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会要辑稿--食货一五
- 格式:pdf
- 大小:960.29 KB
- 文档页数:85
辨识纹饰不如古探知邓瓷菊花史作者:许满贵来源:《理财·收藏版》2021年第05期斗笠、斗笠(盏)碗始于何时?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竹部》云:“簦,笠盖也。
从竹,登声。
”《诗经·小雅·无羊》云:“尔牧来思,何蓑何笠。
”《诗经·小雅·都人士》云:“彼都人士,台笠缁撮。
”《左传》云:“笠所以御暑。
”《注》云:“兵车无盖,笾人执笠依毂而立,以御寒暑,名曰笠毂。
”金王太等编纂《增广类玉篇海》(简称《篇海》)云:“簦、笠,以竹为之。
无柄曰笠,有柄曰簦。
”“簦”是古代有柄的“笠”,类似现在的伞。
“无诗不成唐”。
唐李白《戏赠杜甫》云:“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
”唐高适《渔父歌》云:“笋皮笠子荷叶衣,心无所营守钓矶。
”考古出土文物,斗笠式盏(碗)(图1.1、图1.2)始于晚唐。
宋代斗茶盛行,窑器工匠在吸取唐代茶盏优点的基础上,创烧出敞口、斜腹壁盏35°、45°角,平底、玉璧足,因形似倒置的斗笠,故名。
斗笠式盏(碗)(图1.3)风尚于宋,为宋瓷代表作,沿至于元明清。
历代形制有圆口、敞口、撇口、束口、敛口、花口,器壁有圆腹壁、斜直壁,深腹弧壁,两壁呈35°、45°、50°开角,纹饰有素面和划花、刻花、印花。
乾隆年间,时任太常寺博士潘仕权执掌宫廷礼仪,回乡省亲返京,将祖籍中方县的斗笠献给乾隆皇帝,寓意“一尾斗笠叶指天下,一领蓑衣水滴大地”。
若姜尚于渭水皤溪钓鱼,却满腹经纶、壮志凌云;庄子钓于濮水,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柳宗元虽孤处孤境,但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于山水胸怀;陆游勤惰在所习,记周公之遗训于平凡之中管窥大智之道。
乾隆皇帝极高赞赏。
从此中方斗笠成为清朝贡品,声名鹊起。
耀州青瓷系考据邓窑记北宋邓窑青釉斗笠碗(残)(图2.1),敞口,小圈足。
高9.5厘米,口径20厘米,斜腹壁,圈足外径5.5厘米、内径4.5厘米、足高1厘米、厚0.4厘米。
宋代商税制度的确立与国家商业政策的调整冯芸;吴臣辉【摘要】宋代作为中国传统社会发展历程中在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上均有重大发展的历史时期,商税制度的确立无疑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商税征收是宋代国家在财计上对商业的依赖日益加深,从而导致整个国家的赋税结构发生根本历史性变化在制度层面的政策体现,它表明随着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兴旺,国家在商业政策导向上已经转变了前代社会政府主要利用强大的政治力量和行政手段严格控制商业发展、排斥私商经营的做法.宋政府对商业采取的更多是“经济强制”而非“超经济强制”,国家统制商业的方式从直接变成了间接,通过征收商税,允许私营商业发展、旨在瓜分商业利润.而整个两宋时期商税征收的发展变化也反映了宋代国家与商业、商人关系的新特征.