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权视角
- 格式:ppt
- 大小:1.72 MB
- 文档页数:24
* 农民合作社发展中政府行为逻辑:基于赋权理论视角的讨论*□徐旭初内容提要: 农民合作社发展中的政府行为是合作社理论与实践的核心问题之一。
在我国强势政府全面治理的情境中,农民合作社与政府之间存在着不对称的相互赋权关系,而政府拥有较大的干预优势和作用空间。
本文从赋权理论视角,基于我国政府与农民合作社的现实关系状况,揭示了合作社发展中政府行为的动因、维度及作用机制,研判了合作社发展中政府赋权行为的特征。
关键词: 农民合作社;政府;赋权理论;相互赋权;作用机制DOI:10.13246/ki.iae.2014.01.003一、引言作为旨在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的组织制度形式,农民合作社**的产生及发展始终因某种“制度嵌入性”( Instituti o nal Embeddedness) ***受制于更大的宏观结构,而政府又往往直接扮演这种宏观结构的建构者和调控者的角色。
一般认为,在一个完全遵从自由竞争机制的市场环境下,农民合作社的制度安排处在市场机制失灵的边缘,对政府的扶持具有某种天然的倾向性( 苑鹏,2001 ) 。
正是这种“天然的倾向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合作社与政府间内在的复杂联系,同时也赋予了政府通过介入合作社组织环境而对其发展路径进行干预的作用空间。
因此,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在我国日益开放的农村经济发展格局之下,农民合作社与政府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更具体的问题是,潜藏在农民合作社与政府互动过程背后的政府行为逻辑究竟是什么其行为动因、维度与机制又是如何的?而这一切又会对农民合作社的发展前景产生怎样的影响在此,本文试图从“赋权理论”( Emp ow erment T he o r y) 的视角来理解这些问题。
一般认为,自1990年代中期以来,政治社会学、新政治经济学呈现出显著的“赋权”理论转向。
赋权理论提出了一个探讨政府与民间组织关系的有效的切入点,也指出了一个基本的互动架构,但并没有在法团主义的框架内给出赋权( 特别是“相互赋权”) 得以实践的运行机制。
《赋权理论视角下城市社区的协商治理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当下社会治理体系中,城市社区作为基层治理单元,其治理模式和效果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与和谐。
赋权理论作为一种强调个体与集体赋权、参与和协商的理论框架,为城市社区的协商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文将从赋权理论的视角出发,对城市社区的协商治理进行深入研究,旨在探讨其在实践中的运用及其对社区治理的积极影响。
二、赋权理论概述赋权理论强调个体与集体的赋权、参与和协商,主张通过增强个体的能力和集体的决策权,以实现更好的社会治理效果。
在社区治理中,赋权理论重视居民的参与和决策权,认为只有让居民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才能更好地实现社区的和谐与稳定。
三、城市社区协商治理的现状当前,我国城市社区的治理模式正在从传统的行政化管理向协商治理转变。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居民参与度不高、决策过程不透明等。
这些问题影响了社区治理的效果,也制约了社区的和谐与稳定。
四、赋权理论在城市社区协商治理中的应用(一)增强居民的参与和决策权在赋权理论的指导下,城市社区应增强居民的参与和决策权。
通过建立居民参与平台、开展居民议事会等方式,让居民参与到社区治理中,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同时,社区应尊重居民的决策权,让居民参与到决策过程中,共同商讨解决方案。
(二)建立透明的决策过程为了确保决策的公正和透明,城市社区应建立透明的决策过程。
在决策过程中,应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包括居民、社区组织、政府等各方面的意见。
同时,决策过程应公开透明,让居民了解决策的依据和过程,增强决策的可信度和公信力。
(三)强化社区组织的角色社区组织在社区治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赋权理论强调社区组织的参与和协作,认为只有强化社区组织的角色,才能更好地实现社区的和谐与稳定。
因此,城市社区应加强与社区组织的合作与协作,共同参与社区治理。
五、实践案例分析以某城市社区为例,该社区在协商治理中运用了赋权理论。
通过建立居民参与平台、开展居民议事会等方式,增强了居民的参与和决策权。
