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族民居介绍
- 格式:doc
- 大小:378.50 KB
- 文档页数:10
朝鲜族的人们在居住都是有着很好的审美观,而且朝鲜族民居中外观上都上比较漂亮的,对此朝鲜族民居特点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朝鲜族民居特点朝鲜族民居有哪些特点朝鲜族民居外观都很美,屋顶坡度缓和,中间平行如舟,两头翘立如飞鹤。
组成屋顶所有的线和面,均为缓和的曲线和曲面。
屋身平矮,没有高起陡峻的感觉,特别是门窗比例窄长,使得平矮的屋身又有高起之势,而整座建筑又稳稳地坐落于低矮平实的石台基上。
朝鲜族舞蹈优美典雅、刚柔相兼,或抒情潇洒,或热情奔放,充分表现了朝鲜族柔中带刚,文而不弱,雅而不俗的民族性格。
著名的民间舞蹈有农乐舞、长鼓舞、扇舞、顶水舞、剑舞等。
农乐舞由古代庆祝狩猎丰收的舞蹈发展演变而来,因而节奏明快,气氛热烈。
尤其是男子用力甩动头部,使“象帽”顶上3 米长的“象尾”绕身体旋转飞舞,更是独具风采,充满活力。
朝鲜族是个爱好体育运动的民族。
足球、摔跤、滑冰、跳板、打秋千等活动都具有非常广泛的群众性。
摔跤的方式较独特。
一种摔法是双方的右腿各套一条布带,布带的一端系在对方的手腕上,摔跤手互搂对方腰部,以摔倒对方数多少计胜负。
另一种摔法是,摔跤手各备一条3 米左右的布带,将其9 0 厘米围系在腰间,其余部分宽松地缠在右大腿上,腰间再系一条5 米长的带子。
比赛时右膝脆地,左膝弯曲,各用右手抓住对方的腰带,用左手抓住对方的腿绳(缠在右腿的那段带圈)听到开赛的信号,双方站起来决斗,一般是三战两胜。
不论是不是选手,都可以登场献技。
运动会上,摔跤冠军的奖品是一头披红戴花的大黄牛,夺魁者骑在牛背,由当地负责人牵牛绕场一周,以显荣耀。
打秋千、跳板和顶坛竞走是妇女的体育运动。
她们荡秋千的特点是:高、飘、悠、巧、柔、美、欢。
秋千绳一般都拴在高大树木上结实的横枝上,在秋千前方的上空悬有彩带或铃铛,荡起的秋千板能触及这个标志才能赢得欢呼与赞扬。
朝鲜族民间有句俗话说:“姑娘时不跳跳板,出嫁后就会难产”。
因此,跳板运动很受重视与喜爱。
朝鲜族民居特色多字号:大中小2011-2-26 12:31:00 来源:本站综合点击: 1148 次朝鲜族传统稻草房生活在东北的朝鲜族是一个勤劳智慧的民族,它不但有着色彩亮丽、形式特异的民族服饰,而且有着极具特点的饮食、祭祀、丧葬等等民族风俗。
特别是朝鲜族民居建筑,更表现出鲜明的朝鲜族民族的风俗文化。
今天,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田野乡间,仍然可以看到许多黑瓦白墙的朝鲜族传统民居。
你看那晨曦中,袅袅炊烟笼罩下的小村落,一个个院落,一幢幢小房,黑瓦和白墙相映,其中劳作着朝鲜族男女,一幅蕴味十足的民族风情画。
1700多年前的《三国志》里就记载了早期生活在东北的朝鲜族居住方式,书中写道:“居处作草居土室,形如冢,其户在上,举家共在中,无长幼男女别”。
约一千多年前,朝鲜族已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建筑形式,并且根据屋顶形状、所用建筑材料、屋内结构划分出不同的类型。
就说这屋顶吧,从形式上就有悬山式、庑殿式、歇山式、平顶式;从建筑材料来看呢,有用泥和草盖的草房,有用木头建的木楞子房,又有砖木结构的瓦房等等。
可是不论什么形式的房子都以朝鲜族最喜欢的白色——白灰刷墙,而且瓦房的瓦片都特别大。
盖房子是朝鲜族同胞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从前那得请阴阳先生选房基,还得祭“宅神”,宴亲朋,特别隆重,而在建房过程中,上房梁时还要写上梁文,这中间还有说道。
传统的朝鲜族民居门多、窗少,而且窗和门的形式相差不多。
第一次见到这种结构的房屋时,很难分辨出哪个是窗,哪个是门。
其实呀,朝鲜族民居的门、窗不但有区别,而且有许多特别方便的功能。
朝鲜族民居的屋内结构主要有单排和双排两种。
单排式结构的房间排列如同“月”字,房间之间只有横向间隔而无纵向间壁。
双排结构的又叫双筒子,房间排列如同“用”字,房间之间既有横向间壁又有纵向间壁。
而无论单排、双排的结构,都会分割出许多房间。
原因朝鲜族在历史上深受“男女有别”等观念的影响,孩子们长大了,男女都各有单独的房间。
朝鲜族传统民居装饰艺术研究
朝鲜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朝鲜族传统民居是朝鲜