【期刊名称】《保山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34)001【总页数】6页(P77-81,108)【关键词】宋代;商税制度;商业政策;“经济强制”;“超经济强制”【作者】冯芸;吴臣辉【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昆明650000;昆明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昆明6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9宋代上承秦汉、下启明清,在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上成为了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特别是宋代的商品生产、商品市场、市镇经济、货币金融均有划时代的发展,从而使整个两宋的商品经济和商业发展无论是在广度还是深度上均远远超过了以往的各个朝代,进入了比较繁荣和渐趋成熟的阶段。
而城市工商业的兴旺发达,商品货币关系的蓬勃发展,又在相当程度上冲击了原来封闭的经济结构,改变了政府统治的物质基础,迫使国家的商业政策也不得不改弦更张,适时地作出某些调整。
从总体上看,宋代国家对商品经济的管理特征,是从行政干预逐渐地向着依靠经济手段和市场调节过渡,国家已经越来越多地利用市场手段和经济形式来贯彻自己的政府意志、行施政府管理权,商税制度的建立正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宋代粮食价格(1)《宋代物价研究》第三章(1)程民生粮食价格是百价之基。
粮食等饮食作为人维持生命的必需品,也是流通最广泛的商品,其价格于社会生活关系极大,影响着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市民,农业与手工业、商业。
尤其是在灾荒年间,粮价不仅对人民群众而言关乎生死,对统治者而言,如果人民买不起粮食而挨饿,就会引发变乱,所以官府对粮价同样十分重视。
其价格所呈现的两大特点,一是空间上地区差价明显,二是时间上年份、季节差价多变。
有关宋代粮价,学术界已有不少研究,这里在前人基础上再作概括、补充或订正,并按地区论述,以探讨各自的规律和差异。
【一、粮食】1.全国粮价的基本趋势宝元二年(1039年),吏部流内铨由于地方官职田问题,透露出各地粮食价格的不同:相度欲以幕职令录与判司簿尉各作一等,大约随路分斛斗贵贱分定石数。
如京东、京西、河北、淮南、两浙、江南,皆物价中平,其幕职令录以岁收一百五十石已上、判司簿尉一百石已上者为有职田;陕西、河东、荆湖、福建、广南,土薄物贱,即幕职令录以二百石、判司簿尉以一百五十石为限;唯川峡谷贵,与(诸)路不同,其幕职令录断自百石已上、判司簿尉五十石已上,并为有职田处。
①怎么看待这条史料呢?有以下几点应该注意:一,同样职位石数少者,意味着当地粮价贵,与石数多者在那里卖出的价钱大致相同。
二,照此可大致分为3大区:京东西、湖北、淮南、两浙、江南粮价比较便宜:“皆物价中平”;陕西、河东、荆湖、福建、广南“土薄物贱”,粮价更低;川蜀4路粮价最贵。
三,这是的当时情况,未必十分准确,更不代表前后期各地粮价,仅作参考。
我们主要想谈的是,根据有限的资料,勾勒出不同时期全国平均粮价的变化。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九月,京西、京东、河北、河东、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路都获得大丰收,官方报告每斗米的价格为7至8文,②每石70至80文。
天圣八年(1030年),范仲淹说道:“窃以中田一亩,取粟不过一斛。
中稔之秋,一斛所售不过三百钱。
寻找更多资料,请至宋朝吧查找!宋会要辑稿京諸倉食貨/宋會要輯稿‧食貨六二/京諸倉-1-宋會要輯稿‧食貨六二檕檕京諸倉【宋會要】檕檕京諸倉,總二十三所。
船般倉、稅倉,每倉監官三,以京朝官及三班充。
端拱初,詔以粳米、糯米為一倉,小麥、小菉豆為一倉,大豆、粟為一倉,每歲納畢,先省一人。
稅倉准此。
又,每倉監門一人,以司天監官充,至治平三年五月詔罷之。
折中倉監官無定員,以京朝官及諸司副使、內侍充,其所由、主鬥、防守兵士無定數。
