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乾-- 《曾国藩识人用人方略》
- 格式:ppt
- 大小:446.00 KB
- 文档页数:77
曾国藩智慧:用人观骨识人术,让你有一双看透人心的火眼金睛先观神骨,兼论形骸【原文】他家兼论形骸,文人先观神骨。
开门见山,此为第一。
【译文】别家观察人的面相时,会同时考察他们的形体和面貌,而文人看人,一定会先观察对方的精神状态和骨相情况。
因此,识人看人,神骨为本题,这是第一要领。
【解读】曾国藩这里所说的“神骨”,并不完全等同于现代意义上的“神态”、“骨骼”。
相比这两个概念,曾国藩口中的“神骨”涵盖面更广,“神”不仅涵盖神态,而且还包括个人的意志、气质、涵养等因素,甚至包括体质、地位、阅历等内容;而“骨”所指代的“骨相”既包括医学概念“骨骼”、“骨架”,还包括由此反映出的形体特点。
抽象的“神”,具体的“骨”结合在一起,即是指个人性格、意志、修养、学识、体质、身份等多重因素的混合体,大致等同于我们现代人所说的精神。
曾国藩之所以说“文人先观神骨。
开门见山,此为第一”,把精神看做是观人的第一要诀,原因在于精神作为身体紧紧包裹的内核,是人最根本的所在。
它贯穿于个人生命的始终,是生命力内发的表征。
从生理、养生的角度讲,生命力强旺,精、气、神就充足丰沛,脉相沉稳有力。
相反,血枯气散,精神恍惚,即是生命力衰竭或受损的表现。
古书中常说的“大伤元气”,实指“神骨”方面的缺损,具体说来,即是精、气、神受损伤。
但精、气、神三者本质是无形、无象的,它们虽然质藏于形内,却决定着个人外在的神韵风姿。
历史上很多大人物,在发迹之前,就流露出了不俗的气象。
杨坚起事之前,颇有奇异之相。
他头骨奇异,头顶略有突起,额头宽阔,中央似有隐骨贯穿前额,直冲头顶。
按照当时的说法,杨坚的此番模样是帝王之相,所以当时的统治者北周明帝极为担心,于是便命人前去一探究竟。
受明帝之命的人,见到杨坚时,看他两眼炯炯有神,举手投足之间显露非凡气象,暗自断定,杨坚有天子之气,不可相害。
因此,他回报明帝时,并没有实话实说,明帝一听安了心。
但最终结果却是,杨坚斩却龙首,成为隋朝的开国皇帝。
曾国藩的用人识人之道曾仕强一、识实务者为俊杰。
识实务者为俊杰,不是跟着世界潮流走,不是投机取巧,要看适合自己出来不。
不同于俊杰,英雄是不管怎样都硬拼,多半是结果坏的。
为了空洞的“我说了算”,却是担责任。
中国人争气,争“我说了算”,但是,这是空洞的,你说了算你才有责任。
are you ready?不是你准备好了吧吗?而是你心中有数吗。
时候不到宁可归隐,务本务实,顺应时势。
人和人大致相同,不同的过程,不要重视结果。
挫折是好事。
大器晚成。
二、十年锻炼铸良基。
每个人一辈子都是起起伏伏,老天是公平的,我们都要喝2杯酒,宁可先喝苦酒。
十年锻炼铸良基:1、忍辱。
年轻时难以忍辱,后来明白,要看自己心态:侮辱者是菩萨。
变卦,自己的卦自己变。
2、刚强坚忍建德修业,忍等时机。
3、胸襟宽广,适时调整。
和小人适当距离。
听到任何一番话,都可以把它转一转,都变成好的,你看到坏人你把他当成镜子,你和他不一样就是好事情。
你看他好,他就会变好,相反。
成功的原因:1、良师益友。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2、内圣,修养自己。
慎独:小心地走好自己的路,可以和别人不一样。
主敬:看重眼前的人事,别人看不起你的原因往往是你看不起他。
求仁:心诚:3励志:以别人困难为忧,以小人没有被感化为忧。
来不及管自己的得失。
4明强,。
智仁勇(中国三联字者,中间者主要。
),凡事非气不举,非刚不济;担当大事,修养品德,养家教子都要以明强为本。
男儿自立要有倔强之气。
气是看不见的、重要的,形成“实”后就没那么重要了、难改了,如形成习惯,。
5坚忍,等待时机。
做老实人,坏人那一套你学不来。
6刚柔:自立自强为刚,谦让为柔,刚柔并济。
儒:柔。
7. 修养自己。
8廉矩:腐败时人走“近道”,不贤者志满气得。
9勤敬:喜爱的人要知道其短处,相反。
爱民,不是顺民。
察人才能知人,知人才能用人。
知人要会听话。
10、诡道:多变化。
可以脸色暗示,不可脸色威胁。
恩情不如仁义,威严不如礼遇。
我们曾经梦想:大学生多了则社会进步,人们有钱了就安定了。
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曾国藩是中国近代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修身齐家治国的千古完人、中华传统文化持家教子的成功者,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精神的典范式人物,更被尊称为“官圣”而为他赢来美名的诀窍则是他声名远扬的识人用人功夫。