族人民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朝鲜族传统装饰艺术的重要载体。
本文将探讨朝鲜族
传统民居的装饰艺术,并对其进行研究。
朝鲜族传统民居装饰艺术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朝鲜族传统民居的外观装饰多采用
壮丽的彩画和雕刻,色彩鲜艳,寓意丰富。
室内装饰以木制家具、纺织品和陈设艺术为主,注重细节和色彩搭配,体现了朝鲜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朝鲜族传统民居的装饰艺术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朝鲜族传统民居的彩
画和雕刻作品常常表现了自然景观和人物形象,如山水、花鸟和神仙等,体现了朝鲜族人
民对大自然的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木制家具和纺织品上的图案和色彩也寓意着丰收、祥瑞和幸福,给人们带来了美好的寓意和吉祥的祝福。
朝鲜族传统民居装饰艺术的研究对于保护和传承朝鲜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
民居装饰艺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朝鲜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从而更好地保
护和传承这一传统文化。
研究民居装饰艺术可以促进文化交流和融合,让更多的人了解和
欣赏朝鲜族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
在进行朝鲜族传统民居装饰艺术研究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
可以通过对现存
的民居和装饰艺术作品进行实地考察和文献搜集,整理出其风格特点和艺术形式。
可以通
过对相关文化史料的研究,了解朝鲜族传统装饰艺术的源流和发展历程。
可以通过与朝鲜
族传统民居装饰艺术相关的专家和学者的交流和讨论,深入探讨其文化内涵和意义。
朝鲜族传统民居装饰艺术研究朝鲜族是中华民族的一支,其传统民居装饰艺术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风格。
从建筑结构到装饰纹饰,都反映着朝鲜族的习俗、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
本文将介绍朝鲜族传统民居装饰艺术的相关内容。
一、朝鲜族传统民居建筑结构朝鲜族传统民居分为“围屋”和“空屋”两种,其中“围屋”是以石墙为基础,以木、泥砖等材料构成的房屋,比较常见;“空屋”则是只有框架结构,没有石墙的房屋,多用于存放农具、粮食等物品。
朝鲜族传统民居的建筑结构以“四合院”为基本形式,即由前厅(文祖堂)、后厅(洞房)、左厢房和右厢房等组成,中间有天井。
前厅、后厅和左右厢房之间都有过厅相连,四合院布局合理,空间分区明确,符合民居建筑的功能需求。
朝鲜族传统民居的装饰纹饰形式丰富多样,包括彩画、木刻、泥塑、篆刻、刺绣等等。
其中,彩画是最为常见的一种装饰方式。
1. 彩画彩画是朝鲜族传统民居的主要装饰纹饰,其风格简洁朴实,明快大方,色彩鲜艳。
彩画主要分为壁画和门神两种,壁画多用于前厅和后厅的墙壁上,门神则用于门楼或屋角处。
朝鲜族的彩画主要描绘人物、动植物和奇幻传说等题材。
人物描绘以皇帝、文臣、武将、文人和妇女等为主,动植物描绘则主要为麒麟、龙、虎、鹿等。
奇幻传说的描绘则主要体现了朝鲜族的传统宗教信仰和神话故事。
2. 木刻朝鲜族的传统民居装饰中还有一种常见的方式,就是木刻。
木刻通常用于书房或文祖堂等地方,以雕刻板、屏风和博古架等为主要表现形式。
朝鲜族的木刻作品多以山水、花卉、人物和文字等为题材,线条简练、造型逼真。
对于学者和宗教庙宇来说,也有表现文化底蕴的历史名人肖像等作品。
3. 泥塑朝鲜族的传统民居装饰还包括泥塑。
泥塑通常用于房梁、檐口等处,主要以鸟兽、凤凰、龙等动物为主要形象。
泥塑寓意吉祥,美观实用。
4. 篆刻篆刻装饰常用于文祖堂的门楣、匾额等处,以及书房、茶室等地方。
篆刻主要以人物、花鸟、山水和文字等为题材,通过精细的字体和造型表达朝鲜族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
【写景】朝鲜族第一村——红旗村_900字红旗村位于中国吉林省延边州图们市三道湾镇,是中国朝鲜族自治县的第一村,也是朝鲜族文化的摇篮,被誉为"中国朝鲜族第一村"。
