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的赋权视角
- 格式:ppt
- 大小:113.50 KB
- 文档页数:29
社会工作18种常用理论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对赋权理论的学习与思考第一次听到“赋权”是在大一的“实践中的社会工作”这门课程,香港的社工老师给我们上老人社会工作时讲到“赋权”,才简单了解到“赋权”就是下放权力给案主,让其自己做决定。
随着专业知识的积累,对“赋权”有了更多的认识,但都不系统。
赋权理论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发展?其具体内涵是什么?它与社会工作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带着这些问题,我认真阅读了《Contemporary Human Behavior theory ——a critical perspective for social work》中的赋权理论(THEORIES OF EMPOWERMENT),并参考了其它相关书籍,对赋权理论有了以下几方面的认识和体会思考。
一、赋权理论相关内容赋权理论帮助我们在如何解决面对压迫时有关社会正义、人类优势和适应等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它不仅促进人们对现实生活条件的认识,也推动人们进行行为的改变。
赋权理论不会指责受害者没有能力去获取资源和权力,相反,它关注到人们因为社会不公、歧视和压迫使自己的需要无法满足,遭遇失败。
所以赋权的目标,在于通过削弱影响个体决定权、行动权的社会性或个别性障碍,增强个体运用权力的能力与自信,或者从环境中向个体注入一定的权力等方式,去帮助人们获得对自己生活的决定权和行动权,从而实现个人的抱负和幸福。
赋权理论的核心概念有赋权(empowerment)、权力(power)、无权(powerlessness)和社会分层(stratification)。
Empowerment,有学者翻译为赋权或增权,是指个人或团体获得权力、资源和掌握自己生活的过程。
赋权理论不仅注重赋权的过程,而且也不断为被剥夺权利的个人或团体创造更多的机会去获得权力和资源。
权力是指一种控制资源和他人的能力。
无权是指人们管理情绪、掌握知识、技能和资源能力的丧失。
社会分层是指由于社会中的群体所掌握的权力的不同,而导致不同的群体位于不同等级位置。
增权理论--巴巴拉·所罗门增权理论(Empowerment Theory)最初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
1976年,美国学者巴巴拉·所罗门(Barbara Solomon)出版了《黑人增权:被压迫社区的社会工作(Black Empowerment:Social Work in Oppressed Communities)》的先驱著作,率先提出“增强权能”的概念。
一、基本概念增权,也称增权、充权、增能,它从Empowerment 翻译而来,是指个人在与他人及环境的积极互动过程中,获得更大地对生活空间的掌控能力和自信心,以及促进环境资源和机会的运用,以进一步帮助个人获得更多能力的过程。
该理论提到,能力不是稀缺资源,经过人们的有效互动,人们的能力可以不断增强。
这里的能力发生在三个层面:个人层面、人际关系层面、环境层面。
个人层面指个人感觉有能力去影响或解决问题;人际层面指个人与他人合作促成问题解决的经验;环境层面指能够改变的不利于实现自助的制度和规则。
权力:是指人们所拥有的能力。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能力不但表现为一种客观的存在,而且表现为人们的一种主观感受,亦即权力感。
正是这种权力感可以促进人们的自我概念、自尊、尊严感、福祉感及重要感。
无权:表示能力和资源缺乏的一种状态。
无权是和权力相对的。
无权也不单是指人们缺乏能力或资源,同时亦是指人们通过一种内化的过程,形成一种无权感,正是由于存在着这种无权感,使得人们指责和贬低自己,进而陷入无权的恶性循环。
二、基本假设个人需求不足和问题的出现是由于环境对人的排挤和压迫造成的,为服务对象所提供的帮助应该着重于增进他们的能力,以对抗环境的压力。
1.个人的无力感源于环境的排挤和压迫;(无力感的三个来源:负向评价、负面经验、无效行动;分别是受压迫的人的自我负向评价;受压迫的人与外在环境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负面经验;环境障碍使他们难以有效地在社会中行动;)2.社会环境中存在的障碍使人无法发挥能力,但阻碍人的能力发挥的环境障碍是可以改变的;3.个人的能力是可以通过社会互动不断地增加;4.服务对象是有能力.有价值的;5.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是合作性的伙伴关系。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21, 10(4), 1036-1041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21 in Hans. /journal/asshttps:///10.12677/ass.2021.104139我国社会工作赋权理论研究综述王悦,崔娟广西科技大学艺术与文化传播学院,广西柳州收稿日期:2021年3月29日;录用日期:2021年4月21日;发布日期:2021年4月28日摘要社会工作作为一项专业的助人活动,起源于西方,使很多受边缘化群体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改善。
为解决我国弱势群体的困境,我国也逐渐开展专业社会工作,帮助服务对象摆脱困境。
随着社会工作不断发展进步,在专业工作应用中使用较为广泛的赋权理论也更加受到专家学者的重视。
赋权理论强调对个体或群体赋权可以使得服务对象获取生活必需的资源,提高控制生活的能力,消除无权感。
我国赋权理论的研究大多是以赋权理论核心概念研究、介入群体研究等方面作为切入点进行赋权理论的应用研究,通过对赋权理论的研究进行梳理,系统地介绍我国学者对社会工作赋权理论的研究现状,为促进社会工作赋权理论在我国的良性发展提供思路,促进我国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与完善。