一、曾国藩的传奇一生曾国藩本名子城,23岁中秀才,24岁中举人,25-26岁考进士连连落榜。
28岁改名国藩中进士进翰林院,一待就是九年不怎么受重用,在此期间向理学大师唐鉴求教,致力程朱理学,每日早起、静坐、读史、谨言、养气、书法、夜不出门。
37岁升任内阁大学士,开始整理家训,39-42岁多次愤青上疏,差点被皇帝所杀。
42岁回家奔丧,受唐鉴保举为湘勇主帅。
之后多次面临兵败自杀,47岁为父奔丧时深悟长傲、多言为官场致祸根源。
54岁攻陷太平军,封毅勇侯,告弟曾国荃尽快隐退,奏请将湘军遣散。
55岁组建江南制造总局,58岁被封武英殿大学士,位尊为相,62岁善终。
二、一生经验尽在《挺经》(一)自知以修身,每个人都要不断深入了解自己,不只是自己的优点,最要紧的是自己的缺点,然后好好的弥补、改正它。
(二)识人以用事,一个人如果不了解自己,那就没办法了解别人,每个人都有盲点,这些盲点就是我们自己看不清楚的点,所以我们要调整自己的盲点。
(三)人生处世十八心法:1、内圣,把自己修炼好,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品德。
2、励志,君子的立志有为民请命的气量,有内修圣人的德行,外建王者称霸的雄功。
3、家范,重视家风、家教。
4、明强,智、仁、勇,人不可以刚愎自用,但是一定要倔强。
5、坚忍,忍受当前痛苦,等待时机到来。
6、刚柔,自立自强为刚,谦让为柔。
7、英才,世上不缺英才,缺的是用才的人不能用其所长。
8、廉矩,廉洁而有礼有据,教化社会风气。
9、勤敬,勤劳且看重人民。
首先勤加练习自己的观察能力,然后在调查别人的言论一次做到爱民不至决策伤民。
10、诡道,变化多端,对人也是要学会用脸色暗示别人,但不是用脸色威胁别人。
11、久战,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浅议曾国藩的识人用人之道【摘要】曾国藩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首,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在长期的宦途生涯中,曾国藩形成了一套与众不同的尊重人才、培养人才和利用人才的用人之道,谋略超脱,影响深远. 一、江山代有才人出:充分尊重人才曾国藩对人才非常重视,强调“成大事者,以多找助手为第一要义.”按照他对人才概念的理解,如果一个人要干成能够影响时代格局、能够让后世铭记在心的大事,就必须拥有一些可以对其提供帮助和衷心辅佐的人.曾国藩认为,在相对短暂的人生道路上,一个人无论拥有多么强的能力和拥有多么大的权力,也不可能独打天下、包罗万象,总是需要其他人的协助和支持的,只有将能力超群、技艺出众的人才团结起来,才能干成顶天立地的大事.曾国藩熟读经史典籍,深谙儒家孔孟学说的用人观念,尊奉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诸人”以及孟子的“取人为善,与人为善”的核心思想,通过自己的深刻领悟与实践总结,树立了“自立立人,自达达人”的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的用人之道。
【关键词】曾国藩人才观选人之道用人方略曾国藩(1811年~1872年)是清朝中兴名臣,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涉猎广泛、思想复杂而又很有影响的人物。
他以封建政治家的独具慧眼, 网罗了一大批各种各样的人才,镇压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为满清政府解除了心腹之患。
但他在维护封建统治实践中,知人善任,量才录用的做法,却不无可资借鉴之处。
曾国藩的人才观曾国藩十分重视人才问题,在政治上他认为“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在军事上,他强调用兵之道“在人不在器,攻守之要,在人而不在兵”。
他把人才问题提到了关系国家兴衰的高度,把选拔、培养、造就人才作为挽救清王朝统治危机的重要措施。
他倡导创办学校,认为人才不是天生的,靠的是教育培养。
曾国藩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深刻认识及对人才的重视和善用,在当时是有名的。
