平工作单位石家庄市第十八中学年级学科高二语文教材版本人教版一、教学内容分析《大铁椎传》是清初文学家魏禧的一篇传记散文,被选入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这是一篇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传记,作者运用简练却细腻的语言刻画出了一位使用大铁椎的“异人”英雄的形象。
“大铁椎”具有貌寝( 丑陋 ) 、善啖、衣着朴素、沉默寡言、勇敢善斗等特征,人物形象突出, 栩栩如生。
本文最大的特色是通过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
本文情节生动,引人入胜;行文简洁,行云流水;内容浅显,容易把握。
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掌握文言基础知识,还要引导学生赏析本文精彩的人物描写手法。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掌握文中的“省”“工”“长”“过”等文言实词与“许”“以”等虚词,掌握“冠”“仇”“力”等词的特殊用法,提高文言自学能力。
2、进一步熟悉人物描写的一般方法:正面描写(肖像、语言、动作),侧面烘托等。
(二)过程和方法:1、自学课文的字词句,教师点拨,解答难点。
2、诵读、积累、讨论、探究、小组合作。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把握大铁椎这一人物性格,赏析大铁锤这一侠客形象,学习大铁椎除暴安良、豪爽侠义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 1、课文中一词多义现象等文言词汇的积累。
2、侧面烘托的方法。
教学难点:把握人物形象,探究大铁椎这一形象有何寄托。
教学手段: 1、多媒体课件。
2、名家朗诵音频。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高二的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但对于我们文科普通班的学生来说文言文的学习仍存在很多困难,比如对词语活用、文言句式、翻译等还不能了然于胸,大部分知识似懂非懂。
这篇文章篇幅短小、情节生动、内容比较简单,相信学生能够完成自学任务。
而且只有在排除字词障碍、疏通文意之后,才能进一步分析人物形象。
一定要抛弃以前的教师一味灌输的做法,大胆把时间教给学生,让学生提高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预习要求:1、借助字、词典和注释,预习课文,疏通字句,能自主翻译课文。
《大铁椎传》教学设计一、导入本课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中包含着许多流传千古的经典。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大铁椎传》就是以宋词为表现形式的一篇传记作品。
这篇课文的作者在描写中运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写,使读者对主人公的形象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那么,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二、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和相关成语,理解课文中运用的比喻和描写手法。
2.通过学习,了解主人公大铁椎的形象特点,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过程1.介绍作者及作品背景《大铁椎传》是清代文学家魏禧的一篇传记作品,描写了一位不为人知的高手大铁椎的形象。
魏禧是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历史学家,他的作品以刚健有力的文笔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著称。
这篇课文的背景是明末清初的社会动荡时期,作者通过大铁椎的形象寄托了自己对忠勇报国之士的敬仰和怀念。
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熟悉内容请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对生字词和相关成语进行讲解和补充。
通过朗读,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中描述的大铁椎的形象特点。
3.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描写手法在课文中,作者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写来表现大铁椎的形象特点。
例如,“大铁椎其腰如龙,其背如虎,其手如熊掌,其目如豹。
”这些比喻和描写不仅使主人公的形象更加生动直观,也表现了作者对主人公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4.深入探讨主人公大铁椎的形象特点通过课文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大铁椎是一位身怀绝技、沉着冷静、忠勇报国的人物形象。
他的形象特点不仅体现在外表上,更体现在他的行为举止和言谈中。
请学生再次阅读课文,深入探讨大铁椎的形象特点。
5.拓展延伸:探讨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大铁椎的形象进行了生动的描绘,并表达了自己对忠勇报国之士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那么,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考,谈谈自己的看法。
《大铁椎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大铁椎传》的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地位。
掌握文中关键词语、句子及其含义。
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大铁椎的敬佩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学会关注社会现象,勇于揭示社会问题。
二、教学重点1. 作品背景及作者简介。
2. 文中关键词语、句子及其含义。
3. 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文中生僻字词的认读与理解。
2. 作品深层含义的解读。
3. 艺术特色的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激发学生对古代武术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大铁椎传》。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作品背景,感知文本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中关键词语、句子及其含义,探讨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讲解,解答疑难问题。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大铁椎的敬佩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知识点。