國初置倉,凡受四河運至京師者,謂之船般倉:永豐、通濟、萬盈、廣衍、初,通濟有四倉,真宗景德四年改第三曰萬盈,第四曰廣衍。
延豐、舊曰廣利,景德中改,大中祥符三年增。
順成、舊曰常豐,真宗景德中改。
濟遠、舊曰常豐,景德中改。
富國太平興國中以迎春苑故地為倉。
十倉,受江、淮所運,謂之東河,亦曰裏河;永濟、永富二倉、受懷、孟諸州所運,謂之西河;廣濟第一倉,受潁、壽諸州所運,謂之南河,亦曰外河;廣積、廣儲二倉,受曹、濮諸州所運,謂之北河。
又有茶庫倉,或空,則兼受船般斛 。
其受京畿之租者,謂之稅倉:廣濟第二倉,受京東界諸縣;廣積第一倉、左右騏驥院倉、天駟監倉三倉,受京北界諸縣;左天 坊倉,受京西界諸縣;舊有義倉,大中[祥]符元年年改。
大盈、右天 二倉,受京南界諸縣。
其受商人入中,謂之折中倉,有裏河、外河二名,其後諸倉名額或更,則所受小異。
今豐濟、廣濟、萬盈、廣衍、延豐第一、第二、順城、濟遠、富國、永濟第一、第二、永富等十二倉,受江、淮運;裏、外河折中、廣濟第一三倉,受-2-京西運;廣儲、廣積南、廣積第一、廣濟稅倉等四倉,受京東運;天駟監、左右騏驥、牧養監倉,受人戶馬料等,以應支用。
檕檕太祖建隆元年五月,命殿中侍禦史王仲、監察禦史王祐、戶部郎中沈義倫、殿中丞王仁郁、太常博士夏侯澄、太子左贊善大夫陳泛、左龍武將軍韓令升、左千牛衛將軍時贊,分掌在京倉庾。
先是,京畿近輔租調委輸,吏緣為姦,民多咨怨。
至是,始擇庭臣總之。
寻找更多资料,请至查找!宋会要辑稿食貨一九酒麴雜錄食貨/宋會要輯稿•食貨一九/酒麴雜錄-1-宋會要輯稿•食貨一九檕檕酒麴雜錄東京檕檕官造麴買於酒戶,每歲舊四十七萬四千六百四十五貫,熙寧十年,三十五萬五千八百四貫九百二十文。
檕開封府檕十五縣及赤倉、道士、八角、郭橋、陳橋、諫寺、靜封、義聲、建雄、朱家曲、盧餐Qa、宋樓、張橋、馬欄橋、蕭餐Qa、圉城圉:原作「圍」,據《元豐九域志》卷一改。
、潘、故濟陽、萬勝鎮、張三餐Qa三十五務,每歲舊錢三十四萬四千四百八十四貫,絲六千一百一十四兩,絹八疋。
今二十一縣,熙寧十年,錢二十四萬五百五十八貫三百四十八文七分,絲一千七十兩,絹八疋一丈七尺七寸。
西京檕檕官造麴如東京之制,及永寧、長水、密、新安、緱氏、鞏、偃師、壽安、永安、潁陽、登封、澠池、福昌、河清、王屋、白波、彭婆、伊闕、三鄉、府店、員莊、曲河二十三務,歲十一萬四千一百九十五貫,絹三十五疋。
熙寧十年,祖額一十二萬八百四十八貫六百三十七文,買 業二萬七千六百九十八貫五百一十文 業:當作「撲」,下同,不複出校。
南京檕官造麴如東京之制,及楚丘、穀熟、寧陵、虞城、下邑、柘城縣、高辛、會亭、濟陽鎮九務,歲七萬八千七百一十八貫。
熙寧十年,在城賣麴三萬六百九十九貫二百一十七文,寧陵縣官監一萬五千四百九十五貫一百四十九文,諸縣買撲二萬六千一百三十二貫三百四文。
[北京]檕舊在城及臨清、經城、清平、冠氏、夏津、宗城、莘、魏、內黃、洹水、成安、餐Qa陶、南樂、朝城、永濟縣、安賢、定安、普通、桑橋、淺口、清水、延安、李固、娉Qa生、博寧、曹仁鎮二十七務,歲十八萬四千七百九十貫。
熙寧十年,祖額一十七萬四千二十六貫二百文,買撲一萬八千三百九十一貫六十七文。
京東路檕東路檕檕青州檕舊在城「城」下疑脫「及」字。
、壽光、臨淄、千乘、博興、臨昫縣、淳化、博昌、大王橋鎮、貓兒渦十務,歲九萬九千七百五十四貫。
熙寧十年,祖額一十一萬三千五百七十二貫五百九十一文;買撲一萬五百三十五貫六百四十文。
寻找更多资料,请至宋朝吧查找!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七置市食貨/宋會要輯稿•食貨六七/置市-1-宋會要輯稿•食貨六七檕檕置市【宋會要】檕檕太祖乾德三年四月十三日,詔開封府令京城坼Qa市至三鼓已來不得禁止。
檕檕五年十二月二日,詔曰:「錢,乃所以通貿易;布帛,所以備豹Qa帛,時之急務,不可闕焉。
故幣之輕姦,國家所禁;物之行濫,律令甚明。
近聞都市之中,賈人作偽,或刮銅取鈾Qa,盜鑄公行;或塗粉入樂,詐欺規利。
是致貨泉日弊,偷薄萌生。
禁而止之,抑惟舊典。
