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5
论述遥感原理的应用论文一、引言遥感技术是通过对地球表面进行观测和测量,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一种手段。
其原理是通过遥感传感器收集地球表面的辐射能量,然后将其转化为数字图像或数据。
遥感原理的应用广泛,包括环境监测、自然资源调查、农业和城市规划等领域。
二、遥感原理遥感原理主要包括辐射传输原理和光谱原理。
辐射传输原理指的是遥感能量在大气、地表和传感器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光谱原理是指地球表面反射、辐射和吸收的能力与物体的光谱特性有关。
三、遥感应用领域3.1 环境监测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通过遥感技术可以监测大气污染、水质变化、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等环境因素,帮助环境管理者及时获取信息并进行决策。
3.2 自然资源调查遥感技术在自然资源调查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通过遥感图像可以获得地表植被、水资源、矿产资源等信息,为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3.3 农业遥感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通过遥感技术可以监测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土壤湿度、气候变化等因素,帮助农民进行生产管理和农业灾害预警。
3.4 城市规划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城市土地利用信息、建筑物高度、交通状况等数据,为城市规划和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四、遥感原理的应用案例4.1 水质监测利用遥感技术可以监测水体的水质变化。
通过遥感图像可以获取水体的溶解氧浓度、水色指数等信息,为水质监测提供前期数据。
4.2 面积测量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对各种地物的面积进行测量。
通过遥感图像可以获取地物的边界信息,并利用面积计算公式进行测量,为土地调查和管理提供参考。
4.3 灾害监测遥感技术在灾害监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遥感图像可以监测火灾、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范围和影响程度,为救援和应急响应提供支持。
4.4 空气质量监测利用遥感技术可以监测大气中的污染物和空气质量。
通过遥感图像可以获取大气的颗粒物浓度、气体污染物浓度等数据,为环境监测和污染防治提供参考。
遥感技术毕业论文文献分享一点自己关于论文写作的心得吧,其实论文只要肯花时间,从题目、提纲入手多修改应该不难的。
要是有时间,多看看高手的,之前师兄介绍的莫文网,上面有很多我们专业的老师,都不错的,很耐心。
也有同学直接让他们写的,质量还不错。
关键的一点,切忌不可抄袭哦!遥感技术毕业论文文献:多时相热红外遥感技术在电路板元件故障判定中的应用城市热岛效应成因的研究与分析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进行1:1万土地利用现状信息更新的研究以台州椒江区为例潮白河湿地功能变化分析及环境保护对策研究基于遥感和GIS技术的淮安市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基于环境减灾卫星的土地利用遥感监测研究基于三维GIS技术的地震灾情场景模拟系统近二十年来梁子湖菰群落动态变化的遥感应用研究3S技术在达县土地利用/覆被动态监测中的应用研究3S技术在四川省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中的应用西南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遥感现状调查与质量评价进贤县建设用地变化遥感监测研究基于RS的大庆市土壤盐渍化监测动态分析卫星遥感监测渤海辽东湾海冰变化规律的研究怒江流域泸水地区地质灾害评价的遥感技术应用太湖地区地质构造的遥感技术分析遥感技术在太原西山煤田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航测遥感技术在内蒙古滕格尔坳陷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勘查中的应用研究基于地物波谱数据库的分类识别研究基于遥感技术的湖泊叶绿素a动态监测及改善空间制图详度的研究IKONOS影像在城市绿地信息提取中的应用基于遥感影像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监测与预测模型研究理塘草地退化及遥感生物量监测模型研究长清县土地资源生产力、生产潜力及耕地增产潜力评价研究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研究基于国产卫星的浙江省环杭州湾地区城市建成区扩展宏观监测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遥感监测研究基于混合智能模型的湿地资源遥感监测技术研究森林植物多样性遥感监测应用研究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遥感影像模式分类研究遥感震害指数与地面调查震害指数关系的定量研究基于遥感数据的乌梁素海水质参数及湿地演化反演研究吉林省西部土地盐碱化的遥感监测基于神经网络的遥感影像识别不同区域湿地信息提取的遥感技术应用研究利用MODIS遥感技术监测浙江省森林火燃料湿度的时空动态基于高光谱遥感技术的变量施肥算法及机理研究遥感技术应用于土壤盐渍化动态监测基于高光谱遥感技术的作物营养诊断初步研究热红外遥感技术在亚东格尔木锡铁山热环境中的应用基于遥感技术的若尔盖高原地区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应用于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病学研究遥感技术在水文地质勘察中的应用基于遥感信息的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基于RS的地震灾害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南京市溧水县稻田土壤全氮的遥感估测基于遥感和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评价酿酒葡萄地块内生长势差异性汶川地震区地质灾害易发性快速区划与制图东亚飞蝗生境的遥感分类研究。
遥感结课论文第一篇:遥感结课论文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摘要:通过对遥感技术特点的分析,结合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特点,探讨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土地利用、道路规划、绿地系统规划、污染监测中的应用。
