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电知识简答部分
- 格式:doc
- 大小:51.50 KB
- 文档页数:8
九年级物理防雷知识点雷电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现象,而我们生活中也时常会遇到雷电天气。
为了保障自身和财产的安全,我们需要了解一些物理防雷知识。
本文将介绍九年级学生需要掌握的物理防雷知识点。
1. 雷电的形成与原理雷电是云与地面之间发生的强大电荷放电现象。
当云与地面之间形成电场差异时,会引发雷电。
雷电产生的原理是云内部的水滴、冰粒子等碰撞产生静电,从而积累电荷,形成电场。
2. 雷电的危害雷电对人体和物体都具有很大的危害性。
雷电产生的高电流和高电压能对人体造成直接伤害,引发电击。
此外,雷电还能引发火灾、爆炸等次生灾害,对建筑物和设备造成严重的损毁。
3. 避雷针的原理和作用避雷针是用来防止雷击的一种装置。
它通过将建筑物或物体与地面形成导体通路,将雷电引入地下,避免对建筑物造成破坏。
避雷针的原理是利用尖端的放电原理,使雷电更容易击中避雷针而不是建筑物。
4. 安全避雷指引在雷电天气下,我们应该采取以下安全避雷措施:- 尽量留在室内,远离窗户、阳台等容易受雷击的区域;- 避免在室外撑伞、站在大树下等高处;- 避免接触带有金属的物体,如电线、金属栏杆等;- 不要在雷电时使用带有线缆的电器设备,如电视、计算机等;- 不要接打电话、洗澡或使用自来水等有接地连接的设备。
5. 野外雷电避难方法当我们在野外遭遇雷电天气时,需要迅速寻找安全避难地点。
以下是一些安全避难地点的选择:- 避开高处、露天空地,尤其是避免站在山顶或开阔的草地上;- 尽量选择低洼地形,如山谷或沟壑;- 避免接触金属和水,如避免躺在金属结构的帐篷或树下,避免游泳等;- 避开孤立的大树和高耸的物体,尽量躲进稀疏林木下。
通过学习以上九年级物理防雷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雷电的形成与原理,掌握避雷针的原理和作用,并在雷电天气下采取安全防护措施。
这些知识不仅可以保障我们的人身安全,还能保护财产和减少灾害风险。
在未来的生活中,我们应该持续关注雷电安全知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预防雷电灾害的发生。
防雷电知识点总结雷电是大自然中非常具有破坏性的自然现象,由于其突然性和破坏性,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都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在生活中,为了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我们必须对雷电知识有所认识并采取相应的防雷措施。
本文将对防雷电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并应对雷电带来的威胁。
一、雷电的形成和特点雷电是由于云与地面之间的强烈电荷分布不平衡而产生的自然现象。
当云中的正电荷和地面的负电荷之间的电荷分布不平衡时,就会形成雷电现象。
雷电通常伴随着闪电、雷声和强烈的电磁场等现象,具有突然性和破坏性。
二、雷电的危害1.对人体的危害:雷电具有极高的温度和能量,一旦击中人体,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灼伤甚至致命的伤害。
2.对建筑物和设备的危害:雷电击中建筑物和设备会引起火灾、爆炸等危险,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
3.对农作物和林木的危害:雷电也会对农作物和林木造成破坏,影响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
三、防雷电的基本原则1.分散放电:通过安装避雷针和接地装置等措施,将雷电的能量分散到地面,减少其对建筑物和设备的危害。
2.避开高危区域:雷电通常会更多地出现在高地势、高建筑物和高树木等区域,因此在雷电天气时应尽量避开这些高危区域。
3.及时预警和疏散:在雷电天气来临之前,应及时通过天气预报等渠道获取相关信息,并采取预防措施和疏散措施,保护自己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四、常见的防雷电措施1. 安装避雷针:避雷针是建筑物上常见的防雷设施,通过将避雷针与大地连接,可以将雷电的能量分散到地面,减少对建筑物的危害。
2. 安装接地装置:接地装置是设备和设施上常见的防雷设施,通过将设备和设施与大地连接,可以将雷电的能量分散到地面,保护设备和设施的安全。
3. 使用避雷设备:在雷电天气时,可以通过使用避雷设备来保护自己的安全,如避雷帽、避雷傘等。
4. 加强室内保护:在雷电天气时,应尽量避开窗户、门等室外设施,待在室内并远离金属物品和电器设备,以保护自己的安全。
雷电天气中的雷击防护知识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但由于其具有巨大的能量和破坏力,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了解雷击防护知识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雷电天气中的雷击防护知识,帮助您正确应对雷电天气,保护自己的安全。
一、什么是雷电雷电是指大气中云与地、云与云之间由于电荷分离而产生的电流放电现象。
当云与地面电荷不断积累,形成高压差时,便会产生闪电放电。
雷电通常伴随着响亮的雷声,同时伴有强烈的电磁辐射和电流冲击,具有很高的危险性。
二、雷电防护知识1. 雷电预警在雷电天气到来之前,接收到相关的雷电预警信息非常重要。
可以通过电视、广播、手机APP等渠道获取天气预警信息,及时做好防范措施。
避免在雷电天气下进行户外活动,特别是在空旷地区、高处、水边等危险地带。
2. 室内防护在雷电天气中,选择室内的安全场所避难是最重要的防护方法。
符合安全标准的建筑物、住宅、大型商场等都可以作为室内防护的场所。
确保场所内无窗户开放以及外部金属结构的直接接触。
避免在雷电天气中使用固定电话、洗澡等,减少电流通过身体的风险。