这个美丽而富饶的村庄,不仅有独特的民风民俗,还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
早晨,当第一缕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洒在红旗村上时,整个村庄仿佛披上了一袭金黄色的华丽衣裳。
村中的男女老少们都醒了,炊烟袅袅从房屋的烟囱中冒出,村头的溪水轻轻流淌,花草树木摇曳着迎接这美好的一天。
村民们穿插着自家的田地和菜地,拿着农耕工具忙碌着,种植着各式各样的农作物。
玉米、大豆、高粱等庄稼如在田地中成片生长,呈现着一派繁荣富饶的景象。
红旗村还有一片原生态的竹林,那高耸入云的翠竹向人们展示了自己的傲姿。
清风轻轻拂过竹林,竹叶发出沙沙的声音,仿佛是在为村民们伴奏着一首天籁之曲。
进入竹林,无处不飘溢着一股清新的气息,松软的竹林地面上铺满了厚厚的竹叶,像是给来这里的人提供了自然的席地而坐之处。
在红旗村的中心有一座古老的木质建筑,这就是红旗村的文化宫。
红旗村的文化宫是朝鲜族民居的典范之一,其建筑风格与其他民族的房屋有很大的区别。
文化宫外面几乎被鲜红的岩石遮挡了,阳光透过窗户照射进来,形成了一道暖暖的灯光。
文化宫里面是红旗村丰富多彩的朝鲜族传统文化,陈列着各式各样的传统工艺品和传统服饰。
其中特别吸引人的是朝鲜族的传统乐器——清弹。
清弹由竹和牛骨制成,琴弦用丝线拧成,发出淡淡的响声,仿佛在陈述着红旗村独有的民族文化。
傍晚,红旗村的公路两旁的杨柳披上了一抹金黄的颜色,火红的夕阳投下一片温暖的红光,整个红旗村显得格外宁静。
村民们背着一筐筐收获的水果回到自家,儿童们在村头的广场上嬉戏打闹,欢声笑语传遍整个村庄。
红旗村的夜晚是宁静的,远离尘嚣,没有车辆的喧哗,只剩下一片宁静的夜色。
站在村头的土台上,远处的星空闪烁着点点光亮,仿佛在向红旗村中的每一个人诉说着众生的故事。
红旗村不仅有美丽的自然景观,还保留了丰富多彩的朝鲜族民族文化。
中国朝鲜族传统民居文化的历史演变中国朝鲜族传统民居文化的历史演变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延边朝鲜族传统民居特征的形成,主要分析了演变过程及自然条件因素。
进而总结出中国朝鲜族传统民居在建筑构造、建筑材料、建筑色彩、室内及院落的特征。
关键词:朝鲜族民族民居历史一、中国朝鲜族民居的形成与开展近百余年来,在各个不同时期,朝鲜人从朝鲜半岛迁移后,居住在中国东北等地区。
清朝的封禁时期,非法迁入延边地区的朝鲜垦民,由于生活不安定,他们大都居住在马架式草屋或原始的半穴居式草房。
废止封禁后,迁入中国图们江和鸭绿江沿岸的朝鲜咸境和平安道农民开始了定居生活。
到19世纪中叶,朝鲜半岛北部连年遭灾,使大批朝鲜半岛饥民拥入延边地区,开垦荒地,安家落户。
到了19世纪末,更多的朝鲜半岛难民迁入东北,其中多数难民居住在吉林省的延边地区和其它地区,局部难民居住在辽宁省和黑龙江省一些地区。
由于延边地气候与朝鲜咸境道的气候类似,加这朝鲜族的风俗习惯,初期延边地区朝鲜族的建筑型式为咸境道式建筑。
它的特征为居室较多并铺火炕同,兼有铺木板的居室,这样既有火炕又有木板屋的朝鲜族的建筑在世界其他国家是很少见的。
延边朝鲜族建筑按平面型式分为一通间、双通间、拐角房等根本型式和以根本型式组合成的复杂型式。
根本型式为一般平民的房屋型式,而复杂型式那么为富裕人家或上流阶层的房屋型式。
延边地区以外其它地区的朝鲜族民居,经历了和延边不同的演变过程。
从朝鲜南部迁入的居民考虑到朝鲜南部的建筑型式根本不能适应中国北方气候条件,于是仿当地满、汉族建筑型式,采用完全汉族式和法汉、半朝鲜的混合式的建筑型式。
解放前,居民建筑型式没有多大变化。
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朝鲜族农民的民居才有了巨大的变化和开展。
二、中国朝鲜族传统住宅建筑的类型中国朝鲜族在经历了百余年的艰辛历程中,由于他们所处的地域、生活环境的不同,住宅建筑各具有其不同特点。
朝鲜族传统住宅的根本形态分为两种类型:一类型是延边的朝鲜式住宅,它是以朝鲜咸境道式住宅为原型演变的型式;另一类型是延边之外其它地区住宅,它是以汉族式住宅为原型并与朝鲜式结合的混合开展型式。
朝鲜族的风俗朝鲜族的风俗 1朝鲜族:简介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省,其次是黑龙江、辽宁、内蒙古等省(区),其余散居在内地一些城市。
最大的聚居区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朝鲜族居民占朝鲜族总人口的近一半。