关键词:遥感城市规划土地利用应用遥感技术导论虽然只是我们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一门选修课,但对我们专业来说却是相当重要的,我们专业所从事的许多方面都离不开遥感技术的支持,比如说城乡规划、水文分析、土地规划利用、村镇规划等等,这些都需要用到遥感技术的知识。
,这次我主要从城市规划方面谈谈遥感技术的应用。
1.遥感技术的概念与特点1.1 遥感的概念遥感一词来自英语Remote Sensing,即“遥远的感知”。
广义上的遥感,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
狭义的遥感是指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的探测技术。
[1]1.2 遥感的特点1.1.1获取的数据具有综合性遥感探测所获取的是同一时段、覆盖大范围地区的遥感数据,这些数据综合地展现了地球上许多自然与人文现象,宏观地反映了地球上各种事物的形态与分布,真实地体现了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水文、人工构筑物等地物的特征,全面地揭示了地理事物之间的关联性。
并且这些数据在时间上具有相同的现势性。
[2]1.1.2能动态反映地面事物的变化遥感探测能周期性、重复地对同一地区进行对地观测,这有助于人们通过所获取的遥感数据,发现并动态地跟踪地球上许多事物的变化。
同时,研究自然界的变化规律。
尤其是在监视天气状况、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甚至军事目标等方面,遥感的运用就显得格外重要。
1.1.3探测范围广、采集数据快遥感探测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从空中乃至宇宙空间对大范围地区进行对地观测,并从中获取有价值的遥感数据。
这些数据拓展了人们的视觉空间,为宏观地掌握地面事物的现状情况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同时也为宏观地研究自然现象和规律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遥感实习报告实验课程名称:______________实验时间:实验指导老师:_____ ______学号:_ _班级:姓名:_目录实习1ERDAS IMAGINE 8.6系统简介与入门 (3)练习2数据的输入/输出简介 (7)实习2ERDAS IMAGINE 8。
6系统的数据预处理 (10)练习2图像几何校正(G EOMETRIC C ORRECTION) (12)练习3卫星图像拼接(S ATELLITE I MAGE M OSAIC) (18)练习4图像投影变换(R EPROJECT I MAGES) (20)实习总结: (22)实习1ERDAS IMAGINE 8。
6系统简介与入门、1遥感的应用领域和ERDAS IMAGINE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遥感技术作为对地观测,提取地表最现势状况的最有利工具,被广泛应用在各行各业,包括测绘,自然资源管理,林业,水利,交通,环境保护,电力电信、防震减灾、城市规划、国防军事等,ERDAS IMAGINE作为遥感界的排头兵,为大家提供了不仅仅是增强,滤波,纠正,融合等简单的基本应用,而是提供了强大的工具,使你在定量化的分析方面,系统功能的可扩充性方面使您更加得心应手,如专家分类,子象元分类(混合象元),三维可视化分析,数字摄影测量等,同时,还给您带来与GIS一化集成的解决方案,如查询检索编辑ArcInfo的地理信息,建立矢量层后的人工解译,直接得到目标的矢量数椐,还可将分好类的专题影像转换成ArcInfo的矢量数据(Coverage,Shape File),使分析的结果可以直接为地理信息系统管理与应用,从而发挥更大的作用。
ERDAS IMAGINE是美国ERDAS公司开发的专业遥感图像处理与地理信息系统软件。
ERDAS IMAGINE是以模块化的方式提供给用户的,可使用户根据自己的应用要求、资金情况合理地选择不同功能模块及其不同组合,对系统进行剪裁,充分利用软硬件资源,并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专业应用要求.ERDAS IMAGINE面向不同需求的用户,对于系统的扩展功能采用开放的体系结构,以IMAGINE Essentials、IMAGINE Advamage、IMAGINE Professional的形式为用户提供了低、中、高三档产品架构,并有丰富的功能扩展模块供用户选择,使产品模块的组合具有极大的灵活性,1.1 IMAGINE Essentials级是一个花费极少的,包括制图和可视化核心功能的图像工具软件.无论您是独立地从事工作或是处在企业协同计算的环境下,都可以借助IMAGINE Essentials完成二维/三维显示、数据输入,排序与管理、地图配准,专题制图以及简单的分析.可以集成使用多种数据类型,井在保持相同的易于使用和易于剪裁的界面下升级到其它的ERDAS公司产品.1。
植物检疫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基于遥感技术的植物病虫害监测与预测研究病虫害监测与预测研究一、研究背景植物病虫害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问题,对其进行有效监测和预测对于保障农业生产和提高作物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地面监测方法虽然可以得到准确的病虫害信息,但效率低下且难以覆盖大面积的作物区域。
遥感技术作为一种高效的监测手段,具有大面积同步观测的优势,可为植物病虫害监测和预测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因此,本研究旨在利用遥感技术建立植物病虫害监测预测模型,提高植物检疫工作的准确性和效率。
二、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意义在于利用遥感技术提高植物病虫害的监测和预测水平,为植物检疫工作提供更加准确和高效的方法。
通过对作物病虫害的及时监测和预测,可以提前发现病虫害的发生,为防治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减少病虫害对作物的影响,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
此外,本研究还可以为农业数字化和智慧农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参考。
三、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利用遥感技术建立植物病虫害监测预测模型,实现以下目的:1. 采集不同病虫害类型的遥感数据,分析其光谱特征和空间分布规律;2. 构建基于遥感数据的植物病虫害识别模型,实现病虫害的自动化识别;3. 分析病虫害的发生与环境因素的关系,构建基于遥感和环境因素的植物病虫害预测模型;4. 评估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植物检疫工作提供参考。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以下方法:1. 遥感图像处理:对采集的遥感图像进行预处理、特征提取和降噪等操作,提高图像质量;2. 数据挖掘:分析遥感数据的光谱特征和空间分布规律,挖掘不同病虫害类型的特征信息;3. 机器学习:利用机器学习算法构建植物病虫害识别模型和预测模型,实现病虫害的自动化识别和预测;4. 模型评估:采用交叉验证和实际应用等方法,评估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植物检疫工作提供参考。