3. 室外防护在无法及时进入室内的情况下,应尽量远离高大的建筑物、树木和金属结构。
选择低洼地带、山谷或者坑道等地形能够减少雷击的风险。
避免在露天游泳池、高尔夫球场等暴露场所停留。
当身处开放地带时,尽量蹲下身体,双手抱头,降低接受雷电伤害的机会。
4. 个人防护装备在雷电天气中,合理选择防护装备也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可以佩戴防雷击帽、穿戴防静电鞋等防护用品。
这些装备可以帮助人们释放静电,并避免静电通过身体导致雷击伤害。
5. 安全逃生当发生雷电天气条件下的事故时,安全逃生是非常关键的。
如果您在避难场所内,要避免与室内电器设备、金属水管等接触。
如果您在闲置的车辆中,要迅速离开并进入建筑物避难。
三、雷电事故的应急处理1. 发生雷击伤害时如果有人在雷电事故中受伤,应立即进行紧急救助。
首先要确定被雷击的人是否还有呼吸和心跳,进行心肺复苏术,如有条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雷电现象知识点总结图一、雷电的形成1. 大气充电雷电在大气中的形成是由于气象过程中的大规模的空气对流带来的。
当温暖潮湿的空气与冷空气相遇时,温暖的空气会被推上升,形成强大的对流环流。
在这个过程中,大气中的水汽会凝结成云,并且产生大量的静电荷。
2. 云层电荷分布在上升气流充分凝结的情况下,会形成一种叫做积雨云的云层。
积雨云内部的冰雹粒子和水滴在上升气流的作用下会发生碰撞,使得云内部生成正负电荷的分布。
通常情况下,上层云的顶部带有正电荷,而下层云的底部带有负电荷。
这种电荷分布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电场。
3. 闪电的产生在强大的电场的作用下,云层内的正负电荷会发生电子迁移,并且会导致云内部的电荷逐渐增大。
当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一种叫做雷电的自然现象。
当云内部的电压差达到一定数值时,正电荷和负电荷之间会发生放电,形成闪电。
4. 雷声的产生闪电产生的过程中,会使得周围空气急剧膨胀和收缩,产生一种叫做雷声的声音。
由于闪电的速度非常快,但是声音的速度相对较慢,所以就形成了闪电和雷声的现象。
二、雷电的分类1. 云内闪电指的是发生在云层内部的闪电产生的现象,通常出现在积雨云或者雷暴云内部。
云内闪电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云和地面之间的闪电,一种是云内部的闪电。
2. 云对地闪电指的是云内部的电荷和地面之间的电荷之间产生放电形成的闪电。
通常情况下,云对地闪电会对地面上的建筑物、树木和人类造成危害。
3. 云射电闪指的是云层内部的正电荷与地面之间的负电荷之间形成的放电。
这种闪电通常会伴随着强烈的雷声和大风。
4. 球状闪电指的是在大气中产生的一种球状闪电。
这种闪电通常会在雷暴云中产生,并且会沿着地面移动。
5. 长闪电指的是在雷暴云中产生的超过100公里的闪电。
这种闪电往往具有非常强大的能量和威力,对附近地区造成严重的危害。
三、雷电的危害1. 人身安全雷电是一种具有高压和高电流的自然现象,对人体的伤害非常大。
在雷电天气下,如果人们在户外活动,就会面临被雷击的风险。
雷电小知识一、雷电危害雷击事故是由自然界中正、负电荷形式的能量造成的事故。
(一)雷电的种类及危害l.雷电种类(1)直击雷。
直击雷是带电积云接近地面至一定程度时,与地面目标之间的强烈放电。
直击雷的每次放电含有先导放电、主放电、余光三个阶段。
大约50%的直击雷有重复放电特征。
每次雷击有三、四个冲击至数十个冲击。
一次直击雷的全部放电时间一般不超过500ms.(2)感应雷。
感应雷也称作雷电感应,分为静电感应雷和电磁感应雷.静电感应雷是由于带电积云在架空线路导线或其他导电凸出物顶部感应出大量电荷,在带电积云与其他客体放电后,感应电荷失去束缚,以大电流、高电压冲击波的形式,沿线路导线或导电凸出物的传播。
电磁感应雷是由于雷电放电时,巨大的冲击雷电流在周围空间产生迅速变化的强磁场在邻近的导体上产生的很高的感应电动势.(3)球雷。
球雷是雷电放电时形成的发红光,橙光、白光或其他颜色光的火球。
从电学角度考虑,球雷应当是一团处在特殊状态下的带电气体.此外,直击雷和感应雷都能在架空线路或在空中金属管道上产生沿线路或管道的两个方向迅速传播的雷电冲击渡。
2雷电危害雷电具有雷电流幅值大(可达数十千安至数百千安)、雷电流陡度大(可达50kA/&mus)、冲击性强、冲击过电压高(可达数百千安至数千千安)的特点.其特点与其破坏性有紧密的关系.雷电有电性质、热性质、机械性质等多方面的破坏作用,均可能带来极为严重的后果。
(1)火灾和爆炸。
直击雷放电的高温电弧、二次放电、巨大的雷电流、球雷侵入可直接引起火灾和爆炸;冲击电压击穿电气设备的绝缘等破坏可间接引起火灾和爆炸,(2)触电。
积云直接对人体放电、二次放电、球雷打击、雷电流产生的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可直接使人触电;电气设备绝缘因雷击而损坏也可使人遭到电击。
(3)设备和设施毁坏。
雷击产生的高电压、大电流伴随的汽化力、静电力、电磁力可毁坏重要电气装置和建筑物及其他设施.(4)大规模停电。
电力设备或电力线路破坏后即可能导致大规模停电.(二)防雷技术1.防雷建筑物分类建筑物按其火灾和爆炸的危险性、人身伤亡的危险性、政治经济价值分为三类。
雷电知识简答部分1、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定义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是根据项目所在地雷电活动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灾害特征,结合现场情况进行分析,对雷电可能导致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程度与危害范围等方面的综合风险计算,从而为项目选址、功能分区布局、防雷类别(等级)与防雷措施确定、雷灾事故应急方案等提出建设性意见的一种评价方法。