他最早培养提拔的“干部”,大多都官至高位,封疆大吏也有多人。
曾国藩对人才的认识之高,渴求之急,在封建地方阶级统治集团中是少见的。
职场秘籍干货爆文曾国藩在识人用人上有什么秘诀?曾国藩出身农家,资质并非上佳,但几乎以一己之力平定太平天国,封侯拜相,位极人臣,成为“中兴第一名臣”,其后更是直接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外交等等领域都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人对其更是推崇备至,毛泽东曾说: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
蒋介石也说过:曾氏已足为吾人之师资矣。
纵观曾国藩跌宕起伏、纵横捭阖的传奇一生,他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不世之功,与其识人、选人、育人、用人的高超技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当然这正是源于曾国藩充分认识到了人才的重要作用,所以他求贤若渴,通过各种途径挖掘为己所用的人才,而且一再的指示自己的朋友、下属、兄弟为自己搜罗、荐举可用之才,正是由于其不遗余力的扩充、组建自己的“智力资源库”,才形成了其幕府之盛,自古罕见,近世无匹,号称“神州第一幕府”,鼎盛时期幕僚人数达400余人,他们有的身居要津,有的独任封疆,一时形成“名臣能吏,半出其门”的局面。
据不完全统计,出身曾国藩幕僚而后官至三品者达47人,位至督抚者33人,其中大学士一人,军机大臣一人,大学士入值军机者一人,真可谓“荐贤满天下”。
《清史稿》曾如此评价:至功成名立,汲汲以荐举人才为己任,封疆大臣军营统帅遍布全国。
以人事君,皆能不负所知。
可以说,正是得益于其倾力打造的“智力资源库”,才为其以后平定太平天国、推动“洋务运动”提供了源源不绝的智力支持,使其在文治武功各个方面都有着雄厚的人才储备,这些得力干将在各个关键的岗位和领域均能“显其所长、去其所短”,这些人在成就自身的功业的同时,也直接造就了曾国藩的不世之功!能够网罗数量如此众多的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人才,而且能够高效的加以统筹安排使用,可见曾国藩在用人方面确实有着独到的过人之处,非常人所能企及,那么,曾国藩的用人之道到底高在哪里?对于处在我们今天这样一个“竞争的本质是人才的竞争”的现实环境有何启示?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我们该如何利用他在组建、运用自己的“智囊团”方面的高超技巧来打造我们企业、品牌的营销团队的建设?!对于如何识人、选人、育人、用人,曾国藩曾经非常精辟的用了八个字加以总结:广揽、慎用、勤教、严绳;这八个字既是曾国藩用人之道的实践经验的高度提炼,也是其在用人之道方面的智慧结晶,其中对于人才选聘、岗位配置、监督考核等等理念与现代人力资源的理论如出一辙,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之处!广揽、慎用、勤教、严绳这八个字系统的总结了团队建设的选聘标准、岗位要求与人才匹配、培训体系、监督考核制度等方面的内容,下面将围绕这八个字来分析如何组建一支高效的可行的营销团队。
曾国藩用人识人总结曾国藩,这位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影响力的人物,在用人识人方面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经验。
一个人的品德就像是根基一样,根基要是不牢,就算有再多的才能,那也是白搭。
在他的观念里,忠诚、诚信、正直这些品德是最为关键的。
忠诚的人会对自己的团队、对自己的事业忠心耿耿,不会轻易背叛。
就好比战场上的士兵,如果对自己的将领不忠,那打起仗来肯定会出大问题。
诚信的人呢,说话算话,和别人交往的时候大家都愿意相信他,这样的人在团队里能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事情的推进。
正直的人不会搞那些歪门邪道,处理事情公平公正,大家都会服气。
他在选拔人才的时候,总是先考察品德这一关,只有品德过关了,才会进一步去看这个人有没有才能。
他还有一个很厉害的识人的方法,那就是观察细节。
从一个人的小习惯、小举动就能看出这个人的性格和能力。
比如说,看一个人在面对利益诱惑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