自今京城及諸道州府市肆,並不得行用新小錢鑞等錢,兼不得以 惡絹帛入粉樂。
違者,重寘其罪。
」檕檕真宗天禧二年八月二十一日,閤門祗候張明言:「臣知邕州,本州配率竹木,修蓋官市、廊店。
自今以倉司頭子錢修蓋,更不配民。
」帝曰:「前已累詔,不令興土木之功,及占街衢。
今尚如此科率,何么Qa?此乃有司曠職,可令申明前制,嚴行斷絕。
」檕檕仁宗慶曆五年九月十六日,詔:「河北、河東、陝西沿邊州軍,有以堪造軍器物鬻於化外者,以私相交易律坐之,仍編管近裏州軍。
」檕檕皇祐五年七月一日,置邕州城外沙頭和市場。
檕檕至和三年七月十八日,上封者言:「嶺南村墟聚落間,日會集 販,謂之虛市。
請降條約,令於城邑交易,冀增市筭。
」帝曰:「徒擾民爾,可仍其舊。
」檕檕嘉祐八年正月二十六日,宰臣韓琦言:「秦州永寧寨,元以鈔市券馬之處鈔:原作「抄」,據本書食貨六五之一九八改。
,昨修古渭寨,絕在永寧之西,而蕃、漢-2-多互市其間,吒Qa置馬場。
凡歲用緡錢十餘萬,苟蕩然流入虜中,寔耗國用。
請複置場於永寧,而罷古渭城買馬。
」從之。
檕檕開禧元年三月二日,廣東提刑陳映言:「廣南有摧鋒軍,專以防盜。
軍中有回易,所以養軍。
比年以來,於海洋僻遠去處,或稱巡鹽,或稱捕盜,客舟往來,寔受回易軍兵之擾。
乞(木)[下]本路經略提刑司,今後摧鋒軍除捕盜外,不許諸司別作名色差撥下海。
所有本軍回易,止許就屯駐營寨去處開置鋪席,典質販賣,庶幾不為商賈之害。
历史专业学术论文注释补充规范(草案)一、析出文献1.引证标注内容及顺序为:(1)作者;(2)析出文献名;(3)文集编者;(4)文集题名;(5)卷册;(6)出版者与出版时间;(7)页码。
如:唐振常.师承与变法.见唐振常.识史集[A].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65.2.引证书信集、文件汇编及档案汇编中的文献,应标注原始文献形成的时间。
如:复孙毓修函.1911-6-3,见高平叔,王世儒.蔡元培书信集(上)[A].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99.3.引证著作及编辑作品中内作者自撰的序、跋、前言、后记,可用中圆点连接来表示。
如:李鹏程.当代文化哲学深思·序言[A].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二、古籍引证标注内容及顺序:(1)作者与责任方式;(2)书名;(3)卷次;(4)部类名及篇名。
由于古籍种类和出版状况比较复杂,常常有一些特殊情况。
(一)作者1.常用基本典籍,书名中含有作者姓名的文集,以及官修大型典籍,可不标注作者,如:《论语》、《管子》、《通典》、《资治通鉴》、《陶渊明集》、《全唐文》、《册府元龟》、《明实录》、《大清会典》、《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二十五史等;有些书籍作者失传,应标注“佚名”。
2.地方志一般不标注作者,只注书名。
明清时期的地方志前冠以修纂成书时的年代(年号),民国地方志在书名前冠加“民国”二字。
如:(道光)桐城续修县志[M].卷十六:人物·文苑.。
(民国)中牟县志[M].卷八:地理志.。
3.如果需要,作者前也可用圆括号标注朝代名。
如:(清)姚际恒.古今伪书考[M].卷三:篇名.。
(二)卷次1.卷次应按原书所标注的卷数用字或用汉字,或用阿拉伯数字标注,但全文应保持一致,不要两种数字混用;也不要有的简写,有的又不简写。
如:宋史[M].卷一百七十三:食货志.。
注意同一文中不能写成:宋史[M].卷一七三:食货志.。
也不能写成:宋史[M].卷173:食货志.。
寻找更多资料,请至查找!宋会要辑稿食貨二九產茶額食貨/宋會要輯稿•食貨二九/產茶額-1-檕檕產茶額-2-檕檕茶額原書天頭注云:「此條移買茶價前。
」:以戶部左曹具紹興三十二年諸州路軍縣所產茶數修入。
檕檕兩浙東路檕紹興府,會稽、山陰、餘姚、上虞、蕭山、新昌、諸暨、嵊:三十八萬五千六十斤。
