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8.51 MB
- 文档页数:12
课题: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知识体系】【重难点解析】1.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①根本原因:西方的工业文明首先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造成强烈冲击,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领域的变化共同影响的结果。
②具体原因:西方先进科技与西方自由、平等、民主思想的合力影响。
2.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①变化首先由通商口岸开始,逐渐向内地扩展。
这与帝国主义列强势力的深入路线相同。
②由于经济发展及风俗习惯存在极大差别,各地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平衡。
③中国的社会生活虽然变化,但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
【巩固练习】1.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以下变化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的是:A.“竞尚洋装” C.西餐馆的出现B.“断发”与不缠足运动 D.西式洋房的出现2.中国传统的华冠儒服有着严格的等级规定,但从光绪三十一年起,清政府对传统的军服进行改革,陆续拟订了陆军、海军和巡警等新式服制。
这说明:①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相矛盾②民间服饰变革之风对官定服饰制度形成了巨大冲击③清政府主动顺应服饰变革的潮流④中西文化碰撞和交汇冲击着中国的社会生活A.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②④ D. ①②④3.西式服饰传入中国的时间是:A.鸦片战争以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C.太平天国运动以后 D.辛亥革命以后4.维新派人士发起女权运动的主要原因是:A .外国传教会的宣传 C .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B .民族危机的影响D. 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5.下列关于“断发”与不缠足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具有鲜明的反封建政治色彩B. 二者同时被取消C.“去辫”是中国留学生在西方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刺激下产生的D. 放足受外国传教会的极力宣传6.1930年,一人到广州玩耍,他不可能:A. 看到有人穿中山装B. 在西餐馆就餐C. 见一男士拖着长辫子D. 听到有人称呼他“同志”7. 中国近代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是A. 《申报》B.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C.《中国丛报》D.《绍文新报》8. 标志着中国无声电影历史结束的是A.《渔光曲》B.《定军山》C.《风云儿女》D.《歌女红牡丹》9. 近代以来,民众开始有了新闻观念具体是在A. 鸦片战争时期B. 洋务运动时期C. 太平天国时期D. 五四运动时期10.读报刊与看电影说明了近代文化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19世纪,中国出现近代报刊②太平天国运动后,报纸成为抢手货③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是《民报》④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的热情空前高涨⑤新文化运动以后,阅读报刊成为民众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清朝宣统皇帝溥仪退位后,仍住在紫禁城内。
历史导学案 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近代以来,交通与通讯的发展变化概况。
掌握近代以来,中国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变化对人们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记忆史实、浏览图片、合作探究问题等,加强师生互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体地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到中国近代交通和通讯的变化,感受中国人发展近代交通和通讯事业,力图改变中国落后面貌挽救民族危亡的崇高责任和爱国行动。
一、交通的进步 1、近代铁路的发展A 、铁路运输具有速度 运力 、 低廉等优势B 、国人对铁路的认识经历了从 到逐步接受,后来抢修铁路的变化。
【合作与探究】1 结合材料,谈谈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缓慢的原因。
材料一 1876年中国出现了第一条铁路----淞沪铁路,由于淞沪铁路在江湾附近压死一人,很多人说这条铁路会破坏上海的风水,结果清政府以28.5万两白银赎回并掷入大海。
材料二 甲午战后10余年间,帝国主义列强争夺在华修筑铁路权益。
至1911年,全国90%的铁路由外国修筑并控制;北洋政府时期,外国攫取的路权达18000千米;1935年后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所攫取的新路权不下7000千米。
材料三 北洋政府时期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发生的战争几十次,除奉系军阀在东北建造一系列铁路外,其他地区均是延续前一期未完成的工程。
2、近代水运 【知识·梳理】自主学习填写 近代中国水运发展【知识·梳理】 自主学习填写起步:1918年 ______ 开始研制水上飞机发展:1、1918年,北洋政府设立________,拟定五大民航线路2、1918——1928年十年________3、1949年,共有70架飞机,总航程近8万千米。
【合作与探究】2 近代交通事业总体上呈现出怎样的特点,从中你有何认识? 二、通讯的变化 1、近代邮政业发展 【知识·梳理】4【知识·梳理】5自主学习 了解近代电讯的发展的历程。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213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学案岳麓版必修2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课程标准学法指导1.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2.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1.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中国近代同古代或现代交通与通讯的差异,从而学会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评价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交通和通讯变化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知识点一铁路,更多的铁路1.铁路特点(1)速度快、运力大、费用低廉。
(2)便于国计民生,成为________发展的动脉。
2.发展历程(1)________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山开平至胥各庄铁路建成;1888年,宫廷专用铁路建成。
(2)甲午战争以后,列强争夺在华铁路的修筑权,修筑铁路成为中国人________的强烈愿望。
(3)1909年,詹天佑设计施工的________建成通车,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
(4)________以后,各条商路修筑权收归国有,但由于战乱,铁路建设始终未入正轨。
【预习评价】1.(判断)最早在中国修建铁路的是清政府。
( )2.(判断)京张铁路是中国自行设计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 )知识点二水运与航空1.水运(1)轮船招商局:1872年由________创办,是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的诞生。
(2)民办的近代水运:________年前后有较大发展,但比较艰难。
2.航空(1)________年,福建马尾造船厂开始研制________,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起步。
(2)民国时期航空工业获得较快发展。
【预习评价】1.(判断)我国水运交通的近代化起步于洋务运动。
( )2.(判断)中国近代水运业早于近代铁路业,但发展比铁路还要缓慢和艰难。
( )知识点三从驿传到邮政1.近代邮政事业的发展(1)________后,外国人在通商口岸地区设立“领事邮政代办所”,专门处理各国在华邮政业务。
(2)1896年,“大清邮政局”宣告成立,此后清政府又设立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