如果一个人一看到一点小利益就两眼放光,迫不及待地想要据为己有,那这样的人往往是比较贪婪、目光短浅的。
而如果一个人在利益面前能够保持淡定,考虑的是整体的利益或者是更长远的利益,那这种人就比较可靠。
再看一个人对待小事的态度,如果连小事都做不好,马马虎虎的,那大事肯定也难以托付。
相反,那些对待小事都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人,往往有着很强的责任心,是值得信赖的。
曾国藩用人也是很有一套的。
他懂得用人之长,避人之短。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他不会强求一个人是完美无缺的。
他会根据每个人的特长来安排合适的职位。
比如有的人擅长出谋划策,那他就把这样的人放在谋士的位置上,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智慧;有的人勇猛善战,那就把他们安排到战场上冲锋陷阵。
他不会让擅长谋划的人去打仗,也不会让只会打仗的人去做文案工作。
这样一来,整个团队里的每个人都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团队的力量也就发挥到了最大。
而且,他用人还讲究用人不疑。
一旦他认定了一个人是可用之才,他就会给予充分的信任。
曾国藩的用人四法:广收,慎用,勤教,严绳鼎实导读曾国藩一生最重要的功绩就是组建了湘军,平息了太平天国的叛乱,让大清国可以得以继续残喘。
这事靠他一人之力肯定做不到。
那么作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他是如何给自己找帮手的,他的识人、用人之道又是怎么样的?文|郦波,来源|《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专著,特此感谢!一个人的气质、性格和素质往往决定了他的人生,以及他做事的成败,所以曾国藩看重这些方面的观察,也就是看一个人是否符合人才的选拔条件。
究其本质,曾国藩还是着眼于一个人的气质、性格和素质,而这些其实是就是曾国藩识人时的重心所在,曾国藩识人的本质就是选拔人才。
倘若我们如果能够综合曾国藩在家训中,包括他在给朋友的书信中,所提出的用人理论,我们还是可以总结出,曾国藩所谓的人才论相比较于“唯才是举”这种说法,还是相当独特的,也就是说,确实和一般人不太一样。
事实上,所有成功的人基本上都很会发现并使用人才,这基本上也是作为一个成功领导者的首要条件。
像刘邦,相比较于项羽,可以说是一无是处。
要知识没知识,要文化没文化,要长相没长相,要力气没力气,甚至出身也远不如项羽,人家项羽是楚国贵族的后代,刘邦呢,最早不过是个无业游民。
但刘邦只有一点比项羽强,就凭这仅有的一点优势,他最终战胜了项羽,赢得了天下。
刘邦唯一的一点优势,就是他肯用人,他会用人,他能真正做到唯才是举,甚至连陈平这种据说是生活作风有问题的人,他也不管,也照样重用,这才叫真正的唯才是举!总的来说,曾国藩在他的家训里认为用人要分为四部来进行,我们可以称之为“用人四部曲”。
广收曾国藩也主张首先要尽可能地网罗人才,选人、用人的标准不要太严苛。
这是说大家都要用德才兼备的人才,但到哪儿去找那么多德才兼备的人才啊!人都是有私心、有私欲的,有德或者有才,有一样就不简单了,作为一个领导者,不要那么求全责备。
他在家书里曾经批评他弟弟曾国荃说:“人才以陶冶而成,不可眼孔太高,动谓无人可用。
曾国藩的用人和识人之道的名言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曾国藩,清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被誉为“卧虎藏龙”,他在治理江南、平定太平天国等重要历史事件中展现出了非凡的治理才能和军事才华。
曾国藩不仅在政治和军事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更是一个善于用人和识人的领袖。
他的用人和识人之道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曾国藩认为,用人是治国安邦的首要大事,一个领导者要能够善于用人、善于识人,才能使国家兴盛,实现自己的理想。
他在任官江宁时,重用一批有识之士,在官场上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受到了广泛的尊重和爱戴。