明州,慈溪、定海、象山、昌國、奉化、鄞:五十一萬四百三十五斤。
台州,鹽海、寧海、天台、仙居、黃巖:一萬九千二百五十八斤一十一兩七錢。
溫州,永嘉、平陽、樂清、瑞安:五萬六千五百一十一斤。
衢州,西安、江山、龍遊、常山、開化:九千五百斤。
婺州,金華、蘭溪、東陽、永康、浦江、武義、義烏:六萬三千一百七十四斤九兩二錢。
處州,麗水、龍泉、松陽、遂昌、縉雲:一萬九千八十二斤。
檕檕兩浙西路檕臨安府,錢塘、於潛、臨安、餘杭、新城、富陽:二百一十九萬六百三十二斤二十三兩。
湖州,烏程、歸安、德清、武康、長興、安吉:一十六萬一千五百一斤。
嚴州,建德、壽昌、淳安、遂安、桐廬、分水:二百一十二萬一百六十斤。
平江府,吳縣:六千二百斤。
常州,宜興:六千一百二十二斤。
檕檕江南東路檕太平州,繁昌:二百斤。
寧國府,宣城、南陵、太平、寧國、旌德、涇:一百一十二萬六百五十二斤原書天頭注云:「『二』一作『四』。
」。
徽州,休寧、婺源、績溪、祁門、黟、歙:二百一十萬二千五百四十斤一十四兩。
池州,貴溪、青陽、石埭、建德:二十八萬四百八十九斤原書天頭注云:「『八』一作『三』。
」。
饒州,鄱陽、浮梁、德興:一十三萬五千五百五十五斤三兩。
信州,上饒、鈆山、弋陽、玉山、永豐、貴溪:一萬九百三十一斤一十五兩。
南康軍,星子、建昌:三萬九千一百四十九。
廣德軍,廣德、建平:六萬九千七百一十斤。
檕檕江南西路檕隆興府,靖安、新建、分寧、奉新:二百八十一萬九千四百二十五斤。
建昌軍原書天頭注云:「『軍』一作『府』。
」,南城、南豐、新城、廣昌:九千五百八十斤。
贛州,瑞金、贛:一萬四百斤。
吉州,廬陵、永新、永豊、太和、安福、萬安、吉水、龍泉:一萬七百八十斤。
寻找更多资料,请至查找!宋会要辑稿食貨七水利上食貨/宋會要輯稿•食貨七/水利上-1-宋會要輯稿•食貨七檕檕水利上檕檕《食貨志》:宋太宗皇帝淳化四年,知雄州何承矩及臨濟令黃懋請於河北諸州置水利田,興堰六百裏,置鬥門灌溉。
詳見屯田門。
檕檕太宗至道元年正月五日,度支判官梁鼎、陳堯叟言:「乞興三白渠及南陽、陳、(穎)[潁]、壽春、沛郡、襄陽水田,複邵信臣、鄧艾、羊祐之制,以廣農作。
」詔光祿寺丞何亮等經度之。
檕檕九月九月:按《長編》卷三七繫檕此奏於正月。
,堯叟、鼎等言:「伏自唐季已來,農政多廢,民率棄本,不務力田,是以廩庾無餘糧,土地有遺利。
臣等每於農畝之際,精求利害之本,討論典故,備得端倪。
自陳、許、鄧、(穎)[潁]暝qa蔡、宿、亳至於壽春,用水利墾田,先賢聖跡具在,防埭廢毀,遂成汙萊。
儻開闢以為公田,灌溉以通水利,發江淮下軍散卒,給官錢市牛及耕具,導達溝瀆,增築防堰,每千人人給牛一頭,治田五萬畝,畝三斛,歲可得十五萬斛。
凡七州之間,置二十七屯二十七屯:《長編》卷三七作「二十屯」。
,歲可得三百萬斛,吒Qa而益之,不知其極矣。
行之二三年,必可以置倉廩,省江淮漕運。
閑田益墾,民益饒足,乃慎選州縣官吏,俾兼督其事,民田之未闢者,官為種植;公田之未墾者,募民墾-2-之。
歲登,公私各取其半,此又敦本勸農之術。
」又引「漢元帝建昭中,邵信臣為南陽太守,於穰縣南六十裏造鉗廬陂,累石為隄,旁開六石門以節水勢,溉田三萬頃。
至晉杜預吒Qa信臣遺跡,激揱、淯二水,以溉田萬頃。
魏武以任峻為典農中郎將,屯田許下,得穀百萬斛。
晉宣王遣鄧艾行陳、(穎)[潁]以東至壽春,艾言田良水少,不足以盡地利,宜開渠。
淮北二萬人、淮南三萬人,且佃且守,歲小豐,常收三倍。
除給費外,歲完五百萬斛,六年可積三千萬斛。
宣王然之,遂北並淮自鍾離而南、橫石以西,盡沔Qa水四百餘裏,五裏置一營,營六十人,且佃且守,更修廣淮陽百尺二渠,上引河流,下通淮潁,大治諸陂於潁南、潁北,穿渠三百裏,溉田二萬頃。
寻找更多资料,请至宋朝吧查找!宋会要辑稿食货五六金戶部度支金部食貨/宋會要輯稿‧食貨五六/金戶部度支/金部-1-宋會要輯稿‧食貨五六檕檕金戶部度支檕檕金部【宋會要】檕檕《兩朝國史志》:金部天頭原批:「與《職官》重。
」,判司事一人,以無職事朝官充。
凡庫藏出納之節,金寶豹Qa貨之用,皆歸於三司,而權衡度量之制,主於太府寺,本司無所掌。