关键词赋权,本土化,社会工作A Summary of Research on EmpowermentTheory of Social Work in ChinaYue Wang, Juan CuiSchool of Art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Gu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uzhou GuangxiReceived: Mar. 29th, 2021; accepted: Apr. 21st, 2021; published: Apr. 28th, 2021AbstractAs a professional helping activity, social work originated in the West and has improved the quality of life of many marginalized groups. In order to solve the plight of the disadvantaged groups in China, professional social work has been gradually carried out to help the clients get rid of the王悦,崔娟pligh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social work, the more widely used em-powerment theories in professional work applications have also received more attention from experts and scholars. Empowerment theory emphasizes that empowering individuals or groups can enable service targets to obtain resources necessary for life, improve the ability to control life, and eliminate the sense of powerlessness. Most of the research on empowerment theory in China is based on the core concept of empowerment theory, intervention group research and other as-pects as the starting point for the application of empowerment theory. Through combing the re-search on empowerment theory, it systematically introduces Chinese scholars’ social work. The research status of empowerment theory provides ideas for promoting the sound development of social work empowerment theory, and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and perfection of professional social work in China.KeywordsEmpowerment, Localization, Social Work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赋权理论也译作增能理论,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
社会工作理论及其应用一优势视角及其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社会工作理论及其应用优势视角及其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美国堪萨斯大学社会福利学院从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了质疑传统问题视角的服务,并且进行最早的社会工作优势视角的探索。
优势视角提出之后,迅速获得了巨大反响,成为80年代之后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理论流派。
一、优势视角的主要观点优势视角开始于对病态或缺陷模式的批评和怀疑,并立足于积极心理学、抗逆力研究、社会建构、叙事治疗和寻解治疗。
优势视角对病态模式的反思和批评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
他们质疑对问题的理解,认为以往的服务介入策略以问题为焦点,假设服务对象因为有问题才寻求帮助,而且整个服务都围绕着修补服务对象的问题。
优势视角发现,对问题的理解方式与社会工作者的关注焦点直接相关,如果对服务对象的关注不足,就会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服务活动;如果关注服务对象的能力和资源,就会在服务活动中注重挖掘服务对象的优势。
将优势概念引入社会工作,并不是简单添加问题的对立面一一优势,而是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工作实务的基本立场,让服务对象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导者。
优势视角有以下几个关键的概念:1.优势这是优势视角的核心理念。
优势视角认为几乎所有的事物中都包含着优势,包括体验、个人品德、美德和特征等。
在生活中,到处存在着优势,重要的是需要从优势的取向去看待和发现。
例如,社区也是充满优势的资源,非正式的组织环境可能会给予个体支持和资源。
2.赋权优势视角认为发现和探寻个人在社区、机构、社会中的潜在优势和资源是一种去标签的过程,这本质上是一种赋权。
优势视角下的社会工作强调发现个人的潜在资源,摒弃固有的思维定式,相信自我的能力和抉择。
这一颠覆性的理念促使服务对象摒弃传统的理念,将自我问题化的视角转向自我优势,实现了自我赋权,能够增强服务对象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3.成员资格优势视角认为没有成员资格就意味着存在被边缘化、被异化和被压迫的危险。
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公民,为他们的社区负责,并成为有价值的成员。
赋权视角下的农村社区发展【摘要】赋权作为社区发展的一个核心理念,在社会发展工作中,侧重于强调人的主体概念和主观能动性。
