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神·斑竹枝》原文及翻译
- 格式:docx
- 大小:20.17 KB
- 文档页数:2
描写潇湘诗词描写潇湘的诗词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描写潇湘诗词,以及描写潇湘的诗词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关于“潇湘”的诗句有哪些?关于“潇湘”的诗句有哪些?《潇湘神》诗人:刘禹锡朝代:唐代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楚客欲听瑶琴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题米元晖潇湘图二首》诗人:尤袤朝代:宋代万里江天杳霭,一村烟树微茫。
只欠孤篷听雨,恍如身在潇湘。
山黛远,月波长,暮云秋影蘸潇湘。
——蔡松年《鹧鸪天·赏荷》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
——杜甫《岁晏行》怜君片云思,一棹去潇湘。
潇湘神·斑竹枝唐代:刘禹锡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临江仙·千里潇湘挼蓝浦宋代:秦观千里潇湘挼蓝浦,兰桡昔日曾经。
月高风定露华清。
微波澄不动,冷浸一天星。
唐代:王昌龄《送魏二》原文选段: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白话释义:江楼上醉饮话别橘柚正飘香,江风吹洒细雨带给小船凄凉。
白居易)话旧堪垂泪,思乡数断肠。
愁云接巫峡,泪竹近潇湘。
《偶读旧稿有感》(陆游)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
宋·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原文选段: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释义:远方的朋友寄来了书信,信中带来了温暖的关心和嘱咐,却平添了我深深的别恨离愁。
带潇湘的古诗词带潇湘的古诗词1、唐代描写潇湘诗词:王昌龄《送魏二》原文选段:醉别江楼橘柚香描写潇湘诗词,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描写潇湘诗词,愁听清猿梦里长。
白话释义:江楼上醉饮话别橘柚正飘香描写潇湘诗词,江风吹洒细雨带给小船凄凉。
2、潇湘神·斑竹枝唐代:刘禹锡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临江仙·千里潇湘挼蓝浦宋代:秦观千里潇湘挼蓝浦,兰桡昔日曾经。
月高风定露华清。
微波澄不动,冷浸一天星。
描写竹子的诗句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刘禹锡《潇湘神·斑竹枝》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
——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苏轼《於潜僧绿筠轩》林断山明竹隐墙。
乱蝉衰草小池塘。
——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欧阳修《戏答元珍》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窗间梅熟落蒂,墙下笋成出林。
——范成大《喜晴》历冰霜、不变好风姿,温如玉。
——陆容《满江红·咏竹》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钱起《晚春归山居题窗前竹/ 暮春归故山草堂诗》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张舜民《村居·水绕陂田竹绕篱》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
——杜甫《狂夫》掩柴扉,谢他梅竹伴我冷书斋。
——沈自晋《玉芙蓉·雨窗小咏》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
——朱淑真《初夏》不是诚斋无月,隔一林修竹。
——杨万里《好事近·七月十三日夜登万花川谷望月作》竹竿有甘苦,我爱抱苦节。
——孟郊《苦寒吟》翠葆参差竹径成。
新荷跳雨泪珠倾。
——周邦彦《浣沙溪·翠葆参差竹径成》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瘦玉萧萧伊水头,风宜清夜露宜秋。
——钱惟演《对竹思鹤》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