令史二人。
元豐官制行,-2-郎中、員外郎始實行本司事。
檕檕神宗《正史‧職官志》:金部,凡造升、 、尺、秤,皆以法頒其禁令。
若事應諮決擬書者,視度支,餘曹亦如之。
分案七,許Qa吏七十有二。
哲宗《職官志》同。
檕檕哲宗元祐三年四月八日,戶部言:「陝西沿邊五年之蓄,計緡錢九百餘萬,請注籍,以備鉤考。
」從之。
檕檕紹(興)[聖]元年七月二十七日,詔戶部改帑藏庫案依舊為外藏兩案:外藏案作第一等,內藏案作第二等。
檕檕徽宗元符三年五月二十三日,即位未改元。
金部員外郎都貺狀:「准敕,令貺專切交領結絕鹽事,乞於內外官司移文取會申請之類,體大者,同長、貳行遣。
仍乞以『尚書戶部』為名,就使金部印字。
」從之。
檕檕大躡qa元年八月三日,試戶[部]尚書徐處仁劄子奏:「契勘諸路上供錢帛糧斛等,萬數浩澣,內錢帛已依崇寧上供錢物法,置簿拘管鉤銷。
每歲易簿,若有少欠未起錢物,仍在舊簿,難以檢察,理合別籍謄出,專一拘催。
今 刷到金、倉部有諸路積欠上供錢物共三百餘萬貫斤、疋,糧斛一百餘萬石,雖有案牘,緣散在諸案,未有拘籍,深慮經么qa失陷。
今欲乞逐部專置拘催少欠簿各一面,將外路新舊拖欠上供錢帛、糧斛逐一抄轉,候起發到京納訖鉤銷。
仍三年一易。
舊欠謄入新簿。
其舊簿,委郎官點檢訖,並立號枯qa閣。
所貴有以關防。
」從之。
(待)[侍]郎胡師文奏:「昨准聖訓,(今)[令]經畫戶部豹Qa用。
今先次措置-3-到下項:東南七路收納茶稅錢約一十五萬貫,契勘東南七路所收茶稅錢,么qa來並依無額上供應副戶部支費,昨熙寧年間歲收不下五六十萬貫,大躡qa年每歲約收四十餘萬貫,比熙寧年約少收一二十萬貫,蓋是官司吒Qa循,失於檢察拘收,致虧省計。
寻找更多资料,请至查找!宋会要辑稿食貨一五商稅雜錄食貨/宋會要輯稿•食貨一五/商稅雜錄-1-宋會要輯稿•食貨一五檕檕商稅雜錄【宋會要】檕檕四京檕檕東京都商稅院:舊不立額,熙寧十年,四十萬二千三百七十九貫一百三十七文。
檕檕開封府檕舊十五縣及崔橋、義聲、圉城、陳橋、建雄鎮、馬欄橋、李家、張家渡二十三務,歲十萬八千七百四十貫。
熙寧十年,管城縣:一萬一千五百一十二貫四百十七文;酸棗縣:三千一百五十二貫三百九十五文九:原書天頭注云:「『九』一作『五』」,然下云韋城縣亦有「五千九百」,未知此何指。
;韋城縣:五千九百七十一貫四百一十六文;陳留縣:六千七百六十八貫一百三文;封丘縣:四千七百一十三貫四十文;襄邑縣:七千八百一十四貫八百七十七文;中牟縣:四千六百一十□貫八百七十文;新鄭縣:三千三百六貫六百一十七文;咸平縣:九千六百三十五貫三百七十四文;長垣縣垣:原作「坦」,據《元豐九域志》卷一改。
:九千四百五貫一百八十一文;鄢陵縣:一千二百一十四貫三百九十一文三:原書天頭注云:「『三』一作『二』」,然下云太康縣亦有「二十三文」,未知此何指。
;太康縣太康:原作「太原」,據《元豐九域志》卷一改。
:一萬一千八百六十七貫六百二十三文;雍丘縣:一萬三千五百二十七貫二百五十八文;考城縣:五千六百七十三貫六百三十八文;東明縣:五千四百二十一貫二百二十六文;陽武縣:六(十)[千]十二百二十貫八百八十五文八:原書天頭注云:「『八』一作『五』」,然此有二「八」字,未知此何指。
;尉氏縣:七千四百七十七貫一百五十四文;扶溝縣:二千四百九十七貫三百五十七文;胙城縣:一千六百二十八貫六十八文;白馬縣:四千二百七貫七百三十文;滎陽縣:一千三百八十四貫九百四十二文,滎澤鎮:一千七百一十三貫九百七十四文;武邱鎮:二千九十四貫六十二文;河口鎮:二千六百六十七貫八百三十三文;萬勝鎮:三百二十三貫三十四文;陳橋鎮:二百五貫六百七十八文;郭店鎮:二千八百二十五貫六百五十二文;圉城鎮:九百六十二貫二百八十六文;原武鎮:二千二百二十七貫七百八十二文;宋樓鎮:九百四十三貫三百九十七文;張三貫鎮原書天頭注云:「貫」作「餐Qa」。