赋权理论的真正内涵是,要协助弱势群体或个人排除各种主观和客观的障碍来感受本身的力量,通过其自身的正面经验来激发内在的动力,并且尽可能地在集体的参与中改变或掌握自己的生活。
本文从“赋权”意义的剖析及其发展进行梳理,并选取中国农村陕西省五泉县进行详细分析。
【关键词】赋权;农村;社会工作;社区对于农村社区发展的社会工作这个概念,我们接触的比较少,但是关于“赋权”,我们是有一定的了解的,健康社区综合发展以及灾害管理环境保护项目等,都在强调着“赋权”。
对于农村社会工作者来说他们对于“赋权”的认识一直存在着跨越两种文化的“语言障碍”。
然而,简单的文化“翻译”者可能不会面临这样的困境。
如果我们仅仅从赋权的字面上去理解,那么,《英汉妇女与法律词汇释义》可以理解为,使具有权利。
对这个词的释义是:指人们对自己的生活和社团重新获得权力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个人也是集体所经历的过程。
使具有权利一词首先为美国黑人权力运用系统的使用。
在六十多年代很多社团采用了使具有权利这个概念,将其作为一个政治目标,包括美籍亚裔运动和妇女运动。
在国内和国际领域里,使个人和集体具有权利和策略是提高人们的觉悟,对不平等、受压迫的原因进行分析教育,将基层人士组织起来对具体问题进行活动,例如核武器裁军、对妇女实行暴力和环境保护。
可语言翻译上的问题,一旦变成为社区实践的理念就不再那么简单了。
当然,它也会变得更加具象,为理解它提供一些基本的途径。
与赋权相连,在社会性别与发展模式下,经常写的就是“妇女赋权”,这一概念出现源于80年代全球女权主义者针对女性的附属地位和社会性别架构的论证和批判,其中第三世界国家的女权主义者是最主要的参与者。
墨西哥农村社区发展过程中,妇女通过自己在项目中参与程度的叙述,对赋权从不同层面进行了描述:1、在上的权利:这种权利指一种主/从关系,基本上说就是基于社会认可的暴力和威胁,它需要用持续的警惕来维持,也需要主动的和被动的抵抗。
社会工作赋权理论社会工作相关理论目录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二、社会学习理论......................................................... ........................................................... . (2)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2)四、镜中我理论......................................................... ........................................................... (2)五、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 (2)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2)七:九型人格理论......................................................... ........................................................... .. (3)八、社会损害理论和社会重建理论......................................................... .. (3)九、社会支持网络......................................................... ........................................................... . (4)(一)发展......................................................... ........................................................... . (4)(二)基本假设......................................................... ........................................................... .. (4)(三)定义......................................................... ........................................................... . (4)(四)分类......................................................... ........................................................... . (4)(五)功能......................................................... ........................................................... . (4)(六)社会支持程度之影响因素......................................................... (4)(七)应用......................................................... ........................................................... . (4)十、优势视角理论......................................................... ........................................................... .. (4)(一)、优势视角的原则(saleebey)................................................. . (5)(二)、优势词典......................................................... ........................................................... . (6)(三)、病态视角的假设......................................................... .. (6)(四)、优势视角的核心信念......................................