此外,长白山的怀抱中还有长白朝鲜族自治县,也是朝鲜族的主要聚居区。
朝鲜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朝鲜语,一般认为属阿尔泰语系。
朝鲜文属音位文字类型。
1441年在李氏王朝主持下创制的,称“训民正音”,简称“正音”,为方块状拼音文字。
在朝鲜族聚居的地区,特别是延边地区,农、林、牧、渔业生产全面发展。
延边地区是我国北方著名的水稻之乡,也是我国主要的烤烟产区之一。
延边黄牛是中国五大地方黄牛品种之一,其人参、鹿茸享誉国内外。
朝鲜族以能歌善舞而闻名。
男人喜欢摔跤和踢足球,女人喜欢压跳板和荡秋千。
朝鲜舞蹈有长鼓舞、刀舞、扇子舞、巫舞等。
朝鲜族:历史中国朝鲜族的先民,多是l9世纪70年代自朝鲜半岛迁入我国东北地区定居,有一部分在明末清初即已定居在东北境内,如辽宁省盖县林家沟村姓朴的朝鲜族,在当地定居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到1931年以后,在日本帝国主义殖民统治和强迫同化政策下,大批朝鲜人移入中国东北各地,他们在我国东北地区定居下来后,逐渐发展成为当代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
朝鲜族以擅长在寒冷的北方种植水稻着称,生产的大米洁白、油性大,营养丰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被称誉为“北方水稻之乡”。
长白山林区的特产人参、貂皮、鹿茸角,被誉为“东北三宝”。
敬老爱幼是朝鲜族人的美德。
“朝鲜族:节庆朝鲜节日与汉族基本相同。
此外有三个家庭节日,即婴儿诞生一周年、”回甲节“(六十大寿)、”回婚节“(结婚六十周年纪念日)。
朝鲜族一向崇尚礼仪,注重节令。
每逢年节和喜庆的日子,饮食更加讲究,所有的菜肴和糕饼,都要用辣椒丝、鸡蛋片、紫菜丝、绿葱丝或松仁米、胡桃仁等加以点缀。
除了传统节日外,小儿周岁、结婚、老人六十大寿,都要大摆筵席,宴请宾客。
届时要先在餐桌上摆一只煮熟的大公鸡,公鸡的嘴里还要叼一只红辣椒。
炕上的温暖——朝鲜族民居炕上的温暖——朝鲜族民居生活在东北的朝鲜族是一个勤劳智慧的民族,它不但有着色彩亮丽、形式特异的民族服饰,而且有着极具特点的饮食、祭祀、丧葬等等民族风俗。
特别是朝鲜族民居建筑,更表现出鲜明的朝鲜族人民的风俗文化。
在乡下常见的一般有草房和瓦房两种形式。
建筑一般都面向南或东南、西南,并有院落。
屋顶由四个斜面构成,主室上建筑形态为“人”字形,两翼斜坡较小,用谷草或灰瓦片覆盖。
每套房屋正面开一扇或四扇门,同时开窗。
后面一般设有门和窗。
内分为寝室、厨房等。
有的在正房盖厢房,作为住房和仓库。
室内用土砖或平埋的片石铺成平炕。
进屋脱鞋,席炕而坐。
室外屋基离地60至70厘米,外有台阶。
朝鲜族民居的屋内结构主要有单排和双排两种。
单排式结构的房间排列如同“月”字,房间之间只有横向间隔而无纵向间壁。
双排结构的又叫双筒子,房间排列如同“用”字,房间之间既有横向间壁又有纵向间壁。
而无论单排、双排的结构,都会分割出许多房间。
原因朝鲜族在历史上深受“男女有别”等观念的影响,孩子们长大了,男女都各有单独的房间。
无论什么类型的朝鲜族传统民居,只要走进房屋,第一个感觉就是有很大的一个炕。
炕是朝鲜族人在室内的主要活动空间,有的炕上亲友们在围桌对饮,有的炕上妇女们在做针线活计,还有的炕上孩子们在玩耍。
炕大,散热面积就大,屋内到了冬天就会显得特别暖和。
在延边地区朝鲜族房屋内的灶坑更是别具一格,它下陷在地下,底部低于地面,上部还有盖板,而盖板和锅台、炕面形成了一个平面。
据说,这种灶坑是既好烧、又卫生。
今天,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田野乡间,仍然可以看到许多黑瓦白墙的朝鲜族传统民居。
在那晨曦中,袅袅炊烟笼罩下的小村落,一个个院落,一幢幢小房,黑瓦和白墙相映,其中劳作着朝鲜族男女,一幅韵味十足的民族风情画。
在1700多年前的《三国志》里就记载了早期生活在东北的朝鲜族居住方式,书中写道:“居处作草居土室,形如冢,其户在上,举家共在中,无长幼男女别”。
概况历史沿革风俗习惯发展现状朝鲜族人口为1923842人(2000年),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辽宁东北三省,集中居住于图们江、鸭绿江、牡丹江、松花江及辽河、浑河等流域。
其中,吉林省朝鲜族人口为114.5万人,黑龙江省为38.8万人,辽宁省为24.1万人。
此外,还有14.8万多朝鲜族散杂居于北京、山东、内蒙古、河北、天津等地。