:一百八十一貫三百六十九文;建雄鎮:一千五百八十五貫一十八文;白 鎮:六百六十一貫七百三文;靈河鎮:二百三十四貫二百四十文;李固鎮:一千二百九十六貫一百九十五文;馬欄橋:二千一百七十一貫四百一十四文;崔橋:七百九十四貫六百一十四文;陽武橋:一千五百四十六貫八百六十文;張家渡:六百六十四貫二十九文;李家渡:九百三十七貫九百六十八文;朱家曲:六百五十三貫九百九十文。
檕檕西京檕舊在城及潁陽、登封、王屋、壽安、澠池、緱氏、伊陽、偃師、新安、永寧、伊闕、永安、長水、鞏、密縣、白波、彭婆、曲河、白沙、三卿、延禧、長泉鎮、南陳、長泉渡、府店二十六務,歲六萬四百五千五百一十九貫六十二文;偃師縣:八百七十三貫九十七文;緱氏縣:一千四百-2-九十五貫八十三文;壽安縣:九百五十二貫四百八十三文;新安縣:五百五十二貫九百七十一文一:原書天頭注云:「『一』一作『二』」,然下云永寧縣亦有「一千七十八貫」未知此為何指。
;永寧縣:一千七十八貫五百二文;澠池縣:四千六百二十九貫九百八十八文;長水縣:七百六十六貫一百九十八文;密縣:三千二百三十九貫六百九十五文;登封縣:一千三百二十五貫一百三文;彭婆鎮婆:原作「姿」,據《元豐九域志》卷一改。
:六百一十五貫九百五十二文;潁陽鎮:三百三十七貫八百三十七文;白波鎮:二千六百七十四貫四百一十八文;曲河鎮:八百八十七貫九百一十四文;長泉鎮:八百三十六貫六百五文;三鄉鎮:二千一百六十三貫一百四十八文;伊闕鎮:一千七百二十二貫九百八十九文;費莊場:五百六十六貫七百七十九文;伊陽鎮原書天頭注云:「鎮一作場」。
:一千三百八十九貫四百三十五文;府店:五百七十貫文。
檕檕南京檕舊在城及南河、寧陵、會亭、穀熟、下邑、楚邱、虞城、柘城九縣務,歲三萬三千九百二十三貫原書天頭注云:「『三』一作『四』」,未知何指。
,熙寧十年,在城二萬七千八百八十六貫二百八十文;寧陵縣:三千七百二十三貫二百五十文;穀熟縣:一千六百七十五貫一百一十九文;柘城縣:二千二百二十三貫五百五十四文;楚邱縣:三千八百二十六貫四百二十文;下邑縣:一千五百三十八貫九百三十八文原書天頭注云:「『三』一作『二』」,然其下虞城縣亦云「三千二百八十七貫二百三十八文」,未知何指。
;虞城縣:三千二百八十七貫二百三十八文;會亭鎮:三百六十一貫五百八十文;治平鎮:一千三十九貫三百十七文。
檕檕北京檕舊在城及清平、成安、內黃、朝城、洹水、魏、莘、清水、冠氏、夏津、永濟、經城、臨清、宗城、南樂縣、韓張、李固、馬橋、馬陵、梁村、淺口、曹仁鎮、鄒店二十四務,歲八萬四千四百五十四貫五:原書天頭注云:「『五』一作『三』」。
熙寧十年,在府三萬八千六百二十八貫六十七文;朝城縣:七千五百一十六貫六百八十三文五:原書天頭注云:「五作一作三」。
;莘縣:二千八百三十九貫二百六十八文;清平縣:一千五百五十八貫八十一文;新縣:四百一十八貫八百六十文;舊縣:四百一十八貫八百一十九文;夏津縣:一千二百三十五貫二百二十文原書天頭注云:「『二』一作『三』」,未知何指。
;冠氏縣:一千六百五十一貫四百三十八文;內黃縣:三千四百三十二貫一百一十九文;成安縣:二千八百七十三貫三十二文;魏縣:一千六百九十六貫八百九十七文;臨清縣:二千一百四貫九百一十文;宗城縣:一千四百一十六貫七百四十四文;南樂縣:一千三百一貫六百文;韓張鎮:二千六百八十四貫一百九十三文;馬橋鎮:四百九十九貫六百八十七文;安定鎮安定:原書天頭注云:「安定一作定安」。
《元豐九域志》卷一、本書食貨一九之一作「定安」,《金史》卷二六《地理志》大名府元城縣下條作「安定」。
:一千五百四十五貫六百四十八文;桑橋鎮:四百一十貫三百四十九文;李固鎮:一千四十六貫四百七文;淺口鎮:一千四十五貫七百四十二文;永濟鎮:二千三百三十八貫一百一十九文;潭城鎮:一千貫七百六十四文;洹水鎮:二千二百二貫八百九十六文;延安鎮:六百五十九貫五百二文;北馬陵渡口:二千九百九-3-董古渡口古:原書天頭注云:「古一作固」。
:一千九百五十九貫七百八十九文;南馬陵渡口:一千七百三十七貫一百文;梁村渡口:一千一百三十六貫九百五十六文;南北羅村渡口:五千九百七十六貫三百二文七:原書天頭注云:「『七』一作『一』」。
京東路檕東路東路:原作「京東路」,據本書食貨一九之一、《元豐九域志》卷一刪。