2、什么是闪电由于雷雨云中不同部位聚集着不同极性的电荷,当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在云团之中,云团与云团之间,云团与地面之间会产生很强的电场,当电场强度达到空气击穿强度时,便会发生正负电荷之间的放电现象,这种瞬间的强火花放电就是闪电。
3、地闪的发生条件在负极性雷云的感应下,地面呈现正极性电荷,并且随电场分布的变化可以迅速集中到某个地点。
然而,雷云与大地电场之间的空气仍然是绝缘的,必须形成导电通道,地闪才能发生。
4、雷电的主要特点(1)冲击电流大:高达几万至几十万安培。
(2)时间短:雷击放电过程一般不会超过60微秒。
(3)雷电流变化梯度大:可达10千安/微秒。
(4)冲击电压高:强大的电流产生的交变磁场,其感应电压可高达上亿伏。
5、雷电对人体的危害雷电对人体的伤害,有电流的直接作用和超压或动力作用,以及高温作用。
当人遭受雷电击的一瞬间,电流迅速通过人体,重者可导致心跳、呼吸停止,脑组织缺氧而死亡。
另外,雷击时产生的是火花,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皮肤烧灼伤。
雷电击伤,亦可使人体出现树枝状雷击纹,表皮剥脱,皮内出血,也能造成耳鼓膜或内脏破裂等。
6、发生雷击的抢救措施当发生雷击时,发现者应立即将病人送往医院。
如果当时呼吸、心跳已经停止,应立即就地做口对口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摩,积极进行现场抢救。
千万不可因急着运送去医院而不作抢救,否则会贻误病机而致病死亡。
有时候,还应在送往医院的途中继续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摩。
此外,要注意给病人保温。
若有狂躁不安、痉挛、抽搐等精神神志症状时,还要为其作头部冷敷。
对电灼伤的局部,在急救条件下,只需保持干燥或包扎即可。
雷电小常识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大气中电荷的释放所产生的强大电流。
它常常伴随着闪电和雷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危险和不便。
为了增加对雷电的认识和了解,下面将介绍一些雷电的小常识。
1. 雷电的形成雷电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大气中的正负离子之间的电荷分离所引起的。
当云层中的水滴、冰粒、云团等颗粒不断碰撞摩擦时,会带电,形成云电荷。
云电荷的下部是负电荷,上部是正电荷,两者之间形成电场。
当电场强度足够大时,就会发生电荷的释放,形成了闪电。
2. 雷电的危害雷电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身安全:雷电可能直接击中人体,造成电击伤害甚至死亡。
(2)物体破坏:雷电可以引发火灾、爆炸等事故,对房屋、树木、电线等物体造成破坏。
(3)电器设备损坏:雷电的强电流可以瞬间烧毁家庭中的电器设备,造成财产损失。
3. 雷电的防护措施为了保护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我们需要采取一些防护措施来应对雷电的威胁:(1)室内避雷:在雷电天气中,尽量待在室内,远离窗户、水龙头等导电物体。
(2)避免高处活动:雷电天气中,不要在高处活动,如山顶、高楼层等。
(3)避免水域活动:雷电容易在水面上传导,因此不要在雷电天气中进行水上活动。
(4)避免接触金属:雷电容易通过金属导体传导,因此要避免接触金属物体,如铁栏杆、电线等。
(5)安装避雷设备:对于一些重要的建筑物,可以安装避雷设备来保护。
4. 雷电的观测和预警为了及时提醒人们雷电的到来,防止人们受到雷电的伤害,现代社会建立了雷电观测和预警系统。
这些系统可以通过监测大气中的电场变化和雷暴云的形态等信息,及时发出预警信号,提醒人们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5. 雷电的利用除了带来危害外,雷电也有一些利用价值:(1)供电:雷电可以通过闪电击中的发电塔,产生强大的电流,为人们提供电力。
(2)科学研究:雷电现象是大气物理学的重要研究对象,通过研究雷电可以深入了解大气的物理特性。
(3)美化景观:闪电在夜空中绚丽多彩,给人们带来美丽的视觉享受。
气象雷电知识点总结一、雷电的形成原理1. 雷电的形成是由于云层内部的水滴和冰粒在相互碰撞的过程中,发生了电荷的分离与聚集。
通常情况下,云层上部的水滴和冰粒带正电,而云层下部的水滴和冰粒带负电。
这种正负电荷的分布使得云层内部形成了电场。
2. 当云层内部的电荷分布达到一定程度时,电场的强度就会足以克服空气的电阻,产生电火花。
这些电火花所产生的光和声就是我们所认识的闪电和雷声。
二、雷电的危害1. 对人类:雷电对人类的危害主要表现在触电、砸伤和电击三个方面。
雷电瞬间产生的高温和高压会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甚至危及生命。
2. 对物品:雷电对物品的危害主要表现在电气设备受损和火灾两个方面。
雷电产生的强电磁场和电流会对电器设备造成损坏,甚至引发火灾。
三、雷电的分类根据不同的发生环境和产生方式,雷电可以分为云地闪电、云云闪电、地云闪电、无云闪电和火花闪电五种类型。
1. 云地闪电:最常见的一种闪电。
它从云层中发出,并且击中地面。
2. 云云闪电:闪电在云层间产生。
3. 地云闪电:闪电从地面升向云层。
4. 无云闪电:也称为水雾闪电,是在无云天气条件下产生的闪电。
5. 火花闪电:一种表面放电的形式,通常发生在高压电力线、火山爆发和大风暴等极端环境下。
四、雷电的预测和预防1. 雷电预测:目前,预测雷电的主要方法是通过气象雷达和观测站进行实时监测,以及数据模型分析进行天气预报。
同时,还可以通过一些气象指标和现象来判断雷电的发生概率,如云层的形态、风速和温度等。
2. 雷电预防:在雷电天气时,要加强室外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尽量避开高大金属建筑或物体,以减少触电的风险;同时要注意随身携带避雷针和避雷帽等防护装备,以防电击伤害。
五、雷电的科学研究1. 雷电物理:科学家们通过实验室模拟和天文观测等手段,对雷电现象进行深入研究,试图揭示雷电发生的物理机理和规律。