................... . (7)十一、生态系统理论......................................................... ........................................................... .7十二、社会化理论......................................................... ........................................................... . (8)十三、活动理论......................................................... ........................................................... .. (8)十四、弗诺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8)(一)、意识与潜意识......................................................... .. (8)(二)、人格结构理论......................................................... .. (8)(三)、性本能理论......................................................... (9)(四)、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 .. (9)(五)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 (9)十五、社会系统理论......................................................... ........................................................... .10十六、场论.................................................................................................................... .. (11)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hierarchyof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中所提出。
社会工作的赋权视角一、理论脉络先驱性论著《黑人赋权:压制性社区的社会工作》。
Solomon(1976)。
“缺乏技巧、知识和(或)物质资源以及情绪管理能力,以致无法令自己满意地有效扮演重要的社会角色”(Solomon,1976)。
而这样的无力感却引来负面评价,这些负面评价不仅存在于歧视少数民族的实践、组织和事件中,也存在与贬抑、蔑视他们的语言中”。
(Payne,2005)Solomon的研究表明,大多数人都要经历这样的发展:在早期的家庭生活中获得的良好经验带给他们参与社会互动的信心与能力,而这样的信心与能力增强了他们协调人际关系、充分运用社会制度去进一步提高自己能力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拥有有利于接受并良好扮演重要的社会角色。
而对很多受压制的人群而言,他们可能面临一系列的权力障碍,包括间接性的和直接性的。
间接性权力障碍的影响:负面的早期生活经验会减少人们参与社会互动的信心,从而影响人们的人际关系协调和社会制度的运用,并进而直接制约人们对重要社会角色的承担。
直接性权力障碍的负面影响:劣质的服务可能导致糟糕的健康状况,并阻碍个人的发展;教育过程中的歧视可能限制人们的学习机会,也可能妨碍人们对重要社会角色的扮演。
赋权的目标将自己看作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的因果行动者(caualagent);将社工看作拥有案主可以利用的知识和技巧的人;将社工看作解决问题的朋友和伙伴;将权力结构看作复杂而部分开放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部作用的影响。
这样,社工可以消除案主身上的起源于负面评价的各种消极反应,让他们能够在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的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同时发现并消除影响案主的障碍,发现并实施有利于有效解决问题的支持性措施(Solomon,1976)。
赋权就是一种教育性活动,经由对话与合作,案主参与到一定的实践之中,体验并采取行动去应对由自己的行动引致的现实,而这种体验与应对本身又会进一步影响以后的行动。
因此,这样的实践是反思性的(Payne,2005)。
社会工作的性别与权力分析社会工作是指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支持和服务的职业领域。
在社会工作实践中,性别与权力是两个重要的议题,它们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对社会工作的实践和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一、性别视角下的社会工作性别视角是指从性别关系的角度出发,分析和思考社会问题的理论框架。
在社会工作实践中,性别视角着重关注女性的权益与需求,倡导性别平等,批判和解构女性面临的不平等和歧视问题。
首先,性别视角揭示了社会工作中的性别不平等问题。
在各个领域的社会工作实践中,女性往往处于弱势地位,面临职业发展难、收入差距大以及工作场所性别歧视等问题。
社会工作者需要通过维权行动和性别教育等手段,促进性别平等的实现。
其次,性别视角强调了社会工作中对受害者的关注。
由于性别不平等的存在,女性更容易成为受害者,如家庭暴力、性侵犯等。
社会工作者需要具备性别意识,提供针对性别问题的咨询和支持服务,帮助受害者重建自我,摆脱困境。
再次,性别视角关注了社会工作中的男性问题。
虽然女性在社会工作中更容易成为受害者,但男性同样面临着一些特殊的困境和需求。
例如,社会对于男性的性别角色和期望经常使他们忽略自身的情感和压力,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男性饶舌团体、男性心理咨询等方式提供支持。
二、权力视角下的社会工作权力视角是研究权力运行和影响的理论观点。