2. 搜集有关《大铁椎传》的资料,了解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
3. 读后感:了解学生对作品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认同。
七、教学策略1. 激发兴趣:通过讲述大铁椎的传奇故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 引导思考: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情感共鸣:通过生动的语言描绘,引导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1. 课文文本:《大铁椎传》原文。
2. 参考资料:有关大铁椎的历史背景、作者生平的资料。
3. 媒体素材: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材料。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存在教学方法不当、教学内容过于复杂等问题。
《大铁椎传》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课文,归纳文章梗概,明确主要人物,找出具体的描写主人公的句子,根据写人的常用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2、通过对主要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通过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
3、掌握本课生字词如“省兄”、“健啖”、“囱户”、“言讫”、“屏息”等,积累文言词汇。
(二)学习重点:分析人物形象。
(三)学习难点:课文中一词多义现象。
(四)学习方法:自学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具选择:多媒体教学过程预设一、导入《史记·留侯世家》:张良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
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
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
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以历史典故“博浪飞椎”导入。
二、检测预习(一)完成下列练习:1、请一个同学朗读,其他同学纠正。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2、省兄 (xǐng) 健啖(dan)拱揖(yī)囱户(chuāng)言讫(qi) 强留(qiǎng) 屏息(bǐng) 鼾睡(hān) 觱篥(bìlì)3、一词多义寝貌甚寝(形容词,丑陋。
)既同寝(动词,睡眠。
)力多力善射(名词,气力。
)力请客(形容词,极力。
)许不知何许人(名词,处所,地方。
)杀三十许人(形容词,表示大约的数量。
)骑吾骑马挟矢以助战(动词,骑。
)贼二十余骑四面集(名词,骑马的人)4、通假字(1)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椎:通“锤”,锤子。
)(2)子灿见囱户皆闭,惊问信之。
(囱:通“窗”,窗户。
)三、明确学习目标四、学生自学、师生互动、教师精讲点拨(一)1、出示“驱动性问题一”(1)齐读课文并思考:(A)故事梗概(B)明确主要人物(C)简要评价主人公2、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互动点评<1>请同学分组讨论《赢在课堂》“问题导读”的题目<2>交流展示,互动点评。
《大铁椎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能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
(3)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大铁椎的崇敬和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习大铁椎勇敢、坚毅、忠诚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把握,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
2. 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 对作者写作手法的深入分析和欣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和作者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3. 内容讲解: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解释生僻词语和句子,分析人物形象和作者写作手法。
4. 合作探讨:分组让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5.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学习大铁椎的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正确价值观。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大铁椎的小论文,分析其形象特点和意义。
2.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学习大铁椎精神的感悟和启示。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能力。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调整教学内容,确保学生能够掌握重点知识。
2. 反思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 反思情感教育:结合学生的反馈,调整情感教育的引导方式,使学生更好地领悟课文中的精神内涵。
《大铁椎传/魏禧》教学设计(江西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并掌握课文《大铁椎传》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魏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1.2 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能够流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中的实词和虚词。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