——王禹偁《黄冈竹楼记》迸箨分苦节,轻筠抱虚心。
——柳宗元《巽公院五咏·苦竹桥》。
中国古代著名诗集大家好我是小安,较好的古代诗词集,关于较好的古代诗词集锦很多人还不知道,那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
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
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
2、《楚辞》《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文学总集。
西汉刘向辑,东汉王逸章句。
原收楚人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辞赋共十六篇,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
在《楚辞》初本的16卷中,屈原的作品占绝大部分,共收他的诗作8卷20余篇。
包括《离骚》、《九歌》(11篇)、《天向》、《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招魂》等。
其它8卷是,宋玉的《九辩》,景差的《大招》,及汉代贾谊的《惜誓》、淮南小山的《招隐士》、东方朔的《七谏》,严忌的《哀时命》、王褒的《九怀》、刘向的《九叹》等。
南宋朱熹在些基础上编为《楚辞集注》,增入贾谊的《鹏鸟赋》、《吊屈原赋》两篇;删去《七谏》、《九怀》、《九叹》等作品。
朱熹认为这些作品缺乏真实的思想感情。
他并把屈原的作品划为“离骚类”,把其它作品划为“续离骚类”,按原篇章次序编为8卷。
3、《汉乐府》《汉乐府》是继《诗经》和《楚辞》之后而起的一种新诗体,是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
竹子象征的诗句: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出自清代诗人郑燮的《竹石》: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潇湘神斑竹枝》: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出自毛泽东的《七律答友人》: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出自清代诗人郑燮的《新竹》: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将赴成都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即事》: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出自唐代诗人钱起的《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
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题李次云窗竹》:。
杨雨品历代名家词连载来自喜马拉雅24.【唐】刘禹锡《潇湘神》: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开卷赏味】本期书画由悦然阁主独家提供【本期关键词】理想愤慨挫折女神【诗词原文】斑竹枝。
斑竹枝。
泪痕点点寄相思。
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精华赏析】词这种诗歌体式发源于唐朝,唐代在填词领域成就很高的文人并不多。
清代词学家陈廷焯说过:“有唐一代,太白、子同,千古纲领。
乐天、梦得,声调渐开。
”(《词坛丛话》)太白是李白,子同是张志和,他们俩被看做是第一批涉足词坛的诗人。
乐天是白居易,梦得是刘禹锡,这两位真正开启了晚唐以后词坛火爆的序幕,可见刘禹锡在词史上的地位不可小觑。
《潇湘神》作为词调是刘禹锡的首创。
刘禹锡笔下的“潇湘神”指的是上古时候舜帝的两位妃子娥皇和女英这两位神仙,词的内容和调名是完全一致的。
“斑竹枝。
斑竹枝。
泪痕点点寄相思”化用的是舜帝二妃泪下沾竹、竹文为斑的传说。
而“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这两句也化用了《楚辞》中的典故。
“楚客”完全可以理解为是刘禹锡的自称。
为什么刘禹锡可以被称为是“楚客”呢?因为这首《潇湘神》都是刘禹锡来到湖南之后写的。
刘禹锡在“永贞革新”这一政治事件中成为了失败的一方,被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州)刺史,途中再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刘禹锡就是怀着这样的一腔愤慨来到潇湘之地的,而且在常德一呆就是十年。