社会工作赋权理论视角下的农村女性素质提升社会工作赋权理论视角下的农村女性素质提升本文关键词:社会工作,视角,素质,提升,理论社会工作赋权理论视角下的农村女性素质提升本文简介:[摘要]以社会学中的妇女赋权理论为切入点,简要介绍赋权理论的发展及核心理念,并提出赋权理论在提升农村女性身体素质、知识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介入策略,以期对未来农村女性社会工作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社会工作;赋权理论;农村女性素质1妇女赋权理论赋权概念产生于20世纪六七十社会工作赋权理论视角下的农村女性素质提升本文内容:[摘要]以社会学中的妇女赋权理论为切入点,简要介绍赋权理论的发展及核心理念,并提出赋权理论在提升农村女性身体素质、知识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介入策略,以期对未来农村女性社会工作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社会工作;赋权理论;农村女性素质1 妇女赋权理论赋权概念产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民权运动,经过发展与实践,内容愈来愈丰富。
一些人认为赋权是一个帮助人们获得他们自己生活控制权的过程。
这个视角将焦点放在提升服务使用者个人的力量和自尊、增加参与社会的能力上,因此寻求个人的改变而不是社会结构的改变。
从结构的视角去理解赋权,就是人们如何获得对自己生活的控制权,理解赋权就要理解权力存在于社会关系中,是一种权力的宰制使得个人失去改变生活的自主性或者能动性,也因为这样,赋权就是要改变社会结构赋予某些阶级、性别、年龄及其他族群在权力上的宰制,鼓励受压迫的人们去理解结构的压迫,从而让个体拿回对生活的控制权力。
只有这样,个人在社会中的无力感才会削弱。
在后现代视角下,对赋权有新的理解和提醒,认为赋权不必然就是一种解放的语言,很可能也变成一种压迫的語言。
社会工作用自己的专业语言和社会工作专家实施赋权本身就是一种值得警惕的权力关系,很可能带着解放的意图而形成一种精心安排的霸权。
赋权理论自产生至今已被广泛地应用到各个领域。
《赋权理论视角下城市社区的协商治理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当下社会发展进程中,城市社区治理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
伴随着社区治理理论的不断发展和赋权理念的兴起,协商治理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理模式,正在城市社区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从赋权理论的视角出发,探讨城市社区的协商治理问题,分析其现状、问题及解决策略。
二、赋权理论与城市社区治理赋权理论强调个体或群体获得权力、资源、知识和能力的提升,以实现自我发展和社会进步。
在城市社区治理中,赋权理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居民参与、多元主体协同、社区自治等方面。
通过赋权,社区居民能够更好地参与到社区治理中,发挥自身的作用,实现自我价值。
同时,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也能促进社区治理的效率和效果。
三、城市社区协商治理的现状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正在向协商治理模式转变。
在协商治理模式下,政府、社区组织、居民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通过平等、公开、透明的协商过程,达成共识,推动社区治理的进行。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居民参与度不高、协商过程不透明、多元主体协同不够等。
这些问题影响了协商治理的效果和效率,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四、赋权理论在协商治理中的应用在赋权理论的指导下,城市社区的协商治理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 提升居民参与度。
通过宣传教育、培训等方式,提高居民的参与意识和能力,鼓励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治理。
2. 推动多元主体协同。
建立多元主体协同机制,促进政府、社区组织、居民等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共同推动社区治理的进行。
3. 实现信息公开和透明。
通过建立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居民了解社区治理的相关信息,促进协商过程的公开和透明。
4. 强化社区自治。
通过赋权居民和社区组织,推动社区自治的实现,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五、案例分析以某城市社区为例,该社区在协商治理过程中,通过开展居民会议、座谈会等方式,广泛征求居民的意见和建议。
同时,建立多元主体协同机制,政府、社区组织、居民等共同参与,推动社区治理的进行。