五、研究步骤本研究将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进行:1. 数据采集:收集不同类型病虫害的地面样本数据和遥感图像数据,同时收集相关环境因素数据;2. 数据预处理:对遥感图像数据进行预处理、特征提取和降噪等操作,提高图像质量;3. 模型构建: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和机器学习算法构建植物病虫害识别模型和预测模型;4. 模型评估:采用交叉验证和实际应用等方法,评估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5. 结果分析:分析模型的结果,探讨模型的优缺点和未来改进方向。
农业科学专业优秀毕业论文范本基于无人机遥感技术的农作物生长监测与分析
无人机遥感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对于农业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了解并掌握这一技术对于他们的毕业论文写作至关重要。
本文将基于无人机遥感技术,探讨农作物生长的监测与调控。
文章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进行讨论:
一、引言
在引言部分,我们可以介绍无人机遥感技术在农业领域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以及对于农作物生长监测的意义。
二、无人机遥感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该部分可以详细介绍无人机遥感技术的原理和主要的应用方式,包括无人机的选择、无人机上搭载的传感器及其原理、图像获取和处理等相关内容。
三、基于无人机遥感技术的农作物生长监测
在这一部分,我们可以探讨利用无人机遥感技术监测农作物生长的具体方法和步骤,包括数据获取、图像处理、特征提取以及数据分析等方面。
可以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说明。
四、基于监测数据的农作物生长调控
这一部分可以讨论农作物生长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应用,比如如何根据监测数据调控灌溉、施肥等工作,进而提高农作物的生长效益和产量。
五、挑战与展望
在这个部分,我们可以探讨目前无人机遥感技术在农作物监测中存在的挑战,并提出一些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比如结合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更精确的监测和决策。
六、结论
在结论部分,我们可以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强调无人机遥感技术在农作物生长监测与调控中的重要作用和潜在价值。
以上是本文的大致框架,你可以根据这个框架逐步填充内容,确保文章内容详尽准确,排版整洁美观。
记得在写作过程中不要出现敏感词、不良信息或网址链接,同时保持语句通顺,流畅易读。
祝你写作顺利!。
遥感论文开题报告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
以下是收集的遥感论文开题报告,欢迎查看!开题报告毕业设计题目:基于ETM+遥感影像的绿化动态监测方法研究学院: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专业:遥感科学与技术班级学号:姓名:指导老师:贾永红时间:一.研究目的与意义由于人类对植被的破坏,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全球性的环境变化。
如水土流失的加重,土壤的退化以至荒漠化等局部性的生态环境恶化、大气二氧化碳的增加、全球变暖以及生物多样性减少等,这些变化直接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繁衍。
所以对于全球变化的研究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特别是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等方面。
绿色生态系统在全球的碳循环过程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并且城市绿地作为城市结构中的自然生产力主体,在城市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研究绿色植被的动态变化对认识全球变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把遥感技术作为一种综合性探测技术运用于绿化动态监测中,不仅能迅速获得大量丰富的第一手信息和数据,而且能科学、准确、及时地提供分析成果。
不仅能提供细部地区的信息,而且能统观全局。
遥感技术以其宏观性、多时相、多波段等特征为监测和了解植被变化提供了一种新型而有效的方法,为生态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植被变化主要是地球内部作用(土壤母质,土壤类型等)以及外部作用(气温,降水等)的综合作用的结果[1]。
植被光谱特征是植被遥感的基础。
植被反射光谱是植被,土壤,大气,地形,地带性,水分含量等多种因素影响而成的综合反映。
利用遥感技术对植被变化的监测的优势主要有:(1)卫星遥感图像具有周期性,宏观性,现势性,经济性的特点,可以用于大范围区域的植被覆盖监测[2];(2)利用多时相卫星影像进行变化分析,是遥感数据应用的重要领域[3];(3)高光谱遥感数据具有波段多、信息量丰富的特点可以提供连续、精细的光谱信息,用于植被遥感的定量研究中[4];(4)多源遥感信息(多时相、多光谱、多传感器、多平台和多分辨率)提供的信息具有互补性、合作性,可以使对植被覆盖度的定量估算更加精确、完全和可靠[5]。
基于面向对象的多光谱数据的地表信息提取应用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遥感技术的发展,遥感技术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如对资源、环境、灾害、城市等进行调查、监督、分析和预测、预报等方面的工作。
所以分类作为遥感技术中的一项最基本的研究,也是遥感技术运用最为广泛的一项技术,也相应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目前主要的分类方法是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这两种方法是基于像元的分类方法,不能有效的利用影像的空间纹理信息。
而且基于像元的分类方法还存在着分类结果出现椒盐现象的问题,从而导致大量无效破碎图斑的产生,最终导致分类精度不高。
随后又提出了在此两种方法的基础上该进的方法,如模糊分类法、基于神经网络的分类方法和基于决策树的分类方法等。
虽然后述这些方法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了分类的精度,但是他们依旧是建立在像元的基础上,也没有考虑到对象的空间纹理信息。