在社会工作实践中,权力视角关注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机构与服务对象之间的权力关系,以及权力对社会工作实践和效果的影响。
首先,权力视角揭示了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权力影响。
社会工作者在提供帮助和支持的过程中,可能会对服务对象产生一定的影响和控制,这需要社会工作者保持专业和道德的自律,确保权力的行使不滥用,并尊重服务对象的自治权。
其次,权力视角关注了机构对社会工作者的权力约束和影响。
社会工作机构对社会工作者的规范、评估和资源分配等方面拥有一定的权力,而这种权力可能会对社会工作者的工作方式和实践产生影响。
增权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新视角一、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迁,社会工作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个背景下,增权理论逐渐成为了社会工作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框架。
增权社会工作不仅关注个体的需求和问题,更强调通过增强个体的权力和能力,促进他们的自我发展和社会参与。
本文将从新视角出发,探讨增权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践,以期为社会工作领域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增权社会工作理论认为,个体在社会中往往因为各种原因而失去或部分失去权力,导致他们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参与社会生活。
增权社会工作的核心目标是通过一系列干预措施,帮助个体恢复和增强他们的权力,提升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效能感,从而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问题。
在实践层面,增权社会工作注重与个体的合作和互动,通过参与式、赋权式的工作方法,激发个体的内在动力和潜能。
这种实践模式不仅关注解决当前的问题,更注重培养个体的长远发展能力和社会参与意识。
同时,增权社会工作也强调在干预过程中关注个体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以确保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和适应性。
1. 增权社会工作概念的提出及其背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工作作为一种旨在帮助个体、家庭和社区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专业实践,逐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在这一背景下,增权社会工作(Empowerment Social Work)的概念应运而生,为社会工作领域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增权社会工作的提出,主要基于对传统社会工作实践的反思和批判。
传统社会工作往往侧重于解决个体的困难和问题,忽视了个体自身的潜能和能力。
增权社会工作则强调,个体不仅是问题的承受者,更是解决问题的主体。
它关注个体的内在力量,致力于激发和挖掘个体的潜能,使其能够自主地面对和解决社会问题。
增权社会工作的提出还与社会变迁和人们需求的变化密切相关。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人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物质帮助,更渴望获得自尊、自信和自我实现的机会。
增权理论概述(无参考文献)赋权理论概述(无参考文献)一、社会工作理论中的授权视角“赋权”是社会工作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视角,也是近三十年来国外社会工作研究者们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
随着我国专业社工的发展,近几年对赋权视角的关注和也较多。
我们知道社会工作的对象通常是社会生活中“需要帮助的人”,而社会工作的最终目标是“助人自助”,在社会工作理论的若干视角中,赋权视角的工作实践最能契合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核心价值。
(一)赋权的视角是什么赋权,也称增权、充权,它从empowerment翻译而来。
所罗门是这样界定赋权的:“社工针对案主所采取的一系列活动的过程,旨在减少基于污名群体的成员的负面评价而形成的无力感。
它涉及辨识导致这一问题的权利障碍和旨在减少间接权利障碍的影响和减少直接权利障碍的运作的特定策略的发展实施。
”根据所罗门对赋权的界定,我们看到赋权“具有三个相互关联的维度:(1)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和潜力的自我意识;(2)建构知识和能力以更批判性的理解个人环境的社会和政治现实之网;(3)开发资源和策略以实现个人和集体目标。
赋权可以在三个层面上进行:一个是个人层面,个人认为他们有能力影响或解决问题;第二,人际关系层面,个人与他人合作的经验促进问题解决;三是政治层面,可以促进政策或政治层面的变化。
从以上所罗门和李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到,授权视角从个人、人际和政治三个层面最彻底地表达了“帮助他人和自助”的核心价值。
基于此,许多社会工作理论家非常重视赋权视角在社会工作中的实践。
例如,Simon(1994)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描述了以赋权为导向的社会工作的特点;在《社会工作的赋权导向》一书中,Lee(1994)描述了一种赋权导向的社会工作模式,包括专业目的、价值、知识、理论基础和方法。
(二)赋权的层次赋权包括以下三个层面:第一,个人层面的赋权。
所谓个体赋权,是指个体控制自身生活的能力,以及整合和影响环境的能力,包括实际控制能力和心理控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