2. 雷电防护:科学家们致力于研究雷电防护技术,包括避雷针的设计、建筑物的防雷设计和电气设备的防雷保护等。
雷电现象知识点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大自然中最为壮观的景观之一。
当大气中的正负电荷相互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雷电。
人们对雷电现象的了解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雷电的形成原理、雷电的分类、雷电的危害以及如何保护自身。
一、雷电的形成原理雷电的形成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云层内部存在巨大的正负电荷分离;二是云与地面之间存在电势差引发放电。
在云层内部,上层云和下层云之间会发生电荷分离,形成正负电荷。
同时,地面也会带有一定的电荷。
当云与地面之间的电势差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发雷电放电。
二、雷电的分类雷电根据形成的环境和形式可以分为云地闪电、云云闪电和地闪电。
云地闪电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式,它发生在云和地面之间。
云云闪电则是发生在云层内部,一般由于云内部的电荷分离引发。
地闪电则是发生在地面上,一般是由于地表与云层之间的电荷分离引发。
三、雷电的危害雷电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自然现象,它对人类和物质造成的危害不可忽视。
首先,雷电放电的强大电流和高温会对建筑物、电线、电器等物体造成损坏甚至引发火灾。
其次,雷电引起的电磁辐射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如电击、中风等。
此外,雷电还有可能引发山火,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
四、如何保护自身在雷电天气中,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来保护自身的安全。
首先,要避免在雷电天气中进行户外活动,尤其是在露天场所,如高山、河边等。
其次,如果被困在室外,应迅速躲进建筑物或车辆中,并远离金属物体,如铁栏杆、伞等。
此外,还应避免使用有线电话和水龙头等有导电性的物体。
在室内,应关闭电器设备,并避免接触室内的金属物体。
总结:雷电现象是一种自然现象,具有巨大的能量和危害性。
了解雷电的形成原理、分类以及危害,可以让我们更好地预防和应对雷电天气,保护自身的安全。
在雷电天气中,我们应该注意避免户外活动,并采取措施保护自身,避免受到雷电的伤害。
防雷电知识点总结文案一、雷电的基本知识雷电是指在大气中发生的电荷迅速移动形成的放电现象。
当云层内外的电荷分布不均时,就会形成电场,当这种电场达到一定强度时,就会产生闪电。
在一次闪电中,云层内和云层间都可能发生电荷的运动,形成一道或者多道电离通道,即闪电。
雷声是由于空气在被闪电加热膨胀,迅速冷却后的爆炸所产生的。
二、雷电的危害1. 对人体的伤害:雷电会对人体产生严重的伤害,甚至是致命性的危害。
雷电的主要危害形式有:直接击中人体;溅射伤害,即雷电击中物体后引发的弹射的火花和碎片对人体造成的伤害;和雷电诱发的燃烧伤。
此外,雷电还会对人体的呼吸系统和心脏等内脏器官造成伤害。
2. 对建筑物的破坏:雷电还会对建筑物产生严重的破坏。
雷电在击中建筑物时,会引发火灾、爆炸等危险情况,对建筑物的结构造成严重的损坏。
3. 对电子设备的危害:雷电还会对电子设备产生严重的危害。
雷电经常引起的电磁场变化会对电子设备产生严重的影响,甚至会导致电子设备的故障和损坏。
三、防雷的基本原则1. 人身安全第一:对于雷电来说,人身安全是最重要的。
在雷电天气下,人们应迅速躲到安全的地方,避免暴雨和闪电的直接伤害。
2. 建筑物防雷:建筑物的防雷非常重要,它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建筑物的防雷可以通过选用合适的导电材料、安装避雷针和接地装置等手段来实现。
3. 电子设备的防雷:对于电子设备的防雷,可以通过合理布置电磁屏蔽结构、安装过电压保护器等手段来实现。
四、防雷的措施1. 人身防雷:在雷电天气下,人们应该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尽量躲到室内或者汽车内等相对安全的地方。
此外,遇到闪电时,应迅速蹲下来,避免站在高地上。
2. 建筑物防雷:建筑物的防雷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选用金属导电材料作为房顶或者墙面的材料;安装避雷针,能够通过导电体将雷电引向地表;安装接地装置,能够将击中建筑物的雷电通过接地装置排放到大地中去。
3. 电子设备的防雷:对于电子设备的防雷,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合理布置电磁屏蔽结构,减少雷电对电子设备的影响;安装过电压保护器,能够有效地保护电子设备不受雷电的损害。
防雷的知识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它产生的能量巨大,对人类和物体都具有很大的威胁。
为了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防雷措施就显得非常重要。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些防雷的基本知识。
1. 雷电的形成和危害雷电是在大气中形成的一种电气现象,通常伴随着雷鸣和闪电。
由于雷电释放的能量极大,它可以瞬间点燃可燃物,对建筑物、电力设备、通信设备等造成严重损坏,甚至引发火灾和爆炸。
2. 雷电的防护原理雷电防护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合理布置接地系统,将雷击电流引入地下,以保护被防护物。
接地系统是防雷措施的核心,它能够将雷电的能量迅速分散和释放,降低雷击的威力。