所以也会出现上述的一些问题(如:椒盐现象等)。
所以传统的分类方法已不能满足分类的需求。
所以基于以上这些问题,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应运而生,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充分利用影像的光谱信息、空间几何信息、纹理信息来进行分类。
采用多尺度分割算法,采用不同的分割尺度,能够较好的提取各种尺寸大小的地物。
所以运用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提取地表信息是,能够细致的提取出地表所覆盖的地物种类,并且能够达到更高的提取精度,能够更加准确的为相关部门提供数据资料,为相关部门作出决策判断提供依据。
本文中采用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与传统的基于像元的分类方法相比有一下有点:基于影像多尺度分割得到同质像元组成的影像对象,对象内部的光谱差异值很小可以忽略其内部的信息,从而避免了椒盐现象的出现,对象之间的区分同时考虑了光谱和形状两种因子,为分类提供了更多的特征,有效地克服了基于像元分类的一些局限性;多尺度的空间分析,可以满足不同尺度地物的信息提取要求;模拟人脑的思维方式充分利用影像对象的各种特征,以达到尽可能高的精度提取地物信息的目的。
遥感毕业论文遥感技术是一门利用航空或卫星遥感器获取地物信息的技术。
在当今社会,遥感技术的应用十分广泛,包括地质勘探、环境监测、农业预测、城市规划等领域。
本篇论文主要就遥感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进行研究,并提出具体的案例分析。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遥感技术作为一项强大的工具,可以提供大量的地理信息,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遥感技术,可以监测农作物的生长状况、病虫害的分布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此外,遥感技术还可以对土地利用进行监测,为农田的规划和管理提供支持。
因此,研究遥感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选取了某地的农田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卫星图像和地面调查数据,对农田的土壤质量和植被生长状况进行评估。
首先,利用遥感数据进行植被指数计算,评估农田的植被覆盖情况,进一步分析农作物生长状况。
然后,结合地面调查数据,建立土壤质量评估模型,通过遥感数据预测农田的土壤质量。
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农业管理措施,以提高农田的产量和质量。
通过对研究区的遥感数据分析,发现农田的植被覆盖情况较好,生长状况良好。
但是,土壤质量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土壤的肥力较低。
因此,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增施有机肥料、调节灌溉量等,以改善土壤质量,并提高农田的产量和质量。
综上所述,遥感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遥感技术,可以对农田的植被覆盖情况和土壤质量进行评估,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以某地农田为例,通过分析遥感数据和地面调查数据,对农田的植被生长和土壤质量进行了评估,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措施。
本研究为农田管理提供了参考,同时也为遥感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借鉴。
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发展论文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发展论文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发展论文主要通过对摄影技术与遥感技术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在各个方面的运用进行了论述。
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发展论文【1】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的不断进步,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因其运用范围广、作用大而走上了逐渐发展的道路,并且对国民经济生活起着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摄影测量;遥感技术;发展;应用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被划分在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范畴内,它在获取地球表面、环境等信息时是通过非接触成像传感器来实现的,并对其进行分析、记录、表达以及测量的科学与技术。
3S技术的应用、运用遥感技术以及数字摄影测量是其主要研究方向。
在多个领域内都可以运用遥感技术与摄影测量,比如:自然灾害、勘查土木工程、监测环境以及国土资源调查等。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运用到遥感技术与摄影测量的领域也在逐渐的增多。
在人类认识宇宙方面,遥感技术与摄影测量为人类提供了新的方式与方法,也为人类对地球的认知以及和谐共处提供了新的方向。
遥感技术和摄影测量可以提供比例不同的地形图以服务于各种工作,并且还能实现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立;遥感技术与摄影测量与地图制图、大地测量、工程测量以及卫星定位等构成了一整套技术系统,是测绘行业的支柱。
一、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的发展从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的发展来看,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在近30年的时间里已经涉及到城市建设、水利、测绘、海洋、农业、气象、林业等各个领域,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摄影测量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从模拟摄影中分离出来,并逐渐步入数字摄影阶段,摄影测量正在逐渐的转变为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
(一)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有利于推动测绘技术的进步我国的摄影测量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经历一个系统的转变。