1.2.2 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的语言美和意境美,提高审美情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1.3.2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古典文学作品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大铁椎传》的基本内容2.1.1 介绍作者魏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1.2 解读课文,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等。
2.2 阅读文言文的方法2.2.1 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技巧,如查字典、对译法等。
2.2.2 组织学生进行文言文朗读和翻译练习。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3.1.1 课文《大铁椎传》的基本内容。
3.1.2 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
3.2 教学难点3.2.1 理解课文中的实词和虚词。
3.2.2 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课堂导入4.1.1 教师简要介绍作者魏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4.1.2 引发学生对课文《大铁椎传》的兴趣和阅读欲望。
4.2 自主学习4.2.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4.2.2 学生通过字典查找课文中的实词和虚词,理解其含义。
4.3 合作探讨4.3.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
4.3.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4 课堂讲解4.4.1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4.4.2 教师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4.5 课堂练习4.5.1 学生进行文言文朗读和翻译练习。
《大铁椎传/魏禧》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大铁椎传》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魏禧及其创作背景。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语言特色。
学生能够运用文中的描写方法和技巧进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分析能力。
学习并运用文学鉴赏方法,提升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悟文中传递的正能量,培养坚定的意志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学生能够认识到大铁椎身上的民族精神,激发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课文《大铁椎传》的内容理解。
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理解并把握文中传递的民族精神和积极人生态度。
运用文中的描写方法和技巧进行写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大铁椎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简介作者魏禧及其创作背景,为学生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了解大铁椎的形象特点。
学生通过圈点勾画,找出自己认为精彩的片段,准备分享感悟。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语言特色。
各小组选取一个角度进行探讨,分享学习心得。
4. 展示交流:各小组向全班展示探讨成果,其他同学给予评价和建议。
教师对学生的探讨成果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提炼课文的精华。
强调课文中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和积极人生态度。
四、作业设计1. 背诵课文《大铁椎传》。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坚定意志,积极人生”的作文。
五、板书设计1. 人物形象:大铁椎(勇敢、坚毅、忠诚)2. 情节安排:依次介绍大铁椎的出生背景、学艺过程、助友抗敌、英勇离世。
3. 语言特色:生动、细腻、富有情感。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准确地复述课文《大铁椎传》的故事情节,理解并掌握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语言特色。
《大铁椎传/魏禧》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大铁椎传》,使学生掌握作者魏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并能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大铁椎传》,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激发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掌握作者魏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3. 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文中生僻词语的理解。
2. 文中复杂句式的解析。
3. 作者观点的提炼和阐述。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进行讲解。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魏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大铁椎传》的历史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感受文本的魅力。
3.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重点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就课文内容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5. 总结提高: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提炼作者的观点,激发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作业,学生能熟练掌握《大铁椎传》的作者魏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并能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得到提升,文本解读能力得到锻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历史人物魏禧产生了敬仰之情,价值观得到了正确的引导。