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朝鲜族人口由传统居住地东北三省迁往京津地区、黄河下游、长江下游、珠江下游地区等沿海经济开放区。
朝鲜族最大的聚居区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2000年全州人口221万,其中朝鲜族有80万人,占我国朝鲜族总人口的41.6%。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位于吉林省东部,地处中俄朝三国交界,东与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接壤,南隔图们江与朝鲜咸境北道、两江道毗邻,濒临日本海与韩日相望。
自治州下辖延吉、图们、龙井、和龙、珲春、敦化六市及安图、汪清二县,全州面积4.27万平方公里,约占吉林省总面积的1/4。
位于吉林省东南部的长白朝鲜族自治县,是朝鲜族另一个民族自治地方,处于长白山的环抱之中,2000年全县朝鲜族有1.36万人。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一个山青水秀,风光绮丽,气候宜人的好地方。
这里属长白山丘陵地带,群山耸立,峡谷纵深。
享有盛名的长白山,气势雄伟,风光奇特,景色秀美,长白山主峰白头山海拔2744米,是我国东北地区第一高峰,山顶上的天池宛若一块剔透的碧玉,是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
天池北侧有一缺口,瀑布悬空而落,浩浩清流奔涌直泻,是鸭绿江、图们江和松花江的源头。
奔流不息的海兰江、布尔哈通河、嘎呀河、珲春河、古洞河等碧波如染,蜿蜒回环,滋润着肥沃的土地。
地处中、朝、俄三国交界的珲春市防川,则呈现出“鸡鸣闻三国、犬吠惊三疆”的独特边境风貌,这里距图们江出海口——日本海仅有15公里,天晴之日依稀可见湛蓝的日本海,是旅游者向往的胜地。
朝鲜族聚居的这片土地,不仅山川灵秀,而且物产丰美。
朝鲜族传统民居装饰艺术研究朝鲜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其传统民居装饰艺术自古以来就有着独特的魅力。
这种装饰艺术融合了传统文化、宗教信仰和手工艺术,反映了朝鲜族人民特有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本文将对朝鲜族传统民居装饰艺术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特色、传承和发展变化。
朝鲜族传统民居装饰艺术在建筑、木雕、织锦、绣品等方面表现出独特的特色,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建筑装饰朝鲜族传统民居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屋顶多采用歇山式,庭院布局合理,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
在建筑装饰方面,朝鲜民居常常采用木雕、墙画等手法,装饰门窗、房梁等部位。
木雕常常以花鸟、人物、山水为题材,线条流畅,色彩鲜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墙画则常常以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为题材,构图精美,绘画技法独特,表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世界观。
2. 织锦和刺绣朝鲜族传统民居装饰艺术中的织锦和刺绣同样具有重要的地位。
织锦主要以丝线、金线、银线等为材料,纹样多样,色彩绚丽,图案精美。
刺绣则以棉线、丝线等为材料,多以花、鸟、人物等为题材,工艺精湛,形象逼真。
这些织锦和刺绣常常被用于装饰床帷、墙幕、窗帘等地方,给人一种华丽、典雅的感觉。
3. 宗教装饰朝鲜族民居装饰中还常常融入宗教元素,如佛教、儒教、民间信仰等。
这些宗教装饰常常体现在建筑结构、雕刻、织锦等方面,反映了当地人民的宗教信仰以及对神灵、祖先的崇敬。
这些宗教装饰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地人民的思想观念,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