檕檕青州檕舊在城有臨朐、千乘、博興、壽光、臨淄縣、淳化鎮、博興河口、王家口十務,歲四萬三千七百六十六貫。
熙寧十年,在城:二萬三百一十六貫六百五文;壽光縣:五千三百八十貫一百四十四文;臨朐縣:四千四百一貫一百二十九文;臨淄縣:三千三百一十六貫八百九十四文;千乘縣:三千二百一十九貫四百八十二文;博興縣:二千五百六十九貫五百九文;淳化鎮:四百五十九貫六百四十文;博昌鎮:一千五百一十五貫九百五十五文;清河鎮:七百六貫八百三文;新鎮:四百九十一貫一十文;文家港:一萬七千八十八貫八十八文;南鹽務:八千五百四十四貫四十四文;博興河渡:一十九貫五十文。
檕檕密州檕舊在城及安邱、高密、莒縣、浹滄、板橋六務,歲二萬九千一百九十六貫。
熙寧十年,在城:三萬六千七百二十七貫二百五十六文;莒縣:五千八百八十七貫三百九十文;高密縣:三千八百八十五貫八百八十五文;安邱縣:六千四百七十四貫九百三十五文;牡葉鎮:四百六十一貫二百三十七文;陽信鎮陽信:原書天頭注云:「陽信一作信陽」。
據本書食貨一九之一、《元豐九域志》卷一,作「陽信」誤,當作「信陽」。
:一萬五百七十六貫八百一十八文;板橋鎮:三千九百一十二貫七十八文;濤洛場:一萬九千二百一十一貫四百文。
檕檕齊州檕舊在城及清平軍、禹城、臨邑、長清縣、新鎮、舉鎮、劉宏、龍山、新舊安仁縣、耿明水、新市、肅安肅:本書食貨一九之一作「蕭」。
、黃河南泊水渡、柳家巷、李家店、胡家羌、胡家林、耿口、商家橋口、茅家口、老僧口、陰河口、馮家口、李唐口、淯口、高河口、黎濟寨、商家橋三十一務,歲四萬九千六百一十九貫。
熙寧十年,在城:一萬一千八百三十六貫六百一十一文;禹城縣:四千九百七十四貫九百二文;章邱縣:六千六百一十五貫六十一文;臨邑縣:六千二百五十一貫八十三文;長清縣:六千四百二十七貫三百六十二文;新安仁鎮:六百一十六貫一百三十七文;舊安仁鎮:五百三十四貫四百四十四文;劉宏鎮:一千四百五貫六百九十六文;普濟鎮:六百五十一貫六百九十二文;臨濟鎮:五千一十六貫四百六十文;歸蘇鎮:一千六百八十四貫二百四文;新縣耿鎮:一千七百二十一貫九百五十六文;舊縣耿鎮:一千九百六十六貫四百六十八文;新鎮:一千二百九十五貫八百一十六文;新市鎮:一千六百七十二貫四百六十五文;仁風鎮:一千五百九十一貫四百九十一文;肅安鎮:二千二百十貫四百二十五文;回河鎮:二千-4-四百二十七貫九百九十七文;曲隄鎮:二千四百四十五貫三百三十一文;齊河鎮:二千二百四十五貫二百八十四文;莒鎮:一千九百六十五貫四百六十一文;龍山鎮:一千五百二十九貫五百九十八文;遙牆鎮:二千二百八貫五百七十一文;黎濟寨:八百八十九貫八百二十二文;摽竿口:一萬一千五百六十七貫一百五十八文;老僧口:七百六十三貫四百二十七文;胡家羌:二千五百六十六貫八十一文;李家店:八百三十三貫八百七十七文;胡家林:七百四十八貫五百六十七文。
、費縣五務,歲三萬四千四百五十九貫。
熙寧十年,在城:一萬六千六百九十貫四百二文;沂水縣:四千四百三十九貫三百二十四文;丞縣:二千八百三十五貫八百四十一文;費縣:一千三百五貫九百十一文;新泰縣:一千七百七貫六百五十五文;蘭陵鎮:六百九十八貫四百二十三文;力劭鎮:四百六十六貫八百二文;毛陽鎮:九百八十三貫五十六文;靜 鎮:一千六百貫九百四十文;王相公莊:七千五百三十八貫七百二十文;蘇村:四千一百五十七貫三百八十一文。
檕檕登州檕舊在城及牟平、文登、黃縣四務,歲萬二百二十三貫。
熙寧十年,在城:五千三百九十貫七百八文;黃縣:二千七百五十九貫七百八十六文;牟平縣:二千八百二十八貫六十九文;登縣:二千七百五貫八百六十八文;兩水鎮:二千一百四十五貫六文;馬停:三百六十八貫五百一十八文。
檕檕萊州檕舊在城及即墨、萊陽、膠水縣四務,歲萬六千四百五十貫。
熙寧十年,在城:六千二百四十一貫三百七十五文;萊陽縣:五千六百三十五貫八百二十九文;膠水縣:五千八十三貫一百九十四文;即墨縣:二千一百六十三貫四百九十四文;羅山鎮:四百一十二貫九百九十三文;諸橋驛:四千五百二十一貫七百六十三文;海倉鎮:一萬二千九百二十一貫九十文;陳村:七千三百三十八貫五百三文。
檕檕濰州檕舊在城及昌邑、昌樂縣三務,歲萬五千六百六十九貫。