3. 防雷设施的分类根据不同的防护对象和要求,防雷设施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避雷针:避雷针是最常见的防雷设备,它通过尖端的形状和合理的高度,能够有效地吸引和接收雷电,将其引入地下。
- 避雷带:避雷带是一种安装在建筑物周围的金属带,它能够将雷电引入地下,保护建筑物免受雷击。
- 避雷网:避雷网是一种由金属导体组成的网状结构,它覆盖在建筑物的外墙和屋顶上,能够有效地分散和引导雷电。
- 接地系统:接地系统是防雷设施的核心,它通过埋设导体和深埋接地装置,将雷击电流迅速引入地下,保护设备和建筑物免受雷击。
4. 防雷设计与施工为了确保防雷设施的有效性,防雷设计和施工必须符合相关的规范和标准。
在设计阶段,需要根据被防护物的特点和周围环境,合理选择防雷设施的类型和布置方式。
在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安装,确保接地系统的连续性和导电性。
5. 雷电预警系统除了防雷设施,雷电预警系统也是防雷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雷电预警系统能够及时监测雷电活动的情况,并通过声光报警等方式提醒人们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它可以有效地预防雷击事故的发生,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6. 雷电安全常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需要了解一些雷电安全常识,以避免雷击事故的发生。
例如,在雷雨天气中,应尽量避免在室外活动,不要站在高处或者接近高耸物体,不要在室外使用金属制品,如伞和铁制的遮阳棚等。
第一部分雷电的基础知识一、雷电灾害的严重性雷电发生时,伴随着电闪和雷鸣,雷霆万钧、令人生畏。
在全球范围内,雷电发生的频率是很高的,每秒钟就有上百次雷电;每天约有800多万次雷电;一年中平均发生30多亿次雷电。
实际上,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讲遭受雷击的概率极少,但碰到雷电这种天气现象的情况是很多的,因雷击而死亡的人数全球每年可达上万人。
在雷鸣电闪的时候,它所产生的冲击波和火光以及雷电电流,常会导致建筑物倒塌、引发火灾以及造成电力、通信和计算机系统的瘫痪事故,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
在20世纪末,联合国组织的国际减灾十年活动中,把雷电灾害列为最严重的十大自然灾害之一。
美国将雷电列为排名第二的天气杀手。
二、雷电的产生雷电是伴有闪电和雷鸣的一种雄伟壮观而又有点令人生畏的放电现象。
雷电一般产生于对流发展旺盛的积雨云中,因此常伴有强烈的阵风和暴雨,有时还伴有冰雹和龙卷。
积雨云顶部一般较高,可达20公里,云的上部常有冰晶。
冰晶的凇附,水滴的破碎以及空气对流等过程,使云中产生电荷。
云中电荷的分布较复杂,但总体而言,云的上部以正电荷为主,下部以负电荷为主。
因此,云的上、下部之间形成一个电位差。
当电位差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产生放电,这就是我们常见的闪电现象。
闪电的的平均电流是3万安培,最大电流可达30万安培。
闪电的电压很高,约为1亿至10亿伏特。
一个中等强度雷暴的功率可达一千万瓦,相当于一座小型核电站的输出功率。
放电过程中,由于闪道中温度骤增,使空气体积急剧膨胀,从而产生冲击波,导致强烈的雷鸣。
带有电荷的雷云与地面的突起物接近时,它们之间就发生激烈的放电。
在雷电放电地点会出现强烈的闪光和爆炸的轰鸣声。
这就是人们见到和听到的闪电雷鸣。
三、雷电危害方式雷电灾害所涉及的范围几乎遍布各行各业。
现代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带来的负效应之一就是其抗雷击浪涌能力的降低。
以大规模集成电路为核心组件的测量、监控、保护、通信、计算机网络等先进电子设备广泛运用于电力、航空、国防、通信、广电、金融、交通、石化、医疗以及其它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以大型CMOS集成元件组成的这些电子设备普遍存在着对暂态过电压、过电流耐受能力较弱的缺点,暂态过电压不仅会造成电子设备产生误操作,也会造成更大的直接经济损失和广泛的社会影响。
雷电基本知识雷电是自然界中常见的一种天气现象,常常具有破坏性和危险性。
了解雷电的基本知识对于人们预防和保护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雷电的形成原因、分类、特点以及安全防范措施。
一、形成原因雷电的形成是由于云层中存在大量的带正电和带负电的粒子,在云与地面之间形成电场。
当云层中正负电荷之间的电压差达到一定程度时,云与地面之间会发生放电现象,造成雷电。
二、分类雷电可以分为云地闪、云云闪和地云闪三种类型。
1. 云地闪:云与地面之间产生放电,这是最常见的类型。
云地闪的路径通常是从云底部开始,向地面延伸,同时伴有明亮的闪电和巨大的雷声。
2. 云云闪:云与云之间发生放电。
这种类型的雷电通常出现在大型雷暴云中,云与云之间的闪电远比云地闪弱。
3. 地云闪:地面与云之间产生放电。
通常情况下,这种类型的雷电较为罕见,但在特殊的天气条件下,如沙尘暴或火山喷发时,地云闪可能会发生。
三、特点1. 闪电:雷电中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闪电,它是由于电荷释放而产生的强光现象。
闪电通常伴随着巨大的雷声,而闪电的形态可以是直线、分叉状、弧形等各种形状。
2. 雷声:雷电产生时,由于电流通过致密的大气,会产生巨大的声响,称为雷声。
雷声的声音强烈而深沉,经常伴随着震耳欲聋的轰鸣声。
3. 电磁辐射:雷电释放的强大电磁辐射是雷电危险性的主要原因之一,它对人体的神经和心血管系统有一定的危害。
四、安全防范措施雷电是一种非常危险无法控制的自然现象,为了保护自身安全,人们应该采取以下防范措施:1. 避免户外活动:在雷电天气中,尽量避免在户外活动,特别是在露天空旷的场所。
如果无法避免必须外出,请选择高大的建筑物或车辆作为避雷对象。