二、朝鲜族传统民居装饰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朝鲜族传统民居装饰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当地人民的努力和政府的支持。
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朝鲜族人民一直致力于传承和发展自己的传统装饰艺术,通过不断创新和学习,不断提升技艺水平,使传统装饰艺术得到了有效的传承和保护。
一方面,当地政府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大对朝鲜族装饰艺术的保护和扶持力度,为传统装饰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朝鲜族传统民居的儒道文化简述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建筑是一个民族文化精神的集中表现,它不仅反映着建筑者本人对实用及功能目的的表达,而且还体现着该民族的宇宙观、宗法观与社会道德伦理观。
朝鲜族传统民居是朝鲜族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生产方式以及经济发展状况的集中体现,无论在建筑的选址、平面布局、形态构成、空间组织、立面造型、室内装饰,还是艺术处理以及设计手法的运用方面都具有丰富的建筑语汇和独特完美的意境表达,彰显出独特的建筑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民族文化内涵。
通过放宽历史和文化的视野,追溯和阐释儒释道和风水思想对朝鲜族民居建筑文化的影响,可进一步深化对其内涵的认知和理解,对延续朝鲜族民居建筑风格,建设新农村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一、朝鲜族文化的背景和渊源就朝鲜族的概念而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的朝鲜族通常被称为高丽族或韩族,是东亚地区的主流民族之一。
狭义上的朝鲜族仅指从朝鲜半岛越境迁入中国境内的一个跨境民族。
朝鲜人迁移中国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17世纪初叶,到19世纪后半期开始大量迁移,一直持续到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时为止,有约100万以上的朝鲜人移居到中国东北地区,新中国建立后取得了朝鲜族的名称,成为中围右代夫J阵的少扮民族夕一。
从亨廿的征耸性上来说,中国朝鲜族文化发展的历史应当追溯到该民族的发祥地一一朝鲜半岛,其文化源头应当从属于朝鲜半岛文化。
但任何民族的文化的形成都要经历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既会受到该民族所处地域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影响,也不可否认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和浸润而得到整合与提升,朝鲜半岛文化的形成自然也不能例外。
地处东北亚地区的中国、朝鲜半岛和日本在文化上同属于“东北亚文化圈”。
在东北亚地区文化发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文化长期居于优势地位,其他文化则持续不断地受到了中国文化的绝对、深刻的影响。
朝鲜族民居朝鲜族民居自古以来,朝鲜族人民喜欢选择背风朝阳、依山傍水、环境优雅的地方建房。
引旧唐书《东夷传》中记载:“其所居必依山谷,皆以茅草葺舍。
”《新唐书·东夷传》中也说:“居依山谷,以草茨屋。
”说明朝鲜族人民建房时对选址十分讲究。
朝鲜族传统民居外观都很美,屋顶坡度缓和,中间平行如舟,两头翘立如飞鹤。
组成屋顶所有的线和面,均为缓和的曲线和曲面。
屋身平矮,没有高起陡峻的感觉,特别是门窗比例窄长,使得平矮的屋身又有高起之势,而整座建筑又稳稳地坐落于低矮平实的石台基上。
洁白的墙面,再以灰色瓦片或稻草、铁皮相衬,很雅致。
无论什么材料的屋顶,出檐都很长,屋檐下产生了很深的阴影,加上廊子的凹进,使整幢建筑产生了鲜明的立体感。
根据屋顶形态的不同,朝鲜族民居大致有三种类型,即悬山式、庑殿式和歇山式。
传统朝鲜族民居的屋顶别具特色。
表现在超大的尺度,屋顶高度占整幢房屋高度的1/2。
墙面是除屋顶之外,最主要的构图要素。