对赋权理论的学习与思考第一次听到“赋权”是在大一的“实践中的社会工作”这门课程,香港的社工老师给我们上老人社会工作时讲到“赋权”,才简单了解到“赋权”就是下放权力给案主,让其自己做决定。
随着专业知识的积累,对“赋权”有了更多的认识,但都不系统。
赋权理论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发展?其具体内涵是什么?它与社会工作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带着这些问题,我认真阅读了《Contemporary Human Behavior theory ——a critical perspective for social work》中的赋权理论(THEORIES OF EMPOWERMENT),并参考了其它相关书籍,对赋权理论有了以下几方面的认识和体会思考。
一、赋权理论相关内容赋权理论帮助我们在如何解决面对压迫时有关社会正义、人类优势和适应等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它不仅促进人们对现实生活条件的认识,也推动人们进行行为的改变。
赋权理论不会指责受害者没有能力去获取资源和权力,相反,它关注到人们因为社会不公、歧视和压迫使自己的需要无法满足,遭遇失败。
所以赋权的目标,在于通过削弱影响个体决定权、行动权的社会性或个别性障碍,增强个体运用权力的能力与自信,或者从环境中向个体注入一定的权力等方式,去帮助人们获得对自己生活的决定权和行动权,从而实现个人的抱负和幸福。
赋权理论的核心概念有赋权(empowerment)、权力(power)、无权(powerlessness)和社会分层(stratification)。
Empowerment,有学者翻译为赋权或增权,是指个人或团体获得权力、资源和掌握自己生活的过程。
赋权理论不仅注重赋权的过程,而且也不断为被剥夺权利的个人或团体创造更多的机会去获得权力和资源。
权力是指一种控制资源和他人的能力。
无权是指人们管理情绪、掌握知识、技能和资源能力的丧失。
社会分层是指由于社会中的群体所掌握的权力的不同,而导致不同的群体位于不同等级位置。
《社会工作理论》复习提纲1、Payne的三分模型:(简答)他将社会理论分为三类:反思性—治疗性理论、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理论、个人主义—改良主义理论。
反思性—治疗性理论认为社会工作的贡献在于增进和案主成长和自我实现,努力实现个人、团体和社会可能拥有的最大福利。
案主与他人持续不断的互动改变着他们自己的观念也影响着他人,正是这种相互之间的影响赋予了社会工作的治疗性作用。
社会工作的治疗作用使得人们获得能力以控制自己的感觉和生活方式,能够克服或摆脱痛苦和不利的情况。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理论争辩说,社会工作应致力于寻求社会合作和社会互助,从而让最受压迫和最弱势的人们获得控制自己的生活的能力,社会工作要增强人们参与和合作过程的能力,这一过程会创造出所有人们都可以拥有并参与和其中的体制。
个人主义—改良主义理论施舍或工作为社会中的个人提供福利服务的一个组成,他可以满足个人的需求而提高整体福利服务水平。
努力进行社会变革使之更为平等,或通过个人提高和社会实现个人或者社会标准目标是社会工作的宗旨,因此个人、群体、社区和社会层面的改变成为聚焦。
2、不同理论范式对“什么是有效地实践”的理解有什么不同:(论述)实证传统在实践部分,社工的早期有科学诊断之说。
这一实践观遵循问题—评估—介入—评鉴的路径,案主被视为一个问题的集合体,社工要以现行的因果关系去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即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就可以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人本传统在宏观层次,人本主义致力于从人的尊严和价值出发建构制度和政策,从而实现Goroff归纳的基于人本主义的社会的以下特征:每个人都被视为具有内在尊严和价值的个体;人们之间的关系是非剥削性的、合作性的和平等的;人类经由劳动而创造的资源应该按照符合他们的需要的原则予以分配;每个人都有权去发展自己的潜能。
这样的特征无疑符合社会工作的宗旨。
激进传统倡导结构分析。
P24,上课时不知道为什么这没听,没有划出重点。
社会建构传统老师也没有具体说实践部分是什么。
赋权增能:成人教育发展新视角内容摘要:一、管理会计发展的认识误区笔者认为,在我国人们对管理会计的发展存在一些认识误区,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进程。
一、管理会计发展的认识误区笔者认为,在我国人们对管理会计的发展存在一些认识误区,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进程。
1、把财务会计看得比管理会计更重要。
我国近10年来,比起管理会计的研究,财务会计的问题则是理论界讨论的热点,其研究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其背景即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主管部门推进下的财务会计改革。