了解了这样的创作背景,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刘禹锡的《潇湘神》会化用屈原《湘君》和《湘夫人》的诗句,会化用舜帝的传说了。
当年屈原的美政理想遭遇挫折,愤慨之余,他也曾经来到湖南九嶷山的舜帝陵前,向舜帝倾诉着自己的一腔忧国忧民之心:“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辞”。
重华就是舜帝之号。
连屈原都将舜帝视为异代知己,将舜帝看成是上古明君的典范,刘禹锡在美政理想遭遇挫折的时候,理所当然,也会将自己的命运与屈原的命运相联系,表达和屈原类似的愤慨和求索之情了。
【知识点·速读】1、潇湘是湖南潇水和湘水两条水系的合称,潇水发源于湖南的九嶷山,湘水发源于广西,这两条水脉就是在湖南永州汇合成为“潇湘”的,潇,是水清而深的样子。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全诗翻译赏析及
作者出处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
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出自唐代刘禹锡的《潇湘神·斑竹枝》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1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赏析《潇湘神》,一名《潇湘曲》。
刘
禹锡贬官朗州(今潮南常德)后,依当地的迎神曲之声制词,写了二首,创
此词调,此为其中的第二首。
潇湘,潇水流至湖南零陵县西与湘水合流,世
称“潇湘”。
潇湘神,即湘妃。
指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
《博物志》记载,舜帝南巡,死于苍梧,葬于九嶷,他的爱妃娥皇、女英闻讯后赶至湘水边,
哭泣悲甚,其泪挥洒在湘竹上,留下斑斑泪痕,遂成斑竹,她们也就自投于
湘水,成为湘水女神,亦称“湘灵”。
刘禹锡这首词,便是题咏湘妃故事的。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开头两个叠句,一方面是利用两组相同的音调组成滚珠流水般的节奏,以加强哀怨的气氛;一方面是反复强调斑
竹枝这一具体事物,以唤起并加深人们对有关传统故事的印象。
词人在这重
叠深沉的哀叹中,实际上也融进了自己被贬谪的怨愤痛苦之情,从竹上的斑点,写到人物的泪痕,又从人物的泪痕写到两地相思,层层深入,一气流贯。
在词人的笔下,斑竹成为多情相思的象征,是一种隽永幽雅的意象,而不再
是普通的自然景物。
《斑⽵》作品介绍 《斑⽵》的作者是刘长卿,被选⼊《全唐诗》的第147卷第7⾸。
《斑⽵》原⽂ 斑⽵ 作者:唐·刘长卿 苍梧千载后,斑⽵对湘沅。
欲识湘妃怨,枝枝满泪痕。
《斑⽵》注释 ①斑⽵:⼀种茎上有紫褐⾊斑点的⽵⼦,也叫湘妃⽵。
晋张华《博物志》卷⼋:“尧之⼆⼥,舜之⼆妃,⽈湘夫⼈,帝崩,⼆妃啼,以涕挥⽵,⽵尽斑。
” ②湘沅:湘江、沅江,均在湖南境内。
《斑⽵》作者介绍 刘长卿 (709~786),字⽂房,唐代诗⼈。
宣城(今属安徽)⼈。
以五⾔律诗擅长,唐⽞宗天宝年间(公元742年1⽉~756年7⽉)进⼠。
唐肃宗⾄德年间(公元756年7⽉~758年2⽉)任监察御史、长洲县尉,贬岭南巴尉,后返,旅居江浙。
后来唐代宗任命他为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诬再贬睦州司马。
他⽣平坎坷,有⼀部分感伤⾝世之作,但也反映了安史乱后中原⼀带荒凉凋敝的景象。
】 刘长卿是由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位杰出诗⼈。
关于刘长卿的⽣平⼀直没有确考,《旧唐书》和《新唐书》都没有他的'传记。
刘长卿诗以五七⾔近体为主,尤⼯五⾔,⾃诩为“五⾔长城”(权德舆《秦征君校书与刘随州唱和集序》)。
《新唐书·艺⽂志》著录他的集⼦10卷,《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同。
据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著录有《唐刘随州诗集》11卷,为明翻宋本,诗10卷,⽂1卷。
现在通⾏的如《畿辅丛书》本的《刘随州集》,《四部丛刊》本的《刘随州⽂集》,都为这种11卷本。
《全唐诗》编录其诗为5卷。
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传》。
《斑⽵》繁体对照 卷147_7斑⽵劉⾧卿 蒼梧千載後,斑⽵對湘元。
欲識湘妃怨,枝枝滿淚痕。
【《斑⽵》原⽂赏析】。
《斑竹》刘长卿译文
导入语:
今天早上有位学生问我唐朝刘长卿《斑竹》的译文。
我详细地给他讲了一遍。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唐朝刘长卿《斑竹》吧!
