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22地图上的发现
- 格式:pptx
- 大小:553.47 KB
- 文档页数:20
22 地图上的发现1《地图上的发现》这篇课文,叙述的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首创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
教学重点是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即魏格纳是怎样发现大陆漂移的。
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所以,在上课前,我就准备了一个地球仪,打算让学生在了解了魏格纳的奇妙想法之后,让学生借助地球仪观察是不是跟作者说的一样,是那样惊人的吻合。
先出示地球仪,然后让学生们观察,交流自己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在这个基础上再开始新课,效果就不一样了,学生就不会连位置也找不到,相反会产生更大的兴趣想学习这篇文章。
看到题目,他们肯定会问“这个发现是什么?是谁发现的?是怎么发现的?课文学习就这可以这样进行下去。
所以一节课的开头很重要,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是最关键的一点。
像这一课,这个地球仪就犹如一粒石子投进了学生心田,从而激起学生观察的热情。
到再学习课文时,学起来就会很顺利,学生也会真正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去发现,使课文描述动起来。
这样一来,整堂课不管是课堂气氛还是学习效果都会大不一样。
2 本文重点是了解魏格纳发现、大胆猜想、考证、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过程、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和同学们交流读后的感受。
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本节课我紧紧抓住课文提示部分 1、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2、有了这个想法以后,他又做了什么?3、说说你的感受!这几个问题来展开教学,我通过自读、质疑、交流、合作探讨、观察地图、拟小标题等各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进行充分的读书实践,品味魏格纳的言行,体会魏格纳的心情,感受魏格纳的品质。
教学中,以“发现”为切入点,围绕“吻合”、“奇想”、“中龙”进行教学,经历魏格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突破难点时,在课前,我就准备了地图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和了解。
上课一开始,我通过大屏幕把世界地图放大在学生面前,让每个学生了解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
四年级语文上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课文原文及赏析《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课文原文魏格纳性格豪放,天性好动,在静谧舒适的病房里坐卧不安,就像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
“我也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发现了‘旧大陆’!”魏格纳兴奋不已。
魏格纳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
他开始在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和对比中进行考察,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一次,他看到一份材料中提到南美洲和非洲大陆上的古生物化石有一定的相似性。
一种叫中龙的爬行动物,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显然,这些动物当时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否则,即使是插上翅膀也难以飞渡重洋。
这个重要的发现大大鼓舞了他。
他充满信心,又做了很多考证工作。
1912年,在法兰克福召开的地质学会上,魏格纳作了题为《大陆与海洋的起源》的演讲,提出了关于大陆漂移的假说,引起了地质界的震动。
赏析:《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是一篇充满科学探索精神的课文。
文章讲述了魏格纳通过观察世界地图,发现了各大洲之间的联系,从而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最终在科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的故事。
文章以魏格纳的性格特点为引子,展现了他豪放、好动的天性,为后文他的发现做了铺垫。
接着,文章详细描述了魏格纳在病房中观察世界地图的过程,通过他的心理活动,展现了科学发现的瞬间,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科学发现的惊喜与激动。
在证据收集的过程中,魏格纳展现了一位科学家的严谨态度,他不轻易改变自己的想法,而是通过大量的资料和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这种科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同时,文章也通过描绘古生物化石的相似性,证明了魏格纳的假说的合理性,使得读者更加信服。
最后,文章通过描述魏格纳在地质学会上的演讲和他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产生的影响,展现了他的科学成果对科学界的震动,也体现了科学探索的重要性。
整篇文章语言流畅,叙事生动,通过讲述魏格纳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科学探索的魅力和科学家的精神风貌。
四年级上册语文学案-22 地图上的发现∣语文S版课题地图上的发觉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本课设计,先引导学生自读,要求学生边读书边查阅工具书,明白得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学生自学后,能够通过检查朗读和提出疑难问题的方式进行反馈。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能够同学间相互解决,有的能够留待深入阅读时明白得。
学前预备 1.搜集魏格纳的资料。
(师生)2.多媒体课件。
(教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明白得“轮廓、吻合、锯齿、拼接”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重点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学前预备1.搜集魏格纳的资料。
(师生)2.自学字词,熟读课文。
(学生)3.多媒体课件。
(教师)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一、谈话导入。
(用时:5分钟)1.导入:李四光勤于摸索、执着求索,成了闻名的地质学家。
今天,我们再来看看魏格纳在地图上有了什么新发觉呢?2.板书课题。
1.齐读课题。
2.交流魏格纳的资料。
1.魏格是国的家、家。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用时:15分钟)1.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字词。
2.检查字词学习情形。
1.自由读课文,自学字词。
2.交流字词学习情形。
(1)注意字音:廓、携、痕。
(2)注意字形:悬、崖、适、存、置。
2.选字填空。
剧锯()烈电()()本()子涯崖山()天()生()悬()值置位()()日()勤()换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用时:15分钟)1.引导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是按什么顺序写的?2.组织汇报交流。
1.本文按情况进展的顺序写了两方面的内容:先写魏格纳从地图上发觉了一个有味的现象,由此提出了“大陆漂移说”;接着写科学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工作,找到许多事实,使得“大陆漂移说”获得了新生。
2.全班交流。
3.课文要紧写的是四、布置作业,巩固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