在经历了模拟摄影测量以及解析摄影测量阶段之后,摄影测量终于步入了数字摄影测量的阶段,这也成为我国传统测绘体系解体,测绘技术新体系兴起的标志。
无人机遥感技术论文(2)无人机遥感技术论文篇二无人机遥感技术及应用摘要:遥感技术是探测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术。
近几年,这项技术被用到了中国的无人机领域中,从而形成了无人机遥感这种全新的技术。
这种技术的本质是:无人机可在任意地点和任意时刻进行拍摄,拍摄出来的照片既真实又清晰。
正因为如此,无人机遥感在短短几年内便被运用到了诸多领域,在这些领域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文章将较为细致地阐述无人机遥感这项技术的相关情况,并对它的现实运用进行具体的介绍。
关键词:应用;遥感技术;展望;无人机引言遥感技术起源于1960年左右,它是探测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术。
它依据了电磁波的有关理论,结合了各种先进的传感仪器,把距离较远的目标反馈回来的信息加以搜集,再对这些信息做相关的处理,最终形成目标的全景图像。
当下,在借助人造卫星的基础上,遥感技术可确保18天以内就能返回一次全球的真实图像。
同时,在运用了遥感技术之后,还可高效地测绘出研究区域对应的地图。
1 无人机遥感技术的简述关于无人机遥感这种技术的描述可从四个方面来把握。
第一是技术的组成,无人机遥感综合了以下几种技术:一是传感技术;二是通讯技术;三是遥控技术;四是遥感对应的应用技术;五是GPS技术。
第二是获取的方式,获取方式有以下三点特征:一是专题化;二是智能化;三是自动化。
第三是获取的信息,获取的信息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环境信息;二是国土信息;三是资源信息。
第四是技术的重要优势,这些优势尤其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起飞速度快;二是成本低廉;三是结构较为简单。
2 无人机遥感技术的具体情况2.1 无人机遥感技术所具备的特征跟载人飞行器相比较,无人机遥感有着独特的技术优势。
这些技术优势尤其体现在下列几点:(1)由于无人机不需要载人,所以它可以飞行到一些较高或者较危险的区域进行航拍,这是载人飞行器无法与无人机比拟的地方;(2)与载人飞行器相比较,无人机在实际的飞行中所耗费的资金更为低廉;(3)无人机被划分到我国的遥控飞行器一类,所以它的整个审批流程较为简单,相反载人飞行器属于现实中的飞行器,它的整个审批流程非常复杂;(4)载人飞行器有着极为严格的起降要求,而无人机却没有过于严格的降落场地和起飞场地要求,所以它在航拍飞行中实现中途转场比较容易;(5)航拍中,无人机所具备的安全性能也远远超过了载人飞行器;(6)同载人飞行器比较,无人机可随时进行重新拍摄,并且拍摄时间极短,成像效果也非常清晰。
遥感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目录一、遥感的概念遥感的英文是“remote sensing”,意即“遥远的感知”,在日本叫“远隔探知”或“远隔探查”。
其科学含义一般理解为:在遥远的地方,感测目标物的“信息”,通过对信息的分析研究,确定目标物的属性及目标物之间的关系。
也就是说:不与目标物接触,凭借其发出的某些信息识别目标。
所以有人将遥感技术作为一种侦察技术。
根据遥感的这一概念,人和动物都具有一定的遥感本领。
例如,人的眼睛识别物体的过程就是一种遥感过程,它是靠物体的色调、亮度,以及物体的形状、大小等信息,来判定物体的属性。
蝙蝠能发射超声波,并用接收到的回波来判断障碍物的距离、方位和属性。
现代遥感技术就是模仿自然界中的遥感现象和过程而产生的。
目前,对遥感比较一致的定义是:在远离被测物体或现象的位置上,使用一定的仪器设备,接收、记录物体或现象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对信息的传输、加工处理及分析与解译,对物体及现象的性质及其变化进行探测和识别的理论与技术。
二、遥感的发展历史任何一门科学和技术的形成与发展,总是和时代的发展和要求相一致,不可能超越时代,遥感技术当然也不例外。
它的形成是与传感技术、宇航技术、通讯技术以及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相联系,与军事侦察、环境监测、资源开发利用和全球变化的需要相适应的。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在普通照相机和飞机的基础上,一些新的信息探测系统相继出现。
人类观测电磁辐射的能力从可见光扩展到了紫外、红外、微波等,对目标物信息的收集方式从摄影到非摄影;资料由像片到数据(非图像);平台由汽车、飞机发展到了卫星、火箭;应用研究从军事、测绘领域扩展到了农、林、水、气象、地质、地理、环境和工程等部门。
这就需要引进一个新的术语,以便概括这种信息探测系统及其过程。
1960年美国学者伊林L.布鲁伊特(Evelyn L..Pruitt)提出“遥感”这一科学术语,1962年在美国密执安大学召开的<国际环境科学遥感讨论会)上,这一名词被正式通过,从此就标志着遥感这门新学科的形成。
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基于遥感技术的植被覆盖率测量与分析覆盖率测量与分析引言植被覆盖率是衡量地表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评估区域生态环境、预测气候变化趋势、规划农业生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植被覆盖率测量方法主要依赖于实地调查和抽样调查,这些方法在效率和准确性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
遥感技术作为一种高效的监测手段,在植被覆盖率测量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在于利用遥感技术对植被覆盖率进行测量和分析,提高植被覆盖率测量的准确性和效率。
研究背景和意义遥感技术通过收集、处理和分析地表信息,能够提供大范围、连续的地面观测数据。
通过对遥感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可以获取植被覆盖率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为生态环境评估、农业生产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与传统的植被覆盖率测量方法相比,遥感技术具有大范围、连续监测的优势,能够弥补传统方法的不足,提供更全面、准确的植被覆盖率信息。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利用遥感技术对植被覆盖率进行测量和分析,提高植被覆盖率测量的准确性和效率。