斑竹
【唐】刘长卿
苍梧千载后,斑竹对湘沅。
欲识湘妃怨,枝枝满泪痕。
作者介绍:
刘长卿(约726—约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
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
玄宗天宝年间进士。
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
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
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译文:
苍梧城已经过去了千年,如今的斑竹对着湘沅河。
我想懂得湘妃的怨恨,看到每一片竹枝上满是泪痕。
赏析:
《斑竹》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湘妃怨恨的图景。
苍梧是湘妃出生的地方,千载之后,
湘妃已经不在人世。
而现在,只有斑竹作为湘妃的代表,对着湘沅河诉说着她的怨恨。
通过对斑竹的形容,诗人给人一种柔弱和脆弱的感觉。
竹枝上满是泪痕,象征着湘妃被抛弃和伤害的悲痛。
这种悲痛通过竹子传递给了湘沅河,进一步表现出湘妃多年来的无尽怨恨。
诗中包含了对湘妃的同情和悲痛之情。
同时,诗人也通过湘妃的怨恨和泪水,展现了社会不公和人生无奈的主题。
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优美,给人一种悲凉和苍凉之感。
古代最美的诗词名句小吴今天给分享中国古代最好诗词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中国古代最好诗词是什么进行解释,希望能解决你的问题,请看下面的文章阅读吧!中国古代最有名的10首诗词?《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诗·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寤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水调歌头【宋】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抵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从军行七首·其四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哪圆搭楼兰终不还。
将进酒·君不见唐·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李拿古愁。
望庐山瀑布唐·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腔没,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鹊桥仙(宋)秦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谨御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闭陪,又岂在朝朝暮暮!春晓(孟浩轿晌蠢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鹊桥仙(宋)秦迅卜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描写竹子的诗句4句大全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描写竹子的诗句4句诗文内容,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描写竹子的诗句(4句)竹石清·郑板桥淡烟古墨纵横,写出此君半面,不须日报平安,高节清风曾见。
竹石清·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清·郑板桥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效李艾山前辈体(清)郑板桥秋风何自寻,寻入竹梧里;一片梧阴,何处秋声起?和学使者于殿元枉赠之作(清)郑板桥十载杨州作画师,长将赭墨代胭脂。
写来竹柏无颜色,卖与东风不合时。
严郑公宅同咏竹杜甫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巽公院五咏苦竹桥柳宗元危桥属幽径,缭绕穿疏林。
迸箨分苦节,轻箨抱虚心。
俯瞰涓涓流,仰聆萧萧吟。
差池下烟日,嘲哲鸣山禽。
谅无要津用,栖息有余阴。