高二语文《大铁椎传》教案设计教学目标:仁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字词和语法知识;2、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及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3、理解新时代的侠义精神。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武侠小说中常说到侠肝义胆,侠自然指的是侠士、侠义了。
那什么是侠义呢?有人说武功盖世,身怀绝技,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是侠义;不畏强权,惩恶扬善,仲张正义,替天行道是侠义;扶危济贫,除暴安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是侠义;重情重义,为朋友两肋插刀,出生入死是侠义;逍遥自在,浪迹天涯,四海为家是侠义;快意恩仇,忍辱负重,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是侠义。
因情而牛为义而死是侠义。
那么今天我们走进课本,看一下里面表现了怎样的侠士精神。
说说你们从影视、小说等作品屮知道屮国古代有哪些侠义英雄(大侠客)?(略)二、感悟新知1>生平简介魏禧,字叔子,一字冰叔。
江西宁都县人。
清初著名散文家。
明末诸生,明亡隐居。
后岀游江南,以文会友,结纳贤豪,以图恢复。
他的文章多颂扬民族气节,表现出浓烈的民族意识。
著有《魏叔子文钞》。
文笔简练,叙事如绘。
本文是一篇传记,因为不知道传主叫什么名字,就用他的兵器“大铁椎”来指代。
(恭贺新禧,慈禧太后)2、听老师朗读课文,标注字音。
(了解故事梗概,明确主要人物。
)3、学生朗读课文(仁3, 4-5),完成下题。
⑴给下列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①省兄(xYng))②健啖(dan)③拱揖(yT)④言讫(qi)⑤鼾睡(han)⑥强留(qiang)⑦屏息(bfrig)⑧驚篥(bill)⑵解释加点的字①工技击(擅长)②故尝与过宋将军(拜访)③引之长丈许(拉开)④扣其乡及姓字(询问)⑤方期我决斗某所(约会)⑥贼能口众(有能力,特指武艺高强)⑦人马仆地(向前倒下)⑧股栗欲堕地(腿,两腿)⑶一词多义:①寝貌甚寝(形容词,丑陋)(《三国志》:表以粲貌寝而体弱,不甚重也。
)既同寝(动词,睡觉)②长长子灿七岁(形容词,年长)引之长丈许(名词,长度)③力多力善射(名词,力气)力请客(副词,极力、尽力)(力挽狂澜)④许不知何许人(名词,处所,地方)(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知其姓字)杀三十许人(形容词,表示大约的数量)⑤骑吾骑马挟矢以助战(动词,骑)贼二十余骑四面集(名词,骑马的人)⑥健雄健(健壮)健啖(善于)(健谈)⑦省省兄河南(看望)(元妃省亲)七省好事者(行政单位)⑧故故仇我(连词,所以)宋将军故自负(副词,本来)⑨数吹齋篥数声(shud,几,数词)吾数击杀响马贼(副词,屡次、多次)⑷古今异义①去:吾去矣(古:离开;今:前往)②快:则不快吾意(古:痛快;今:速度快,与“慢”相对)③暂:饮食拱揖不暂去(古:一会儿,一下子;今:暂时,临时,短时间Z内)④但:但观之,慎弗声(古:只要,只能;今:转折连词)⑤同学:少同学⑥窗户:窗户皆闭⑸语法现象①实词活用㈠不冠不袜(名词动用);腰多白金;慎弗声㈡贼二十余骑四面集(名词状语)㈢则不快吾意(使动用法)㈣夺其物,故仇我(意动用法)②省略句㈠北平陈子灿省兄()河南,与()遇()宋将军家㈡……故尝与()过宋将军㈢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㈣客不得已,与()偕行㈤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伙)人马仆()地,杀三十许人(七)多力善射,长()子灿七岁③省介词,且介宾结构后置省兄河南;鼾唾炕上;决斗某所;长子灿七岁(作乱关右)4、再读课文,请五同学分段试译课文。
《大铁椎传/魏禧》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大铁椎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文本中的信息,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大铁椎传》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写作手法等方面,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发现文本中的隐含信息,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大铁椎传》的作者魏禧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勾画出关键词语、句子,做好笔记。
3. 合作探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阅读心得,讨论文本中的疑难点。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教师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点拨文本解读。
5. 练习巩固: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反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批改,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3.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练习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大铁椎传》文本及相关注释。
2. 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评论文章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本内涵。
2. 情境教学: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
3. 对比教学:将《大铁椎传》与其他相关作品进行对比,帮助学生全面把握作品特点。
七、教学步骤1.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了解大意,对文本有个初步的认识。
2. 细读课文: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细节,分析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写作手法等。