朝鲜族民居的墙面颜色一般前面(南面)与右面(东面)均刷白灰,而后面(北面)与左面(西面)只抹上黄泥;墙面由上、下横梁及柱、门窗框这些外露的构件划分成一个个小的区域。
门窗与外露构件一起使立面产生了韵律美。
在乡下常见的一般有草房和瓦房两种形式。
多面向南或东南、西南,有院落。
屋顶多四个斜面构成,主室上盖为大“人”字形,两翼斜坡较小,用谷草或灰瓦片覆盖。
每套房屋正面开一扇或四扇门,同时开窗。
后面一般亦设门和窗。
内分为寝室、厨房等。
有的在正房盖厢房,作为住房和仓库。
室内用土砖或平埋的片石铺成平炕。
进屋脱鞋,席炕而坐。
室外屋基离地60—70厘米,外有台阶。
朝鲜族房屋建筑与汉族多有相似之处,不过为适应民族生活习惯的要求,也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般地说,对方向的选择不十分重视,布置比较灵活,不采取封闭式的院落形式,习惯于建独立的单幢住房,以房屋内部为活动中心,不建厢房,除城镇住宅有简单的院墙外,农村通常不建院墙而和左邻右舍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
住房的平面多数为矩形,也有L形的,有的设外廊。
内部布局,主房间为居室,牛棚和储存柴草杂物的“草房”在房屋的一端,以灶间与居室隔开。
居室多少、大小可视需要,由推拉门分隔,比较灵活方便。
居室内靠墙设推拉门壁橱,供存放衣物,、被褥之用,使室内显得宽敞雅致。
家人和来客进门就上炕,鞋要脱在门口,以保持室内清洁。
朝鲜族住房的构造,主要是木构架承重。
地基用土垫起30厘米高的台基,周边再砌上石块。
外墙也是先立起木框架,两面编织草绳或柳条,外抹泥浆,白灰罩面,中间充填沙土;也有不填沙土,做成空心墙的。
内隔墙多用双面抹灰的板条墙。
门窗为推拉式,门窗口的尺寸相同,往往是门窗不分,都可做出入口,窗棂竖向排列密,横格间隔远,再加门窗口狭长,使得本来低矮的房身给人以挺拔秀丽之感。
屋顶多作成四坡式,比较普遍的做法是,在椽子上铺稻草帘或柳树枝条,上面抹泥,再覆盖30—50厘米厚的稻草,最后用草绳编成网格,将整个屋顶包住,或用草帘逐层相搭接,将屋顶盖满,以防起风将稻草吹散。
在城镇中,住宅多用青灰色陶瓦屋顶。
瓦顶坡面略有曲线,檐头四角和屋脊两端向上翘起,瓦当和脊头加简单花饰,形成活泼明快的风格。
朝鲜族房屋呈大屋顶形状,外观是中间平、两头翘立,中间平如行舟,两头翘立如飞鹤。
组成大屋顶所有的线条和面,均为缓慢的曲线和曲面,屋脊等主要轮廓线均涂为粗白线。
缓慢、稳重、优美的曲线和曲面以及椽子以外的大白轮廓线条,正是朝鲜族大屋顶区别于汉族、日本大屋顶的差异点。
传统建筑中的门窗,不论门还是窗户,都带有纵横交错的细木格子门榻,并上窗纸。
对窗格子的形状十分讲究,花格种类多,长短结合,方圆照应,疏密相间,力求整齐、大方、鲜艳,为东北亚地区所罕见。
住宅类型分为瓦房和草房两大类。
传统的瓦饰有绳纹、网纹和吉祥的文字。
圆形或半圆形的莲花纹瓦垅。
整齐黑色的瓦垅、耸立的屋脊、雪白的墙壁,给人一种清新、舒适、整洁的美感。
以火炕取暖是房屋内部结构的一个显著特点。
炕的面积一般占屋内总面积的 2/3,同时分灶间、客房和小间。
由于满屋都是坑,进屋上炕就要脱鞋。
过去,炕面都铺上芦席或用高粱秆、谷子杆编织的席子,现在改用纤维板或油黄板纸、人造花纹革,这样既便于清洗,又美观耐用。
在屋内装饰中,朝鲜族喜爱“十长生”的图腾景物“十长生”指海、山、水、石、云、松、不老草、龟、鹤、鹿等长生之物。
这些景物经常以屏风、画幅。
镜绘画、彩笔画等形式出现。
内部空间的组合,近年来讲究灯具、家具、彩色图案地面、大型彩色壁面、墙面、重点贴金沥粉等,使内部空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在突兀秀拔的长白山下,延边居住着朝鲜族同胞。
他们依山傍开发了大量水田,世代在这里生息、繁衍。
朝鲜族民居保持了我国唐代以前民居的风格,日本民居的形式与此相近。
屋顶常为四坡水,实际上就是官式建筑中的庑殿顶,只不过没有正脊上的鸱吻和戗脊上的神兽罢了。
朝鲜族民居没有窗子,门的格扇做成落地,都为抽拉门。
房前均有廊,进屋时把鞋靴脱在廊上,赤脚进屋,居室则是白天作起居室,夜间作卧室。
室内外处可以席地坐卧。
自古以来,朝鲜族人民喜欢选择背风朝阳、依山傍水、环境幽雅的地方建房。
房屋呈大屋顶形状,外观是中间平、两头翘立,中间平如行舟,两头翘立如飞鹤。
组成大屋顶所有的线条和面均为缓慢的曲线和曲面,屋脊等主要轮廓线均涂为粗白线。
稳重、质朴的曲线和曲面以及橼子以外的大白轮廓线条,正是朝鲜族大屋顶与汉族、日本大屋顶的区别。
在乡下常见的一般有草房和瓦房两种形式。