竹径李得裕野竹自成径,绕溪三里余。
檀栾被层阜,萧瑟映清渠。
日落见林静,风行知谷虚。
田家故人少,谁肯共焚鱼。
新竹元稹新篁才解箨,寒色已青葱。
冉冉飘凝粉,萧萧渐引风。
扶疏多透日,寥落未成丛。
惟有团团节,坚贞大小同。
二.竹子的古诗大全四句竹子的诗句汇总如下1、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
——姜夔《疏影·苔枝缀玉》2、细读离骚还痛饮,饱看修竹何妨肉。
——辛弃疾《满江红·山居即事》3、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4、想文君望久,倚竹愁生步罗袜。
——姜夔《八归·湘中送胡德华》5、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李商隐《瑶池》6、涧影见松竹,潭香闻芰荷。
——孟浩然《夏日浮舟过陈大水亭》7、竹马踉蹡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
——陆游《观村童戏溪上》8、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
——李商隐《潭州》9、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鹧鸪天·休舞银貂小契丹鹧鸪天·休舞银貂小契丹范成大休舞银貂小契丹,满堂宾客尽关山。
从今嫋嫋盈盈处,谁复端端正正看。
模泪易,写愁难。
潇湘江上竹枝斑。
碧云日暮无书寄,寥落烟中一雁寒。
【译文】不要再舞那穿着银灰色的貂皮衣服的“小契丹”了,满堂宾客完全来自边防前线。
从此以后,谁还能认真欣赏这美妙的舞姿呢?表演时模仿流泪容易,要抒发悲愁就难了。
潇湘江上的斑竹枝,人们容易看到上面斑斑泪痕,这泪痕所表示的内心无比痛苦,就不是那么容易理解的了。
日后我在寂寞的旅途中想念你们而得不到你们的书信时,大概只能空对那横空的孤雁了。
【注释】①鹧鸪天:鹧鸪天是词牌名。
双调,五十五字,押平声韵。
也是曲牌名。
南曲仙吕宫、北曲大石调都有。
字句格律都与词牌相同。
北曲用作小令,或用于套曲。
②银貂:银灰色的貂皮衣服。
③小契丹:契丹族(古代居住在西辽河七游的一个少数民族,曾建立辽,北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为金所灭)的一种舞蹈。
王安石《出塞》诗:“涿州沙上饮盘桓,看舞春风小契丹。
”作者《次韵宗伟阅番乐》诗:绣靴画鼓留花住,剩舞春风小契丹。
”④关山:边防关塞。
尽关山:完全来自边防前线。
⑤嫋嫋(niǎoniǎo)盈盈:形容舞姿摇曳美好。
⑥谁复端端正正看:谁还有心思去仔细欣赏。
⑦模泪易,写愁难:这两句是说,表演时模仿流泪容易,要抒发悲愁就难了。
⑧潇湘:湘水在湖南零陵县西和潇水会合,称为潇湘。
⑨竹枝斑:有斑文的竹。
名斑竹、又名湘妃竹。
相传舜南巡时,死于苍梧之野(今湖南宁远县东南),舜的两个妃子泪下沾竹,竹上遂成斑纹。
⑩寥落:寂寞。
这两句是说,碧云日暮时虽有横空孤雁能传书信,而我却无书信可寄。
【创作背景】此词为别筵而作,当作于淳熙二年正月离桂林赴成都就任之时。
两年前,作者以广西经略安抚使来此兼任知府,与僚属、幕士关系甚洽,离别时,他们一再为之饯行,一直送到湖南地界。
《鹧鸪天》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的。
【赏析】筵席前歌舞正欢,又奏起了“番乐”,跳起了“番舞”。
《潇湘神·斑竹枝》读后感
《潇湘神·斑竹枝》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词作,这首词是作者被贬朗州期间所作,通过咏竹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词的上阕主要描写了舜帝二妃泪洒斑竹的典故,借此来表达自己的悲伤之情。
下阕则通过对竹子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竹子坚韧不拔、高风亮节的赞美之情。
这首词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虽被贬谪但依然坚韧不拔、高风亮节的品质。
同时,通过对舜帝二妃典故的引用,也表达了作者对爱情和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阅读这首词,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在逆境中依然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生命和爱情的深刻思考。