曾国藩非常重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他曾经说过:“治一国犹如经营一家,用人不当则无法立足,用人得当则国家繁荣。
”曾国藩的这番话,深刻揭示了用人之道的重要性。
曾国藩在用人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方法,他注重选人而不在乎他的出身资历,只要这个人有能力,有胸怀,有真诚,他就会给予信任和重用。
在曾国藩的身边,有许多出身低微的人,但凭着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勤勉努力,得到了曾国藩的重用,并在事业上取得了不凡的成就。
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品德和才能才是最重要的,只要这个人有能力、有操守,就可以成为他的得力干将。
他曾说过:“不必问他的出身,只要他的才能和品行卓越,就可以任用。
”这种独特的用人标准,使曾国藩在政治和军事事业上得以顺利发展。
曾国藩在识人方面也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方法。
他认为,一个领导者要善于洞察人心,善于辨别人的优缺点,才能选对人、用对人。
曾国藩强调要善于观察对方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从中窥得他的品行和性格,判断他是否可信、可用。
曾国藩还强调要善于交流,要主动与下属、同事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需求和困难,给予及时帮助和支持。
只有深入了解他人,才能更好地与他们合作、协同工作。
曾国藩曾说过:“要用心去了解每一个人,懂得他的长处和短处,才能在工作中得心应手。
”曾国藩的识人和用人之道,深刻影响了后人。
他的用人标准:“重才不重名”,“不问家世,只看才干,不考怀才不遇”,提倡以人的才干和操守为依据,而非以其社会地位、背景和身世为标准来选拔和使用人才。
相关标签:曾国藩 | 人才管理曾国藩用人八字要决2011年08月09日16:08 文/ 卢晓周培训杂志 已有1590位网友访问本文曾国藩出身农家,资质并非上佳,但几乎以一己之力平定太平天国,封侯拜相,位极人臣,成为“中兴第一名臣”,其后更是直接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人对其更是推崇备至。
毛泽东就曾说道:“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
”蒋介石也说过:“曾氏已足为吾人之师资矣。
”纵观曾国藩跌宕起伏、纵横捭阖的传奇一生,他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不世之功,与其识人、选人、育人、用人的高超技巧密不可分,更得益于其倾力打造的“智囊团”,这在当时形成了“名臣能吏,半出其门”、“荐贤满天下”之壮举。
曾国藩能够网罗数量如此之多的智士,并高效地加以统筹、安排及任用,足见其在用人方面的过人之处。
对于如何招贤纳士,曾国藩精辟地用八个字——“广揽”、“慎用”、“勤教”、“严绳”加以总结。
这八字要诀既是对曾氏用人实践经验的高度提炼,也是其用人的智慧结晶。
广揽曾国藩认为“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国家大计,首重留心人才”,“成大事者,以多得助手为第一要义”,“凡有一长一技者,断不敢轻视”。
这与现今的企业重视人才的理念不谋而合。
能否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能否打造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智囊团”是企业未来竞争能否制胜的关键所在。
因此,通过各种途径探寻、吸引各类型的人才成为企业人力资源建设的必修课程。
原则一:不拘一格现在许多企业通过各种途径招聘或委托猎头公司等招揽人才,这其实就是曾氏所言的“广揽”,差别仅在于寻才的途径不同,实质无二。
曾氏选人的第一个原则就是不拘一格,他认为选拔人才不应该以出身、资历来衡量,他强调“要以衡才不拘一格,论事不求苟细,无因寸木朽而弃连抱,无施数罟以失巨鳞”,“不可因微瑕而弃有用之才”。
左宗棠自负甚高、傲气凌人,常以诸葛亮自诩,给人写信的落款通常都是“亮”或“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