传统的瓦饰有绳纹、网纹和吉祥的文字。
圆形或半圆形的莲花纹瓦垅。
整齐黑色的瓦垅、耸立的屋脊、雪白的墙壁,给人一种清新、舒适、整洁的美感。
多面向南或东南、西南,有院落。
屋顶多四个斜面构成,主室上盖为大“人”字形,两翼斜坡较小,用谷草或灰瓦片覆盖。
每套房屋正面开一扇或四扇门,同时开窗。
后面一般亦设门和窗。
内分为寝室、厨房等。
有的在正房盖厢房,作为住房和仓库。
室内用土砖或平埋的片石铺成平炕。
进屋脱鞋,席炕而坐。
室外屋基离地60–70厘米,外有台阶。
唐代住宅朴素自然,在质朴平淡中蕴含着丰富隽永的诗情。
真正的唐代民居现在已经看不到了,但吉林延边的朝鲜族民居,却保持了浓厚的唐代风格。
在这里,我们可以领略到唐代以前我国人民盘膝而坐的生活方式。
朝鲜族民居的各室用拉门相隔,前后门和拉门较多,出入很方便。
朝鲜族民居的前面一般都有偏廊。
廊板的来源可远溯到我国古代建筑,在建造宫殿时,常常采用短桩台基,用成组的小短柱作为台基与基础,这样可以通风,又可以防潮。
朝鲜族民居在房前设置廊子的原因,是室内全部为火坑。
进门时,必定要有脱鞋的地方,在廊内还可以乘凉、休息,放置杂物。
廊内为双扇拉门,窗棂极密,而且朝鲜族民居的门窗不分,门当作窗子用,窗子也可作为门通行。
门窗多为直棂,横棂较少,在内部糊白纸。
在东北寒冷地区,一般住宅做以厚砖墙、土坯墙以防寒冷。
而朝鲜族民居则用薄墙、大面积火炕的作法来御寒,这是很有特色的。
到了夏季,就显示它的适用性了。
朝鲜族民居不设厢房,为独栋单体房,绝大多数没有院落和围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亲善和睦,视为一家。
传统建筑中的门窗,不论门还是窗户,都带有纵横交错的细木格子,并上窗纸。
对窗格子的形状十分讲究,花格种类多,长短结合,方圆照应,疏密相间,力求整齐、大方、鲜艳,为东北亚地区所罕见。
别具特色的朝鲜族民居生活在东北的朝鲜族是一个勤劳智慧的民族,它不但有着色彩亮丽、形式特异的民族服饰,而且有着极具特点的饮食、祭祀、丧葬等等民族风俗。
特别是朝鲜族民居建筑,更表现出鲜明的朝鲜族民族的风俗文化。
今天,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田野乡间,仍然可以看到许多黑瓦白墙的朝鲜族传统民居。
你看那晨曦中,袅袅炊烟笼罩下的小村落,一个个院落,一幢幢小房,黑瓦和白墙相映,其中劳作着朝鲜族男女,一幅蕴味十足的民族风情画。
1700多年前的《三国志》里就记载了早期生活在东北的朝鲜族居住方式,书中写道:“居处作草居土室,形如冢,其户在上,举家共在中,无长幼男女别”。
约一千多年前,朝鲜族已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建筑形式,并且根据屋顶形状、所用建筑材料、屋内结构划分出不同的类型。
就说这屋顶吧,从形式上就有悬山式、庑殿式、歇山式、平顶式;从建筑材料来看呢,有用泥和草盖的草房,有用木头建的木楞子房,又有砖木结构的瓦房等等。
可是不论什么形式的房子都以朝鲜族最喜欢的白色——白灰刷墙,而且瓦房的瓦片都特别大。
盖房子是朝鲜族同胞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从前那得请阴阳先生选房基,还得祭“宅神”,宴亲朋,特别隆重,而在建房过程中,上房梁时还要写上梁文,这中间还有说道。
传统的朝鲜族民居门多、窗少,而且窗和门的形式相差不多。
第一次见到这种结构的房屋时,很难分辨出哪个是窗,哪个是门。
其实呀,朝鲜族民居的门、窗不但有区别,而且有许多特别方便的功能。
朝鲜族民居的屋内结构主要有单排和双排两种。
单排式结构的房间排列如同“月”字,房间之间只有横向间隔而无纵向间壁。
双排结构的又叫双筒子,房间排列如同“用”字,房间之间既有横向间壁又有纵向间壁。
而无论单排、双排的结构,都会分割出许多房间。
原因朝鲜族在历史上深受“男女有别”等观念的影响,孩子们长大了,男女都各有单独的房间。
无论什么类型的朝鲜族传统民居,只要走进房屋,第一个感觉就是有很大的一个炕。
炕是朝鲜族人在室内的主要活动空间,你看有的炕上亲友们在围桌对饮,有的炕上妇女们在做活计,还有的炕上孩子们在玩耍。
炕大,散热面积就大,屋里到了冬天就会显得特别暖和。
在延边地区朝鲜族房屋内的灶坑更是别具一格,它下陷在地下,底部低于地面,上部还有盖板,而盖板和锅台、炕面形成了一个平面。
据说,这种灶坑是既好烧、又卫生。
东北的朝鲜族民居建筑和居住文化是与生活环境、日常劳作和生活习惯密不可分的,也是在民族文明的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