这首词也让我们明白,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我们都应该坚定信念,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不断努力,才能在逆境中求生存、谋发展。
同时,我们也应该珍惜生命,珍惜身边的人,用心去经营自己的爱情和人生。
他巧妙地运用典故和竹子的形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整首词既有深度又有美感。
我也为词中所传达的精神所感染。
在逆境中,刘禹锡仍能保持坚韧不拔的品质,这让我深受启发。
人生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困难,但我们不能因此放弃,而是要像竹子一样,在逆境中屹立不倒,努力生长。
这首词还让我对生命和爱情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舜帝二妃的典故让我感受到了爱情的伟大和悲壮,而竹子的坚韧则让我明白了生命的顽强和不屈。
我们应该珍惜生命,珍惜身边的人,用心去经营自己的爱情和人生。
《潇湘神·斑竹枝》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词作,它不仅让我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这首词会一直留在我的心中,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一份宝贵财富。
古诗潇湘神·斑竹枝翻译赏析《潇湘神·斑竹枝》作者为唐朝诗人刘禹锡。
其古诗全文如下: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前言】《潇湘神·斑竹枝》是唐代词人刘禹锡的作品。
作者叙写了舜帝与娥皇、女英二妃的故事,触景生情,怀古抒怀。
全词哀婉幽怨,思绪缠绵,体现了梦得词的风格特色。
【注释】①潇湘神:词牌名,一名《潇湘曲》。
此词作于朗州(今湖南省常德市)时期,诗中所及山水和故事皆在湘沅间。
潇湘:湖南西南部潇水、湘水。
②斑竹:即湘妃竹。
相传舜崩苍梧,娥皇、女英二妃追至,哭啼极哀,泪染于竹,斑斑如泪痕,故谓“斑竹”。
③泪痕点点寄相思:《述异记》载,“舜南巡,葬于苍梧。
尧二女娥皇、女英泪下沾竹,文悉为之斑。
”④楚客:本指屈原,此处为作者自况。
作此词时刘禹锡正值贬官朗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
⑤瑶瑟:以美玉妆饰成的瑟。
古代之管弦乐器。
⑥潇湘:潇水在今湖南零陵县西北合于湘水,称潇湘。
【翻译】斑竹枝啊斑竹枝,泪痕点点寄托着相思。
楚地的游子啊若想听听瑶瑟的幽怨,在这潇水湘江之上当着夜深月明之时。
【赏析】《潇湘神》,一名《潇湘曲》。
刘禹锡贬官朗州(今潮南常德)后,依当地的迎神曲之声制词,写了二首,创此词调,此为其中的第二首。
潇湘,潇水流至湖南零陵县西与湘水合流,世称“潇湘”。
潇湘神,即湘妃。
指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
《博物志》记载,舜帝南巡,死于苍梧,葬于九嶷,他的爱妃娥皇、女英闻讯后赶至湘水边,哭泣悲甚,其泪挥洒在湘竹上,留下斑斑泪痕,遂成斑竹,她们也就自投于湘水,成为湘水女神,亦称“湘灵”。
刘禹锡这首词,便是题咏湘妃故事的。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开头两个叠句,一方面是利用两组相同的音调组成滚珠流水般的节奏,以加强哀怨的气氛;一方面是反复强调斑竹枝这一具体事物,以唤起并加深人们对有关传统故事的印象。
词人在这重叠深沉的哀叹中,实际上也融进了自己被贬谪的怨愤痛苦之情,从竹上的斑点,写到人物的泪痕,又从人物的泪痕写到两地相思,层层深入,一气流贯。
杜牧《斑竹筒簟》古诗赏析 作品介绍 《斑竹筒簟》的作者是杜牧,被选入《全唐诗 》的第 524 卷。
原文 斑竹筒簟 作者:唐·杜牧 血染斑斑成锦纹,昔年遗恨至今存。
分明知是湘妃泣,何忍将身卧泪痕。
注释 ①斑竹:名湘妃竹,竹身有紫色或灰褐色斑纹。
相传尧之二女娥皇、女英为 舜妃,舜南巡不返,卒于苍梧。
二妃哀痛,泪水洒竹成斑。
事见张华《博物志》 卷八。
②簟:竹席。
作者介绍 杜牧(公元 803-约 852 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 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
与李商隐 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 故后世称“杜樊川”, 著有 《樊 川文集》。
杜牧的代表作有《江南春》、 《泊秦淮》、 《过华清宫》等。