2. 远离高大物体:雷电通常会选择最高最突出的物体进行放电。
在雷电天气中,要远离高大的建筑物、树木、电线杆等,以减少雷击的风险。
3. 就地躲避:如果被困在室外,远离高大物体,蹲下来,让身体尽量接触地面,将身体卷曲成一个球状,以减少雷击伤害。
雷电的基本知识雷电是一种天气现象,通常与雷暴天气紧密相连。
它产生的原因是大气中的水分在云层内部进行物理和化学反应,形成了电荷分离。
当电荷积聚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放电现象,形成闪电。
本文将介绍雷电的起源、形成以及一些相关的安全知识。
一、雷电的起源雷电的起源主要与云内部的带电粒子有关。
云中含有水分和冰晶,当云中的水分分子与冰晶碰撞时,会引起内部的物理和化学反应。
云中部分水分分子会失去电子,形成正电荷;而另一些水分分子则会获得电子,形成负电荷。
这种电荷分离引起了云内部的静电积聚。
二、雷电的形成过程1. 云内电荷分离云内带电粒子的重排引发了电荷分离。
在云内部,正电荷与负电荷分布不均匀。
通常正电荷位于云的上层,而负电荷则聚集在云的底层。
2. 云与地面之间的电场形成由于电荷分离,云与地面之间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电场。
云底的负电荷会导致地面带上正电荷。
这种电场的形成使得云与地面之间出现了电势差。
3. 电荷释放当云与地面电势差达到一定程度时,电荷之间的吸引力无法继续抑制,电荷开始释放。
这种释放称为雷电。
4. 闪电的产生雷电释放时产生的流动电荷会沿着一定的路径移动,形成一个可见光的电流。
人们所看到的闪电即为这种电流产生强烈的光线。
三、雷电的危害和安全知识雷电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自然现象,人们在雷电来临时需要采取一些安全防护措施。
1. 避开高危区域在雷电天气中,人们应尽量避免待在露天空旷的地方,如高山、大树下、开阔地、水边等,这些地方极易成为雷击点。
2. 在室内避难雷电来临时,最安全的方式是待在坚固的建筑物内,避免接触室外的金属设备和导电物体。
3. 远离金属和电器在雷电期间,人们应避免接触金属物体,如金属栏杆、铁门等。
此外,也需要远离电器设备,如电视、电脑、以及电话等。
4. 避免接触水雷电可经由地面传播,同时也会通过水体传导。
因此,雷电来临时,人们应尽量远离湖泊、河流、游泳池等大面积的水源。
总之,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了解其中的基本知识对于我们避免雷击事故至关重要。
1 雷电基本知识●1.1 雷电是什么雷电是大自然中发生强烈闪光伴有巨大隆隆爆炸声的现象,是一种既恐怖又壮观的大气物理现象。
全球每年约有十亿次雷暴发生,就整个地球表面而言,每秒钟的落地闪就有30-100次,平均每天发生闪电约800万次。
闪电的的平均电流是3万安培,最大电流可达30万安培。
闪电的电压很高,约为1亿至10亿伏特。
一个中等强度雷暴的功率可达一千万瓦,相当于一座小型核电站的输出功率。
带有电荷的雷云与地面的突起物接近时,它们之间就发生激烈的放电,强烈的闪光和爆炸的轰鸣声。
闪电通道中温度骤增,形成强烈的冲击波、剧变的静电场和电磁辐射,常常造成人畜伤亡,建筑物损毁、引发火灾以及造成电力、通信和计算机系统的瘫痪事故,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
雷电灾害是最严重的十大自然灾害之一。
●1.2 雷电的形成在天气闷热潮湿的时候,地面上的水受热变为蒸汽,并且随地面的受热空气而上升,在空中与冷空气相遇,使上升的水蒸汽凝结成小水滴,形成积云。
云中水滴受强烈气流吹袭,分裂为一些小水滴和大水滴,较大的水滴带正电荷,小水滴带负电荷。
细微的水滴随风聚集形成了带负电的雷云;带正电的较大水滴常常向地面降落而形成雨,或悬浮在空中。
由于静电感应,在大地表面相对带负电的雷云的区域感应出正电荷。
这样雷云与大地之间形成了电场,当电场强度超过击穿大气的强度时,即发生了雷云与大地间的放电,从而形成了雷电。
●1.3 雷电的种类由于大气分布的不均匀和云团荷电的差异性,雷云的放电通道呈多种形式,所发生的空间位置也不同。
按闪电形状可分为:线状雷、带状雷、片状雷、连珠状和球状雷。
线状雷最为常见,线状闪电大多是雷云与大地间的放电(约50%-70%以上),也有雷云之间的放电。
这种闪电可以同时击在不同的地方。
一般表现为一种蜿蜒曲折枝杈纵横的巨型电气火花,长约2-3km,也有长达10km的,具有丰富的分叉,类似树枝状,所以也称枝状闪电。
带状闪电是由连续数次的放电组成,是宽度达十几米的一类闪电,它比线状闪电要宽几百倍,在各次闪电之间,闪电路径因受风的影响而发生移动,使得各次单独闪电互相靠近,形成一条带状。
雷电基本知识(一)雷电是指大气中电荷间的放电现象,是自然界中常见的一种现象。
雷电对人体和环境都会带来一定的危害,因此了解雷电的基本知识对我们非常重要。
一、什么是雷电雷电是指在大气中电荷间的放电现象,电荷在云层、云与地面之间、云与云之间形成高电场。
当电荷的电位差达到一定的值时,电荷间会发生电流。
电流流过时会放出能量,就形成了一道闪电。
闪电在空气中形成的温度很高,能量很大,声音和光线也很强烈。
二、雷电的成因雷电形成的原理是云层中产生了静电荷,不同电荷之间形成电位差。
通常是云中负电变多,地面上的物体带正电。
产生正负电荷不平衡的原因可能是云与云之间、或云与地面之间的风吹动云层,磨擦云层;或产生强烈的对流运动,使云层中的水分子受到撞击和摩擦而分离出正负电荷。
当产生的电荷差异达到一定程度时,电击放电就会在空气中形成一道闪电。
三、雷电的种类雷电的种类有地面放电、云间放电、云地放电和人工放电等,其中地面放电和云间放电是最常见的两种。
地面放电是指云层中的闪电瞬间跨越地面,造成强烈的光和声,灯泡等电子设备会碎裂;云间放电是指云层中两个云之间发生的电击放电,形成一道云闪电,我们经常能够看到。
云地放电一般发生在大气中某些特定的气体层中,人工放电则是人为引发闪电的情况,如烟花、静电放电等。
四、雷电的危害雷电危害很大,既对人体造成危害,也对环境造成破坏。
在人类历史中,雷暴频繁的地区常常发生雷击人事故,如建筑物的倒塌、断电等。
此外,雷击过程中会产生臭氧等物质,破坏大气层,对环境造成破坏。
五、如何避免雷电危害为了避免雷电危害,我们应该做好以下方面的措施。