企业的领导对于财务会计的重视则远胜于管理会计,管理会计在实务中推广困难,深入更困难。
在会计教育上,无论作为学校专业教育还是在职专业培训,管理会计的相关课程不是设置过于单薄,就是在时间安排上难以保证。
这些做法背后实质上隐藏着“管理会计的重要性次于财务会计”的观念。
2、不重视在新的管理环境下发挥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作用。
“Empowerment”一词随着“建设学习型城市北京宣言”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Empowerment”这一概念有着非常复杂和丰富的内涵。
文章尝试对Empowerment意涵进行解读,并在此基础上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分析了赋权增能与成人教育的关联性。
在赋权增能的视角下对未来的成人教育发展进行展望,认为赋权增能可以赋予成人教育新的功能目标,可以促使成人教育更关注于弱势群体,可以为成人教育提出新的教育内容,同时也有助于更新成人教育教学的理念和方法。
2013年10月21日至23日,由教育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北京市政府共同主办的“首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在北京召开,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02个成员国500多名代表发出“建设学习型城市北京宣言”,承诺将采取措施和具体行动,加倍努力让城市发展成为学习型城市。
“北京宣言”的第一个承诺是“Empowerin g Individuals and Promoting Social Cohesion”,由此一个既熟悉又新颖的概念“Empowerment”走进了成人教育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的视野。
网络赋权视角下“抖音”中的城市文化形象塑造过程及策略研究王蕊,袁可亭(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苏徐州221116)摘要:全媒体时代赋予普通网民更多的自由表达、内容生产、技术利用和分享传播的权力,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App 成为城市文化形象塑造和传播的新渠道。
网民在分享自己“美好生活”的同时,也重新塑造了更加多元化的城市文化形象。
本文通过对抖音相关主题词的检索和分析,整理出成都、西安等城市文化形象载体在抖音短视频与官方网站宣传中存在的差异,并从网络赋权视角提出了抖音中的城市文化形象塑造存在环境感知、文化表征、分享与传播四个过程。
最后在前文分析基础之上,为城市利用抖音塑造和传播城市文化形象提出了针对性策略。
关键词:网络赋权;城市文化形象;抖音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20-11-12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旅游古镇居民社会关系网络的演化特征及其机理研究”(41701147)作者简介:王蕊(1984—),女,安徽宿州人,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化资源开发、公共文化空间、文化地理。
全媒体时代,短视频软件的广泛使用使网民们有了更便利的自由表达、内容生产、技术利用和分享传播的权力。
“记录美好生活”的抖音App 成为网民自由表达的主要阵地和平台,重庆、西安等历史文化名城也随之成为网红城市,并呈现出与官方网站宣传中所不同的、更加多元化的文化形象。
本文对城市文化形象载体在抖音和官方网站中的差异进行分析,并梳理抖音中城市文化形象塑造的过程,对于城市管理者借用抖音平台进行城市文化形象塑造和传播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理论回顾(一)网络赋权赋权(empowerment )概念的提出者巴巴拉·所罗门(Barbara Solomon )认为,赋权是一种社会工作的专业活动,目的是协助一些受社会歧视的群体,对抗遭受的不公平待遇,并减低自身的无能和无权感,增加权利与能力1。
赋权视角下的农村社区发展【摘要】赋权作为社区发展的一个核心理念,在社会发展工作中,侧重于强调人的主体概念和主观能动性。
赋权理论的真正内涵是,要协助弱势群体或个人排除各种主观和客观的障碍来感受本身的力量,通过其自身的正面经验来激发内在的动力,并且尽可能地在集体的参与中改变或掌握自己的生活。
本文从“赋权”意义的剖析及其发展进行梳理,并选取中国农村陕西省五泉县进行详细分析。
【关键词】赋权;农村;社会工作;社区对于农村社区发展的社会工作这个概念,我们接触的比较少,但是关于“赋权”,我们是有一定的了解的,健康社区综合发展以及灾害管理环境保护项目等,都在强调着“赋权”。
对于农村社会工作者来说他们对于“赋权”的认识一直存在着跨越两种文化的“语言障碍”。
然而,简单的文化“翻译”者可能不会面临这样的困境。
如果我们仅仅从赋权的字面上去理解,那么,《英汉妇女与法律词汇释义》可以理解为,使具有权利。