教学目标:1、培养和提高自学古文的能力,学会质疑;2、进一步熟悉写人的常用方法,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通过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3、扩展阅读,引导学生关注名著,进一步培养研究性学习的习惯。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过程:课前预习:借助字、词典和注释,预习课文,疏通字句,将自己对课文的困惑以提问题的方法以纸条形式交给老师。
一、导入:联系当今影坛、文坛上的“武侠热”,以影片《英雄》导入到历史典故“博浪飞椎”,再导入到课题《大铁椎传》。
二、介绍相关背景资料:A.魏禧的生平及其作品的主导思想B.原著的小序C.原著的后记[借助查找资料培养研究性学习习惯,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三、听课文录音并思考:A)故事梗概 B)明确主要人物 C)简要评价主人公四、分析作品人物形象:1)回顾写人的常用方法: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2)归纳大铁椎的刻画方法及其性格特点:正面描写:肖像、语言、动作豪爽深沉粗犷威严奇侧面描写:通过宋将军来衬托武艺高强3)研读精彩片断:星夜决斗4)重点介绍侧面描写这一写作方法。
五、课外引申、扩展阅读:A)《三国演义》片断:云长温酒论英雄(通过华雄反衬)B)《乐府陌上桑》:侧面烘托罗敷之美<进一步巩固“侧面描写”的写作方法,并举一反三>六、表达与交流:主题:《说英雄论英雄》要求:围绕“我最喜欢的侠客或英雄”,以各种方式展示自己的观点,推出自己的最爱并阐述理由[此项话题可在课下延续下去,引导学习关注《水浒》等名著,研究和探讨“侠义”的文化内涵,如:见义勇为、一诺千金、疏财济贫、舍身求义、爱惜名誉、视死如归……]七、作业:《大铁椎后传》<根据课文合理想像>(二)、教后记《大铁椎传》是一篇很有意思的文言人物传记,字面难度不太深,人物形象的把握也并不难,但若要上得新颖别致却非易事。
在此课的设计上,我试图从近年文坛、影坛上流行的“武侠”热导入,引发学生兴趣,让学习课文与关注社会热点有机地融合,而课的最后一个环节--“说英雄.道英雄”又回到了热点问题,在这样一个往复的过程中,“英雄”的深义在课文人物形象分析和课外引申阅读中得到了一定的深挖;而关于此话题的讨论课下将延续下去,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明白“英雄”的真正内涵,这样实施教学的目的是将德育和美育无形地渗透于语文教学。
《大铁椎传》案例与反思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培养和提高自学古文的能力,学会质疑;
2、进一步熟悉写人的常用方法,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
--通过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
3、扩展阅读,引导学生关注名著,进一步培养研究性
学习的习惯。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借助字、词典和注释,预习课文,疏通字句,将自己对课文的困惑以提问题的方法以纸条形式交给老师。
一、导入:联系当今影坛、文坛上的“武侠热”,以影
片《英雄》导入到历史典故“博浪飞椎”,再导入到课题《大铁椎传》。
二、介绍相关背景资料:
A.魏禧的生平及其作品的主导思想
B.原著的小序
C.原著的后记
[借助查找资料培养研究性学习习惯,有助于进一步理
解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听课文录音并思考:
A)故事梗概B)明确主要人物C)简要评价主人公
四、分析作品人物形象:
1)回顾写人的常用方法: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
2)归纳大铁椎的刻画方法及其性格特点:
正面描写:肖像、语言、动作豪爽深沉
粗犷威严奇
侧面描写:通过宋将军来衬托武艺高强
3)研读精彩片断:星夜决斗
4)重点介绍侧面描写这一写作方法。
五、课外引申、扩展阅读:
A)《三国演义》片断:云长温酒论英雄(通过华雄反衬)
B)《乐府陌上桑》:侧面烘托罗敷之美
进一步巩固“侧面描写”的写作方法,并举一反三
六、表达与交流:
主题:《说英雄论英雄》
要求:围绕“我最喜欢的侠客或英雄”,以各种方式展示自己的观点,推出自己的最爱并阐述理由
[此项话题可在课下延续下去,引导学习关注《水浒》等名著,研究和探讨“侠义”的文化内涵,如:见义勇为、一诺千金、疏财济贫、舍身求义、爱惜名誉、视死如归……]
七、作业:《大铁椎后传》根据课文合理想像
(二)、教后记
《大铁椎传》是一篇很有意思的文言人物传记,字面难度不太深,人物形象的把握也并不难,但若要上得新颖别致却非易事。
在此课的设计上,我试图从近年文坛、影坛上流行的“武侠”热导入,引发学生兴趣,让学习课文与关注社会热点有机地融合,而课的最后一个环节--“说英雄.道英雄”又回到了热点问题,在这样一个往复的过程中,“英雄”的深义在课文人物形象分析和课外引申阅读中得到了一定的深挖;而关于此话题的讨论课下将延续下去,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明白“英雄”的真正内涵,这样实施教学的目的是将德育和美育无形地渗透于语文教学。
这节课在进一步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习惯这一方面主要体现在:A课前预习并搜集有关课文背景资料;B立足文本学会立体分析文学形象;C在扩展阅读中深入名著,在存疑和互动交流中学会比较。
尽管这些目标在有限的一节课内似乎有些杂,但串起来却是一条主线--一篇文章可以从多个角度去切入、学习并逐步深入研究,这是我的初衷!从反馈的情况看,这一尝试已得到了粗浅的实现。
这节公开课已结束,客观的来说,我的学生还是比较配合的,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但就我个人来说却存在诸多不足--由于我事先未曾试讲,那些精心准备的幻灯片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故障,延误了正常的步骤;在课的前半部分,在
介绍作者及背景相关资料时,因是古文怕学生不懂,故讲解
过多延误了较多时间,以至于最后的“说英雄.道英雄”的
交流与表达未能很好地展开;课前预习不到位,部分学生对
课文较生疏,如果再给我一次重来的机会,我想选择在第二
课时上也许效果会更好!
这节课我的设想很多,有一部分我还是比较满意的,但
有些环节在实际操作中却不太理想,“教,然后知困”,我想,在今后的教学尝试中我会更加成熟起来!
(三)、学生感受
星期四下午,我们怀着紧张而又兴奋的心情上了一节语
文公开课。
那天的公开课总体来说是成功的。
一开始,同学们有点
胆怯,老师提的问题都是由自己来解答的,我们看出她当时
十分着急,后来制作的幻灯片也出了故障,老师在台上一时
手忙脚乱。
同学们知道这样全体沉默下去是不行的,我们心里都很急,于是在正式转入《大铁椎》这篇课文的时候,同学们在
下面都很积极,举手发言的人好多哦!大家都显出争先恐后
的样子,老师的眉头也明显舒展开了,上课也上得很有劲道。
只是整节课在时间的把握上不是最好,最后的“谈英雄,论
英雄”这个环节也未能很好的展开。
虽然幻灯片一连好几次出现失败,可我觉得我班的上课
表现还是不错的,同学们踊跃发言,课堂纪律也不错!有好
多平时在上课时不太说话的同学,在开课时他们却发挥得很
不错,如:郑飞、徐一、金叶等。
这是我们班上得最别开生面的一堂课,不是因为有教导
来听课,而是同学们的潜意识在促使我们把这堂课上好。
过去我们从未经历过语文公开课,现在有经验了,以后
再有这样的课就会从容面对了;即使在平日里的每堂语文课,我们也都会上得如此有活力,真正做到学有所获。
教学反思《《大铁椎传》案例与反思》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