杜牧擅长文赋, 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他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
有《樊 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
又有宋人补编的《樊 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
《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
晚唐诗多柔靡,牧 之以峻峭矫之。
其七绝尤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牧之有抱负,好言 兵,以济世之才自诩。
工行、草书。
《宣和书谱》云:“牧作行、草,气格雄健, 与其文章相表里。
”董其昌 《容台集》 称: “余所见颜、 柳以后, 若温飞卿与 (杜)牧之亦名家也”,谓其书“大有六朝风韵”。
传世墨迹有《张好好诗》。
著作甚 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旧唐书》卷百四十七、《新唐书》卷百六十六皆 有传。
《张好好诗》,行草墨迹,系太和八年(834)32 岁时所书。
帖为麻笺, 纵 28.2 厘米,横 162 厘米,46 行,总 322 字。
从整幅诗卷中可以看出,其书法 深得六朝人风韵。
真迹现藏故宫博物院。
此篇书法作品气势连绵,墨笔酣畅,因 是诗稿, 所以更得朴实无华之美。
卷首尾有宋、 元、 明、 清人的题签、 题跋印章。
潇湘神·斑竹枝原文、翻译及赏析潇湘神·斑竹枝原文、翻译及赏析潇湘神·斑竹枝唐朝刘禹锡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潇湘神·斑竹枝》译文斑竹枝啊斑竹枝,泪痕点点寄托着相思。
楚地的游子啊若想听听瑶瑟的幽怨,在这潇水湘江之上当着夜深月明之时。
《潇湘神·斑竹枝》注释潇湘神:词牌名,一名《潇湘曲》。
此词作于朗州(今湖南省常德市)时期,诗中所及山水和故事皆在湘沅间。
潇湘:湖南西南部潇水、湘水。
斑竹:即湘妃竹。
相传舜崩苍梧,娥皇、女英二妃追至,哭啼极哀,泪染于竹,斑斑如泪痕,故谓“斑竹”。
泪痕点点寄相思:《述异记》载,“舜南巡,葬于苍梧。
尧二女娥皇、女英泪下沾竹,文悉为之斑。
”楚客:本指屈原,此处为作者自况。
作此词时刘禹锡正值贬官朗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
瑶瑟:以美玉妆饰成的瑟。
古代之管弦乐器。
潇湘:潇水在今湖南零陵县西北合于湘水,称潇湘。
《潇湘神·斑竹枝》赏析《潇湘神》,一名《潇湘曲》。
刘禹锡贬官朗州(今潮南常德)后,依当地的迎神曲之声制词,写了二首,创此词调,此为其中的第二首。
潇湘,潇水流至湖南零陵县西与湘水合流,世称“潇湘”。
潇湘神,即湘妃。
指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
《博物志》记载,舜帝南巡,死于苍梧,葬于九嶷,他的爱妃娥皇、女英闻讯后赶至湘水边,哭泣悲甚,其泪挥洒在湘竹上,留下斑斑泪痕,遂成斑竹,她们也就自投于湘水,成为湘水女神,亦称“湘灵”。
刘禹锡这首词,便是题咏湘妃故事的。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开头两个叠句,一方面是利用两组相同的音调组成滚珠流水般的节奏,以加强哀怨的气氛;一方面是反复强调斑竹枝这一具体事物,以唤起并加深人们对有关传统故事的印象。
词人在这重叠深沉的哀叹中,实际上也融进了自己被贬谪的怨愤痛苦之情,从竹上的斑点,写到人物的泪痕,又从人物的泪痕写到两地相思,层层深入,一气流贯。
声律启蒙第九讲:潇湘斑竹,低低笙箫,最是哀伤的利刀2016-06-20 10:53·一水诗书声律启蒙三江之三铢对两,只对双,华岳对湘江。
朝车对禁鼓,宿火对寒釭。
青琐闼,碧纱窗,汉社对周邦。
笙箫鸣细细,钟鼓响摐摐。
主簿栖鸾名有览,治中展骥姓惟庞。
苏武牧羊,雪屡餐于北海;庄周活鲋,水必决于西江。
【解析】铢两铢和两都是古代重量单位。
《汉书·律历志》载:“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
”铢两比喻极其轻微的分量。
成语里有“铢两相称”、“铢两悉称”两词,都是形容两者轻重相当,近义于半斤八两的意思。
-------------------------------------------------------------华岳华岳即西岳华山,在陕西华阴县境。
素以高险著称,是中华民族的圣山。
《书经·禹贡篇》载华山为“轩辕黄帝会群仙之所”。
据考,华夏民族最初形成并居住于“华山之周”,名其国土曰华,其后华之名始广。
中华之“华”,即源于华山,华山故称作“华夏之根”。