对这个词的释义是:指人们对自己的生活和社团重新获得权力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个人也是集体所经历的过程。
使具有权利一词首先为美国黑人权力运用系统的使用。
在六十多年代很多社团采用了使具有权利这个概念,将其作为一个政治目标,包括美籍亚裔运动和妇女运动。
在国内和国际领域里,使个人和集体具有权利和策略是提高人们的觉悟,对不平等、受压迫的原因进行分析教育,将基层人士组织起来对具体问题进行活动,例如核武器裁军、对妇女实行暴力和环境保护。
可语言翻译上的问题,一旦变成为社区实践的理念就不再那么简单了。
当然,它也会变得更加具象,为理解它提供一些基本的途径。
与赋权相连,在社会性别与发展模式下,经常写的就是“妇女赋权”,这一概念出现源于80年代全球女权主义者针对女性的附属地位和社会性别架构的论证和批判,其中第三世界国家的女权主义者是最主要的参与者。
墨西哥农村社区发展过程中,妇女通过自己在项目中参与程度的叙述,对赋权从不同层面进行了描述:1、在上的权利:这种权利指一种主/从关系,基本上说就是基于社会认可的暴力和威胁,它需要用持续的警惕来维持,也需要主动的和被动的抵抗。
社区工作中的赋权理论的解释是什么?社会工作是以帮助人们克服阻碍其成长和发展的个人或环境的障碍,促进个体自身发展为目的的,所以在社会工作实践过程中,赋权是重要的目标之一。
在社会工作实践过程中,社工要以赋权为导向,相信任何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技巧、理解与能力,必须充分认识他们的存在,而非只是看到加注在案主身上的负面标签;社会必须相信案主有自己改变自己的能力,他们有能力去增加他们的优势并由此而为社会的整体利益作贡献。
因此社工在对个案问题进行介入时,要帮助案主明确其所处的环境,发现他们所想要的东西,使案主认识到自己的潜能,从而自己学会运用资源,真正掌握权力,掌握自己的生活。
总体上讲,综合各个学者的观点,赋权可以看作是实现一个目标或一种心理状态的发展过程和介入方式。
它既是一种理论,也是一种实践。
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要以赋权理论为导向,促进赋权理论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的发展和在帮助弱势群体获得资源和权力方面真正发挥作用,实现弱势群体的赋权。
三、赋权理论结合社会工作的思考赋权理论有其丰富的内涵,赋权不仅是社会工作的目标之一,也是社会工作实践的关键所在。
那么,在社会工作实践中,如何才能真正实现案主的赋权呢?赋权是否就是“赋予”案主权力呢?读完《赋权理论》,笔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这两个问题作了以下的思考。
在社会工作实践中,要真正实现案主的赋权,笔者认为社工必须了解案主的赋权体现在个人赋权和社会赋权两个层面的内容以及两者的关系,从而,在介入案例时,社工才能帮助案主、使其个人赋权和社会赋权得到真正实现,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案主赋权。
个人赋权,就是社工要下放权力(一般指选择权和决定权)给案主,让案主自己掌握自己的行为,做出选择,使案主对个人决定具有更多的控制权,然后让案主学习新的方法,采用那些可以给他们带来更满意、更有收获的结果的行为。
笔者认为这与社会工作七大原则中的案主自决原则相似。
它们都强调案主有对自己行为做出选择和决定的权力,社会工作者必须尊重,在案主自己做出选择和决定的基础上,社工协助案主去解决问题。
增权理论概述(无参考文献)赋权理论概述(无参考文献)一、社会工作理论中的授权视角“赋权”是社会工作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视角,也是近三十年来国外社会工作研究者们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
随着我国专业社工的发展,近几年对赋权视角的关注和也较多。
我们知道社会工作的对象通常是社会生活中“需要帮助的人”,而社会工作的最终目标是“助人自助”,在社会工作理论的若干视角中,赋权视角的工作实践最能契合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核心价值。
(一)赋权的视角是什么赋权,也称增权、充权,它从empowerment翻译而来。
所罗门是这样界定赋权的:“社工针对案主所采取的一系列活动的过程,旨在减少基于污名群体的成员的负面评价而形成的无力感。
它涉及辨识导致这一问题的权利障碍和旨在减少间接权利障碍的影响和减少直接权利障碍的运作的特定策略的发展实施。
”根据所罗门对赋权的界定,我们看到赋权“具有三个相互关联的维度:(1)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和潜力的自我意识;(2)建构知识和能力以更批判性的理解个人环境的社会和政治现实之网;(3)开发资源和策略以实现个人和集体目标。
赋权可以在三个层面上进行:一个是个人层面,个人认为他们有能力影响或解决问题;第二,人际关系层面,个人与他人合作的经验促进问题解决;三是政治层面,可以促进政策或政治层面的变化。
从以上所罗门和李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到,授权视角从个人、人际和政治三个层面最彻底地表达了“帮助他人和自助”的核心价值。