具体目标包括:1)研究现有的遥感技术和数据处理方法,选择适合于植被覆盖率测量的方法;2)建立基于遥感技术的植被覆盖率测量模型,提高测量精度;3)通过对实际环境的实验测量,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4)分析植被覆盖率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探索植被覆盖率与环境因素的关系;5)提出针对性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生产管理建议,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生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实验测量和数据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实际环境的实验测量,获取相关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首先,对现有的遥感技术和数据处理方法进行调研和分析,选择适合于植被覆盖率测量的方法。
然后,根据实际需求和实验条件,建立基于遥感技术的植被覆盖率测量模型,提高测量精度。
接下来,运用实验方法,对实际地表进行实验测量,获取大量的实验数据。
在数据分析方面,采用均值、标准差等统计指标对实验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揭示植被覆盖率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
多时相遥感影像变化检测技术论文摘要:应用多时相遥感影像变化检测技术找出感兴趣区域在变化检测时间内发生的变化,并对其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描述,最终得到变化检测结果,研究成果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土地利用分析、农业、自然灾害调查、海洋和军事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遥感是通过遥感器“遥远”地采集目标对象的数据,并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来获取有关地物目标、或地区、或现象的信息的一门科学和技术[1]。
随着卫星技术的发展,通过将各种传感器搭载至卫星平台,对地遥感观测累积了海量的地表对时间变化的数据,如何加快对这些遥感数据的充分处理和利用,促进其转化为更有价值的知识,为有关部门做出相应的、准确的、快速的决策提供丰富且有益的辅助信息,促使了多时相遥感影像变化检测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1 多时相遥感影像变化检测的技术路线多时相的遥感影像变化检测技术是指给定同一个地区的多个时相的单波段或多波段遥感图像,采用图像处理的方法快速而高效地检测出该地区的地物是否发生变化,若发生变化则进一步分析变化的特点和原因,从而实现对遥感图像的分析与理解。
首先选择同一地区的多时相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然后通过对遥感影像的辐射校正和图像配准实现数据的预处理,接着通过变化检测算法得到变化结果生成图或生成表实现变化信息的提取,再次通过分析变化检出率和检测虚警率对变化检测结果做出科学的精度分析实现精度评价。
2 关键技术分析2.1 多时相遥感影像的预处理辐射校正和图像配准是变化检测中两项关键的预处理过程,处理精度将直接影响变化检测的精度。
2.1.1 辐射校正由于遥感器本身的光电系统特征、太阳高度、地形以及大气条件使得通过遥感器得到的测量值与目标物的光谱反射率或光谱辐射亮度等物理量是不一致的,也就是说通过变化检测算法得到的某些多时相遥感图像的变化并不是由地物本身的变化而引起的,因此,为了正确地评价地物的反射特征以及辐射特征,必须尽量消除这种不一致,消除的过程称为辐射校正。
微波遥感论文中国地质大学INSAR的相关研究摘要InSAR技术是近年来受到国际地学界及遥感界广泛关注的一项新型技术,在地面沉降及地表形变、地震与火山研究、冰川运动监测、地球构造运动研究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如今已成为SAR图像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首先对InSAR技术做了概述,之后详细介绍了InSAR技术及在其基础上发展的D-InSAR技术的原理,并对InSAR技术发展现状做了详细分析,展望了InSAR技术的研究前景,最后论述了InSAR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InSAR D-InSAR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技术一.绪论近年来地震、火山、滑坡和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空间,针对这种灾害而发展起来的地表形变监测和测量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
20世纪70年代后期,空间影像雷达在遥感中开始扮演重要角色。
1978年美国国家航空与航天局(NASA)发射了第一颗用于观测地球表面的SEASAT卫星。
而后发现,合成孔径雷达(SAR)可以广泛地用于研究陆地、冰川和海洋、由于空间影像雷达使用微波信号(厘米至分米波段)很少受气象条件及是否有太阳照射影响,可以在任何时候获取全球表面信息,因此非常适用于地表面监测工作。
侧视成像、脉冲压缩技术及合成孔径技术的综合应用,可以保证空间影像雷达获得几米到几十米精度的地面几何分辨率。
InSAR英文全称为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中文含义为“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技术”,是一种使用微波探测地表目标的主动式成像传感器,InSAR传感器可以通过记载或星载的方式对地球表面成像,是20世纪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具有高空间分辨率、高精度和面矩阵测量等优点。
由于航天技术的发展,商用卫星的InSAR系统已投入应用,并不断地趋于完善,使该项技术被认为是前所未有的新的空间观测技术。
研究表明:其能够生成大规模的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InSAR用于差分模式(D-InSAR)能以cm级甚至毫米级精度在大的时间与空间尺度上探测到地球表面位移,并已应用于地震与火山研究、冰川运动监测、地球构造运动研究、地面沉降监测等领域,得到了国际地学界的广泛关注。
论文范文:概述遥感技术图像之目标检测及运动目标跟踪第一章绪论本章分析了遥感图像目标检测以及运动目标跟踪问题的研究背景、意义,并总结了该领域国内外的发展动态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确立本文的研究目的、范围和研究方向,概括本文的结构与工作内容。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科学和空间技术的进步,遥感技术,包括传感器技术、航天航空平台技术以及数据通信技术都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
作为大范围综合性的对地观测手段,遥感对地观测呈现出多平台、多传感器和多角度的发展趋势,所获得的遥感图像也表现出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和高时间分辨率的特点。
遥感技术凭借其迅猛的发展以及在获取地面信息方面所特有的优势,广泛地应用到军事和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