[唐]杜甫《峡中览物》;“巫峡忽如瞻华岳,蜀江犹似见黄河。
”[元]王实甫《西厢记》云:“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山华岳低,此恨谁知?”湘江湘江长江流域洞庭湖水系,是湖南省最大河流。
湘江在诗词中出现,多与两个故事有关,一个是传说中的湘妃斑竹,如[唐]李商隐《泪》:“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
”另一个是投水自尽的楚大夫屈原。
如[唐]白居易《曲江感秋》:“遂师庐山远,重吊湘江屈。
”二者的对应意义就在于,如果说华岳是华夏的圣山,湘江就堪称是中国的情水。
【延伸阅读】湘妃情重,斑竹染泪传千古相传尧舜时代,湖南九嶷山上有九条恶龙,为害人间。
舜帝得知后,确立了治水有功的大禹为自己的接班人,自己则决定南下为民屠龙除害。
舜帝有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她们是前任帝王尧的两个女儿。
虽然生为帝女,贵至皇后,她俩却深明大义,既不贪图享乐,也不干预政事,对舜的工作非常支持。
【诗歌鉴赏】元稹《斑竹》原文及翻译赏析【诗歌鉴赏】元稹《斑竹》原文及翻译赏析元稹《斑竹》原文一枝斑竹渡湘沅,万里行人感别魂。
知是娥皇庙前物,远随风雨送啼痕。
元稹《斑竹》译者待更新元稹《斑竹》赏析《斑竹》是唐代诗人元稹的诗词作品。
元稹(779年-83年),唐朝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朝著名诗人。
元稹在散文和传奇方面也有一定成就。
他首创以古文制诰,格高词美,为人效仿。
其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叙述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悲剧故事,文笔优美,刻画细致,为唐人传奇中之名篇。
后世戏曲作者以其故事人物创作出许多戏曲,如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和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等。
元稹曾自编其诗集、文集、与友人合集多种。
元稹与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诗作号为“元和体”。
其诗辞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极为甩人心扉,动人肺腑。
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小。
其乐府诗创作,多受到张籍、王建的影响,而其“新题乐府”则轻易缘于李绅。
名作存有传奇《莺莺传》、《菊花》、《离思五首》、《遣悲怀三首》、《兔丝》、《和裴校书鹭鸶飞》等。
现存诗八百三十余首,收录于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00卷。
元稹非常推崇杜诗,其诗学杜而能变杜,并于平浅明快中呈现丽绝华美,色彩浓烈,铺叙曲折,细节刻画真切动人和刘猛、李余《古乐府诗》的古题乐府9首,在元集中也列为乐府类,旨含讽谕,和《长恨歌》齐名。
他擅写男女爱情,描述细致生动,不同一般艳诗的泛描。
悼亡诗为纪念其妻韦丛而作,《遣悲怀三首》流传最广。
在诗歌形式上,元稹是“次韵相酬”的创始者。
《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均依次重用白诗原韵,韵同而意殊。
这种“次韵相酬”的做法,在当时影响很大,也很容易产生流弊。
《潇湘神·斑竹枝》原文及翻译
本文是关于《潇湘神·斑竹枝》原文及翻译,感谢您的阅读!
一、《潇湘神·斑竹枝》原文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二、《潇湘神·斑竹枝》原文翻译
斑竹枝啊斑竹枝,泪痕点点寄托着相思。
楚地的游子啊若想听听瑶瑟的幽怨,在这潇水湘江之上当着夜深月明之时。
三、《潇湘神·斑竹枝》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
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
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
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
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
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