一是避免在室外高处活动,如登山、高空作业等。
二是避免在雷雨季节使用电器设备,如电视机、电脑等。
三是安装避雷装置,避免雷击事故的发生。
综上所述,了解雷电的基本知识对我们非常重要。
我们应该做好预防措施,尽力减少雷电带来的危害。
1、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定义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是根据项目所在地雷电活动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灾害特征,结合现场情况进行分析,对雷电可能导致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程度与危害范围等方面的综合风险计算,从而为项目选址、功能分区布局、防雷类别(等级)与防雷措施确定、雷灾事故应急方案等提出建设性意见的一种评价方法。
2、什么是闪电由于雷雨云中不同部位聚集着不同极性的电荷,当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在云团之中,云团与云团之间,云团与地面之间会产生很强的电场,当电场强度达到空气击穿强度时,便会发生正负电荷之间的放电现象,这种瞬间的强火花放电就是闪电。
3、地闪的发生条件在负极性雷云的感应下,地面呈现正极性电荷,并且随电场分布的变化可以迅速集中到某个地点。
然而,雷云与大地电场之间的空气仍然是绝缘的,必须形成导电通道,地闪才能发生。
4、雷电的主要特点(1)冲击电流大:高达几万至几十万安培。
(2)时间短:雷击放电过程一般不会超过60微秒。
(3)雷电流变化梯度大:可达10千安/微秒。
(4)冲击电压高:强大的电流产生的交变磁场,其感应电压可高达上亿伏。
5、雷电对人体的危害雷电对人体的伤害,有电流的直接作用和超压或动力作用,以及高温作用。
当人遭受雷电击的一瞬间,电流迅速通过人体,重者可导致心跳、呼吸停止,脑组织缺氧而死亡。
另外,雷击时产生的是火花,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皮肤烧灼伤。
雷电击伤,亦可使人体出现树枝状雷击纹,表皮剥脱,皮内出血,也能造成耳鼓膜或内脏破裂等。
6、发生雷击的抢救措施当发生雷击时,发现者应立即将病人送往医院。
如果当时呼吸、心跳已经停止,应立即就地做口对口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摩,积极进行现场抢救。
千万不可因急着运送去医院而不作抢救,否则会贻误病机而致病死亡。
有时候,还应在送往医院的途中继续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摩。
此外,要注意给病人保温。
若有狂躁不安、痉挛、抽搐等精神神志症状时,还要为其作头部冷敷。
对电灼伤的局部,在急救条件下,只需保持干燥或包扎即可。
7、常用的防雷装置有哪些?避雷针、避雷线、避雷网、避雷带、避雷器8、什么叫跨步电压?跨步电压是雷电击中地面物,雷电流泄入大地并在土壤中散流开,由于土壤电阻率有一定分布,雷电流在地面上各点间就出现电位降,靠近雷击点,电流密度越大,电位降也就越大。
如果人站在或行走在落雷点附近,在两脚间的电位降可使雷电流通过两脚和躯干的下部,人就会被击伤。
这两脚间的电位降叫"跨步电压"。
9、雷电防护措施包括哪些部分?主要包括:直击雷防护、侧击雷防护、感应雷防护三大部分,并采用接闪、分流、屏蔽、均压、等电位、接地等技术措施。
10、简述防雷工程设计的一般程序。
(根据具体实践)(1)了解用户需求。
(2)现场勘查。
(3)依据技术标准编制方案。
(4)部门内部技术论证。
(5)技术方案报送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审查。
11、雷电带有哪些鲜明特点半随机性;局域性;分散性;突发性;瞬时性;三维性。
12.在什么情况下,应划分为第一类防雷建筑物?(1)凡制造、使用或贮存炸药、火药、起爆药、火工品等大量爆炸物质的建筑物,因电火花而引起爆炸,会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2)具有0区或10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
(3)具有1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因电火花而引起爆炸,会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13、《防雷减灾管理办法》所称防雷减灾的定义是指防御和减轻雷电灾害的活动,包括雷电和雷电灾害的研究、监测、预警、防护以及雷电灾害的调查、鉴定和评估等。
14、《防雷减灾管理办法》所称防雷装置的定义答: 是指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电涌保护器及其他连接导体的总称。
15、建设项目防雷工程验收人员的职责要求是什么?(根据具体实践)(1)熟悉国家和政府的各项防雷政策法规。
(2)掌握相关的防雷知识及验收要求。
(3)熟悉相关的防雷规范。
(4)熟悉建设项目防雷工程审核、检测及验收流程。
(5)能够看懂各类防雷施工图纸。
(6)严格执行各项政策法规和防雷标准。
(7)严格执行气象部门公开办事制度、廉政制度,做到文明服务。
(8)取得省级气象主管机构颁发的上岗资格证书。
16、我国平均年雷暴日的分布特点。
答:(1)东经105。
以东地区的平均年雷暴日随纬度减小而递增,但长江以北地区这一变化趋势并不明显,而长江以南地区这一变化趋势较为明显;(2)东南沿海地区的平均年雷暴日偏低于离海岸稍远地区的数值,而小岛屿的平均年雷暴日又偏低于同纬度沿海地区的数值。
此外江湖流域、河谷平原和河谷盆地的平均年雷暴日往往偏低于同纬度其它地区;(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广大沙漠和戈壁滩地区以及青海省柴达木盆地等地区,因气候干旱,平均年雷暴日较低,一般不超10d,是我国平均年雷暴日最低的地区;(4)地势较高、地形复杂的山岳地区,平均年雷暴日往往偏高于同纬度地区的数值。