在国防和军事领域,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遥感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这已经成为国家军事实力竞争的关键之一。
尤其是自从海湾战争以来,多时相、高分辨率的星载遥感成像技术和机载遥感对地观测技术被大量应用于战场动态分析、打击效果评估、军事目标检测、武器导航、导弹预警、目标跟踪等现代战争的各个方面。
在国民经济领域,研究者们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分析遥感影像中颜色、纹理、规则度等特征及其变化,解译地物类型之间、目标与背景之间的映射关系,从中提取有用信息,以服务于交通、农林、环境监测、海洋研究、大气研究、气候变化监测、资源勘探以及地形测绘等方面的应用。
总之,遥感技术已经在国防军事建设、城市建设、自然科学研究中体现出重要的应用价值。
遥感图像目标检测就是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在遥感图像中搜索定位感兴趣的目标,并进行识别和确认的过程。
更高级别的目标检测是在保证处理结果可靠性的同时,还能获取关于目标的定量描述信息,包括轮廓尺寸、部件结果、置信度等。
运动目标跟踪则是在局部战场环境下,监视跟踪特定运动目标,获取其运动参数的过程。
作为众多的遥感具体应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基于遥感图像的目标检测和运动目标跟踪技术无论是在军事领域还是在民用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卫星海洋遥感一、目的进入21世纪,我国先后发射了海洋-1A和1B两颗海洋探测与监测卫星,用于海洋污染监测,海冰预报,海岸带特征调查、海洋资源探测等。
随着地球资源卫星中分支出海洋卫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海洋卫星在海洋监测和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两颗卫星获取的海洋基础信息在发展我国海洋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技术海色传感器卫星ADEOS — 1 发射部门日、美、法传感器海色温度传感器 OETS 发射时间1996SEASTAR 美海洋宽视场传感器SEAWIFS 1997 EOS-AMI 美中分辨率成象光谱辐射计MODIS 1998 ADEOS-2 日、美、法全球成象仪GLI 1999 ENVISAT 欧中分辨率成象光谱仪MERIS 1999 可见红外扫描辐射计NOAA-10,11,12,,14,K 美甚高分辨率扫描辐射计AVHRR 1991-1998 ERS-1 欧沿轨迹扫描辐射计ATSR — 1 1991 ERS-2 欧沿轨迹扫描辐射计ATSR — 2 1995 ENVISAT 欧高级沿轨迹辐射扫描计AATSR 1999 微波高度计ERS-1 欧高度计1991TOPEXPOSEIDON 美、法高度计1992ERS-2 欧高度计1995ENVISAT 欧高度计1999JASON-1 美、法高度计1999合成孔径雷达ERS-1 欧合成孔径雷达 SAR(C) 1991ERS-2 欧合成孔径雷达 SAR(C) 1995ENVISAT 欧改进型合成孔径雷达 SAR(C) 1999微波辐射计 DMSP美多波段微波辐射计 SSMI 1999从卫星探测海洋动力参数主要依靠微波传感器,其中高度计 (Altimeter,ALT)最为成熟。
ALT 通过对海平面高度、有效波高、后向散射的测量,可同时获取流、浪、潮、海面风速等重要动力参数。
卫星高度计还可应用于地球结构和海域重力场研究。
继 Skylab、Geos—3 以及 SeasatA 卫星之后,美国海军于1985 年发射了 Geosat 业务化卫星,它为科学家们首次提供了持续时间长、覆盖范围广的卫星高度计资料,从而揭开了卫星海洋学和卫星大地测量学崭新的一页。
遥感在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综述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学号:*********姓名:***摘要:遥感技术在环境方面的应用广泛且发展迅速,对于实下与我们息息相关的自然灾害的监测;对于环境污染程度的了解;对于各方面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都有很好的优越性。
关键词:遥感、监测、核心、环境、光谱、遥感图像、图像解读等。
遥感技术是从人造卫星、飞机或其他飞行器上收集地物目标的电磁辐射信息,判认地球环境和资源的技术。
是从远距离感知目标反射或自身辐射的电磁波、可见光、红外线结目标进行探测和识别的技术。
是由遥感器、遥感平台、信息传输设备、接收装置以及图像处理设备等组成。
遥感器装在遥感平台上,它是遥感系统的重要设备,它可以是照相机、多光谱扫描仪、微波辐射计或合成孔径雷达等。
国家环境信息系统的建立是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实用化的必然结果。
国家环境信息是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环境数据库是国家环境信息建设的核心。
环境遥感是通过摄影和扫描两种方法获得环境污染的遥感图像的。
摄影有黑白全色摄影、黑白红外摄影、天然彩色摄影和彩色红外摄影。
彩色红外摄影效果最好,获得的环境污染影像轮廓清晰,能鉴别出各种农作物和其他植物受污染后的长势优劣。
扫描主要是多光谱扫描和红外扫描,用于观测河流、湖泊、水库、海洋的水体污染和热污染有较好效果。
在红外扫描图像上常能发现污水排入水体后的影响范围和扩散特征。
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发生频繁、损失严重,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形势严峻环境问题已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面对日益严重的灾害和环境形势,我们的环境监测和研究手段还停留在常规地面站监测阶段,无论从时效上还是从全面掌握的程度上都不能满足国家减灾与环境保护事业的需求。
近年来,国内外大量实践表明:遥感技术是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的强有力手段,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的建立将帮助我们迅速、准确、较低成本地获取灾害和环境信息,及时、全面掌握我国自然灾害、生态和环境污染的发生、发展与演变过程,为防灾、抗灾、救灾和遏止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大范围的灾害与环境变化不仅省时、省力,而且具有其他手段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遥感在环境研究中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其观测范围广、获取信息量大、实时性好、动态性强以及调查的客观性等。
1.利用遥感取得环境观测资料时,是以远距离观测凡是进行的,因此不会影响观测本身以及其周围的环境条件,保证了观测的客观性。
2.基于遥感平台的特殊性,遥感图象以高空鸟瞰的形式获得,遥感图象能把大面积的环境资源尽收眼底,能够获取人类不能或不易调查的区域,提高了调查的全面性和彻底性。