基于此,许多社会工作理论家非常重视赋权视角在社会工作中的实践。
例如,Simon(1994)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描述了以赋权为导向的社会工作的特点;在《社会工作的赋权导向》一书中,Lee(1994)描述了一种赋权导向的社会工作模式,包括专业目的、价值、知识、理论基础和方法。
(二)赋权的层次赋权包括以下三个层面:第一,个人层面的赋权。
所谓个体赋权,是指个体控制自身生活的能力,以及整合和影响环境的能力,包括实际控制能力和心理控制能力。
72赋权视角下的中国媒介与后现代女性主义陈 皓(安康学院,陕西 安康 725700)摘 要:近年来中国媒介对于现代女性的独立自主形象的塑造深入人心,与现实社会中对“高学历、高收入、高智商”的女性个人发展、婚恋观的压力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网络媒体塑造了对于女性较友好的舆论环境,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女性话语权的提升。
但从赋权视角来看,女性主义所倡导的平权不仅仅是话语权的单方面,因此,后现代女性主义认为,为了提升女性地位,一要模糊性别概念,二要去标签化,三要发挥女性优势。
关键词:赋权;后现代女性主义;媒介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8)12-0072-01赋权理论最早是Solomon 在一本关于黑人赋权的著作中提出来的。
他关注的是黑人这个少数民族群体,因为缺乏资源而产生无力感,最终导致社会化失败,带来社会评价的负面性。
[1]在社会工作实践中,赋权被用于帮助一些弱势群体获得资源,消除无力感,提高自助的技能,获得更多的能力和更高的社会地位等。
赋权理论被引入女性主义主要是因为当代女性主义运动和女性主义思潮的发展。
女性主义在现代的发展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慢慢进入“温柔的女权主义”。
直至20世纪90年代,性别概念出现危机,后现代女性主义思潮崛起。
后现代女性主义以一种解构的方式,挑战传统性别二元化的区分,认为社会性别不应该只是简单的男性和女性的区别,应该承认更多的生理上和社会心理上的性别,因此,性别多元化的概念被提出。
学者开始对性别的社会建构本身产生怀疑,认为性别不是天生的,性别是可以改变的。
后现代女性主义对传统性别观念的解构以及对于男权社会的挑战,让女性主义的思潮深入人心,带来了更开放的性别视角和新的思路。
在此思潮之下,后现代女性主义势头正猛,中国社会近些年来对于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的表达,树立并成就了许多“高收入、高学历、高智商”的女性,也让更多的普通女性有了自己的奋斗目标。
《社会工作理论》复习提纲1、Payne的三分模型:(简答)他将社会理论分为三类:反思性—治疗性理论、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理论、个人主义—改良主义理论。
反思性—治疗性理论认为社会工作的贡献在于增进和案主成长和自我实现,努力实现个人、团体和社会可能拥有的最大福利。
案主与他人持续不断的互动改变着他们自己的观念也影响着他人,正是这种相互之间的影响赋予了社会工作的治疗性作用。
社会工作的治疗作用使得人们获得能力以控制自己的感觉和生活方式,能够克服或摆脱痛苦和不利的情况。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理论争辩说,社会工作应致力于寻求社会合作和社会互助,从而让最受压迫和最弱势的人们获得控制自己的生活的能力,社会工作要增强人们参与和合作过程的能力,这一过程会创造出所有人们都可以拥有并参与和其中的体制。
个人主义—改良主义理论施舍或工作为社会中的个人提供福利服务的一个组成,他可以满足个人的需求而提高整体福利服务水平。
努力进行社会变革使之更为平等,或通过个人提高和社会实现个人或者社会标准目标是社会工作的宗旨,因此个人、群体、社区和社会层面的改变成为聚焦。
2、不同理论范式对“什么是有效地实践”的理解有什么不同:(论述)实证传统在实践部分,社工的早期有科学诊断之说。
这一实践观遵循问题—评估—介入—评鉴的路径,案主被视为一个问题的集合体,社工要以现行的因果关系去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即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就可以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人本传统在宏观层次,人本主义致力于从人的尊严和价值出发建构制度和政策,从而实现Goroff归纳的基于人本主义的社会的以下特征:每个人都被视为具有内在尊严和价值的个体;人们之间的关系是非剥削性的、合作性的和平等的;人类经由劳动而创造的资源应该按照符合他们的需要的原则予以分配;每个人都有权去发展自己的潜能。
这样的特征无疑符合社会工作的宗旨。
激进传统倡导结构分析。
P24,上课时不知道为什么这没听,没有划出重点。
社会建构传统老师也没有具体说实践部分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