17、现代防雷技术主要包括哪几部分?①分流;②搭接(等电位连接);③屏蔽;④接地;⑤保护。
18、.防雷检测的基本程序是什么?检测的基本程序概括为七个字,即:问、看、测、算、整、复、讲。
19、当一座建筑物兼有第1、第2、第3类建筑物时,怎样区分防雷类别?用面积来区分:1、第一类防雷建筑物面积≥30%×总面积,宜确定为第一类防雷建筑物;2、第一类防雷建筑物面积≤30%×总面积,且第二类防雷建筑物面积≥30%×总面积);或者两者面积≤30%×总面积,但两者面积之和≥30%×总面积,宜确定为第二类防雷建筑物,且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的防雷电感应和防雷电波侵入应采取第一类防雷建筑物;2、不满足上述条件的,宜按各自类别采取防雷措施。
20、雷电击中人体的征兆?当你站在一个距雷击较近的地方如高闪上,如果感觉到毛发竖立,皮肤有轻微的刺痛,这就是雷电快要击中你的征兆。
21、如果感受到自己被雷击的征兆该怎么防护?遇到这种情况,应立即去除身上所有金属物,并马上蹲下来,身体向前倾,把手放在膝盖上,曲成一团,千万不要平躺在地上。
22、.如果雷暴发生时您正在有防雷设施的建筑物附近,也应注意哪几点?(答出点越多分越高)(1)不宜在建筑物朝天面上活动,因为当朝天平面发生直接雷击时,强大的电流可导致人员伤亡。
(2)切勿接触天线、水管、铁丝网、金属门窗、建筑物外墙,远离电线等带电设备或其他类似金属装置。
(3)紧闭门窗,防止危险的侧击雷和球形闪电侵入。
(4)家庭使用电脑、彩电、音响、影碟机等弱电设备不要靠近外墙,雷电发生时最好不使用这些设备。
23.雷电发生时您如果还在户外,要注意哪几点:(答出点越多分越高)(1)不宜在山顶、山脊或建筑物顶部停留。
(2)不宜在铁栅栏、金属晒衣绳、架空金属体以及铁路轨道附近停留。
(3)不宜在室外游泳池、湖泊海滨游泳。
(4)不宜在孤立的大树或烟囱下停留。
(5)不宜开摩托车、骑自行车。
(6)在空旷场地不宜打伞,不宜把金属工具、羽毛球拍、高尔夫球杆等扛在肩上。
(7)应迅速躲入有防雷设施保护的建筑物内,或有金属顶的各种车辆及有金属壳体的船仓内。
(8)如果不具备以上条件,应立即双膝下蹲,向前弯曲,双手抱膝。
24.一架经常在空中飞行的飞机连避雷针有没有避雷针?请回答并解释没有,避雷针的作用是将空中的雷击所产生的电流接引到地面,而飞机飞行时和地面不产生接触,所以飞机都没有安装避雷针。
但是飞机都装有‘放电刷’,可以将飞行时与空气摩擦产生的静电释放到大气中,从而保护飞机的安全。
”25.什么是感应雷?感应雷击是由于雷雨云的静电感应或放电时的电磁感应作用,使建筑物上的金属物件,如管道、钢筋、电线、反应装置等感应出与雷雨云电荷相反的电荷,造成放电所引起。
26.闪电和打雷是不是同时发生的?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发生的,但它们在大气中传播的速度相差很大,因此人们总是先看到闪电然后才听到雷声。
27.简述雷暴云的感应起电机制感应起电机制中,外部电场引起降水粒子的电极化,极化强度取决于所涉及粒子的介电常数,在晴天电场下,电场方向自上向下。
在垂直电场中下落的降水粒子被极化后,上部带负电荷,下部带正电荷。
同这些较大的降水粒子相碰撞后的小冰晶或小水滴就获得正电荷,随上升气流向上,从而发生了电荷的转移过程,使得云粒子带正电荷,降水粒子带负电荷。
带负电荷的雨滴或冰粒由于具有较大的重量而下降,并加强原来的电场。
大小粒子之间电荷交换数量随电场的增强而增加,该效应由正反馈维持,正反馈是原电场增强,直至增强到水滴所携带最大电荷的极限值,并伴有闪电,或者重力被电力所抵消,才是大颗粒停止下降28.雷暴云的移动和传播机制有几种,分别是什么?雷暴云的移动和传播机制可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1.移动或平流,2.强迫传播,3.资传播过程29.人工触发闪电的电场条件?闪电的触发决定于雷暴云下近地面的电场强度,火箭发射的时间由地面的电场强度确定,当地面电场超过5kV/m,触发闪电的几率可达60%以上,从高空气球观测发现,地面电场被由植物尖端电晕放电产生的稠密空间电荷所屏蔽,有时在离地面30~40m 高度这一电场为地表面的二或三倍大,因此向上先导的开始必须是火箭刚通过这一稠密的空间电荷层。
30.闪电现象的分类?根据闪电发生部位可分为云闪和地闪两大类,云闪指不与大地和地物发生接触的闪电,它包括云内闪电、云际闪电和云空闪电三种。
地闪之云内电荷中心与大地和地物发生接触的闪电。
根据地闪中和的云内电荷的极性可分为正地闪和负地闪。
根据闪电的形状又可分为线状闪电、带状闪电、球状闪电和连珠状闪电。
31. 雷电闪电现象发生的空间区域、物理特征、放电特点有那些?雷电具有高电压、大电流、瞬时性和长距离放电的特点。
32.、综合防雷设计应坚持哪些原则?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33、雷电灾害防护的基本方法有哪些?外部防雷系统和内部防雷系统34、雷电灾害主要的入侵渠道有哪些?电源,信号,天馈35、现代综合防雷技术包括哪些内容?直击雷防护技术、等电位连接技术、屏蔽技术、合理布线技术、共用接地技术、设计安装浪涌保护器(SPD)的技术等六大综合防护技术进行设计。
36.雷电种类?雷电分直击雷、电磁脉冲、球形雷、云闪四种37、防雷产品包括那几大类产品?电源,信号,天馈,避雷针,接地装置38、避雷针宜采用什么制成?宜采用圆钢或焊接钢管制成。
39、建筑物避雷带的几何尺寸是多少?圆钢直径不应小于8mm。
扁钢截面不应小于48mm2其厚度不应小于4mm。
烟囱上采用避雷环时,其圆钢直径不应小于12mm。
扁钢截面不应小于100mm2,其厚度不应小于4mm。
40、勘测一个综合防雷工程应勘测了解那些基本情况?被保护建筑物所在地区的地形、地物状况、气象条件(如雷暴日等)和地质条件(如土壤电阻率等);需保护的建筑物(或建筑物群体)的长、宽、高及位置分布,相邻建筑物的高度;各建筑物内各楼层及楼顶需保护的电子信息系统设备的分布情况;41、在高土壤电阻率的地区,降低接地电阻宜采用哪些方法?深埋法,外引接地法,换土法,采用降阻剂等42、雷电防护措施包括哪些部分?主要包括:直击雷防护、侧击雷防护、感应雷防护三大部分,并采用接闪、分流、屏蔽、均压、等电位、接地等技术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