3.遥感图象的多点位成像技术,可以染人们进行有限的的立体观测,提高了环境调查的直观性;紫外线、可见光、近红外、远红外、微波等波段的成像信息,弥补了人眼只可观测可见光的限制,把可见波段划分为单色光或更小的波段,更详尽地暴露全色光现象的细节,提高了人眼的观测精度。
4.遥感图象的周期性成像,有利于动态监测和研究、对比不同的成像资料,不仅可以研究地面物体的动态变化,为环境监测以及研究事物发展变化规律提供条件,而且还可以即使发现病情、灾情,为科学预报提供依据与资料。
运用遥感技术进行地面普查,比传统的野外调查不仅速度快、范围广、而且可以代替人类在边远或危险地带的工作,经济效益明显。
现代遥感技术系统主要由遥感平台、传感器以及遥感信息的接受和处理三部分组成。
遥感在环境领域的应用,主要在大气环境监测和水环境监测两个方面。
遥感对大气环境监测主要有如臭氧层监测、大气气溶胶监测、有害气体监测等。
对于火山爆发、森林火灾或工业废气等产生的大气气溶胶,可直接在遥感图象上确定污染的位置和范围,并根据其运动,发展规律进行预测、预报。
对于有害气体对环境的影响,可以通过间接方式来调查。
如有害气体对植被有一定程度的污染,受污染的植物对红外线的反射能力下降,其颜色、形态、纹理及动态指标都不同于正常植被。
基于此点,可以间接分析污染情况。
目前,遥感技术在环境保护中主要应用于:1.大气环境遥感:利用陆地卫星图像可分析工厂的烟尘污染,(如在陆地卫星相片上能清楚地看到炭黑厂的黑烟尘。
)卫星遥感可在瞬间获取区域地表的大气信息,用于大气污染调查,可避免大气污染时空易变性所产生的误差,并便于动态监测。
大气环境遥感主要应用在气溶胶、臭氧、城市热岛、沙尘暴和酸沉降等方面监测研究之中。
2.海洋环境遥感:气象卫星除能提供卫星云图进行天气研究以外,也能对河流排泄的泥沙混浊流和海上漂油进行监测。
海洋卫星能够监测海洋表层的许多污染状况。
海洋遥感覆盖面积大,具有同时性,能够几乎在同等条件下把获得的资料同船舶测点取样进行对比,能连续、长期而且快速地观测海洋的特点,而且可以得到用船舶观测法不能完整观测到的海洋特征,如海洋表面水温、海流移动、海水分布、波浪、沿海岸泥沙混浊流,以及赤潮、海面油污染等。
在进行海洋遥感的同时,仍可利用水面舰船、浮标、海滨研究站,以及采取潜水等方式配合观测,使遥感获得的资料能得到验证和更好的利用。
(美国1978年 6月发射第一颗海洋卫星,每36小时的观测面覆盖全球海洋面积达95%。
)海洋卫星装有微波和红外仪器等。
海洋遥感所得图像能识别出浮游生物富集区位置、赤潮、各种自然和人为原因造成的混浊流、倾倒的垃圾污物、河口地区及沿海地带的环境特征、海上油污等。
3.水环境遥感:遥感卫星上也反映大面积水质差异变化。
因为水的温度、密度、颜色、透明度等的变化往往导致水体反射光能量变化,并在遥感图像上反映出来。
(如海面受到污染后,被油污覆盖的水面,蒸发受到抑制,温度高于四周水面,在遥感图像上,油污处出现浅色。
)从卫星相片上可发现大工厂排出的废水有时形成一股污染流,产生周期性的水团运动,形成复杂的水混合和扩散现象。
水体受污染后,水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都有变化。
富营养化的水体中某些藻类繁殖生长,这在遥感图像上也能反映出来。
工业废水、废渣有时形成地面污染,范围一般较小,从比例尺较大的航空遥感图像可以发现这种现象,并能测出污染的面积,判明污染的特征。
比例尺较小的卫星图像有时也能看到地面污染的大致轮廓。
水色遥感的目的是试图从传感器接收的辐射中分离出水体后向散射部分,并据此提取水体的组分信息。
水环境遥感的任务是通过对遥感影像的分析,获得水体的分布、泥沙、叶绿素、有机质等的状况和水深、水温等要素信息,从而对一个地区的水资源和水环境等做出评价。
4.植被生态遥感:植被生态调查是遥感的重要应用领域。
植被是环境的重要组成因子,也是反映区域生态环境的最好标志之一,同时也是土壤、水文等要素的解译标志。
植被解译的目的是在遥感影像上有效地确定植被的分布、类型、长势等信息,以及对植被的生物量做出估算,因而,它可以为环境监测、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农业、林业等有关部门提供信息服务。
5.土壤遥感:土壤是覆盖地球表面的具有农业生产力的资源,它还与很多环境问题相关,比如流域非点源污染、沙尘暴等。
利用遥感监测与土地执法动态巡查相结合,可以最大限度地做到及早发现土地违法行为,特别是能够及时发现因执法监察工作不到位而隐漏以及因交通不便不易通过巡查发现的土地违法行为。
地球的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与土壤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土壤遥感的任务是通过遥感影像的解译,识别和划分出土壤类型,制作土壤图,分析土壤的分布规律。
综观遥感技术在环境领域的应用:一方面环境问题为遥感技术的应用提供了舞台,另一方面环境问题的研究也促进了遥感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这两个方面相互促进,使作为环境科学和遥感科学的交叉学科的环境遥感成为研究热点之一。
目前,环境遥感已经成为全球性、区域(流域)性乃至城市层次的生态环境问题研究的重要手段,为生态环境规划和环境系统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和有效的方法。
利用遥感技术开展环境监测、环境调查是一种快速、准确、经济、有效地方法。
遥感技术的应用,把我们的视野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充分利用遥感技术的各种优势,进行科学研究和其他成果的转化应用,是今后提高环境监测工作水平的发展方向,也是完成环境监测任务的有效途径。
随着我国卫星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的遥感应用领域也将进一步得到拓宽,遥感技术作为高新科技的先进性也将进一步得到体现,应用前景更加广阔。
参考文献:【1】倪少祥,查勇,蒋建军。
我国资源与环境遥感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5【2】梅安新,彭望录,秦其明,刘慧平,遥感导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任源,杨晓晶。
遥感技术在现代环境监测与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环境保护科学第33卷第3期,2007【4】王旭,徐永花,李莉。
遥感技术在环境科学领域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
地下水第29卷第3期,2007【5】施益强,陈崇成,陈玲。
遥感技术在环境科学与工程应用中的进展。
科技导报,2002【6】徐铁兵. 3s技术集成及其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河北环境科学第3期,2002【7】王桥,杨一鹏,黄家柱等。
环境遥感。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8】刘纪远。
中国资源环境遥感宏观调查与动态研究。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9】杨香云,遥感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胡顺星,胡欢陵,周军,吴永华。
差分吸收激光雷达测量对流层臭氧。
激光技术。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